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9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范文 篇一
关键词: 中学课堂管理策略两个层面内容
自从17世纪夸美纽斯创造出“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来,课堂管理就已经存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近来,为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许多地方都相继取消中学生的早晚自习,使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明显减少。在这种形势下,对课堂管理策略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尽快提升教师课堂管理水平,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管理策略研究回顾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或任务要求,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求知欲,对教学活动进行实施的一种调控行为。那么管理策略就是这种调控行为实施的方法、艺术。
近二十年来,课堂管理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课堂管理策略则是重中之重,备受关注。从研究的纵向层面上来看,课堂管理策略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具体应用研究;从研究的横的内容上来看,课堂管理策略研究涉及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对课堂规范的制定与执行的研究、课堂教学环境策略的研究和对教师课堂管理心理自我调节策略的研究。
二、课堂管理策略研究的两个层面
1.课堂管理策略的理论研究
每一种行为都有一种或多种理论、理念作为它发生的原动机或是作为支撑,课堂管理策略的实行也不例外。在课堂管理策略的理论研究中,它的实行主要有三种理论取向:第一种是行为主义的理论取向。这种理论认为课堂管理的实质就是对课堂基本要素进行的协调和控制,目的是为有效课堂教学营造和谐而融洽的心理环境,课堂管理策略主要表现为采取适当的方法对课堂正常行为的强化及对不正当或课堂违规行为的矫正。行为分析是科学课堂管理策略的理论依据。行为主义理论取向下的课堂管理策略主要有人际沟通策略(强调师生之间对彼此行为的理解,消除误解。具体的策略主要有师生间的倾听与诉说,信任和责任。)和操纵强化策略(具体策略有对正当行为的正强化和对不正当行为的负强化)[1];第二种是认知心理学的取向,就是试图让学生理解课堂管理的一般规范,理解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原因和方法,并由此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维持与促进课堂秩序。在这样的理论下,课堂管理的策略主要有:向学生说明行为的目标;使学生明确其行为与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引导学生产生教师的期望行为。概括来说就是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引起学生行为的变化;第三种是人本主义的取向,这种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时时考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参与有益的学习活动。概括来说就是课堂管理策略运用是为了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并达到最高程度,而不是为了将不良行为降到最低。在这样的理论取向下,课堂管理的策略被理解为:理解并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前提;创建课堂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课堂管理的保障;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课堂管理策略出现了人性化的趋势,即人本主义的取向逐渐成为管理策略的主要理论支撑[2]。
2.课堂管理策略的具体应用研究
这是课堂管理策略研究较多的一个层面,相关的研究文章较多。文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课堂管理策略的有效性,任阳梅、司彩兰提出预防为主、处理为辅、最少干预的策略采用原则,并具体提出制定规则、保持教学的流畅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管理策略[3];教师课堂管理心理问题,郑桂芳在其文中指出:形成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采取恰当的归因方式、掌握同时处理几件事的能力、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4];青年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易忽视的一些细节问题,尹玉则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初次与学生见面要避免过于随便,尽快记住学生的姓名,处理当前的事,而不是过去的事,还有对事不对人,避免不必要的威胁等[5];课堂纪律的制定和执行,刘家访撰文论述具体的策略:纪律的制定要吸收学生参与,纪律的适用条件要向学生说明,内容要少而精,表述要尽量使用积极的语言。在纪律执行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检查学生是否明确纪律的原则要求,纪律的执行要公平一贯,尽量采用积极的强化方式;课堂管理中的惩罚策略,李介在文中指出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要根据时机采用“热处理”或是“冷处理”,禁止使用有损学生人格尊严的言语,惩罚要具体,力戒体罚,还有就是要运用“移情性的理解”[6];学生的个性与管理策略,李金华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把学生的个性总结为恶作剧型、自由散漫型、情绪不稳型、消极被动型和思维活跃型五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最后还指出培养和优化学生的个性是解决问题的根本[7];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刘述文把“和谐”分解成民主、合作、竞争、创新四个方面,从这四个方面努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8]。在课堂管理策略的具体应用方面论述最多的是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如:陆忠民的文章里具体说明行为疗法、情感沟通法、自行消退法、目标激励法、自评奖励法、音乐治疗法、归因训练法、适当增加作业法、厌恶疗法九种问题行为的矫治策略的运用[9]。刘翠兰的文章里则是根据问题行为的发生发展而提出预防发生、控制发展、转变问题的三阶段的管理策略,并总结出问题行为矫治的六个步骤:觉察问题、了解原因、制定矫治目标、改正行为、检评效果、追踪观察[10]。王玉东的文中主张各种管理方法系统运用,教师既要随时应变,又要作长期的准备(改善师生关系,改善教学水平等),还要运用认知调整和行为矫正方法引导学生的行为的改变[11]。通过以上的简述,我们可以感到这些文章大多是就课堂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自己解决的思路、方法,给课堂管理者提供借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课堂管理策略研究的内容
1.学生心理和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
学生是管理的对象,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学生心理的研究主要就是关注学生心理的规律,并把这种成果运用于课堂管理中。如李金华对学生的个性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型提出具体的管理策略,通过不同的管理策略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发展。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是课堂管理策略运用的主要对象,策略运用的目的就是改善甚至是改变学生的这种行为,因而学生问题行为研究是研究的重点。李莹等人的研究较为全面,她对问题行为的标准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了界定:质的标准就是学生的行为违反了班规校纪,破坏了课堂秩序,量的方面从频率、强度和时间长度几个因素判定。然后对问题行为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问题行为产生有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生理上的生理发育障碍、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的授课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最后她总结出了人文关怀、行为控制、认知矫正、集体连坐、教师消解五方面的问题行为解决策略[12]。
2.课堂教学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影响课堂管理策略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陈时见等人的研究认为,课堂教学方面影响堂管理策略实施效果的因素有三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松紧适度、有张有弛,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有趣和流畅,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当教师在以上的三个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时,教师就成为一个“有效教师”,那么他的管理策略就容易得到实施,管理效果也会较为满意。
3.课堂规范的制定与执行的研究
课堂规范的制定与执行是课堂管理策略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文学的研究发现,现行的课堂规则存在较多的误区,如对学生的行为约束过多,学生没有合作的空间,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等。一些新的研究就关注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如刘家访的研究就强调学生的参与在规则的制定中的作用,并强调规则要激发学生的积极行为而不是仅仅限制学生的消极行为。
4.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注物理的、社会心理的环境对课堂管理效果的影响。如研究发现学生在教室里的位置会影响师生间的关系,距离教师距离较远的学生容易有课堂问题行为。此外,教室的卫生、墙壁上的标语、课桌的摆放方式都会对课堂管理的效果产生影响,实际上课堂教学环境的设置也是课堂管理策略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教师课堂管理心理的研究
教师是课堂管理策略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心理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郑桂芳的研究认为,影响教师管理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师的归因方式、教师注意的分配和教师的情绪情感的变化。教师只有善于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调节才有利于课堂管理效果的提高。
四、课堂管理策略研究简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课堂管理策略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化,在理论上、应用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同时笔者感到课堂管理策略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深化。
1.课堂管理策略支撑理论的统一
目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理论取向三足鼎立,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理论。当然三种理论取向在课堂管理策略实施的不同层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行为主义对问题行为的矫治,认知主义对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人本主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同时我们又知道三种理论都有各自的不足,需要互相补充,这就要对三种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合理的、统一的支撑理论,可以指导策略实施的全过程。
2.课堂管理策略理论取向的矫枉过正
目前许多研究者都强调对学生需要的满足、人格的尊重,在一定范围内这是没错的,但过度强调这一点,就会束缚课堂管理策略实施者―教师的管理行为,使师生关系变得过于亲密反而不利于课堂管理效果的提高。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管理策略在有“柔”的一面的同时还必须有“刚”的一面,只有刚柔相济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管理策略的刚柔相济与治国的法治、德治的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课堂管理策略的本土化研究有待加强
课堂管理策略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具体的方法较多的是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真正结合我国中学课堂实际情况的理论、方法较少。比如我国和美国中学班级的规模,编制都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势必会影响他们管理策略在我国中学应用的效果,如果死搬硬套,其结果必然不佳,在这种形势下就十分需要本土化的理论、方法。
4.课堂管理策略由知识形态到能力形态转化的研究
课堂管理策略经验的总结者大多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是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他们表述出来的经验是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不能立刻被一些新手所理解、吸收,而是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如何把课堂管理策略进行分解,使它变成可操作的、逐步提升的步骤,进而缩短知识形态到能力形态之间的转化过程是今后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家访。课堂管理理论研究述评。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2]张宇晨,曾健生。课堂管理策略探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3]任阳梅,司彩兰。课堂管理的有效策略。山西教育,2002,(15).
[4]郑桂芳。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心理因素与调节策略。教育探索,2005,(5).
[5]尹玉。课堂管理的九条建议。中小学管理,2003,(8).
[6]李介。略论课堂管理中的惩罚问题。当代教育论坛,2003,(4).
[7]李金华。学生个性与课堂管理。安徽教育,2002,(7).
[8]刘述文。怎样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
[9]陆忠民。浅谈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教学与管理,2002,(5).
[10]刘翠兰,张金福。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当代教育科学,2005,(14).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篇二
研究现状简评
目前尚未查阅到以“真效”为核心概念的课堂教学研究。比较普遍的是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这是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真效课堂”研究的最核心内容。所以本文的研究现状简评主要指“有效”教学。
在西方国家,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展开,深入探索有效教学的机制,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梅里尔・哈明著《教学的革命》,佩尔・蒂埃著《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等。面对教学高耗低效,学生学习负担普遍过重的现实,我国的学者、专家和部分一线教师从新课改展开研究,并渐成教育热点。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如吕渭源的《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的《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肖成全等主编的《有效教学》,吴松年的《有效教学艺术》,姚利民的《有效教学研究》等,还有若干研究论文和其他研究成果。
国内外学者专家的这些研究,主要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效果、教学投入与教学所得关系等多角度或综合角度对有效教学的含义进行界定,从教学的各种构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教学的主要过程(备课、上课、辅导等),教学的核心问题(预设与生成、新型师生关系、多维度教学目标、课堂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等),对有效教学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究,重点研究了有效教学的机制、特征、原则和策略,为深入研究真效课堂的构建,搭建了基础框架,积累了基本通识,提示了研究方向;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理念服务和策略、方法的指导。
纵观这些研究,存在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由于这些研究大凡着眼文献研究和建议性理论研究,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和实证研究,还差不多处于规划式、框架式的状态,过于宏观。由于缺乏根本的参照依据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教学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科目化、微观化、案例化的研究成果。从普遍意义上看,已有成果对实施新课程目标的课堂教学还欠缺实践操作的切实指导性。能深入参与的部分一线教师,其研究显得零散、孤立;且偏重于知识技能,又显得简单、偏颇。由于这些原因,一些号称“有效”的课堂,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假有效”现象。
研究策略及建议
以落实新课程目标为参照 新课程目标是真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真效教学设计、实施的根本依据和最终归宿。只有落实新课程目标才能做到执行国家法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这必须以课程内容为出发点,关注教材编撰的意图(要实施的课程内容),把教材内容定位于实现课程内容的凭借、手段和途径,使教材内容因课程内容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构成科学的体系。为此,要弄清楚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内涵的联系与区别。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在整套教材内容的纵向关联和单元课文的横向联系中,确定具体课文所在坐标点上要实施的课程内容,科学制定三维度具体目标,并据之对课文内容深入分析研究,合理增删取舍,以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掌握科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养育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将设计、实施及评价连贯起来观察和考量 真效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是真效课堂建构研究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三个主要环节。设计是前提,实施是关键,评价是升华。进行真效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结合具体课文的内容,设计出恰当明晰的三维度具体目标;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充分把握学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实施中高效益地达成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选择
从教的诸多方面考察分析 如教学设计:如何根据学情、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和课文内容,科学制定三维度具体目标;如何处理课文,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如何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既灵活开放,又富有实效;如何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学得或习得“过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品质。教学过程:如何创设情境,切入课文;如何安排教段,自然过渡;如何层层铺垫,创造高潮;如何总结提升,适度拓展。教学活动中的设问:是否富有诱导性;是否具有灵活性;是否拥有开放性;是否能引发新的问题,创造课堂生成。思维方法训练:如何启发;如何引导;如何点拨;如何拓展;如何控制。还有课堂软环境创造方面,如对学生的鼓励:如何期待;如何激发;如何表扬;如何谅解。
从学的诸多方面考察分析 如预习情况:如何有条理地预习;如何运用己有知识经验;如何利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如何找出重点、难点、疑点;如何探究预习疑难;如何选择与解答预习练习;如何合作预习;如何评价预习效果。上课情况:如何做好上课准备;如何选择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如何思考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质疑;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勇敢质疑;如何和老师、同学合作探究问题;如何创新课堂思维,大胆发表见解;如何记录学习要点;如何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课堂学习,总结课堂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向老师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如何总结学习的内容。复习情况:如何利用复习资料;如何撰写单元(章节)小结;如何记住所学知识经验;如何评价复习效果;如何保管学习档案。作业情况:如何选择作业内容;如何提高作业质量;如何攻克难题;如何订正作业错误;如何总结学习方法。还有学习的品质,如主动、勤奋、求实的精神如何;学习的心理,如动机、兴趣、情绪、压力、性格、修养如何。
通过系统考察,综合分析,在教与学的结合点、结合方式和方法上,评价设计与实施的真效性,形成典型案例。每个完整的案例大致包括四个部分:研究主题―情境描述―问题讨论―观点提炼。结合新问题、新发现,不断对案例进行再分析,再提炼。通过梳理、归类,使案例科目化、系统化、微观化,进而从中提炼真效教学的宏观策略和微观艺术,探究真效教学的基本规律,建构各科目真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和案例式的实用课型,使研究成果之于教学实践既具有直观性,又具有指导性、借鉴性和实用性。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范文 篇三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1 涉及内容的综合性。与其他课程比较,信息技术课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广。为了能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
2 教学内容的发展性。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领域还是软件领域都在不断创新,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3 教学内客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信息技术学科有很大一部分应用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充分、有效的实践操作是学好这一学科的前提条件。
4 教学过程的协作性、自主性。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协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参与小的群体和整个班级的讨论,与他人共同迎接挑战、完成任务;自学能力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和已有的学习手段,学习和探索新知识。
5 注重能力培养。信息技术学科要求学生为了达到各种目的,能够利用一系列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与通讯技术工具去发现、分析、综合、评价和呈现信息,能够寻找和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排序、比较和对比信息,分析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二、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差异很大。
2 学生对上理论课没兴趣,觉得理论课枯燥乏味。
3 在操作课的教学上,学生往往自顾自地操作。全然不知老师在说什么。而当老师讲完了,轮到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时候,却又不知从何人手。
4 缺少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老师指到哪就学到哪:缺乏独立钻研习惯,遇到不会的问题马上问老师、同学找答案;自学意识不强,习惯于从老师那儿得到定论式的知识。
三、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策略
1 通过教学准备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方法并非是固定的模式。应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合理地进行教学准备。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学生操作多,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绝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操作,教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教学准备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的课堂实现。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确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达到什么结果,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充分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发挥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以多样化的教学行为组织教学,从而找出较佳的教学方案。
2 通过教学实施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做出的一系列行为,分为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在教学的实施阶段,要让教学方案顺利实施,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或演示,或演练结合,或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或小组竞赛,或任务驱动。其中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小组学习非常重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兼顾能力强的、中等的、一般的和较差的,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并使其得到发展。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篇四
我们山东省于2005年下半年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来看,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教材、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目标的三维整合;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因此,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转变与创新。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有效率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少,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2.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能否进行高效而持久学习的最重要变量之一就是其是否具备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际上是一种密切关注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
3.认知结构理论: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一种充分关注每个学生认知结构及认知发展状况的教学。
三、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课题主要围绕新课改后的教学新理念,重点针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展开一系列分析和研究。课题组通过对本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调查、观察、分析、反思等途径,寻找并归因造成思想政治课低效的因素。
2.课题研究思路、方法
(1)研究思路:课题组讨论――分工搜集资料――分析论证――汇总结题。
我结合教学实际问题,确定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结合各自的教学实际,围绕课题内容进行实验探索;
(2)研究方法:我的研究方法是:结合实际需要分别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实验法。针对课题要求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对现行思想政治课的看法,初步归纳总结,明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针对调查问卷中普遍性的问题分别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比探索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形式。最后通过分析和归纳对汇总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对课堂实验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本课题进行总结。
四、问题与反思
在设计本研究时,我们的初衷是从探索课堂教学规律过程中,总结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成的教学策略,以资提高教学成效,但在研究实践中,越来越感到,仅仅追求策略的研究还不够,因为一个较为良好的策略还要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仅就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讨论,为今后教学的实施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1.策略的有效达成有赖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策略的验证性教学中,我们发现,所总结的教学策略,是行之有效的,但不像设计初衷那样单纯,它的有效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水平,同样一种策略,不同教育理念水平的教师,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为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教学策略的研制与实施,首要问题在于教师的创新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的端正。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必要的理论学习培训工作的信心。
2.各种教学策略互补作用不容忽视
在进行几个策略课堂普遍应用性验证过程中,我们所总结的几个策略,虽然来自教学实践,但在实践重复性验证教学中发现,依据教学内容及年级的不同,在运用时,几种策略搭配使用效果均强于单一使用的效果。例如“关注差异策略”与“合作分享策略”搭配在具有研究探讨空间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均呈现出令人可喜的效果。
3.课堂教学设计需要科学严谨、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体现教师个性特色的艺术创造。情境教学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课堂虽然老师也注重情境教学,但功利化倾向严重,情境的创设更多是为了证明知识,而不是引导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来源。这是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问题的设计不注重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4.培养教学机智,注重课堂教学组织的管理
在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在实施新的课堂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活动组织不当,人为制造课堂的氛围,不是教学过程中自然的表现和流露。评价方式不当,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回答后的评价。有时轻率地予以否认,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活动不当,讲话的语调、语速缺乏变化,语言缺乏情趣和吸引力,导致学生疲劳,学习兴趣下降;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解题时,教师不停走动或喋喋不休地提示,打扰学生的正常思维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偏差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场所,充满了许多不可预知性,因偶发事件而引发的课堂失误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失误。但每一次偶发事件如果能处理机智的话也能很好地控制失误。培养教学机智,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课堂驾御能力至关重要。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概括化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因此,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策略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相信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课程与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学创新教育实验研究》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范文 篇五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思考;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全面渗透,课堂教学“高效”一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无限的丰富,但其根本要旨在于“学生主体得到充分展现和发展,教师主导得到生动呈现和发挥”。许多高中数学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一目标,对课堂教学之中教学方法的设置和运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形成了具有一定指导性、借鉴性和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如“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杨思教学法”,“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徐州“学讲计划”以及“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拓展―检测小结”的“如皋五步教学法”等等。这些对我们做好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提供了有效参考。笔者在探究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的进程中认为,要实现教学策略的教学最大功效,应该紧扣教学特点以及师生特性进行设计和架构,从而达到教和学的效果最大化以及效能最优化。
一、利用师生学教特性,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学认为,课堂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构建要素,最为必需的教学因素,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和 “学生的认知”二者教学要素之间活动,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互惠进程。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探知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方法保障。学生的探知,反映和展示教师的讲解效果和成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中,高中数学教师应科学利用师生之间在学与教之间的互补、互惠特性,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在以导促探、以导引探、导探结合中,一方面要重视高中生自主探究思考活动的“创设”,让他们巩固强化数学知识根基;另一方面要注重他们实践过程的指导,针对他们探究进程中出现的认知缺陷、解答错误以及解析疑难等,有效指点,科学引导,实现高中生数学探究实践活动的有序、深入、高效开展和推进,提高高中生数学探究的技能以及效果。
二、紧扣课堂发展特性,实施互动式教学策略
教育运动学认为,课堂教学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发展进程包含了教师的讲解指导、学生的探索研究两个重要部分,并且二者之间不是互不相连、自行其是的独立活动,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包容的有机整体,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相互交集,不可割裂。教师在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中,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进程中的发展特性以及教与学活动的包容特征,摒弃以往学教脱节、各自为政的狭隘教学模式,建立融合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探知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将教师的教学指导功效和学生的探究学习特性有机地融合,在教师的有序引导、科学指点中,推动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成效。
如“等比数列”一节课“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知识点讲解中,教师实施互动式教学策略,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提问:请同学们写出①an=2n, ②an=1[]2n-1,③an=20n-1这三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你能说出他们的通项公式吗?
生:开展观察和猜想活动,寻找这三个公式中共性的地方,指出可以把三个等比数列改写成an=2×2n-1,an=1×1[]2n-1,an=1×20n-1的形式。
师: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生:合作讨论,指出这三个式子中都有n-1次幂,并且乘号前面的数字2,1,1,即首项为a1,因此可以猜测到它们的通项公式为an=a1qn-1.
师:组织学生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抓住以评促思特性,实施评价式教学策略
教育学认为,教师的主体指导功效之一,就是评判指点学习对象的学习实践成果及效能,并且借助于评价活动,促进被评判对象更加深入地思考、深刻地改进和切实提高。众所周知,高中阶段学生群体数学知识素养及能力水平与现行的教学大纲要求标准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就导致了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程会出现认知缺陷和思维瑕疵。这就决定了教师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要利用教学评价所具有的指导促进功效,通过实施评价式教学策略,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多样性的评价形式中,进一步引导高中生进行自我反思、深刻剖析和自我改正等自主思维、实践活动,以此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成效。
上述所阐述的内容,是本人对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的浅层次思考和初步探究。高中数学教师只有牢牢抓住课改要义、紧紧围绕课堂特性,坚持创新务实,设置科学的教学策略,精心实施教学,才能取得学与教的双进双升。
【参考文献】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篇六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标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一直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管理制度,单一化的教学方式目前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对传统教学的优化,教育部研究并设计了新型课程标准,旨在落实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一线教师在教育模式与授课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新课标的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学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暴露出了较多亟待改正的问题。下面分别对课堂实施策略、实施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一、新课标下课堂实施策略
高中英语新课标课堂实施策略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为理论指导,在对教学过程的要素与环节进行优化后,编写出教学指导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英语教学中,它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选择与组合过程中,以实际教学方案为载体。另外,教学策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这一点区别于教学方法的概念。一般来说,高中英语教学实施策略具有指向性、整合性、灵活性、启发性、可操作性几个主要特征,与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性与单一性相对应。从分类上看,高中英语课堂实施策略主要分为课堂提问策略、呈现策略、激励策略、学习指导策略等。另外,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有机会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究与对话交流,个性发展状况较为理想。
二、新课标实施中的问题
1.单一化的讲授模式
在新课标要求下,一线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我学习,但在实践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具体来看,多数教师依然遵循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并无显著变化。在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压力较重,而且高中教育依然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因此很多教师只能“无可奈何”地采取以讲代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另外,还有部分教师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固守原有的机械化教学模式,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学重归“哑巴英语”的歧途。
2.形式化的教学活动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教学活动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水平。但部分活动过于形式化,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只注重活动内容,缺少语言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英语的全方位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泛滥也是教学形式化的重要体现,由于授课内容容量较大,部分教师选择使用课件辅助教学,但课件播放过程中,学生难以进行积极思考,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缺乏实效。
3.本末倒置的教材认知
由于高中教学以高考等应试目标为主要要求,因此在教材的认知与使用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考试要求,产生较大误区。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全方位讲解,唯教材内容是论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加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英语素质,但直接导致了课时不够、内容缺乏的大问题,可谓因小失大。部分教师则紧抓课外教辅的作业要求,抛开主体教材,摒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刻意迎合高考需要,使得学生难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整合要求。
三、新课标实施问题的解决对策
1.灵活应用教材知识
对于高中英语教育存在的教材内容使用僵化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在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内,对标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补充与调整。对于教材中缺乏的知识背景与拓展要求,可以进行适当补充;对于冗长的课文与听力材料,可以片段化地截取主要内容进行讲授,舍弃不必要的内容;对于单元内或跨单元的类似的语法知识,可以重新安排教学顺序,优化教材的处理方式。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优秀英语教学需要以实力过硬的一线教师为基础,对于英语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工作,要适度提高门槛,以教学培训与思想教育的方式提升一线教师整体素质。首先应当加强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办全体教师参与的课程研讨会议,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自我学习。其次要加强师资的培训,各级教育主管机关应当设立分级培训中心,积极引进英语人才,以新课标的理念为依托,构建全方位的教师选拔与培养机制。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贯彻新课标要求的主要环节。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优化,应当从创新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入手,有计划、有目的地强化课堂活动的应用效果。对于课堂时间的分配要做到合理化,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设计课堂的主要活动。课堂设计要注重增加学生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课堂演讲与小组讨论,发挥课堂活动的真实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强化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但在一线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对于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主要存在讲授模式单一化、教学活动形式化和教材使用主次不分的问题。有鉴于此,对于高中英语教学,一方面要紧抓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灵活化地处理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完善英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占奎。新课标英语教学“穿新鞋走新路”[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1-07-01.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篇七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实际;实施
1.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元素、相互关系、存在环境。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教学本身可看作为一个系统个,其中地理学科内容、学科教学目标、老师、学生等都是教学这个系统的元素,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并且教学目标是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功能、实现最优化教学的前提。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过程与操作流程,是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而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教学中起到提纲的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为了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该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是完成教学多元智能的基本保障,是培养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前提。
2.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使得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意识缺乏严重。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目标形式上的陈述不规范,教学目标的主客体混乱,没有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在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上,由于意识的缺失使得目标设计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合实际,过于空泛,无法准确的表达地理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教学目标体系不全面,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不健全;教学目标要求不合理,对学生起不到激励、引导、激发、合理评价的作用;教学目标缺乏个性、差异性、层次性,没有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使得教学目标的实施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2)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时候,虽然老师制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但在实施的工程中,由于意识、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学目标设计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不相符,导致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施与教学过程脱节,比如教学目标而没有教学环节,有教学过程而没有教学目标等。在教学目标的实施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使得教学目标的实施过于机械化与随意化,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并不能最初及时有效的反应,而是仍然按照此前设计好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进行,或者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课堂突发意外的发生而随意更改教学目标,或者盲目的添加教学目标,使得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偏离高中地理教学的总体目标。此外,高考带来的压力使得一些教学目标形式化、片面化。
(3)原因分析
在主观因素方面,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高考压力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多数不愿在教学中做出改变,担心教学模式的改变会影响到学生成绩;多数高中地理老师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总是存在诸多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地理教学专业素养不够,短期内无法完全驾驭目标教学方法;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多数老师缺少更为深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这极大的阻碍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在客观因素方面,应试教育仍然是目前高中教学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升学成绩是决定教学评价的唯一指标,这就使得考试形式、评价制度成为制约搞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及考试评价方式的制约,使得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与实例借鉴;此外,大班模式的教学使得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存在较大困难,无法全面将所有学生,从而制约了高中地理老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3.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策略
(1)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中,要遵循整体性、全面性、差异性、灵活性的原则,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内容、教学条件、学生情况等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一般为:(分解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使其具体化、细致化)(研究学生背景,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个体性、高效性)(分析地理学习内容,确定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而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表述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实施策略
教学目标的实施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始终伴随着教学目标优化,时教学目标的实施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地理教学目标的实施要在课堂教学前呈现给学生,使其了解到课堂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教学内容需要掌握的程度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巧妙的设计地理相关活动,从活动中渗透教学目标。此外,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巧妙的使用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目标的实施。在地(www.kuaihuida.com)理教学目标实施中,教学反馈是监测教学目标质量与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是优化教学目标的依据,因此要强化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实施的具体效果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曹书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及改进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5
[2]杨帆。新课改下高中地理尝试教学法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3]旋晓伟,王林,王晓青。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篇八
1、小组合作的形式与方法是不是对学生的学习足够有利。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中,小组学习的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模式,在解决某些题目中,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究才能有效完成目标。
2、怎样才能把教师授课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组成一定人数的不同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并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让学生进行辅助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构建学习群体,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由老师统一讲解,而是让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借助多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学习中获得的资源,最后让学生自主有效获得知识。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教育理念的支撑,现行的课堂教学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对听课环节需要进行科学观察,对听课,评课与个案追踪的环节进行研究,对课堂结构的组成进行必要的分析。课堂教学的过程需要借助媒体进行分析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需要从师生互动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中师生的语言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同时要对课堂教学的时间与效率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最后通过筛选,提炼有效教学策略再加以分析验证,通过探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化方法,最后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务实创新型课堂教育模式与相关的评价体系。在科学实践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将探索出的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实际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有效做到将理念落实到课堂中,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通过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教学实践有效性的评价上。从理论的层面上考虑,课堂教学的复杂多样化,决定着教学情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变化,不同的教学理念决定着不同的教学实践的产生。由于各种教学实践的操作往往不在一个水平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相关策略往往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通过选择,设计与实施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让教学方案更具有前置性与发展性。现代教育理念已经由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的研究。通过让学生与教师地位的根本改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目标的成长。
二、通过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策略研究要实现的目标
1、要构建学生的有效性学习与构建有效的教学平台,形成教师对学生有效教授的具体策略指导。
2、构建教师的有效教学模块,让教师对有效教学实验的策略个性化。
3、操作相关的成型课堂案例,创新相关的实验方案,构建教学的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相关的可行性教学理论。
4、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教师的具体授课形式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
5、结合具体到学校的实践工作,大面积的提高教学的实际效率,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为课堂教学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教学有效性的理念开始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教学就是科学的基础上,民众通过关注课堂中的教学形式总结课堂经验,在程序中教学,在课堂观察系统中教学,让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与教学效能进行有效的核定,由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因此诞生。
三、可以称得上有效教学的课堂形式
1、学生不仅在课堂学习中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也在学习课堂理论的基础上学到了其他方面的知识。
2、在上课结束之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课堂上所讨论的内容,从而做到了不强迫学生学习的重要转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行了解、讨论三角形的分类,让学生自学归纳总结具体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结构。根据构建主义理论的相关定义,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促进转化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理论。在丰富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教学策略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小组讨论,分组操作,合作交流,小组自评的过程中,让小组内的合作互助为主,竞争为辅,或者以让小组之间的竞争为主,合作互助为次要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效率的最大化。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篇九
关键词:学案;问题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2011年9月,本课题被立为虹口区区级课题。从课题批准立项到现在历时一年,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探究“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施与研究,从总体上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都有所提高”为目标,全力投入了这一课题研究的策划组织、指导、实施等工作。2012年9月,本课题顺利结题,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探究出有针对性的、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的相关策略。现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成果等报告如下。
一、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态度能够进行有效地矫正,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第二,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一支能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三,通过本课题研究,达成师生共同承担教学的任务。两者和谐合作、互利双赢、相得益彰。
第四,形成校本教材。
二、研究方法
1.情报研究法
资料查阅、整理。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3.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
4.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再通过座谈、听课、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
5.案例研究法
一是研究教师个人教学行为案例,二是研究一些能够体现师生协作的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
三、研究过程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11.9~2011.10)
(1)收集、准备相关文献资料,加强教科研的学习,参加相关的课题培训会。
(2)了解学生的状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构建课题目标与确立课题内容,确立了《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设计、论证,制定了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1.11~2011.12)
本阶段实施课题研究。在研究中,阅读相关的教学论著,并把相关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与课改实践结合起来,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注意经验积累,撰写有价值的文章;经常交流探讨实际问题;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认真提炼,完善课题方案,将课题研究理论系统化,操作规范化,初步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3.总结阶段(2012.1~2012.8)
(1)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实验数据,汇编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内容
1.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我们以问卷形式,对本校13个班级、400个学生做了调查,以“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喜好”一题为例:选择“老师讲,学生听”(31%);“学生讲,老师听”(2%);“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由老师总结分析”(9%);“老师从不说教,而是围绕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探讨中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15%);“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允许学生提出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老师面对学生的困惑不是含糊其辞,而是能够从正面解答学生的问题”(18%),“老师知识丰富,讲述从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能够结合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和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有趣地讲述分析,把道理分析得通俗易懂”(25%)。
从中不难看到:学生一方面对目前的教学有较大意见,另一方面又留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老师有严重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离开老师不知怎么学习,无所适从。
2.通过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针对学生情况,我们利用备课组、教研组际等活动,在围绕《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的主题研讨中,了解其他教研组关于学案的实践进程,借鉴其经验反思后,课题组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研究与设计问题系统,编写教、学两案。
3.以学定教,提炼课堂实践,建构学案基本模式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这9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