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解范文【7篇】4-17-88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般指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国际贸易与经济论文范文 1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解范文【7篇】4-17-88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四大基础模块和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安排组成。通识基础课程是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各专业在校本科大学生都必须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是指在校本科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所必须掌握的本学科本专业特有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其目的是在修完通识基础课程基础上,为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专业核心课,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特有的、在特定专业领域和范围内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设置这类课程,是为了强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以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专业选修课是指在掌握专业核心课并修满学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一定数量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密切相关的若干其他课程,既可是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动态以及热点问题,也可是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领域,以拓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实践性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尽管有些高校根据本校师资状况、教学条件及培养目标的差异,对上述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例如,南开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是“注重基础,简化课程,减少课时,注重训练”;武汉大学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华南理工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一是注重外语教学,外语课采用不断线的课程设计,第一阶段侧重于英语听说写三种能力的训练;第二阶段侧重于国际商务英语的学习,以强化专业语言功能。二是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见习实习;第二阶段为外贸实习;第三阶段为毕业实习等,但主要课程设置上仍然大体相同,都没有对上述课程总体框架所规定的课程范围和内容做出实质性改革和突破。因为,不论哪类层次高校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几乎占理论教学80%左右,被牢牢锁定在规定范围之内,几乎没有太大的调整余地,唯有剩下的20%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可作适当调整,这必将影响和制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改革与创新。

了解上述内容,以便我们能针对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找素质培养与课程设置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与矛盾,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提供依据。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分析

一所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本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更关系到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评价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必须以社会(主要指用人单位)对国贸人才的素质要求作为衡量标准,用人单位的素质要求,是检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试金石,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客观依据和出发点。因此,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从目前情况看,全国许多地方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多都将培养目标定在培养适应从事国际贸易及其它涉外经济活动的经营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第一线”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问题。

1.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没有考虑专业的特殊性。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仍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科目,比较强调政治、体育、军训、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学分大概占全部学分的40%(含公共选修课),而且难度较大。就数学而言,我国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会计专业、金融专业还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学数学的难度是一样的,学校没有考虑高难度的数学课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否必要,由于这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再加上考研学生比例有限,因此,学生感到压力很大。这说明我国高等院校仍存在整齐划一的倾向。

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国际贸易专业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应特别强调学生的外语水平。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已引起许多大学的重视,如有的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实行五年制,专门用一年的时间学外语;还有的大学将公共基础课的学分让出50%为院管(或系管),主要用来安排外语教学。这些做法都是可以推行的。总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应强调难度适中,符合专业学习的需要。

2.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过于狭窄。专业基础课又称专业核心课、学位课或专业必修课。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本着“宽口径、后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原则。比如,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可开设一些介绍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体制、基本规则,商贸公司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及为制定贸易政策和商贸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一些市场调研与决策的技术等。除此,还应增加开设“现代物流”、“期货”、“电子商务”等交叉学科的课程,重点突出国际贸易主干学科特色,克服目前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科之间相互重叠的问题及基础理论薄弱,知识面过于狭窄等问题,有利于学生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专业课的设置实务性不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应用能力培养相对薄弱,尤其是英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格外重视,特别是对最能反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点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倍加关注。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四个能力里,创新能力是关键。要在大学4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是,实际上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甚至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英语课的设置缺乏应用性。现有高校的英语教学体系是依据为涉外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需要而设立的,该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对听说能力要求不高,没有专门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课程。作为一名能胜任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的业务人员,其英语听、说、读、写熟练程度应达到大学英语6级水平。可见,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必须引起我们在课程设置中的高度重视。

三、合理构建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

目前全国高校可划分为国家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地方所属普通等高院校和专科院校三类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也不相同。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上,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这样就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开设的同一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作为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计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1.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应推进双语教学。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了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等院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目前大部分地方院校开设的双语课仅占5%,开双语课的空间很大。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的课程体系一直是以实际操作中的业务流程为序进行讲解的,在实践应用中,特别强调英文函电的使用以及英文单证的制作,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将该课定为双语教学非常合适。总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增加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要求,更是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2.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是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模拟》、《国际结算》等应用性强的课程,除了课本教学之外,应该安排1/3左右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业务操作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后更快的适应实际工作。实践教学采取企业实习和实验室模拟流程两种方式。一是学校与国际贸易企业的相互合作,积极建立校外实习点。国际化的民营企业将是未来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国际贸易专业应该与民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 鼓励学生在生产和实际工作现场接受训练和教育。二是对于现场教学困难的课程,可以采用实验室的虚拟化、仿真化、模拟化教学。比如,可以建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计(模拟)实验室,与有关经济部门合作,建立一整套国际贸易实务的实习环节。从谈判开始—接受—签订合同—到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有关业务,包括备货、运输、商检、报关、结算、保险及索赔等,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身体会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填写有关函电、单证,办理相关的手续,学生在专业机房实现模拟信息交互,从而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

3.采用前期基础统一培养、后期定单式与自主式专向培养的方式。为达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把基础知识和基础性专业知识的统一培养,与方向性专业性知识的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和定单式培养结合起来。采用前期基础统一培养、后期自主专向和定单式培养的方式。

对于基础性和专业基础性课程,遵照教育部规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本院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实践和认识加以设计,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其大部分课程集中在大一和大二传授。

对于后期的专业性课程,采用以各个�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自己的方向,再根据选定的方向系统地组织学习。在这个阶段,教育的方式是以学生的自我定位、自我设计为特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自主地向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发展。这个阶段集中在大三和大四两年。学生的自我设计是以大三上学期的生涯设计为根据,由专业导师辅导每个学生设计自我生涯,由此确定专业方向和专业知识的构成和能力特点。对特定方向的模块化教学,也可以结合社会就业需要,与社会合作单位设计和培养学生,根据岗位需要签订合同,根据合同要求设计课程——定单式培养,让学生和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4.开展双学位教学。国际贸易专业可以与英语专业合作,也可与计算机专业合作,开展国际贸易专业与英语、计算机专业的双学士学位教学,使学生不仅了解国际贸易业务知识,更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还有很强的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学生只要另外交一定的学费和资料费,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在四年中修完两个专业所要求的专业课程,就可以获得双学位,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通过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格外重视,外语好,懂电脑,专业知识过硬的毕业生 因此,地方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特别突出最能反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点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总之,只有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到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训。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强,宋协青等。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东北大学学报,2001.

[5]试析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书签。

[6]雷洪。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改革。肇庆学院学报,2005.

[7]张宝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

[8]龚新。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

[9]肖丹丹。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07,12.

[10]刘红燕。高职类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职教论坛,2004,6.

[11]郭志成。高职类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 2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或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个囊括国际贸易法学、国际投资法学、国际金融法学、国际税法学等分支的庞大体系。布雷敦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国际经济法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随后 60多年,随着国际经济情势的变化,国际经济法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发展。

一、国际贸易法

自乌拉圭回合结束后国际贸易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该回合通过了多边贸易谈判,达成了一系列多边贸易协定、协议、决议和谅解,并根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它标志着国际贸易法的新发展。

(一)贸易自由化是国际贸易法的必然选择。

贸易自由化,是指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通过国内立法和国际协议,逐渐减少对商品、服务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投资、知识产权等在国际间流动的行政干预、放松对其贸易的某些限制,以获取本国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和最佳的经济效益的过程。

目前,国际贸易法强调贸易的自由化,淡化国家管制法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在国际层面上建立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和私法自治。但是,我们应看到,绝对地强调私法自治会使国际贸易失去公正性。贸易的自由化和公正性的结合在国际贸易法中应是统一的,否则,贸易自由化是不会持久或深化的。

(二)区域贸易协定的推进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中新事物和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原有的多边贸易体制难以快速反应,而区域贸易协定涉及成员方较少,相互间更容易达成妥协,因此通常比多边贸易谈判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组建是新一轮区域主义浪潮形成的最重要标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急欲通过TPP,以求在WTO之外为消除“边境线后”的贸易壁垒角力,并为21世纪贸易制定新的规则。

区域贸易行为对我国的敏感部门和行业带来一定冲击,倒逼我国改革的速度和深度。中国需要在国际贸易新规则形成过程中及时转变策略、积极应对,加快上海自贸区建设以及与东亚经济体实质性区域经贸合作进程。

二、国际投资法

国际投资法是调整国际私人直接投资关系的国内法规范与国际法规范的总称。

(一)全球投资走向便利化。

国际投资便利化,是用来简化并协调投资者在FDI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程序,其内容包括投资促进中的部分措施、减少投资者权利限制、减少与行政效率和腐�

根据联合国《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目前全球外资政策总体上走向开放和便利化。在国别层面,各国出台的外资政策继续朝着投资开放、投资促进及便利化方向发展。在国际层面,国际社会制订新一代国际投资规则的努力持续进行。

(二)我国深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多年发展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RCEP可成为我应对全球自贸区建设热潮的基石,有效抵消TPP在政治和经济上可能给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RCEP将进一步简化和统一亚太地区相关贸易规则,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有利于我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但是,RCEP也可能给中国带来一定风险和冲击,需要多管齐下及时应对新形势可能带来的挑战。

三、国际金融法

国际金融法是调整国际金融关系,即跨国货币、资金流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国际金融体系。

(一)国际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

金融市场化,也被称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脆弱性,其引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但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金融自由化的收益大于风险,所以应当赞同金融自由化。在实践上,由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压力,金融自由化又是一个不得不走的过程。因此,必须推进金融自由化。

(二)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经过近20年的改革,初步建立了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同时,市场主体也通过金融创新加速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银行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是此类金融创新的典型代表。

与利率市场化相呼应,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亦是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中备受关注的内容。人民币“入篮”可以促进中国加速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倒逼资本和金融账户加速开放,这有利于中国老百姓在全球范围进行资产配置和交易。

四、国际税法

学界普遍赞同的广义国际税法学说认为,国际税法不仅调整国家间的税收分配关系,还调整国家与跨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征纳关系。

(一)国际税法首要原则—税收法定原则。

所谓税收法定原则,是指由立法者决定全部税收问题的税法基本原则,即如果没有相应法律作前提,政府则不能征税,公民也没有纳税的义务。税收法定主义是人民财产权利的守护神,它已成为最基础最核心的首要的税法原则。

在我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并在2015年新修改的立法法中明确了税收法定原则。

(二)我国税收现代化建设。

一方面,加强全球税收交流与合作。要更加积极地参与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行动计划后续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与相关国家的税收协定谈判,进一步深化与OECD等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的交流合作。

另一方面,完善国内税收制度。积极参与《税收征管法》、《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工作,全面推进“营改增”,进一步落实国税地税改革方案。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 3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国际贸易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加深,我国和世界各国之间开始了日趋频繁的贸易往来。毫无疑问,这些经济往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但是,却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和他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等,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依靠国际经济法。本文对于国际经济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阐述,并且对其在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方向,以期能够引起相关的借鉴和思考,最终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并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进展。

论文关键词 国际法 国际经济法 对外贸易

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逐渐打破了距离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各种的贸易,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由于计划经济思维和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国际贸易一直处于停顿状态,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家不仅较少,而且形式单一、交易物也多以农产品和资源为主,没有起到对外贸易应有的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了史诗般的改革开放,向全世界打开了国门,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具有了和外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优势条件。此后,对外贸易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坚实动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对外贸易历程概述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世界的发展趋势,在增强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扩大着对外开放,积极、平等和世界各个国家开始了相互间的经贸往来。经过改革开放后长达数十年时间的建设,尤其是中国加入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进入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期,不断地利用对外贸易来深化自身改革,不仅利用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而且还利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提升了自身的生产力水平,真正实现了国家跨越式发展。

时至今日,作为中国经济体系中最活跃和增长最快的部分,对外贸易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中国不 总之,通过建设和发展对外贸易,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得到了紧密的联系,这不仅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有裨益,而且也为世界繁荣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可以看出,2013年年内,我国已经实现了4.16万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已�

由此可见,我国对外贸易不仅对于自身,而且对于整个世界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逐渐多层次、多范围、多角度的对外贸易也在一定程度的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如何利用国际经济法这一重要的国际法内容来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已�

二、国际经济法相关概念阐述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并且以自身的强制力作为保障,协调和管理相应社会关系的社会准则,也就是说,法律的诞生、制定和推行,必须有现实的社会实际作为基础,必须是建立在社会实际情况之上。因此,国际经济法就本质而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必然出现的产物,也是各经济体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来往和国家间贸易逐渐加强的产物。

国际经济法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期,当时,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不同商业城市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这就迫切的需要相应的规则能够对于这些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因此,一些不同城市间进行经贸往来时约定俗成的规则便开始出现,调节着彼此间的经贸活动,而这便是国际经济法的雏形。此后,随着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不断加深,开始出现了大量有关于国际经济法内容的法律制度,并且从国家的角度得到了确认,因此,学界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法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逐渐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中起到更为突出的作用,规范着世界经济不断地发展。

三、国际经济法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正是国际贸易的日趋繁荣才使得国际经济法诞生并且得到发展,可以说,其不仅包含着国际间不同国家的多项立法,而且对于国际贸易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规范,是调节中国对外贸易措施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立法措施和调节工具。可以说,不同国家间经济的“小国寡民”时代已经正式结束,国家单独的依靠自身经济的发展已经完全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建设规范化的国际贸易便已�

可以说,从现实实际的角度来看,国际经济法保障了各个经济主体在参与世界经贸活动中都可以具有相应的标准和依据,可以极大的维护世界贸易的正常进行,更保障了世界的正常秩序。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施改革开放之前,包括外贸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极少和全球市场发生接触,因此,国际经济法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这一局面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了极大地改变,中国和世界各经济体之间接触日益频繁这一客观事实使得国际经济法必然将得到发展,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和国外各经济体之间的接触日益加深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国际贸易问题,正因如此,若想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长远、快速发展,必须要认真的了解和科学应用国际经济法,以此来应对日益变化的贸易环境。

四、国际经济法在国际贸易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国际技术贸易法

所谓的国际技术贸易法,即个经济体间有关于知识产权和科学技术的国际商务往来,主要有惯例、国际公约、国际组织的内部决议、国内的法院判例等部分共同组成。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国际法中,从1883年开始,包括《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在内的各种国际公约开始相继问世,这就使得国际技术贸易中所存在的各种知识产权问题能够在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得到解决,并且经过长久以来的修改和完善,至今仍然在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必然会在国际的经济市场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也将逐渐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却将规定有知识产权内容的国际技术贸易法作为自身的防护措施和武器,而中国由于自身的科技相对落后和知识产权制度的相对不完善,使得中国企业在进行相关知识产权的经营时不得不陷入相对落后的申请专利受限、支付高昂专利使用费到最后生产这一相对落后的经营模式中,这不仅无法取得客观的经济收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科技研发的积极性,只能单独的复制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产品,这对于我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印象。

由此可以看出,国经济法对我国参与国际技术贸易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整个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二)国际货物贸易法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和《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这两项国际法是国际货物贸易法的主体,主要是规定了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交易双方各自和彼此之间的相应责任与权利,以期能够为国际贸易的往来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并制定相应的标准,从而从根本上规范、指导和促进国际间的自由贸易。

如,在2002年的德国某公司诉讼中国某公司啤酒花质量议案中,由于货轮的油罐发热而引起啤酒花变质,但是保险公司却没有进行回复和理赔,因此德方提起诉讼,要求中国某公司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在关于国际贸易贸易的国际法中对这种情况规定,货物在运输途中出毁损,在保证卖方已经交货的情况下,应当由买方承担,因此,法院最终做出裁决,中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由此可见,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法对于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利用国际经济法,可以保障我国的经济权利,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五、国际经济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一) 应对知识产权危机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知识产权壁垒之所以会影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因为由此产生的额外成本会降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最终导致产业的萎缩和消亡。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应该对这一危机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正因如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快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知识产权发展、妥善应当诉讼,以期最大程度的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与经济论文范文 4

(一)缺乏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而当前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凤毛麟角,很多案例不是编写的过于简单就是案例的完整性不足,这样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全面分析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此外,一些案例在选择的过程中缺乏真实性和针对性,其与课程的关联程度不高,不能充分的体现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的应用,而一些国际经贸公司为了商业保密在提供一些信息数据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颇,这样就使得案例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教师综合素质有限

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借助于高水平的教师,而目前高等学校中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其教学的理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上,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在授课的过程中依旧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尤其缺乏一些国际经济贸易的实战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案例教学法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对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来,进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到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而当前高校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其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很大的制约,其自身的分析案例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这就导致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完全没有实现出来。因此,在推进案例教学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进一步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案例对于提升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和真实性,使其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尤其要优先选择一些时间跨度比较小的�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案例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推动案例教学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其能够掌握案例教学的真正内涵;其次,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在提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掌握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最后,针对当前很多从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教学经验尤其是实战经验不足的现状,学校可以通过让任课教师前往国际贸易单位或者公司实习或者是聘请国际贸易公司或者是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来校任教,进而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做好自身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工作,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设置必要的讨论交流环节,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相互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能够找到教学案例中运用的国际经贸专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而使得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切实的提升。

三、结语

国际贸易与经济论文范文 5

[论文摘 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 6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形势

目前,明确解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共同发展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自由化脚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也发展快速,国际贸易 故熟悉我国国际贸易的状况,对解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方向、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目标都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1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对外贸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它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进步的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处在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也已经达到了一种中速甚至高速的新状况。面对经济内部需求力量不够、生产成本持续增多、全国经济复苏贫乏、投资速度缓慢、人口红利不断衰退等一系列问题时,国际的进出口贸易商品逐渐减少,从而促使了中国的经济得以赶上国际经济的步伐,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利益。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十分不理想,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贡献率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十分明显,为了改变现状,就要求我国要稳定出口、扩大进口。如此一来,我国的经济才能稳定发展,也更容易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2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意义

2.1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紧密相关的。(1)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发展少不了经济和贸易的支持。首先,每个国家都是借助贸易的方法来从别的国家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从而实现自己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所以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其次,从国家内部的角度分析,科学技术服务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增大技术研发的力度、创造与自身经济发展规律相一致的设备。(2)先进的科技为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在技术和设备上,高效的加快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步伐。

2.2贸易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国际经济增长

国家要想在经济市场立足,其根本就是经济的发展。上层建筑取决于经济基础,经济是促进世界各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关键。一方面,国际贸易作为推动国际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不仅仅在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可以提升各个国家本身的经济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增长模式,国家从传统的内部经济发展模式慢慢转化成国际范围内的全球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包括国际贸易在内的多个国际领域共同进步。

2.3提高企业国际竞争意识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最终会提升各国对国际市场的竞争意识。(1)在企业不断把其管理理念和生产经营模式创建在适合国际经济发展、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不仅很大程度的加快了企业的生产、营销和管理效率,也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2)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根本点出发,发掘了企业和人才的潜在能力,让企业不断进步,最终促进了企业的整体经济,加强了企业的竞争意识。

3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3.1当今国家新形势

目前国家发展新形势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由于全球经济的普遍增加。指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逐步多元化,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发展模式从单一化转化为多元化。经济发展多元化的具体表现是世界三大经济集团的产生和进步。北美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的根本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全球都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发展程度和规模大小。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曾明确解析国际的发展形式,具体写道:“多元化趋势在全球或者地区范围内,它在经济、教育、政治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各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就在不断的贸易来往中逐步完善,各种力量也会有新的分化和结合。”欧洲的经济也在欧盟和欧洲共同体的创办下跨出了新的一步,让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越走越远,1989年启动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它是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论坛,它着重经济技术的合作,要求人们自主自愿加入,是比较轻松开放的。

3.2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3.2.1国际贸易结构高级化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原因就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根本就是知识经济的发展。现如今,各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也转向知识化。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化的影响下,人们的创新精神也不断增强。新兴服务业的不断进步,使得传统的旅游业、运输业份额不断减少。约20多年以来,国际贸易服务模式逐步扩大,已从1990年的3700亿美元变成现在的2.1万亿美元,金额就占据了全球贸易的21%,份额明显增大。

3.2.2贸易自由化

科技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促使了世界范围内的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密切,贸易的传播方式也变得自由化,国际贸易的规模也随之增大,但同时也伴随着多种问题的产生。所以,在国际贸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象下,对自己贸易的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在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迅速的高峰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贸易的保护花样层出;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多等等。

3.2.3贸易模式多元化

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更方便的进行贸易交流,让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也开始了网� 首先,借助网络渠道人们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从而也就增加了国际贸易的利润,减少了贸易的运营成本。其次,在全球性的互联网笼罩下,人人都需要遵守网络特有的交往规则和机制,也就保障了贸易的安全度。所以,在新时代的趋势下,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全球化。

3.2.4国际贸易进人高速增长期

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已经达到了高速增长的阶段。就2005年,全球的货物贸易增长到22%,是27年来的最高纪录。在各国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联系逐渐密切的因素下,造成了各国之间的贸易进行逐渐频繁,有竞争才有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使得全球货物、服务贸易都快速的增长,世界经济整体飞步前进。

3.2.5贸易格局固定,中国成为贸易“新宠”

以发达国家欧、美、日为主体的贸易格局一直保持固定不变的姿势,且会长期持续下去,但现在中国 正是由于以欧、美、日为代表的三大经济一直是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借助多边贸易机制和区域贸易合作来主导国际贸易的秩序,从而出现发达国家在贸易交流中获取很大利益的现象,其货物出口和服务贸易都占到总额的80%以上。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增长,使得中国的世界地位逐步上升,贸易总量的占有份额也在提高,对全球贸易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也就成为了国际贸易与经济的“新宠”。

3.2.6区域经济合作快速发展

贸易的快速发展,迫使主要贸易大国一致采取扩大区域间合作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和争取区域贸易安排的主导权,这也为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国际经济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其主要的就是区域贸易安排,主要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慢慢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转化;各区域成员国快速发展区域贸易;区域内贸易的总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过半。区域贸易安排现在已经是提高国际地位、各国获取市场资源、增大发展空间的重要措施。

4针对当前形势的发展做出相应对策

4.1着重提高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创建现在备受全世界各个行业领域的关注,其原因是,企业文化的创建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构建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持续发展下去的垫脚石。我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就走向了世界,企业文化的创建却一直停滞不前。为了提高我国企业文化的国际竞争软实力,就要求我们不断钻研加快企业文化步伐的新措施。

4.2紧抓人才引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人才不仅企业和国家进行服务质量提升、技术创新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基础保障,也是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量。目前,不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其竞争力都是非常激烈的,其竞争的实质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只要培养出一支具备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才能让国家或者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长久持续生存发展下去。

4.3完善制度,创新管理方式

企业能否可以在长期竞争中保持积极向上、活力四射的状态,完全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各项管理制度。从某个角度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就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各项管理制度,这种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竞争力的提升给予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所

4.4施行名牌战略,打造中国品牌

在目前竞争激烈的企业营销中,其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品牌化经营。创建、培养国际化的中国品牌,既可以让我国获取长久的利润,也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强化自身实力。企业在国际经济和贸易的活动中,要积极努力的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品牌。换言之,企业长久持续发展和生存的重要决定因素是名牌战略,企业未来利润的获取取决于企业品牌的力量。而且,我国的企业在竞争中要意识到,品牌的创造是一个复杂和长久的过程,既需要企业在国家竞争中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也需要企业在日常的经营销售中做到细心、努力,长期积累的品牌效力,能够帮助企业的管理和营销。企业要实施好品牌化经营战略,着重品牌的经营和创造。

5结束语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自由化脚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也发展快速,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善于结合科学技术的力量,创建系统、完整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从而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并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王晨辉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小雅。浅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及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5,(09):82-83.

[2]徐雯茜,黄刘衣紫。浅析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5,(05):244.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 7

但是我国发展信息经济时间还比较短,在理论上和实践都缺乏经验,因此研究信息经济对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经济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简要概括信息经济的基本内涵,从整体出发分析其对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推动发展符合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是在新世纪逐渐新兴的名词,是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二十世纪以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网络技术和知识技术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经济增长模式从传统资源消耗型逐渐转向知识信息技术型,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总所占比例已经高于50%,虽然我国发展信息经济是改革开放后开始的,时间比较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却推动了我国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两个方面。通过研究信息经济对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不断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为未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也可以加深理解信息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持续有序发展。

一、信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现状

信息经济又称资讯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第三种经济形态,是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它把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上升为信息经济中的一个基本生产要素,信息生产力成为放大全部生产力的“乘数型”生产力。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推动各方面发展,也使人际世界因信息之力而趋于平等化。信息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将成为重塑全部经济的基因层面的变革性理论。我国信息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根据2015年中国信息经济会上的《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报告(2014)》显示,信息经济已� 我国发展信息经济对中国未来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都有借鉴意义。中国电子商务、即时通信、互联网金融等信息经济发展的进程、动因、路径、模式是独特的,区别于美欧发达国家,在特定领域发展中国家可以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在某些领域,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愈落后愈“革命”的逆袭。

二、信息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我国农业所占比例大,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的进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信息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信息经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从传统向现代变革

虽然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是信息经济的发展仍然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影响。我国三大产业中信息技术水平的增加,促进优化产业结构。第一,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农业生产作为我国第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各个方面。机械化工具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力物力,大大降低成本,推动我国农业近代化进程。第二,促进第二产业改革。传统工业发展方式严重损耗生产资源,资源利用率低,也浪费人力。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工业生产中,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先进的科技成果和设备减少人员,增加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商品价值和创新水平。第三,第三产业在信息经济背景下产生并快速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占据重要地位。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41567亿元,增长8.3%。综合分析,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增加值已经超过第二产业。

(二)信息经济扩宽市场营销的方式,增加经济的活力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匮乏现象的消失、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开始有多样化的需求。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场所开始向虚拟空间转移,营销手段不断丰富,网购、微信、微博等平台诞生,市场越来越活跃。在这个过程中各行各业开始注意企业和顾客共创价值理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商品质量,从而促进消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三)信息经济衍生出电子商务,丰富消费模式和平台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兴起并快速壮大,为消费者提供了网络消费平台,不仅满足人们日益要求便捷的生活方式,也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而全国网上零售额为38773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424亿元,增长3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349亿元,增长42.4%。

三、信息经济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我国与国外在经济发展各领域共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飞快。伴随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外贸易运行亦呈现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

(一)信息经济推动国际贸易结构优化配置,出口稳定增长,进口下降

中国是制造大国,在信息经济发展前出口商品主要是制造品,造成国内资源浪费,而进口主要是科技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经济下我国在品牌、技术、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取得进展,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与优势创造力[3]。据国家统计,2015年我国一般贸易占我国出口比重达到51.4%,加工贸易降至37.7%,贸易方式结构不断变化。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攀升,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2%,而高附加值服务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金融服务、电影音像、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服务贸易增速飞快。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新平台,网络交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国家重视,在国际贸易中依靠网络进行交易的比重越来越大,跨境电子商务正在打破传统国际贸易的竞争格局。中国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已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如京东、淘宝,交易信息上拥有优势。随着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启动,巨大的市场需求通过在线支付结算。跨境电子商务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还未形成,中国有实力率先发起制定并拥有话语权。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5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呈现低迷态势,但是跨境电子商务却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

201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64万亿元,其中B2B交易额达5.8万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61万亿元,中国跨境电商的进出口结构出口占比达到84.8%,进口比例15.2%。未来还会有更多企业加入跨境电子商务行列,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从规模到质量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会进一步增强。

(三)国际贸易商品中信息产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国际贸易中信息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在保持增长的基础上,部分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也保持良好的增势,其中信息产品比重逐渐提高。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5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9343亿美元,其中出口5556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为33.4%,而进口378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口比重为30.5%。

信息经济时代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加无序,伴随着中国现有的技术和理论还不够成熟,个别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病,都增加了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信息经济发展对民族优秀文化产业也有冲击,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我国民族企业,宣传我国民族文化。

总之,信息经济对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把握机会,并针对问题积极探索应对措施。依靠我国自身的力量和借鉴国外经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创造力,缩小贸易差额,促进出口,减少技术方面进口,促进国际贸易增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