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论语十则》优秀的教案优秀11篇(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为了让您对于论语十则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11篇《论语十则》优秀的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论语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十则》优秀的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论语》十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设计思路】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中各组自主抢答、讨论质疑,在交流体验、归纳拓展中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对照,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探究反思,所有学习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最后学生自主发言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到当堂成诵,学会整体感知浅易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究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诸子百家及其著作名称;查阅孔子、《论语》及儒家学说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整理一些成语、格言;借助工具书,诵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请同学们说说他们的名字和著作。

让学生课外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先秦文化对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现在我们共同学习探究《〈论语〉十则》,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出示课题。)

二、课前激励

全班同学按座位分为四组,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比一比、赛一赛,最终名次记入每个人的平时分,每一组表现突出者酌情加分,“笑到最后”的一组奖励上阅览室或电脑室。

小组比赛的名次与平时分挂钩,在精神奖励的刺激下能够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为小组争光的活跃气氛中锻炼思维、训练口语、培养积极性;阅览室、电脑室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去处,这种奖励可谓投其所好,还能促使他们养成经常看书和查阅资料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产生激励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进取精神。

三、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

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四、朗读比赛

出示下列词句,每组派一名学生回答三道读音测试题,其他同学说理由并正音(音义结合),教师出示正确读音,然后根据正确率评分。

不亦说( )乎 不亦乐( )乎 学而不思则罔( ) 人不知而不愠( ) 知之为( )知之 传( )不习乎 三省( )吾身 为( )人谋而不忠乎 是知( )也 可以为( )师矣 思而不学则殆( ) 诲女( )知之乎

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可采用“摇头晃脑”式,语速稍慢,语调抑扬顿挫,在停顿、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也给予点拨。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分四组读完,一组比赛后,其他三组进行点评,最后分组齐读比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新课程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课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强调个别朗读。的确,个别朗读有凸显学生朗读个性、提高朗读水平等长处。然而一味地进行个别朗读,其表现往往是:一人读,众人听。虽然老师也布置听的任务,但相当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朗读关系不大。个别朗读的时间越长,多数学生读书的实践就越少;被动听读的学生越多,单位时间内的朗读效率就越低。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优生和学困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五、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在组内自主讨论、疏通文意,其中一组提出三个文言词,其他三组抢答注解,不许重复;每一组根据教师的指定翻译两三则。(教师根据正确率评分。)

整体感知:你从《〈论语〉十则》中读懂了什么?请读读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各组自主抢答,一人一次一句,不能连续回答,如有不同意可反对,限时半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使解释更准确,然后根据回答的质量定分,最后请各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大屏幕显示)。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想品德修养:如“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乐学的氛围;要充分调控学生的注意力,舍得夸奖学生。“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努力改变文言文课堂气氛,可我的热情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由此我想到有些老师在公开课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做到该表扬的绝不吝啬,该高歌的绝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

六、通过质疑问难、交流体验进行自我反思

归纳拓展:《论语》中有不少成语、格言,从文中找出来或是课外摘抄,并联系切身体会进行自我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

每组讨论后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大屏幕出示:“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评价给分。

每组自主讨论质疑(如“温故”一定会“知新”吗),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某同学回答。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反思(如“仁以为己任”体现孔子儒家学说推行“仁”的思想,对于我们的言行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难懂词句的理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加以点拨、补充,然后根据优劣评分。

大屏幕出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二组为正方,三四组为反方,双方同学进行辩论比赛,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教师定分。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自主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答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机会,促进他们的发展。

七、背诵接龙

教师指导背诵,要求语音准确、声音响亮,切忌断句、破句,并参考朗读标准,每组十个人,一人背一则,其他组点评,然后四组选代表背诵接龙,一人背一则,不能连续背,接着每组齐背接龙,最后教师打分。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做到当堂成诵,但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事半功倍。

八、自主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并指出《论语》对于我们的学习、做人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小组评出表现突出者,教师予以赞赏,最后宣布本节课活动的获胜组。

学生小结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及时更正。

九、延伸作业

多读多背课文,课外自愿选读《论语》。

请根据文中的成语、格言写一篇读《论语》心得,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反省,然后把习作贴在教室里互相对照、监督。

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真实的学习体验、生活经历,通过联系实际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沟通课内课外,重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活生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关心生活、留心语文的习惯。由此可见,只要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相融,就能双赢。

《论语》十则的教案示例 篇三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篇四

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理解各则语录。

4、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5、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批判地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

【教学策略】

采取主题支撑、板块推进式教学策略,突出合作探究、多维互动,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走近圣贤,耳濡目染

一、睹风采,学伟人风范

★导语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互动关键词

1、孔子 2、《论语》 3、四书五经 4、三孔

★点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的思想光芒穿越时空,到今天仍 具有无限的魅力。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种儒家经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三孔:孔府、孔庙、孔林。

二、聆圣言,悟谆谆教诲

★导语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纵有藏书千万卷,不如熟读论语百遍。经典不读,便如人之沉睡;经典常读,时时令人沉醉。可以说,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将领悟先哲的谆谆教诲。

★互动关键词

1、听读 2、仿读 3、分则读 4、齐读 5、演读

◆点击

◇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把握停顿、体会语调。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乎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是知(zhì)也

◇仿读课文,注意节奏,体会语调。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分则读,细细品味课文,读出语气。

◇齐读,形成合唱效应,体会哲人情思。

◇演读,模拟孔子语调,再现谆谆教诲。

三、思至道,明学问真谛

★导语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让我们一起 学习经典,思考圣贤的为学之道。

★互动关键词:

1、质疑 2、批注 3、仿说

◇小组交流,质疑解答。

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看起来似乎没有联系,为什么要放在同一则里面呢?

答: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将学问进一步提高。因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达到前两个境界之后,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既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然而也不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君子”才能达到的境界了。

◇试作批注,概括每则大意。

1、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学习再学习,学习之乐;与朋友切磋, 人生之乐;要自求长进,提高修养。

2、重视品德修养: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3、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5、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6、7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8思想品德修养:为理想而奋斗,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9、思想品德修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0、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仿照“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第二课时 走进经典,含英咀华

一、 动之以“情”

★关键词:1、听 2、诵

★点击

投入地听名家范读,关注语音、语气、语调。

表情地诵读每一则,品味蕴含的理趣与情趣。

二、晓之以“理”

★关键词 :理读

★点击

用学习卡片分类整理学习内容,与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作家作品类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成语类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名言警句类

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用于思想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教之以“法”

★关键词:1、翻译技巧 2、译句练习

★点击

◇三标准

⑴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⑵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⑶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九字法

⑴ 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⑵ 补──补出省略成分,

⑶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⑷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⑸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⑹ 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⑺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及通假字

⑻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⑼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练习题: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走近圣贤,耳濡目染

◇睹风采,学伟人风范

◇聆圣言,悟谆谆教诲

◇思至道,明学问真谛

●走进经典,含英咀华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教之以“法”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篇五

教案示例一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1.三分钟演讲。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3.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4.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5.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7.指导背诵。

8.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9.布置作业。

( l)课后练习一、二题。

(2)背诵全文。

( 3)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2.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3.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4.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6.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7.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8.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默写课文

探究活动

——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分为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难句翻译等)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篇六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10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七

津沽高中田克君

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论语说愠罔殆诲人不倦女识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第一则:掌握“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不如学也。

五讨论:哪则《论语》令你的受益最大?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七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F、敏而好学G、不耻下问H、默而识之I、学而不厌J、诲人不倦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背诵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勤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篇八

参考教案之一

教学目的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人: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 y(,“十则”,十条。

二、布置自读课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

1.愠y)n 罔w3ng 殆d4i 谓w8I 哉z1i 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四、讨论重点内容。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3.“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五、学生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乐乎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默而识之 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参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

二、研习新课

1.学生自习后四则。

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

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

诲hu@ 教导 教诲

逝sh@ 流过 过去

好h4o 爱好

夫f& 吧,语气助词。

三、自读,翻译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考。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

四、讨论重点内容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

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

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发;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应当及时努力,创造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

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知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是,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知识,当然,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照单全收。

五、练习

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

2.积累以下词语:

诲 逝 昼 寝 是 为 夫 尝

3.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200字)。

《论语》十则的教案示例 篇九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篇十

山东光远中学王新伟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根据意思正确默写课文。

3、理解词句的意思。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引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猜猜,什么意思。

探讨学习论语的步骤。提示:可以参考古诗的学习方法。

读正确;解句意;悟含义;会默写。

二、初读,了解

1、自己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准。

2、说说句意,提出不懂问题。

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读书。本班已经预习,有些小组已经检查。重点落在朗读的停顿、字音的检查上。着重“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

三、研读、感悟

1、说说读懂了什么,告诉同学你是怎样读懂的。

2、谁想试着说一说。

3、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4、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5、背诵、默写检查。

四、拓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这11篇《论语十则》优秀的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论语十则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