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秀11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11篇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除法》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平均分的含义。

2、出示15÷3=5,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二、探究新知

1、出示10根小棒

(1)如果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10除以2等于5表示10里面有5个2.)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这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剩余1根。)

(2)如果每3根一份,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

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2根或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3)如果把这10根小棒,每份4根、5根或6根,可以怎样分?

3、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2)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那几种?

4、交流:

(1)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2)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怎样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最后可以分给几人?也就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它的单位名称和总数一样。(板书:10除以3等于3余1.)  (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余数又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一份时剩下的。)

5、揭题: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也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教学列1

1、出示列1(1)

用算式表示,再说说算式的含义。

2、出示列1(2)

用算式表示,说说算式的含义,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课本60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各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4只小鸭,每( )只一份,有( )份,还剩只。

14÷□= □(份)…… □(只)

14只小鸭,平均分成份,每份有只,还剩只

14÷□= □(只)…… □(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鸭子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正好分完的 分后有剩余的

10÷2=5(份) 10÷3=3(份)……1(根)

6÷2=3(盘) 7÷2=3(盘)……1(个)

有余数的除法 篇二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除的概念及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二)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运用这种关系对有余数除法进行验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整除及的概念,会对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但学生对理解整除概念时,对整除算式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的几种不同叙述方法分不清,容易混淆,因此是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乘、除法,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个新的概念——整除和。(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整除。

(1)出示口算题(包括除得的结果有余数和没有余数)。

整 除

(1)24÷3=8 (2)25÷3=8……1

38÷2=19 39÷2=19……1

180÷12=15 184÷12=15……4

先算出各式结果,填在表中。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下面各题。

①这些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都是什么数?(整数)

⑧这些除法算式的商有什么不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类?

得出:第一组的商是整数,没有余数;第二组的商是整数,但有余数。可以分成两类。

(2)初步感知整除的概念。

引导学生明确,像第(1)组算式那样,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说这样的算式是整除,以前所学的除法都是指整除的情况。

启发学生说一说,什么叫整除?(学生可能说的不准确,认为是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整数商是整数,就叫整除……)

(3)完善概念。

教师提出,如果10÷o,能说这个式子能整除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知:o虽然是整数,但o不能作除数,这个算式没有意义。

教师提问:应该怎样改,就能说明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推出: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出示结语,并在口算表第(1)组上方板书:“整除”。

让学生结合口算题说明两个数的整除关系,并通过自己举例说明两数的整除关系。

(4)强化整除概念。

教师提问:根据什么判断两个数是整除关系?25能被4整除吗?

引导学生再次明确整除的概念,如32÷8=4说明32能被8整除,32也能被4整除,8能整除32,4也能整除320

25不能被4整除,因为商虽也是整数,但还有余数。

反馈:试算78页中间的“做一做”。

2.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启发提问:

(1)通过刚才练习的一组题,得到整数商以后,还有余数,这叫做什么除法?

板书写在口算(2)上面。

(2)观察一下,和整除有什么区别?什么叫?

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得到整数的商以后还有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

(3)你发现了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3.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间关系及其应用。

(1)回忆一下除法各部分问的关系是什么?(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2)那么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问的关系是什么?

出示: 25÷3=8……1 184÷12=15·....·4

怎样求被除数?

学生讨论后得出:

3×8+1=25 12×15+4=184

引导学生用关系式怎样表示?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板书)

(3)怎样应用这个关系验算呢?

试算: 145÷14。

订正时说明怎样验算。

145×14=10……5

lo×14+5=145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将下面各式按要求填在有关的框里。

35÷7 32÷6 65÷13 143÷15

45÷8 121÷11 49÷8 250÷6

能整除的

2.将上题能整除的算式,说出整除关系。

3.判断正误,口答。

(1)24能整除4。

(2)100÷5,100能被5整除。

(3)56只能被7整除。

(4)一个数除以12,余数最大是11。

4.笔算。

试算第78页“做一做”。

(四)启发学生总结

(1)什么叫整除?什么叫?

(2)怎样验算?根据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十六第3—5题。

板书设计

25÷5=5

整 除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1)24÷3=8 (2)25÷3=8……1

38÷2=19 39÷2=19……l 25÷3=8……l 184÷12=15……4

180÷12=15 184÷12=15……4 3×8+1=25 12×15+4=184

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 被除数=商×除数十余数

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 35÷7 32÷6 65÷13 143÷15

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 45÷8 121÷11 49÷8 250÷6

能整除的 有余数除法

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

得到整数的商以后还有余数,这样的除法

叫做。

有余数除法 篇三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请这组的同学说,每人分3枝,谁来说?……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 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3 )人,还剩( 1 )枝。

师读这句话,在写这道除法算式时,被除数是多少,(填10÷)除数是几?(填3=)商是几?(填3)这个3表示什么?(填“人”)还剩几枝?

还剩1枝怎样表示呢?我们可以在3人后面点6个小圆点(边说边点),再写上1枝(边说边写),这个1就表示还剩1枝,根据它的意思,你想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学生自由说。

对,这个剩下的1就叫作余数。板书:余数

这个算式(在算式下划红线,单位名称不划出)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跟我一起读一读,再齐读。

把单位名称带进去,谁会读?(指2人读)

这个1 叫作什么?

生:这个1叫作余数。

根据刚才分的结果,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

生:10除以3等于3余1在这里就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每人分4枝,每人分6枝,也都有剩余,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讨论好的把书上第2页试一试中的除法算式填写完整(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题目)。请一个同学填在小黑板上。

都填好了吧,我们来看××同学填写的,填得对不对?

谁来把第1题读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第2题谁来读?表示什么意思?

指第一个除法算式,谁来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二个算式的除数是几?商呢?余数是几?

3.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看,这3道除法算式(指三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这2道除法算式(指两个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对!这三个除法算式都有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练习

(1)下面我们进行练习,先看想想做做第1题。

小黑板出示第1小题。

师读:8个圆,每3个一份,分成了( )份,还剩( )个。

请同学们拿出8个圆片摆一摆,再把摆的结果填在括号里,并且把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我们来看××同学摆的,他摆得对不对?算式呢?谁来把这个算式读一遍?

第二题,谁来读题?

小黑板出示第2小题。

生读: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还剩( )个。

我们用圆片代替三角,先摆一摆,再填空。

学生摆好后,再填。(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都填好了吧,看××同学摆的,对不对?算式呢?

谁来读这个算式?

这2题都对的同学请举手。(帮有错的同学纠正,哪一题不对,错在哪里)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

小黑板出示第2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2道题,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写,其余同学填在书上。

学生填写,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填写。

我们看××同学填的,他填得对吗?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题对不对?表示什么意思?

仔细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最后看第3题。

小黑板出示第3题。

请同学们看黑板,这里有4道题,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2道题在读一读,并说说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5.全课总结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平均分一些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有剩余。这两种分东西的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余数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6.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看这幅田园风光图,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西瓜,小兔,猪,小朋友)请每个同学先想一想,根据这幅图你能说出哪些除法算式?想好了就下位找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全班交流。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

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游戏名称——你来说,我来找。规则;伸出左手,从大拇指起数数,1,2,3,4,5。再轮回来从大拇指数6,7,8,9,10……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同学们,只要你说一个数,老师很快能说出对应的手指。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

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

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学习有余数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篇五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1.( )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 ×( )< 22 4×( )< 37

( )×2 < 11 ( )×5 <38

2.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

(1)出示例1 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试让学生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是2与3的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 7÷3= 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演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把7个梨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没有分完?每个盘子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教师启发讲解:剩下的1个,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还能分吗?既然不能,就只有剩下它了,那就是说,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还剩1个,那么用竖式如何表示7÷3=?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2×3=6)那个分掉的数“6”应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就叫做。

(板书课题:)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

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演的意义。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

(1)出示例 2: 38÷5=□……□

(2)学生尝试计算、思考,遇有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并总结出试商方法。试算、讨论后回答:把38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怎么想?(每份是几,分成5份,

就是5个几,想5和几相乘的积要比38小,不然的话不够分,前提是不能正好分完。)

相乘的积太小了还可以再分吗?(说明没分完,还可以分,一直到不够分为止,所以5和几相乘的积不仅要小于38,还应最接近38.)

那么5和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38又最接近38呢?5×( )< 38,商6行吗?商8行吗?为什么?

所以计算有余数除数时,要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且最接近被除数。

(3)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比较例1、“做一做”、例2,这三题里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计算,余数要比除数小。

(4)反馈练习:

14÷4=□……□

订正时指名学生说思维过程,重点说试商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思考回答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教师纠正性、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随堂练习

1.(1)口述计算过程。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5= 38÷6= 47÷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

布置作业

计算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巧用余数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概念。

2.初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老师:一张年历(2003年的).

学生:每组一张表格(第 组学生生日一览表)

活动过程

一、准备知识。

2003年共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各有31天。

二月是28天。

四、六、九、十一月各有30天。

7天为一个星期。

二、分组。

每组4至5人,自愿结合。

选出组长做组织者和执笔人。

三、调查填表。

填出本组每个学生的姓名和生日。

第 组学生生日一览表 (9月10日:星期三)

姓名

生日( 月 日)

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今年生日是星期几

四、小组合作。

一起研究、讨论、完成表格中的后两列内容。

注:计算生日是星期几的方法:

如:张某生日是11月2日,从9月10日到11月2日共53天。

53÷7=7……4

(四、五、六、日)

张某的生日是星期日。

五、集体交流。

各组代表汇报本组计算的学生生日是星期几,老师出示2003年年历,集体对照订正。

六、评价。

根据各组计算正误情况,评选出优胜组。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96~9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通过我们之间短暂的交流,张老师发现咱班的同学个个都很机灵,思维敏捷,能积极主动的动手动脑,我真的非常喜欢大家!为此,我特意为咱班4个小队准备了几颗小星星,要奖给大家。看!你知道把这8颗星星平均分给4个小队,每个小队能分几颗吗?

生:2颗。

师:2颗,怎么算的?

生:8÷4=2颗。

师:你能说说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有8颗小星,平均分给4个小队,每个小队分2颗。

师:(贴到黑板上)小星星代表着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会观察、会思考,今天这节课你能做到么?

【评析:借助奖励“小星星”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后面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伊始,就使学生以愉悦的状态投入整堂课的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出示情境图)阳光明媚的一天,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郊外举行野营活动,大家在野外尽情的游玩,四个好朋友约好午餐时要共同分享带来的食物,瞧!谁来说一说,他们都带了哪些食物呢?

生:有9个面包、10碗方便面、12根火腿肠、14个橘子、11瓶矿泉水、13个香蕉、15个苹果、18瓶酸奶。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2: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碗?

生3:11瓶矿泉水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4:12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评析: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分享学习的经验和成果,体会数学交流的价值。本节课上,让学生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一”个问题,再看到了“众”多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从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三、动手操作,认识余数

1.解决分面包的问题

(1)棋子代替面包,分一分。

师:那我们先来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这4个小朋友,好吗?

生:(读题)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么分呢?

生1:算一算。

生2:用棋子

师:大家用手中的棋子代替面包,想一想,要准备几颗棋子?怎样平均分?好,听清要求:请你用棋子摆一摆、分一分,并且将你们分得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之后请学生到实物投影前展示)

(2)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明自己的方法:

生1:一人一个,一直到分到还余下1个,每个小朋友分了2个,还剩下1个。

生2:每人2个,还剩下1个。

师: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了几个面包?还余下几个?余下的一个该怎么办呢?还能继续分吗?

小结:(课件)看来,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2个面包,还余1个。

【评析: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分棋子,感受余数的产生,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为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比除数小”奠定基础。】

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篇七

有余数的除法(二)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 )< 16 ( ) × 6 < 25 4 × ( ) < 23

13 3 × ( ) 47 > ( ) × 6 ( ) × 8 < 26

2、计算:

8 ÷ 4 = 45 ÷ 5 =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 ÷ 5 = [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 (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  ……被除数

1 5 …………………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 ÷ 5 = 4 (组)………… 3 (盆)

4 ∶

5/ˉˉ2ˉˉ3ˉˉ   ∶

2 0 ∶

ˉˉˉˉ 3ˉ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 ÷ 6 = 33 ÷ 8 =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 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60 ÷ 7 = ( )………… ( )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有余数除法 篇八

,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比较两组算式,师:象21÷5和25÷3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除法,请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这样的除法可以怎样去计算,然后把你的算法在小组内交流。

生独立思考,研究算法,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各种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

3.师:刚才我们用画图、想乘法、想口诀……计算出了21÷5和25÷3,知道这两个算式计算时都是有多的,我们就把多的这个数叫做余数,用……来表示。现在谁能看图,说说这两个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生看图说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

4.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余数,还能用各种方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其实除法也能用竖式来进行计算。猜一猜,除法的竖式会是怎么样的,与加减法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说说竖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5.试一试:用竖式计算13÷3、47÷6。

思考:纵观本节课教学,在老师精心创设的运动会的情景中,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节课,就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是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呢?能不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中追求实效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有余数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学,旨在凸显数学课的“数学味”,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上做一种新的尝试。

【案例二】

一、把握起点

1.师:小朋友们,知道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什么知识吗?

生:有余数的除法。

2.师:你认为什么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借机了解生的认知基础。

生1:就是除起来有多的除法。

生2:就是点6点再写一个数的除法。

……

3.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能来说一个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生举例:7÷310÷4

二、感知意义

1.观察生举的算式,说说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这个除法算式算起来还有多1个的。

生2:找不到乘法口诀的。

生3:不能直接算的。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篇九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这节课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除法的特征。

设计理念:

教学中,首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交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体会,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接着练习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巩固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游戏名称――你来说,我来找。规则;伸出左手,从大拇指起数数,1,2,3,4,5。再轮回来从大拇指数6,7,8,9,10……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同学们,只要你说一个数,老师很快能说出对应的手指。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学习有余数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

(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

教学准备:圆片或小棒、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家里布置的漂亮吗,都进行了怎样的布置?

小熊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瞧,它挂的气球多漂亮!仔细看看,发现什么?(按红、黄、粉、绿排列)

你们能很快猜出第31个是什么颜色的气球吗?

请同学们再说出几个气球的号码,谁愿意跟老师比比猜?

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就知道了。(由猜气球的颜色导入,学生兴趣会很高。再看到老师总能很快猜对,不仅能让学生惊讶,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会很好。)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余数

1.春节的时候,我们去亲朋好友家坐客,主人都会拿出一些糖果来招待客人。现在我们就帮助小猴子把买来的水果分装在盘子里,准备招待客人吧。

2.瞧,小猴子买来了什么水果?一共有多少个?(10个)现在咱们就帮它把这些桔子平均分一分吧。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请组长记录结果。

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交流摆法,并说说怎样列示。(板书)

4.观察这些分法,你能给分分类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后有剩余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6.你们能说说什么是"余数"吗?指出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分别是几。

7.介绍读法。指名读、齐读。

(学生参与了探究的过程,这会对他们理解余数的概念给予很大的帮助。)

(二)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1.想想刚才你们分桔子的经过,再看看这几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会有剩余吗?

剩下的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了?剩余几个就不能再分了,跟哪个数比比就知道了?记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余数比除数大或等于余数行吗,为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加深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理解,使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三页练一练1题、2题。(巩固基本概念)

2.拓展练习:一个数除以5,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几?

四、归纳:谈本节课收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上这11篇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