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我的体育老师作文(最新8篇)(我的体育老师作文200)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为了让您对于我的体育老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8篇我的体育老师作文,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我的体育老师范文 篇一

我的体育老师是一个非常阳光帅气的大哥哥,他的年龄大概看起来只有二十八岁左右,所以我们大家都非常的喜欢这个老师,不仅仅是因为他年轻帅气,而且还是因为上他的课我们会感到非常的有趣,同时我们也会收获到不同于其他体育老师的乐趣。

说来也真巧,这个体育老师就住在我家的附近,而且更巧的是他是妈妈已经退休了的同事的儿子,你说真是凑巧啊,真是可以用一句无巧不成书来形容了。每次我在路上碰到他的时候,他都会非常热情的和我打招呼。甚至有的时候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碰到他,他还会骑着摩托车载着我顺路回家。

除此之外,我也非常的喜欢上他的课,因为我上他的课的时候,我总是能够学到非常多的东西,也可以体验到我从来都没有体验过的感觉,我们班级上下每一个同学也都非常的喜欢上他的体育课,我们和他总是能够非常和睦的相处着,要是我们的体育课被其他的老师给霸占去了,我们一定会感觉到非常的难过的。

我的体育老师 篇二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9-0016-04

问: 考评时语文学科老师是10分,体育学科只有7分。学校不给体育学科的老师评先评优,我们被看成小三门、副科。体育学科为什么不受别人的重视,怎么才能受到别人的重视呢?

答:这个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历史、国民素质、体育人的自我认知、工作评价,也涉及到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的问题。关于体育教师的评价和工作改进问题,我在前面的回答提问时也谈到了不少(参见“国培对话之三”《体育教学》2013年第3期),在此,我针对这个问题的具体点再来谈一点补充性的看法。

我觉得体育老师们在面对学科的地位和学科待遇的问题时,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去认识。

第一,中国现在处于一个发展中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在教育发展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国家发展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都能上大学了,大城市里的孩子只要想上大学,不管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基本都能上,这是我们国家在教育发展上的一大进步,但与此同时,中国又不能让所有上了高中和大学的人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他们认为理想的工作,这就形成了许多矛盾:全面发展与考试成绩的矛盾、发展素质与应试需要的矛盾、拼学习与练身体的矛盾、看眼前和想长远的矛盾。而在残酷的教育现实中,往往是全面发展让位给了考试成绩、发展素质让位给了应试需要、练身体让位给了拼学习、想长远让位给了看眼前。由此就出现了“应试教育倾向”,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一份理想的工作,于是就督促他们不断提高学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推动了中国的应试教育水涨船高,后浪推前浪。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期望自己的孩子学好语、数、外,层层考出高分进入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直到重点大学的本科、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这时的学习早已不是对知识本身的需要了,早已离开了它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真正需要,此时的教育完全变成了一种追求受人尊敬的理想工作和美好生活的手段、途径甚至敲门砖。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家长重视语、数、外和轻视音、体、美的内在动机了。体育教师要非常现实地看到这一点,理解这一点,认可这一点。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应试教育倾向一定会在我们国家里、在社会上、在其他学科的教师、家长的头脑里长期存在,而且我们不要期望在当下的现实中,家长、校长和社会在哪一天的早上都一下子改变了观念,都开始真正地重视全面发展而不在乎考试成绩了,都把发展素质当做头等大事而把应试教育放在了第二位,都阻止同学们拼学习而号召大家练身体了,都把眼前的利益和荣誉放下而想着学生的长远发展了。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要期望教育部发几个文件,某个大领导讲一个重要的讲话,甚至我们体育专家和体育教师们发了几句牢骚,中国的应试教育倾向就会迅速扭转,素质教育就会到来了;我们更不能期待我们进行了一个“新课改”就能解决体育学科的地位问题。要知道,全中国的家长都在关注孩子们的语、数、外学习,包括作为家长的体育教师自己,因为这些课关系着孩子们未来能否有安定的工作,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能否幸福、他们在社会上能否受人尊敬,就是当下的现实,就是我们体育教师面对的现实,我们无法对抗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现实,并勇敢地在这样的现状下去动脑筋地努力地开展体育工作,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

第二,体育应该探寻“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实现素质教育并发挥体育的功能”的路径与方法。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我们无力改变,但素质教育的小环境却可以创造。我们至今有很多很好的经验,一些地方和学校就在普遍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开展了许多饶有特色和富有成效的工作。如湛江在众多的学校里建立了快乐体育园地让学校的课间充满生机;北京育英学校经过不断的锻炼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倒立、劈叉、下桥和侧手翻;成都某小学在学校里长年开展班级间的足球联赛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喜爱运动和比赛;大连甘井子区的某小学校每天开展半个小时的“体育超市”活动(同学们自由地使用各种器材参加活动)使得该学校几乎没有一个小胖子;很多学校开展“全员运动会”,让学生每天的锻炼可以有展示的机会;北京密云全县的学校都无一例外地开展快乐冬季长跑使得全县学生的达标成绩一直居北京第一;广东某学校长年开展花样跳绳,其花样百出的跳绳最终走向全国,等等等等。这些优秀的体育实践都是在同样的应试环境下,也是在同样的对体育不够重视的社会氛围中实现的。这就是我想说的“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实现素质教育并发挥体育的功能”的路径与方法,这就是体育的“突围”,我们不能消极等待。

第三,就是要换位思考,想想怎样才能凸显体育的价值,怎样做好有特色的体育工作,怎样才能“有为有位”,让校长、家长及其他学科的教师同仁看重我们。请大家时时地站在校长立场上想一想,从校长的立场角度去看看体育该做什么;想象一下他希望体育老师做出什么样的工作和成绩;想象如果你是校长,你会在什么时候看重体育,或者是体育做了什么样的事你会烦恼;想想校长希望体育为这个学校做出哪些事,就能够在这个地区被称为好学校,让校长脸上有光彩,让校长在别的校长面前站得更直、胸脯挺得更高;想象我们体育做了哪些事就能让学生的家长、教育局长说:“这个学校的体育真为学生的素质提高做了大贡献,真好!”我想,这时你的校长就会想:体育老师帮我,帮学校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应该怎么鼓励他表扬他呢?他一定会想:我必须要好好培养他,大力支持他。相反,如果体育老师就是上上课,还是接近放羊的课,课上学生们个个无精打采,偶尔还惹点事儿,同学们说在体育课上什么都没有学到;如果运动会上播放的还是那老掉牙的“运动员进行曲”, 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跟20年前的运动会没什么区别,课间操还是数年不变的广播操,好不容易养了个代表队,成绩连区里的前三名都混不进去,还不停地和校长要钱,让校长在区里比赛老觉得寒碜。如果是这样,那校长又凭什么重视体育,凭什么重视咱体育老师呢?所以,被人家重视的前提一定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做出体育的特色。我们体育工作很有特色,也很外显,外显是双刃剑,外显好了那叫展示风采,外显坏了那叫丢人现眼,因此我们的工作要认真,要细心,要努力做好才能让人重视咱们。体育教育人一定要把体育中那些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以及体育的特殊教育意义做出来,把那些其他学科想做也做不了的事做好,做足。

第四,我觉得,体育教师遇到待遇的问题可以稍微再心平气和一点。他们把语、数、外定10分,把咱体育定7分确实是低了点,我认为语、数、外定10分,体育定8分、9分比较合适,但我也认为,如果语、数、外是10分,体育也是10分,也是不合适的。我在北师大教学,上理论课,也上游泳、羽毛球等技术课,如果你问我哪个课更累一些,我会说理论课要累得多。上理论课是一分钟不停地在讲课,但是上术科课,就有不少可以喘息的时候,比如同学们慢跑两圈做准备活动,同学们做练习,老师就可以喘口气,一会儿同学们在自主学练,你又可以稍微喘口气,这些都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真实存在的,而理论课却难有喘息的机会。另外语、数、外的老师上完课还要布置家庭作业,然后还要批改作业,还得不断地设计和批改试卷等。到了期末语、数、外的考试分数是要拿到全校教师甚至家长面前去“晒”的,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等都要受到同行和家长评价的,所以其他学科的教师是有着“应试”的巨大压力的,而我们体育教师就好得多,可能有老师会说我们也有体育中考呀,我就是当年设计中考体育的当事人,也是推进中考体育的官员,我了解情况,那个压力要比“主学科”小得多了。所以,我们不要只单方面地考虑自己的委屈和劳累,也要想想,看看其他学科的同事,人家有人家的苦楚,人家有人家的辛苦,看清楚了,我们就会知道:体育应该也必须去争取自己的权益,但这个争取不能不合理,更不能无限度。

最后,我要和体育老师们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当体育教师,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也许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可能是文化课不够好,也可能是考大学时考分不够),但无论当体育教师是当年的理想,还是当年的无奈,只要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就基本无法回头了,就应安心地立足于这个职业,通过今天的努力,把过去的那点无奈,那点不足给补上。体育也是一个能展示才华的天地,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别人干不了的那些事(体育并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干好,给那些藐视体育的人看一看,告诉他们,体育教师也能做得很好,也会写文章,也会教好学,也会让学生们喜爱,也会为学校争光,也会讲理论课,也会做优秀课,而且还能编操、当裁判、当教练,还能做管理、搞公关等等。总之体育老师可以做许多有特色的事情,只要我们把这些事情做出来,都做好,校长到操场一看,啊呀!这个体育老师聪明,真努力啊!下次他和别的校长在一起开会时,他就能很自豪,很有底气的说:你去看看我们的大课间活动、看看我们学校的体育课教学、看看我们的运动会设计、看看我们的代表队训练、看看我们整齐的体育器材室、看看我们的体育校本教材、看看我们的健康教育、看看我们学校的安全制度、看看我们的体育新项目、看看我们的夏令营冬令营、看看我们的快乐长跑、看看我们的体育行为教育、看看我们的达标、看看我们的体育集体备课、看看我们体育教师写的论文和书有那么多,等等等等。总之,我还是要说那句话:“有为才有位。”我希望体育教师们都少一点怨天尤人,多一点自力更生,少一点自暴自弃,多一点奋发图强,依靠我们的真本事真本领把体育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用今天的努力弥补过去的不足和无奈。

问:我们这里体育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有时还没有后勤人员多,这公平吗?

答:针对“体育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没有后勤人员多”这个现象,简单地说,应该是不公平的现象,但是要仔细地说,也不敢断定就是不公平,因为我不知道这个后勤人员是做什么的。从一个学校来讲,学校的主力军,或者说主要的人才应该是教师。后勤人员是后勤保障,在大学我们一般叫行政人员或是教辅人员,他们是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职业。按道理来说,后勤人员应该没有教师的工资高,绩效工资也应该比教师低。但是,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后勤人员也有特岗人员,如受污染比较重的人员、需要上夜班的人员、工作时间比较长的人员、劳动强度比较大的人员等等。至少在我们北师大有很多这样的后勤人员,这些人比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还要高些,我觉得这也是合理的。另外,绩效工资也是根据工作量、年限、教师等级等来综合制定的,一个工作3年的助教的工资,肯定比工作了30年的后勤人员的工资低,这是对的,虽是后勤人员,人家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做过巨大的贡献,工资高是正常的。我不知道这位老师问题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如果真的是工作情况基本相等,工作年限基本一样,职称工级基本对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工资比后勤人员低,肯定是不公平,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去申诉,去反映,只要情况属实,我想领导一定会改正错误的。

问:随着体育教师年龄的增长,是否应该相应调整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答:这个不用说,肯定是应该进行调整的,而且必须调整。我想提问的这个老师可能是岁数较大的老师,如今上体育课有点力不从心了,可能想:“体育这么多年了,还让我跟年轻老师一样上课,也不见得是上不了,但是心理不太平衡。”这种想法谁都会有,很正常,我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并予以妥善解决。我说说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的做法吧!我们学院给老师定的工作量都是按年龄和职称来的。55岁以上教授的工作量是30岁以下讲师工作量的一半或不到一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人性化的规定。

但是也有一种现象想和老体育教师讨论讨论(其实我也是一名老体育教师,今年56岁了)。某个大学曾经发生这样的事,让人感到个别老教师的做法有些问题。当这个学校按教学工作量来付钱的时候(我们叫做“工分制”),上一堂课就给60块钱,这时候个别老同志站出来说:“将来你们(年轻人)还是有机会上课挣钱的,而我们老了,没多少时间了,所以课还是先让我们上吧。”过了一段时间,工资制度改了,改成按岗位付钱,教学工作量上够了就行,多上也不多给钱,因此大家多上课的积极性小了,这时,当年要求年轻老师让课的那些老同志们又站出来说:“我们都干了这么多年了,干不动了,你们年轻人应该多干点,还是你们多上点课吧。”这样又把课推给了年轻老师。我讲这个事情是想说:我们一定要照顾老教师,但老教师们也要自觉,更不能倚老卖老,不考虑年轻人。

的确,年龄大的老师工作量理应少一点,但我也想说,老教师的工作量减下来了,那么多出来的课一定都是由那些年轻教师承担了,虽然他们年轻,但他们也很累,年轻的老师也会说:“我们上有老下有小,还得回家接孩子照顾家中的老人。老教师们的孩子们都上大学了,有的已经工作了,可能他们还没有我们累呢。”我想,请各位老教师们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能多上一点课就多上一点课,或者课少上点儿,在做教学计划与方案、编写校本教材、做工作总结、编运动会规程等擅长的方面多做些工作,多帮帮年轻人,带带年轻人。总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体谅才好。

问: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一线体育教师的全员性课标培训,让所有的教师都充分理解课标?

答:新课标的培训和前十年的情况很不一样,10年前课标培训由教材出版社主要推动,热热闹闹的,10年后修订课标的培训基本上动静不太大,而且课标培训主要融合在了“部级教师培训”(国培)的项目之中,纯粹的课标培训已经很少很少了。中国有45万体育教师,如果让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参加部级的培训和地方培训学校的培训,即进行全员培训无疑是个理想的状态,但我认为全员的正规培训是很难实现的。就是数量极为有限的新课标正规培训也是良莠不齐的,也不是所有的培训班都能够把新课标讲得清楚的,甚至有的培训专家讲的东西还有不少的错误。想想即便是前十年轰轰烈烈的培训也难说做到了让所有的一线教师都正确地理解新课标,否则,当年的体育课改也就不会出现“淡化运动技术教学”“新课改是健康与技术之争”“学生是上帝,教师是超市导购员”“运动技术教学不要太规范、太细致、太系统”等等错误理论的横行,也不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扁担南瓜”“扫把扫地”“大变活鱼”“白菜莴笋”等荒诞教学实践了。因此,课标培训既有普及性和广泛性的困难,也有正确性和准确性的问题。

我觉得,让所有的一线教师都能够得到正确和充分的课标培训,这固然好,但可能要做到会很难很难。我认为,要将“系统培训”和“教师自学”相结合起来才好。有限的正规的分层培训里要有最权威和最正确的声音和讲稿,培训是课程标准的正确方向,而教师们的自学则是依靠各种好的解读类的课标书籍、教材以及发达的网络教育,进行日常的自我学习,只是自学应该有一定的自学要求和更多的交流,当然这种要求要和教师的义务要求和职务晋升等联系起来,而交流则应更多地依靠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应该说现在这方面的硬件条件已经好多了,通过有组织有要求的,以教材、书籍及网络平台信息为媒体的体育教师自我学习,也是可以达到较好的课标培训目的的。

问:我是个语文老师,因为老师奇缺,教育局让我来参加体育的国培,让我将来带体育课。我认为这是孩子们的悲哀!我该怎么办?

答:我首先非常感谢语文老师也能加入到我们体育教学的队伍中来,来参加我们的“国培”,而且还这么认真地学习,这么认真地想问题和提问,让我颇为感动。我估计这位语文老师一定认为自己体育教得还不太好,所以觉得外学科的老师教体育是孩子们的悲哀。现在,外学科的老师顶班上体育课的现象不少,外学科的老师顶班参加“体育国培”现象也不少,有一次我在某省的“国培”班上课,居然有一半的受训老师不是体育教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想跟这位语文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教教体育也挺好的,体育也是一个能展示自己另一方面才华的学科,可以边上课边锻炼身体,而且体育课很欢乐,和同学们的交往更加密切,因此希望您高高兴兴地来带体育课。

我的体育老师范文 篇三

体育课是我们的最爱,但体育老师并不受我们的欢迎。体育老师姓王名凯,私下里我们都叫他凯子。他不坏,就是说话粗鲁,不讲道理。他教我们体育六年,直到六年级最后一学期,才给我们交了点有益的东西——打篮球。教篮球本是个好事,可堂堂一所市级新建小学,却连个篮球都没有。想学篮球,只能由我们自己带球。可老师又不提前通知,我们只好瞎猫撞死耗子全凭运气了。

上周体育课虽然下雪,但爱好篮球运动的我们依然没有忘记带篮球,当我们兴冲冲地抱着篮球准备冲向操场时,体育老师却说:“下这么大雪,打不成。”我们只好回教室上别的课。还有一节体育课,前一天下了小雪,也许是老天有意成全我们吧,三个篮球场,竟然有一个没有雪。但老师还是以下雪为借口,剥夺了我们上体育课的权利,看来老天也奈何不了我们的体育老师。

总算上了一节体育课,老师教我们传球和三步上篮。老师教的传球方法可能是对的,但我们传起来感觉特别扭。老师只是一个劲地用嘴说,却从来没给我们演示过。生硬死板的动作,让我们越看越像《Nobody》。三步上篮,我本来会走,但老师非让先迈左脚,结果弄得我成了邯郸学步,差点连自己的动作都不会做了。体育老师教三步上篮,坚持一个原则:只要动作正确,不进球也行。我完全不同意,邓小平同志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那也就是说:只要不犯规,能进球筐的球就是好球。

今天下午,虽然操场上余雪未净,但我们还是拿了篮球。因为上节课也有雪,我们以为不打篮球,就没有拿篮球,结果被老师狠狠地训斥了一番,错失打篮球的机会不说,最后还被罚去劳动——铲雪。这样也好,如老舍在《养花》中写的:“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不管天气如何,只要有体育课,我们都会带上篮球。无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的体育课又让富老师编了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抢占了,在操场的我们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教室。

我的体育老师作文 篇四

关键词:体育;素质;培养

当前社会存在无数的压力,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他们不仅要背着大大的书包在上学期间学习知识,还要不定期地参加各种辅导班,以至于包括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都忽略了对身体素质的学习。因此,体育课程成为孩子们唯一的一种提高自身体质和强化身体健康的方法。

体育锻炼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并且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教育观念水平。当下的体育教育是延续并加强了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使孩子们在学习体育过程中更加强化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道德规范和团队观念意识等营养成分。那么,如何增强孩子们的体育锻炼就值得我们体育老师深入思考。

一、老师要规范体育课程的安排

对于小学生来讲,体育的授课传承只能依赖老师,老师在授课当中要确保孩子们喜欢体育,愿意学习体育知识,容易学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1.老师的课程要精心设计。在体育上课过程中,老师应活跃现场氛围,提升孩子们对学习体育的兴趣。老师可以首先演示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让孩子们一边观赏一边模仿,在模仿的时候老师要时时提醒他们哪些方面需要注意、需要更正。

2.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也有必要跟孩子们融合到一起活动,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游戏,或者把孩子们分组来进行游戏,游戏规则由老师制定,并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老师发现问题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样既能让老师和小学生打成一片,让孩子们从内心真正地认为老师是在和他们一起玩耍的伙伴,而不是表情严厉的老师。

3.老师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合理的辅助工具。例如,老师可以在教室使用投影机或者电视机播放一些儿童节目,小孩子都喜欢看电视,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觉得我是不是也可以像电视里面的小朋友那样去跳舞、做操、玩游戏;当然也不能整节课都在看,在看一段时间的时候,老师应带领孩子们去操场让他们试着去表演刚才通过看电视学到的知识技能,这样不仅能减轻老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还能增加孩子们对体育课的热爱度。

二、制订完成课堂学习目标

体育课不能只是娱乐性的体育,不能只是为了强身健体,体育有自己本身存在的价值。学习体育既可以起到强身健体、放松心理压力的作用,还能为小学生的文化课起到实践教育、开发思维创造的作用。因此,作为体育老师,在体育课的讲课当中要跟学生讲清楚,要让他们用对待学习文化课的态度来学习体育课。老师要在上课之初就为小学生制订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让孩子们了解学习体育课的意义

目前社会压力日趋增大,很多学生包括有些老师和家长也认为文化课是重中之重,体育课是业余课程,属于课外活动,认为要想让孩子以后有前途可以占用体育课的时间,甚至于取消体育课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作为体育老师,当然也想让孩子们把文化课学好,也理解其他科目老师和学生家长的心情,但是如果孩子们没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就算文化课学习再好也会对他们的将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没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作为体育老师来讲,在这方面必须要跟学生自己和学生家长多多沟通,让他们了解体育课对于每一个学生的重要性,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劳逸结合才能更加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才能为他们学习文化课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才能让他们的未来更美好。

总之,体育课对于小学生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如果说语文课是让孩子们识字、认知的语言科目,数学则是通过数据计算提升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那么,体育课就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门非常有必要学习的综合科目,体育课既增加了小学生对文化课的认知、理解,又增加了他们的实践行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军。诌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0).

[2]曹炳山。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我的体育老师作文 篇五

摘 要 如何评价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目前高校体育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我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更科学而公正地评价我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 体育课堂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完善研究

一、前言

体育课曾经在中国高校不受重视是不争的事实,很多高校在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甚至是忽略体育课堂不计的。但是由于近十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高校体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也日益得到了各个高校的重视,近年来,如何评价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目前中国高校体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为此诸多高校体育学者和管理者展开了研究和探讨。我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从2003年开始的,至今已经十一年了,我校的评价体系较客观的反映了我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还有诸多方面有待于完善,因此制定和完善我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工作的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可以对我校体育部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证的评价,同时也可以促进我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查阅了有关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文献,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有关的专家和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就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和座谈,作为体育部教学管理者整理了近十年来我校体育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资料,就有关问题同个别教师进行了交流,就一些难点问题同我校教务处有关领导进行了沟通,这些工作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意义重大

目前,我校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教学质量的评定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薪金以及职称评定等。在我校,需要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必须要在一定的期限内获得教学质量奖,因此教学质量的评定成为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我们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研究的课题,同时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也可以促进我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说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工作意义重大。

(二)我校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我校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从2003年开始的,最初的评定方法是学生上网评价,教务处根据学生评价的分数来评定获得教学质量奖的教师。后来由于没有评上的教师认为只通过学生打分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过于片面,因此从2006年我校把教学质量奖的评定权力下放到各个二级教学单位,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评上教学质量奖的教师的学生评价分数一定要达到90分以上,这个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我校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学生评价占60%、同行评价20%、课部评价20%。

我校学生通过网上对老师进行评价打分,评价内容主要有10项指标:(1)课堂教学效果如何?(2)老师上课是否仪态端正?(3)老师上课认真负责吗?有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吗?(4)老师能够爱护而且严格要求学生吗?(5)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能达到锻炼效果吗?(6)老师讲解是否通俗易懂,重点突出?(7)教师示范动作是否准确、熟练、规范?(8)老师有针对性课堂辅导吗?(9)老师组织教法合理吗?(10)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吗?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同工作在第一线的任课教师座谈发现:学生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由于学生评价受到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失去了公正,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考试分数过低,部分学生评价分数较低,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宽松,给学生分数较高,部分学生对教师评价分数较高。尤其目前教学质量奖和教师的经济收入和晋升职称挂钩,很多教师不敢对学生要求过严,给学生的分数也很不客观,有的教师竟然一个班上的学生成绩都为90分以上,这种“以分换分”的现象在各个高校都存在,因此学生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应该占多少是我们教学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校同行评价主要是通过听课来给授课教师进行打分,这种做法目前已经失去了意义,通过同兄弟院校以及我校体育部教师的座谈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教务部门的检查,由于受到人际关系以及教师们之间的职称等利益竞争因素的存在,这一分数无法体现一名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关系好的分数就打的高些,关系一般的或者有利益冲突的分数就打的低些,而且有的教师为了听课而设定上课内容,很多带有“做秀”的成分。可以说这种听课打分的形式已经失去了对教学评价的意义。

目前,我校体育部在教学质量奖的评定中加入了课部评价,具体做法是除了制定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规章制度外,还制定了专门的教学管理文件,把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然后进行打分,作为评定教学质量奖的重要参考,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完成课堂教学外,要按照课部的要求完成与教学有关的其他工作,这一做法也得到了课部老师的支持。

(三)我校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总结以及对其他兄弟院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调研发现,目前我校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还存在着问题:

1.在学生评价中,存在着“以分换分”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给自己打高分,在课堂上对学生要求过低,尤其是在考试中,有个别老师为了博得学生的人情分,随意降低考试标准,甚至有送分的现象,还有的教师甚至暗示学生给自己打高分。

2.在同行评价中,由于受到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正确反映教师真实的教学质量,而且这种应付上级检查的行为得到了大多数老师的抵触。

3.在课部评价中,量化程度还不够,课部应该研究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进行考核。

四、结论与建议

(一)建议体育课部领导在对老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学生打分成绩比重不要超过40%,对体育课部全体教师的评分标准进行规范,各个分数段应有一定的比例限制,避免有的老师给学生的成绩过高进行“以分换分”的情况发生,如发现有教师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得高分,应该进行严格处理,取消其参评教学质量奖的资格。

(二)体育课部的评价指标尽量量化,避免在评价中产生争议,除了课堂教学,其他教学工作内容也应该充分考虑,这部分的评价应占20%。

(三)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而且全面的综合体,体育课部的教学管理者只有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和因素,合理地分配各个评价指标的分值比重,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准确地评价,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2003―2013年武汉轻工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内部资料)[Z].

我的体育老师 篇六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倡导下,老年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主体呈现出多样化。老年教育也摆脱了只有老干部局主管的老年大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各级老龄委主办老年电视大学,教育局主管的社区学院及老年教育中心也纷纷涌现。以宁波为例,从1985年建立第一所老年大学开始到现在不过短短20年,宁波城区老年教育已经先后形成了三大老年教育系类:1、由市区老干部局主管的老年大学;2、老龄委主管的老年电大;3、教育局主管的社区学院及老年教育中心。广播电视大学(下文称电大)依靠其多年形成的系统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优势成为了老年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各地电大参与老年教育有两种方式:1、与当地的社区学院联姻,通过社区学院参与老年教育。2、与当地老龄委合作建立老年电大直属班。电大参与老年教育与原有的老年大学(这里特指老干部局主管的原有的具有“精英”性质的老年大学),由于在教育理念上的改变,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等各方面与原有的老年教育机构有所不同。例如2011年宁波电大(宁波社区大学)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启动了老年教育项目,成立了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该老年教育中心在一开始建立就遵循“普及、普惠”的原则,是宁波城区内第一所真正意义上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广大老年朋友的大众化老年教育机构。其中师资是老年教育质量和“老年”特色重要保障,其师资方面除了具有一般普通老年大学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老年教育大众化师资队伍现状

为了和原有的老年大学进行更好的比较,我们关注的是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的成规模成建制的教学点。从现有的文献和网上查询的讯息来看有三家比较典型的电大开办的老年教育机构:宁波电大参与的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江苏南京电大参与的老年教学点、浙江电大参与的老年大学电大直属教学点。这三家老年教育中心的师资都有着相似的特点,现在以宁波社区大学为例介绍一下老年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的师资现状。

1、师资来源多样化

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的师资组成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该老年教育中心现有教师60名左右,人数不多,主要有两个来源:(1)外聘教师,主要是由退休教师、社会文艺团体从业人员、其它老年大学教师组成。这部分教师来源相对比较复杂,很多教师都有双重或者三重身份,有较深的社会阅历,部分教师有老年教育的从教经验,能很好地和老年学员沟通交流。(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在职教师。这部分教师是宁波电大的在编中青年骨干教师,平均教龄10年以上。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事业责任心。但是一般都是初次接触老年教学,对于老年学员的学习心理、学习状态并没有丰富的经验,而且目前并没有针对老年教育师资的系统培训项目,只能依靠教师个人原有的教学素养,有限的与其他老年大学教师交流的机会来逐步适应老年教育教学过程,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

2、师资结构趋于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采取了依靠高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宁波社区大学设在宁波电大内,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可以实现电大教师和社区大学老年教育师资的有机整合,电大骨干教师分批次有步骤地参与老年教育,从而使得师资结构得到较大的优化。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教师涵盖老中青三代,60岁以上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7%,人数比例最大。外聘教师中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普遍承担技艺类课程,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由于本身年龄比较大,比较熟悉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能很好地与老年学员沟通。另一方面由于依靠高校办学,随着和高校结合的紧密程度,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年龄结构会不断得到优化。从职称结构上看,初、中、高级职称分布较为均匀,既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中流砥柱。学历层次上看,教师本科学历及以上人数占60%,学历层次分布比较合理。从知识结构上看,老年教育中的教师基本能胜任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对老年教育独特的教学规律缺少理论上的学习和研究,由于老年大学中有一大部分教师都是外聘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占了较大比例,由于个人精力等原因这部分教师对于老年教育理论工作的研究不是非常重视。随着老年教育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对老年教育实践、理论方面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原电大教师虽然都是初次涉及老年教育,对老年教育更是缺少感性认识,但是作为高校教师,他们的科研素养要优于大部分的外聘教师,随着这部分教师对于老年教育的参与程度不断增强,对于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应会后来者居上。

3、师资队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具有活力

老年教育中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外聘教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是由于社区大学和电大是合署办公,所以电大教师这一块师资是比较稳定的,两者结合,老年教育中心的师资在保持一定的流动性的同时,能够维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2011年度老年中心教师40名,由于新开课程和班级2013年度教师数量增加至48名。增加的8名教师6名来自于宁波电大,2名来自外聘。原有教师中外聘教师更换5名,电大教师更换2名。

4、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

目前宁波老年教育教师科研能力较弱,老年教育的科研成果不是非常丰硕。利用宁波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料进行数据检索,以“老年教育”为检索词,近三年的论文数将近170篇,学位论文33篇。但是以宁波为关键字,进行二次检索,只有2篇文章,作者均为宁波社区大学(宁波电大)教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加强和普通高校的合作对增强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是有比较大的帮助的。在期刊方面也没有针对老年教育的二级以上的刊物,对于提高老年教育研究层次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但是经过各界学者领导的不懈的努力,《宁波社区教育》已经创刊,为进一步做好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现在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急需规划建立

通过对宁波市几个老年大学的了解,我市的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处于摸索、研究状态,还没形成较为成熟的培训体系,特别是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开办时间不长,还处于教学模式的摸索阶段,还未涉及师资培训方面。其实我市的老年教育先行者在师资培训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比如由宁波老年大学主办各区老年大学承办的“全市老年大学教学观摩课程”的举办,从09年到至今一共举办8次,为老年教育的教师和办学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各个老年大学也会定期召开教师联谊座谈会;不定期召开老年大学理论研讨会等。但是这些活动都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而且大多是在老年教育教学管理层面上的研讨,面向的对象也大多是各个老年大学的管理人员和一小部分教师,并未涉及最需要培训的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老年教育的师资培训是一片崭新的领域,在这方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应该积极借鉴其他老年大学的做法,结合自己联合高校的优势,加强和其他老年大学的联系。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领导、牵头作用,尽快规划和建立适合老年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

三、促进老年教育大众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建立健全老年教育法规体系,理顺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推进,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上的缺失也逐步体现出来。我国的现行法规虽然从宏观上确立了老年教育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缺少可操作性,现行法规对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教育形式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对老年大学的权利、义务、经费投入、人员编制、教师培训等方面缺少政策上的保障。现行的老年教育存在教育局和老干部局两大管理体系并存的状态,虽然两大体系内的老年大学有事务性的交流,但是缺少自上而下的那种制度性的交流平台,在师资交流培训中存在沟通不顺畅情况,对于进一步提高师资质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在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地方上有创办老年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为了进一步优化老年教育办学环境,出台一部老年教育法的时机已经成熟,老年教育法的颁布可以对我市老年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联合高校,建立老年教育长效交流平台

根据国外的经验,高校在老年教育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师资的参与以及教学设施的提供上。在这点上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该老年中心通过和宁波电大的合作,直接在宁波电大原有教学场地基础上加以改造,给老年中心提供的教学场地和设施,大大缩短了筹办老年大学的时间。并吸收了宁波电大的一批教师作为老年教育的教学管理人员,使得该老年中心的师资在年龄层次、稳定性、专业程度上都得到了很大的优化。现在两大老年管理系统下的老年大学并没有很密切的联系,但是师资培训是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是一个长期、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两大系统的老年大学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老干部局管理下的老年大学由于开办时间早,对于教学管理,办学经验比较丰富,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老年大学体系。但是它的管理单位是老干部局,而老年大学最起码是一个教学单位,从这点来看两者是不匹配的,是具有中国国情的一个现象。教育局主管的老年大学开办时间比较迟,成规模、成建制的老年大学比较少,但是由教育局主管的老年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大众、社会的老年教育机构,根据国外老年教育的经验,老年教育由教育部门主管,和高校和社区学院合作,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也应该是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学习的对象。笔者认为由社区大学开办老年教育中心,与高职院校特别是电大合作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一个可复制的模式,老年教育目前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所以加强师资建设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

3、深化教育创新,加强教师管理

随着老年教育的不断推进,老年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老年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老年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科研、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碰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老年教育的管理者和执行部门,在制定相应的师资规划的同时,应该深化教育创新、教育改革,以改革创新求发展、求突破,在做好深化教育创新的同时加强教师管理。一是强化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兼职人才库。老年大学有大量的兼职教师,积极引导兼职教师,关心他们的想法,使之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老年教育中。二是细化教师管理,分别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大部分兼职教师是退休教师、或者有着老年教育的教学经历的教师,对老年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充分听取这些教师们对老年教育的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与宁波电大合作办学后,老年大学吸收了宁波电大的很多中青年教师,在师资方面有了很大的保障。青年教师是老年教育的希望和未来,老年大学要精心培养他们,积极谋划年轻教师的培养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青年教师投身老年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使之成为老年教育的中流砥柱。

4、提高教师专业化培养力度,逐步完善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不断提升老年教育教师学历资质,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逐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是老年教育教师队伍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老年教育教师成长的源泉。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协调配置利用资源,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老年教育培训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老年教育教师的需要。

(1)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覆盖面

老年教育可以在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部署下,借鉴其他教育模式的培训方式、体系,结合老年教育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培训形式不能仅仅是培训课程的教授,要不断创新,使得培训方式分层、多样、有效。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展例如专家讲座、专题讨论、技能培训、名师观摩课等形式的培训,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创新培训模式。实现多种培训形式在时间上同时进行,空间上交叠开展,节约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增加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拓宽参加培训教师的覆盖面。在一定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培训跟踪机制,可以有效监督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培训体系的反馈机制,使得培训体系能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本文来自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2)深入挖掘教师培训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培训内容中要突出老年教育特色,将老年政策、老年心理与生理、课程建设、教育技术等各方面都纳入到教师培训课程中来。我们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短期非学历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脱产学习,激励和促进老年教育教师自动进行知识更新,改进工作方式。同时学校也应出台相应的激励保障措施,提升教师主动学习的热情,把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教师把目光于老年教育的科研工作,在一线教学工作中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教师把科研成果和一线教学实践相互转化,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教学规律,担负起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重任。

四、小结

我的体育老师范文 篇七

197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把赵超君推进了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的大门,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四十年与体育教学相伴而行的职业历程。

教学与教研:四十年的职业历程

赵超君的中学时代恰逢,糊里糊涂度过了几年中学生活,便被上山下乡的大潮卷进了农村。幸运的是,下乡一年后便赶上大学恢复上课,因为小时候练过武术,他被贫下中农推荐到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上学,成了一名工农兵学员,从此便与学校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赵老师说他的职业生涯总是和上体育课相伴而行,而关于体育教学的经历,他用惧怕—压力—乐趣—研究来形容这一过程。

一、惧怕——上课总和烦恼相伴

因为他当中学体育教师时还是后期,无序的教育环境、混乱的体育课堂、调皮捣蛋的学生使他惧怕上课。当时他只有一个想法:赶快想办法改行。但改行又谈何容易,无奈之中只有干下去。1979年,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只有中学学历的他突发奇想,决定用考研来摆脱对上课的惧怕与烦恼。半年时间内,他一边复习功课,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大学基础英语四本教材,后来竟通过了当年教育部规定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由于当年所报学校的专业达到录取分数的只有他一人,与招生人数相差太大,学校取消了当年的招生计划。

二、压力——太想把体育课上好

1981年,赵超君老师被调到开封市25中学任高中体育教师。此时正值扬州会议之后,学校体育得到高度重视,25中又是一所重点高中,体育课比原来好上多了。教学环境的改善使赵老师很想把体育课上得精彩纷呈,上得学生喜欢,自己高兴,于是,八十年代的他总是感觉在压力下上课。压力变成动力的结果是,他几乎教遍了所有当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尝试了接受、发现、程序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经历为他日后成为教研员奠定了扎实的经验基础。这一阶段,他不断把教学反思写成小文章,在《中国体育报》和当时河南大学体育系主办的一本《体育教学》杂志上发表。如《体育教学的美育功能》《体育课趣味练习的创编思路》《高中学生运动兴趣调查》《论先练后教与先教后练》《从信息论谈体育教学》等,都是他这时期的作品。现在回想起这些小文章,赵老师说,虽然现在看起来它们显得很稚嫩,但却反映了当时他对教学研究的热衷和思考体育教学的多方位视角。

三、乐趣——源于成就感的产生

在压力下上课必然会有成功的体验,而成功的体验则会把压力变为乐趣。九十年代的他渐趋成熟,已经从惧怕上课、压力上课转为有乐趣的上课了。他说,喜欢成功上课的感觉,于是总想寻找这种感觉,就会想方设法把体育课上好、上活,上得让学生喜欢,自己高兴,上课的乐趣就自然产生了。而乐趣又可以成为干好本职工作、减轻上课压力、消除工作劳累的无形法宝。此间,他的课曾两次获得省级体育优质课,同时他担任过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班的授课教师,被评为开封市尖子教师、青年教师新秀等。

近年来他外出讲课时经常讲的一个观点是,我们不可能任意选择一种职业,但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对待职业的态度。他说,他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告诫那些对体育教师职业怨天尤人、一心想改行的青年教师,选择一种热爱职业的态度,是干好本职工作和改善心情的关键,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研究——珍惜角色的转换

1997年,又一个偶然机会,赵超君老师通过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的招聘考试,被调入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担任体育教研员。角色转换后,他开始了研究和指导上课的历程,至今已有16年。

赵老师非常珍惜这次角色的转换,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踏踏实实,积累经验,潜心钻研,很快成长为一名被广大体育教师认可的体育教研员。五十岁之后,他厚积薄发,辛勤笔耕,先后在《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期刊上发表了四十余篇关于体育课改方面的文章,还有六篇论文在全国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获得四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此外,他还作为副主编参与制定编写了《河南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一书,作为省级课改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推出。还先后编写了《中小学体育教学技能》《农村体育教学指导》《中招体育考试实用手册》等书,其中《中小学体育教学技能》和《农村体育教学指导》两书被指定为河南省体育教师培训用书。近年来,他还代表人民教育出版社赴新疆、内蒙、贵州、云南、陕西、湖南等地为体育教师的课改培训讲课,参与全国第六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评审和现场点评等工作。经他选拔、指导、上报参评的开封市体育优质课,已有四人先后获得两个全国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在全省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现场做课的开封体育教师已有十余人。2013年,他又被河南省教育厅推荐为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赵老师在工作中配合和联系最多的是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教育行政部门,他始终认为教研员应该成为行政部门的好朋友、好参谋和好助手,为学校体育发展而共同努力。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经常邀赵老师参与一些重要学校体育文件的起草工作,赵老师总是把这些工作看做是领导的信任和自己的责任,始终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郭蔚蔚处长在谈到教研员和行政部门的关系时,说赵老师和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堪称全省的典范。

郭蔚蔚(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

赵超君同志是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专业出身加上潜心研究,使他成为我省不可多得的、具有很高专业素养的学校体育理论研究者、体育教学改革引领者。他为人谦和、不事张扬,凝神聚气、刻苦钻研,不辞辛苦基层调研,深入思考破解难题,为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研首席专家”和学校体育教学研究与行政管理密切配合的最佳践行者。

定位与职责:做教研员该做的事

一、定位:教研员该做什么

做了16年体育教研员工作的赵老师认为,教研员的工作职责是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而教学研究是教学指导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学指导是教学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因此,教学研究应成为教研员工作的核心内容。缺乏对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思想,注定成不了一个优秀的体育教研员。赵老师还认为,教研员与教员的区别在于它多了一个“研”字,但教研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侧重于研究的教员,而不是一个行政领导。以领导者自居和凌驾于教师之上的教研员,注定是一个不称职的体育教研员。但是,教研员又绝不是脱离教学实践的研究人员,他必须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必须善于观察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寻求对策,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否则,他仍然不是一个优秀的、称职的体育教研员。在这种职业定位下,赵老师把深入学校观察常态体育教学作为教学研究的基础,把了解学校体育的真实情况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线索,立足于教学研究的实际性和实用性,在大班额、小场地体育教学、教学目标分类、教材与教法分析、教材分群与教学策略取向、体育课程核心内容构建等诸多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当地体育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职责:改革很难,坚守更难

赵老师担任体育教研员工作不久,便遇上了我国解放以后规模最大、触动最深、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课程在课改的洪流中跌宕起伏,左摇右晃,成功与失败并存,清醒与迷茫共处,中小学体育课该怎么上竟成了困惑许多体育教师的新问题。赵老师认为,体育课改的大方向没有错,体育课程的性质没有变,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的是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与发展,是不断扬弃、改进、完善、修正与创新的过程。检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否改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学生的体育习惯和能力是否提高。课改初期,赵老师在全市体育教研活动中反复强调,体育课不能没有队列练习,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体育课不能不讲练习密度,这是由体育课的性质决定的;体育课不能不要运动负荷,这是由体育课的主要目标决定的;体育课不能没有运动技能教学,但决不能过细过难地教授运动技能,这是由中小学生的特点决定的;体育课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但决不能单纯和盲目迁就学生的趣味,这是由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体育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但决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由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这些及时的提醒使当地许多体育教师明晰了对课改的认识,减少了改革中的困惑,坚守了体育教学的精华。

刘俊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体育教研员):

良师益友,助我成长。我本人于2002年通过全省公开招聘到省教研室作体育教研员工作。2002年秋第一次参加全国会议是和赵老师一起到辽宁营口,一路上我们针对教研工作交谈长达十几个小时,赵老师的教研经验、学识、能力、职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从那一刻起,我心里就多了一位令我尊敬的长辈和老师。在以后十几年的教研工作中,无论是全省体育教研工作,个人的专业发展,还是生活当中遇到困惑,他总是能够给予指导或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我和赵老师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每次见面交流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求真务实,指导教学。赵老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令我感动。他反对形式,注重实效;他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多年的教学实践;他善于发现问题,更能立足学校实际;所以对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教研成果,对当地乃至全省体育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指导作用。我和赵老师曾一起合作完成过多项教研课题,我一直密切关注并认真研读他的研究成果,我曾把赵老师的《体育教材分群与教学策略取向》一文向全省体育教研员推荐,要求作为必读文章,认真学习,用来指导体育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人谦逊,真诚待人。赵老师为人谦逊,做事低调,不事张扬。一些了解赵老师的省教研室教研员提起他,都用“人品好,水平高”加以称赞。在和赵老师一起参加各种教师培训、观摩教学、送教下乡活动中发现,除了他的讲课与点评能引起听课教师的共鸣与好评外,他对教师尤其是对农村教师每次提问都认真解答的态度更是令人钦佩。真诚的对待每位教师,他更赢得了每位教师的尊重。

三、教研:用成果证明本职工作

在二十多年中学体育教学实践和不断反思的基础上,赵老师于2006开始,先后在《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期刊上发表了《扬弃还是抛弃》《探究还是接受》《预设还是生成》等系列文章,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008年初,在参加一次全国体育教研员培训活动之后,他完成了《关于体育课程核心目标与多元目标的思考》(《体育教学》2008年第4期),提出了体育课程核心目标的概念,得到了我国学校体育界元老赖天德老师的赞同和支持。2011年,他在多年体育教学经验和思考的基础上,完成了《体育教材分群与教学策略取向》(《中国学校体育》2011年第6期),该文分析了体能展示、技艺表现和攻防对抗等几种教材内容的鲜明特点,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建议,为深入研究如何针对不同教材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创了新思路。同年,河南省体育教研员安排他在全省的一次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中做该专题讲座,引发了与会教师的同感和热议。赵老师在退休前这三四年还先后发表了《教材与教法分析的核心是什么》《体育课堂观察的视域、视角和视点》《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内容的思考与设想》《体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什么》《体育课改的必由之路在哪里》《基于动作技能差异性特征的教学线索与建议》《不同运动技能的共性技术及其意义》《价值多元 共存一体——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四个学习方面的联系性》等二十余篇文章,显示了他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高度关注和深度思考。赵老师的教研成果无形中影响和激励了当地体育教师的教研热情,近年来,仅开封市区局属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已有十余人在全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获奖或在《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期刊上发表文章。

对于他在教研中取得的这些成绩,赵老师说,这是一个体育教研员的本份,他只是做了他该作的本职工作。而选择一种热爱职业的态度,则是工作取得成就的关键。

罗德军(河南省安阳市体育卫生保健站):

赵老师一直非常热爱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他从当体育教师开始就非常注重学习,潜心研究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用新的理论和知识武装自己。同时能够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他担任人教社的培训专家,多次到其他省份和我省各地去讲课,与会老师从他精湛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受益匪浅,他的课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他对自己从事的体育学科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业务能力,具备较高的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理论、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在中小学体育学科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造诣,为河南省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赵老师近年来参加各种教师培训、观摩教学、送教下乡活动较多,在讲课与点评中,他对基层体育教学情况的熟知,对许多现实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清晰思路,常能引起听课教师的共鸣与好评。“这次培训没白来”,“在基层干过就是不一样”,“我一直就是这样教的,但我却没能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这是老师们在听过他的讲课后较多的议论。

在许多青年教师眼中,赵老师既是一位长者,又是一位朋友和老师,他们佩服赵老师的人品学识,羡慕他的教研成果,喜欢他的谦和厚道,尊敬他的长者风范。

这就是赵超君老师,一位把职业当作事业、当作乐趣的基层体育教研员。

王玮(开封高中体育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赵超君老师热爱体育事业,对工作兢兢业业,善于思考、勤于总结,是深受老师们喜爱的一位体育教研员。他工作的特点表现在:

与人为善、以诚相待。他做人与做事都心存善意,诚恳待人,乐于助人、善于助人。有求必应,尽其所能,鼓励为主,恰当帮助体育教师成长。

钻研理论、业务精湛。因为有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他发表的许多文章对体育教师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形成自身独到的体育教学思想。

勇于接受新事物。他有年轻人一样的思维与好奇心,在自身多年积累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理念,看似旧物却总有崭新的一面。

坚持改革,决不放弃。开封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兴于八十年代初,在其发展过程中曾有过波折,赵超君老师积极推广开封高中教改经验,我省多次在开高举办现场经验交流会,使开高成为我省高中体育教改的一面旗帜,为开高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崔海英(开封市31中学体育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提起体育教研员赵超君老师,我们市的体育老师几乎都有同样的看法:他学识渊博,发表的文章常以全新的视角站在专业前沿,所阐述的问题又多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他评课时常常一语中的,令人信服,我们都把每次的全市教研活动作为获取新动态、新思路的重要渠道。他心态平和,是体育老师的良师益友。我们写论文、做公开课时,遇到困惑总是向赵老师请教,他从不摆教研员的架子,有求必应,热情用心。他经常一人骑车到学校看我们上课,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而且总是以商讨的口吻让你自己察觉问题在哪里。他还及时向学校领导反应体育老师的劳累和需求,力争为体育教师改善工作条件。提起赵老师,我是发自内心的佩服!

黄河(开封市14中学、体育一级教师):

赵超君老师不论是人品、学识还是能力都无可挑剔,在我们地区享有盛名,是我们体育教师眼中名副其实的专家。

我的体育老师作文 篇八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小偏整理了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2020,仅供参考借鉴。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一

童年是学习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本质的时候,是学习真、善、美的时期。家庭和学校这对CP,毫无疑问是完成这一神圣任务的不二载体。在参加完一年级家长会,听完方校长和李老师的“家校夜话:培养+陪养”后,我确认过眼神,也遇上了对的人。

眼缘之一:重视阅读,得语文者得天下。

方校长在家长会上讲的最详细和展示的最多的就是学生的阅读。他引用莎士比亚的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生动地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他亲自讲解学校的阅读教育体系和激励机制并示范了“阅读存折”和“阅读记录本”的使用,让家长落实亲子阅读有了明确方向。班主任李老师细化了具体措施并提供了详细书单和实际的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亲子阅读是我从吴宇伦一岁半开始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情,抛开考试这一“功利”的目的不谈,对于一个每天自己的孩子管不过来还要管别人的孩子的高中老师来说,每晚的睡前故事时间尤为珍贵。长大是不可逆的,每个家长都应该跟自己的孩子有固定的连接方式,运动也好,读书也罢,一起读着读着,聊来聊去,你才会真正地走进他的内心,建立快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从开学一个月的知识面和识字反馈来看,孩子的阅读之花是绽放着的。当然,我也会有因为工作或者私事而跳过这一程序的时候,这次家长会给我上了一次发条,督促我和孩子继续不遗余力地寻找我们的“颜如玉和黄金屋”。

眼缘之二:培养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

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通过方校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学校用看不见的力量敦促看得见的成长,突出培养学生的十个好习惯:做人好习惯、礼貌好习惯、卫生好习惯、劳动好习惯、学习好习惯、书写好习惯、阅读好习惯、运动好习惯、安全好习惯和饮食好习惯。同时根据评价内容的四大板块、十一个维度设立了十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持之以恒做秀的自己。李老师针对在校在家习惯的培养给出了十几点中肯而且巧妙的建议,比如:养成回家喝水如厕便做完作业再起身的习惯、坐姿和握笔姿势的纠正、练一笔好字等等。李老师说她不是唯成绩论英雄的老师,但对于好习惯的养成一定是严格要求的。这个理念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同,也让我们对家校共育更有信心!

眼缘之三:家校联手,见证美好发生。

家长会的最后,方校长介绍了家长志愿者和一些优秀家长、书香家庭等等,给我们呈现了家校合作的完美例子,使我们感受到了家校共育的美好氛围。在李老师和家委会陈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也已经体会到朝阳小骑兵们团结的力量: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班徽和班训、创造了自己的绿色天地、成立了家委会和班委会等。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美好都在发生。在接下来的6年乃至更长的岁月里,家长要诚心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全力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一起培育“向真、向善、向美、乐学、乐思、乐问”的儿童,共同呵护优秀的种子,让情怀落地,待美好发生!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二

认真聆听了杨老师关于自己如何开展家校共育的一些举措,收获很多,杨老师工作得法,家校沟通顺畅,是一位有心有爱有法的好老师。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培育,和谐顺畅的家校关系有利于学生成长,对班级各项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家校关系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正如杨老师所说: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老师和家长是“战友”而不是”对手“。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和家长各自忙于孩子的学习,而常常忽略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原则,特别是家长会双家长出席制,很多学校都没有做到,缺乏对孩子的沟通,交流和互动。杨老师的讲座很务实,工作收放自如很有章法,为一线班主任的家校沟通指明了方向,分享了举措。杨老师以“五个一”促进家校合作,制作一个档案,诠释了教师对学生的用心;组织一场活动,展示了教育的智慧;拍摄一张照片,发现平时看不到的美;认识一位忙人,深入了解每一位家长;写好一封书信,纸短情长,情真意切。致力于创建和谐融洽的家校关系,目标一致,让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成为的队友,从而构建“家校共育”目标,值得我们一线班主任学习。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三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采用怎样有效的方式和家长合作教育孩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可以从家校合心,共同教育做起。要做到这点,就要善于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要知道,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家庭的教育对学生也尤为重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那怎样让学生在家里也有个好的环境教育呢?这就要我们班主任多与家长沟通,多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与家长一起查找各自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一起共同进步。要让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也让家长告诉老师他们孩子在家的情况。在学生做了一件好的事时,家校可共同鼓励他,表杨他,赞赏他;要是学生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家校可共同教育他,劝导他。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对错的辨别能力。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所以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不管怎样,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只依靠老师,更多的还需要家长和我们一起来共同完成。学校家庭教育怎样才有更有效,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管总结完善,让自己的教育更为有效,让自己获得提高。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四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把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的进步,家长看得到,老师也看得到。小学是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把自己定位在“教书匠”这个层次上,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是孩子心灵的导师。还记得去年刚接上这两个班级,很多孩子的眼神里总有一丝胆怯、自卑。一个学期后,我和孩子们才能够如朋友般在课下交流。如今,每天都有好多孩子来办公室,他们的眼中多了几分自信。他们真的成长了,我们只是陪伴着他们,看着他们蜕变。或许多年后,他们不记得我们。只要他们在未来的旅程中能走得更加坚定、自信,就好!

从古至今都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我们教育行业在合适不过了。其实我们的工作每天都有家长在看着,在体会着,你是否真正关心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究竟付出多少,操心多少,家长都是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的。

教学是一项良心活,我们一堂课可以认认真真,也可以轻松一过,但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确实天壤之别,作一名老师容易,作一名好老师不易,年复一年的作一名好老师更不易。当今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学生的期盼不言而喻,从而对我们老师的要求自然会更高我觉得这不应该是我们的负担,而是我们努力向前、向上的动力。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老师,不要等到家长来找我们才努力的回想他说的是哪个孩子。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一下子就特别能理解父母对孩子的那份操心。我们与家长沟通,,只要用心的交流孩子的情况,每个家长都会接受的。沟通时,要了解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孩子存在不足的地方要注意说话的技巧,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真心想帮助孩子进步的,而不是找家长来批评孩子的。因为孩子还在成长,都还没有定性,可以建议孩子努力的方向,可以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请家长思考,这样才能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较好的结合起来。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老师、家长、社会形成合力,而并非只是某一方的单独责任。老师和家长就是要多沟通,有了问题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不能无端地相互指责,推卸自己的责任,因为我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

我觉得有必要让每一个老师都记住,“我们这是学校,不是工厂。产品坏了可以回炉,但是教育坏了,就是一辈子”。做为青年教师首先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就是要成为学生和家长眼中的好老师。要完成这一目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待家长的态度要好;其次,要用自己的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伟大的师爱;再次,还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能够胜任学校交予的任何任务。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五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我的儿子锁睦晨今年6岁,目前就读于东关小学学前四班。学习上他自觉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中,他热爱劳动,充满爱心。他兴趣爱好广泛,喜欢画画、唱歌和跳街舞。进了学前班后,在老师的悉心教育和培养下,我们感觉他进步明显,对学校生活适应较快。借此机会,我要特别感谢班主任唐老师、语言课的郭老师及所有其他老师,谢谢你们为孩子付出那么多辛勤汗水和无尽的爱。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必不可少

教育不单单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不代表学习文化知识便是教育的全部。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另外对待孩子,我们要做到疼爱但不溺爱,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要其明白失败是正常的一件事,对待事情做到努力但不强求。

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好小孩

我认为必须家庭与学校两方面共同发力,掌握好小孩品德发展的共性。平时,家长和老师也要多多沟通,与老师一起查找针对小孩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了解孩子情绪是否稳定,言行是否一致,并共同制定良好的教育计划,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得到改进。平时多与孩子平等交流,耐心听取孩子的不同意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对于孩子犯错,家长不必太过激动,可采取摆事实,明道理的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欣赏激励法等。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8篇我的体育老师作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我的体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