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校园贷论文【优秀10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0篇文库)

这里的10篇校园贷论文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 篇一

关键词: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价值链;模块化;战略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1)06―0065―06

一、企业价值网络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Michael Porter《竞争战略》(1980)和《竞争优势》(1985)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研究领域构筑了较为完善和权威的产业竞争理论框架。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五力分析模型和战略集团等概念的提出,使得“竞争”成为企业寻求优势的主流手段,击败对手成为经营成功的首要选择。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形成,各个行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方面,行业内竞争模式日益丰富,互联网技术使得部分竞争对手甚至具备了一定的隐身能力,另一方面,其他行业的领导者随时可能大规模进入本行业,加剧原有的竞争。这些挑战均使得企业很难盯住所有的竞争对手并采取行动,基于完全竞争的战略思想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通过合作构筑竞争优势的战略思想开始兴起。战略联盟、战略网络和价值网络等基于合作的战略思想研究不断深入。

企业价值网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价值星系的概念。Normann和Ramirez(1993)提出的价值星系(Value Constellation)概念实现了从企业、产业向整个价值创造系统(The Value―creatingSystem)的过渡。价值创造系统是供应商、战略联盟伙伴、客户共同组成的价值创造体系。企业价值网络概念出现于Adam Brandenburger和BarryNalebuff(1996)的著作《co―opetition》(竞合)一书。这本著作强调了两个概念,一是合作双赢,二是企业共生(Symbiosis)。而这个共生网络本质上也是一个价值增值网络。可以说,这个共生网络概念就是企业价值网络最早研究的雏形。Brandenburger和Nalebuff明确定义了价值网(val.ue net)概念,并详细阐释了其五个主要组成要素。

如果说Brandenburger和Nalebuff关于企业价值网络的论述是围绕“竞合”和“互补”等核心概念间接展开的,美国学者大卫・波维特,约瑟夫・玛撒,R・柯克・克雷默(2000)在《Value Nets》(价值网)一书中对价值网的阐释则更为清晰和实用。价值网是一种新商务模式,将客户个性化要求与高效的供应体系相连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合作各方的无缝连接,以高效率提供解决方案。价值网是企业适应巨大竞争压力、全球化趋势和客户苛刻的个性化需求的有效竞争模式。价值定位、经营范围、利润捕捉、战略控制和有效实施是有效构筑价值网的五个步骤。

Kathandaraman和Wilson(2001)强调了企业价值网络的客户驱动性,认为价值网是一种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Suzanne Berger(2001)则从企业能力成长角度指出价值网络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单个产业环节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Adrian Slywotzk(2002)进一步在专著《Profit Zone》(利润区)中指出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围绕客户价值重构价值链以实现客户整体价值最优。

国内学者在企业价值网络问题上提出了大量有创造力的见解。刘东(2003)从虚拟组织角度探讨了企业价值网络的实质。模块化、知识整合和快速协调是价值网络显著特点。周煊(2005)指出,信息时代企业新兴运作模式的本质是能够更有效率地让渡客户价值。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源于某些擅长的价值活动,还来自对本行业甚至跨行业价值系统的管理。企业价值网络的概念是对各种新兴运作模式的提炼与深化。胡大立(2006)指出价值网络是企业间的合作而连接起来的价值体系。刘海潮(2007)提出价值网络涵盖了企业自身、客户、市场对手、联盟伙伴等多重经济关系的网络体系。它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网络、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合作关系网络、以网络主体间关系为核心的竞争关系网络。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价值链的个体对抗演化为群体对抗,企业价值网络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群体竞争的网络模式。企业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多行业价值链和价值系统的整合,将企业竞争战略从个体层面发展到网络层面,通过网络成员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构筑整体竞争优势。客户需求激发、组织动态演化、信息技术整合和群体协作响应是企业价值网络的核心运营理念。

二、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核心内容

1.价值链理论延伸与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机理研究

对企业价值网络运作机理最直接的理论阐释就是从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入手。价值链理论认为,五种基本价值活动(内勤、生产经营、外勤、市场营销和服务)和四种辅助价值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构成了企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则组成了行业的价值系统。李垣,刘益(2001)探讨了价值链思想的局限性:单向、静态、缺乏创新。价值网络则具有交互、进化、扩展和环境依赖的生态特性。效用体系、资源选择、制度与规则、信息联系、市场格局和价值活动是价值网络基本构成要素。周煊,程立茹(2004)指出,价值链理论是深入阐释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机理的基石。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首要问题就是明确自己的战略价值活动,并不断增强在战略价值活动上的价值创造能力。企业仅仅关注自身战略活动定位已经不够,还必须关注整个行业价值系统的整体效率。价值创造和价值管理是构筑竞争优势的两个必然维度。王伟(2005)从能力要素、业务单元两个角度探讨了价值网的内涵,指出价值网价值创造源于能力要素分解。罗珉(2006)认为价值星系标志着企业组织形态和价值创造机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指出打造价值星系是企业领袖的核心任务。胡晓鹏(2007)通过对基于价值链理论和模块化理论为基础的产业微观基础的剖析,构建出一个能够解释并适应于不同微观经济基础特征的产业组织理论范式。分解价值链各个活动环节,可以使产业的微观基础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整合方向。价值链环节分解后的模块化运营,使得企业微观运营层面呈现出网络化特征,这为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演化提供了基础。姜奇平(2009)指出,价值

链明确的是企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而价值网络实现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单元之间的无缝对接,企业的运作融为一体,边界已经模糊。

2.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企业价值网络运作机理研究

在阐释价值网络运行机理方面,当前的研究主要围绕模块化理论展开,也有学者从虚拟企业和系统理论方面加以阐释。朱瑞博(2004)认为价值模块的出现推动了传统价值链的分解、重建和整合。余东华,芮明杰(2005)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集合型价值链发生以价值模块为基础的解构、整合和重建。价值链解构为价值模块,价值模块整合成为有竞争力的价值系统。余东华,芮明杰(2008)模块化网络组织是在价值模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价值创造的组织形式,价值的创造、转移、实现和分配四个阶段是其核心环节。引导价值的合理流动,既是模块化网络组织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网络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模块化网络组织能够通过知识创新实现价值创新。闫中锋,刘东(2006)指出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很难在所有的价值环节上都保持最有效率的状态,无法依靠有限的资源在各个价值链环节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只能存在某一个环节,这就是核心刚性问题。但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呈现出快速变化的特征,对供应商的核心能力提出快速变化和调整的要求,因此,解决核心刚性问题也成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必须通过组建模块化网络培育、发展和维持核心竞争力并解决核心刚性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络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

李平,狄辉(2006)从模块化角度区分了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和企业外部价值网络。全球各产业以标准模块为基础的制造模式推动了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在产业层面上的延伸,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当产业从价值链竞争转向价值系统竞争后,就会逐渐形成标准化模块企业。价值网络可以吸引大量的标准模块企业加入,而大量模块标准化之间可以形成不同的价值创造组合,为价值网络提供新的创新优势。赵骅,丁丽英,王金山(2009)从网络角度围绕集群经济规模问题,研究了最优集群经济规模特性,并探讨了动态和稳态集群背景下网络成员数量的控制方式。

3.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问题研究

(1)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的表现

周煊(2005)认为信息时代企业新兴运作模式的本质是能够更有效率地让渡客户价值。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源于某些擅长的价值活动,还来自对本行业甚至跨行业价值系统的管理。企业价值网络具备网络经济、规模经济、风险对抗、黏滞效应和速度效应五种基本竞争优势效应。李海舰,原磊(2005)企业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围绕自身核心能力打造价值模块,将自身看做全球经济网络的一部分。价值活动是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石,价值活动之间并不孤立,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不同价值活动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企业价值网络中的价值主要是通过每一成员企业所具有的核心能力与相关组织核心力的结合实现的。

(2)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阐释

吴海平,宣国良(2002)提出了价值网络的动力学模型,将价值网络与集成价值链的精益生产模式和灵活制造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在专业化分工模式下的价值传递机制,整体性的运营和利益协调是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源泉。

方润生,李垣(2002)提出企业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的概念,强调内部产出对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企业高效率的内部产出能为企业外部产出带来显著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要有效实现企业内部产出对其最终产出价值优势的贡献,企业应努力建立宽松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与企业战略相容的相关利益主体的效用体系、非官方活动与官方活动协调与转化机制,进而促进企业非官方活动的健康发展。高效率的内部产出是价值网络竞争优势源泉。

周煊(2006)认为企业价值网络是核心能力和异质资源的强化平台、调整平台和保护平台。通过以认同为基础的信任减少网络的交易成本,这是价值网络提高客户价值让渡效率的重要原因。在组织学习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过程中,价值网络具备良好的沟通结构,能够从战略高度对整个网络的知识分配加以规划、管理,提高了学习效率。价值网络竞争优势源于其内生的知识管理优势。(2007)从知识视角出发提出了智力资本价值网络的概念,分析了网络中的知识转移和知识转化,并构建了智力资本价值网络内的知识转化模型。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市场资本三个维度。

蒋琰(2005)从资源观角度阐释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活动,主要体现在价值的交换关系上。资源运动及其价值交换关系使得网络管理者能够统筹企业价值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合各方资源并平衡网络各方利益。这种网络关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开放式的动态关系网络;价值网络处于远离平衡态;价值网络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3)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构筑与演化

林子华(2006)从虚拟企业角度阐释了企业网络的价值增值机理。企业虚拟化运营过程中对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内的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组织方法的结合运用,不仅为企业之间的网络合作提供了更加快捷、准确、宽广的信息支持,而且为企业之间的网络合作创造了新的组织机制。企业虚拟化运营的这种创新的技术经济特点,大大地促进了信息时代企业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网络化实现。

邓龙安,徐玖平(2007)指出,技术范式(Technology paradigm)演进与现有企业的生存方式有密切联系,破坏性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导致企业成本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从而导致新的价值网络形成。技术范式要成功实现转移,需要考虑现有产业技术是否已经成熟并接近“自然极限”,此外是否出现新的破坏性技术也是关键。企业价值网络的价值形成依靠规模报酬效应和垄断势力,但是技术范式转移使企业价值网络失去规模报酬优势。在技术范式转移时期,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网络价值活动的横向联系,减弱纵向联系,并运用松散连接法对企业价值网络活动的联系进行管理。

俞荣建,郝云宏(2009)认为构建客户化的价值创造网络是企业组织演进的最新趋势。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绩效根本上表现为网络系统的客户化水平和动态的顾客价值创造能力。价值模块构成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要素,价值创造网络系统绩效的提升有赖于价值要素的丰富化与多样化、价值要素的模块化设计、价值模块的处理策略选择和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结构和价值创造机理设计。俞荣建(2009)还运用模块化的价值网络理论,分析了素有“小狗经济”之称的浙江产业集群,阐释如何从价值网络理论角度提升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一些具体建议实践指导性较强。

4.企业价值网络的其他问题

(1)企业价值网络的公司治理问题

卢东斌,李文彬(2005)认为公司治理研究个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转向公司间关系的治理研究。这是一种超产权关系的治理问题。在以网络关系为基础的公司治理中,价值网络关系、社会网络关系和客户网络关系是企业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公司必须采取分类治理思想,协调、维护、发展好对各种网络关系。协调企业创造价值、维持价值创造各方关系,不断吸引各种资源进入网络,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卢福财,波(2008)探讨了全球价值网络中中国企业的定位问题。论文指出在全球价值网络体系中,跨国公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挤压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其长期锁定在价值创造的低端状态。这种全球价值网络发展模式会强化中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并可能造成环境破坏。论文从企业间能力差距的微观角度构造了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之间低端锁定博弈模型,模型的结论指出跨国公司会无条件地对中国企业的价值升级路径实行封锁。中国企业突破跨国公司技术封锁主要障碍表现在国内消费市场结构与规模差异、资金实力不够雄厚以及企业自身心智模式与创新能力低下。

傅代国,田小刚(2008)指出当前价值创造的重心已经从价值链转向价值星系,价值星系中存在一个主导性“恒星”企业,它往往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创造资源,如核心技术、知名品牌、领袖人物等,其他模块企业自身优势往往需要与“恒星”的这种资源结合才能充分地发挥出价值。“恒星”企业是价值星系得以形成、演化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企业价值网络的文化问题

方本新,张宁(2008)重点探讨了价值网络的文化概念。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价值网络也为企业创新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企业网络构建往往容易忽视文化问题,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战略定位、组织结构和运营上。但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价值网络竞争力,还必须培育价值网络成员企业认同的文化。只有开放、平等、共享、创新的文化空间,才能改善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营造一个产品、知识交流的平台。企业的价值取向、价值活动方式乃至整个价值生态系统必然随文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产业或企业个案研究

欧阳双喜,王世豪(2008)以海尔公司为例分析了企业价值网络的运行机制及得到的启示。该文分析了海尔价值网络的价值定位,信息交换机制和能量交换机制,指出海尔公司通过有效的构筑价值网络赢得了竞争优势。文章分析指出企业价值网络的运行需要以高度的网络化为基础,需要企业转变观念,重新思考和设计整个业务模式,确立全新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让渡流程。

吴晓波,杜健,韦影(2005)在战略联盟和价值网络等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中国3G业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策略,作者将价值网络看作战略联盟关系的网络化,认为价值网络即战略网络,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3G业务发展的5大因素的各自权重,并探讨了战略网络在3G业务发展中的实践应用,提出了3G业务网络发展的平台构建策略、合作内容策略、合作模式策略、终端整合模式策略、营销服务渠道整合策略以及宣传合作模式策略。

刘蔚(2006)运用价值网络工具分析了旅游产业,指出旅游业价值网络是以具有核心能力要素的企业为中心,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各种纽带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客户整体服务网络。旅游价值网络要做好核心企业的选择、旅游价值网络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网络收益的稳定性等工作。中国旅游企业构筑价值网络应该以航空公司,饭店集团等为核心,也可以构筑基于旅游中介的旅游价值网络。

陈宇科,喻科,孟卫东(2009)以重庆汽车产业为例,对纵向合作创新网络建设的基本思路作了阐释。论文基于价值网理论,提出建立以客户价值为出发点、以产业链为主要路径、以价值创新为目标的纵向合作创新网络,并探讨了其网络内涵、控制机理和运营特点等问题。

三、企业价值网络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1.构筑价值网络战略理论模型

当前的竞争已经由个体竞争转向群体竞争,战略制定也已经由个体层面发展到群体层面。因此,系统性的网络战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取代传统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企业的未来竞争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企业价值网络的提出源于管理咨询实践,虽然操作性相对较强,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系统、对企业战略制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模型。如何将价值网络与当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相结合,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具有创新性的网络战略理论体系,以便更深入、透彻和系统地指导企业经营实践,将是未来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重要方向。

2.整合战略网络的现有研究成果

在价值网络研究之前,战略网络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Jarillo(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首次提出了“战略网络”概念,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Gulati,Nohria和Zaheer(2000)系统地阐释了战略网络的研究现状。毋庸置疑,要深入展开企业价值网络的研究,就必须理顺企业价值网络与战略网络在理论逻辑方面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融合战略网络的现有研究成果。目前,这方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还没有见到。实际上,企业价值网络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一种战略网络,其核心战略逻辑源于网络运营的客户需求驱动。战略网络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深入展开。

3.整合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成果

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客户价值驱动的网络。价值网络的研究显然应该与营销学领域大量与客户价值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联系起来。周煊(2005)指出价值链理论过于局限于厂商价值,创新性地运用客户让渡理论丰富价值链理论,从微观层面阐释了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除了客户让渡价值理论外,对企业价值网络的研究还可以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网络营销理论等大量营销领域现有理论和成果结合起来,对客户价值驱动的网络竞争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校园贷论文范文 篇二

关键词:“校园贷”;危害;大学生;合法权益

“校园贷”近日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对此,我们产生了很多疑问。“校园贷”究竟为何物?为什么近年来发展如此迅速?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应该关心“校园贷”对高校大学生有什么利与弊?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防范“校园贷”带来的危害?

一、什么是“校园贷”

“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是指一些W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目前“校园贷”包括三种机构,分别是分期购物平台、传统电商提供的信贷服务和P2P贷款平台。校园贷操作和办理流程相对简单,大学生通常只要提供身份证或学生证就能获得贷款。其实,从2013年开始,“校园贷”就已经在慢慢发展,近年来更是逐渐蔓延开来。

二、“校园贷”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

1.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

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推动了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消费金融特指向个人(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一代)发放的、主要用于日常消费以及教育等支出的中短期贷款。近年来,消费贷款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07年我国消费贷款规模为3.3万亿,2010年为7.5万亿,2015年为19万亿,预计到2019年可达到41.1万亿。消费金融和消费贷款的快速增长,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以及消费环境的改善。

2.80、90后日益成为消费主力,超前消费观念盛行

当前,在校大学生主要是80后和90后,他们已经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需求包括电子产品、旅游、创业、求职、美容,等等。而且年轻人在一起容易产生冲动消费、从众消费、炫耀消费、过度消费。例如,一个学生最初不想买苹果手机,但是如果周围其他学生买了,那么他也可能会产生购买苹果手机的需求。但是,在校大学生的收入主要来自家庭父母,过度旺盛的需求与学生的资金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校园贷”疯狂发展的原因之一。

3.校园贷款方虚假宣传,避重就轻,不提示风险,误导学生

“校园贷”不断向学生吹嘘办理贷款如何简便,例如“一张学生证、一张身份证就能办理”“简简单单几分钟搞定”“零首付”,等等,却丝毫不提贷款的风险。“校园贷”的借贷利率较高。例如,趣分期金融服务平台的“趣白条”,借款3000元,借款期限1、3、6、12个月的年化利率分别为24.0%、17.5%、15.4%、13.5%;分期乐iPhone 6s(16G),标价为4288元,12个月分期,应偿还的总金额为4677元,年化利率为9.1%。同款手机在京东售价3988元,以此为底价计算,年利率则高达17.3%。当前大学生普遍对网贷缺乏认识,很容易受这些宣传的误导,结果就是借贷容易还贷难。

三、“校园贷”对大学生的危害

1.助长了大学生追求时髦、爱慕虚荣、超前消费的不良习惯

大学生本应该理性消费,根据自己的收入和财务状况,合理安排消费支出。但是在“校园贷”一系列虚假宣传面前,很多学生容易依赖“校园贷”,形成先消费、后付款的观念,不再量入而出,喜欢攀比、过度消费。有统计显示,学生网络贷款主要用于消费、创业、助学,分别占40%、40%、20%。而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旅游、购物等。可见,“校园贷”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不良消费习惯。

2.暴力追债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威胁学生安全,破坏校园稳定

当学生无法按时还款时,借款方的催款人员首先会通过QQ,通知学生贷款已经逾期,需要还款。如果学生仍然没有按时还款,他们就会陆续联系学生的室友、父母,之后会去学校直接找学生,在学校公共场合贴学生欠款的大字报,公开学生的个人信息。电话恐吓、骚扰学生亲友和同学的方式,不仅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也给学生本人和周围的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3.高额的贷款利率给学生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由于校园贷款一直宣称“零首付”“低利率”,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做兼职就可以还上贷款。其实,“校园贷”普遍有较高的年化利率。例如,P2P贷款平台学贷网,年化利率为24%;拍拍贷年化利率为23%,这其中还不包括借款手续费、增值服务费等隐性费用。而目前我国各大银行的贷款利率一年期为4.35%,五年期为3.25%。与银行的贷款利率相比,“校园贷”的利率确实很高。学生一旦在这些平台贷款,就需要支付高额的利息,这也是很多学生出现贷款容易还款难问题的原因。大学生的收入主要来自父母,如果学生本人无法按期还贷,还贷任务和还贷压力最后就必须由家长承担,这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四、防范“校园贷”的危害,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措施

1.建立“学校―家庭”联合预警机制

不少大学生都会瞒着父母、学校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校园贷”。等到借贷的事情被他人知道后,很多学生已经逾期无法还贷,背上了沉重的还贷负担。比如2016年轰动社会的“校园贷”事件,河南一所高校的一名学生用自己和其他学生的身份证,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最终无力偿还。假如学校或者家庭能提前知道学生借贷的消息,这些不良后果就完全可以得到避免。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学校―家庭”联合预警机制。学校方面要密切联系家长,辅导员、班干部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对日常消费异常的学生要重点了解,及时提醒。建立这一机制的目的就是要对学生普及“校园贷”的风险,避免学生的还贷负担远远超出其还贷能力。

2.加大向学生普及网络金融知识的力度,使其全面了解“校园贷”的利弊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的网络金融知识相对缺乏,对网络金融的性质、种类、差异等内容一知半解,更不用说了解金融参与各方应该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校园贷”虽然可以及时满足学生对资金的需求,但是大多数学生只认识到它流程快、门槛低、免抵押等方便之处,对其高利率、隐性收费以及逾期无法按时还款的后果根本一无所知。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结合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大力宣传,普及相关的金融知识,讲解过度借贷的危害,使学生能够获得客观、全面的认识。

3.端正学生的消费观念

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大学生提倡勤俭节约、量入而出。而当前大学生成为了社会主要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新生一入学,基本上要更换所有的个人电子产品,比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影视、餐饮、旅游等行业都将大学生视为主要消费人群。大学生容易从众消费、冲动消费,个别学生还有攀比消费、追求名牌和时髦的消费心理。因此,高校应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端正消费观念;告诫学生理性消费,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制订适当的支出计划。

4.加强学生资助信贷体系建设,做到精准帮扶

在参与“校园贷”的学生中,一部分确实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申请贷款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学生资助信贷体系建设,让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扶。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创业补贴等,学生能够通过不同方式得到经济资助。资助的金额和比例是根据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各所高校学生普遍的经济状况设置的,所以资助力度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要完善资助体系建设,让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援助,避免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因无法得到资助而不得不借“校园贷”的情况;同时,还要动态跟踪困难学生的状况,符合条件的要继续帮扶,不符合条件的要把名额让给新的、符合条件的学生。

5.加大对校园网贷平台的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和整治,规范网贷平台的运营。第一,要加强对学生信用状况的监督,对信用状况不好的学生,要提高贷款的门槛;第二,要对学生的身份进行核实,防止个别学生利用他人的身份证件冒名贷款;第三,要实现各个网贷平台的信息互通。由于目前各个网贷平台信息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其结果就是同一名学生用同一个身份证能同时在不同的网贷平台上贷款,这样很容易造成个别学生还款压力过大的情况。如果能实现信息互通,学生贷款时平台就能查出该生在其他平台的贷款记录,那么就能够对贷款过多的学生加以制止。这样就可以保护学生,降低学生逾期无法还贷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顾海亮。杜绝“校园贷”陷阱构建高校和谐校园[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6,15(19):264-265.

[2]陈威中。校园贷的发展与影响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3):118-120.

[3]叶岩。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6):116-117.

[4]沈卓逸。校@网贷规范发展策略[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5).

[5]黎博,徐加宇。论校园贷风险防范[J].西部皮革,2016(20).

[6]高志坚。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3).

[7]詹海玲,叶秀蓉。校园网络贷款存在的风险及预防机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 篇三

以上研究成果涉及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创业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及创业教育等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及案例分析层面,鲜有涉及具体操作及实证性调查研究,对目前最具创业价值的移动网络领域也未有谈及。

二、我国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现状

和传统创业行为相比,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年龄上,年轻化是重要特征。从世界各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经历能够发现,在功能层面上,互联网的每一个层级都存在许多的创业空间与创业机会。无论在哪一个层级上,都有不同国家大学生参与创业的身影与痕迹,他们中的许多人,开拓性地创造了今天的互联网世界。2013年中国整体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3.8亿部,同比增长5%;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3亿部,同比增长44%。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刚进社会的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将是一个很好机会,自主创业已成为时下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选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他们通过大学时代积累的人际关系以及掌握的网络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小额成本,开设移动网络销售。自1999年四川大学学生王汝聪创办了成都亚虎网络公司,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网络创业的大学生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10年来选择网络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借助移动网络创业已成为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的整体特点:创业主体泛化,从精英向普通学生延伸,创业呈现多元化趋势,移动电子商务开店日益盛行,LBS等新兴网络服务备受推崇,被动型和生存型创业为主转变为主动型和机会型创业,创业环境逐渐宽松,网络创业教育从无到有,创业的区域分布尚不均衡。

三、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模式研究

目前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手机APP开发等高科技领域创业

身处高新科技前沿阵地的大学生,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校园外卖”、“超级课程表”等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就得益于创业者的技术优势。优势:依靠技术及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团体如果有一些好点子,可以尝试做一两款产品投石问路,与一些企业合作,利用已经成熟的渠道、平台和资源去推广产品,可以看作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更快熟悉行业、获取资源和竞争力的捷径。

(2)智力服务领域

目前主要有利用移动社交提供咨询服务等,他们利用自身的智力和专业优势,提供了另外一条创业通道。

(3)移动电子商务

其最大优势是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只要拥有一台笔记本,一部智能手机,或者一台pad,可以通过它们以最快最有效的速度获得你所需要的商业信息。尤其作为当代大学生来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智能手机,这就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手机app客户端各种功能齐全,比如滴滴打车,手机淘宝,校园外卖等等,根据不同的用户定制了不同的服务,快速有效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微信的兴起带动了电子微商的发展。这种潜伏于微信的电商,免去繁琐的交易流程,直接与卖家一对一交流,买卖意向达成后立即送货上门,同城内更是几小时便可到达。其实,不管是微商、淘宝商或是实体店商,在消费者眼中,只是渠道不同而已,他们更看重的是服务态度和诚信的问题。微信网友“骑猪FLY原子”说:“其实关于主动要求朋友转发自己产品广告,不如踏踏实实做,做得好了自然有人会诚心推荐。”他还建议,如果要扩大知名度和便于查找,微商们可以建立“公众号”,平时适当送点小礼物、弄点小抽奖活动也是能吸引更多人的。“不管是实体买卖还是网络买卖,服务态度绝对是最重要的。”这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无疑又提供了一条创业途径。

(4)其他各种移动网络营销方式

优势:无线世界,无限遐想。

四、结语

小额贷款论文 篇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特别是本世纪以来,表现更是出色。从2000-2007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10.4%,中国的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25.4%。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积累和出口拉动,随着金融危机造成的消费萎缩和世界经济衰退,中国的出口市场会大大缩小,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那些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

在任何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也不例外。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得益于中小企业的巨大贡献。2006年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1%,占就业人数的76.6%,占工业总产值的64.5%和主营业务收入的62.9%,占资产总计的60.9%,占利润总额的55.9%。中小企业也是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仅加工贸易出口就占全部出口的52.7%。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近期统计结果显示,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约十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在去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前年同比减少15%。全国去年上半年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濒临困境。中小企业发展出现困难,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趋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小企业的困难所致。

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融资困难。由于经济调整和宏观紧缩,有限的资金主要流向了大企业和大项目,因而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特别困难。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总额超过2.2万亿元,只有3000亿元落实到中小企业,仅占全部贷款的15%。到6月末,广东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0241.11亿元,同比增长14.4%,而小企业贷款余额3831.91亿元,同比下降4.6%。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民营加外资中小企业上百万家,潜在资金需求2万多亿元,银行仅能满足40%,95%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

针对上述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帮助中小企业解困,这些办法中既有政策方面的调整,也有体制方面的改善。有的已经显示了效果,有的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比如,央行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对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既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手段。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发展金融市场来看,中国银行业也应该重视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业务。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城镇小额贷款市场潜在客户达数千万,加上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户将有上亿个,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市场空间巨大。

数据表明,小额贷款在中国依然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事实上,小额贷款在中国的实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的,然而,10多年间,银行业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缓慢,并未对中国的小额贷款市场和小额贷款产品产生很大的影响。关于小额贷款为何在中国发展缓慢也众说纷纭: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资金和人力资源不足等等。但其中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就是小额贷款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足。一些金融机构正在开展的小额贷款,由于覆盖面小且缺乏商业性小额贷款最佳实践的相关理念与技术,因此在发展上受到很大限制,大量有金融需求的小贷客户被拒之门外。

当然在过去的10多年的探索中,我们还是总结出了不少宝贵的成功经验的。比如:从2004年始,国家开发银行与世界银行、德国复兴银行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以商业可持续为特征的小贷款业务,先后在包头、台州、九江等地试验,支持的对象主要包括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和个体创业者,还有部分流动人口,贷款涉及的行业覆盖贸易、加工、服务等领域,包括零售商店、汽车修理店铺、医疗诊所、小型批发商、餐馆、成衣店和洗衣店、个体运输、五金店、家具店、小旅店等,截至2006年底试点情况统计证明,小贷款业务不但能够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而且从金融运作的角度可以实现商业可持续。

小额贷款在国内的成功实践证明,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客户需求特点设计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并且通过金融创新建立减少金融风险,降低操作成本的制度,确保高的贷款偿还率,同时贷款利率能补偿成本和风险。实现小额贷款这项金融服务推广普及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从服务中小、服务个体来看,可以改变目前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震荡。

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由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致使沿海等中小企业地区地下钱庄大量涌现,还有部分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机构以及商业化小额贷款公司参与其中,虽然这些机构的利率水平高于商业银行,但依然有大量需求。而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又加剧了这一现状。

1.商业银行开展小额贷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是开展小额信贷的主力军。近年来,商业银行为农户、城乡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提供了大量的小额贷款,城乡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大幅度提高,为农业增产、增收和中小企业授信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商业银行开展小额贷款的关键性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的商业银行在推广小额贷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低下、客户覆盖率有限、运营成本居高、风险管理薄弱等制约小额贷款有效推广的关键性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调查数据显示:信息化建设滞后是商业银行小贷业务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信合369网在网上做了一次调查,发现48.78%的调查者认为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是商业银行小贷业务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26.9%的认为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影响了商业银行小贷业务拓展,20.83%的认为由于是员工素质相对较差,只有3.49%的认为资金实力相对不足是造成商业银行小贷业务落后的主要原因。

加快发展小额贷款是金融危机席卷,中国产业结构急需调整这一大环境下商业银行所应承担的不容推辞的历史使命。同时,小额贷款在国内国际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小额贷款并非传统观念中无利可图的业务,正是因为小额贷款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才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小额贷款机构及非法民间借贷,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缺位留下的真空,在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发展小额贷款是不仅是商业银行的历史使命,也是商业银行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2.“健康可持续小额贷款管理运行体系”是发展小贷业务的前提和保障总体来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是制约商业银行扩大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瓶颈,而建立健康可持续小额贷款管理运行体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瓶颈问题,从而增强商业银行小贷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使商业银行为优秀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手段与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研究表明:小额贷款客户市场有着巨大的融资需求,但是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小企业无法提供目前贷款所需的基本财务信息;(2)偿还贷款的责任分担很难明确划分;(3)无法提供目前银行习惯接受的抵押品;(4)当前可供选择的产品不能满足需求;(5)复杂耗时的贷款流程降低了贷款企业贷款意愿;(6)缺乏长期有效的融资渠道;(7)无法及时获取银行产品信息,对银行融资缺乏了解。

与此同时,即使是有着积极开展小贷业务的银行机构也面临着诸多阻碍。究其原因,是习惯于开展高端业务的银行机构对于开展小贷业务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无法详细理解中小企业运营情况及还款能力;(2)没有渠道或手段去了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3)缺乏定制化的产品提供给中小企业;(4)当前营销模式不能支持面对中小企业的产品推广;(5)缺少小贷业务模式的专门人才;(6)缺乏适用的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估及信用评价体系;(7)当前管理体系无法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进行有效控制。

面对上述小贷业务开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应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用于解决上述关乎风险,效率与收益的困扰,即建立人、系统与制度的有机结合以解决推广小贷业务所需攻克的难关。同时,这一有机结合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小额贷款业务的初期,由于种种限制,人与制度的因素在解决方案中所能发挥的影响要大于系统的因素,但随着业务的逐渐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经验与信息得到不断的积累与总结,在伴随着数据不断积累,在未来发展阶段,系统将会在控制风险、改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最终,人,制度与系统有机结合的微贷业务解决方案将形成稳定的平衡,以保证小贷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和国际环境变化,我国银行信贷机构应尽快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贷风险及营运风险管理,即以先进的小贷管理理念为导向,结合有效科学的小额贷款电子化管理系统平台,以市场拓展、流程再造、风险识别、风险管理、细分市场、产品开发、利率定价、客户管理等为主线,建立减少小贷业务风险,降低操作成本的制度,提高市场覆盖率的管理运营体系,从而实现支持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小额贷款论文 篇五

关键词:林业;小额贷款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部分省市的推进,截止2007年底,全国已完成承包到户的林地约6.6亿亩,占集体林业用地的27.5%。林权体制改革破解了制约集体林业发展的障碍,解放了生产力,林农以及林业企业造林、育林的积极性高涨,对林业资金的需求大幅增加。但是,受林业信贷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金融机构以此为契机,适时地将金融创新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探索以林权作为抵押物,缓解林农(含林业大户、林业企业)融资担保难的状况。目前,有多个省市已经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林权体制改革试点省份的福建省和江西省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据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末,福建省已累计发放各类林业资产抵押贷款41亿元。仅在2007年,江西省林权抵押贷款额度就达22亿元。其它省份如浙江省,率先成立了全国股份制林业担保公司——浙江信林担保公司,为全省林产企业和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融资服务,已为80多家林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提供了200多笔贷款担保,金额累计3.8亿元。辽宁省自林权改革以来,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逾1.6亿元。(云南省刚起步,2008年也已经发放贷款2.1亿元。

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将在全国推开,林权抵押贷款将在更广的范围内、惠及更多的林农。

1问题

在林权抵押贷款不断深入、受益面不断扩大的整体趋势下,以小户林农为对象的小额林业贷款状况却令人堪忧。从目前林权抵押贷款的发放对象上来看,上规模的林业大户、林业企业是金融机构优先考虑、重点支持的对象,小户林农较少享受到这种金融扶持,即使获得贷款,其数额也是较少的,前者和后者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如,截止到2007年末,占福建省林权抵押贷款总额64%的三明市,累计发放贷款25.51亿元,其中贷向林业大户的占95%以上,而小户林农的贷款不足5%。①这是在林权抵押贷款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的地方,起步稍晚的如山东省和河南省,调查中三市的金融机构,2006年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7笔,计7139万元,其中有16笔是向林业企业发放的,金额为7130万元,向农户发放的仅1笔,金额为9万元。②这种状况在其它地方也并不鲜见。特别是在目前国家银根紧缩的政策下,小户林农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其实林权改革只是手段,其目的还在于兴林富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确立农民经营林业的主体地位。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又有效地盘活了林区资源,推动林业的发展。③

然而,小户林农融资困难,使农户利用自家森林资源增收致富遇到了困难。林业生产的特点是前期投入大,苗木费、整地费,加上后续的治理病虫害、施肥及管护等费用,对于本来就没有闲余资金的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加之林木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收缓慢,最快的如毛竹也需要3年时间才能见效益,其它经济林时间则更长,缺乏信贷资金支持,使农户难以为继。因此,很多农户虽然拿到了林权证,也只能“望林兴叹”。

此外,小户林农融资难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设想,当小户林农融资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小户林农实际上得不到资金支持,无法依靠自我生产来获得林业收益,那么林木资源就会以较低的价格逐渐聚集到一些有实力的林业企业、林业大户手中。因为,作为林权抵押贷款最大受益者的林业企业、林业大户,他们可能在资本逐利性的驱使下将银行贷款用于购买更多的林权,而偏离了最初的资金用途,这就聚集了大量的金融风险;而单个林农由于谈判中的弱势地位,往往不得不被动地接受价格,因而并没有得到多少林改政策的实惠。如此惯性地运行下去,不但可能引发新的社会分配不公平,使国家“兴林富民”的初衷难以实现,而且可能会严重影响林业产业以及金融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

2对策

首先,金融机构要深化认识。林权抵押贷款是新生事物,金融机构在涉足这一领域时持试探性态度本在情理之中,但如果是在林业大户、林业企业与小户林农之间有所偏废,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目前,金融机构在发放林权抵押贷款时,更亲睐于前者,众多的小户林农“一贷难求”。要改变小户林农贷款难的状况,首先需要金融机构深化对小额林权抵押贷款的认识:一方面,对小户林农的金融支持是国家林改政策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增收致富,关系到林权体制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这也使金融机构拓展了自身信贷业务,提高了经营收益,是实现农户与金融机构双方共赢、林业经济与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其次,加强供需分析,增强贷款发放的计划性。金融机构可以与当地的林业部门协作,了解林业资源按林业企业、林业大户、小户林农等不同规模的分布情况,并且根据分布情况,将拥有不同林业资源数量的对象按一定区间划分成不同的档次。同时,金融机构要深入当地、实际调研,掌握不同档次对象的信贷资金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可以按年度制定出林业信贷资金在不同档次的投放比例以及投放额度,确保小户林农在信贷资金中占有相应的份额。

第三,大力推进小额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继续深入推进现有的小额林权信贷产品。比如,在林权抵押贷款相对成熟的江西省,已经开展了林农以林权证抵押直贷、林农小额贷款、金融机构+林业担保公司+农户、农户联保贷款、林业信用共同体贷款等多种模式,而一些已经进行林权改革的省市,要么还没有涉及到这一领域,要么信贷产品较少,主要针对林业企业、林业大户。各地应该借鉴经验、大胆探索,适时推出更多的小额信贷产品,满足广大林农的需要。同时,在已经开展这些业务的地区,目前还存在着利率偏高、手续繁杂等不足,金融机构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产品功能,使其更加合理。

第四,强化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在发展既有业务的同时,要加强金融创新,开发出更多适合小户林农的信贷产品。金融机构应当立足农村,关注农村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经济体,构建起小户林农与金融之间的结合点。一种趋势是近年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可以有效地把解决农户贷款难与发展农业经济结合起来,实现贷款投放与融资需求的对接。做法是,由当地的基层政府牵头,在分析市场行情的基础上,选择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林木为种植对象,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再因地制宜,以村或乡为单位,将小户林农的零散林地集中起来,入股专业合作组织,由专业合作组织以入股的林权向金融机构贷款,用于发展林木种植。通过合作组织形式,可以解决小户林农信息渠道不畅通、抵御风险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增强了收益的保障性,同时有利于减少个体贷款者时的道德风险,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发放小额林业贷款时的风险水平,使金融机构更乐意于发展小户林农信贷。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 篇六

一、引言

技术创新活动包括一项技术或产品从新思想的产生,到研发、试制和实现首次商业化的整个过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随着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人们更多把视野聚焦于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已有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通常从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而随着网络理论的兴起,企业网络作为一种介于纯市场和企业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也备受关注。有学者基于网络环境,分析网络能力等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但往往较单一,缺乏系统性。本文基于企业组织及其创新范式日益网络化趋势背景,归纳和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从资源观、知识观和能力观三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同时分析了三个层面的内在关联及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提出适当的建议,以提升网络化趋势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二、网络组织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文献回顾

(一)基于资源观

随着网络组织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及网络理论的兴起,经济学家们认为网络既是一种无法模仿的资源,也是获取资源和能力的一种独特方式,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英国Sussex大学的科技政策研究所(SPRU)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SAPPHO计划,对29对创新成功和失败的创新项目进行测度,并提出对外界科技网络的利用程度是影响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王育晓(2005)指出网络关系资源是影响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提出企业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源,通过正向作用于企业的吸收能力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绩效提升。

(二)基于知识观

随着创新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发展,技术创新的成功越来越需要多个组织间的知识学习和合作,并且相互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与协作。创新过程的成功来自于企业之间在彼此独立的基础上而进行的编码知识和缄默知识的交换;同时创新也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有从外部和内部的干中学、用中学、共享中学。Cohen和Levinthal(1990)研究表明企业通过吸收能力,即识别、吸收并商业化利用来自企业外部网络的知识,对创新活动的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知识的互相学习成为影响集群网络内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李正卫和池仁勇等(2005)通过实证分析验证这一点。对于企业内部网络而言,宋志红(2006)通过对国内115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行为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而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三)基于能力现

有学者从企业动态能力的角度,即企业为适应变化的环境,进行整合、构建、重塑内部与外部资源的能力freeze等,1997),通过作用于企业的运营操作过程,间接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进行分析。诸多研究认为吸收能力,即Cohen和Levinthal(1989)首次提出的企业识别、吸收、并商业化利用来自企业外部的知识资源的能力,对创新活动的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并能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基于内部网络,杰弗里-摩尔(2007)指出有两个根深蒂固的原因造成了创新绩效不如预期,其一是公司缺乏内部协同能力,即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没有精诚合作的保障机制。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基于资源观的分析

网络环境下,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依赖于他们同其他公司和参与者组成的网络。因为网络内存在大量的积累性资源,网络合作可以帮助企业得到必要的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并实现新产品的高效开发。企业的网络有利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和各企业之间共享包括研发资金、技术资源、企业家资源、市场信息以及关联的其他社会关系等资源,从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可以节约成本,提升技术创新绩效。共享的网络关系资源是影响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但是往往其通过正向作用于企业的吸收能力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绩效提升。

(二)基于知识观和能力观的分析

在网络联系的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对技术创新绩效起到重要作用,企业网络正可以为网络内企业提供强大的知识流。同时由于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而且技术往往具有前后关联的特殊性,需要在工作交流中逐步积累,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在供应商、生产商和用户等之间以及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交互学习的过程,并且保持关系的平衡与协作。在学习和合作的基础上,企业形成发起、维持和运用商业关系与网络获取竞争优势的网络能力,它是企业基于内部知识和其他补充资源,通过开发、维持与利用各层次网络关系以获取稀缺资源和引导网络变化的动态能力。其中,网络关系强度和企业吸收能力的差异是决定联结关系在网络中功能的不同的重要条件。这种不同的网络关系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社会资源的积累与动态能力的拓展,强关系主要作用于企业资源积累与网络能力拓展的深度,而弱关系则更多地影响着企业资源与能力积累的范围广度。而吸收能力对创新活动的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并能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

(三)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基于三个层面的理论回顾和分析,笔者尝试提出基于网络环境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作用分析框架,构建如下模型:

企业内外部网络资源的共享和通过网络知识的交互形成企业动态能力通过作用于企业的正向吸收能力,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绩效。因此基于网络环境的吸收能力是企业网络资源、交互的网络知识和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控制因素,在网络资源和知识转化为现实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网络资源和知识是否更有效地转化为网络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绩效。网络关系强度作为重要的调节变量,影响着企业网络资源和网络能力的拓展。三个不同层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其中网络创新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保障,网络知识的交互是技术创新绩效的动力,网络的动态能力是技术创新绩效的前提。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 篇七

关键词:多技能人才;“双创”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作者:郑小发 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

[3]李晓静,张沛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

小额贷款论文 篇八

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试验阶段(2005-2008年);小额贷款公司的迅速发展阶段(2008-2013年);小额贷款公司的全面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小额贷款公司迅速全面的发展起来。

二、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的现状分析

在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的良好态势与制约“三农”发展的情况同时存在:

(一)小额贷款公司整体发展良好,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无论从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数量,还是从实收资本、贷款余额来看,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势头都是稳中上升。而且,以提供普惠金融为己任的小贷公司通过调动民间资金较好地满足了这部分信贷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转型经济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问题的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虽然小额贷款公司在服务“三农”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一系列限制性因素的存在,在转型经济背景下,这些因素越发制约了小贷公司进一步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意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小贷公司税负高,不利于向“三农”提供优惠、低息贷款

按照银监会和人民银行于2008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企业法人,不属于金融机构,因此,小贷公司必须按照一般工商企业缴纳税费。当前小贷公司承担的税负主要包括:5.6%的营业税及附加(其中营业税5%,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分别占营业税的7%、3%和2%)和25%的企业所得税。

2.小贷公司资金来源单一,不利于向“三农”提供稳定、优惠、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按照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贷公司不属于金融机构,不得吸收公众存款。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向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小贷公司向“三农”提供稳定、优惠、可持续金融服务的能力。

3.征信系统建设滞后、对接不畅,增加了小贷公司对“三农”服务的风险

一是征信系统建设滞后。征信报告征集的事项都是从银行采集,而当事人(机构)在小贷公司办理的业务都没有纳入征信系统,导致征信报告不能全面反映当事人的负债和担保情况。二是小贷公司与征信系统对接不畅。目前,拟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两类机构必须参加人民银行统一组织的信用评级,对成立时间也有要求,造成很多小贷公司被排除在征信系统对接之外。三是对接征信系统的费用较高。目前各地通行做法是单个机构接入征信系统,需要交纳一次性接入费用,每年还需缴网络通讯费、服务费,另外,小贷公司还需为每笔查询企业征信或个人征信交纳查询费。对接及查询费用增加了企业负担。

4.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担保方式单一,不利于小贷公司扩大涉农贷款业务

由于农村地区没有完成土地确权,导致这些资源都不能作为有效抵质押物为涉农信贷提供担保。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中对农民个人的贷款一般只能采取信用的方式,一笔贷款绑定多个担保人,给借款人及担保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涉农贷款一旦出现不良,由于债务人缺乏可执行的财产,往往导致债权人产生较大损失。

5.限制小贷公司跨区经营,不利于更好地跨区服务“三农”

目前,国内各地对于小贷公司经营区域一般都有严格限制,即只能在注册地开展业务,禁止跨区经营。尽管部分省市已开始尝试放松对小贷公司经营区域的限制,但一般都设立了条件,比如连续几年评级达到某个标准等,这导致绝大部分小贷公司只能在注册地开展业务。在转型经济背景下,绿色农业、区域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课题,而小额贷款公司的这些特征极大地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对“三农”的服务能力。贷款额度低、风险大、不能跨区域合作等大大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规模、农民创业的资金来源以及创新的积极性,从而使“三农”无法更好地融入到整体经济的改革中,使得“三农”问题成为经济转型中的发展短板。因此,为更好地发挥小额贷款公司的惠农使命,必须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新的研究,以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的政治使命。

三、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更好地服务三农的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更好地服务“三农”的主要因素与国内对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定位偏颇、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未实施有很大关系。

(一)赋予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机构的法律主体地位,将小贷公司由一般工商企业划归金融企业赋予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机构的法律主体地位,可以带来三方面好处:能使其享受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政补贴,降低其经营成本;使其以更低的费用,更顺畅地对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有利于扩大小贷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而小额贷款公司收入来源多样化,可以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三农”。

校园贷论文范文 篇九

近日,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重点做好校园网贷的清理整顿工作,并提出了“三个不得一个禁止”的“四条红线”: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将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纳入营销范围,禁止向未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不得进行虚假欺诈宣传和销售,不得通过各种方式变相发放高利贷。

这一次,疯狂肆虐的校园贷真的能刹住车吗?

学生都从哪里贷款?钱又花到哪里?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申请一笔上千元的贷款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需简单几步就能拿到借款,不需要信用审核,也不需要担保。在一些购物平台上仅需要你动动手指就能以分期的形式“赊购”商品,而在一些专门的网贷平台,你只需提交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还有学信网账户密码,几分钟就可以借到钱。

如果要申请更高额度的贷款,还需要提供一定程度的抵押物。比如父母工作单位的电话、本人大尺度的照片等。

2016年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已突破800亿元。这800亿元都来自哪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此前多次调查采访发现,提供校园贷的平台主要有三种: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平台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二是P2P网贷平台,提供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的贷款,如投投贷、名校贷等;三是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比如已经成为大部分消费习惯的花呗和白条。

如果说购物分期付款本质上是“赊销”的性质,那么向学生提供现金贷款从而收取高额利息或手续费就是纯粹的食利了。事实上,现在的校园里一旦学生有借款的需求,无论是从校园的公告栏,还是微信朋友圈、QQ群里,都可以找到号称“无担保、无抵押,当日放款”的贷款广告。不仅如此,还有一些高校学生俨然成为了这些校园贷款的“宣传大使”,通过介绍同学借钱而从中抽成获利。

贷来的钱都用到了哪里?

在校园贷恶性事件频发之后,关于学生借款的用途引起了社会纷纷议论。排除掉所谓“虚荣”和“攀比”成分,大学生是否也有适当高消费的生活需求?《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中,有不少学生表示,除了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开销,大部分学生都会有想要消费的“冲动时刻”,比如想要换一部最新款的手机,或者买一件心仪很久的衣服,或者仅仅是用来请朋友吃喝玩乐了。但是这些开支明显已经超过了他们正常的零花钱范围。有学生表示,父母在计算零用开支的时候往往会不经意忽略掉这笔开销。

那为什么会选择提前消费或者贷款消费这种模式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因为钱不是花到了“正经用途”,所以不好意思和父母开口。

贷款的利息有多高?

“武汉女大学生裸贷5000元滚成26万元”“厦门大二女生不堪还债压力宾馆内自杀”……当借贷悲剧屡屡见诸报端,很多人都在疑问:为什么几千块钱这么短时间滚成了几万甚至十万二十万?

原来,校园贷之所以会发展成恶性事件,不仅仅是因为提前消费和额外透支,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一开始没有预见到的高利贷。

“如果一开始告诉你这笔贷款的利息是50%,而且还会采用利滚利的计算方式,你还会借吗?”在《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中,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如果一开始意识到这是高利贷,自己是绝对不会也不敢借贷的。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民间借贷的年化利率超过24%不受法律保护,那么诸如“借款2000元,半年后需还款近10万”的高额利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在此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采访中,一名深陷校园贷深渊的高校女生表示,自己曾经通过一家第三方借贷平台与学校微信上认识的借款人签订了一份1000元的借贷合同。这份借条显示,该女生自即日起向出借人借款1000元,利息按照年利率18%进行计算,借款时间为一个星期。

如果按照这张借条的内容,那么一周之后这名女生一共需要还款本息总计约1004元。但是一周之后,该女生偿还的钱数实际是1507元,而一周前她的实际收款也只有800元。

原来,在签订这份1000元的借贷合同前,借款人以该女生无收入能力为理由,要求其另外签订一份500元的借款合同作为担保,但事实上并不出借这笔钱,此外,本该借出的1000元也被扣掉了20%的借款服务费。如果一周后无法偿还,那么作为担保的500元也就成为了该女生的债务。

在仅仅借款两三次后,该女生很快就开始拖欠贷款,被迫“借旧换新”。短短一个月内,该女生从出借人那里实际借款不到1万元,签订的借款合同已经超过7万,再加上累计的逾期罚款,这份一开始看起来十分美好的贷款已经变成了一个长着血盆大口的恶魔。

校园贷治理需堵偏门开正门

校园贷的问题早在去年就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2016年4月,银监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实时预警机制、应对处置机制。同年8月,银监会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新闻会上,明确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推动整改校园贷问题。随后,深圳、重庆等地纷纷出台校园贷专项管理办法。

在监管层层加码的情况下,一些主打校园贷的公司主动退出市场。网贷行业第三方机构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共有74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校园贷业务,主要为消费分期平台和P2P网贷平台,比2015年顶峰时期减少47家,其中仅2016年就有45家平台主动退出市场。但是记者采访发现,部分校园贷转入了“地下”,仍然在灰色地带继续向学生发放校园贷。

除了向父母开口和向“校园贷”伸手,满足提前消费需求是否还有别的选择?同样要付利率,为什么却鲜有大学生选择使用信用卡的方式?在记者采访的大学生中,拥有或者计划申请信用卡的学生比例并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信用卡审核严格,手续繁琐,而且信用卡额度相对有限。

2009年,鉴于大学生信用卡坏账率连续上升,银监会曾下文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已满18周岁的学生则需要父母等第二付款方书面同意才可以成功申请信用卡。对不少学生来说,正是这条规定让他们对申请信用卡望而却步。

据了解,大学生使用信用卡进行信用贷款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在美国,截至2016年,学生信贷占比已经上升至37.3%,成为美国消费信贷中体量最大的品类。银行等商业机构不仅提供学生贷款用以完成学业,同时也提供相应额度的信用卡用以生活用品_支。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 篇十

网络文学开创了文学大众化发展的崭新面貌

网络文学开创了文学大众化发展的崭新面貌,主要体现在:

1、网络文学具有自由性的特点,扩展了文学的活动范围。网络文学的自由性很强,不仅可以自由发表,自由评判,甚至可以自由交流。它将传统文学所表现出来的贵族文学和精英文学的性质彻底换掉。从被创作的第一天起,它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深刻揭露某种社会问题,也不是追求艺术形式的高尚化。它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瞄准广大的市民阶层,与人民大众的欣赏口味和文化需求相适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读者具有平民化的特点,这为文学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条件。在网络所营造的文学平台中,创作者不一定为作家,他们可能仅仅是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并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的普通人群。创作者的唯一共同点是对文学有着强烈的喜好,希望通过文字进行自我表达。网络的出现使文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网络时代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敲击键盘成为作家,于是一大批网络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出。他们的出现也大大鼓励了那些梦想成为作家的人群的信心。依据“话语即权力”的说法,这一现象对作家的权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作家的权力。人民大众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学创作的行列中,也在网络空间中构建出开放、宽容的大众话语新模式。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全国范围内的文学网站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发现在中国有将近5.13亿网民。文学论坛占据论坛总数量的很大比重,差不多每一个文学类网站都开设了专门论坛,为原创文学提供发表的空间。博客属于网络日志,最近几年发展速度迅猛,也成为个人展示自己文学作品的空间。由社会科学院所设立的中国文学网的日访问量更是突破万人。在网络文学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文学网站发展状况一片良好。通过调查最出色的网站,可以看出文学朝着通俗、平民、大众的方向发展。由此可以说,网络形势下的众多网民为文学大众化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网络文学有利于文学大众化的实现

(1)草根作家成为大众文学的领军人物

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具有非集权性。它不相信权威,没有等级之分。在网络世界中不存在身份、地位的差别,大家都是地位平等的网民。如《鬼吹灯》的创作者“天下霸唱”就是时下最流行的网络作家之一。他从事过多种职业,学过美术专业,为人做过发型设计,还倒卖过服装,如今经营着一家金融投资公司。像“天下霸唱”这样的草根作家还有很多,他们的心态都很平和。在作品中描写的都是一些平凡事,尽量使用平民化的语言,作品能够显示出很强烈的亲和力。在网络文学中,得到大众认同的写作模式是摒弃矫揉造作,重视真实、率性,轻视权威。他们崇尚平民化的语言,在生活化的语言下隐藏着理性的思考。

(2)平民姿态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同感

网络文学中能够表现出很强烈的平民性,这恰好符合文学大众化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很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者都出生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具有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尽管没有专业从事写作,可是这些从事着各种各样职业的创作者却是很好的社会生活观察者和体验者。因此他们的文学作品更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同,有利于文学大众化的发展。

(3)开放性特点推动大众走向创作之路

网络文学具有开放性特点,有利于创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推动大众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这也是发展文学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和衡量标准。网络文学作品崇尚自由,为创作者使用容易为大众接受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提供了前提条件。它有利于满足社会大众需求,引发大众表达自我的感觉,提高他们积极参与文学创作的激情。因此,网络文学的自身特点为文学大众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它的出现和发展为文学大众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文学的弱势为文学大众化产生消极影响

1、创作泛滥使文学大众化的载体消失

网络文学的创作速度比传统文学要快得多。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不再将文学创作看作崇高的工作,而是表达自我,自我娱乐的方式。当前形势下,网络文学的文学性还亟待提高。游戏文字和泡沫文学充斥着网络文学的市场,而那些相对经典,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相对较少。

2、审美低下无形中降低了文学的大众化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网络文学如果不重视追求艺术审美性,势必会导致其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缺失。目前,人心浮躁、创作心态扭曲、高雅的审美情趣弱化等、有关美学原则的判断规范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再者,网络文学只求速度,不重视质量。把握不好特有的文学特色,导致网络文学影响力越来越小。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络文学缺乏文学意义上的审美观念。这也是导致网络文学不被文学评论界接受的原因之一。

3、文学意义缺失限制了实现文学大众化

网络文学往往因为追求速度,而忽视了文学的艺术性与整体性,这就导致了文学意义的缺失。这样一来,网络文学的快餐化色彩显得非常明显,因此产生了很多泡沫作品。没有了文学意义,文学自然就无大众化可言,这就限制了网络文学实现大众化。目前,网络文学缺乏文学意义,这也导致网络文学在大众化进程中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4、题材狭窄限制了文学大众化的发展

网络文学的写作题材相对较窄,严重限制了文学大众化的发展。由于题材狭窄的限制,文学作品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使文学大众化不能实现全面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0篇校园贷论文,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