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情境教学(优秀4篇)(情境教学的优点和意义)

以下这4篇情境教学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教学情境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情境教学 篇一

关键词:新情境问题物理教学方法和途径主动探索

新情境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设置,使物理学科新情景的创设比较新颖,能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情景。加强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使新情景与问题提出等有机结合,学生在新情景下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思考,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新情境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子弹,会被弹丸中伤。

()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子弹没有速度,不会被弹丸中伤。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把最新科技问题转化为自然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以后,创设设问情景,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降温,而是使空气升温,如何解释?

情境教学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数学情境”是“人化”的,需要创设才能生成,下面就“如何创设行之有效的数学情境”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的策略

1.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选取学生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二、创设情境的具体措施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如在教学“钟表初步的认识”时:可创设让学生猜谜语的情境。小孩子都喜欢猜谜语,一听说猜谜语,立刻调动起全部的注意力来参与。当老师吟诵谜语:“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嘀嗒嘀嗒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朝夕。”孩子们就会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借此引出课题:“学看钟表”。在综合练习环节,我把教科书上的情境搬到了课堂上。老师叙述情境,学生分别扮演角色,孩子们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课后并设计:你通常几时起床?你能看着表记录下来吗?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2.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师问:“你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的?”“我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如果要测量的是大圆形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呢?”“用绳子绕圆一周,量出绳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这时,师演示:把系着小球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半径不等),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运动的轨迹形成的圆。问:“你能用绳测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观察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学生欣喜地发现:圆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的探索不再是被动的,教师的提问层层设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

3.实物演示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形象思维的主导地位,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感知对象具有典型意义。比如“面积”与“体积”这两个概念往往让学生相互混淆,尤其对“体积”的理解模糊不清。我们可以这样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概念:首先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装同样多的水,让学生观察,然后把大小不同的石块分别投入两个杯中,再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两个水杯的水面都增加了,但是水面的高度不一样,师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第二块石头比第一块大,它占的地方就大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自然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去感悟:(1)把全班8个组的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的人站起,应站几个组(行动语言)?(2)把剩下4个组的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的人站起,应站几个组?(3)把剩下3个组的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的人站起,应站几个组(行动语言)?(4)把剩下1个组的4位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的人站起,应站几个人(行动语言)?学生身临其境,对单位“1”的可变性和相对性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获得新知,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融入贴近生活的、有趣味的、探究的、开放的情境数学课堂将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牢牢地吸引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呈现出鲜活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情境教学 篇三

[关键词] 音乐 情境教学 多媒体 审美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教法,遵循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来学习音乐,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们审美激情。

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感情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音乐学习与生活环境。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音乐氛围的创设将学生的兴趣、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展现出来,拉近了音乐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途径。情境教学还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的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情境教学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从而将唱歌、欣赏、活动的训练统一在具体生活的音乐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仅掌握了技能技巧,而且发展了音乐表现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创设情境呢?

一、生活展示情境——“音乐源于自然”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因为大自然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有很多生机盎然的情趣,在教学时可以带学生们去接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美丽风景,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去感受音乐的存在。比如春游时,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青蛙呱呱叫,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二、利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生活处处离不开音乐,音乐对人类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在歌曲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多媒体的功能,赋予学生一个美妙的情境,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渐入学习佳境。如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组场景: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有一棵大树,树上有小鸟,还有蜻蜓、蝴蝶等小昆虫在飞舞。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草地上捕捉蜻蜓、蝴蝶等。远处有太阳、白云、风筝等等。同时,同学们听到小鸟的鸣叫声、蜜蜂的嗡嗡声、潺潺的流水声、孩子们的嬉戏声……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花香鸟语和青草的气息,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这时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得非常认真,曲调掌握得也非常快。

三、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的指导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学校教育是主要的。面对日益发展的流行音乐的猛烈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学校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战略重任,因此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原则,达到育人的目的。而流行音乐重在娱乐,表现育人的思想内涵较少,不利于青少年正常发育的东西较多,因此不应该纳入课堂作教材。

怎样才能使学校音乐审美教育能占绝对的支配地位而不被流行音乐的巨大冲击波所淹没呢?我认为,别无它法,只有教育、引导。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硬性禁止的方法,只有因势利导,兼顾现代审美意向,注重审美导向教育,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

学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要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排斥外来的健康的音乐,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要有修养,既要有文化修养,更要具有音乐知识。人的音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越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就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在“吸引力”上下功夫,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达到审美导向的目的。

情境教学 篇四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感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学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其他自然科学学科所不具有的在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思想、形成人的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记载,在培养学生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形成世界意识和独立的人格、关注人类发展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又有着其他人文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历史教育中,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等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其中的人性和伦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对我们高中的历史课程提出了具体的三维目标,其别强调历史课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把学生当成容器灌输,从而使课堂变得枯燥、无趣,学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谈从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了。即使关注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多将一些自认为是重要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情感品质、行为规范、价值标准以知识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其效果微乎其微。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以“情”为经,以“境”为纬的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环境”,使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正符合我们欲实现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加上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此,情境教学不失为中学历史课程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如何创设情境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略作分析与探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心理学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心理现象。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的心理反应,一般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和表情动作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积极的情感可以增加人的动力,从而影响行为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态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客体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各种事物和问题特定的认识,具有明显的个人取向。如学生喜不喜欢一门课程,喜不喜欢这门课程的老师,这些都属于态度。而就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讲,喜欢的事情,人们往往更容易对其投入关注和感情,更容易做好它。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态度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更是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价值观则属于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指个体看待客观事物及评价自己的重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是在情感体验和态度选择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的价值追求与判断,具有人生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是影响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中学又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中学教育一定要关注到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引导。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积极的情感、态度,科学的价值判断在人们探索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情境教学

作为最早提出“情境”概念的学者,杜威认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教育的艺术就在与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思维的恰当的情境,并提出了具体的“五步教学法”。可以说是开启了情境教学的大门。我国情境教学早在1978年,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研究开始李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通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课堂教学操作五要素。具体而言,李老师认为,情景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所谓形真,即要求神韵相似,可以意会。所谓情切,即要求教师以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所谓意远,即要求意境的广远,情境既要能够给学生一些直观的印象,又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想象。所谓理寓其中,即要求情境的创设围绕教材展开,不仅给予学生感性的认识,而且要有内在的逻辑性,给予学生对本质的认识。简单来讲,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材,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个性化的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在历史课堂上的实践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这一特点本身造成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使学生觉得历史是一个很神秘、难懂的学科。再加上以往那种“灌输式”教学,学生更觉历史的无趣和枯燥,学习基本的史实已经很费劲,更不用说去感受历史的美,体味历史的人情味,发掘历史发展的规律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了。所谓“入境始于亲”,只有亲近、感受才能将学生带入所学知识中。情境教学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创设有意义、有感情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近历史的机会,帮助学生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样的情境可以是通过影视、图片资料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再现历史情景”;也可以是通过史料、历史故事描述历史真相,补充书本中纲要式的结论,再现历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当然,无论哪一种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问题情境的进一步引导。通过提问,一步一步带学生接近历史的最真实面,让学生对“历史人”产生真正的情感认同,真正地习得古人的智慧和经验。而这一些列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情感的投入,不仅教师需要投入感情,而且创设的情境也要有感染力,要有自然的情感演绎过程。

案例

在讲授“罗马法的精神与起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罗马法演进的过程,理解罗马法的精神,认识到法律之于每个人真正的意义,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模拟情境: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公元前501年),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原告士兵代表团包括甲:奴隶,生活贫困;乙:外邦人,伤残;丙:罗马平民,年迈多病。被告是罗莫洛家人(贵族)。

整堂课都以这个模拟的情境为线索,让学生充当小法官,去断案。在授课过程中,抓住罗马法演变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公元前501年、公元前5世纪中期后、公元3世纪),适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正式进入课堂后,立刻引入情境。

教师:看了上述案件,如果你们是小法官,你们会怎么断案呢?理由又是什么呢?大家不妨集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做一回小法官,给这个案件做一个判决。

学生1:我认为罗莫洛家人胜诉,因为他们是贵族,当时的罗马是一个贵族统治的社会,法院的法官也是贵族,他们肯定会相互包庇的。

学生2:我认为士兵代表团会胜诉。因为罗莫多是立过遗嘱的,法官得按照罗莫多是意志办事。

学生3:我也认为士兵代表团会胜诉,因为生活贫困的奴隶、伤残的外邦人和年迈多病的罗马平民这些士兵都是弱势群体,他们曾经都为自己的城邦而战,应该获得应有的回报。

教师:好的,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呢,我们去判断历史事件、看待历史人物都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那么案件的结果究竟如何呢?我们一起“穿越”到公元前501年的罗马去看看。

与学生一起学习,公元前五世纪中期以前,罗马的社会情况。让学生了解当时罗马还是一个实行习惯法的地方,因此,贵族可以随意解释法律,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在上述案件中,罗莫多的家人会胜诉。然而,这时有学生开始嘀咕,难道士兵代表团不会反抗吗?

这时,学生已经不仅仅主动参与到了课程中,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了,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的重要原因。于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课程进入到罗马成文法的学习,之后再次引入上述案件,将案件发生的时间进行推移到公元3世纪,此时学生已经基本能判断案件士兵代表团的胜利,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

教师:因为有了尊重遗嘱的成文法,因此如果上述案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士兵代表团将会胜诉,那么士兵代表团的人都能分到遗产吗,为什么呢?

学生1:肯定能啊,遗嘱上都写到要留给士兵一半的。

学生2:罗马平民可以获得,因为他受公民法的保护。

学生3:奴隶不能获得,因为罗马是一个奴隶制社会,奴隶是没有地位的。

学生4:罗马平民和外邦人都可以获得,而奴隶不能。因为公元3世纪罗马公民法已经扩大成为万民法,外邦人也被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内,而奴隶、妇女不受法律保护。

通过这样的推移,学生不仅注意到罗马法保护范围的扩大,也发现了罗马法的弊端,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

上述情境的创设可以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情感体验的场所,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代入到案件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断案,这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罗马法与学生间的距离。这样学生不仅自然地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学会了结合事情发生的背景去判断历史事件是非、历史人物得失的方法。这一方法,往往会影响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视角。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白了法律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意义(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个人安全),从而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大有益处。

三、情境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凯洛夫曾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励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而情境教学的突出特点和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它突破和超越了理性至上、知识本位的教育传统,将长期被忽略的情感因素重新摆在教育的应有位置。它通过视频、图片等的可视资料创设的直观情境、“角色扮演”所创设的虚拟情境、问题探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等,给予学生直接的情感体验,关注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习到古人的智慧,学会做人。

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选择,最直接的来源,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实践和体验。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参与学习过程的平台,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形成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看法和评价,在不断加深的情感体验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且情景教学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学生进入情境后,很容易产生相应的情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激发学习兴趣。

参与性、过程性、体验性是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而情境教学刚好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的可能,因此,不失为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

当然,要利用情境教学有效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必须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教师要融入真情实感,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要基于生活,要挖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注意形象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吸引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注意问题的引导,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为相应的行为态度和价值判断。总之,情境教学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实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仍需要大量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张定璋。李吉林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情境教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育林。对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认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专刊).

[3] 王德民。故事开发: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9).

[4] 虞晓贞。在历史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1,10(下旬刊).

[5] 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4篇情境教学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