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10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希望在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一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过昨天的学习,今天上了一节练习课,我就是以书本为本,直接利用书本上的练习题来进行训练。正所谓刺激多了,学生也有些麻木了,感觉练习题虽然设计得很好,但是由于形式的呈现不具有神秘感和新鲜感,练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数学练习也要讲究些策略,讲究些新鲜度,讲究心理效应。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但随后一位学生的发言打破了课堂的沉默,出现了本节课的亮点。
第2题中说统计的内容是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增长情况统计图。之后在解答第(2)小题“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更快一些?”问学生怎样计算时,学生回答:用2004年电话用户数减去1999年电话用户数。这时陈吉如同学站起来回答:老师,错了!图中的数据是增长的电话户数。“哦!为什么?”因为题目中说了是增长情况统计表!“你真细心!”果然题目说的清清楚楚,是增长情况统计图,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敏锐地注意到此等细微之处,值得表扬,说实在的,我对此也没有心理准备,虽然课前也精心备过课,但对于教材的信任,还是让我忽略了这一细节。“对于陈吉如同学的想法,你们有什么意见!”张终南同学起立发言:老师,这里的数据指的是这一年总的电话户数,因为第(1)小题问的是“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里的数据指的是拥有电话的家庭用户数,而不是增长的用户数。师:你也是个很细心的孩子,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谁的意见正确呢?又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老师,如果将数字加在一起的话,都接近13亿了,整个中国才13亿人口,所以这里的数量指的是总的电话用户数。听着两位同学精彩的剖析,我非常高兴: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教科书在这里出现了错误,你们用一丝不苟的好学精神发现了这个错误,避免了误解,老师都没注意到,老师要感谢你们,编者也会感谢你们的。老师要表扬你们这种敢于质疑,勇于提问的好学精神,我们的学习就应该这样。(自发的,同学们鼓起了掌)从掌声中,我读到了自豪,也读出了自信,更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勃发,我相信那——是对数学的热爱。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P126―P128复式折线统计图。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研究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等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 根据统计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理解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具与学具:
课件、统计图、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复式统计表。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课件出示亚运会会徽)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师:这是今年的11月12日即将在中国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会徽,在这里让我们预祝亚运会圆满成功!
师:同学们,在亚运会中我们中国有几个强劲的对手,你知道是哪个国家吗?
(韩国和日本)
二、探究新知
1、师: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统计表。请认真观察,看看能哪些信息。
生观察统计表说获得的信息。
小结:这是一个复式统计表,它向我们展示了中韩二国在这几届亚运会中获得金牌的数量,那么要想看出二个国家金牌数的`增减变化情况,该用什么把数据呈现出来呢?(折线统计图)
2、师:大家的知识学得很扎实,这是四年级下学期学的知识。那么老师已按照你们的想法把它做出来了。(出示课件中的二张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试着分析一下金牌数量变化情况。
生大致能说出三种情况:哪一届最多;哪一届最少;总体呈上升均势。
接着出示韩国的统计图,同上处理。
小结:中韩二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总体都呈上升趋势,那么怎样做才能更方便、更直观地比较出两国的变化情况呢?(引导学生说出全二为一)
3、师:请同学试试看,把书翻到127页,看中间的折线统计图,这幅统计图展示的是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看标头。问:图上已有的折线表示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
自然引出图例。点击大屏幕,出现图例标志。
学生完成统计图。展示学生作品,订正错误。
师:老师也画了一个和你们一样的统计图。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4、问:它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
A、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B、两个量之间的对比更加直观清晰。
5、师:那么你能根据这幅图回答课后的问题吗,把书翻到127页,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根据这幅图,你能推测出第15届亚运会的情况吗?中韩二国较量的结果会怎样呢?(渗透德育)
师:第十五届亚运会已经于在卡塔尔的多哈成功举办,我们已经获悉中韩二国获得的金牌情况。课件展示十五届亚运会二国金牌数量。
小结:从两条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我们才能做出正确推断。
三、拓展延伸
师:生活中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还有很多。大屏幕出示陈明8―12岁体重与标准体重对比统计图。
同桌互相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回答问题。
四、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全课总结:统计知识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项知识,正确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就能判断事情的发展趋势,预知未来。希望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能拥有一个美好人生!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三
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两城市5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230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7月份、8月份;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自4月起快速上升,8月到9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乙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5月呈现快速上升趋势,5月达到最高值,从5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城市只有一个“峰”,而乙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7月,乙市出现在1月。
(2)甲、乙两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1℃。
(3)4月和10月,甲、乙两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5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5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4)甲市月平均气温从1月到7月一直上升,到7月达到最高,从8月开始到12月一直在下降;乙地月平均气温1月最高,然后从1月到8月一直下降,到8月达到最低,从9月开始到12月一直在上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地理知识,推断甲市在北半球,乙市在南半球。
(5)从总体上看,甲、乙两市的月平均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是先上升后下降,乙市是先下降后上升。
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每年都要测量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教材提供了一个身高段的划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身高段。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图来描述数据。
(3)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别在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别相差了多少(这实际上就是中学所学的“极差”)。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学生可以回答位于哪个身高段,也可以从图中直观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还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某学校六(1)班男生、女生身高分布的照片,以直观的形式表示了各身高段学生的人数。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班和这个班身高的分布进行比较,还可以分析从总体上看哪个班的身高高一些。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拍成照片。
(5)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围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设计哪些尺码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数比例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不同尺码衣服的数量的比例等。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的多少和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因统计知识分散于各册教学之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但通过教学牵引能唤起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五年级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复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学。可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对信息技术手段也感到有兴趣。在教学时适当安排学生熟知的奥运会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环境和支持说明:
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奥运会相关图片、展示板、白板笔(红、蓝)、课堂小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和金牌榜。(课件展示)
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再关注亚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课件展示) (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
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
总结学生的意见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更改、完善这幅统计图。(课件展示)
讲解图例
再回答上述问题。
补充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的安排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国家金牌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国家获金牌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 (课件展示)
(通过对已经合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逐步完善,进行标题、图例的讲解说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强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最近,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已经连续几个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每个同学都为灾区人民捐了款,是吗。看来,降水量、气温等自然现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我们镇江市的降水量统计图,就是这个数据有点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 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我们镇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2、出示例图2。
(1)这里还有一张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统计图,(出示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
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 (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问:就这样一合吗?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①标题;②实线和虚线;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镇江和青岛区别图例”。
(3)出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
6、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班内交流,
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必要时,还需计算一下)
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7、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你觉得这样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板书)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
四、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提问:
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
③对低于平均身高的同学,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教育: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3)强调: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4)拓展:对于这张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两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下面再用折线统计图来研究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
1、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
2、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描点;②标数;③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④统计时间。)
相机板书:描点、标数、连线、统计时间
(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7)看图回答三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8)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五、总结质疑,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折线表示,与普通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能方便两组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
质疑:复式折线统计图只能用两条折线吗?(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有时也可能有三组数据,用三条折线来描述。)
2、课堂作业:小练习册
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表示数量的多少 增减变化情况 便于比较
描点、标数、连线、 日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1-63页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难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中国中国西南五省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看完图片,你想说什么?(旱灾太可怕了!我们要节约用水,……)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体会气候、降水量与人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课件展示)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甲市 5 10 20 25 60 140 180 210 70 30 15 10
乙市 20 50 80 160 290 280 210 240 190 65 30 15
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那些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数学信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找学困生回答简单的数学信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质疑:
如果想从这个统计图中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你打算用什么统计图去表示?(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
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师板书: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统计图,进一步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课件展示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1) 甲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2) 乙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3) 甲乙两个城市几月份的降水量最接近?
教师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从统计图中找到的。
1、 小组学习,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质疑:
老师观察到一个细节,当同学们回答第3个问题时一边看左边的统计图,一边看右边的统计图,你感觉到这样比较麻烦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放在一幅图中。
师:怎么放在一幅图中?
生:把甲市的折线画在乙市的图中。
生:也可以把乙市的折线画在甲市的图中。
师:在这幅图上就同时可以反映两个城市的降水量,便于比较。
师:怎样区分甲市和乙市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用实线、虚线进行区分。(师结合回答板书“-----甲市”、“--乙市”)并指出这叫做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坐标图的右上角。
师:一条折线统计图叫单式折线统计图,那么这幅图呢?
生:叫复式折线统计图。(师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你能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绘制在你的方格纸上?
2、课件展示:
友情提示
(1)绘制甲市或乙市时,先描点,然后连线。
(2)注意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实线、虚线对甲乙两城市加以区分。
(3)标题因该变为“20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图”
(4)在每一个点的旁边写上相对应的数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目的:通过对两个城市降水量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
限性,体会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哪位同学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大部分同学后,找出绘制的不同的统计图分别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1、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绘制的,在描点的过程中注意什么?
(2)根据课件的“友情提示”评价这位同学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还需要添加什么。
2、课件展示教材第62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仔细观察统计图,独立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两城市()月份的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月份。
(两个问题比较简单,让学困生回答,其他的学生评议)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乙市呢?
预设:
①甲市从1月到8月呈上升趋势,从8月到12月逐渐下降;
②我来补充一下。甲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从1月至8月呈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4至8月快速上升;8至12月呈下降趋势,其中8至9月急剧下降,9至12月平缓下降。
③乙市从1月到5月上升的幅度很大,从5月到7月逐渐下降,到了8月又有所回升,8月以后大幅度下降。
……
(有些学生回答具体完整,有些学生回答的不够完整,教师加以引导,但也要给予肯定。)
(4)从总体上看,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两市月平均降水量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只有一次升降,而乙市有两次升降。也就是说,甲城市只有一个“峰”,而乙城市则有两个“峰”。)
(学生亲历处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在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知道把两个折单式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方便的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1)先描点,然后连线。(2)用图例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数据。(3)写清楚标题和点相对应的数量。
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上节课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根据统计图的特点,作出合适、恰当地选择。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展示教材63页的“试一试”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绘图。(对个别学生教师加以指导,鼓励他们描点时一定要细心,一个一个描,注意点对齐横轴和竖轴。)
(2)集体交流,帮助出错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
(3)根据你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
①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月,乙市出现在()月。
②两城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C.
③()月份两城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④分别说一说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⑤从总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这道题与例题相似,意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2题。
(1)有电话的家庭用户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教师指明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2)有洗衣机的家庭户数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有上一个题做例子,学生很容易地发现:至两点间的跨度最大,由25户增长到40户。
(3)电话和洗衣机,哪一个普及率更高?
引导学生回答: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电话在人们的生活中比洗衣机有更重要的作用。
3、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3题。
(1)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教师个别指导。
(2)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教师让多个学生说自己的观点,尽量完整。从图中可以看出男生的身高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比女生高一些,但从12岁以后,男女生的身高相差比较明显。
(3)你的身高是多少?与他们的平均身高相差多少?
教师可以让班里比较矮的同学回答,让其他同学给这名同学提一提建议,比如:吃点骨头补补钙,让他多吃点蔬菜,喝点牛奶,有必要的时候喝点钙片,配合适当的`体育运动等。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通过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测和决策。)
4、全课小结:
先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在学习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那些技能?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认真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统计图,让它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数据,分析。比较数据。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熟练的多少。
便于比较、分析数据
使用说明:
1、 教学反思,回顾课堂我觉得亮点之处有:
(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教材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新课开始我就边讲述边播放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重点让孩子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过程,当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他们会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了解复式图的优势。在研究完画法和特点后,再进行看图分析数据的训练,体现统计图的应用功能。
(3)让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
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电话和洗衣机用户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接着又☆www.kuaihuida.com☆设计了某地区小学生身高情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应用广泛。
2、 教学建议:
学生在分析、比较折线统计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尤其是在分析“从整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差别是什么?”题目不叫开放,学生说得越具体越好,不过只要是学生说的合情合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3、 需破解的问题:
学生已有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经验,在教学时教师是不是还应该重点去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教会学生应怎样去绘制?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出示折线统计图。这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你能猜一猜我们会学什么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 例题讲解
1、出示青岛市降水量图
观察:①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那个月降水量最多?那个月降水量最少吗?
②从图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青岛市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减变化吗?)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图
①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谈话:图中各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多少,增减变化)
2、下面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
①继续观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那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谈话:②你们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发表意见)
指出:每幅图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情况
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统计图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逐步呈现
(添加图例-------添加折线及数据--------修改名称)
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
①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②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④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自主阅读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统计图的图例告诉我们什么?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趋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这幅统计图统计的的是什么内容?你对“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样理解的?)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你认为我国6-12岁的小学生,是男生身高增长的快,还是女生身高增长得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大约几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纵轴上的标尺一格表示多少厘米?而110厘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样表示的?这幅图为什么不从0厘米开始向上5厘米5厘米地一直画到155厘米,或者每格表示20厘米从1厘米画到160厘米?)
谈话:为了是绘制的统计图更加美观,更能突出地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有时就像这幅图一样,把标尺省略一部分。
(二)、课件出示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
1、情景介绍:假设你是位苏宁电器家电柜的部门经理,“五一”期间电器比较好买,现在仓库里电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厂家进一批电器来销售。
2、问:你会选择哪一家呢?(口说无凭,要拿出数据来说话。)
3、小结:看来学习统计图还真有用。
(三)、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问:你认为要准确无误的绘制这幅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你是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回答的?为什么?这说明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及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更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四)第23~28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枚数 第几届
国家
23
24
25
26
27
28
29
中国
15
5
16
16
28
32
美国
83
36
37
44
39
35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选作业。
1、请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个月来的电费统计出来,作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篇教案是取自赵老师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几点感想:
一、统计表的内容不能太单一
二、统计表的内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2004年各月平均气温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平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
(2)说说制作过程
(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04年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解决问题方面: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方格纸。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关注奥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24-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届奥运会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谁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明如何画图,并运用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和有问题的画图。从而板书画图时注意方面:标题、图例、制表时间。(课件演示画图步骤。)
4、练习运用,初步分析。
讨论: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数量的发展变化趋势。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预测、提出建议、作出决定等。
6、欣赏体会,总结本节学习内容。(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的中的运用。)
课件出示课后小调查。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 图例 制表时间
多 比较 发展趋势
预测 建议 决定
教后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没有把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学生说的有点少。其中在教学中美两国统计图合并后,我设计了一各让同桌根据图互相提问题的环节,由于是课上的突发奇想,所以组织开展的不够完善。其实这里如果组织好的话,应该可以成为这节课的一各亮点。让学生去根据图提出让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个设计本身就让学生对于图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里很遗憾。
2、通过一次试教和一次评优,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把握页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如:看这张统计图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正式上的时候,我对问题做了仔细的分析,如: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了上面情况?你认为中国队的成绩好不好?为什么?使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3、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预设上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的不够全面。应该把绘制图也加上去,从而通过画出的图让学生看看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4、现在课结束了,我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都围绕着老师转、围绕着学习转?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请各位同仁给给意见。
这是我在市评优活动中上的一节课,教学预设不是非常详细。由于比较匆忙,还忘各位同仁谅解。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在条形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数学思考目标:
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问题解决目标: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预测。
4.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依据折线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和即时生成功能,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基于上述思考,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二、旧知迁移,探究新知;三、自主练习,应用提高;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就根据这四个环节具体说说我是如何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展开教学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引入新课时,利用白板强大的媒体插入功能,播放一段西安世园会的介绍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为继续学习统计,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做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旧知迁移,探究新知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有效突出重点,我把这一环节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直接出示1到7月世园会游客人数统计表,对数据进行简单梳理,出示对应的条形统计图,利用注释功能回顾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利用白板的调整透明度和隐藏功能,把直条变成线,再变成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点也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再分段连线,体会线段上升表示数量增加,下降表示减少,初步感知折线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并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第三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凸显折线统计图结构和特点,并结合短片的情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简单预测。
出示8月~12月世园会游客人数的实际数据,让学生独立制作折线统计图,交流时利用白板的互动性突破画图的难点——确定点的位置;
出示1月~7月和8月~12月两张游客情况统计图,利用白板的隐藏和拖动功能把它们合并成一张,从而对去年整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再预测今年可能出现的情况,体现数据分析的完整性,又为深入分析数据、进行合理预测提供素材。
从游客增加引出停车难这一现实问题,出示世园会景区4月份私家车数量统计图,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展开合理的预测,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第四部分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第三个环节:自主练习,应用提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改组了课本上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情境进行练习:
情境一:我是小医生,利用白板的图片交互淡化功能,通过对制作合适体温变化图的研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制作折线统计图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数据分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
情境二:我是小裁判、情境三:我是小博士,都是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经验分析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标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这两个情境主要是利用白板隐藏错误选项,呈现隐藏信息,拖动正确的标题,组成一张合理的、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实现完整性、严谨性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情境四:我是科学迷,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科学知识选择正确地表示水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利用白板使统计图完整呈现。
四个情境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能对事情的发展作出预测,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四个环节: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先通过引导学生说收获,回顾本课知识点,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统计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统计图的多样性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续学习统计知识做好铺垫。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10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