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范文(优秀9篇)

为了让您对于杂志天下腾讯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9篇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范文,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 篇一

综观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趋向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是题型上,话题作文引领潮流,命题和材料作文轮番登场。主要有四大类型:

1.概念型。如“诚信”“包容”“忙”“肩膀”等。此类属感性范畴的命题。

2.关系型。如“感情亲疏和认知正误”“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位置与价值”“人与路”“走与停”等。此类属理性范畴的命题。

3.意境型。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跑的体验”“一枝一叶一世界”“北京的符号”“我想握住你的手”等。此类属精神范畴的命题。

4.多元型。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山东卷、湖北卷只给文字材料,让考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此类属自主创新范畴的命题。

其次是题材上,着眼于亦实亦虚的选材,关注人文情怀。所谓“实”,就是考生在现实生活中看见、做过、直接感受到的事物;所谓“虚”,就是能够直接引发考生联想和想象的素材;所谓“人文情怀”,就是指人文素养,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宇宙和谐统一的文化精神为本的题材。比如,2006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的“愿景”、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全国卷的“乌鸦学鹰抓羊”、安徽卷的“读”、江苏卷的“人与路”等,考生既可以写实实在在的生活与经历,也可以写联想和想象的内容。

第三是文体上,高考语文全国卷连续7年坚持“文体不限”原则,让考生选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文体去表达。从近年的阅卷评分的情况看,议论性散文最容易获得高分。因为它是用散文笔法写成的议论文,既有精巧的结构,又有鲜活灵动的语言文字,还有明确新颖的观点贯穿全文。另外,小小说、寓言、童话、日记、书信、辩论词、诊断书等形式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四是思维方式上,坚持广泛性与深刻性并重。思维的广泛性表现在多角度构思、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辩证思维的运用,以及对事物探本求源的思索和由此及彼的分析上。

备考对策

针对以上趋势,笔者在此提供几条备考策略:

一、强化考场审题、构思意识

在全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不约而同的倾向是:不管是命题作文(含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选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有一段文字性材料,考生必须细心、认真地去阅读、去思考,去理解材料的本意和命题人的用意,然后集中精力考虑三个问题:

1.无论什么样的命题,你都要把自己变成命题人,站在命题人的位置上去想,要紧扣命题所揭示的生活矛盾,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不会跑题。

2.无论什么样的命题,只要你能找到命题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你的作文就会有充实、丰富、生动的内容。

3.无论什么样的命题,你都不要脱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谈个人的忧乐,你都要从个体生命价值谈到民族精神风貌,这样,你写的文章才会提高档次,获得高分。

二、要建立作文素材库

好文章离不开好的素材的支撑,有大量新鲜而独特的写作素材,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前提。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关注与高中生学习、生活、成长有关的社会热点,是作文素材库的核心内容。素材的收集,一是梳理中小学教材中的古今文化知识、人物事迹、哲理名言;二是从历年高考满分作文和报刊上刊登的学生优秀作文中精心挑选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素材;三是从社会生活、影视节目、文学名著中有意识地搜集具有时代精神,且有哲理性的素材。

对考生来讲,从现在起,必须努力做到三坚持:

1.坚持每天熟读熟记一篇去年高考满分作文,并从中摘抄一些富有文化内涵或哲理的句子。

2.坚持每周背诵一篇你认为写得好的短文,强化考场作文的精品意识。

3.坚持练好两种文体:一是议论性散文或记叙性散文,二是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三、精心打造作文中的“得分亮点”

得分亮点一:亮出眉清目秀的好卷面,让阅读老师“一见钟情”。考场作文文面要求:立足规范,追求美观,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牢记“三不”,开头和结尾要先写到草稿纸上,然后一字不漏、一字不错、一字不改地写到考卷上;坚持“三原则”,卷面上的每个字都要“不出方格、大小匀称、靠边站”。

得分亮点二:写好第一段,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考场作文的开篇应当“开门见山”。但是,开门见什么样的山,却大有文章。是秃岭荒山,还是绿水青山,抑或花果遍山……效果将大不一样。如以“家”为话题,自然简洁的开头:“家是温馨的小屋。妈妈疼我,爸爸爱我,我在家的呵护下长大。”形象比喻的开头:“家,犹如一把大伞,父母用慈爱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有孝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藉。”

得分亮点三:主体部分巧“秀”亮点,用真情和文采震撼阅卷老师的心。主体部分是考生写作水平的综合体现,但由于考场作文篇幅所限,你只能独“秀”一枝,显露你的才气和人格魅力。比如,打磨一个精美的语段可令文章满篇生辉。在《我如是看待人生》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令阅卷老师击节赞赏:“人生苦闷吗?不,我们有激情,我们会微笑。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习,要奋斗,要追求,我们会有自己的事业,会为成功去努力拼搏。人生是如此多彩,何谈苦闷?人生如戏吗?不,我们在用自己的生活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填补岁月的空白,我们会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用真情去演绎人生。人生不是戏,我们更不能游戏人生。人生如梦吗?不,它并非梦幻而是真实地存在。经过我们不懈的奋斗和追求,我们的梦一定会实现!”

这位考生以设问的形式,列举出人生的三种错误看法,在旗帜鲜明地分别否定之后,接下来条分缕析地一一进行解说,说理精辟,分析透彻,很有说服力。

得分亮点四:结尾部分不可小觑,好的结尾如干果,耐人咀嚼;如醇酒,令人回味;如妙曲,余音不绝。简单、易行的结尾方法有:

1.照应开头,首尾圆合。因为前后呼应,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2.抒怀,余味无穷。由于感情激越,常使阅卷老师久久难以忘怀。

3.篇末点题,启人心智。常是议论性总结,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

4.蕴涵哲理,促人深思。如天津考生写的《留给明天》一文的结尾:“从他们身上我们懂得了:珍惜今天,就是留给明天的开始;挑战今天,就是留给明天的馈赠;精彩今天,就是留给明天的最爱。”

5.含蓄形象,画龙点睛。如北京考生写的《有容则大》一文的结尾:“滴水不留语,却蕴涵着无穷的智慧。因为包容,小溪成为大海,恣肆;因为包容,海浪蒸腾为浮云,布满天空;因为包容,云气凝聚成雨滴,笼罩了整个世界。这种大气磅礴的容纳,才是水最真、最本质的精神!”

得分亮点五:文题若要求“自主拟题”,那么精心拟一个切旨(渗透材料精神,把握其主旨)、切体(符合文章体裁,量体裁衣)、求新(旧话要新说,将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进行增删改动,翻出新意)、求趣(风趣、幽默、俏皮、耐人寻味)的亮丽标题,往往会给阅卷老师一个惊喜。

四、学会把握议论性散文的写作要领

议论性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创新文体。它是把散文形散神聚地表达主题与议论文用逻辑证明中心论点糅合到一篇文章中。要真正写好议论性散文,就需牢牢记住“三个必须”:

1.必须要有一个合乎题意的中心论点贯穿始终(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应当尽快地、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

2.必须运用文学艺术手法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两个或三个小论点。还要提醒一下:小论点之间的关系,在考场上应该回避“并列式”,采用“递进式”。因为并列式容易相互干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分而未分,而递进式层层深入,逼着你换个角度看问题。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 篇二

一、“新材料”“新”在何处?

顾名思义,“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新材料作文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可展开的立意角度。

为区别原来的给材料作文,我们将2006年高考以来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让考生“避生就熟,避弱就强”,尤其在防范考生套写和宿构问题方面优势独特。为此,这一命题形式受到了广大命题专家的一致青睐。

二、“新材料”“材料”有何特色?

2013年18道文题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体现出接地气、引导力、启示性三大特色,不仅直击社会热点,引导价值取向,而且向广大考生传递出发展的“正能量”。

1.接地气 18道文题中有10道选取了源自真实生活场景或情景的命题材料,其中有3道直接选取了校园中真实发生的事件。这些现实的材料不仅激发起了考生临场的写作灵感,而且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构思成文。

全国新课标卷Ⅱ“关于同学关系的调查”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处理好同学关系是每一个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改善同学关系也是每一个学生心中的强烈愿望。联想到前段时间的研究生室友投毒事件、同门相残事件,我们必须正视:合理地处理同学关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此切身的校园问题容易引起考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思考,有助于他们将平时的困惑和纠结在考场这一特定场合中提炼提升,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考场作文。

浙江卷的作文材料是丰子恺、赫胥黎、菲尔丁关于青春的三句话,极具有人生现实价值的思考,贴近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实际,容易让考生联想到美好的童真世界,涉及到人文关怀、文化传承、成长励志等方面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个性化表述。

北京卷关于“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对话,取材于5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的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两位诺奖得主谈到了“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问题。

2.引导力 许多文题向考生传递了发展的“正能量”,有利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对考生正经历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今年有3道文题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上尤其值得关注。

辽宁卷命题材料“沙子与珍珠”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就必须拒绝平庸(沙子),壮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让人生在高标奋进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珍珠)。广东卷命题材料“富豪捐助”能引领考生对财富进行理性思考,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真诚地表达谢意,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必要的援助,这就完成了“爱心接力”。

广西卷作文题“捡到手机之后”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和深思,现在社会物欲横流,捡到财物又有几个人能够原地等待失主呢?广西卷的作文题目也是为即将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的莘莘学子们上了一堂政治课。捡到手机之后看到的内容是思想的升华、道德提高的一个契机,也体现了爱的感召力。

3.启示性 许多文题选取了富于暗示性与启发性的材料,既为考生预留了较为宽广的空间,便于考生多角度打开思路,多样化立意,又能让高者得其高,低者得其低,使不同层次考生发挥出各自应有水平。

山东卷命题材料“铁凝、莫言被‘咬’后的态度”,考生既可以从杂志社角度切入,谈“敢于指出错误”,也可以从作家角度出发,谈“勇于承认错误”。但“高者”可臻至“敢于正视现实,直面错误,是人类成熟的标志”的人性高度。

上海卷命题被认为是开放性的题目,给了考生很大发挥空间。首先要明确自己认为的“重要事情”是什么,人各有别;而世界上似乎有“更重要的事情”,考生也要明确哪些是更重要的事情,如责任与担当、诚信与忠诚、付出与献身、爱家与爱国、信念与理想、环保与行动等,不胜枚举。题中的提示语“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暗示了考生可以写不同的观点,这样选择余地就很大。

三、有的放矢,从容备考“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已成为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形式,亦是主要命题形式。因此,让学生熟悉这一命题特点并展开合理的训练,有的放矢,可在步入高三后从容应考。

关键词一:积累

作文要学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1.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或摘抄或剪贴。这样,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 篇三

【关键词】高考作文 深刻 策略

高考语文对发展等级作文推出了评分的四大标准,即深刻透彻、内容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而深刻透彻指的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它是“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能揭示社会生活中富有意蕴的人和事;说理深入浅出,剖析有理有据,令人心悦诚服,就是有深度的文章。

一、高考作文不深刻的原因

近年来高考的考场作文,不乏优秀之作,其内容生动形象、富于文采,但思想深刻透彻的佳作却不多。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笔者认为考场作文之所以写得不够深刻透彻,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重例证,轻分析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写作时可以一事一例,也可以运用多个事例使论据更充分,从而更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但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时一味地堆砌材料,且不会有机地整合材料,从而显得作文结构杂乱无章,思路模糊。因此严重影响了议论说理的严密性。甚至还有考生重例证,而轻视分析或较少分析所选用的材料,不能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深入进行论述。例如,有考生在论证“人要有意气”这一观点时,全文就运用大量篇幅来叙述“文天祥拒绝降元”、“闻一多面对敌人手枪,拍案而起”等事例,材料选取固然很好,但却缺乏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行为的分析、评价。因此就显得对事物挖掘不深而立意肤浅。这是造成考场作文不够深刻的一大原因。

2.思路窄,视野浅

考生要把平时积累在脑中的写作素材转化成作品,必须先进行写作构思,必须借助联想和想像,将写作素材加以提炼,围绕中心,再进行论述。但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时绞尽脑汁,依然难以下笔。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平时缺乏一定写作训练,因此思维僵化不善于把所写之物与其他事物有机的联系起来,加上平时不注重写作索材的积累,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内存少,写起来就像挤牙膏,想一点写一点,不仅缺少活力,还缺乏连贯性,更谈不上思想深刻了。

3.缺情感,无感悟

没有情感的作文就如一潭没有波澜的死水。当今一些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备考模式下,思维僵化,思想迟钝,因此情意水平较低,他们只关心分数,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很少投入关注的目光,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更是漠不关心,因此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更不用谈感悟了。因此作文写起来就是材料的堆砌,文字的叠加,缺乏写作者对人、对物对事的深刻感悟,干巴巴的,毫无情感可言,更谈不上深刻了。

二、使高考作文变深刻的策略

以上几种情况是造成高考作文不深刻不能得高分的重要原因。俗话说,对症下药,才能解除疾患。高考作文要想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观点深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

高考作文应探究并揭示现象背后存在的本质原因,而且在现象的存在中应寻求它的合理性。例如,我国官员腐败问题为什么总是屡禁不止呢?究其原因,我们首先要找出禁腐倡廉宣传不到位、官员自身认识不到位和政府管理不到位等几个地方。既然存在这样几个原因,当然就会有官员腐败屡禁不止的现象发生。分析清楚“官员腐败禁不止”与“不到位”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所谓的透过现象分析原因,进而凸显事物的本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给看似一般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就会深入地去思考,事物也就会显示出不同的意义。同时,在举例论证时,也应教会学生选择一些典型的真实事例来进行说理,因为在众多的社会现象中,随便挑个例子来说明某个道理不具有说服力,只有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又典型的例子才最能令读者信服。

如高考满分作文《母亲的后悔》,开头是这样写的:“看到这个作文题,动笔之前,我似乎又看到了母亲那忧伤的神情。母亲深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后悔她杀了家里那只全身脏乱的老母鸡。”接着作者写出原委:是那只善叫的芦花鸡轻易地赢得了母亲的信任,而那只每次下完蛋默默离开鸡窝的黄毛的脏鸡,才是一只真正下蛋的鸡,却成为母亲慰劳儿子的牺牲品。“由此,使我想到,光凭外表的情感亲疏就作出某些决定是多么荒唐!”作者在结尾点明题旨,显得意味深长,又显示出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因此显得立意深刻而成为佳作。

2.储备素材,积累思想底蕴

在平时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地储备生活素材,以积累思想底蕴。如何积累素材呢?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社会、身边琐事,留意生活,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应养成阅读书报,积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包括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的人和事。二要积累一些哲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一般与特殊、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外因与内因、动机与效果、局部与整体、内容与形式等;同时还应背诵一些经典诗文,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这些诗句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底蕴;并且要多积累名言名句,摘抄精美的广告词、宣传语等。只有多积累素材,才会在考场上做到胸有成竹,才会在写作时做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进而下笔有神。

另外,还可以利用课内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因为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本和课外读本上都选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赏析人物情感,让学生品味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去体味作品丰富深刻的人文世界,在体味中再去积累思想底蕴,并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相信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量提高了,人格升华了,作文品位自会随之提高而使内容变得深刻。

3.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指文章要有“大气”,要有独到的眼光和高远的立意;要能揭示出深刻的意旨。“小处落笔”则是指写作对象要小,要具体,即“以小见大”。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的思想。”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写小事情来悟出大道理,或是写小人物来彰显一种伟大的精神。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小事物、小事件,应将目光投向底层,多关注弱势群体。正如“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粒沙可以看出整个世界”,如2011年湖北满分作文《旧书》中,作者就是通过写一个乞丐在天桥上旁若无人地读着一本旧书,来彰显知识的力量,并对弱势群体的精神追求进行探讨,显得文章切口小,立意深,从而获得了评分老师的青睐。

同时,写作时,应指导学生探究并揭示现象背后的意义,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意义。如有的现象超出了一般的常识,表现出了某种反常,但是,这种特殊或者反常蕴含着异乎寻常的道理,特殊之中包含着必然。揭示这种反常的现象与必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例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深入思考后形成文字,就是说理,只要例子的背后有说理,文章自然会显得深刻。

三、结论

高考六十分的作文被誉为中华第一题,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好坏,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使自己的作到深刻,而深刻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应多分析不深刻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总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证明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课外阅读中多积累素材,并培养自己的高尚人格,多观察,勤思考,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勤于练笔,就一定能在决定命运的高考考场写出思想深刻,富有个性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王玲:论透过现象如何深入本质[J]教研观点,2010.08

2.董东:如何写满分作文[J]语文教研,2011.10

3.新课程考纲[J]湖北招生考试,2012.02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 篇四

关键词:高中作文;热点话题;积累素材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然而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冷静下来思考,不难发现,学生的作文写不好主要是因为他们积累的作文素材甚少。大多数学生反映,一到写作文大脑一片空白,无从下笔,到最后即使抓破头皮,也只能是“旧瓶装新酒”,同样一则材料用到最后连自己都不好意思用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作文素材如此匮乏,该如何写好每一篇文章呢?

一、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话题

高中生活虽然紧张,但学生仍要抽出时间来涉猎课外知识,

拓宽知识面。学生可以从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快捷有效地获取语言文字信息,丰富阅读积累。以2009年的江西高考作文为例,如果学生不了解蔡铭超拍卖兽首事件,又何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其实,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事发生,一个社会事件,一场球赛,甚至是一个网络名词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谈论的话题。学生每天花一点时间看一些课外读物,通过有目的性的信息积累,

就会逐渐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素材。

二、学生应有选择地、有目的地阅读好书

高中生学业负担很重,如果盲目地看一些书籍,就不能很好地收集作文素材。语文新课标规定了高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这些为我们明示了阅读的范围和方向。但并不是说只读这些书,其实读书应该杂一点、面广一点。可以涉猎一些法律、经济、历史等不同领域的书籍。这样的话学生一定能从中积累非常丰富的作文素材,写出来的作文也是高水平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书,而且读到好文章时能够摘抄下来并写上自己的感悟。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汲取了文章的精华,并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让

它们成为自己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日后写作文时对他们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三、学会从其他学科获取资源

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离不开语文的,同样,语文的学习也不是孤立的。长期以来,一直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这充分说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可以有助于语文的学习,尤其有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学生平时喜欢在作文中运用的一些题材,如“孟母三迁”“破釜沉舟”等等都是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的运用使得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加充实,论证更加有力。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够把多学科的知识串联和加工提炼,这也是现在高考考试所提倡的。例如在学历史的时候,分析历史事件,就可以联系政治,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事件,

通过政治理论进行分析,这样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

四、精心设计活动,组织学生接触社会

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定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学生写的作文之所以会显得空洞和幼稚,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能够充分地接触、观察社会。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有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并养成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好习惯。当然,学生的任务是在学校好好学习,不能把学生放到社会中去。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堵塞学生和社会的接触,因为学生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他们有权利去认识和感知这个实实在在的社会。考虑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设计一些活动,使在校的学生能够真实地接触这个社会。比如,笔者就曾经设计了一期活动,要求学生到自己家附近的小区调查分析最近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大家应对物价上涨想出来的办法。结果学生写出来的社情调查都很贴近生活,都很生动,还有一些学生因此都感受到了父母为生活付出了多少艰辛。接触社会的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学生通过对社会的观摩实践才能写出更加真实和生动的作文来。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 篇五

一、 手边的宝藏――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名篇,无论从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素材运用、思想立意哪一方面看,都是作文的范例。必修文本与选修文本,永远是写好高考作文的最大的素材库,认真筛选、学以致用,便可化用为高考作文的上好素材。

【精彩语段】

望远镜,我们用它来观望全局,眺望远方。纵然它可以看清事物的整体,然而用它来观察近处的事物时,却往往因为失了焦而茫然一片。这就如同一个人,虽然有了纵观伟略的眼光,却往往因为忽略了身边的漏洞,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我自小钦佩楚霸王,一直以为是刘邦的奸诈狡猾篡了权。可是渐渐地发现,原来霸气的项羽却独独少了一份细心。纵然他破釜沉舟,背对江东的义士之举令千古感动,但他若是早早地发现刘邦之心,于鸿门宴之时做个了断,又何来那千古江水向远去,无言相见江东人?君者与寇者,往往是一步之差,项羽有了望远镜的伟略眼光,缺少了显微镜的细致入微,让后人每每读来,未尝不临文叹息。

――2011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纵观与细查》片段

这段文字化用《鸿门宴》中的故事来诠释雄才伟略和细致入微的辩证关系,源于教材,活用教材,自然精彩。

二、 永远的经典――古人轶事

古人轶事,包括中外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逸闻轶事。搜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有利于丰富我们的作文素材库。

【精彩语段】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2011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风中的余香》片段

选用名人左光斗被魏忠贤迫害的故事,雄辩地说明犹太王的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三、 厚重的瞬间――历史事件

拿破仑滑铁卢、荆轲刺秦、焚书坑儒、安史之乱、火烧圆明园、辛亥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国内外历史文化事件,具有永恒的价值。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并提炼出符合文章主旨的经验教训,也是考生喜欢的一种写法。

【精彩语段】

时值六月,天气晴好,东南风。

海边,劳工的号子响彻云霄,紫烟黄纸萦绕在船队的周围,波浪拍打着结实的船身,在祭坛上诵经声和钟鼓声的催促下,三千童男童女登上了准备起航的求仙大船,载着始皇帝长生不老的渴望,向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进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

始皇帝的奢望始终没有实现,反倒是因为自己过度求仙访道,大量服食有重金属成分的丹药,早早地落了个一命呜呼。但是在以史为镜的历朝历代,却从来不缺乏渴望长生不老、万古长存却早早归西之士,也许正应了那句俗话:“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欲望和现实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子。膨胀的欲望和约束的现实在同一时空内总是二元悖反,却又时时走向统一的最终道路,不可否认,这不仅是一个人生问题,更是一道亘古的哲学难题。

――2011年高考重庆卷满分作文《难度》片段

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递三世至万世而为君”,结果,所谓的“长生不老丹”反而加速了他的衰亡。秦始皇寻访丹药的事件有力证明了“欲望和现实”这道“亘古的哲学难题”。

四、 鲜活的事件――社会热点

关注身边的一人一事,一沙一石;关心国家大事,思考热门话题,准确捕捉关键信息,善于发现和感悟,并有意识将其内化为写作的因子,就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境界,就能在写作中引入时代活水。

【精彩语段】

倘若中国的腾飞如高耸的山峰,那么民生改善的程度如葱郁的丛林。或许免除城乡学生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只是葱郁中的一片绿叶;或许基层医保的宽厚待遇,只是一枝新绿;那么,“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真正让农民品尝到了丰收的果实;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农村新型养老保险便是汇聚而成的葱绿的山林。这是一个大国慢慢崛起的真实写照。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才是祖国发展的最高诠释。窥探高耸山峰的丛林,那仿佛是雄鹰彰显的传奇与美丽,完美无瑕。

――2011年高考课标卷满分作文《腾飞雄鹰,傲视苍穹》片段

小作者关注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用“免除城乡学生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基层医保”、“经济适用房建设”、“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等素材来表现民生改善的种种成就,赞扬大国崛起的伟大成就,充实有力。

五、 人生的楷模――时代人物

关注时代名人,也是积累素材的一条途径。名人之所以是“名人”,是因为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这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宝藏”,认真挖掘,就不愁没有素材。

【精彩语段】

反观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如他般心无杂念?有谁能够像他(袁隆平)一样坚守自己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急功近利是人们渴求成功而衍生出来的心态。大学里的导师们为了名利不恪守职责,抄袭论文;当郭敬明大言不惭地对大众宣布:“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我们不禁困惑: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人心浮躁,人们开始把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却在逐渐淡出视野。

不仅社会被浮躁所笼罩,就连科研工作也面临着这种威胁,君不见有多少搞科研的人是为了申请专利,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时代缺少真正的大师。当我们国人在感叹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中国人时,我想,应该有更多的人大胆站出来响亮地说:“那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缺少宁静致远的心境,浮躁是我们国家的拦路虎!”

――2011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片段

科学研究应该远离浮躁的社会,保持学术领域的纯净,但近年来学术腐败、急功近利的现象屡有曝光,小作者用这样的社会热点素材来诠释观点,恰切而有力。

六、 文化的宝库――文化典籍

这里说的文化典籍既指长篇大部,也指短小精悍的大家范文,如徐志摩、余秋雨、林语堂、周作人、丰子恺等名人的小品散文。在广博阅读的基础上,对感兴趣的“经史子集”、名家美文尽力“取一瓢饮”,并且在“专”上深挖一层,定会获益匪浅,文思纵横驰骋。

【精彩语段】

当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风靡美国之后,街上总能看见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红色鸭舌帽装扮的男孩子。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个性,彰显与众不同之处。可转念一想,这种“拒绝平庸”的方式到底还是塞林格预设好的,扎堆的红色鸭舌帽不也是新的平庸了吗?

拒绝平庸的方式不是模仿他人,更不是举止“雷人”,行为出位。后一点我们从诸位网络红人的身上已经领教得够多了。

你敢说博尔赫斯平庸吗?你敢说熊十力平庸吗?

不敢!

他们精神的独特性和独创性是其能够拒绝平庸的根源所在。我们徘徊在博尔赫斯的“迷宫”之外,我们默念“十力要语”……

――2011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小作者写到许多男孩模仿霍尔顿的装扮又写到博尔赫斯的“迷宫”和熊十力的“要语”,无需多言,平庸与独创的区别就跃然出现在读者面前。有这样的文化积淀,还怕写不出好文章吗?

七、 人生的舞台――社会活动

参与爱心活动、参加志愿者队伍、关注社区活动……你会在活动中发现许多感染人心的故事,感悟到鼓舞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些会成为你笔下鲜活生动、积极向上的独特素材。

【精彩语段】

始终忘不了那一双大眼睛。沾着泥的小脸,有些蓬乱的头发,黑中透着红的小手紧紧握着短短的铅笔头,大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镜头――“我要上学”这是他/她无声的祈求。忘不了那一张张趴在窗台上的小脸,而窗内琅琅的书声,任凭他们怎么踮脚、怎么仰脸都触不到。今天,那样的场景已经彻底淡去。九年义务教育,让天下的学子无忧无虑地步入求知的殿堂。窗内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写满了他们的兴奋与喜悦。抬头,望见的是曾经在梦里出现过千万次的黑板,还有老师。抬头,窗外是蓝天,是白云,也是灿烂的明天。

曾经,抬头是羡慕,是渴望;而现在,抬头是希望,是展望。

――2011年高考课标卷优秀作文《抬头》片段

爱心活动的镜头定格在记忆中,并成为笔下与众不同的素材,成就了考场一挥而就的佳作,由此可见社会实践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八、 真实的生活――人生体验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经历是个性独特的,生活体验是有滋有味的,这些是最真实、最生动、最有感染力的素材,若能化用在作文中,你的作文就能富有生机和活力。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追求风平浪静的安定生活,那么,我想他们永远都无法体验到人生的不同风味。人只有拒绝平庸,不断追求新的高度、新的境界,才可以做到不做平庸的人。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在城里生活显得卑微,但不卑贱;我们弱小,但不无为。我们都是人,为什么城里的人都可以昂首挺胸,而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就不能获得高贵呢?虽然我们来自农村,但是我们是快乐的象征,所以,我们永不平庸地活着。

――2011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从自己是农村孩子,虽然平凡,但不平庸的角度诠释话题,质朴中透着倔强,素材新颖而有个性。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 篇六

1.了解初高中作文教学要求的差异

初高中作文教学要求各有侧重,无论是字数限制还是作文的题材、体裁、深度和高度等要求都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从初中作文到高中作文的跨越,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1)由己及人。初中作文多关注学生个人的真切体验,而中考作文题目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以便让学生看到题目就有话可说。我们从2010年部分省、市的中考作文题目可见一斑,例如河南的作文题目是《 我身边的______ 》,湖南株洲的题目是《 我在________中成长 》,广东佛山的题目是《 智慧伴我成长 》……这些作文题目都要写出“我”自己,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而高考作文题目则不同,它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充分体验时代精神。

(2)由情及理。从《 语文课程标准 》的要求上可以看出,初中作文对学生的突出要求是“感受”和“体验”,而高中作文则强调学生的“看法”与“科学理性精神”。

对比近年初高中的考试作文,从中也不难发现,初中作文重在写“情”而高中阶段的作文要求已经偏向于“理”。例如,2011年的高考作文:江苏的题目是《 拒绝平庸 》,广东的题目是《 回到原点 》……很明显,初中作文重在以情动人,而高中作文重在以理服人。

(3)由浅及深。在表达上,《 语文课程标准 》对初中的要求“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高中则要求“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换言之,初中要求学生写出“是什么”“怎么样”,高中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能理性地分析出“为什么”和“怎么办”。在字数要求上,初中阶段作文一般要求不少于600字,而高中阶段作文则不少于800字。这对学生的要求无疑是提高了。

2.初中阶段作文教学应做好的工作

总体来说,初中作文要求学生着重关注自我,关注自己在家庭、校园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而高中作文则更多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做好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初中阶段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让学生学会批注。批注是一种常见的阅读方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读书的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空白的地方。批注可以是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是对文章中的人物做评价,可以是对文段的内容产生联想,也可以是对文章的不明白之处进行提问。在批注的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评价人物,以及表达对文中事件的看法。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不仅提高了议论的能力,而且也开阔了视野。

(2)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的读书笔记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用。引用包括书名、作者、内容梗概或者精彩文段等。二是议论。这是读书笔记的重点所在,是对让你感动的句子、人物加以分析评价。三是感想。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补充事例。这样写,学生的思想开阔了,联想丰富了,认识也就相应地更加深广,对高中阶段学生写议论性的文章大有帮助。

(3)引导学生接触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等,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议论能力和联想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读书会、议论会、辩论会等形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事例运用能力等各种作文能力。

(4)重视从课本中积累素材。教材中有许多名人的事例、名言警句可做作文的论据。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摘抄下来,并定期将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有了相当数量的素材积累,就为以后高中的作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前言:“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是高中校园里流传的一句话,可见高中校园里学生对写作文的恐惧和无奈。学生找不到写作灵感,写出来的文章东拼西凑,语言苍白无力,这样的场景在很多高中语文课堂中出现过。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太过于注重知识技巧、标准模式的统一化,忽视学生心中真实想法,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限制。因此,如何解决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的问题,教师应该改变自身在语文作文教育方面的漏洞,这样才能是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1.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作文相似、雷同现象频繁出现

优秀作文诵读是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常用的方法,尽管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高中生受到优秀作文的熏陶,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很多高中生学习了优秀作文后,并没能深入理解作文精髓,只是死记硬背格式和一些精美语句,而没有去感受文章反映出来的生活和体现出来的情感世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没有深厚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只是模仿优秀作文,最终导致高中生作文雷同现象的出现。

1.2写作出现模式化和功利化

当下的中国被垢病的莫过于人情冷漠,功利性太强,殊不知这种功利性在学校这片净土就己经渗透给学生了。有人说,孩子的第一次冠冕堂皇的说谎就是从写作文开始的。为了得到分数,很多学生热衷于三段式的万能结构,即开头三个比喻排比,中间举出一些个名人事迹,在结尾来个抒情以升华主题。尽管现在的高考作文要求中都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的要求,可是三段式的套作模式依然深受学生欢迎,尤其是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曾经有学生说,这样的作文模式简单,只要对材料把握准确,如此文章就可拿到40分以上。与此同时,万能开头、结尾也就应运而生,在网络上输入这样的字眼,那些词藻堆砌的句子可谓满目琳琅。

1.3缺乏观察生活的细心

学生的思想受到课堂的禁锢,生活受到校园的局限。他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也不具备一种观察的习惯,视而不见往往是现在高中生的生活常态。尤其是对于住校的高中生,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日复一日的学习和反复学习,他们没有观察的对象,更没有关注的激情。同时,由于条件限制,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有限,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大多都不闻不问,而这恰恰是当下很多中学生所缺乏的。

1.4学生“借鉴”成风,依赖作文丛书

说起来很离谱,但事实就是这样的。我邻居家的小女孩儿放学哭着喊着要买老师推荐的作文丛书,一大摞,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刚拿回来,小女孩儿翻了两页,我问她:“老师有布置回家阅读的任务吗?”她说以前说过。我又问:“老师课堂上会讲解这些文章吗?”回答当然是no。我每次看到她写作文都是摘抄照抄,连写个日记都要在书上找题材,原来这就是买书的好处。现状就是这样,高中语文作文也是一样,一些发散思维的作文题目,学生无处下手,因为他们早已养成了“借鉴”的习惯。还有部分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背诵优秀作文备考,真的就是在应付考试。这样的高分作文是自己的吗?

1.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实施策略

1.1正确分析,把握高考命题特征

如今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多样,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或者材料作文在考试中均出现过,因此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对这里的每一种形式都要有所了解,而并不只是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关注了命题本身之后,近年的高考作文也明显提出对书写和文体常识的标准。同时,学生长期致力于议论文的写作,高考作文却不断更新写作体裁,也在另一个层次上鼓励学生写出构思新巧、文学色彩更浓的好文章。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频繁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是在明显倡导培养考生的文学素养。

1.2充分发挥课文价值,同时做好课外延伸

在进行作文的书写时,许多学生发现下笔时难度重重,这是因为心中积累的知识十分短缺。因为写作文实际上是个厚积薄发的长期过程,在高中课程紧任务重的前提下,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切实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和文笔,就必须选择读得精和读得彻底的经典名著来进行积累。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必须充分利用好推荐学生阅读的一些经典作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将其引入学生的视野中,也要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创新。毕竟学生唯有在作文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才可以用独立、新颖甚至深刻的眼光去对世界和人生进行重新审视。

1.3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要求学生多看些新闻,积累写作素材,观看有深度、有教育意义题材的电视节目,拟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内涵,有提高了写作水平。还可以续写名著,如《西游记之后传》《悟空大闹天宫》等类似穿越时空的题材,可以让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培养其创造性发散思维。

1.4给予学生真实、精彩的点评

写作兴趣培养了,素材积累了,写作技巧也掌握了,最后,还需要精彩的点评。教师在点评学生作文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结合多种评价方式,这样才显得作文点评不枯燥,反而对学生领悟写作精髓至关重要。其实点评的方式很多:可以写一段激励的文字、学生互评、课上朗读,等等。就拿《真心英雄》来说,这样的作文可以在点评的时候互评或者粘贴到墙上,可以引起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各有各的观点,教师再列举学生中好的文章段落、观点进行点评,这样学生有兴趣听,也能学习写作技巧,达到双赢的效果。

3.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是一个需要持续展开深入研究的课题。在基于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展现出主导作用,正确把握高考命题特征,然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并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着重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和卫,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2,14

[2]胡恩慧,浅谈可视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新闻世界,2012,7。

[3]周丹,如何进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J],科技视界,2014,14。

[4]丁双梅。关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5(8):92.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 篇八

关键词:高考;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一样,是一个包括“感动―思考―表达”三个阶段的系统有序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建立在学生自身积累基础之上,鉴于此,为了提升高考作文教学效果,我的对策分解为“积累―思考―表达”等三个方面。分述如下:

一、必须打好积累的基本功

1.进行素材的积累――厚积薄发,教师与学生共同积累,一起讨论分享,我每周印发新闻热点素材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来记录素材,素材丰富是开阔视野的方法。我所教的班级每天课前都会有五分钟的新闻速递时间,这些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多方面,为开阔视野,我还鼓励学生多作摘抄,作笔记,写周记,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落实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积累高考经典素材,比如,妙言佳句、成语典故、智慧人生以及高考满分作文精选,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2.灵性的积累――韬光养晦

灵性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外化,在作文中呈现为生机勃勃的创新表现和明朗的极具个性的表达。引导学生读名著,读经典,读厚重的传统文化,读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读出对人生的深切领悟,对社会的洞悉,对复杂人性人情的体认。积累灵性,就是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创造,鼓励学生创新,细心呵护学生作文中灵性的表达,比如给历史文化名人写颁奖词、为自己写自传,给名校写一封自荐信。要求老师要善于为学生铺设一道厚实的人文背景,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意和艺术的氛围。

3.知识的积累――养精蓄锐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使学生学会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学生写文章之所以会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比如,我复印毕淑敏的另一篇文章《我的三间精神小屋》,阅读分析后让学生仿写“我的三间精神小屋”作文,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模仿来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在评析课文时,适合进行作文教学的,要着重分析作家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构思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抄袭。

二、善思,即善于拓展思维并有效训练

当我们有了积累和感悟,唤起了内心的创作欲时,并不是马上形诸文字,还有一个运思炼意、精密构思的阶段,即所谓的“酝酿阶段”。此阶段要完成提炼素材、立意、选材组材、布局谋篇等一系列思维任务,这一切都需要思维快捷、流畅、高效地运转。因此,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

1.丰富情感,用心体悟

敏锐的感知取决于自己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一定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一颗“多情善感”的心,其思维的触觉肯定是迟钝的。唯有真情投入,才能真情袒露。关于训练方法,我采用“设置情境―体验情境―描绘情境”的训练模式,比如,2014年2月14日既是中国元宵节,又是西方情人节,你选择陪恋人还是父母呢?学生有不少人选择了亲情和爱情共存,带恋人与父母吃饭。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体味人世真情,敢于表现自己的本真,勇于袒露真情的赤诚。

2.创新训练,培养个性

一篇文章中失去了“自我”,就失去了写作的灵魂,而创新,往往就是在学生自由的写作中孕育和生发出来的。青少年天生具有创新的潜质和潜能,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但又是极其重要的。我扣紧时代新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体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主流价值观,选择“时间都去哪儿了”“畅谈家风”等主题讨论,引导学生珍惜时间,重视家庭内部优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弘扬正能量。

三、巧述,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写作的最后阶段是“表达”,是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外化为语言文字的过程。作文有了独到的见解,还要用最好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作文的“诗意美”。怎样才能“巧述”,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1.作文要真实自然,引导学生讲真话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2014年广二模作文题目:对于“道”,生活中有人在“近处”求,有人去“远处”求;对于“做事”,有人从“易处”入手,有人从“难处”入手。这表现出人们在为人处事时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学生可以从自身实际做起,求道宜向远处,求道不必舍近求远,或者是易处做事,事半功倍,难处做事,亦可事倍功倍,彰显胆识。教师引导学生个性化写作时要注意求道做事的思维方式和在此过程中体现的精神品质。

2.作文要语言鲜活

作文语言要有文采,才具有表现力、感染力,甚至冲击力,才能打动读者,抓住读者的心。文章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自然流露,不作文同样追求真善美,除了真实、真诚,我还教学生如何写出深刻有文采的句子和文章的方法和技术操作,有运用矛盾法、破常法、对照法等,学生仿写和创造了不少这样深刻的句子,体现了他们敏捷的思维。

3.教师要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

我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之前,先教方法,比如审题立意的方法,做好选材、布局、展开分析,重新修改自己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提高的过程,我要求学生写好作文提纲,在示范修改时,找来一篇高考作文修改成升格范文给学生阅读,从拟题、观点、论据、议论分析、语言等方面找个侧重点修改。修改作文的思维和表达很关键,优秀的高考作文是表达真实和丰富的情感,安排形象生动的修辞,展示优美语言和生动的哲理意蕴。

当我们通过努力,培养起了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加上作文应试技巧和厚积薄发的人文素养,创造性思维素质,深厚的人文情怀。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会进入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 篇九

【关键词】网络资源 阅读 写作教学

引子:一则周记引发的思考

2008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备课时,无意中注意到腾讯网上一篇关于“我们还要不要过端午节”的文章以及网友的讨论,同时还有一篇韩国正在就端午节申遗的报道。看到这些文字,我感到很不是滋味。在随后的语文课堂上,发表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看法,学生们居然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借题发挥多讲了一些,从端午节讲到儒家文化,进而延伸到中华民族精神天空的缺失,学生们听得很入神。我灵机一动,心想不如趁机引导一下,让学生就此写一则周记,既可发挥一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可以借机对他们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对周记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周记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学生普遍兴趣不浓,一般都不太想写,教师把任务布置下去,大多数学生也就是应付一下。但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又不敢放弃这一形式,因为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所以,学生的周记写作结果也就不去追究了,实在写不出来,也允许他们做一些摘抄。

可是这次周记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地倾听,写作态度也非常认真,写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文章。作文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效果,执教多年来,面对这种局面,我感到由衷的欣慰。80%以上的同学写出的周记都超过了800字,其中还有近十位同学写了近2000字。他们不仅写到传统文化的流失,而且加以拓展,延伸到很多方面,比如:文字母语的弱化、诚信礼仪的丢失、阅读经典的减少,肯德基、哈里・波特的入侵甚至还细化到中国的茶文化、戏剧国粹、家庭伦理等多个方面。

有一位学生写道:“屈原啊!你走吧!不要让我对你有一线的希望!李白啊!你飞吧!你的到来只能让我更加的悲伤!……”写得非常动情,俨然是“余秋雨”式散文,激情迸发,感人至深。

还有一位学生足足写了五张纸,旗帜鲜明地反对我的观点,他认为传统东西的丢失不是什么坏事,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举了很多例子加以佐证。估且不谈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单凭这五张纸3000多字,我就很高兴,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个性化的阅读和探究意识吗!

高兴之余,我觉得这件事很值得语文老师进行深入反思。为什么以前的周记学生就不想写或者不愿意写,而这次周记就写得这么好呢?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喜欢阅读、喜欢思考、喜欢写作的,并且也是有能力写好的,只是我们语文教师没有找到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

以前的作文教学中,我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经验找一个自己觉得重要,觉得有意义的主题,然后要求学生们围绕这一主题去写作,既没有利用相关材料进行引导,也没有设计问题进行创作提示,所以学生既没有兴趣,也不知道怎么写,所以越写越不想写。而这次周记则不同,由于我事先给了他们一些“资料”――网络文章(虽然这资料只是我的转述),但是因为我的的介绍和引导,使他们对这个话题发生了兴趣,他们愿意进一步“阅读”,也愿意通过作文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基于那次教学体验,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网络中的一些文章引到作文教学中来,让学生阅读、讨论、写作。近两年的实践演练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几十篇网络文章,也经常讨论一些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学生就此写了很多周记。作文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周记本变厚了,写作内容丰富了,写作热情明显提高了,创作的速度加快了,写作的范围扩展了,作文水平有了极大的进步。

这里想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一下网络文章对于优化作文教学的意义、实施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一、网络资源对优化作文教学的意义

1.网络文章阅读可以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文学是自我情感的独特表现,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倾吐和渲泄。《毛诗序》中这样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足故永歌之。”可见,当学生处于某种情境或氛围中,往往更容易有所感悟,有所触动,而产生表达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潮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教师应善于营造作文的情境。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是枯燥无味的,要么让学生谈成功谈意志,要么让学生进行哲理思辨,要么就是对经典的分析。我们总让学生写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话题,那肯定写不出优秀的文章。而网络的优点就在于一个“新”字,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能反映时代的需要。因为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中学生喜欢追赶时代潮流,所以网上的一些文章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共鸣。

比如现在的学生大多会把一些歌星、影星作为自己的偶像,所以当我选择网络文章《少年追随周杰伦不成服药自杀》、《用生命追逐偶像,到底值不值?》和腾讯网今日话题《谁来拉疯狂的粉丝一把》(杨利娟追刘德华事件)给学生看的时候,学生马上产生共鸣,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老师在写作思路、技巧、结构上再做适当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写出了很好的议论文。这比写一篇关于谈偶像的文章效果要好得多。

再如腾讯网第349期今日话题“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的集体舞”讨论集体舞男女配会不会导致早恋,我认为这个问题学生群体最有发言权,对于这样的话题他们肯定是文思泉涌。再如就腾讯网今日话题“晒晒我们的启蒙老师”,我选择了几篇优秀文章给他们看,然后要求他们也写一写自己的启蒙老师,很多同学写出了真情流淌的记叙文。

学生最怕的不是写作,而且是拿到一个题目时不知道写些什么,怎么写。所以教师应该给一些他们感觉兴趣的材料,让他们阅读,诱导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有一种“拈笔伸纸,一吐为快”写作冲动,自然就能写出形神兼备的佳作来。

2.网络文章阅读可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来讲,素材如同白米。积累素材,别无他途,要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行教育体制下,课业繁重的中学生难以走好这两条途径。因此,写作素材严重贫乏,语言表达毫无新意,就成为中学生们写作的通病。没有大米,何来香喷喷的米饭?用最便捷的方法积累素材,用最独到的眼光挑选素材,用最娴熟的手法运用素材就成了写好作文并获得作文高分首要攻克的难题。

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传统的教学经验是让学生读经典,教师们一般会给学生开出长长的一串书目,中外古典名著,当代名家名篇。但问题是,现在很少有学生能认认真真地读完读懂读透一本名著,尤其是面临高考的高中生,课业负担繁重,就更没有时间来读这些“大部头”了!相对于这些中外古典名著,当代名家名篇,网上的一些文章则显得小巧而又应时,更富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当然还有一些优秀的高考作文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我的倡议下,高三年级组几位语文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到网上下载了一些优秀的文章,大家集中整理,按内容分成青春励志、心灵鸡汤、校园生活、家庭温情、社会剪影、文化传统、历史人物、山水游记、明月故乡、生命故事等系列让学生来读。

此外,针对高考作文中,学生选择的议论文事例陈旧这一现象,司马迁、屈原、李白、杜甫、刘邦五大人物,考试“漫天飞”现象,我们补充了《2008年中国经济十位名人》、《世界政坛十大强人》、《中美关系:对话还是冲突》、《中日少年十五年较量》、《中国人的素质低吗?》等文章。也筛选了孔庆东、俞敏洪、易中天、于丹经典语录等素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3.网络文章阅读有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写作。

传统的阅读与写作目标相对固定,指向性较强。我们授课时常常把学生的思维向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引导,一个问题几十个人得出的结论近乎一致。作文教学时,也是给定一个题目,因此导致大多数学生向一个方向努力写作,因些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在考试中往往会出现“撞车现象”。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目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把丰富、深刻、创新作为发展等级要求学生。所以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也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多讨论、争辩,多进行探究性和创新性的写作。而网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为个性化的阅读提供了条件,论坛、话题讨论为学生创造性地发表意见提供了支持,所以网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好途径。

当然,大部分学生(尤其中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不能进行直接的网络阅读,那语文老师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应精选一些有探讨性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并提供一些代表不同见解的专家观点让学生借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主张,并鼓励学生就此去上网或是查阅资料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里有两个比较成功例子。一是腾讯网第376期今日话题“我的课本我来编”(《天龙八部》部分章节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之后,金庸武侠名作《雪山飞狐》也出现在了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与此同时,各地陆续实行的课程改革中,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这种变化让一些人发出了“金庸要取代鲁迅”的担忧。) 关于这则话题,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朱自清、鲁迅的文章,再与自己读过的金庸的武侠小说相对比,然后发表自已的观点。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传统语文教材有太多教条的东西”,“为武侠题材入选教材鼓掌”;也有的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他们认为“鲁迅是民族的灵魂,忘却鲁迅就是背叛”,“通俗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武侠小说会消磨意志”,等等。大家各抒己见,能看得出来学生都思考了、探究了!

还有一个话题,学生做得也很好。腾讯网第846期今日话题“圆明园兽首:疯狂的冤大头”(中国商人蔡铭超声称,在巴黎拍下了两块圆明园兽首,但不打算给钱。有媒体惊喜地喊道:真是中国式智慧!……我们也想高喊一声:真是中国式复仇!)这类话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就这个问题,学生们从国宝、爱国、艺术谈到诚信、正义,很好地实现了个性化的表达和写作。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还主动上网去收集信息、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还培养了探究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二、“网络阅读――作文教学”的设计思路

1.激发动机。

教师首先应在网上找一些优秀文章、热点话题,介绍给学生让其进行深入阅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发散思维。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开展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

3.独立创作。

学生根据老师指定的文章与同学间的讨论以及查阅的资料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诉诸笔端连缀成文。

4.文章交流。

评价激励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除了例行的教师评价以外,还可以充分借鉴网上的作法,让学生相互评价,在别人的文章下写“回贴”表达看法,相互激励。

三、“网络阅读――作文教学”的注意事项

1.关注热点,不追逐热点。

网络的特点就是“新”、“快”,每时都有很多新信息,每刻都有很多新话题,但这这些材料与话题并不是每一篇都适合学生的,教师要认真推敲,精心选择,要选择那些合适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东西,让学生进行阅读,切不可哗众取宠、无所顾忌地一味追逐热点。

2.谨慎选择,去伪存真。

网络上信息数量庞大,更新及时,这是它的优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网上有很多信息是不真实的,还有很多材料是消极不健康的,所以教师一定要谨慎选择,把好关,切不可让那些虚假的消极的信息误导学生。

3.写作训练,注重文体。

网络文章阅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读完文章后,学生多会产生表达的冲动,但这是这些想法多是感性的,写出的话,也很可能是一些带有个人情绪的随笔,和网上的一些回贴类似,可能是三言两语不成文章,也可能是漫不经心随便几句,不像议论文也不像记叙文,这就不符合作文训练的目的,所以训练之前一定要给学生明确规定,阅读网络文章后要创作什么文体。

4.经典阅读为主,网络阅读为辅。

网络阅读对学生来说更像一瓶可口可乐,学生爱喝,喝起来也有味道,是休闲的好饮品。但是生活更需要白开水,也需要香浓的茗茶,我们的语文课本就像是白开水,我们的经典著作就是茗茶,我们不可能用可口可乐代替白开水和茗茶,所以网络文章的的阅读只是一种辅助阅读,它不能替代课文的阅读,更不能替代经典的阅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9篇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范文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杂志天下腾讯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