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优秀8篇)2-13-21

哪些初三中考数学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8篇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仅供参考。

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 篇一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词汇学习

词汇是构筑语言的建筑砌块。Vermeer(1999:147)曾经指出:“认识单词是理解和被理解的关键。学习一门新语言的主要部分是学习新词汇。语法知识并不能使语言学习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1]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宗炎(2001:2)也提到“语法规则有限”而“词汇数量无限”。[2]有限的课堂时间和词汇讲解无法提供学生所需的全部词汇知识,迅速扎实扩大词汇量的任务还是落在了学生身上。研究也证实了与其它综合复杂的学习任务相比,外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上运用了更多的学习策略(Chamot 1987)。[3]本文以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的成绩作为区分参考标准,采用问卷和面谈的方式,试图探究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词汇学习策略倾向并比较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词汇学习策略上运用的异同。最后,本文对词汇学习和词汇策略的培训提出了建议。

一、学习策略的分类

Rubin(1987:29)认为学习是“信息被获得,储藏,提取和使用的过程”,[4]而学习策略则被看作是这个过程中,“与某个具体阶段相关的思想活动或行为活动”(Ellis,1994),[5]词汇学习策略因此可以指任何影响到词汇学习的思想活动和具体行动。O’Malley和Chamot(1990)根据认知理论框架和信息处理模式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y)、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和社交情感策略(social affective strategy)。[6]笔者选择元认知和认知策略做深入探究是由于两者关系密切且被广泛运用到词汇学习中。Anderson(2002)认为发展元认知意识将让我们拥有更强的认知技能。[7]本文从词汇学习方面入手,从真实教学环境中获取数据,试图探究元认知和认知策略与有效词汇学习之间的关系。

元认知常被称之为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一个与认知相伴的过程。最早提出元认知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1976:232)认为元认知是人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为了实现一个具体的认知目标而积极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主动调整自己学习的策略。[8]因此,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高阶的执行。笔者根据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的特点,确立了四项主要的元认知策略进行研究:计划策略,指学习者对词汇学习目标、过程和步骤做出计划,如每天安排时间进行词汇积累和词汇复习;选择性注意,即在浩如烟海的英语词汇中,有意识地注意和筛选词汇输入;监控调整策略,是指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词汇学习方法、效果、计划执行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自我监控并及时根据目标、任务或效果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词汇策略;自我评估策略,即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或体验对自己的词汇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认知策略指具体从事学习任务的策略,包括直接加工处理词汇输入并尝试记住或巩固词汇的具体行为或手段。本文确立了十项主要的认知策略作为研究因子:重复,分类,语境,联想,使用字典,发音规则,构词法,词汇练习,实际运用,自制词汇表。

二、研究方法

1.问题设置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1)不善学者(未通过TEM-4)和善学者(通过TEM-4)元认知策略运用上有何异同?(2)不善学者和善学者认知策略运用上有何异同?

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英语系2005级本科生,共120名学生参加问卷调查,其中,通过TEM4的学生共67名,未通过的有53名。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词汇学习问卷和面谈的方法收集数据。笔者根据所确立为研究因子的元认知和认知策略,设计了本次研究的词汇学习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对象个人情况的基本资料,包括TEM4考试成绩等;第二部分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具体方法,即他们词汇学习策略的实际使用情况,共14题,均为五级制选择题(1=完全或几乎完全不适合;5=完全或几乎完全适合)。问卷语言为中文,以减少研究对象可能产生的理解困难。在问卷调查结束后,笔者对四名TEM4处于不同成绩段的学生进行深入采访。

4.数据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体现词汇策略使用情况的平均值(Mean)和标准方差(Standard Deviation)。所有面谈都被录下来进行反复的分析和验证。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1)元认知策略运用的比较

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20份,将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经统计分析后得到英语专业未通过TEM4(U组)与通过TEM4(S组)本科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运用情况的平均值(M)和标准方差(SD)。

从表1看出,在被调查的四项元认知策略中(因子1-4),U组的使用平均值都在3以下(五分级的平均值为3),其中选择性注意(因子2)的平均值相对最高为2.722。而S组的元认知策略使用却呈现颇为积极的使用情况,除了自我评估策略(因子4)的使用平均值低于3,其余三项的使用平均值都在3以上。与U组相同,选择性注意策略的使用也是最频繁的(Mean=4.197)。吴霞和王蔷[9]以及黄文和孙文卓[10]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策略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是不善学习者常用的策略(M=3.1181/M=3.1127)。本研究证实了选择性注意也是英语专业学生常用的元认知策略,而且适用于善学者与不善学者。笔者认为,这基本符合此策略的特性和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实际情况。与其它较难执行的元认知策略相比,如制订词汇学习计划并执行此计划或积极运用各种手段检测自己的词汇学习,选择性注意则有较大的随意性、目的性和方向性。学习者接收或选择不同形式的词汇输入,挑选记忆自己觉得实用的、有趣的或容易记忆的单词而放弃一些生僻的或难拼写的单词,这种意识来得比较自然。而英语词汇浩如烟海,学生们往往会从考试词汇入手,重点记忆四、六级考试的词汇。这种选择性注意或意识对准备各种考试是有利的;且面对海量的单词,这种元认知意识也是必须的。

总体看来,表1显示出S组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是明显高于U组的。S组除了选择性注意策略的使用平均值大大高于U组,还显示出较强的学习计划性(Mean=3.990)和自我监控调整意识(Mean=3.812),而U组此两项策略的使用平均值仅为2.017和2.278。单词记忆是一个不断记忆又会不断遗忘的过程,有计划地安排时间进行词汇积累和词汇复习比随意性的词汇学习更能扎实地提高学生的词汇总体水平,巩固原有的词汇基础。而不善学习者往往忽略此策略的重要性而采取更为盲目散漫的学习方式。随后的访谈结果也印证了不善学习者的词汇学习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和缺乏主动性。他们会因为老师明天要听写单词而去背单词,往往是听写过后单词就忘记了。此外,不善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调整意识也远远低于善学者。善学者时刻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成效进行监控,以便做出适当的策略调整来提高自己的词汇学习效率,不善学者常常不能意识到自己在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不用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调整。

2.认知策略运用的比较

在认知策略的运用上,两组学习者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结果。重复、语境、发音规则和构词法策略的使用平均值都超过了3,成为不善学者与善学者最为常用的四项认知策略。而其中重复策略(因子5)为U组最常用的认知策略(Mean=4.333);语境策略(因子7)为S组最常用的认知策略(Mean=4.184)。从语境中习得词汇与学习者本身的英语总体水平有密切关系(Nation2001:233)。[12]本研究也证明了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更愿意从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词汇。而重复策略则最常被U组学生使用,此组学生花大量时间机械重复记忆单词。其实对于S组学生,重复策略的使用频率也非常高(Mean=3.194)。总观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需要对词汇信息做出较深度处理的策略,如联想策略、实际运用策略等,一些浅层的记忆策略被更多的学生所使用。这个结果进一步验证了O’Malley的观点:学习者(不论成功与否)经常依赖于那些不需要积极脑力活动的学习策略。而根据Craik&Lockhart的处理深度理论(depth-of-processing theory),[13]记忆深度决定于信息处理的层面,只有经过深层处理的信息才会进入长久记忆。倘若没有混合使用一些较深层的词汇信息处理策略,单纯依靠简单重复也许并不能使词汇学习进入一个高效的阶段。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在认知策略的使用上,不善学者与善学者呈现出相对的一致性,一些常被善学者认为有效的词汇认知策略也常被不善学者使用,而一些深层的词汇处理策略则都被忽视或抛弃。然而不善学者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上次于较为成功的学习者,他们对词汇策略的使用和词汇学习都抱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主动性、计划性和恒心。

上述结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在于:即使是较为浅层的词汇认知策略,如果在精心的计划和积极的评估监测下使用,仍然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与其满堂灌新单词,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意识。首先,教师需帮助学生确认已有的或正在运用的词汇学习策略,并向学生解释元认知策略在词汇学习中的重要性及具体执行表现。在此阶段,教师可协助学生制订词汇学习计划并帮助其通过各种方式监测自己的词汇学习成效,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其次,在呈现阶段,教师可以请优秀的英语学习者向其余学习者介绍词汇学习策略的具体运用。除此之外,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使用较深层次的词汇认知策略,如实际运用策略等等。最后,任何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毅力和恒心,在词汇教学和策略培训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敦促,做到循循善诱,让学生们建立起词汇学习的信心,并找到适合自己且行之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Vermeer, A. 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lexicon[A]. L.Verhoeven & J.H.A.deJong (Eds.) The Construc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2:147-162.

[2]王宗炎。英语词汇教学初探[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3]Chamot,A.U.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 [A]. A. Wenden and J. 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C].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7.

[4]Rubin,J. Learner strategies: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research history and typology[A]. A. Wenden and J. 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C].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7.

[5]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O’Malley & A.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7]Anderson, N.J.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A].Education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 Digest[C]. Washington, 2002.

[8]Flavell, J.H.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A] L.B. Resnick (Ed).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C]. Hillsdale, NJ: Erlbaum. 1976.

[9] 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1]黄文,孙文卓。 试析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词汇学习策略[J]. 南京师大学报, 2005,(6).

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 篇二

一道鉴别题引发的实验探究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析

“意象法”解开散文阅读的一把钥匙

考生如何应对中考中的网格问题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解题策略初探

紧扣文体术语,提高说明文阅读能力

从中考试题谈《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中考中有关圆的旋转与滚动的问题赏析

例析数学中考命题特点与复习启示

浅谈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例谈中考数学选择题的求解策略

例析数学中考填空题、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试题中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中考网络题的考查类型及掌握方法

揭开古诗词比较阅读的神秘面纱

敬畏生命——和谐教育的伦理基础

中考物理探究题命题类型与解题策略

例谈初中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方法略谈

中考英语作文“抢分”写作技巧

新常态背景下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

巧用轴对称解决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摭谈中考说明文阅读重点及答题技巧的把握

例谈电学试题解答的思路剖析

浅谈阅读理解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对初中化学两个实验的创新改进

例析数学中考的社会热点型试题

中考试题中有关酸碱盐的考点解析

中考物理估算题类型与解题策略

中考物理图表类信息题的解题策略

中考英语书面表达之策略和前瞻

论比较法和归纳法在初中化学的完美结合

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定量认识思维能力

矩形的折叠问题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掌控能力探讨

对初中学生订正英语错题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如何提升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中考英语阅读命题走向及解题策略

浅谈化学反应中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技巧

初中物理教学落实科学探究思想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提高思想政治复习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成语运用正误辨析类试题解题指导及演练

逆向思维在初中化学问题解答中的运用

一道有关角平分线问题的解法分析及应用

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践探讨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主动参与式物理中考复习课的有效学与教

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 篇三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功能;教学策略

数学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课型,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并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课型。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只有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复习课的功能。下面我对数学复习课的功能和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复习课的功能

数学复习课既不能像新授课原封不动地讲一遍,也不能像练习课把主要时间花在做练习题上。数学复习课的主要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知识系统化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同时还批评那些缺乏知识的人“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为此,复习课可以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纵横联系,从而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拓宽和延伸知识

复习的目的不仅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起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驱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允许学生在向未知挑战中犯点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3.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中的练习,不仅要有一定的量,更要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教学内容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既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意义,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的意识。

4.查漏补缺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中总目标和学段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查漏补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传统的教学,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更多地关注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要更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所以,在新形势下的数学复习课,除了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查漏补缺”外,更要对学生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方面进行“查漏补缺”。

二、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什么是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就是在数学复习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当然,最好的方法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如何通过教学,达到复习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复习课的功能。那么,能否对数学学习过程有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想法是不可实现的。因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单元的性质,学生和教师本身的经验、能力而决定的,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因此,教师应用某种教学策略,实际上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下面是我在数学复习课中经常采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1.自由梳理策略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对知识体系的编排特点,平日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的知识点往往是逐个呈现的,一般来说,缺乏系统整理。通过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来促进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结构,这正是数学复习课所要完成的一大目标。以往的教学中,对知识的系统整理和对知识点的梳理大都是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学生只要按照教师提供的复习重点,循规蹈矩地把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上一一浏览,或者做些圈圈点点、划划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因而这种学习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无效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自己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编码,使其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那么这种知识不仅有利于理解,而且便于记忆。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由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复习整理中,引导学生认真整理所学数学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使它们形成数学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知识更好保存的重要途径。例如,我在教学第十二册“比例”一节之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请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看书、查阅笔记、同桌相互讨论等形式,对“比例”一节内容作自由梳理,学生经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交互作用,使其提纲化或结构化。学生若能按知识结构图所表达的顺序去记忆,那么所获得的知识就不是一些独立的数学知识,而是一种具有逻辑意义的数学知识系统。

2.为思考而教学的策略

数学复习课的一大功能是“通过复习,不仅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提高。”所以,复习课中,要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大胆创造中,享受数学思维成功的乐趣。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连续不断地提问,学生接二连三的被动寻求答案,这种设计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的动机。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那么,是否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反过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大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互动中来完成对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呢?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为教学思考的策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在复习“数的意义”一节课时,由于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的意义是两个比较容易搞混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在复习整理中,不仅能对知识系统化,而且还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提高。我在复习中尽量减少教师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也不给学生明确的复习重点,而是让学生同桌互说、互问的方法来相互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记下后请求集体帮助。在反馈中,有一组学生提出来说:“教师,我刚才说百分数就是分数的一种,而同桌却说不对。应该说是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到底是谁的说法更正确呢?”听完学生的发言后,我并没有责备学生的意思,而是反过来对其他学生说:“你们认为刚才学生提的问题怎样?为什么?”顿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提的问题好,因为这也正是我搞不清的地方。”“他的问题好,因为这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重点” 等。“真不错”我及时地肯定了学生的回答。“那么,谁能说清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呢?”最后,通过全班学生的主动探讨和补充得出:“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的数。”这堂课中,我只是为学生刻意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环境,而教学中,学生勇于思考和善于思考,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3.引导探究策略

教师应用探究教学的策略,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吸收知识,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因此,探究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历程。这种教学策略的优越性,在复习课的练习中尤为明显。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是课堂练习的目标之一。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功效,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到练习中求“活”,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复习课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数学复习课中的练习,更要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要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放在首位,效果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十二册“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时,为了突出“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这一知识点。在练习中,我作了如下处理:“学生,养猪专业户徐明华正在犯愁,怎么样才能把一大群猪圈入一个长10米,宽6米的长方形猪圈中呢?你能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帮他想出一个好办法吗?”顿时,学生说的说,比划的比划,算的算,一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动起了脑筋。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最后总算是在事实面前有了答案。“如果能把猪圈改成正方形,面积能增加4平方米,如果把它围成一个圆形,面积则可增加约18.5平方米。”“同样的材料,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大家若是真想帮徐明华的话,不妨课后再去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是否还有比圆更大的方法呢?”同样的目的,不同样的效果,使原来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4.活用教材策略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认识对象。在新大纲新理念的支持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必要时,也可就地取材,增加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分数乘法应用题”复习时,就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熟悉的本校人数作为教学呈现的内容。上课一开始,教师问:“你们知道我们学校共有多少学生吗?”学生很快地回答有960人。教师问:“六年级有240人,占了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反馈后又接着问:“五年级占1/8,四年级占15%,五年级和四年级各有多少人?”反馈后,请学生同桌交流解答思路。紧接着出示:二年级有120人,一年级比二年级多50%,可以提出哪些问题?生说:可以求(1)一年级有多少人?(2)二年级比一年级少几人? (3)一、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经过一番讨论后,问题得到了一一解决。而且对各类问题作了必要的比较,使学生对分数应用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的这种就地取材的巧妙设计,不仅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实际应用性,而且,教师始终围绕着教学的主体,展开板块式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这种教学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也是对教材的再创造。

总之,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作为教学策略的基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逐步形成一种以学生为动力的有效学习机制,使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童习飞。如何让数学复习课精彩起来[J].安徽教育,2009(7).

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 篇四

关键词: 数学提问 有序思考 《一一列举策略》

有序思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有人将“有序思考”称为“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小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这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一个显性体现。数学里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有序思考”找到最佳方案。虽然“有序思考”的方法比较笨、比较麻烦,但很管用,是个通用方法。

在之前的学习中,几乎每个学期都有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着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四年级时学习“搭配的规律”。在不断地具体应用过程中,孩子们感悟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但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教师无意识的教学行为容易带来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点状”,想到便渗透一点,想不到便听之任之,可能这次讲这道题用这种方法,下次就换了一种方法,即使偶尔渗透一点,也更侧重于方法层面和工具层面,并未上升到数学思想层面。学生在教师的随机教学下认识呈现片面化、点状化、模糊化,难以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结构性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感悟策略,体会数学思想,实现从“无意”到“有意”的转变,从“点状”到“结构”的转变。

那么,在《一一列举》这课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感悟策略,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呢?

一、有效提问,感悟策略,理清有序思考的“主线”。

学习策略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渗透数学思想,关键在“悟”。所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让学生体验策略的价值。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要立足于让学生经历并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感受策略的应用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学中分三个层次,有效提问,帮助学生感悟策略,理清有序思考的“主线”。

第一层次:在课始导入部分,教师提问:谁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三位数都说完?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在回顾之前组数的方法,初步感悟一一列举的策略,体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第二层次:在例题教学的展示与交流环节中,让学生对这样的结果进行评价,发现两者思路的主要区别是一种无序,一种有序,出现遗漏和重复的本质原因是无序。教师顺应学生的感受追问:这位同学为什么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通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因为他是有序思考的,于是进行有序思考的需求就顺理成章了。

第三层次:在解决完这个例题后,通过对之前学过的用一一列举的策略的回顾,教师又提出两个核心,再次让学生感悟一一列举策略的价值。

①怎样的问题适合用一一列举来解决?

②列举时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这样的有效提问,引领学生逐步建构一一列举的策略,让学生在“感悟策略形成策略优化策略反思策略”的过程中感知这一策略的基本特点,理清有序思考的主线,将学生之前无意中学过的解题行为升华,提炼出解题背后的数学价值与数学思想:有序思考。

二、有效提问,建构策略,找准有序思考的“序点”。

有序思考的“序点”就是一条能解决有序思考问题的出路和捷径。找准序点对“有序思考”的解决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要把结果一一罗列出来。那么这些结果中应“从谁开始”?“至谁终止”?这就要求使用这种策略解决问题时应以“有序”为核心,找准有序思考的序点。

比如:第一层次学习中,教师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体会到要使所有的三位数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出来,必须从先摆三位数的百位开始考虑。第二层次学习中,体会到从摆宽最短是1米开始考虑,直至长和宽数据重复为止。“有序”不应是教师的给予,而应是学生的感悟。教学中,逐层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就是“有序”思想逐步生成的过程。学生发现,因为无序,所以容易遗漏;因为有序,所以不会重复。所以当教师及时追问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时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序。这一回答是经历过程后的感悟,是发自内心的。

三、有效提问,内化策略,提供有序思考的空间。

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是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而是要为学生提供有序思考的空间。我们要相信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要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互相交流。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思考,直至“瓜熟蒂落”为止。教师在巡视中要耐心倾听学生不同的意见,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此时最好不要暗示,将自己也当做思考者、参与者。比如在巩固练习中,“荤菜与素材搭配问题”、“积是36的算式有哪些?”,这些问题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只需在学生完成后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想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引导学生有序地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有效提问,必须克服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

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 篇五

关键词: 中考数学教学 复习策略 备考策略

复习效果直接影响考试结果,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中考总复习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指导学生中考数学复习经验及中考命题思路谈谈体会。

一、复习的方法

1.总结梳理,提炼方法。复习的最后阶段应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重视教材,立足基础,在准确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公式、法则、定理的实质及基本运用的基础上,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题型的总结梳理,应摆脱盲目的题海战术,对重点习题进行归类,找出解题规律,关注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如方案设计题型中有一类试题,不改变图形面积把一个图形剪拼成另一个指定图形。总结发现,这类题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剪切线的条数不限制进行拼接;一类是剪切线的条数有限制进行拼接;一类是给出若干小图形拼接成固定图形。梳理题型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解题规律,同时也可以换角度思考,如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最少需几条剪切线?联想到任意四边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殊图形,任意梯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殊图形等。做题时,要注重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发现规律,触类旁通。

2.反思错题,提高能力。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进行及时修正、全面扎实地复习外,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反思错题,具体做法是对已复习过的内容进行“会诊”,找到最薄弱部分,特别是对月考、模拟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分析,也可以将试卷进行重新剪贴、分类对比,从中发现自己复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正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是计算马虎,还是法则使用不当;是审题不仔细,还是对试题中已知条件或所求结论理解有误;是解题思路不对,还是定理应用出错等,消除薄弱环节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应把这些做错的习题和不懂、不会的习题当成锻炼自己的机会,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解题的最佳途径。事实上,如果考前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纠正,就会更快地提高数学能力。对那些反复出错的问题可以考虑再做一遍,对自己平时害怕的、容易出错的题要精做,以绝后患。并且要静下心来,通过学习、回忆,而有所思、有所悟,从而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才能悟出道理、悟出规律。

二、答题策略

首先,审题时注意力要集中,思维应直接指向试题,力争眼到、心到、手到。审题时应弄清已知条件、所求结论,在短时间内汇集有关概念、公式、定理,用综合法、分析法、两头凑等方法,探索解题途径。特别注意已知条件所设的陷阱,仔细审题,认真分析是否该分类讨论,以免丢解。

其次,在答题顺序上,应逐题解答。要正确迅速地完成选择题和填空题,有效利用时间,为顺利完成中档题和压轴题奠定基础。在逐题解答时,遇到一时解不出的题应先放下(别忘了做记号,以免落题),等把会解的题目都做完后,再回头逐一解决留下的疑难。

最后,遇到平时没见过的题目,不要慌,要稳定好情绪。题目貌似异常,其实都出自原本。要冷静回想它与平时见过的题目、书本中的知识有哪些关联。要相信自己的功底,多方寻找思路,便能豁然得释。切忌对着题发呆不敢下手,有时动笔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就图形进行相应的分析,也许就做出来了。解答一步是一步,不放过多得一分的机会。

三、重视课本

现在中考命题的趋向,尤其是武汉市的中考可以基础题为主,有两题的难度要求稍高,坚持源于教材的基础题(按以前的惯例)。122分是课本上的原题或略有修改,后面两大题则“高于教材”,但原型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建议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集中精力把初三代数、几何、初二几何及代数中的分式与根式化简部分的习题、例题等每一个题目都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并进行归纳分析。现在部分初三学生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做大量的课外习题,但效果并不显著,有本末倒置之嫌。

四、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能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于一题。

例如初中代数中的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能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相联系的题目特点非常明显,应掌握基本解法。

每年中考数学都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答题技巧,主要是熟练掌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五、重视初中数学中的基本方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同学们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实质,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熟练掌握。其次应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思想,明确告诉了自变量与因变量,要求写函数解析式,或者隐含用函数解析式求交点等问题,同学们应加深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多做一些相关的题目,如方程思想,它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和制约,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应牢固树立方程思想,如要求两个量则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关于这两个量的方程(或等式)。

六、注意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索性试题的研究

现在各地风行素质教育,呼吁改革考试命题,增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在其他省市的中考命题中已经有所体现,且难度较大,这一部分尤其是探索性试题在平时的学习中较少涉及,希望同学们集中研究近几年其他省、市中考试题中有关此内容的题目,有备无患。

初三数学中考复习 篇六

一、明确指导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数学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各层次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还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1.加强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优势互补,保证备课和上课的质量。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问题。

2.备课组团结协作,反对单打独斗;备课组做到五个**:**的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的教学进度,**的教学资料,**的测验考试。对没有按照要求做到,将及时提出整改,现备课组内部精诚合作、资源共享,正营造着**、协作、共赢的备课组文化。

3.认真学习课标和考试说明,梳理清楚知识点,把握准应知应会。哪些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哪些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教师对要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心,这样就能驾驭复习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复习的质量。

4.深入研究南京近三年的中考试题,选择适当的习题精练。

三、复习安排(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第3周——第9周)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以中考说明为主线,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

第一轮复习要“过三关”:(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3)过基本技能关。如,数形结合的题目,学生能画图能做出,说明他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易:较易:中:难=4:3:2:1的比例,因此使每个学生对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说明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与说明,绝不能好高骛远。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要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4)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可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5)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6)坚持每周一练,数学每周一练是我校的传统项目,单周侧重基础性检测目的是检查学生双基掌握情况,查漏补缺;而双周进行综合性考试,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第10周——第15周)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以教学案为主。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集中、归类,重点难点热点突出复习,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可对学生共性的难点、误点设立专题。

(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要有**性,切忌面面俱到;围绕热点、难点、重点,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3)以题代知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可适当穿插过去的小知识点,以引起记忆。

(6)专题复习可适当拔高。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一个度。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要善于总结规律性的东西给学生,免得学生产生“糊涂阵”现象。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

1、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演练,查漏补缺,俗称考前练兵。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要切近中考模式。

(2)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学生要有错题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5)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讲透;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不宜对模拟卷题题讲。

(8)适当的“**”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前两轮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考场,那肯定效果不好。但要注意,**不是放松,后期题量不宜太大,要让学生轻松解题、居高临下解题,能跳出复习的圈子看试题。

(10)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

(11)心态和信心调整。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此时此刻信心的作用变为了最大。

第四阶段:查漏补缺

对学生仍然模糊的或已忘记的知识让学生回归课本,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迎接中考。

总之,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发掘教材,夯实基础是根本;共同参与,注重过程是前提;精选习题,提质减负是核心;强化训练,发展能力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一题带一片,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水平。

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 篇七

一、中考复习课设计的宏观把握

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宏观把握上应熟悉课程理念,并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涉及6个方面:数学课程观、数学观、数学学习观、数学教学观、数学评价观、现代信息技术观。

2.初中《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包括4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3.初中阶段的内容标准包括4个领域: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统计与概率(统计、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具体表现为教材各章节的200个左右的知识点。

4.知识技能目标有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水平,过程性目标有经历、体验、探索三个层次。

二、明确复习中习题选择的目的

1.深化与活化双基:通过习题的教学,温故知新,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活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达到牢固地掌握概念,深刻理解数学规律的目的。

2.重构与完善知识体系:通过习题的教学,梳理知识脉络,重新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纠偏防错,达到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系统归纳解题方法的目的。

3.巩固与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习题的教学,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达到巩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习题的选择要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

习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习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现有水平,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选择,避免选择那些繁、难、偏、旧的习题,注意习题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知识、提炼方法、防漏补缺,不留盲区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习题的选择和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均能有所提高,可设计渐进性的题组练习,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应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要适当增加习题难度,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强化思想方法的训练;让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吃饱”,成绩优秀的学生“吃好”。

四、习题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针对性

习题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既要注意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精选课本中的典型的例题和习题,并进行整合创新,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习题,做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归纳解题规律,强化解题技能。同时习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复习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常见的错误和思维误区进行选题,注意易淆点和易错点的辨析和思考,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题海战术,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五、分层训练,整体提高

复习课教学中应当通过有效的训练,去牵动知识的“内化”,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把所学的知识有效复习一遍,做一定量的课内练习是十分必要的。而“一律看齐”的练习抹杀了差异性,因此在练习设置上要有不同的分层,为中下等生补充一些基础题,为尖子生补充一些带有挑战性的题目,这样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又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信心,积极地投入到复习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六、归纳提升,完美结果

课堂小结是复习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现在的小结似乎成了一种模式,即“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美其名曰“开放式小结”,导致学生的回答毫无目的、毫无方向。我认为这种小结不适合复习课,根本达不到数学复习课小结的目的。复习课小结不但要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巩固当前所学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本课复习的科学方法。因此,复习课小结教师要进行得细致、深入、具体,真正地达到既概括知识又总结出学习方法的目的。

七、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集合与对应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转换化归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数学解题方法主要有:消元法、降次法、代入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图像法,等等;一般性的思维方法主要有:观察、试验、比较、分类、归纳、类比、猜想,等等。

八、复习课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每节课要有明确的复习教学目标。

明确复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来复习。教师制定全面☆www.kuaihuida.com☆、准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重点是解决学生在新授课后出现的问题,在上课刚开始的1―2分钟内,直接出示复习课题及复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须掌握的知识提前做到心里有数,带着任务进行学习。

2.要面向全体学生。

任何一个班级、任何一个学科都会有几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使这些“尖子”学生的成绩得以维持和提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的“龙头”作用。但也不可忽视中等生。中等生在班级总是占大多数,如果忽视了中等生就谈不上面向全体,更谈不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中等生的学习往往存在着拉一拉就上去、松一松就下来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该给这些学生以足够的助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中等生了解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殷切期望,同时帮他们找出学习成绩提不高的症结,帮助他们坚定向高一层次攀登的信念和决心。

3.给予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学生的自由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 篇八

关键词: 数学学困生 复习教学 转化

一、关注学困生心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入复习阶段大部分学生心理认识已经成熟,走向平稳,少了浮躁,对学习开始关注和在意。只是基础较差,缺乏信心,并且做题时方法和方向都有偏差,屡屡受挫,兴趣逐渐减弱。教学中适时地抓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多样性,合理利用习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普遍存在猎奇心理,集合知识又比较基础,抓住学生已掌握“P∪M=P”转化成a∈p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特殊值如a=2代入可以排除B、D,同理可以排除A,所以应选C.引用实例1的意图非常明显,这样简洁明了而又快速的方法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的好奇心便被激发出来,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此时可以乘胜出击,引出实例2.

二、了解学困生的学习期望,课堂教学侧重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

转化学困生从基础抓起,老师需要做到不急不躁,不气馁。很难想象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学习评价中上交的是一份白卷。他们有计算能力,但不知道怎么去算,算什么;他们也知道一些基本的概念与数学公式,但不知道在哪里用,怎么去用。所以说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体现,让学生明白在数学课堂上究竟要探究什么,要达到怎么样的学习目的,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自己的学习优势是什么,成就感在哪里,期望值的定位在哪个层次。实践表明,熟悉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是解决学生困惑的关键,特别是简单的应用一定要做到点面结合。心理学上讲究旁敲侧击,逐一攻克,数学教学则要不厌其烦,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分解基础知识,整合基础知识,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参与到课堂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成就感是一切有意识活动的原动力。只有手脑并用,知识才会记得更牢,用得更自如。

三、研究考试说明及考纲要求,针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相对降低能力要求。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经过成长,有了认知上的积累与沉淀,只是认知过程中投入与领悟存在差异,才有了学困生这一群体的存在。究其缘由,很多都是主观意识形成的。“怕”“烦”“逃避”是其中的主要体现。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分析群体差异及成因,相对降低学习层次要求,采用“软”政策,循循善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布置作业的量要适当,以本为本基础化,知识点需少而专,体现学困生学习能力训练的“专门性”。

2.设置问题情境要浅而简,突出学习过程的“细化性”,注重师生交流的人情化,对结果的生成要有预见和迁移。

3.教学引导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要有包容心,允许学生犯错,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世界里去,做到粗中有细,严而不厉。

4.课后评价做到位,侧重落实反馈的及时性,对学困生鼓励和表扬放在首位。

四、根据学困生的学习过程,适当地进行应景设题,模拟变式,引导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堂复习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不能整节课都在说和做,只是一味地灌输,忽视学生的吸收能力和内化机能。学生理解不了最后只能是模仿、应付导致放弃。课堂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动脑去思考,动手去实践。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上课不喜欢主动去探究,只是简单地听和记,下了课就全部还给老师了,作业多半应付和抄袭,甚至上课打瞌睡。久而久之,学习心理、方法都存在障碍,学困生就是这样产生的。有效的课堂是让学生有事可做,有问题去发现和解决,知识不是无知无觉地“听取”,而是有意识地去“获取”,并加以加工和应用。教师的教在于引导和启发,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为了实现“教而不教”,让学生自主“动起来”,适时地应题进行设疑,模拟变式是关键。

五个题目设置成一个专题,考查了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以及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求和方法,有重组求和,裂项相消求和,以及错位相减求和。分别用3到5个课时的时间,安排了公式重现记忆,方法探测与确认,过程计算与演示,数据变换练习四个环节逐一攻克。学生通过各个环节的体验,在感受知识方法神奇诱惑的同时,不断享受“动脑与动手”所带来的成就与自信,自主学习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动”何乐而不为?

五、转化学困生,应讲究四心:细心,耐心,恒心,爱心。

教书犹如博弈,只有摸清学生学习情况的来龙去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不同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差异,有所长也有所短。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应细心地加以备案,分门别类。根据学习的差异情况,耐心地进行交流分析,找出症状,查出缘由,以便对症下药和因材施教。转化学困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要有长远和持续的目标计划,而高三复习时间比较紧迫,如何化解两者的矛盾呢?保持一颗“换位思考”的平常心,让学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持之以恒。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给予帮助、关怀和鼓励,同时适时注重课外追踪落实。只要“四心”结合,转化就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2012考试说明。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