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快回答分享了14篇《小摄影师》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小摄影师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小摄影师》教案 篇一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 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引导学生透过对话和细节描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和感染。通过看、听、说、读、做、写等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教师: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2、学生: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⑴ 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⑵ 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⑶ 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⑴ 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⑵ 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⑶ 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⑷ 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⑴ 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⑵ 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⑶ 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⑷ 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师: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小摄影师》教案 篇二
《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该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所选择的两个教学片断,试图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片断一:
师: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点评:抓住“吩咐”一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其中包含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片断二: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子会再来吗?
(生读课文)
点评:由读入手,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评析:
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两个教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小摄影师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交流收集的材料,了解高尔基这个人物。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3、初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你们了解高尔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吗?
同学们交流资料,最后明确:
(高尔基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他还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二、初读课文,围绕课题质疑。
1、板书课题:《小摄影师》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摄影?在摄影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况?他是怎么处理的?为什么要以小摄影师为题?……)
2、初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在读文中解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解决。
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按照读课文,画生字、、选字义的步骤自学生字。可按要求填写表格。表格略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提示和纠正。
2、分析字形结构。
“摄”左右结构,“耳”的最后一笔是“ ”;第一个“又”最后一笔是“ ”。
“胶”左右结构,右边的第四笔是“ ”,不要写成“ ”。
“杂”上下结构,上边是“九”不是“几”,下边是“一”加“小”不要写成“木”。
“鞠”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 ”,不要写成“一”;右里侧“米”字最后一笔是“ ”不要写成“ ”。
“躬”当“身”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不要出头。
“社”左右结构,左边是“ ”字旁,不要写成“ ”旁。
3。比较法识记字形。
贴()吩()社()侧()
沾()纷()杜()测()
秘()胶()者()杂()
密()郊()著()染()
四、理解词语: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
2、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是要求对方按自己的要求做。课文中指高尔基听小男孩的'话,拿了张报纸,坐下来。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指事先没有料到,一眨眼事情发生了。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一下子坐在地上哭了起来。高尔基没有想到会发生眼前这样的事情。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由于忘了带胶卷,因此没照成相的事。)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交流收集的材料,了解高尔基这个人物。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3、初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摄影师教案 篇四
《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该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所选择的两个教学片断,试图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片断一:
师: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点评:抓住“吩咐”一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其中包含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片断二: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子会再来吗?
(生读课文)
点评:由读入手,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评析:
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两个教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20xx-02-21]
《小摄影师》教案 篇五
《小摄影师》的反思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整堂课上,学生由认识、思维到想象,由寻找、发现到创造,创新意识得到了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教学中,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 “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
我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就此提出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没回来?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你觉得可能会怎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学生原以为文中没写结局, 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另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绪揣摩着小摄影师的心态。接着,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有一男生问:“门卫让他进来吗?”有人说:“他还可以扔纸团啊!”有的说:“他在路灯下喊了一声‘高尔基先生’,高尔基发现了他,就让门卫领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设计让高尔基坐好,完成了拍摄。”
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男孩拿着高尔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种行为不应该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可细细想来,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都有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于是,我对他结合实际的想像加以了表扬。因为巧妙的鼓励是思维发散的“催化剂”,在这副“催化剂”的作用下,有的同学竟想到高尔基以后做了他们的校外辅导员。
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由于学生年龄小,几次回报结果是雷同的,我刚想总结几句,班里有个小调皮硬是举手,说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如果此时剥夺了他的发言机会,对他的表现欲无疑是一种打击,何况同学们都等着洗耳恭听他的独到见解。“我想,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愿望实现,他等了很长时间不见小男孩来,他就到外面打听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后让司机开车带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这一想法确有创造性,其他同学都在想小男孩的行为动向,可他却从高尔基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结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高尔基的工作非常忙,要找一个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犹如大海里捞针。但这也体现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对深化主题──突出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起了强化作用。
由此可见,我们在深入领会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前提下,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充分发挥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要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让创造的“幼苗”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
小摄影师反思
学习《小摄影师》一课,采用编剧本,表演的形式来学习。表演中我意外地发现侯页宇同学把属于高尔基的台词记得很清楚,几乎与我们编的剧本没什么差异,表演高尔基对小孩子关切的神态时还像模像样的,表演完毕,同学们给她打分96。要知道这孩子平时完成作业比较困难,上课发言较少,无形之中在脑海里留下后进生的印象。学生能毫不吝啬地给予她公正的评价,除了他们纯真的天性外,也折射出我们班的老师在悄悄地为某同学学习落后着急的时候,在众多学生面前却没暴露。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以期望的心态对孩子,总有一天会焕发他们身上潜在的灵气。教学反思《《小摄影师》反思》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小摄影师 反思
《小摄影师》一课结尾写了小男孩去取胶卷,还没回来,高尔基十分惦念,一个学生向我发问:“老师,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回来?”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说:“小男孩拿来胶卷给高尔基拍照。”有的说:“小男孩回去取胶卷时发生了意外。”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都给予了鼓励与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挖掘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插图,课中文字,课中标点,课文结尾,课后练习等方面对学习内容产生“再发现”,并选择个人,小组或群体合作等方式进行探究,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小摄影师》反思:《小摄影师》是讲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课文给我们留了许多“补白”的地方。 1、“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杂志社的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呢?” 2、“小男孩为什么还要仔细打量高尔基呀?” 3、“高尔基好心帮小男孩,可他为什么还不用高尔基的胶卷呢?” 4、“文中为什么还要写‘小男孩哭这,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呢?” 5、“小男孩会回来吗?”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是一个紧密的结合体,不可分开。课堂上的留白正是在“学”的同时构建了一个“思”的平台。巧用“补白”,可以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补白”会生成更精彩的课堂。
小摄影师 反思
《小摄影师》一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怎样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呢?反复思量后,我进行了这样一个设计,上课后感觉收效不错:
一是将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归结到两个填空:高尔基是个( )的人。小男孩是个( )的人。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本文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习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填空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完成填空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手段上,我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边读边思,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体会情感。同时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小摄影师教案 篇六
一、说教材
对教材的理解《小摄影师》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的主导方法是“扣词品句”,紧抓住关键词句,立足于语言文字,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深入细致地体察。其次,采用“读写结合”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感悟、移情体验,放手让学生潜心会文,使课堂朴实、踏实、高效。
【说流程预设】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一、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1、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2、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二、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1、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2、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3、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三、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1、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2、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句子体会到的:
句子一:高尔基拿了一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A、“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B、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句子2:“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请他进来。
A、自己读读,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B、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四、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1、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四、课堂延伸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高尔基——小男孩”是课文的重点,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仰,板书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品质。
小摄影师
关怀
高尔基——————小男孩
敬仰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小摄影师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难点、重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说说什么是“摄影师”?你觉得课文会写什么?
如: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照相?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板书学生提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
1、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三、细读感悟第一——五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指名读第一段
2、投影出示“高尔基”,介绍高尔基生平以及他的著作。
3、有个小男孩非常想见到他,可是高尔基的秘书步让他进,他用了什么办法?
比较句子: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扔到了桌子上。
4、你觉得他的这种举动怎么样?
5、高尔基看到这张纸团为什么没有生气,是什么感动了高尔基?
6、投影出示纸团内容,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如:“亲爱的”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崇拜、敬仰高尔基;“您、请”写出了孩子的有礼貌和态度的诚恳;“让他们放我进去”向高尔基解释自己为什么用扔纸团的方法实在是迫于无奈;“我照完相,立刻就走”他特别强调了孩子迫切的心情同时不会耽误高尔基工作,等等都是高尔基感动的原因。
8、朗读指导这张纸团的内容。
如果老师就是高尔基,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我感动吗?
学生自由练——指名读,评议——齐读。
9、如果你是高尔基,此时此刻会怎么想?
学生畅所欲言。
10、对啊,高尔基非常想见见这位聪明有主见懂礼貌的孩子,学生自由朗读2——5自然段。
11、分角色对话。
从对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如“鞠躬”可以看出小男孩很有礼貌。等等。
12、学生表演朗读对话。
13、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第二课时
一、检查
认读词语(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咧开嘴、吩咐、准备、停当、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突然、侧过脸
二、细读课文
1、小男孩见到高尔基是怎样的表现?
读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体会这句句子。
为什么会仔细打量?为什么咧嘴笑了?说明了小男孩什么样的心情?
3、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这些句子,体会高尔基积极配合孩子的工作,对孩子的极大耐心。
4、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5、此时小男孩为什么会哭?
6、小男孩跑了,高尔基怎么做,怎么说?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高尔基为什么要喊?
指导读好这句话。
7、觉得孩子听到高尔基的话了吗?那他为什么不回来向高尔基要胶卷?
三、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四、质疑拓展
1、小男孩还会回来吗?高尔基希望男孩再来吗?
2、自由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3、交流所得,
重点理解高尔基说得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说说话中前一个“他”是谁?后一个“他”是谁?为什么列宁要这么做?
4、拓展。
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同桌互相编编故事,也可演演故事。
◎指名演故事,请同学注意语言表情神态。
◎续写故事。
教师巡回指导。
小摄影师教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①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②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③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①小男孩为什么来?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②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③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④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小摄影师》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4.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实际当中能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教学重点、难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生字词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解决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学会通过体会文章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品质的读书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指名学生读词:
纸团
墙报
鞠躬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1──5自然段,画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思考: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1)读第1自然段。
(2)“突然”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高尔基感到突然?(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突然”)
(3)指导理解纸条的内容。
A、读纸条内容:纸条上一共写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B、读了纸条内容后,你知道了什么?
(4)这么有礼貌的孩子,门卫为什么不让进去呢?
(引导学生理解高尔基工作很忙,“正在读书”;轻易不让人进去打扰高尔基是门卫的责任,并非看不起小孩。从高尔基破例地让小男孩进去,体会出那种热爱关心下一代的特殊感情。)
(5)朗读1──5自然段。
2.默读6──11自然段思考: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考:
A、“打量”是什么意思?怎样是“仔细打量”?仔细打量之后,为什么“咧开嘴笑了”?
B、“吩咐”是什么意思?小男孩是怎样吩咐的?从哪句话体会出小男孩是在吩咐高尔基?(……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这句话没有商量的语气,只有礼貌的安排。
C、重点理解第7自然段:读第7自然段,说说高尔基是怎样按小男孩的安排做照相准备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D、抓住第一句中的“按”进行体会。
E、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理解“摆弄”的意思,把“很久很久”与“很久”比较,体会其摆弄时间长,直到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都做完,“一切停当”。
F、高尔基“侧着脸,对着他微笑。”(结合课文插图)
G、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从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给自己照相中体会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4)读8──11自然段,说说当小男孩突然哭起来时,高尔基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A、读第8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十分关心疼爱的语气。
B、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体会高尔基为什么“赶紧”站起来,又为什么“大声喊”?“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5)师生小结6──11自然段:写小男孩进办公室给高尔基照相,发现忘了带胶卷,伤心地跑回去了。重点写高尔基怎样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照相。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不必刻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自己在一步步潜心品味课文后,便能与文本贴近,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到文本的思想感情。】
3.默读12─15自然段。思考:
(1)“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引导理解“一定”的意思,联系第10自然段中的“赶紧”、“大声喊道”,体会高尔基此时是多么希望并等待着小男孩能再次出现。抓住高尔基对“记者”与“小摄影师”截然不同的态度,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2)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两种可能都会有的,只要能找出依据,说出理由即可。)
(3)师生小结。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续写故事。
【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小摄影师》教案 篇十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17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小摄影师》教案 第十一篇
学习目标
⒈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⒋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⒌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
课前准备
⒈课件。
⒉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叙旧导新,揭题课题
⒈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⒉板书课题:读准“摄(shè)”字,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摄:摄影。摄影:这里指照相。师: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技术的人。摄影师:指在拍照技术这方面有专长的人。)
⒊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图文中的“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则称为“小摄影师”。)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⒈课上预习
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了解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是怎么回事?
⒉检查预习情况
⑴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正音。
⑵读准生字,认读生词
①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②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开火车读词语
突然、纸团、立刻、墙报、人行道、照相机、鞠躬、打量
吩咐、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
⑶交流预习中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⒈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⒉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⒊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⒋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
⒌理清层次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纸团飞进窗口,男孩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高尔基摆好姿势,男孩准备为他照相──忘带胶卷,男孩哭着离开──高尔基等着男孩再次来照相。
第一段(1—5):讲一名少先队员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墙报上,高尔基准许“小摄影师”进来照相。
第二段(6、7):讲“小摄影师”是怎样给高尔基照相的。
第三段(8—11):讲“小摄影师”为什么没照成。
第四段(12—15):讲高尔基希望小男孩能够再来。
四、指导写字
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基、备、卷” 为“上大下小” 的上下结构,“突、弄、杂” 为“上小下大” 的上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辆”时,要注意“车”作为偏旁时笔顺的变化,其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或“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⒈巩固词语
突然、纸团、立刻、墙报、人行道、照相机、鞠躬、打量
吩咐、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
⒉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⒈读悟第一段
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时间:1928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地点:列宁格勒高尔基的住所。人物:高尔基、小摄影师。起因:这名少先队员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墙报上。)
⑵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情况下?(高尔基正在读书。)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对于高尔基来说,这件事发生得很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儿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⑶一个纸团飞进高尔基的窗口,要求给他照相。你对小男孩的这种方式怎样理解?(这种方式虽然是不正规的,不礼貌的,但是高尔基没有因此生气、拒绝孩子的请求,说明他理解、爱护孩子。)
⑷门卫不放孩子进去见高尔基,他就从窗户扔进去一个纸团,请高尔基本人帮忙,能说明什么?(这表明男孩很聪明,会想办法;很大胆。)
⑸高尔基问“是你扔的纸团吗”,男孩在回答的同时,“鞠了个躬” ,这里的“鞠躬”,反映了孩子什么?(反映了孩子不是不懂礼貌,他这样做,是出于无奈。“鞠躬”说明小摄影师对高尔基十分尊敬,也很有礼貌。)
⑹理解“我照完相,立刻就走”一句?(表明小男孩不想过多打扰高尔基,希望得到他的允许。因为事先讲好用不了很多时间,获得高尔基允许的可能性更大。)
⒉读悟第二段
过度语: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墙报上,高尔基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允许小男孩进来照相,这是破例,也是特殊照顾。可见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⑴指名读此段,思考小男孩在给他照相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⑵教师引读第6节: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先——……打量……接着——……笑了,然后——……指了指……
⑶理解“打量”?(仔细观察。小男孩从摄影的角度仔细看高尔基,为的是照出满意的照片。)小男孩会怎么想?
⑷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描写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与惊喜。)
⑸在小男孩拍照之前,高尔基听从他的“吩咐”,而且还等了“很久很久”,开始照相时,“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所有这些细节描写都反映出什么?(反映出高尔基积极配合孩子的工作。特别是“很久很久”,时间对于高尔基来说是宝贵的,他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对孩子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费时间,表明在这样长的时间内高尔基没有厌烦,反映了他对孩子怀有极大的耐心,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到沙发上看报纸,然后摆弄了很久。也说明那个孩子熟练的照相技术和做事认真、有主见。再者“吩咐”一般是上级让下级或长辈让晚辈赶干什么,在这里充分表露出高尔基作为长者慈爱的品格。)
⑹“突然”又发生了什么事?高尔基为什么感到“突然”?小男孩为什么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⒊读悟第三段
⑴孩子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后,高尔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⑵高尔基问“你怎么了”,这不仅反映出什么?(这不仅反映出他对孩子的突然表现迷惑不解,更有一种关心在里面。)
⑶当孩子把“胶卷忘在家里了”的事告诉高尔基后,“高尔基赶紧站起来”,这个“赶紧”,表明什么?(表明他对孩子的疼爱和关切之情。)
⑷当孩子跑出房间后,高尔基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这反映出什么?(这反映出他主动帮助男孩的一片爱心。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大声喊道”“孩子,回来” 呢?它反映出高尔基想帮助孩子,但又担心孩子听不见的急切心情。)
⑸男孩因为没有带胶卷,哭着离开了。这能反映什么?(这反映了他的惭愧、失望的心理。因为没有带胶卷,浪费了工作很忙的高尔基的很多时间,所以当高尔基要主动给他胶卷时,他没有回应,哭着跳上了电车。)
⒋读悟第四段
⑴理解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要抓住“很忙” 和“一定”两个关键词语。“请转告他,我很忙”,并非因为忙而不见记者,说明他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分表达了高尔基对于这个少先队员却非常重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爱护下一代的崇高品质。)
⑵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讨论:小男孩会再来吗?(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有二:一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然还会来;二是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
三、课堂总结
⒈自由朗读课文
⒉这篇课文的重要内容是什么?选一正确的答案
⑴高尔基工作很忙。( )
⑵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 )
⑶高尔基没有接待杂志社记者。( )
⒊中心: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同时表现了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和热爱。
⒋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一、二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二、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并思考如何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如:
⑴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孩子用了很久的时间去准备,最后说这句话时,内心应该是充满喜悦的;
⑵孩子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后学生在朗读时,语气要温和亲切,语调要舒缓轻柔。
⑶“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上面已经说过,这句话体现了高尔基的迷惑和对孩子的关切,因此读书时语气要温和、轻柔;
⑷“是那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这句话体现了高尔基仍旧挂念着那个孩子,内心充满了关切,读书时应该读出关切之情。
三、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⒈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⒉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⒊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⑴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⑵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⑶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⑷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⒋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四、练笔积累,续写故事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五、板书
关怀、爱护
高尔基 小摄影师
崇敬、热爱
小摄影师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男孩对高尔基的敬爱和高尔基对男孩的喜爱、关怀。
4、学会结合课文内容续写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课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高尔基的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4。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摄影”,指导读准生字:摄(shè)。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
补写板书“师”,“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2。补写板书“小”,结合预习,说说文中的小摄影师指谁?(小男孩)他要给谁摄影?(高尔基)
3。你对高尔基有哪些了解?(交流高尔基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指导读好“鞠躬”、“胶卷”、“摆弄”, “停当”、“打量”等词语。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开火车认读后同桌读相互检查正音。
3。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板书:小男孩 高尔基)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
过渡:高尔基可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想见高尔基可不容易呀!那么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呢?
1。自由读读1——5段,看看小男孩是怎样见到高尔基的。
2。画出和纸团有关的内容,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话,并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1)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后汇报:聪明、会想办法、懂礼貌、爱摄影……)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亲爱的”“您”“请”“立刻”“鞠躬”)教师相机板书。
(2)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小男孩,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高尔基感动吗?
(3)大家读得非常好,听了你们的朗读啊,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有礼貌,爱摄影的小摄影师了!想想高尔基看到了这个纸团后,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汇报)
(4)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能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一个机会,你有什么体会?
4。分角色朗读。相机提示注意人物对话中引号的用法。
小结:小男孩顺利地见到高尔基,他有没有完成照相的心愿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夯实基础。
1。自己认读生字,尝试给生字口头组词。
2。指名读,强调字音:准、社、侧、杂。
3。你认为哪些笔画容易写错,给大家建议。借机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范写:辆、卷、杂、准。
书写“辆”字的时,“车”字作为偏旁笔顺的变化,最好一笔是“提”;
书写“卷”字时,注意“横折钩”和“竖弯钩”的写法;
“杂”字下面不是“木”,第四笔要写成“竖钩”。
书写“准”字,要注意左中右紧凑。
5、学生描红练习。
五、作业
1。练写其余的生字。
2。搜集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巩固字音。
2。指名分角色朗读1——5段。
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
过渡: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子给一位年过花甲、人人敬仰、工作繁忙的大作家照相,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赶紧读读文章6—11自然段,看看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而高尔基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
1。学生默读,圈画。
2。学生自由汇报句子。
3。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品质。
(1)在上节课学习1—5段的时候,同学都已经掌握了一项很重要的本领,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品质。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又能从哪些细节中,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者品质?
(2)学生小组交流体会。
(3)学生集体汇报,教师相机点评,并板书。(尽量放手让学生)A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我们一般都说是谁吩咐谁?(是长辈对晚辈)(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B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你体会到了大作家的什么?(板书:关怀)
小男孩为什么要摆弄很久很久,这么认真地准备?(板书:热爱)
C高尔基的“侧过脸”“微笑”“大声喊”“赶紧”……
小男孩的“仔细打量”“咧开嘴笑”“哭”“跑”“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即可。)
4。。指导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同桌练习,指名分角色读)
三、读文质疑,深入理解。
1。读读12——15段,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交流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
高尔基为什么没有时间不见记者一定却要见小男孩?
2。引导解疑、体会关键:
(1)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并不喜欢媒体宣传自己?(“请转告他,我很忙。”)这样的句子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口气?
(2)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喜欢小摄影师来拍照,这样的句子应该怎样读?
(3)重点交流高尔基说的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这么说?
3。指导朗读: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读最后一段,想想该怎样读好。
四、发挥想象,学习续写
过渡:有礼貌的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为什么?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1。再读课文,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
2。尝试续写。
3。交流写话,鼓励创新。
五、作业
1。接着续写故事。
2。选做:读高尔基的《童年》、摘抄并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板
书
设
计
6 小摄影师
喜爱、关怀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热爱
《小摄影师》教案 第十三篇
【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动画、ppt。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高尔基图片:
师:大家看,这张图片上的人是谁?是高尔基。高尔基是什么人?高尔基是苏联著名的作家。上次课,我们学习了《灰雀》,《灰雀》讲述了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是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板书:小摄影师。)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⑴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⑵ 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⑶ 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⑴ 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如:基、侧、辆、卷。
⑵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⑶ 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集体拼读。
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范读或朗读课文
1、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提到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生自读课文,边读边领悟课文如何通过人物言语和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3、师: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人、什么事情?
提示: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少先队员为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照相,没带胶卷没照成相的故事。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高尔基 小男孩 照相 没带胶卷 忘带胶卷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
1、师: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很难吗?
提示:高尔基很忙,而且门口有人不让小男孩进去。
2、师:小男孩是如何办到的?
提示:扔纸团。
3、师:这说明小男孩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很聪明、大胆。
4、师:小男孩在纸团里怎么称呼高尔基?说明了什么?
提示:他称高尔基为“亲爱的高尔基同志”,说明他很懂礼貌,同时也很尊敬、崇敬高尔基。
5、师:小男孩说:“我照完相,立刻就走”,这又说明小男孩很怎么样?
提示:说明他知道高尔基很忙,很理解高尔基,不希望占用他太多时间。
6、师:高尔基问是不是小男孩扔的纸团,小男孩在回答时也很有礼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提示:他鞠了一个躬,提出要求时使用“请”字。扔小纸团显得不太礼貌,但从小男孩子的举动,可以知道他是没办法才这样做,他其实是个很懂礼物的孩子。
7、师:小纸团扔进来时,高尔基在做读书,他有没有生气?有没有答应小男孩的请求?他怎么说?
提示:没有生气,他答应了小男孩的请求。他说:“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8、师:高尔基很忙,而且正在读书。为什么他愿意答应小男孩的请求?而且答应得那么爽快,说明了什么?
提示:他很关心、爱护小朋友,尽量满足小朋友的要求。
9、请复述这部分主要内容: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小男孩 扔纸团 请求给高尔基照相
四、学习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
1、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第二部分。
2、师:高尔基答应了小男孩照相的请求,小男孩就进来了,见到了高尔基。请看这个句子“他仔细打量高尔基,咧开嘴笑了”,“仔细打量”、“咧开嘴笑了”,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小男孩见到高尔基后的惊喜,他要好好看看高尔基是什么样子,同时也说明他很崇敬高尔基,他见到高尔基,很开心。
3、师:小男孩是专门来给高尔基照相的,我们看看他的水平如何?他是怎样照的?前面说他是十岁左右,他到底行不行啊?
学生讨论。
提示:
⑴ 小男孩请高尔基坐在沙发看报纸──说明小男孩很熟悉怎样摆姿势,他照相应该不是第一回。而且他敢于提出给高尔基照相,说明他肯定有过照相的经验。
⑵ 他给高尔基照的相是要放在班级的墙报上,说明他是带着班级的任务来的,他照得好,大家才信任他。
⑶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才准备停当──说明他很紧张。
⑷ 他要来给高尔基照相,却把最关键的东西──胶卷忘在家里了──说明他非常紧张,而且事前可能也没想到高尔基这么爽快就答应了他。
4、师:小男孩就要给高尔基照相了,但是,最关键的事情他忘了,他没带胶卷。那他怎么办?
提示:他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5、师:课文中有几个地方提到小男孩哭,大家把它们找出来。
提示:
⑴ 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⑵ 小男孩哭着说。
⑶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
6、师:大家看到这里,会不会想,这个小男孩太没出息了吧?干吗老哭?大家想想,为什么他哭得那么伤心?
提示:
⑴ 小男孩好不容易得到机会见到高尔基,高尔基答应他的请求,而且很配合他,但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却给忘了,照不成相,他很着急,所以哭。
⑵ 他知道高尔基很忙,而且他摆弄了很久了,已经占用了高尔基很多时间,他可能觉得很对不起高尔基,同时也可能担心高尔基会责怪他。
⑶ 想见高尔基并不容易,他这次照不成相,他想很可能以后再没有机会了,高尔基再也不会答应他了。
⑷ 他是为班级墙报来给高尔基照相的,现在任务完不成了,他可能觉得辜负了大家的信任,担心大家责怪他。
⑸ 他很崇敬高尔基,但是他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他觉得很内疚。
⑹ 他还是个孩子。
7、师:小男孩忘带胶卷,高尔基说他有胶卷。但小男孩子还是跑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很可能是他太着急了,没听清高尔基的话,也可能是他太内疚了,觉得对不起高尔基,不好意思。
8、师:刚才说的是小男孩的表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高尔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把有关高尔基的句子划下来,想想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
提示:
⑴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高尔基尊重小男孩。
⑵ 高尔基听任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他对小男孩很耐心。
⑶ 小男孩说一切准备停当后,高尔基侧过脸,对他微笑──说明他尊重小男孩,并且态度亲切。
⑷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说明他很关心、爱护小男孩。
⑸ 小男孩跑出去后,他走到窗口大声喊──他关心、爱护小男孩。
9、师:这部分里,讲述了什么事情?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小男孩忘带胶卷 哭着跑掉了
五、学习第三部分(第13~17自然段)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师:秘书说杂志社的摄影记者要见高尔基,高尔基见不见?为什么?
提示:不见。他很忙。
3、师:但是,为什么他又说如果来的是一位小男孩,一定要让他进来?
提示:高尔基关心、爱护小朋友,乐意满足他们的要求。
4、师:请注意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有个摄影师时,高尔基首先说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问?
提示:首先问:“是个小男孩吗?”因为他很挂念小男孩,不愿意小男孩伤心,希望他再来。
5、师:高尔基说,如果是小男孩子,一定要让他进来,他用了“一定”这个词,这说明了高尔基怎么样?
提示:很关心那个小男孩。
6、这一段讲了什么事情?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高尔基等待小男孩再来。
六、小结
师:这次课,我们学习了《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了高尔基和一位小男孩的故事。
请同学复述一下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提示:小男孩是一位少先队员,他想给高尔基照张相放在班级墙报上,但他忘了带胶卷,没照成相。
师: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高尔基是怎样一个人?你怎么知道的?
提示:对男孩关心、尊重、爱护。高尔基很忙,但答应把小男孩照相的请求。照相前,耐心地让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小男孩忘带胶卷,他让小男孩回来要给他胶卷,杂志社摄影记者要见他,他回绝了,同时,他说如果是小男孩就让他进来。
师:这次课,我们学习了《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少先队员为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照相,没带胶卷没照成相的故事,体现了高尔基对孩子的理解、爱护。大家要注意刚才提到的那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认真体现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心理活动的。
小摄影师教案 第十四篇
【教材分析】
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摄影、阳光明媚、桌子、同志、鞠躬、侧过、胶卷、一辆、秘书、杂志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对话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4.学习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教学难点、重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板书高尔基、小男孩)
2你对高尔基了解吗?学生介绍高尔基生平以及他的著作。(学生谈不到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3、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教案《《小摄影师》教案》。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细读感悟第一--第五段
1、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指名读第一段。
了解记叙一件事可在一开头就把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在一开始就交代清楚。
2、有个小男孩非常想见到他,可是高尔基的秘书步让他进,他用了什么办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飞"也说明了事情发展的。快。
(2、)"飞"也说明了事情发展的快。
(3、)"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过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内容。)
(a)个别读。
(b)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c)高尔基看了这封信后会怎么想呢?
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高尔基想到这一点,就产生了见小男孩的想法。。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3.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
1、摄影、 阳光明媚、 桌子、 同志、 鞠躬、 侧过、 胶卷、 一辆、秘书、 杂志社
2、用以上的词,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2---15段
1、高尔基被小男孩的信打动了,接下来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读一读2-15段
2、指读2-15段
三、品读2-15段
1、读2-15段,学着边读边思考,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一写简短的批注。
2、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3交流你从2-15段中读懂了什么?
(1)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交流从小男孩的动作"仔细打量""咧开嘴开"体会到。有礼貌地读好第6段
(2)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摆弄",指小男孩调整相机,解决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也可以理解为"小摄影师""吩咐"高尔基,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
"停当",是指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全部做完做好。
"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体会到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费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也可以体会出孩子的认真,对高尔基的无比敬爱之情。(齐读这句话)
(3)理解词语:"吩咐"、"侧过脸", 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体会到高尔基积极配合。
(4)、"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a)突然,在这里又一次出现,意思是说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b)与前文的"突然"进行区别。
(c)思考:小男孩为什么会突然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了起来?
(4、)课文中几次提到小男孩的哭?体会当时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5、指导朗读2-11自然段。
①学生练读。
②朗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有很多胶卷。"教师范读 学生练读
③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
6、我们还可以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读12-15
示:"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1)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理解、看法。
(2)"忙"高尔基为什么忙?
(3)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在想什么?
(4)引导读对话
四、了解不同的对话形式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种对话形式,一种提示语在前面,一种提示语在后面。那聪明的你找一找,这篇课文一共有几种对话形式?
(1、)读课文找
(2、)交流。一共有4种对话形式,体会不同点。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诵读1-15段
1、同桌分角色练读
2、请几组表演读。
3、师生直接读对话,表演读。
4、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根据,说"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四、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桌( )鞠() 切() 杂( )
2.组词 贴() 秘() 胶( )粘() 密() 校( )
3.理解词语 吩咐: 打量: 摆弄:
五、板书设计
7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六、课外延伸
1、以"小男孩会不会再来"为线索,练习续写。
2、可以借阅或购买高尔基发表的一些作品静下心来读一读。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4篇《小摄影师》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小摄影师教案。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