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育与教学研究【精选7篇】(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论文)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快回答整理分享了7篇教育与教学研究。

教育与教学研究 篇一

学前教育研究 质的研究 融合方法

学前教育学科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幼儿教育科学,揭示和发现幼教领域内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进而用于指导幼儿教育实践,改进幼教内容和方法,提高幼教质量,更好地完成幼儿教育的任务。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学前教育就其本质讲是一种启蒙性整体效应,较之系统的、分科的学校教育,更加强调各种教育活动在效应上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根据我国国情,日托幼儿在园时间一般为9~10小时,全托幼儿每周连续五天在园,幼儿园环境构成幼儿大部分的成长环境。因而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对在托幼儿的发展所产生的整体性影响便相对突出,将幼儿园教育作为连贯的动态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必要性也就更为显著。然而,此类研究涉及面广、周期较长、影响因素错综复杂,难以控制与对比,而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现状和条件,目前尚不具备高度科学的控制、测量手段和设备、技术条件,以开展严格的综合性教育实验。质的研究则为之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我们应该将质的研究列为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并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加完善的研究方法。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可采用质的研究的多种资料收集方法。例如,在诊断过程中主要运用观察法中的样本描述法、轶事记录或事件取样等方法,使研究者客观而准确地了解幼儿行为、实际教育过程、教师的态度和方法及效果、幼儿与环境、教师、材料的相互作用水平等,以便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干预。预诊中还可运用访谈法,此方法通常在家中、教室或游乐场所等自然情境中进行,结合观察法根据孩子回答的答案,作为线索再问另一些适当的问题,这种探究幼儿的方式,适合于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形。与家长、教师进行深入访谈收集资料,尤其是了解幼儿个性、情感、品德、社会化等,更应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质的研究法使研究者通过深入接触实践,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具有针对性,也可使研究课题在动态中不断得到调整、反馈和改进,如此,推动教育研究自身的发展,并增强研究者的水平和能力。在研究中,幼儿教师有机会经常得到理论指导,有助于建立合理的教育态度与观点,明确改革的必要性;幼儿教师因受到尊重,有发表意见的平等权利,而易于焕发其丰富的教育创造性和积极性。正如《学前教育评价中的问题》一文指出:“教育研究对教育之真正影响在于它对教师的教育观点和态度的影响。”研究人员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得益将直接影响实际教育过程和水平,从而改革教育、提高效益,使幼儿从中受益。可见,除研究成果之外,质的研究过程本身已经在产生价值,且受益面涉及全部有关者。

从整体上看,质的研究也符合学前教育研究的特点。

其一,质的研究方法符合学前教育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学前教育是一个介于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既涉及社会组织的建设,又关注个体(幼儿、教师、管理人员)的成长。而“质的研究”可以同时关照这两个方面。它不仅可以对教育现象、园(所)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探究,而且可以从被研究者个人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质的研究的人文性使其非常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中的人,要求对教育活动中的各类人(如幼儿、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家长)的生存状态、情感感受、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探究。由于可以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质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了解处于幼儿园这一社会组织中的个体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相互之间形成了什么关系,他们是如何互动的,他们是如何在幼儿园中成长的。

其二,质的研究能明确地、直言不讳地对价值予以认可,符合教育研究的导向性特点。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导向性。教育的目的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任何教育实践都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群体的厚重积淀。因此,教育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追求“事实”本身的“真实”和“客观”的层面,还需要关注教育活动中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其对教育行为的影响。而“质的研究”力求关注人的价值,认为人的道德标准、行为动机和利益关怀都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三,质的研究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使其特别适合学前教育研究。学前教育是一个自然发生的、并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教育中的人和事均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学前教育研究不能只是切割某些片断,对其进行静态的、孤立的、脱离情景的考察;还应该对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进行跟踪,了解事情在自然状态下变化的趋势。而质的研究非常适合这么做。

教育与教学研究 篇二

关键词: 实践教育 术科专项课程 大学体育

大学培养学生的目的是知识、技巧、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学习和生存的能力、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与行为。大学体育课,既不是让学生“玩玩”,也不是“纯技能”的培养,而是通过技能培养的过程,让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地体会技能掌握的过程,从而潜移默化形成该(类)体育项目(甚至)或者相关的学习对象的“学能”,以技能的掌握或提高为“线”,学能的形成或提高为“果”。

从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再到实践教育,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和操作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育思想虽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新的时期,他们不仅仅是针对现行教育中的某些偏差,有针对性地重新提出,而且结合时展需要,在内涵又有了新的突破。大学体育的实践教育,传统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这个环节上,如何在实践性非常强的术科教学中体现实践教育思想,却是一个常常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或者说,是在对实践教育新的理解和操作中,常常没有被考虑到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育的理解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客观对象,包括自然对象、社会对象和精神对象。实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这种认识,其实质是把实践教育理解为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是内化知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实践教育思想认为: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教劳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实践教育思想还主张,应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使实践教育有一个制度保证;应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而笔者认为实践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及获得相关的情感、思想道德及行为习惯,其过程是围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目的而开展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教师与知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

二、健美操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育

(一)关于教学目标

一开始就明确确定教学目标为知识、运动技能和实践能力(欣赏、编排、组织、训练、等),目标的确定来源于两个方面:1.通过组织学生欣赏大量的各种比赛的录像,并且对相关文献资料作仔细地阅读。2.与学生深入交谈,对他们的就业倾向和学习兴趣及审美趋向作了调查,基本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由学生与老师共同制定。当然,教师是天然的指导者,具有充实的理由说服学生。教师对优秀的健美操老师(教练)的个人性格、教学风格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的取向同时作了了解,以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中做一个榜样。

(二)关于教学过程

教学进度的安排也是学生与老师双方共同制定,并且培养的目标与路径都是双方协定。要求学生组合成4人一小组,每周除了完成作业之外,还得有两次至少1小时的课余训练,主要内容为基本功。训练内容由学生小组制定,教师修改后生效,期末由教师与小组长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占考试分的10%。教学进度主要以能力培养的进度为核心,知识内容为载体,从资料收集到课堂反复带操、教学,以及小范围改编、创编到成套的创编及组织其他不相干成员表演考试。学生要求教师要大量提供资料,要及时反复讲解、评价,要对学生表现以录像的方式反馈学生,以及组织学生外出表演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执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这种基础可以通过上课以前的平时课余训练达到。对于个别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推荐到实际教学中,加以磨练。

(三)关于教学方法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践教育的基本保证,可以帮助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互相信任,可以帮助教学计划的实施。合作学习,是实践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学习,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进行教学,教师、学生都有分工,对自己成绩及问题的肯定与发现,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运用好考试这把双刃剑,以考促学,使考试起到督促和检查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学生个性可以丰富教学成果。教学中,教师并不随着学生自我实践的时间增多而减少工作量,相反,教师的注意力转向发现问题、使分析问题和研究未来问题,使教学相长真正得以提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教学相长的动力不足)。

(四)关于实践教育思想的贯彻

在上述健美操课程教学中,实践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目标上以学生的兴趣及审美需要为基本取向,从提高技术和掌握套路,转向学生综合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过程组织从单一的技术、知识学科逻辑体系,转向知识、技术、能力相结合的逻辑体系,并且以单个能力到逐渐组合,最终具备一个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这一逻辑线索为主;始终坚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以考试作为监督手段,以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要求,循环往复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在承担一定压力情况下,于“实践”或“模拟实践”中学习和进步。

通过实践教育,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消化教学内容;实践教育改变了传统的示范―练习―纠错的教学方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研讨;变单纯灌输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育观的引入,使传统的封闭教育体系变为开放型的教育体系;同时,通过实践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三、结语

实践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是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通过学生课堂内外多种亲身体验为途径的教育,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全面性、全程性、互动性、创新性、全体性、现实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的教育。不同的学科教学,可以也应该实施不同的实践教育。笔者在健美操课程中的教学尝试,证明了术科教学中也能够有别于传统的术科教学,在新的实践教育中有一番作为。

参考文献:

[1]潘家耕。论实践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教育与现代化,2000,(4):70-73.

[2]《新清华》特约评论员。加强实践教育的哲学思考──二论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http://news.tsinghua.省略/new/news.php?id=9451.

[3]汪平。新形势下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几点认识。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2):89-90.

[4]金顺明。论教育实践。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8-10.

[5]《新清华》特约评论员。全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论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http://news.tsinghua.省略/new/news.php?id=9450.

教育与教学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研;教学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当今高等院校所应承担的三项基本职能。这三种职能一脉相承、共同促进、相互提高。高校的这些职能是通过教学和科研相互协作实现的,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是挖掘和生产知识。搞好教学就传播了知识,培养了人才。做好科研就发展和丰富了知识。这两项工作做好后,把培养好的人才输送到用人单位,搞好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也就服务了社会,完成了高校的职能。所以,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的理想状态。然而在实践中,出于种种原因,容易将教学与科研这对统一体割裂开来,理解成矛盾的对立面,不时出现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偏颇现象,进而产生诸多困惑,因而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一、教学既是科研活动的基础,又能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我们从事科研活动,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牛顿在取得巨大成就后所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我们应该注意到,高校提供了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而学生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需要用到从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是科研活动的基础。

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对于自己学习过、研究过的理论知识,如果需要讲解给学生、讲解给他人时,为了让他人也能顺利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需要对已熟悉的理论进行再思考,需要再问自己以前是如何学习掌握的,这个理论知识出现的历史原因是什么,目前状况如何,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也许还会有一些原来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此刻就会做更多、更细致的思考。因为要面对他人(主要是学生),所以常常做一些预想,设想听讲者可能会碰到什么障碍,可能会遇到什么难点,可能会对什么缺乏兴趣,能够唤起学生兴致和注意的要点在哪里。设想了这么多,思索了这么多,能够使自己从不同的方面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思考,为科研活动提供新的思维方向及创新思想。

二、科学研究成果既丰富教学内容,又能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科研和教学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研究活动直接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在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欧洲科学家共同呼吁,彻底改革高校理论课教学,注重自然科学课程的讲授,并开始设置工程技术专业。这次改革,一方面受到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推动,另一方面又为第二次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时期,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改革,试图把教学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美国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创立农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等由于受到科技进步的影响,60年代对教学内容又进行了很大改革,这是科研对教学反作用的又一次具体表现。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起了科学知识总量的成倍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科学技术综合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科学研究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整个体制的变化,对于完善教学理论,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教育实践等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及时地补充一些新的科研成果,会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当前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课本中一些陈旧的观点也需要得到改变,同时新的内容和观点应该被及时补充进来。作为教师,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改与补充。如果不进行一些科学研究活动,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成熟的学科知识得到广泛传播。只有用国内外尤其是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也必须重视科研工作。例如,在讲解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时,由于一种语言从流行到编成教材被高校使用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当教师给学生讲解时,实际情况可能跟编写教材时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做科研,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和编译软件的不断发展,给学生介绍当前企业中使用的最新的开发工具。只有具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教“活”“死”的课本知识。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创设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理想的状态是学校中的教师既是科研的专家,又是教学的能手。但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个人素质的局限,不可能每个教师都才思敏捷,善于做科研并做出成果,又善于表达,能够言简意赅、富有激情地表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这需要高校从以下两方面创造有利于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

1.区别科研的两种目的,放宽一般教师的科研要求

高校科研有两种目的,一种是通过开创性研究攻破科学界难题,以出成果为目的科研,这种科研强调成果的原创性,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只能适用于少数教师。另一种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科研,这种科研注重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本学科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科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习惯。必须认识到,对大多数教师而言,从事科研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因此,对一般教师的科研要求不能太高,高校教师必须从事科研,不等于迫使所有的教师不断出成果。每年不停地考核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既背离了教师从事科研的本来宗旨,也违背了精神创造活动的内在规律,还容易滋生出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炮制出大量的学术垃圾,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2.改革现行职称评定标准

高校教师的声望和价值应通过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来体现,但在现实中主要是靠职称来体现的。我国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定标准存在着不合理性,其突出特征是把科研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的最主要构件,很少把教学能力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这导致有些高校教师尽管在学生中获得了极好的教学口碑,也不会对其职称评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教师可能会对于自己的教学本职工作不够关注,把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的申报、经费的申请、论文的发表、专著的出版以及奖励的获得上。甚至为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不关心教学工作,不愿意从事课堂教学,不愿意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愿意从基础教材的编写,片面认为“搞科研名利双收,搞教学,既无名,也无利”。

如果把教学能力纳入职称评定标准,也存在着评判标准的可操作性问题。现行的科研评定标准较容易量化,通过简单的统计发表了多少论文,承担了多少课题,出版了多少专著,发明了多少专利等,可以明确地对被评定者排队。但是对教学能力的评价,却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如果从教学工作量方面比较,教学能力差的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完全可能比教学能力高的教师多,所以不能以工作量为指标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应该从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上去衡量。但教学效果和质量是其他人对教师的一种主观评价,主观性很强,很难有标准的尺度,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笔者抛砖引玉,希望读者能够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讨,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宋玉香,贾晓云,刘勇。强化科研提升隧道工程教学品质[J].高等建筑教育,2010(04).

[2]武丽艳,李琰,程鹏。科研促进教学的实践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9(04).

[3]孙雷。地方高校科研促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4).

[4]米晓云。论科研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5]张会清,任明荣,高学金,等。专业课教学与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J].教学研究,2008(05).

[6]赵玲,许志美,曹发海,等。科研提高教学品质:科研成果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建设中的“四进”[J].化工高等教育,2008(04).

[7]郑秀芳。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价值工程,2011(31).

[8]王政富。中国农业银行长春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第三次科研成果展览[J].农金纵横,1991(06).

教育与教学研究 篇四

改革开放以来,出国潮的兴起催生了外语教育市场的迅猛发展,也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外语教育机构。随着校园外语教学和社会化成人英语教育的差异日渐缩小,人们深刻感受到外语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学习者走向世界的必由通道。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而外语学习始终是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本书所开展的理论探讨作为审视外语终身教育问题的出发点,不仅能够提升成人外语学习的理论深度,对于进一步形成系统、全面的教学理论和学习方法都将产生极大的帮助。齐伟钧先生的《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教育与成人外语教学研究》一书从中国社会的现实诉求出发,结合作者多年来扎根教育一线积累的丰富经验,在突出外语学习的终身性特征的同时,在书中大量列举了成人教育不同历史阶段的生动事例。尤其是作者以进步、开放的学术视野正视网络手段对于外语终身学习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重点针对“网络学习的社会性存在和认知性存在”进行深入探讨,使得一度被忽视的“网络学习的教学性存在”开始进入到学术研究视野。作为一名深谙教学规律的学者,齐伟钧先生并没有将自己的视线局限于狭小的空间中,而是针对近三十年来在成人外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针对《许国璋英语》和《新概念英语》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进行认真的比对,也对进入“百家争鸣”时代的外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某些观点颇有新意。齐伟钧先生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撰写《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教育与成人外语教学研究》一书,不仅提升了本书的学术水平,还深化全书的理论深度。他认为外语学习涉及语言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与实践这一成人二(外)语习得的重要手段,应大力提倡以交际为目的、以口译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综合翻译教学法。通过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上的应用表明,综合翻译教学法是最适合国内成人外语学习者的教学方法之一。

2对于不是以某一种语言作为母语的学习者而言,最佳的学习方式当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获得语言的熏染。

但当这种条件无法得到满足时,就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丰富自己获得的语言信息。针对这一问题,齐伟钧先生重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阅读。这也是很多语言专家的看法。在我国当下的教育结构中,成人外语教学从学理层面进行划分并归属于“二语习得”的范畴,学术界曾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一致的结论在于大量的阅读,作者在书中先后列举了方重、周珏良、葛传椝、陆佩弦等人的观点作为自己在本书中阐述自己观点的补充证据。

3结语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也迫使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中追求进步。外语学习不仅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构建起沟通的桥梁。深信只有不断追求进步的民族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我们坚信终身教育将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齐伟钧先生撰写的《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教育与成人外语教学研究》不仅顺应了社会的前进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指明了成人外语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来自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简介详见。)

教育与教学研究 篇五

2.歌颂和谐的天籁 谈祥柏

3.生命的品格——鲁洁教育学人本特质述略 叶水涛

4.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教育"?——教育为理想的生活而存在 王海燕

5.教育的现代化与西方化 冉亚辉

6.港台及海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新动态 刘敏,钟柏昌

7.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评价体系生物试卷评析——以2007年(春)为例 陈时强,傅静

8.学校仪式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建设取向 李万龙

9.仁爱教育与儒家核心道德思想的融合 陈文辉

10.教学关键事件:价值与建构 邵珠辉,李如密

11.案例教学:新手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 张雯霞

12.形式运算:热点与软肋 陈曦

13.为数学学习设计教学 陶著琴

14.误差分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李良吉

15.物理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 孙智勇

16.基于整合模式的复习课案例研究 鲁向阳

17.高中生物无形课程资源开发思路 张树虎

18.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以Word文档操作为例 吕萍

19.科学思维的培养:从方法论的角度 郭长友

20.用问题引领化学实验教学——"乙烯的制取、化学性质验证实验及理论解释"教学反思 李小军

21.课堂观察下的自我反思——以"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 杨勇,薛春兰

22.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鲁洁

23.论道德教育的幸福功能 王啸

24.品德教育:从培养道德奴才到培养道德主人 张正江

1.满怀爱的深情 刘思明

2.数学教学观解析 喻平

3.课程概念述评 王俊,谢柳新

4.中小学校长:如何回归教育本位 朱彦体

5.示范性高中现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王海平

6.课堂观察:过程与启示——以"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一课为例 陆蓁

7.数学课堂"有效理答"策略研究 朱月丹

8.品味数学美 刘召生

9.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试题命制的研究 叶兵

10.物理演示实验:创新与突破 邵伟红

11.化学开放性试题的分类及思维策略 赵富宽,杨桂仙

12.化学探究中假设的特点与常见类型 吴良根

13."3×3列联表":挖掘"言外之意"——以"数系的扩充"一课为例 卓斌,陆明明

14."三会式":化学预习全攻略 王宝斌

15.问题、类型与思路 高振福

16.物理"自主解题"课堂五环节 卢惠林

17.数学探究:数学思想是灵魂——"对f(x)=ax+b/x(ab≠0)型函数性质的探究"一课评析 周建华

18.真:物理探究的根本——从"二力平衡"一课说开去 滕玉英

19.预设与生成演绎精彩 钱军先,芮国英

20.教师在思考中前行 朱华

21.反思:作为一种意识——关于教师反思的现象学理解 胡萨

22.问题意识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刘旭东

1.教育是一辈子的较量 赵玉成

2.教育创新与中华民族复兴(下)——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大讲坛"上的演讲 冯增俊

3.适应升学和就业双重挑战的高中教育改革——"美国文凭计划"初探 杨硕,洪明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哲学视角透析 席晓圆

5.论自由思维与独立的母语评论 潘涌

6."推磨观摩":主题班会创意设计 董裕华,刘建东

7.追问教师人生的尊严与幸福 叶文梓

8.背诵与英语听力水平的模因论研究 刘伟伟

9.品读诗外之"诗"——由王维诗歌教学引发的思考 吴国锋

10.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 刘家毅

11.以"主问题"引领阅读教学 张艳

12.文言文教学的诗意化追求 路世成

13.英语课堂合作阅读的有效调控 钱浩杰

14.谈历史教学中的联想 刘金奎

15.导向优质教学的地理教学风格摭谈 完利梅,李万龙

16.本刊"案例评说""叙事研究"专栏征稿启事

17.从写"酒"之句切入——高中语文诗词单元比较赏析例说 朱彦体

18.经典文本之价值解读——以《汪大娘》一课为例 徐金国

19.路瓦哉夫人的梦想——《项链》教学内容新悟 康举红

20.当预设遭遇"旁逸斜出" 耿翠霞

21.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导入 陈炳飞

22.教育质量观的内涵、演进与启示 魏宏聚

23.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余文森

24.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 马晓强

1.让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胡作玄

2.教育创新与中华民族复兴(上)——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大讲坛"上的演讲 冯增俊

3.科学教育中科学本质的研究综述 刘前树,李广洲

4.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政策的内涵及其启示 王海平

5.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色与品牌建设 董林伟

6.新课程理念视角下的生物"有效教学" 丁志光

7.教育论文质量提升的路径 丁昌桂

8.数学史教育价值的演化进程——从HPM的视角 张国定

9."本能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周中森

10.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戚静宇

11.发挥高考题对教学的引领功效 张雪松

12.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再认识 章世倩

13.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反思意识 蔡蕾

14.关于数学导学案的研究 于明

15.物理问题与"问题教学"的相关探讨 曹玉芳

16.化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陈石

17.化学课堂教学理念新变化 陆仁华

18.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识别"应该经历的五个环节 邹振兴

19."问题中心":教学设计的价值新取向——以"二氧化碳"一课为例 宋华强

20."前科学概念":合理猜想的前提 周爱萍

21.语言: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 曹澍

22."三生教育"的哲学视域 李兵

教育与教学研究 篇六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丛书由《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组编,届时将聘请部分入选论文作者担任编委。《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教学研究》主要面向工作在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征稿,论文写作要求和入选标准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相同。《教育管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数字校园建设;区域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校长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教师发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与管理;教育信息化的成本与效益,教育信息化评价等。《学科教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促进高水平思维;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实验实训实习等。

《教育管理研究》与《学科教学研究》两书计划分别收录60-80篇研究论文,出版后将分别赠送国家图书馆等公共图书收藏单位收藏和展示。

作者来稿请通过本刊“稿件处理平台”,请勿用其他方式投稿,以免影响稿件处理。稿件录用并发表后,作者获赠样书3册,如需增加册数,可按8折订购。欢迎踊跃投稿,积极预订。论文投稿的具体事项可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联系,联系人:何佳媛(010-62637789)、陈国岩(010-62782405)。

“十一五”部级课题中期检查评估的通知

2008年7月28日《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在烟台召开了中期评估培训班,总课题组刘雍潜组长布置了中期评估工作,李龙教授作了如何开展中期评估检查的报告。华南师大徐晓东教授代表子课题作了典型发言。

以此次培训为标志,中期评估工作已开始,中期检查评估通知(教技协[2008]10 号)已通过电子邮件发到各子课题组的邮箱。未收到通知的子课题请与协会秘书处联系。电话:010-66419038 66490963 ,电子邮件:。

中国教育技术网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教育与教学研究 篇七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 德育教育 调查与研究

进入“十二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后,面对机遇和挑战,人才培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本文对医学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新时期工作提出了思考。

一、资料来源

调查问卷涵盖了研究生个人信息及50道问题,包括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内容。

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调查采取无记名,发放给首都医科大学三所附属医院研究生,三所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257份,回收率95.1%。调查对象:男生10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42%,女生14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58%;博士研究生8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32.4%,硕士研究生174人,占被调查总人数67.6%;入学前,研究生30%来自大中城市,35.6%来自城镇,32.8%来自农村。

二、结果

1.研究生整体素质

在社会公德方面,85%以上者在公共汽车上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74%以上的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在孝敬父母方面,85.6%研究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在奉献精神方面,91.6%研究生乐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90.8%研究生认为自身道德修养水平还不错,94.7%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较好的医德医风。

结果显示,对于我国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是否存在差异,10.8%的学生认为无差异,80%的学生认为有差距,9.2%的学生认为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受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见表1)。

2.研究生德育课程开设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各医院基本都开设了医德医风、学术道德和医患沟通等方面的德育课程(见表2)。

3.研究生德育课程适宜形式

目前,医院的德育课程一般以专题讲座方式开展。通过调查,研究生对部分德育课程的形式提出了建议,学术道德:53.6%选择专题讲座,48.8%选择主题活动;医患沟通:53.1%选择专题讲座,45.2%选择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56.9%选择专题讲座,55.7%选择主题活动;责任教:58.2%选择主题活动,48.5%选择社会实践。

4.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主体

调查显示,对于德育教育的执行者,62.3%研究生认为是导师,17.8%研究生认为是教育处老师,11.7%研究生认为是医院党委,8.1%研究生认为是德育课教师。

三、讨论

1.研究生基本素质

通过调查,目前研究生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讲究社会公德、为他人着想、提倡奉献精神。由于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入学前已通过层层选拔,不仅对其学业,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都进行了严格的考查,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另外,研究生来自大中城市和城镇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是基本素质明显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研究生德育课程

调查显示,目前各临床医院比较重视研究生医德医风、学术道德和医患沟通方面的培养,对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教育和生涯规划关注较少。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承载着社会、家庭和自我的较高期望值,有很强的成就动机。 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学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国外研究多认为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另外,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持续递增,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明显,研究生就业已经与农民工、下岗职工再就业并列,成为困扰我国就业问题的三大问题。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帮学生分析社会现状及自身优势,拟定个人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尽早走入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生涯规划课程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3.导师德育教育的地位

研究生在校期间,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导师。导师不仅是学业指导者,更是道德示范、思想引领和人生领航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导师的德育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导师的道德修养水平对于培养研究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衡量指标。

导师在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与研究生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其思想教育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有些导师认为研究生年龄较大,已经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不需要再进行德育教育;有的导师则重专业轻德育,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全面成长。因此,要不断强化导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让导师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融入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使研究生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2011年北京首次提出了北京精神,“厚德”已成为北京精神的品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梁翠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展[J].河北医药,2011,33(24):3792-3793

[2]王颖。新时期如何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探析[J].基础理论研讨,2011,7:435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7篇教育与教学研究,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