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对称》教学设计【10篇】(对称教学活动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对称》教学设计 篇一

背景与导读

《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为先导,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

2.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唤醒学生自我许价的意识,让学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春光明媚,森林艺术学校的小动物们就要出国演出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些为国争光的小艺术家们呢?

生:想!

师:看,它们来了!

(教师一边说,一边演示课件;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说……)

师:看看,这些小动物艺术家们多可爱呀!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每个小动物艺术家面部的左右两部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1:小动物面部两边的大小是一样的。

生2:小动物面部图形的左边和右边是相同的。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面部左边和右边的大小是一样的,形状是相同的呢?

生:我是看出来的。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把小动物对折起来,看它的左右两边重不重合。

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用对折的方法来验证一下,看看它们面部的左右两边真是一样的吗?

(课件演示,在动物们的中间出现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大小和形状是一模一样的。)

师:老师把这些小动物沿着这条直线对折,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它为对称图形,中间的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课件演示: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全过程。)

师:其实这种对称现象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许多多,比如:

师: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面一样的对称图形吗?

生l:我们教室黑板的形状是对称的。

生2:我们家吃饭用的方桌是对称的。

生3:我家用的多用插座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生4:我家桌子上的像框是对称的。

[反思]

用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导入,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背景素材中,充分发挥听觉、视觉的作用,自然地找出规律,体会对称的特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课件的动态演示,贴近了生活的实际,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

[片断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下面每一类图形中的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商量,愿意选择哪一类就选择哪一类。)

数字类:

05984707977910000

〔评析者语:这里用多位数作为对称图形的判断不太合适,建议改用0~9这10个数字,让学生找一找数字中的对称图形。〕

图形类:

国旗类:

标志类:

鱼类:

生活用品类:

昆虫类

(各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作交流,组间互评,奖智慧星以示鼓励。)

组1:老师,我们组选择的是生活用品类,我们组认为牙刷、剪刀、酒柜是对称图形。

师:有没有和他们意见不一样的同学?

生1:酒柜不是对称图形,因为酒柜右边有4个酒杯,左边没有。

生2:我看酒柜的形状是对称的,它里面放的东西不是对称的。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酒柜的轮廓是对称的,但里面放的东西一边有,一边没有,所以它不是对称的。

〔评析者语:我们所研究的对称图形都是平面图形,即教材中所说的“剪出来的图形”(厚度忽略不计)。那么这里用实物图片是否合适?会不会误导学生?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这里的酒柜是用的实物图片,而不是平面图形,所以才出现了“你们说的都有道理”的结果,这是不妥的。还有茶壶也是用的实物图片,如果采用俯视的角度从上往下看,那它又是不是对称的?另外,折扇的形状呢?〕

组2:老师,我们选择的是昆虫类,我们组的答案是,四种昆虫全部是对称图形。

师:那你们组能不能派一个代表来指一指,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呢?

生:它们的对称轴在这里。(该生到前面指出。)

师:同学们,他指的对不对?

生:对!

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只要看它们对折后是否能够重合,能够重合的就是对称图形。

[反思]

教师挖掘了各种种类的图案,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两个层面的合作交流,第一个层面是组内交流,第二个层面是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有助于反思并完善自己的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让学生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寻找知识的答案,体会学习的乐趣。

[片段三]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师: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你喜欢的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你们拼的对称图形很美吧!现在请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在彩纸上画一个对称图形。

……

师:同学们,请拿出你们学具袋中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看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并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动手剪一剪,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呢?

师:同学们,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剪得又快又好,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剪得又快又好的呢?

生1:我剪的是一朵花。我是这样剪的,先把纸对折,然后画出花的形状的一半,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朵对称的花。 生2:我剪的是一个圆形,我是这样剪的,先把纸对折,剪出圆形的一半,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的圆。

师:(边说边演示课件)这个方法真好!我们剪对称图形的时候,就可以用同学们说的这个方法,先把纸对折一下,再在纸的一侧画上要剪的图形的一半,然后沿着画的线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自己的作品吧!

(教师把学生的作品依次投影在大屏幕上,和全班同学一起欣赏。)

[反思]

通过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对称图形的活动,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自己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

[片断四]自我评价,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中我们一起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而且同学们还亲自参与了设计,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认为谁最棒?你对自己满意吗?

……

师: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对称图形,课后大家可以自己设计或收集一些对称图形,来装点我们的教室,让我们的教室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反思]

过去,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总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主宰者,理所当然地也是教学成果的评价者,而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往往被忽视了。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学生学会了既会欣赏、发现自己,也会欣赏别人、帮助别人,在互相评价中提高了自己,完善了人格,让学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对称图形是这么的有趣,一节课的时间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因此,我布置了一个具有开放性、趣味性、挑战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发挥创造力的舞台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局限在课内,而且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乐!

点评与拓展

这是一节快乐的数学课!在这节课中——

学生知识的获得是轻松的。你看,在美丽的童话情境中,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每在观察、比较这些小动物们头部的特点。随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随着“对折”的验证,同学们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丰富的。你看,王咏梅老师为了学生能快乐的学习,可谓费尽心机,收集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有小动物,有生活中的物品,有数字卡片,有几何图形,有各国国旗,还有各种标志、鱼类、生活用品和昆虫,真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但学生绝不仅是停留在图片上学“对称”,他们还联系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动手拼、折、剪对称图形。如此丰富的“对称”世界,如此生动的学习活动,怎不叫人“乐在其中”!

学生创造的作品是美丽的。你看,一块块七巧板在桌面上移动着,一会儿,它们变成了美丽的对称图形;一把把小剪刀在小手中舞动着,一会儿,从它们的口中飘出了一朵朵美丽的花儿,也许其中还有一朵梅花呢,那是孩子们对王老师的赞赏;一张张稚气的脸在作品的赏析中绽放出了美丽的笑容,这是我们的创造,这是我们的成果,我们欣赏着作品,我们享受着快乐!

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你看,在“对称”的世界里,他们观看着有趣的童话,或聆听着优美的音乐;他们探索着“对称”的奥秘,或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们欣赏着美丽的图形,或自己创造着“美”;他们互相评价着“谁最棒”,他们对自己表示“最满意”,他们还想让自己的教室、自己的生活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这节课是快乐的,愿我们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更多地享受快乐吧!

《对称》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2.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4.欣赏对称美,欣赏图形对称创造出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深入了解对称轴的性质。

教学难点: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带有方格纸的作业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一)出示主题图,欣赏图片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从中能感受到几千年来的文明。

下面看图,在这当中有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的花鸟纹锦。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

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图案,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导入:其实,这些美丽的艺术品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美,充分体现了图形变换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先来感受对称的美。(板书:轴对称)

二、认识轴对称的特征

(1)出示3页的图,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2)画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3)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4)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活中,还见过那些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

三、观察探索,认识轴对称的性质

1。出示例1。

(1)这幅图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2)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4)师: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哪个点重合。(适时标出a'点)

师: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叫对应点。谁能找出b点的对应点呢?c点呢?

四。实践探究,深化认识(画对称图形)

1、出示例2

师:图中已经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另一半吗吗?

(思考怎样才能画得又好又快)

2、组织交流:先根据对称轴明确一些关键点,再连线。

3、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4、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五。巩固拓展

判断下面图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画出他的对称轴。图略。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认识轴对称图形,感知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其实,大自然对于对称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有生命的地方几乎都留下了对称的足迹,花丛中翩翩飞舞的蝴蝶,翱翔天际的雄鹰,以至于我们每个人,每一张笑脸,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对称的力量,有人说:是因为美,大自然才选择了对称,同学们想想,仅仅是因为美吗?

七、作业:8页1题

八、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教学设计 篇三

导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认识对称现象

导学目标:

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初步的审美素养。

4.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主获取知识的本领。

导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空间观念。

导学难点:从内心里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正确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突破措施:教师的直观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再配以大量的课外练习。

课前准备:学生提前剪好教材附页中的图片(有条件的最好使用课件)

导学案

1.教师展示几组生活中不对称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片有哪些地方不好,为引入对称作准备。

2.展示教材19页民俗节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看能发现什么?初步了解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方法先小组讨论,汇报只靠观察得出的结论,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片折折看,再次汇报得出“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结论)

3.在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边演示边小结“如果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轴对称图形,我们折的过程中的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对称轴:折痕

4.处理“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而后教师组织学生演示,检验刚才的判断。

(3)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先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再用课前准备的图形用对折的方法验证。

(4)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而后让做得快的回答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来进行剪纸。

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课堂检测:

1.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对称的?(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的第1题,让学生判断)

2.让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模仿自主练习第2题的动作,其他同学直观判断。

3.剪下教材附页中的下列图形,折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认识了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学生只要能说出对折后两边重合,或者能说出轴对称图形就是物体的左右两边形状一样就行。)

课外拓展: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圆呢?折一折,画一画。

板书设计:

对 称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对称轴:折痕

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概念,并能识别对称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及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实物及相应图片的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情操,渗透美育。

二、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折纸图形等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故事引入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电脑演示: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地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却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走,我带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飞啊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树叶上。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一家。”

(二)学习新知(观察、操作、验证)

1、观察交流

师:认真观察,想想: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他们是一家的?它们的样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观察折

师:你们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里面的花纹也一样。是不是这样呢?你能想什么办法来证明一下?

(2)课件演示蝴蝶对折效果

师: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课题

师:对折后,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蝴蝶是对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对称的图形王国中。板书:对称

3、折树叶(指名演示折树叶)。

师:树叶和蝴蝶是不是一家人,也是对称图形呢?光想可不行,我们要亲自验证一下。谁来亲自折一下这片树叶(竖折——横折)

4、指导汇报:对折后,( )的两边完全一样,所以( )是对称的。

指名口述蜻蜓为什么是对称的

5、验证、巩固知识:

师:你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竞赛游戏情景:动手折证明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每人一套)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信封,里面有个小任务——读:动手操作证明下面图形是不是对称的,并说明理由。图形就藏在书中的100页。要求:先自己折,再和小伙伴说一说,既要有秩序又要快,如果成功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颁奖、鼓励、评价(贴到评比栏)

(三)巩固练习(判断)

1、简单判断:

师:不动手折,你还能判断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呢?并说明理由。

要求:不是对称——手势叉子 是对称——手势勾

(课件出示)箭头图、钥匙图(折)、奥迪汽车标图(2线),8个图形、8个字母。

2、快速大量判断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课件出示9个)

(四)欣赏图片,感受对称的美

师:其实,大自然对于对称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细心观察你的生活,到处都有对称的足迹。让我们看看他们藏在了哪里。

《对称》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教材首先通过“湖面的倒影”和“室内墙上镜子成像”两幅主题图情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倒影”、“镜子成像”现象,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即“镜面对称”。再通过“做一做”的照镜子活动,让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特征。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能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活动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知道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 m.kuaihuida.com 所发生的变化。

教具准备:

小镜子每人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水面对称

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投影出示:“倒映水中的湖光山色”,即课本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倒影。(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

师:有没有发现这也是一种对称现象?

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镜子里。多媒体出示:“映在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即课本第二幅主题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镜子中的数学)

二、镜面对称

1、照镜子体验。

师:老师背对着大家,我却知道哪个小朋友在对着镜子做鬼脸!为什么?

生:镜子里外的小朋友动作都一样的!

师:对,照镜子也是一种对称现象,叫做“镜面对称”。一齐说一遍。

小朋友看看镜子的同桌在做什么?也可以跑到镜子前面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是怎么样的!

2、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

(1)操作活动一:“照镜子,做上下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人与镜像上下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上,镜像也向上;头部向下,镜像也向下。

(2)操作活动二:“照镜子,前后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像前后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前,经像也向前;头部向后,镜像也向后。

(3)操作活动三:“照镜子,左右活动头部”。(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面左右移动的逆向性。既头部向左,镜面反而向右,镜面反而向左。面对面感知左右。

(4)加深体验镜面对称的上下、前后同向,左右相反的性质。

师生模仿动作游戏:假设一方是镜子里的人。师向前、向后走问生该如何走?(向前或向后)师向上跳、向下蹲问生该如何做?(向上或向下)师用左胳膊托左腮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镜子中的老师影像该如何做?(生也左胳膊托左腮)

(5)小结:在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3、简介镜子的历史与构造:

师:古时候人们没有发明镜子时,他们用什么方法认识自己?

生:看水面(师:平静的水面!)

师:对了,后来人们发现把铜磨平后也能照出人的影子来,于是就有了铜镜。但铜镜里照出来的人影并不十分清晰,后来人们发现把一种叫水银的东西涂在玻璃的表面,就能十分清晰地照出人的影子来。这就是现在小朋友手中的镜子。看林珊西的小镜子比较旧了,后面的水银都有些剥落了,所以像玻璃一样,两面都看穿了!

4、巩固练习:

1、选择:哪面镜子是我照的样子,把它圈出来。

2、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出示半边的蝴蝶、天坛、青蛙、雪花等图案(课本第71页第4题),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讨论:镜子怎么能帮助找到另一半图形?

3、照镜子中的数字。

写下1—9的数字,用小镜子照一照,看在镜子里是什么样的。

以某一数字为例说明镜面对称。

看镜子中的数字判断是几。

三、回顾总结,反思学习镜面对称现象的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镜面对称,你们学到什么知识?是怎么学会的?有什么体会和收获,有什么疑问要解答?

2.我们可以利用镜面对称的现象帮助我们纠正坐姿、站姿、写字姿势等。

四、布置作业:写数学日记《镜子里的知识》

反思:

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验学习”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甚至亲身经历,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在学习镜面对称前,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镜子照,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像,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做镜中(外)人,学生做镜外(中)人的游戏,更是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在游戏中突破了难点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大量的体验的基础上,对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生活现象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如果本节课只停留在“热热闹闹的”层面,孩子们总结不出镜面对称的特点:上下前后四个方向不变,左右颠倒。如果学生只是通过操作找到这样的特点而不会应用也是一大缺憾。书中习题有看着镜中的数字写出原来的数字,有看着镜子中的钟面影像读出几时几分这些习题的处理正是应用镜面对称的特点来解决问题的。并不是让学生依赖于小镜子,如果不带小镜子这些题就不会做。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镜面对称的应用,事实证明学生不拒绝抽象,能总结出镜面对称的特点并应用特点去还原一半的图像、去读镜子中的钟面。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有待改进的地方本节课感到学生感知的不够充分,如果带着思考任务(在镜子前做向前走、向后退、高跳、下蹲动作观察镜子中的你的动作)留在课前照大镜子做动作,把自己的发现在上课时向同学和老师汇报会更

《对称》教学设计 篇六

在学习《对称》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家动手做书上的小衣服、小树、心和葫芦。大多数孩子都是从中间对折着剪的,只有几个学生是画下来再剪的。于是,我就拿着这几个不对称的图形问孩子:“你们觉得这几个图形跟你剪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孩子们都说,两边不一样大。于是我又说,那你们几个能想个办法让它们变得跟大家的一样吗?那几个孩子很轻松的就知道先从中间对折,然后再去剪。剪完之后,我问学生,这下跟大家的一样了吗?学生们都纷纷点头。这样一来学生对对称图形就有了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比老师讲效果好得多。我紧接着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对称图形,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你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学生抢着举手说,那条对折的线就是对称轴,我肯定了学生,然后把图形粘到黑板上,教学生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这个难点顺理成章地就突破了。只有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备课,我想上课其实很简单。

《对称》教学设计 篇七

设计意图: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化,它是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

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对称的物体和现象非常的普遍,例如:规则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公共建筑、脸谱、风筝等,他们左右两边的图形、大小、花纹、颜色完全一样,这样的特性能够激发孩子

浓厚的探索兴趣。

活动通过让孩子观察描述、概念熟悉、动手实践、理解延伸这四个环节来掌握对称的科学性的概念。同时秉

承了科学活动重在让孩子动手操作、激发浓厚的探索欲望为核心的中心思想,将第三环节作为活动的重点,

让孩子在猜测与验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对称的实际含义。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感受生活当中对称物的对称美。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的对称性,加深对对称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教具:对称的蝴蝶示范图片、活动猜测、记录图

学具:人手一份对称图形(金鱼、风筝、建筑、京剧脸谱)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初步感知对称

1、教师出示沿对称轴折叠的半个对称的蝴蝶

------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总结对称的概念、特性。

------蝴蝶翅膀以身体为中心线,它们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我们

把这种形式叫作对称,这条折痕叫作对称轴。

(环节分析:用隐藏一半的蝴蝶作为对称的典范,既能很好地诠释对称的概念,又能以折痕明示对称轴;而且

一半一半揭示,不仅可以激发幼儿浓厚的好奇心,又能着重比较左右两边的蝴蝶翅膀的大小、颜色、形状和

花纹,并以重叠的方式检验对称。)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对称

1、教师出示操作的材料,并介绍记录图表。

------那么….是对称图形吗?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并在这个画有问号的空格里填上你的猜测,认为对称打上

勾,认为不对称则打上叉。

2、介绍操作要求

------试着对折,看看它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是否完全一样。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寻找对称轴,并沿着对称轴对折。

4、总结

------金鱼和风筝的大小、颜色、形状、花纹完全一样,它们是对称图形,房子的窗户不一样,脸谱眼睛的

花纹不一样,它们两个不是对称图形。

------你们都猜测对了吗?很多小朋友用眼睛看和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不一样,说明只用眼睛看是很容易犯

错误的,只有动手做过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千万不可胡乱猜测。

(环节分析:通过先猜测后操作验证的方法,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而非只用观察的盲目判断;在

验证对称的操作中难度有简到难,鼓励幼儿细致观察,发现它们在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上的不同,从而

进一步巩固对对称的理解。)

三、找对称,相关经验的延伸

1、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很多很多的对称图形,请你根据半边图形找出对称的另一半

2、幼儿找对称,教师引导对称的要点:大小、颜色、形状、花纹都得一样。

(环节分析:此环节是对对称的概念理解的逆向运用,通过寻找对称的翅膀,加深对称的概念。)

四、寻找生活当中的对称

------生活当中还藏着许许多多对称的秘密,请小朋友去仔细找一找。

(环节分析: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将本次活动对称的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

对称美)

《对称》教学设计 篇八

执教:湖北省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邓华阳、何子宏

评析:湖北省枣阳市教学研究室 李和平

一、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本节课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先设计了“贴蜻蜓”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对称的实物图(树叶、松树、蝴蝶、鱼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剪纸的活动,同学们在观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对称的秘密”,了解了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了解对称现象,并能识别对称图形。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学与教的材料准备:cai课件、剪刀、彩纸、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1.贴蜻蜓,感知“对称”

师:(电脑播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夏日的傍晚,我们经常能见到满天飞舞的蜻蜓。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只蜻蜓的图片,谁愿意帮我贴一贴?(出示红、黄两只蜻蜓图片)(同学们看后大笑).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位同学贴的蜻蜓,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黄色的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

生2: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怎么能飞呀?(4个翅膀大小都不一样)

师:你说得非常好!怎样才能让红色的蜻蜓飞起来!

生3:把它两边的翅膀换成一样大就行了。

师:对!要让红蜻蜓飞起来呀,必须要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手指着说)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先贴一半,再贴另一半)

(有:树叶、蝴蝶、衣服、葫芦、树)

2.观察讨论、揭示课题

师: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老师是一半一半的贴。

生2:我发现左边一半和右边一半同样大。

生3:我发现这些圆形两边是一样大的。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象这样两边一样大的图形,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板书]。

[评析:采用有趣的贴蜻蜓比赛导入,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非常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对称,从参与面上看,全班学生都调动起来了,参与热情也比较高,并且教师很注意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学生的释疑,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对称

1.剪一剪,议一议。

师:你能试着用剪子剪出一个象这样对称的图形吗?试试看!

(教师巡视、辅导,并贴图)

师:请同学们先停下手中的剪刀,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 )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生1:我认为1号、2号、3号图不是对称的。

生2:我认为4号图也不是对称的。

生3:我认为5号、6号、7号、8号图是对称的。

师:(指2号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这样用剪子弯了一下。

师:(指3号图)你能给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拿着纸,这样剪了一下,又剪一下。

师:噢!原来你们是随意剪的。看来,这样是很难剪出对称的图形。

师:我们就请(5号图形)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剪的吧!

生:我先这样一折,再用剪子剪。

师:很好!来,示范一次给大家看。

(指6号图)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我先对折,然后再剪,就剪出这个图形了。

师:真棒!(掌声)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5-8号)他们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他们(1-4号)不能呢?秘密在哪儿?

生齐说:他们没对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发现什么?

生1:有一条印。

生2:有一条线。

生3:都有折痕。

师:对!这个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请同学们读两遍。

师:谁能上来画画其它图形的对称轴?其余的同学请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评析:让学生剪一剪、议一议,探究出了对称的秘密。恰当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猜一猜,折一折。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它是对称的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谁能给大家演示一遍。

师:对!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再猜猜看,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动手折折看。

生1:有一条。

生2:有四条。

生3:有十条。

生4:有一百条。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样,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电脑画面显示很多条对称轴并伴随着声音:我也折累了,不想再折了。)

师:圆到底有多少条对称轴?

生1:数不清。

生2:无数条。

师:对!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评析: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充分让学生猜一猜,并动手折一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对称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三)拓展运用、强化表象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这些图形是对称的以外,还有许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举例有:桌子、椅子、文具盒、橡皮、窗户、黑板、衣服、飞机、脸、人等等)

师:你能指一指人的对称轴在哪儿吗?

师:谁能指一指书本的对称轴在哪儿?

师: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电脑播放:蝴蝶、蜻蜓、脸谱、小鹿、飞鹤、8.a、北京体育馆、艾菲尔铁塔、民间剪纸等)

师:欣赏完美丽的画面,你们想不想动手剪一剪?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图案!试试看。

(在学生动手剪时播放音乐)

(学生剪完后自己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象什么?

生1:我剪的象窗帘。

生2:我剪的象梅花。

生3:我剪的象火箭。

生4:我剪的象宇宙飞船,我长大了要当宇航员。

……

[评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教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艺术”、“建筑”等学科中,注重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还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很美丽!

生2:很好看!

生3:很有趣!

师:对!这些对称的图形是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贴一个对称的“美”)

[总评:这节课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中,教师充分给学生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课堂教学通过贴对称感知___剪对称探究___拓展对称___应用对称的过程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知识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数学方法。]

二、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比赛“贴蜻蜓”导入,我出示两只红、黄颜色不同的蜻蜓,让学生们比赛贴。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很熟悉,而在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就笑了起来,纷纷说:“红蜻蜓怎么能飞起来呢?”这样也暗示了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才行。贴蜻蜓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是按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在知识引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贴”的方法,在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红蜻蜓飞不起来?黄蜻蜓能飞起来呢?

在教学“对称”时,我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先对折,再剪,而是让学生在发现“两边一样大”的基础上,自己随意去剪。这样,一部分会剪的同学就对折了,不会剪的同学从他们的演示、介绍中也明白了“必须要对折”,非常轻松地发现了对称的秘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最后一次的剪纸,是学生认识和技能上的提高,他们这一次剪出的图形很象生活中某些物体的模型,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同学先对折,然后画图、再剪。剪出的这些图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很美的印象,整节课在“美”字中结束。

《对称》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对称》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本节课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先设计了“贴蜻蜓”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对称的实物图(树叶、松树、蝴蝶、鱼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剪纸的活动,同学们在观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对称的秘密”,了解了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了解对称现象,并能识别对称图形。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学与教的材料准备:CAI课件、剪刀、彩纸、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1.贴蜻蜓,感知“对称”

师:(电脑播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夏日的傍晚,我们经常能见到满天飞舞的蜻蜓。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只蜻蜓的图片,谁愿意帮我贴一贴?(出示红、黄两只蜻蜓图片)

(同学们看后大笑).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位同学贴的蜻蜓,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黄色的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

生2: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怎么能飞呀?(4个翅膀大小都不一样)

师:你说得非常好!怎样才能让红色的蜻蜓飞起来!

生3:把它两边的翅膀换成一样大就行了。

师:对!要让红蜻蜓飞起来呀,必须要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手指着说)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先贴一半,再贴另一半)(有:树叶、蝴蝶、衣服、葫芦、树)

2.观察讨论、揭示课题师: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老师是一半一半的贴。

生2:我发现左边一半和右边一半同样大。

生3:我发现这些圆形两边是一样大的。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象这样两边一样大的图形,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对称[板书]。

[评析:采用有趣的贴蜻蜓比赛导入,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非常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对称,从参与面上看,全班学生都调动起来了,参与热情也比较高,并且教师很注意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学生的释疑,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对称1.剪一剪,议一议。师:你能试着用剪子剪出一个象这样对称的图形吗?试试看!(教师巡视、辅导,并贴图)

师:请同学们先停下手中的剪刀,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生1:我认为1号、2号、3号图不是对称的。

生2:我认为4号图也不是对称的。

生3:我认为5号、6号、7号、8号图是对称的。

师:(指2号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这样用剪子弯了一下。

师:(指3号图)你能给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拿着纸,这样剪了一下,又剪一下。

师:噢!原来你们是随意剪的。看来,这样是很难剪出对称的图形。

师:我们就请(5号图形)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剪的吧!

生:我先这样一折,再用剪子剪。

师:很好!来,示范一次给大家看。(指6号图)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我先对折,然后再剪,就剪出这个图形了。

师:真棒!(掌声)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5-8号)他们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他们(1-4号)不能呢?秘密在哪儿?

生齐说:他们没对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发现什么?

生1:有一条印。

生2:有一条线。

生3:都有折痕。师:对!这个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请同学们读两遍。师:谁能上来画画其它图形的对称轴?其余的同学请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评析:让学生剪一剪、议一议,探究出了对称的秘密。恰当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猜一猜,折一折。师:(出示长方形纸片)它是对称的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谁能给大家演示一遍。师:对!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再猜猜看,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师: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动手折折看。生1:有一条。生2:有四条。生3:有十条。生4:有一百条。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样,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电脑画面显示很多条对称轴并伴随着声音:我也折累了,不想再折了。)师:圆到底有多少条对称轴?生1:数不清。生2:无数条。师:对!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评析: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充分让学生猜一猜,并动手折一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对称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三)拓展运用、强化表象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这些图形是对称的以外,还有许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一说吗?(学生举例有:桌子、椅子、文具盒、橡皮、窗户、黑板、衣服、飞机、脸、人等等)师:你能指一指人的对称轴在哪儿吗?师:谁能指一指书本的对称轴在哪儿?师: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电脑播放:蝴蝶、蜻蜓、脸谱、小鹿、飞鹤、8.A、北京体育馆、艾菲尔铁塔、民间剪纸等)师:欣赏完美丽的画面,你们想不想动手剪一剪?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图案!试试看。(在学生动手剪时播放音乐)(学生剪完后自己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象什么?生1:我剪的象窗帘。生2:我剪的象梅花。生3:我剪的象火箭。生4:我剪的象宇宙飞船,我长大了要当宇航员。……

[评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教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艺术”、“建筑”等学科中,注重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还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四)全课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1:很美丽!生2:很好看!生3:很有趣!师:对!这些对称的图形是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贴一个对称的“美”)

[总评:这节课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中,教师充分给学生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课堂教学通过贴对称感知___剪对称探究___拓展对称___应用对称的过程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知识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数学方法。

]二、课后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教学以比赛“贴蜻蜓”导入,我出示两只红、黄颜色不同的蜻蜓,让学生们比赛贴。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很熟悉,而在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就笑了起来,纷纷说:“红蜻蜓怎么能飞起来呢?”这样也暗示了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才行。贴蜻蜓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是按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在知识引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贴”的方法,在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红蜻蜓飞不起来?黄蜻蜓能飞起来呢?在教学“对称”时,我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先对折,再剪,而是让学生在发现“两边一样大”的基础上,自己随意去剪。这样,一部分会剪的同学就对折了,不会剪的同学从他们的演示、介绍中也明白了“必须要对折”,非常轻松地发现了对称的秘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后一次的剪纸,是学生认识和技能上的提高,他们这一次剪出的图形很象生活中某些物体的模型,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同学先对折,然后画图、再剪。剪出的这些图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很美的印象,整节课在“美”字中结束。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以上这10篇《对称》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对称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