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8篇】(离骚教案一等奖部编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加深您对于离骚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8篇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离骚》全程教案 篇一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译文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译文:

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尊敬的先祖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养自己的品性。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作为自己的佩巾。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忆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精纯,一丛丛芳草鲜花簇拥着他们。那时节啊,花椒与桂树层层相间,哪里只是蕙草与白芷散发芳芬?哦!唐尧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他们遵循着正道,向着光明迈进。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狂乱啊,只想走捷径,抄小路,结果使自己走向困境。那些党人是这样苟且偷安,他们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难道我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不,我担心的是楚国的车轮将要覆倾!

《离骚》教学反思

我固执地认为: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由于这篇《离骚》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义,所以读来较生涩难懂,但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师素质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但在课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在适当的时候“出口成章”。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三段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二、诵读的基本要求与方式

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素质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例如:在解答“离骚”二字的含义时,学生就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学到通假字“锡—赐”时,学生也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答出“赐”的意思。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在《离骚》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但也存在几点不足:

首先,课前准备过于充分,虽然也有不少的闪光点,但整节课有点像在表演,还不够深刻,让旁人觉得有卖弄自己才华的嫌疑。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学生无论在齐读还是个人读时,教师应多倾听学生读得是否到位,然后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离骚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诵读,了解骚体诗诵读特征;通过自主、合作,了解屈原的身世和《离骚》的文学地位,掌握“名”“字”的词类活用和“不吾与”的宾语前置现象;探究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归纳诗人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并运用所学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诗歌1-6节分析诗句,归纳形象理解“香草”、“美人”的虚指义

【教学难点】

本课的文本时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学生在朗读和内容理解上均有不小的难度;诗中作者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学生的认知误区;“香草”、“美人”的虚指义需要点拨。

【教学策略】

教师范读和学生自主朗读,把握骚体诗的诵读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问题导读,让学生探究归纳人物形象,澄清认知误区。

问题引导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掌握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

【辅助教学】

CAI

【课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语

幻灯片展示民俗活动,导入新课。

设计语:这条静静流淌着的清澈的江水叫汨罗江,与它相关的民俗有很多。赛龙舟、吃粽子、挂荷包、喝雄黄酒、插艾草。这些风俗是关于什么节日的?这个节日是在哪一天?与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屈原的《离骚》。

二、作者作品

幻灯片展示文学常识。教师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做笔记。

设计内容: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23篇。以《离骚》为代表。因为《诗经》中的精华部分为“国风”,所以后人将《诗经》和《离骚》并称“风骚”。它们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三、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

2、提问、总结骚体诗诵读特征。

设计: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骚体诗的句式则长短不一,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节奏感强;多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

3、给5分钟时间,依照提示朗读1-6节,自主、合作疏通大意。

要求:把生僻字词的音义写在书上。

4、正音

设计内容:裔、陬、揆、肇、锡、重、扈、芷、纫、汩、搴、阰、抚、秽

四、品读诗歌、分析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一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出身高贵,生日吉利(板书)

2、齐读第二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二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气度非凡,名字美好(板书)

“名”和“字”的名词动用现象。

3、误区澄清。问题抛出:屈原是否有点太过美化自己了?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屈原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屈原对自己出身的讴歌,实际上饱含作为炎黄后嗣、五帝正统的骄傲和自豪,并因此把振兴楚国、拯民济物看作自己理应担当的责任。同时,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对奸佞小人的满腔愤怒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4、齐读第三节,问题抛出:根据第三节的信息,请说出屈原的衣着服饰。(明确:披着香草,戴着兰花。)这在现实中可能吗?(明确:香草、兰花不是实指,而是虚指,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象征着美好的品德。披香草,佩兰花即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本节是说屈原德才兼备,追求高洁)

5、问题抛出:这种“香草兰花”的用法在第四节中哪里出现了?(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勤奋自勉)他为什么朝夕不辍地勤奋地追求着美德?(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不我待)

“不吾与”属于宾语前置现象

齐读第四节。

6、屈原有如此美好的品德,仍然勤奋自勉,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内容: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很高兴,老师为你们知道学习而骄傲,为家乡有你们这样的有志学子而由衷地感到高兴。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想吟诗一首。

7、教师范读第5、6节。教师引导。

设计内容:时光飞逝,美人迟暮。抚壮弃秽,愿为先导

8、问题抛出:老师把同学们比作美人,那么屈原把谁比作美人?

明确:楚怀王。这里也使用了美人的虚指义,象征贤德的君主。

五、练习巩固

幻灯片展示诗歌鉴赏题。要求:动笔写出来。

练习设计: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í),帽子上的缨带,这里是指蝉头部伸出的触须。

诗歌写了蝉的哪些生活特点?作者在赞美什么?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诗句,竹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作者用竹子来写什么?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屈原的《离骚》,学习了他高洁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了他借香草美人象征美德君王的手法。走近屈原,我们才发现,原来他就是一朵晶莹剔透的雪花,以自己的高洁向这个世界宣告着与黑暗混浊的对立,并把生命融入楚国这片热土。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深情朗读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情怀。

有关《离骚》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什么叫楚辞?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

五、本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互助解决难点,教师重点讲解。

第二课时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灵均”结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

第二层,到“来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第三层,到结尾。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惨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见课后练习二)

参考:屈原最经典的比喻,就是以香草美人自喻。看我们书上的注释,用美人比拟他自己,香草,比喻他自己的才华。这个香草嘛,那就是化妆品或者首饰了。我们比如说,今天要是有谁把自己比喻成美女,你们会是什么感觉?

而且,屈原虽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点和后来的名士是很不一样的。后来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说杜甫,三个月都不梳头,他要是我这种平头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头,而且不剪头啊。屈原不一样,他是非常注重仪表和修饰的。他对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个失恋女子的口吻来描述,那是因为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他对郑袖特别憎恨,那也是对一个情敌的憎恨。

三、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参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勉强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两个方面,一个是忧国,一个是自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的内容。

2、背诵。

《离骚》全程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

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

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

2、关于楚辞

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

“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

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班固亦同)

2、王逸: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钱钟书)

四、诵读

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

2、学生朗读,要求:

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

1、重点词语

2、通假字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古今异义的词

6、句式

7、难句翻译

六、阅读理解

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2、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方法

香草、美人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美人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与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的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美人香草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生动。

七、总结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楚辞影响深远,只有《诗经》可与之相比。《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离骚》“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对《离骚》予以高度评价:“惊采绝艳,难于并能。”

八、布置作业

1、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

2、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

3、《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离骚》全程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比兴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x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体”,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等。其作品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报国为民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

(二)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楚辞是发源于中国x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形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三)屈原的名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5.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x》)

6.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涉x》)

(四)题目解说

《离骚》是《楚辞》中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由于《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所以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指代《诗经》中的《国风》,用“骚”指代《楚辞》中的《离骚》。

关于“离骚”之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即遭遇忧愁;王逸《楚辞章句》释为“别愁”。

(五)写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疏通文意梳理行文脉络

任务设计:

1、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通文意。圈出有疑问的地方。

针对疑问进行指导。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梳理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

①首先介绍自己高贵的出身、吉祥的诞辰和美好的名字。

②接着叙述自已的才能修养、忧虑希望,表达立志改革,愿为前驱的报国之情。

③然后追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④最后反思,表现了诗人高洁自守的品质,抒发了诗人反省自己和献身理想的热情。

3、朗读第一段,总结屈原的“内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出身高贵。诗人自叙族源出身。颛顼为中国远古部落联盟首领,传说的“五帝”之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出生吉祥。太岁在寅,庚寅而生,表明他是在寅年寅月寅日生的。生逢三寅,是吉祥的征兆。所以朱熹说:“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赋我美质于内也。”(《楚辞集注》)

③名字蕴含政治理想。“正则”“灵均”,都与“平”有语意上的关联。帛书《十六经》记载了黄帝问其大臣的一段话:“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为之若何?”可见,正、均、平,皆为古人的政治理想。

小结:诗人因出身高贵而自负、自傲、自爱,这是他高洁的自我形象的一个内因,却也是构成他悲剧命运的一个因素。

4、明代汪瑗道:“内美是得之祖、父与天者,修能是勉之于己者。”朗读第二段,屈原怎样阐述“修能”。

运用比喻。

无论是佩带香草,还是朝取木兰,夕撷宿莽,都是比喻,是诗人志趣高洁的表征。

小结:这种洁身自好的追求,随着春秋代序、岁月流逝而更加迫切。美人迟暮,如同草木零落,虽有雄心壮志,何以施展?因此,诗人决心趁年岁未老,为国家除污去秽,改变法度。驾驭骏马,“导夫先路”,这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

任务二:体味诗人的情志

任务设计:

1、诵读第三段和第四段,请找出表达诗人品德和情怀的诗句并分析。

学生探究总结: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体现了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表明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高洁。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明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至死不渝的品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突出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

小结:因此司马迁对屈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康,故死而不容。”“虽放流,眷顾楚国,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说,“虽与目月争光可也”。

2、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类归纳并分析表达效果。

先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归类分析。

①“蕙茝”、“蛾眉”、“兰皋”、“芰荷”、“芙蓉”、“芳”、“繁饰”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

②“众女”、“泽”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

③“鸷鸟”比喻君子

④“方”比喻正直端方的人

⑤“圜”比喻世故圆滑的人

表达效果: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小结:比兴手法不是《诗经》的专利,在《离骚》中也运用大量喻。《文心雕龙比兴》中也说:“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这些论述,肯定了《离骚》的历史地位,也指出它与《诗经》的渊源关系。

任务三:探寻“美人香草”象征义

任务设计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人”和香草”两类意象。分析《离骚》中的“美人香草”象征义。

“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作者自喻。《离骚》前半部分,屈原将楚王作为男性形象,其自我形象是女性,美人是其自喻。以男女婚娶喻君臣相契,以男方的变卦喻楚王的疑忌贤臣、对自己不能始终信任的事实,所以才有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感叹。《离骚》后半部分,屈原又转为男性,“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而将君王喻为美人,他四处“求女”,即寻求圣主贤君。然而,周围都是些蔽美嫉妒的小人或庸臣,理想求而不达。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有“芰荷、x离、蕙菌桂、白芷、兰、椒、菊、芙蓉、杜衡”等四十多种。这些“香草”寄寓着诗人独特的心理特征,是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高洁品质的象征。

任务四:探究艺术特色

任务设计

《离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请根据课文总结其艺术特色。

①句式的灵活参差。

《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扩大了诗歌的容量。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楚民歌句法,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出现了不少工巧的对偶句,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但交叉使用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②“兮”字的创造性使用。

从《离骚》来看,两句用“兮”字,用在奇句末尾,这种用法对调整诗歌节奏起着很大作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③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人运用奔放而瑰丽的想象,将楚地特有的风物引入诗篇,繁多的比喻,不但使叙事、说理更加生动形象,也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蕴藉有致。

三.主题归纳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四.作业

背诵默写第三段

离骚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屈原和《离骚》(历史地位、影响、体裁、重读);诗的鉴赏。

思想教育目标:屈原的高洁品质。

能力培养目标:诗歌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共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1 .屈原和《离骚》简介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 " 楚辞 "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 " 骚 " 来指楚辞。汉代以后, " 楚辞 " 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2. 范读 -- 自读 -- 诵读。

3. 请一两个同学读诗。

4. 讲析选诗 --

( 1 )《离骚》节选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

2 .仔细阅读书下注释和课文说明,了解屈原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记重点词,重点句的内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讲并熟悉其语言特点。

3 .在串讲中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节选部分 13 节诗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础,再读直至熟练背诵。

4 .鉴赏品味。

( 2 )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

第一节: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 " 民生 " 也可理解为 " 人生 " ,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 " 朝谇而夕替呢 " ?

原因是以下几个:

A . "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 " 。

B .灵修浩荡, " 终不察夫民心 " 。

C . " 众女嫉余之娥眉,摇诼谓余以善淫 " 。

D . " 固时俗之工巧 背绳墨以追曲 " 。

而自己的态度是 " 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 ,鸷鸟不群, " 异道 " 难以相安,宁肯 " 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 " 。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 " 九死其犹未悔 " 的意志。

( 3 ) 后六节( 8 - 13 节)表现屈原追求 " 美政 " (即 " 圣君贤相政治 " 和 " 民本思想 " )、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 " 余情其信芳 " , " 昭质其犹未亏 " ,衣饰 " 芳菲菲其弥章 " ,意志、信仰 " 余独好修以为常。 " 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 " 悔相道之不察 " 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 " 美政 " 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 " 进 " ,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 " 进 " ,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 " 进 " ,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2. 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 相 " : xi ng ,观察,选择。 " 朕 " : zh n ,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 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 步 " :使……步行。 " 皋 " : g ā ,水边高地; " 皋 " 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 " 本 " , " 离尤 " : " 离 " 同 " 罹 " ,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 " 初服 " :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 " 进 " :指从政, " 退 " 指辞官致仕。 " 信 " :副词,确实。 " 高 长 " : 动词,加高,加长。 " 佩之陆离 " :陆离,单纯词,修长貌。 " 之 " :定语后置的标志,即 " 陆离之佩 " 。 " 泽 " :污浊。 " 章 " :通 " 彰 " 。 " 惩 " :挫败。

3.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 移情 " 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 " 我 " 与 " 物 " 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 " 兰皋 椒丘 芰荷 芙蓉 岌岌之冠 陆离之佩 " 缤纷的 " 繁饰 " 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 " 我 " 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 " 我 " 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在上个单元中已经接触过,我们说 " 乡愁 " 是 " 邮票 " 、 " 船票 " 、 " 坟墓 " 、 " 海峡 " 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 " 花溅泪 鸟惊心 " 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5. 《离骚》节选今译欣赏

( 1 ) 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

我长太息地禁不住要洒雪眼泪。

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

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

( 2 ) 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

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

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

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

( 3 ) 我怨恨你王长者呵其是荒唐,

你始终是不肯洞鉴我的心肠。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

造出谣来说我是本来淫荡。

( 4 ) 固然是胡涂的人们善于取巧,

不守一定的规矩而任意胡闹。

抛却了一定的准绳只图迁就,

竞争着在依阿取悦以为常套。

( 5 )我忧郁,我不安,我感受着孤独,

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困穷。

我就使奄然死去而魂离魄散,

也决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

( 6 )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

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

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

( 7 )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气,

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

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

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

( 8 )我失悔我的路向是根本走错,

我停顿着又打算要路折回头,

把我的车马掉过来走向归路,

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 9 )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

让它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

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

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

( 10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

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

没人知道我也就让他抹杀吧,

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

( 11 )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

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

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

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

( 12 )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

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

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

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

( 13 )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

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

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

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

[ 作业 ]1. 背诵选诗的前 6 段。

2. 完成关于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的搜索: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3. 完成练习。

第二教时

古诗今译,欣赏与学习

一、校正上节布置的练习 --

完成关于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的搜索: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熟读背诵这些闪光的诗句,并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二、《诗经》、《离骚》等古诗今译,有多种译本,它们各有特色,但都是遵循诗的原意,用白话文进行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的直白的翻译,译文本身是一首首优美的诗。把诗译成诗,要怎样译呢?以下给大家录列几例,供欣赏和参考学习。

卫风·氓

( 1 )汉子笑嘻嘻,抱布来换丝。不是来换丝,

来就我筹谋。送你渡淇水,一直到顿丘。

不是我失约,你无好媒人。请你别生气,

秋来以为期。

( 2 )登上那破墙,去望那复关。望不见复关,

涕泪滚涟涟。已望见复关,有笑又有言。

你卜你占课,幸无凶咎言。以你车子来,

把我嫁奁迁。

( 3 )桑树未枯落,叶子柔沃沃。唉唉斑鸠啊,

不要吃桑葚。唉唉女人啊,莫和男人混。

男人们寻欢,说甩马上甩。女人沾上了,

摆也摆不开。

( 4 )桑叶离了枝,枯黄地上落。从我嫁了你,

多年吃苦过。洪水汪洋洋,溅到车帷裳。

女子呀没错,男子耍花样。男子呀没准,

二意又三心。

( 5 )多年做媳妇,不辞家务劳。早起又晚睡,

并非只一朝。我刚称心啦,你倒凶暴了。

兄弟哪知情,我只强颜笑。冷思静想后,

自己惟伤悼。

( 6 )愿和你偕老,到老使我怨。淇水尚有岸,

漯河也有边。婚前多欢乐,说笑意绵绵。

誓约明明在,没想他欺骗。骗了不想他,

也罢两绝断。

秦风·无衣

( 1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袍。

国家要出兵打仗,赶快修好咱的戈矛,

和你一道把敌人干掉!

( 2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汗衣。

国家要出兵打仗,赶快修好咱的矛戟。

和你并肩战斗到底!

( 3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条战裙。

国家要出兵打仗,赶快修好咱的甲兵。

和你一道相伴同行!

三、 训练举要

《诗经》和《楚辞》,着重强调朗读和背诵。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而背诵时一定要掌握节奏。

《诗经》一般都是四字句,两字一节拍。如《卫风·氓》:

氓之 / 蚩蚩,抱布 / 贸丝。匪来 / 贸丝,来即 / 我谋。送子 / 涉淇,至于 / 顿丘。匪我 / 愆期,子无 / 良媒。将子 / 无怒,秋以 / 为期。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 " 兮 " 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 哀 / 民生 // 之 // 多艰。 余 / 虽好修 // 以 // 羁兮 , 謇 / 朝谇 // 而 // 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书中的诗章。

四、 知识落实与能力迁移

1 . 填空:

①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___________ ,其中的 "_____________" 字是汉代人加上去的,先秦时只称 "_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___" 。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 ________ 年间的社会生活。其中按乐调和内容可分为 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三部分。它的主要表现手法为 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_ 。通常二者合称为 "________" 。

[1][2][3]下一页

离骚教案 篇七

知识目标

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离骚》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导引: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二、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

三、《离骚》简介:

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参考: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兰,晚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五、问题探讨:

1、概括1--4句诗的大意。

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为什么要写降生时刻的不平凡?

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4、5-8句写了什么?

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

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9-12句写了什么?

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13-20句写了什么?

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

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诗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

10、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 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大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六、拓展讨论:

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为什么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注意:积极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七、补充背诵的名句。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8篇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离骚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