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农村养殖业发展范文优秀22篇1-6-68

这里是高考家长帮精心整编的农村养殖业发展范文优秀22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养殖业的相关知识。

畜牧业经济形势分析 1

农村养殖业发展范文优秀22篇1-6-68

近几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探索发展畜牧经济的新途径,结合本区实际,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在大力发展都市型畜牧业和加强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创品牌、树形象,定标准、重声誉,不断加大畜牧产品的开发力度,先后有“华珍”、“运河农家”、“珍宝”等品牌的产品投人市场。为促进我区畜牧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争创品牌效应,抢占市场先机

品牌决策是市场竞争、营销策略的重要内容,它概括了产品的内涵和特色,体现了消费的认同性,反映了市场对产品需求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创名牌应贯穿于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

1.加强基地建设,挖掘品牌资源。我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结合城郊特色,大力发展王鸽、野兔等污染少、土地利用率高、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明显的都市型畜牧业,是我区加快产业化进程、打品牌战略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进一步扩大王鸽养殖规模。目前我区饲养王鸽2.6万对,由一家种鸽场(现为杭州中鑫鸽业有限公司)和29家王鸽养殖户组成的基地是杭州地区最大的王鸽养殖基地。事实证明,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发展途径。20(X)年全区销售乳鸽22万羽,产值308万元,获净利55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向市场提供的乳鸽品牌统一、价位合理,仅在杭州市场就供不应求,通过市场反馈的种种信息表明,王鸽生产在本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区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以龙头企业(中鑫鸽业有限公司)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投人,鼓励王鸽养殖场、户开拓市场,引进激励机制和竞争意识,扩大规模,力争年底王鸽饲养超过3万对,努力开发王鸽品牌资源,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大胆尝试,激励后进,逐步扩大比利时野兔的区域性养殖规模。比利时野兔养殖是我区200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益补充。目前,全区存栏比利时种兔3000只,公司加农户模式已初步形成,由一家种兔场(现为杭州珍宝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21家农户组成,为我区又一品牌资源的立足点。

2.转变观念,跳出量性概念,重视商品畜牧业。分析考虑城郊结合区人多地少及地产畜牧产品数量不占优势的事实现状,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培养生产向市场消费转变的理念,由量向质转变,把质与品牌有机结合。应看到,现代市场是商品的商场,包括畜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世的临近,这种观念的转变迫在眉睫。我区近几年来十分重视品牌建设,强调基地建设和争创好品牌同步进行。我区“华珍”牌乳鸽已连续两届获市农展会优质农产品金奖,突出了其自身价值,也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2000年,“华珍”牌乳鸽一度出现热销脱销的好势头,初步尝到了品牌效应的甜头。

3.以产促加,提高品牌产品的附加值。目前,市场上的畜牧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加工产品少,而深加工高科技畜牧产品则更少。因此,充分利用自身的养殖资源,创办加工企业,合理市场定位,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促进初级品牌产品的增值,带动畜牧经济的市场良性化发展,是城郊结合区的必然途径。我区中鑫鸽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华珍”牌乳鸽就属初级产品,而由本味畜禽加工厂生产的“运河农家”系列,如卤鸽、杀白真空包装乳鸽、虫草汤鸽等属加工产品,虽仍属初级加工范畴,但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另外,由杭州珍宝兔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珍宝”牌兔肉松、肉丝目前已上市,其定位于市场的休闲旅游食品,符合杭州国际旅游城市的特点。经过试产、销售和成本核算,每只乳鸽加工成产品后,可增值(净利)2一3元;每只比利时野兔加工成兔肉松后,可增值(产值)30元,在同等饲养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4.努力采取措施,树立企业形象。品牌的作用,除了与同类产品相区别外,更在于是产品质量的象征,不同品牌的畜牧产品代表着不同企业的工艺特点和产品质量水平,而名牌产品代表着品质优良,争创好的品牌,将大大有利于市场销售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保护品牌产品的合法权益,必须及时有效地对品牌进行商标注册,我区的“华珍”、“运河农家”、“珍宝”都是经过注册受到法律保护的品牌。巩固保持产品质量是创名牌的基础,而产品的更新换代、包装设计、市场定位、营销手段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本地畜牧企业的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5.完善和健全畜牧业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环节的协调发展。以往,畜牧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上脱节较为严重,三者利益关系不密切,有把畜牧企业归结为纯养殖业的倾向,导致前者经常处于被动局面,而后两者往往利润丰厚。我区在畜牧业组织结构、经营体制及利益分配等运作机制上做了尝试,改制种鸽场、种兔场,成立了杭州中鑫鸽业有限公司和珍宝兔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养户结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密切产、加、销三个环节的关系,在强调生产的同时,注重商品畜牧业和市场消费的全方位管理,初步建立了真正意义的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畜牧企业。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维护畜牧经济

秩序标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是畜牧产品生产的依据,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是适应市场强化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只有政府部门具备制定和实施畜牧产品质量的标准和权威性,而不具备由行业协会制定和实施标准的条件。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区在去年制定了(运河王鸽地方标准),对王鸽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进行了规范,是我区第一部农业产业化标准,分为种鸽、肉用乳鸽、饲养管理、常见疾病防治等四个部分,旨在推动王鸽养殖的健康发展,协调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生产依据,有利于养殖场、户对照比较和及时调整规范生产行为,维护王鸽养殖秩序。品牌决策和标准化建设是畜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畜牧经济的手段之一,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深化畜牧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现有畜牧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农业职能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把符合本地特色有开发前途的科研成果引进来,加以推广转化,提高本地畜牧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充分体现产品的品牌效应,有效地延长畜牧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

农村养殖业发展范文 2

在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桐木村生猪一体化示范养殖小区,一栋栋蓝色屋顶的圈舍错落有致排列在山坳间。干净卫生的猪舍、监控设备、降温取暖设备……俨然是一个标准化的养殖场。在位于玉屏飞凤工业园的玉屏温氏畜牧公司(以下简称玉屏温氏公司)总部大楼,可以通过监控大屏幕,实时查看养殖小区情况。

“立足于农村,本着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温氏企业积极响应‘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与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桐木寨村签订了帮扶协议。”玉屏自治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经理张贺军说,公司目前已在玉屏7个乡(镇、办事处)84个行政村发展生猪养殖,创新绿色生态、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开放共享,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拓宽渠道。

“一个家庭农场每批投仔300头,一次投资20万元,每年纯收入10万元。”玉屏自治县通过“321”脱贫措施实现贫困家庭稳定脱贫。考虑到建设一个300头规模的猪圈需要一次性投入20万元,对于多数农户而言是个天文数字,该县通过整合政府项目资金,帮助贫困户通过“精扶贷”向银行贷款8万元-16万元不等,修建村集体养殖小区,政府为农户修建圈舍提供贴息贷款,解决贫困农户启动资金筹集的困难。

“仔猪由温氏提供、饲料由温氏提供、喂法由温氏提供,猪养大了温氏从养殖户手中收购后销往市场……”针对农户缺投资、缺技术、怕担市场风险的实际,玉屏温氏公司在发展生猪养殖中,结合玉屏农村实际,采用“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积极探索“411”合作模式。即由公司提供仔猪、饲料、动物保健品和技术服务,一定保价回收农户饲养的产品,一定确保农户的平均合理利润回报,实现公司与农舻乃赢。

“通过生猪养殖,生活越来越好。”桐木村民王家贵高兴地说。在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中,玉屏温氏公司对修建圈舍的养殖户给予“圈舍和环保设施”资金补贴,减轻农户投资压力。补贴标准为按单批饲养规模,每头生猪40元补贴。仅此一项,公司累计补贴达600多万元。另一方面,村养殖小区根据肉猪上市的数量,对村集体进行补贴,每头生猪向村集体缴纳20元的管理费用,带动每个村集体年收入8万余元。

农村养殖业发展范文 3

临潼作为全市乃至全省粮食生产大区和畜牧养殖大区,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农业生产迅猛,但是,随着化肥、农药施量的逐年增加、不合理施用,农户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张,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日益表现出来,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扭转农业发展模式,尽快摆脱长期以来单纯依靠数量发展农业的传统模式,区委、区政府未雨绸缪,在节能减排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上,加大宣传引导,实行政策扶持,领导包抓、典型引路和项目扶持等措施办法,进一步转变了群众的治污意识,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维护了生态安全,推动了循环农业在全区的有效开展。

近年来,临潼区连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稳步增加农机装备数量,使全区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85.7%,2/3以上的农业生产活动由农业机械来完成,其中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90%以上,新型机械提高了农作物综合利用转化率,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产增收。据统计,2011年,全区4.20万hm2夏粮机收面积达3.60万hm2,投入夏播农机11480台,其中硬茬播种机1314台,灭茬旋播机1472台,完成玉米机械播种面积3.15万hm2,机械化播种率达88%。小麦秸秆综合利用面积4.14万hm2,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面积3.5万hm2。秸秆禁烧率、利用率均达100%[1]。

沼气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够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紧缺的局面,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型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转变。临潼区是畜牧养殖大区,年均畜类45万头,禽类270万只,年均产粪便114万t左右,资源十分丰富。群众通过粪便干式堆沤处理、湿式腐化处理、颗粒肥加工技术等措施,处理粪污84.58万t,占全区畜禽粪便处理的81.66%为科学养殖,减少畜禽粪便污染,临潼区积极实施奶畜小区化养殖和生猪规模化养殖,进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通过农村沼气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村节能减排,有效降低了畜牧面源污染。目前,全区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7978口,针对畜禽养殖场、大中型养殖厂建成100m3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16处,800m3大型沼气5个,建成沼气服务网点22个[1]。该项技术措施,处理粪便15.62万t,占全区畜禽粪便的15.62%。据测算,粪便转化为沼气,能量转化率高达87%,经厌氧发酵后的粪便80%~90%的有机物被去除,达到了粪便资源化、生态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有关数据表明,1口8m3沼气池,年可产沼气350~400m3,每户年可节约煤炭847kg,可节约肥料费300多元,可节约饲料300多元,节约农药费100多元。同时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改善了农村空气质量,改善了农村水环境,沼气可用于日常照明、做饭、保鲜果品、为大棚及畜舍提供热能;沼液可用作饲料添加剂、浸种、追肥;沼渣可用于农作物基肥,可有效增加种植效益,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

临潼区在农业种植业上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施用无污染和低污染肥料,优先推广选用抗病性强的作物品种。在23个街办285个行政村农户13.1万户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12.6万hm2,建立配方肥样板示范田17个113.33hm2,制定玉米、小麦施肥配方化肥各6个,平均利用率35%~40%,平均每667m2减少化肥用量4kg,每年减少化肥施用量11429t。配方施肥建议卡和和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5.7%以上。同时,加强农药市场监管,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产品,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实用技术,提高农药的使用率。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临潼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虽然通过开展相关的政策宣传、媒体引导、典型引路、逐步试点等措施办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与当前我国倡导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近年来,通过宣传引导,群众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实际生产中,由于传统的劳作习惯的影响和生产水平较低因素的制约,群众对污染负面影响认识不清,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存在偏差,往往只是从方便自身生产出发,不能顾及整体环境效应,采取焚烧、排放等简单处置废弃物的办法,造成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加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

临潼区规模养殖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近年来畜牧养殖效益不是十分景气,养殖户对建设污染处理工程总体缺乏投资热情,加之本区规模养殖有限,农户散养居多,同时由于农村村庄建设突飞猛进,造成一些养殖场(户)被宅基地包围等因素,因此,建设畜禽污染物处理设施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认真规划,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才能有所突破。

下一步的设想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全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全区农业发展的实际,下一步,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广大群众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同时,不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积极采用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进一步完善畜牧养殖标准,加大治理力度,监测各类养殖场污染,开展环污治理,尽力帮助养殖场(户)做到干湿分离,达标排放,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程,分批完成奶畜、生猪养殖 企业的排泄物治理。在中小规模养殖户中,推广应用成本低廉、简便适用的污染治理技术,建设干粪收集、废(尿)水多级降价排放的治理工程,实现零排放。

加强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强化测报手段,提高测报的准确度;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范围,推广应用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生物农药等,从源头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减少农药用量;大力推广“肥药双控”技术,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养殖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技术服务和科技知识普及,不断提高群众科学种养水平。

畜牧养殖条例 4

四川达州市通川区依托背靠达州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着眼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围绕“优质、高效、安全、环保”为总目标,应对挑战,依法治牧,加快发展,努力推进畜牧经济发展新跨越。

1基本思路

以争取�

2目标任务

2007~2008年全面推进、探索规模养殖场(户)投入机制、管理机制、推广成功模式,构建农户、业主自觉参与的长效机制,引导“一村一品”向优势畜产品带集中,提高优质商品畜禽适度规模饲养量和出栏率,2010年全区实现畜牧产值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

3工作重点

在巴彭路、魏复路、达开路三路沿线,通过品种改良,整村整社换种,淘汰本地母猪,辐射带动沿线村组的生猪生产,提高生猪的质量,增加生猪的出栏量,到2010年建成猪肉龙头加工企业1个,建立起外三元杂交、PIC等优质肉猪产业带(其中规范化生猪养殖乡镇5个,优质肉猪规范化养殖小区10个),到2010年全区出栏肉猪达34万头,其中优质肉猪达60%以上;在盘石、新村和蒲家至魏复路沿线,通过用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改良配种本地黄牛,用摩拉牛细管冻精改良配种本地水牛,推广先进的饲养管理综合技术,建设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到2010年建成能繁母牛基地村10个、重点优质肉牛养殖乡镇2个、优质肉牛集中育肥小区5个,全区出栏肉牛3.1万头(其中优质肉牛2万头);在双龙骑龙村、莲花湖管委会邱家店村、北外高家坝村、张家坝村和盘石乡河家坝至明月江一带,建设优质家禽生产基地(其中规范化养禽基地乡镇2个,养鸡小区3个),到2010年全区出栏家禽400万只,禽蛋产量达7000吨。

4具体措施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小会议、培训、发放资料等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市、区发展畜牧业优惠政策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两法四条例”,一是让各级党政和部门进一步明确防疫工作的政府责任,按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原则,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将防疫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到村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二是使广大农户、业主吃透政策,掌握常识,积极投入到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工作之中,自觉接受防疫,积极配合防疫,主动参与防疫。

4.2调整优化内部结构,推进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求效益,把推动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要依托优质肉猪、杂交牛、高产奶牛、杂交羊、高产蛋鸡等优势畜产品,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的方式,强化对种畜禽场和养殖小区的引种补贴政策,打击假冒伪劣种畜禽,加快建成扩繁、推广和应用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体系,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全区畜禽良种覆盖率。各地要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根据本地实际,突出优先重点发展的畜禽品种,大力发展优质畜产品生产,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既定目标如期完成。

4.3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资金、技术和区位优势,围绕提高优质畜产品自给比例,努力把我区建成比较稳定的城郊鲜活畜禽产品供应基地的目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资本聚集,发展加工、营销,延长产业链,改变单纯原料生产局面,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以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和层次,带动广大农民实现增收。今后重点是抓好蒲家牲畜交易市场、塔坨肉食品批发市场以及养禽协会和兽医协会的建设,以点带面,在抓好现有养殖场(户)的规范化建设,将其扶大做强的同时,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推行畜禽的适度规模饲养和标准化生产,发展以规模饲养占主导、多种饲养方式并存的模式,逐步实现规模养殖取代农户散养,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4.4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抓好每年春秋两季疫病的集中免疫工作,做到消毒面、免疫密度、免疫耳标佩带率、免疫档案建档率4个100%。在集中免疫基础上,加强日常的查漏补缺和新进畜禽的补免工作,开展好免疫抗体监测,推进免疫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加强动物疫情监测监控,完善疫情监测网络,提高科学防控水平。三是贯彻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完善我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认真落实资金、技术、物资的储备,加强应急预备队伍建设,提高实战能力,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其中重点是抓好规模养殖场的疫情监测和防控。继续落实业务人员包场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对规模养殖场的防疫工作实施有效监管和技术指导,所有规模养殖场免疫时必须由动物防疫监督人员实施或到场监督,确保规模养殖场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农业养殖发展趋势范文 5

【关键词】肇源农场;狐貉养殖;问题;对策

我国特种毛皮动物养殖业的规模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且绝大部分养殖品种均源自国外。《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发展皮毛类动物繁育利用产业基地。黑龙江省肇源农场狐貉养殖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肇源农场居民除种植水稻外另一个脱贫致富的经济增长点。但近年来,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狐貉皮张的收购价格在逐年下降,养殖效益呈下滑趋势。

一、肇源农场狐貉养殖现状

2002年初,农场决定在原有协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组建民营性质的养殖协会,本着“先给予,后发展;先扶持,后规范”的原则,指派1名农场副职领导专门负责协会的组建工作。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条件,农场与养殖协会于同年规划了2个共计10万平方米的养殖小区,采取免收费用、给予建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职工进入养殖小区养殖狐貉。2014年,肇源农场狐貉养殖实现产值1440万元,利润收入350万元,增加值约为500~600万元。2015年肇源农场狐貉总存栏量达到了36412只。其中,基础母总计6458只,包括蓝狐1671只,银狐3406只,乌苏里貉1381只;种公狐958只,基础公母合计7417只;狐貉仔总计28995只,其中蓝狐仔8904只,银狐仔12663只,乌苏里貉仔8238只。从狐貉养殖的总量上来看,肇源农场的狐貉养殖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二、肇源农场狐貉养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肇源农场的狐貉养殖业在黑龙江垦区以及黑龙江省内有自己的养殖特色,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农场也在积极地扶持产业发展,但在我国毛皮动物养殖的整体大背景下,也存在需要改进的一些问题。

(一)品种存在退化

随着狐貉养殖业的逐步发展,农场狐貉养殖户意识到自己忽视了品种的改良,在养殖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狐貉个体变小,皮张质量下降的情况,致使狐貉养殖的利润下降。农场鼓励养殖户出资40万从从芬兰引进了100只种狐。2002年,协会养殖户的狐貉品种改良率为30%,到2003年,狐貉改良率达到了90%,平稳地度过了种源危机,并为养殖户增添了收益。但从调查了解到,近年来,种源退化的问题再次出现。目前来看,由于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户从留种到繁殖都是在自己家里完成的,缺乏科学性,传统观念上并不重视种源的问题依旧存在。

(二)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单一

肇源农场狐貉养殖多以家庭养殖为主,不具备产品深加工的能力,产业化程度不高。1家养殖户平均每人一年约可以养殖400~600只狐貉,从个体规模上已经初具规模。但农场并没有龙头企业或统一的组织,生产的皮张被小贩以低价收购,形成了北方生产原料在南方加工增值后又销往北方的产业发展格局,对地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近些年,肇源农场也考虑到这样的问题,曾组织养殖协会号召养殖户集体入会,

(三)经济动物养殖业缺乏政策扶持

据了解,我省畜牧业近年来一直在加大对“两牛一猪”的扶持,但并没有对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出台过多的优惠政策。在养殖户调查中了解到,狐貉这种经济动物受市场环境影响很大,2012年开始,狐貉皮张收购价格进入低谷期,从皮张行业流传的一句俗语“皮张价格3年一小变,5年一大变”来看,何时皮张价格回暖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三、肇源农场狐貉养殖业的发展对策

(一)积极引种,提高种群质量

我国皮毛动物的品种优化问题一直都在靠引种解决,由于技术、财力等多方面原因,狐貉养殖业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支柱品种。养殖户认为引种是解决狐貉皮张质量最有效、收益最明显的方法,所以“重引种轻选育”现象普遍存在。养殖模式一直循环“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模式。肇源农场作为在狐貉养殖业具有多年养殖历史的地区,应该多了解现阶段狐貉养殖的主流品种,定期对其养殖品种进行适量更新,在狐貉的繁殖、选育上多下功夫,与省内知名大学合作进行狐貉种源优育问题的研究。

(二)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联动性

继续强化狐貉养殖协会的职能作用,鼓励养殖大户加入狐貉养殖协会,通过大户引领和帮扶小户的方式,壮大肇源农场的养殖队伍,从而提高养殖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肇源农场凭借素有“农垦第一米”之称的品牌稻米和嫩江丰富的水资源,发展了“尝江鱼、吃好米、享受农家乐”特色旅游,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如果在此基础上,建立“狐貉养殖园区”使游客有机会接触、认识狐貉,也会促进农场观光农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农场狐貉养殖产业的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协会作用

农村养殖业发展范文 6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动物 防疫 问题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S85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218-01

近些年来,我国的各个地区出现了许多动物疫病,其中的一部分对于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视。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将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务投放于动物疫情的预防与控制之上,这样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社会民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健康的生存环境。但是,在动物防疫的实践当中,农村作为其工作重点,给动物防疫工作带业了一定的困难。农村地区的动物防疫工作的进行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动物防疫的研究已� 本文以农村动物防疫的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价值的。

一、农村地区动物防疫现存问题分析

农村地区的动物养殖环境与其它地区不同,无论是养殖方式与养殖条件都有所限制,这对于动物防疫工作的展开都有负面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地区动物防疫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

1.农村动物养殖方式落后

农村的动物养殖业是我国动物养殖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农村的养殖动物量不大,规模也较小,但是农村的粗放性养殖方法使得农村的动物养殖点分布于各个角落当中,其分散程度之大,使得农村动物防疫工作量增大。加之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不佳,进行动物防疫工作时只能从一个地方步行到另一个地方,这就使得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工作效率明显降低。

2.农村动物防疫的意识较低

许多农村的动物养殖户比较注重动物养殖的经济利益,对于动物的防疫工作没有给予重视。还有一些动物养殖户对于动物的防疫工作具有抵抗性情绪,甚至认为一些重大动物疫病根本没有防疫必要,比如说禽流感与口蹄疫等等。农村动物养殖户对于动物防疫工作的不重视与不配合,使得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很难开展。

3.农村动物防疫人员的素质较为低下

在农村,动物防疫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其知识结构不完全,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农村的动物防疫人员无论是在专业水平还是在年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农村的动物防疫人员有70%左右都只有小学与初中水平,高中水平的都15%左右,而中专或者以上水平的只有一小部分。从年龄角度来讲,有三分之二的农村动物防疫人员在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其它的三分之一都在五十岁以上。之所以谈论到农村动物防疫人员的年龄差异,是因为不同年龄的动物防疫人员会运用不同的动物防疫方法,其防疫的成效是不同的。另外,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恶劣,使得农村的动物防疫人员不断地更换,防疫人员的培训工作不能够很好的展开,也正是因为如此,农村动物防疫人员的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加强农村动物防疫的对策分析

面对我国农村动物防疫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想提高农村动物防疫工作水平,促进农村动物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加强对策。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动物防疫的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

1.利用宣传提高农村动物养殖户对于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视

要想提高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水平,就要使动物养殖户加大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视力度,因此,地方性的政府部门要利用其宏观调控的为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防疫,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利用电视与报纸等进行我国动物养殖相关法律法规的传播,使农村动物养殖者认识到进行动物防疫工作的必要性。另外,在农村之内,应当定期安排相关人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与其它法律的宣传,利用法律的权威来督促农村动物养殖者加大动物防疫的开展力度。

2.利用正确的管理制度提高动物防疫人员的素质

首先,政府部门要重视农村动物防疫人员的招聘工作。对于身体素质好,具有吃苦精神,对动物防疫工作充满热情的年轻防疫人员进行优先考虑,最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进行完上岗培训之后,确定最适合进行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人员。其次,要重视动物防疫人员的法律培训。在进行专业学习之时,动物防疫的方法是防疫人员学习的重点,在工作之前,要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传达,使其利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防疫行为。另外,要加强对农村动物防疫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定期组织农村动物防疫人员进行最新动物防疫方法与思想的学习,使之将其学习成果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

3.加大民众的监督力度

农村的动物防疫工作不仅与动物养殖人员和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相关,更与每一位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农村领导人要呼唤广大村民对农村的动物防疫工作进行监督,督促农村的动物养殖者及时进行动物防疫。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动物养殖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保障动物的身体健康已� 本文从农村地区的动物防疫现存问题出发,提出了几点加强建议。希望我国农村的动物养殖人员提高动物防疫意识,配合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定期完成防疫工作,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永博;严建梅;林玲;曹育明。浅谈动物防疫工作的基本技术思想[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02)

[2]张若宁。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06)

[3]吕良西。做好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05)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7

【关键词】气象信息;利用;畜牧业;自然灾害;防灾减灾

新疆是畜牧业大区,辽阔的天然草原,悠久的牧业生产历史,丰富的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优势,使新疆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新疆又是一个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自治区,是我国草原放牧业的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区。全区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市),占总数的68%。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发展基数越来越高,资源环节的约束不断增加,使草原生态保护、动物疫病防控、牧业防灾减灾和畜牧业生产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管理指导畜牧业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重视研究利用气象信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抵御各类畜牧业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气象信息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畜牧业的发展与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新疆畜牧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来看,草食家畜养殖的生产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天气,受气候影响的制约因素很大。气候环境是草食家畜生产的重要外界条件,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及变化特点决定着该区域牧草植被生长与恢复以及载畜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牲畜品种和产品质量水平。动物疫病的流行也往往与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有关。同时,气候条件也是引发草原火灾、蝗虫鼠害等灾害的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广大农牧区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持续严寒,冬春季严寒多风雪,对长期处于靠天养畜状况的牧区草原畜牧业造成的影响较大,是草原畜牧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发生区。新疆畜牧业自然灾害主要是雪灾、干旱、低温、火灾、虫鼠害、毒害草等,这些是引起草原生态破坏、畜群掉膘、感染疫病遭受损失的重要原因。特别以冬、春季节寒潮风雪灾害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最为严重。据历史资料记录,截至上世纪90年代,新疆牧业生产先后遭到8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分别是1954年、1960年、1963年、1966年、1969年、1974年、1977年和1985年,均造成上百万头牲畜死亡。其中仅1966年的风雪灾害就使全疆牲畜死亡363.32万头,占当年年初牲畜存栏数的13.5%。1966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雪灾损失牲畜近8O万头(只),占当年牲畜存栏的40%,畜牧业生产几年都难以恢复。

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生产基础和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制约,新疆牧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抵御中强度持续性灾害能力极其薄弱,其突出表现在为应对牧业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不完善;牧业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体系不健全;草原牧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此,在畜牧业生产管理实践中,研究气象条件与畜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包括研究气象条件对畜禽生育、引种、疾病防治、放牧和舍饲、牧草生长以及畜禽产品的品质和草原火险虫鼠害发生等的影响,是农业气象研究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筑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和制订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2 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2.1 雪灾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雪灾是新疆畜牧业冬春季最主要、影响最广、破坏力最大的气象灾害。特别是冬春季节,如果出现频繁的降雪天气过程,加之雪后强降温,其危害极其严重。一是由于积雪掩埋草场,家畜无法采食,得不到草料补充,造成膘情下降,抵抗能力降低。其次,如果降雪多、积雪深、时间长,会给冬春季转场带来困难,影响保胎保膘,造成母畜流产,老弱病残畜伤亡,畜牧业生产基础遭到破坏。三是大雪常常封路、封山,给交通运输、邮政通讯,抗灾救助造成影响。如2009年入冬以后,受多重灾害持续叠加影响,新疆北疆区域牧业普遍受灾,牲畜放牧困难,草料消耗迅速,道路多数中断,瘦弱畜急剧增加,重点地区牲畜死亡迅速增加,棚圈大量倒塌,严重威胁到牧民正常生产生活。全区共有9个地州31个县(市)52万牧业人口受灾,占全区牧业人口的45%,占当地牧业人口的75%,受灾草场面积达8000000hm2,占灾区冬草场总面积的92.3%,受灾牲畜661万头(只),占当地牧区牲畜总头数的70%以上。据统计,2009年,全区因灾死伤牲畜10.1万余头(只),牧业直接经济损失12400余万元。由此可见,雪灾具有灾害影响面广、灾情发展迅速的特点。

2.2 干旱气候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一是影响牧草返青、牧草产量及牧草品质。干旱时,天然牧草的正常返青时间普遍推迟,导致青草期缩短。严重干旱发生时,牧草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牧草品质及产量。二是影响畜产品质量,严重时会危及家畜的生存。干旱缺水破坏了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家畜的能量转化受到抑制,危及逐水草而居的自然放牧群众和家畜的生存,具体表现为干旱年份的畜产品产量和质量远不如常年。三是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进程。出现连年干旱不仅会加剧草场退化和草原沙漠化进程,还会对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的改良不利,从而影响草场载畜量、牧草产量和牧草品质。

2.3 气候条件对草原虫鼠害灾害发生的影响

草原虫鼠害灾害的大面积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其生长发育繁殖的气象气候条件。草原上害鼠的发生使植被结构发生变化,覆盖度降低,牧草产量与质量下降,载畜量减少,造成沙土流失。新疆每年因鼠害危害发生面积在4666667hm2左右。新疆草原上以蝗虫为主的草原害虫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等特点,每年虫害危害发生面积在2000000hm2左右。虫害发生除直接造成牧草损失外,有些害虫还是传播牧草病害的媒介。2012年,由于受异常气候和草地生态恶化等因素影响,新疆蝗虫鼠害呈中度偏重发生,涉及60多个县(市),其中,蝗虫害危害面积2064667hm2,严重危害961333hm2万亩;草原鼠害危害面积5167333hm2,严重危害2345333hm2,发生面积涉及70%的县(市)。

2.4 气候条件对草原火灾发生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区域位置和林草相依的生物性特点,新疆是发生草原火灾比较严重的区域,在天然草原中易发区占1/3。草原火灾不仅使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而且给草地资源、畜牧业生产以及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可预料的损失。

2.5 气候条件对草原毒害草发生的影响

气象因素条件与生产方式是造成毒害草大面积发生的主要原因。2012年,新疆草原毒害草发生面积6710000hm2,严重危害1997333hm2。其中,牧草病害发生110667hm2,严重危害50000hm2,直接经济损失达87.7万元。

3 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畜牧业生产

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条例》颁布施行以来,自治区畜牧厅把实施《条例》作为开展畜牧业抗灾保畜、保障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与建设新疆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发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来抓。同时,我们按照自治区《新疆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会议制度》要求,积极与自治区气象部门加强联系,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在指导畜牧业抗灾救灾、开展草原火险、蝗虫鼠害气候条件趋势的预测分析和部署牧业生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使气象科技在促进我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1 加强协作,信息沟通

多年来,自治区畜牧厅十分注重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与信息沟通,加强与自治区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监测预警合作工作。如在草原防火方面,早在1997年就与自治区气候中心签订了《遥感技术专项服务合同书》,2006年与自治区气象台签订了《草原火险气象条件等级预报项目》合作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自治区气象台每年3月1日~10月31日期间,制作草原火险气象条件等级逐日预报,并进行实时服务。自治区气候中心每年3月1日~10月31日期间接受处理地球观测卫星资料,对全疆及邻近地区草原火情进行遥感监测,提供出现火点的经纬度及火情遥感专题图,提供每年春秋两季的草原火情趋势预测及年度总结等,在对全区草原火险气候条件、天气等级趋势预测分析及动态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利用气象信息,合理安排生产

我们充分利用自治区气象部门《气象早报》、《十天天气预报》、《新疆草原火险天气等级预报》等信息资料,为各地开展畜牧业生产计划安排,分析气象条件与畜禽疾病防控流行、气象条件与牧草生长变化、气象条件与加强饲养管理要求等方面,定期进行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天气变化趋势分析和预警工作,增强抵御气候灾害风险的能力。

3.3 加强气象预报工作,指导畜牧业防灾救灾工作

要求各地畜牧兽医部门主动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信息互通与业务合作。一是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预警信息,并提出应对措施,利用广播等媒介,确保信息能够及时通知到农牧户。二是加强对牧区牧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干部群众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充分认识气象信息在防灾救灾和指导安排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强化管理措施,搞好防灾救灾物资贮备。三是要求各地制定抗灾保畜预案工作。同时,还要严格监督检查制度,把各项防灾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3.4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畜牧业防灾体系建设

3.4.1 加强对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求各级畜牧部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关口前移、“防”字当头,千方百计做好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切实加强领导,注重与气象部门协作配合;加大工作力度,一旦出现牧业灾情,及时有序地启动抗灾保畜预案;要着力做好可能出现的倒春寒、强风雪、强降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应对防范,提前做好可能出现的动物疫病、火灾以及可能出现的草原蝗虫鼠害的防范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畜牧业防灾减灾各环节的工作。

3.4.2 加快新疆牧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在各级地方党政的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区初步建立了全区灾害预报传输系统,牧区灾害管理工作逐渐加强。但是,由于新疆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疆共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占县市总数的68%。为加强新疆牧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畜牧厅编制了《新疆牧业易灾县防灾体系建设规划》,通过在自然灾害易灾区域新建草料储备库、牲畜棚圈、饮水点及牧业救助站等防灾设施,不断提高牧业防灾减灾能力。

3.4.3 切实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恶劣的天气灾害大都会引起多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因此,灾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各地要做好疫苗、消毒药品等防疫物资的调运、储备、发放工作,全力消除免疫死角,提高畜群免疫保护力,降低发病风险。同时,强化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严防疫情跨区域传播扩散,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3.4.4 扎实开展气象监测预报

利用气象信息,加强草原监测与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牧草高峰期生产能力监测、冬季放牧场牧草储量监测,退牧还草工程效益监测等草原资源与生态动态监测工作。同时,及时天然草原牧草长势、蝗虫鼠害发生情况预� 另外,通过完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防治与生物防治并举的手段,及时指导灾后抗灾自救工作,进一步明确畜牧业防灾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提高全区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能力建设。

4 建议

4.1 提高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测能力建设

4.1.1 加快牧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工程的建设进度

通过建立完善寒潮风雪灾害监测预警、洪水灾害预警、干旱灾害监测预警、草地利用与生产力监测预警、火灾监测预警、虫鼠害监测预警和灾后评估等六大体系建设,使新疆畜牧业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得到提高,有效防控灾害的发生。

4.1.2 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测体系机制

一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自治区、地州、县(市)草原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与控制三级体系建设。通过加大预警监测设备更新力度、改善工作条件、拓宽监测手段和提高科技含量等措施,提高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测能力建设。二是加强预警监测体系队伍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各级测报和防治技术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真正建成一个预测预报准确、信息渠道畅通、覆盖面广的牧业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体系。

4.1.3 加强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

研究分析新疆草原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发生的中长期灾害变化规律,建立新疆生物灾害的防治管理指挥系统,探索利用“3S”等新技术,提高草原生物灾害的预警监测水平,提高灾情短期、中长期预测预报准确率。做好草原火灾的预测预报工作,研究利用气象信息资料,通过对各区域气候要素的长期变化过程分析,研究新疆草原火险发生的气候背景特征,确定新疆区域的草原火险重点防火期以及重点防火区,从而达到对草原火险气候条件趋势的预报预测。掌握草原防火工作的主动权,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增强草原防火和减灾能力。

4.2 加强气象条件与畜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自然灾害是新疆草原畜牧业长期以来发展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牧草、饲料作物的分布、生长状况、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以及放牧舍饲方式等,都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草食家畜疫病的发生与天气、气候备件有关;气候条件也是引发草原虫鼠害,草原火灾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很长一段时期,新疆畜牧生产水平还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管理的现实条件下,对依靠天然草场粗放经营为主的草原牧业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依然很大。因此,要加强气象与畜牧业发展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掌握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趋利避害,把畜牧业与气象关系的分析研究列入重要议程,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科学指导,因地制宜地探索畜牧业生产的新途径,把气象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养殖业行业特点 8

1 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目前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整体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在各个地区中的发展还很不均衡,这一切直接关系到地区的一些自然资源,例如,天气,降雨量、科技水平、政府支持力度等等。在目前看来,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还是发展得比较好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积极引入了一些新的品种和技术,同时许多人也进入这个行业带动了整个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过程还是非常的漫长悠久的。然而,由于很多因素限制,我国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从个体养殖到形成产业举步维艰。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生活水平极为低下本文由收集整理,社会也对以利为中心的商业存在着一种排斥的心理,因此养殖的规模很难变大,种类也非常单一。现在来看,我国的经济动物养殖业已经变成了集中性规模化生产了。有很多的地方都形成了产业园区。但是近年来,部分传统养殖业的项目效用价值降低,市场上存在着很多以滥充好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准则可以对这个进行判定。因此养殖业的风险就变大,市场上就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另外,投资者的大量进入也压低了市场的赢利空间。

1.2 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一些不足

首先,养殖技术和生产过程缺乏指导,养殖种类多而且非常的杂乱。其次,产品加工技术非常落后,不注重综合加工开发利用,技术水平落后直接导致系统的产业链无法形成,也就无法全面的开发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价值。另外,在养殖产品的价值宣传力度上是不够的,人们对特种经济动物的价值存在着质疑,而且一般而言它的价格太高也限制了特种经济养殖业的发展。最后,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还没有规范市场,市场上的产品良莠不齐,在生产过程中缺乏指导。

2 发展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一些政策建议分析

要发展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还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结合笔者的一些经历,我认为要做的有如下几点:第一,要合理选择饲养动物的品种,品种的选择决定了以后的销路及其价值的实现,也能避免自己接触不熟的产品而加大了养殖的风险。第二,要提高我国特种经济动物生产过程的技术和质量,质量是关键。只有质量上达到了市场的需求和标准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也才能够发展得更好。第三,要加大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例如对买来的一些动物幼体进行保险,避免中间养殖过程的死亡,也可以进行一些期货交易来控制整个的风险。第四,要提升特种经济动物的市场营销手段和力度保证销量。作为一种经济产品,最重要是如何生产出来然后又如何卖出去的一个过程。我认为,在当前来看,很多人对于特种经济动物的价值上是存在一些怀疑的,因此,想扩大市场需求最重要的办法还是去加大整个营销的过程和力度。这样才能实现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过程的价值实现,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市场对这些产品的一个认可度。

3 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要紧跟着市场的需求,根据人们的一些饮食方面和穿住方面进行一些思考。然后针对市场的需求相处相应的养殖方案。第二,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在未来还会有很大的一个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科技进步,很多技术都将被开发出来,使生产的过程进一步规模化和规范化。毋庸置疑,我国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生产技术上有着很大的一个提升空间,产品质量方面和成本控制方面都会有一个可以预期的美好未来。第三,一些金融行业也慢慢发展起来,例如一些期货的交易可以控制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同时控制了买卖双方的一个风险。

农村养殖业发展范文 9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全市产业发展现场会在隆重召开。在此,我谨代表县四家班子及全县万人民,向莅临此次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关键要有产业支撑。近年来,县紧扣全市“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战略部署,把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以“六三”机制破题,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初步走出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转型发展道路,被列为农业部基础扩群增量项目县、省首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年,全县存出栏量达万头,实现产值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三级联动”引领发展。一是县级扶持驱动。县委、县政府把产业作为农村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专门成立以政府县长为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经过充分调查研究论证,有针对性地出台《关于加快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在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加工营销等方面给予系列政策扶持。同时,积极协调人保公司将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县财政提供保费补差,养户只需缴纳元/头的保费,便可获得元/头的最高赔付,大大降低和减少了养殖风险。二是乡镇规划推动。以乡镇为主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因地制宜重点规划建设“以贫困村村、村、村、村、村等为主体的以奖代补示范带,以少数民族聚居区村、村、村、村等为主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带,以适度规模发展村、村、村、村等为主体的提质增量示范带”3个1万头养殖示范带,布局个万头以上的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产业到2020年达20万头以上。目前,全县养重点专业村达个,有养户户。三是村级示范带动。针对村民不愿改变传统养殖模式、不敢大胆尝试承担市场风险等心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村干部任职承诺、联组包户,党员大户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方式,以实际行动带动村民发展。比如,村名村干部联系个组、名党员、户普通群众,短短三年时间带动全村发展余头,形成了“支部带队伍抓产业,干部带党员抓示范,人才带资源抓项目,党员带群众抓发展”的党组织引领发展生动局面。

二、“三元投入”滚动发展。一是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每年县级财政预算安排万元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产仔奖补、贷款贴息、养殖基地建设、配种补助及无偿提供液氮。创新推行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农办、财政、发改3家部门牵头,其他涉农部门联动的“1+3+X”财政资金整合机制,整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石漠化综合治理、扶贫连片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资金集中打捆使用。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万元,拉动民间资金亿元投入产业发展。二是建立互助循环资金。为解决产业发展初期资金不足问题,在镇村试点探索成立产业发展资金互助社,将省、市两级拨款万元和村民自筹万元共同作为资金互助社管理本金,每年为养殖农户提供元的贷款,专门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负责审核贷款对象、监管贷款程序、督促到期还款等具体事项。互助社成立的第一年就有50%的社员借款,资金周转率高达90%。这一机制探索,为全县规模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撬动金融信贷资金。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与村(社区)和养殖专合组织建立合作关系,银行基于村“两委”提供的基本信息,对各养殖户的贷款额度、信用情况、养殖规模、资产数量进行综合评估,分梯度对农户提供万的贷款金额,有效解决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目前,县邮储银行已与村合作推出专业养殖信用贷款,累计为户农户提供贷款余万元。

三、“三化并举”科学发展。一是养殖规模适度化。在推进农户分户散养过程中,注重家庭农业人口数量、农田规模和养殖规模的匹配,以头适度规模养殖户、头以上的家庭牧场为重点,推进养殖适度规模发展,实现低成本扩张和可持续发展,新建成存栏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大户户,存栏量头以上的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个,存栏量达头以上的规模标准化养殖场个。二是养殖设施标准化。按照标准化设计、规范化建设、良种化繁育、精细化养殖、科学化防疫、制度化管理、无害化处理的“七化”要求,引导农户采取多户联建、股份制合建、养殖大户单建或加工企业兴建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并配套完善沼气池、化粪池、干化池等养殖设施。目前,养殖农户已建圈舍平方米,新建圈标准化率达100%。三是养殖技术生态化。积极推广,探索“粪—沼气—牧草”“粪—蚯蚓—鸡”等粪综合利用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引导种植优质优质牧草万亩,培育发展粪养殖蚯蚓亩、养鸡万只。这样既最大限度减少养殖污染,又为大田农作物、牧草、蔬菜栽培等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林草覆盖率,确保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三环相扣”链式发展。一是“上游”基地能繁壮大。大力实施国家能繁扩群增量和市级财政能繁示范带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市级财政补助资金,采取每头补助的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农民大量采购繁殖,有效解决种源发展壮大问题。大力推广“专合组织+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示范化、规模化发展。全县已建成各类养殖场、养殖小区个,其中部级标准化示范场个;发展养专业合作社个,其中,省、市、县级示范专合社家。二是“中游”市场集中交易。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集定点交易、现场交易、期货交易、电子交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川南交易市场,促进公开透明交易。目前,交易市场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年交易可达万头以上。三是“下游”企业品牌营销。在工业园区建成年宰杀万头的“”公司,在镇村建成年产吨肉加工厂,成功培育打造了“”“??rdquo;“”等特色品牌,其中获年农业博览会参展产品“特色产品奖”,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认为“无公害优质生产基地”。

五、“三方合作”创新发展。一是科研院校技术攻关。与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协议,建立“院县合作”机制,邀请专家对我县品牌研发进行研究攻关和讲座培训,推动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更新,每年培训达万余人次。同时,通过“院县合作”积极推广黄改良冷冻人工受精技术,大力发展饲养杂一、二代可繁,建成液氮冻精冷藏室个、配种中心站个、改良配种点个、授精站点个,培养授精技术人员名,完成杂改配种万窝。二是职能部门联系指导。在县畜牧部门成立了注册余名会员的全县畜牧兽医协会,改制建设个全额财政拨款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并在村级组织配备名村级防疫人员,形成了县级畜牧部门统筹协调、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面推广、村级技术人员跟踪指导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广科学改良、细管冻精冷配、秸秆养畜、科学饲养管理、制度化防疫等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并强化从养殖到肉鲜销、产品深加工各环节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三是专业协会全程服务。在组建县级专业协会的基础上,乡镇和各专业村也相继成立养殖专业协会。专业协会每年邀请专家和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围绕繁育、养殖、育肥等个方面,定期对农户开展养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免费市场信息,解决养殖户养技术、市场销售等问题。同时,积极指导农户种植皇竹草、黑麦草等饲草料,帮助农户低价购买酒糟粉、麦麸、玉米等饲料,有效降低养殖成本。

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10

关键词:渔业养殖者 合法权益 保护对策

《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效率,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渔业养殖秩序,依法打击侵害养殖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努力增强养殖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能力,积极鼓励养殖者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新形势下,保护内陆水域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2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渔民的养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动养殖渔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养殖大户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抓点促面,带动整体,发挥部门优势,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送到渔民手中,强化高效渔业基地建设。抓住3个转变不放松:即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标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分散单一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养殖渔民从中受益,坚持

养殖项目 11

存货作为企业生产制造或销售过程中供血、造血及升值的关键的基础物料,在企业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水下养殖业企业的存货很多是在水中,难以直接观测,存货的计量与确认容易受到人为操纵,此类企业存货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对其存货项目审计会面临诸多不可控的因素,给注册会计师带来审计风险。本文通过对“獐子岛事件”的思考,对水下养殖业存货项目的审计风险进行了总结,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关应对建议。

关键词:

存货;水下养殖业;审计判断;审计风险

一、引言

存货作为企业生产制造或销售过程中的基础物料,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水下养殖业企业的存货更是具备普通企业存货所没有的特点,这类企业存货通常品种繁多,生产周期长,而且生物资产往往占据很大比例,生物资产的生命受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大。一旦出现灾害,存货将面临减值,而减值准备的计提往往受到很大的主观因素影响,而且此类生物资产往往是在水中,难以直接观测,存货的计量与确认容易受到人为操纵,此类企业存货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对其存货项目审计将会面临诸多不可控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带来审计风险,需要审计人员作出恰当的职业判断。综观资本市场中的财务造假,从“银广夏”、“蓝田股份”、到“万福生科”、“绿大地”,大都与存货有关。2014年10月,“獐子岛”第三季度财务报表又突然出现“黑天鹅事件”,对价值近8亿元人民币的扇贝计提减值。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在此次事件中进行了监盘,然而,所计提减值的存货位于海下直接造成了监盘的难度,不恰当的监盘过程将难以对此次事件作出合理保证,同时会带来较大的审计风险。笔者希望通过对“獐子岛事件”的思考,总结獐子岛公司存货项目特点及对其审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尝试性地提出应对相关风险的方法。

二、獐子岛公司存货特征

獐子岛公司的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周转材料、委托加工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消耗性生物资产等。獐子岛的存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较大,2012年这一比例为49.77%,2013年这一比例为50.50%,2014年由于“獐子岛事件”的发生,这一比例下降为34.99%。其中消耗性生物资产在存货中占据了较大比例,从表一中不难看出,獐子岛的生物性资产在2012年和2013年占存货总额的比例基本维持在80%左右,2014年由于计提了大额减值准备这一比例有所降低。此外,在其年报中披露的营业收入来源来看,水产养殖业是第一大收入来源,按产品分类,虾夷扇贝是最大收入来源。然而,獐子岛养殖品种较为单一将导致风险,公司其它海珍品海参、鲍鱼、海胆、海螺等的养殖规模相对较小,尚未对其经营业绩形成重要支撑。因此,优势产品的变动将会影响到獐子岛公司的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獐子岛公司采用的“野生野长”底播增殖方式受所处海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如底质、水文环境(水深、水温、盐度)、敌害、台风、风暴潮、冷水团、养殖容量、自然灾害等环境胁迫因子,均会对养殖区域的养殖产品带来重大影响,影响到养殖产品的生存安全。目前,我国A股市场中,主营业务涉及水下养殖的公司主要有6家,分别为獐子岛、东方海洋、壹桥海参、国联水产、大湖股份、好当家。观察图1中2014年行业内各公司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我们可以发现多数企业的存货占到了总资产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一比例最低的是壹桥海参,其存货也占到了总资产的14.14%,整个行业这一比例的平均值则达到了29.41%,远远高出了A股市场存货占总资产比例的平均值。因此,不难看出水下养殖业公司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占用了大量的营运资金。

对于水下养殖业企业,由于水产养殖都要经过育苗、繁殖、培育、投入放养的生产过程,生长周期较长,导致其存货周转较慢。由表2可以看出,2014年水下养殖行业的平均存货周转率为119.55%,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358.14天。较长的存货周转天数导致企业的资金被存货长期占用,使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受到限制。从2014年水下养殖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行业整体的经营情况并不是十分良好。此时如果管理层有较大的业绩压力,那么管理层很有可能会通过造假来提升业绩。水下养殖业企业存货占总资产比例较大,而且存放地点特殊,对其真实性、存在性、完整性的识别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观判断,很难掌握百分之百完整的信息,因此存货往往是造成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重要项目之一。基于以上分析,与水下养殖业存货项目相关的事项应当引起注册会计师的重点关注。而獐子岛在2014年第三季度发生的巨额减值,更是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由于其存货的特殊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将面临相关审计风险。本文下一部分将重点对注册会计师对獐子岛进行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总结。

三、“獐子岛事件”中存在的审计风险

(一)獐子岛三季报计提大额减值2014年10月31日,獐子岛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季报,公司根据2014年秋季存量调查报告发现的底播虾夷扇贝灾害损失情况,对资产负债表日(2014年9月30日)的存货进行了相应账务处理。獐子岛公司同日的前三季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将预计盈利修改为预计亏损,原因为2014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其秋季底播虾夷扇贝存量抽测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根据其抽测结果,决定对105.64万亩海域成本为73,461.93万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放弃采捕、进行核销处理,对43.02万亩海域成本为30,060.15万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28,305万元,扣除递延所得税影响25,441.73万元,合计影响净利润76,325.2万元,全部计入2014年第三季度。

(二)獐子岛公司内控存在缺陷对于“獐子岛事件”,相关部门最终的调查结果是,发现其经营过程中存在表3及表4中所示的多项违规行为和风险隐患,但并未查出其在此次大额计提减值的事件中存在信息造假的行为。证监会的调查结果虽然并未发现獐子岛存在造假,但是从其调查的结果来看,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獐子岛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存在发生管理舞弊的机会。对于獐子岛公司这样一个存在业绩下滑压力,又有发生舞弊机会的公司,其发生舞弊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对其内控上的薄弱环节要进行重点关注,在取得足够的审计证据后才能得出结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小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三)“獐子岛事件”中存货监盘存在风险“獐子岛事件”中对獐子岛公司实施审计的是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大华”)。笔者对大华“关于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部分海域底播虾夷扇贝监盘、核销及计提跌价准备会计处理的专项说明”(以下简称“专项说明”)中公布的“部分海域底播虾夷扇贝监盘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点:1.审计人员进行监盘的时间受限专项说明中提到,大华于2014年10月18日、10月20日、10月25日对獐子岛公司2011年度、2012年度底播虾夷扇贝的部分海域的盘点情况进行了监盘。整个监盘过程只有三天,而獐子岛公司秋季底播虾夷扇贝存量抽测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显然大华仅仅用三天时间进行水下存货监盘将大大减弱监盘结论的可靠性。但大幅增加监盘时间也是不实际的,因为獐子岛自己发现问题时已经是十月中旬,而十月底前就要披露季报,因此留给大华进行监盘的时间受到严重限制。另外,即使时间上没有限制,也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存货的监盘。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作出自己的判断,权衡成本和监盘的可靠性,最终确定实施监盘的时间。2.审计人员进行监盘的地点选择受限专项说明中提到,整个过程中,獐子岛公司管理层的责任是组织盘点工作,制定盘点程序,并按照程序的规定在指定的海域进行下网、起网、点数、测标及称重等,并保证盘点的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这里大华缺乏主动权,监盘的地点完全由被监盘单位选定,这样就给被监盘单位留下的内部操作的空间,獐子岛完全有能力将监盘的地点选在对自己有利的海域。那么由注册会计师选择进行监盘的海域是不是可行呢?在当前的情况下,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注册会计师一般情况下对海水养殖方面的知识是不熟悉的,所以如果由注册会计师随机选定监盘海域,那么其选定的海域也未必是具有代表性的。无法确定被选海域是否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监盘的结论就会存在错误的风险,从而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3.进行监盘的审计人员组成受限专项说明中提到,参加盘点人员有盘点船只的船长及船上作业人员、公司的财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盘人员。这里监盘的人员中大部分是獐子岛公司的人员,大华没有邀请其他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监盘,此时就需要注册会计师掌握一些航海的知识,否则一个对航海知识一无所知的审计人员根本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到达预定海域。如果审计人员连这一点都无法准确判断的话,那么其得出的监盘结论将说明不了任何问题。4.参与监盘的审计人员知识受限专项说明中提到,监盘人员主要工作包括:观察实际盘点时是否按事先选定的点位下网、起网;对采捕上的虾夷扇贝的计数、测标、称重是否正确,盘点数据是否正确、完整地记录在盘点表中。监盘,从字面上理解即是看着(监督)别人盘点。审计人员此时如果不懂虾夷扇贝是如何进行计数、测标、称重的,那么审计人员就真的只是看着,最终是被监盘单位说是多少就记录多少。这样监盘的意义显然就变得微乎其微。5.不同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标准存在差异专项说明中提到,大华在“獐子岛事件”中得出的监盘结论是:本次监盘海域1,498.39亩底播虾夷扇贝的平均亩产分别为2011年度1.95公斤、2012年度2.33公斤,獐子岛公司2014年秋季存量调查报告中相同海域平均亩产分别为2011年度1.10公斤、2012年度2.14公斤,二者数据相比较,差异不大,基本吻合。在大华给出的监盘结论中,笔者发现对于2011年的亩产,大华测量的数据和獐子岛公司的数据相差了近1.8倍,大华给出的结论是“二者数据相比较,差异不大,基本吻合”。这里注册会计师显然运用了职业判断,注册会计师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得出了自己的判断。对于1.8倍的差距其他会计师极有可能给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这里是否存在审计判断偏误是值得探究的。

四、审计风险总结与应对

通过对“獐子岛事件”中大华对獐子岛公司海下存货监盘整个过程的分析,笔者初步得出注册会计师在对水下养殖业企业的存货进行监盘时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有:(1)由于考虑成本效益和盘点地的特殊性,监盘的时间和人员数量受到限制;(2)注册会计师缺乏水下养殖的专业知识,很难合理设定抽查范围,只能听从被审计单位安排;(3)注册会计师不是专业航海员,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到达了指定位置;(4)注册会计师不懂水产计量规则,可能被一些专业术语所误导,作出错误的职业判断。针对上述风险,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安排实地盘点的时间;(2)学习水下养殖业的相关知识;(3)掌握一定的航海知识以确定到达预定抽样点;(4)聘请或咨询相关领域专家辅助审计工作。另外,在“獐子岛事件”中,还存在苗种采购环节内部控制失效的风险,对其进行审计时还应该对其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测试,评估其在采购环节对苗种数量、质量等的把控程度,评估采购中采购业务员与养殖户之间存在的利益交易的可能性。只有当期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室切实有效时,当时采购的相关凭证和发票,以及对提供苗种养殖户进行走访询问,才能有效证明其存货的存在性,否则注册会计师将面临较大的审计风险。

五、启示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12

关键词:小型畜牧养殖 发展现状 前景展望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畜牧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的集体过个人也越来越多。特别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在市场自动调节作用下,一些小型畜牧养殖户在竞争中相当规模养殖户体现了自身的不足,存在的一些问题自然的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必将很大程度地损失小型畜牧养殖户的利益。因此,通过多年畜牧养殖的经验,对小型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小型畜牧养殖发展现状

1.小型畜牧养殖生产成本普遍偏高

畜牧养殖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材料费,包括畜牧养殖中消耗的精饲料、粗饲料等各种饲料费以及孵化过程中的各项消耗、禽兽医药费等。

1.2人工费,包括畜牧养殖过程中的生产人员的工资、各项福利等。

1.3销售费用,主要指在销售过程中的摊销费、销售人员的工资等。

对于规模型畜牧养殖户来说,去除以上正常的成本,企业会获得很好的效益。但对于小型畜牧养殖户来说,养殖成本会大大的增加。因为,规模企业所需的饲料多,批量购买相对便宜,小型畜牧养殖户就自身现状不可能大规模购买饲料,有些小型养殖户用粮食作物代替饲料喂养,大大增加了材料成本。规模畜牧养殖户有专业的饲养人员进行成千上万头牲畜的饲养工作,相同时间,同样的劳动力,小型畜牧养殖户只能饲养几头牲畜,这在工作效率上肯定比不上规模畜牧养殖户。规模畜牧养殖户在销售产品时,直接与屠宰场等企业签订协议,去除了销售过程中的很多费用,小型畜牧养殖户由于规模小,去市场摊售,既浪费了时间,又增加了劳动成本。

2.小型畜牧养殖户技术不够全面

对于小型畜牧养殖户来说,在选择畜禽品种时,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不能做到科学的选择。不了解各阶段畜禽所需的生活温度,对畜牧室所处的温度不专业,往往只简单的进行处理。饲料的配制不够科学,不清楚畜禽各生理阶段所需营养,导致畜禽生长缓慢甚至引发疾病。对幼仔的接生不够专业,幼畜禽的出生率不高。

3.小型畜牧养殖户防疫工作不到位

小型畜牧养殖场一般选址不够科学,场内布局规划不合理,缺乏对地势、风向、距离的考虑,排污通道、干净水通道交叉建立,很容易导致病菌传入,发生疫情。有的畜牧养殖场生产进出口没有消毒设施,有些畜禽栏由于通风不好,氨气浓度大而引起疫情。对于畜禽的排泄物,很多小型畜牧养殖户随意堆放,便利了细菌的传播。小型畜牧养殖户管理不能制度化,经常的邻居串门参观、进进出出也会引进病菌。近年来,各种畜禽疾病传播频繁,小型畜牧养殖户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科学的生产观念,往往只对畜禽接种疫苗。但病种的变异非常复杂,简单的接种疫苗有时并不能达到免疫能力。

二、小型畜牧养殖前景展望

1.加强合作,降低成本

传统的养殖观念在市场经济下已很难生存,小型畜牧养殖户必须改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用新的生产方式来降低生存成本。这就要小型畜牧养殖户之间加强合作,建议村集体建立养殖合作社,具体的合作方式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从进购饲料的途径上降低成本,一个村的所有养殖户可以合作对所需的各项饲料进行集体购置,再进行合理分配,降低材料成本。

1.2分工明确,多家畜牧养殖户对于畜禽粪便的处理等工作可以合作雇用专人定期清理,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养殖规模,充分发挥人工效率。

1.3根据市场的需求,养殖户共同聘请养殖专家,共同探讨出适合经营的品种,进行集体销售,这不但降低销售费用,还将会提高销售的价格。

2.学习养殖技术,自力更生

小型畜牧养殖户虽没有能力雇用专业的饲养人员,但可以从自身做起。可以经常请教专业饲养人员相关知识,并选购畜牧养殖的书籍,学习相关的饲养技术。养殖项目、养殖规模和养殖数量确定后,畜牧养殖技术 畜牧养殖者对场址的选择,优良品种的引进,科学的饲料营养学都要深入了解学习。养殖合作社可以集体聘请高级畜牧兽医师及有经验的畜牧兽医专家定期给职工培训,提高工人的养殖技术水平,把握市场行情,根据供求关系协调发展。对于简单的动物疾病,饲养员应学会自己动手,科学饲养,杜绝疾病蔓延。

3.完善畜牧养殖防疫条件

对于畜禽养殖的选址,建议聘请畜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不要因小失大。技术人员会科学的选择地形、地势、与通风的地方。科学的布局才能满足动物防疫的要求。另外,小型畜牧养殖户虽然经济能力不是特别强,但对于防疫设施的采购与安装是必要的,做好防疫措施,把病毒传播防患于未然。对粪便污水的处理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可以建立沼气池,利用粪便和污水产生沼气,制造有机肥料等综合利用,这又能防止随意堆放粪便产生的病害。小型畜牧养殖也应实施相对简单封闭管理,做好消毒工作。尽力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出,对于各种设备定期消毒。

另外,地方政府要重视动物防疫工作,切实解决小型畜牧养殖防疫中存在的难题。完善重大病情防护措施,要有专项资金进行保障。

三、结语

目前,我国下大力气加大对畜牧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了大量的补助措施,市场对畜禽肉类的需求也非常大,这就为小型畜牧养殖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当今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今天,小型畜牧养殖户必须改变传统的养殖观念,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身养殖的技术能力,做好防疫工作,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庆康。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现状及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00,19(4):251-254.

[2]任浪,等。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对策[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3(3):29-31.

畜牧养殖业论文范文 13

降水不足,地表径流下降,农作物、牧草等因缺水而导致减产是干旱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干旱越严重浓作物和牧草等减产就越严重。农作物和牧草等对畜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牛羊等的食物来源就是农作物、牧草等。如果这些减产那饲料就会严重不足这就严重影响农业气候畜牧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油于牧草等的减少,饲料成本升高,奶牛产奶量减少储、鸡等对高温的不适应,死亡时常发生庄理不适现象表现明显并且产蛋量明显下降。干旱对畜牧养殖最大的影响就是因牧草、农作物等的减产而导致饲料成本的升高,并且导致牧草营养成分不全面从而严重阻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2自然灾害

因为地震,对人和动物有害的细菌、病毒等大量繁衍并且大范围的传播。从而导致动物的大量生病和死亡周此畜牧养殖受到巨大的损失。通常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将损失降到最小:

①要对死亡动物进行及时的无害化处理,家禽粪便污水及动物尸体的处理尤为重要。死亡畜禽体内带有大量的病菌河以将其深埋或焚烧。

②要在受灾地区进行大面积、全方位肖毒。地震过后,灾区连续几天降雨死亡畜禽随水流动造成水污染严重。为了消灭病原体,tn断传播途径保障人和畜禽的健康就要做好灾后消毒工作。

③要严抓动物的饲料肪止病从口入。灾区连续的降雨会导致饲料的霉变甚至产生毒性周而灾后的动物饲料一定要严格把关要选取干净、卫生合格的饲料。

并且要适当的增加营养物质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雪灾地区随着农业气候的回升,冰雪融化后容易导致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炭疽、链球菌病等多种动物疫病的高发。因为雪灾导致停水停电所以家畜饲养条件和营养状况不佳,导致家禽抗病能力减弱并且发病率也增加。又因为随着春季变暖大量候鸟迁徙,带毒候鸟向家禽传播疫情的可能大增。同时随着河水解冻,水污染也越加严重这对水禽的饲养危害加大。农业气候洪灾过程中不少畜禽被水冲散、发病导致大量死亡。死亡的畜禽体内携带大量的致病微生物郊果无害化处理不及时汪其腐烂发臭那么病菌会随着水流、空气扩散、污染。这不仅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还容易引发人畜疫病暴发。例如耕牛吸血虫病、牛羊炭疽病、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猪肺疫、鸡法式囊病、球虫病等。因而要及时处理死亡的畜禽并且全方位、彻底的消毒。

3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导致冰山融化,水资源结构变化,灾害频发。全球变暖对畜牧养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气候灾害和病虫害导致饲料作物减产。气候变暖使春季容易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粮食作物因为高温、干旱的双重“打压”,导致粮食作物的大幅度减产。

②家禽的生产性能下降。猪是恒温动物,因为持续的高温储的代谢功能、粮食利用率、生产能力和抗病能力都将下降。高温还对奶牛的泌乳功能产生影响使其泌乳量下降加%田0%。从而影响我国奶牛生产业的布局。另外,因为鸡的散热功能差高温同样影响其生产性能。

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14

关键词:畜牧业;产业化;草原;生态环境

0引言

近年畜牧业也开始面向规模化与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危害,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因此,在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应做好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1影响

1.1频发自然灾害

部分地区依然遵循传统的养殖模式,草场过量放牧动物,大量优质牧草逐渐消失,有毒有害牧草开始增加,草原大地,并在雨水侵蚀下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弱化了草场的生产能力。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降雨量逐渐减少,水分蒸发加快,地下水位出现断层甚至严重不足问题,草场缺水十分严重。

1.2降低草场利用率

大多地区畜牧产业与经济发展并未考虑林木与草原资源情况,存在乱砍乱伐与不合理利用等问题。部分基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养殖业发展难度较大,无法发挥草原资源优势,降低了草场资源的利用率。

1.3降低科技水平

畜牧业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并未科学设置,养殖品种较为单一,大多农牧民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无法在基层地区推广使用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整体养殖科技含量较低,畜牧养殖处于落后状态[1]。

2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

首先,畜牧生产经营方式不完善,目前我国大多草原牧区养殖时依靠自然生态资源,常见饲养方式为全年放牧、冬季补饲,严重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甚至在此基础上开展轮牧生产方式,导致草地超载,转而影响牲畜养殖质量,形成恶性循环。其次,盲目发展畜牧业,草原资源支持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但草原对牲畜的承载力有限。部分牧民在未考虑草原资源的情况下便大肆发展养殖业,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增加草原承载力。最后,缺乏资金支持,虽然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逐步改善生产方式,但实际保护期间依然缺乏人力、物力、技术及资金支持,尤其在修复草原生态环境时没有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无法更好地开展人工草地种植与草原恢复等工作。

3改善对策

3.1落实草牧场“双权一制”政策

为解决制度不合理引起的草场退化问题,应在草原地区实行“双权一制”政策,落实草原牧场的所有权、使用权,实行草原牧场有偿使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间应明确此政策可解决的本质问题,建立规章制度,探索“双权一制”政策落实的技术方法,保证公平性与公正性。农牧民可以优先续包以往承包的草牧场,使农牧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此外,应建设草地保护奖惩办法,对于草牧场保护较好的农牧民给予经济与物质补贴,严厉惩罚过度开发草场的农牧户,对于承包草地一直处于破坏状态的,可以解除承包合同。强化草地租用管理力度,尤其严厉惩罚租用草牧场却不养护的农牧户,严重的可以解除承包合同,通过强力措施,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使其恢复原始状态[2]。

3.2转变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也会导致畜牧业无法实现产业与规模化发展,对此应合理调整以往畜牧养殖模式,对于放牧养殖的群体严格控制草原牲畜放养量,避免超出草原承载力,给予草场充分的休养生息时间,避免草原荒漠化。目前农牧地区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在完善养殖模式的基础上,还应确定草原人口承载力,并合理安置。相关政府部门应发挥自身宏观调控作用,严格落实法律规章制度,保证合理利用草原牧场。给予现代畜牧养殖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改良品种,引进新型养殖技术,优化生产模式,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进程。

3.3严格落实草原建设保护措施

对于轻度退化的草场,应围栏封育,实行轮牧与阶段性的修复措施,缓解草场生态压力。对于退化严重的草场,应长期禁止放牧,保证草场具备足够的休养生息时间,及时恢复生机。若草场退化十分严重,存在明显的荒漠现象,还应建设人工草地,做好改良工作,保证牧草供给,必要时还应考虑生态移民。在建设人工草地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扩大饲料资源,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在旱作条件下,单位面积的人工草地产草量高于天然草地产草量3~5倍,灌溉条件下还可以增加10倍左右,饲草质量水平高,可以解决冬春季饲草不足问题。养殖人员应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段开发高产饲料地,如高粱、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发展舍饲化、规模化的养殖业,提高生态与经济效益。此外,可以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副产品,发展秸秆青贮技术,回收农作物秸秆,并进行青贮处理,充足供给青绿饲料,降低对草原的危害。

3.4提高草原生态保护意识

农牧民群众应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草地资源保护工作,减少人为破坏。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全体牧民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认识到草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理解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维护意识,以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改变以往的草原畜牧方式。增强相关保护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设立良好规划,平衡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改善草原生态。

3.5实行动态监测

畜牧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便是草地资源,受土壤、水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大多草地不宜发展种植业,适合放牧。因此相关部门应在遵循草业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草地区域特点,开发草地资源,并发展草业经济战略,保证草业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为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还应实行动态监测机制,构建完善的网络监测系统。草原管理部门应将草场资源划分为不同区域,做好网格化跟踪监管,随时了解草场资源动态,一旦发现草地资源破坏问题应立即制止,根据法律法规进行严厉处罚。根据本地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严格的养殖计划,为牧民技术提供生产指导服务,强化监管,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3]。

3.6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

草原可持续发展属于综合性、知识性的密集发展模式,需要在畜牧生产方式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因此,相关部门应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组织科研院所、本科院校及推广机构等多方面的科技力量,充分利用技术、信息资源、人才等因素,集成高新技术,建设集培训、选择、吸引人才与示范技术推广于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示范基地,鼓励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办企业,为草原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此外,还应生产高质量牧草种子,开设牧草种子工程,以资源为依据、市场为导向,建立优良的牧草种子繁育体系,种植出更多优良牧草,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草畜平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4结束语

牧民应充分认识到草原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定放牧,转变以往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明东.草原特色畜牧养殖业发展措施探究[J].中国畜禽种业,2020(7):52.

[2]宋文婷.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发展绿色畜牧业[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5):187-188.

畜牧养殖条例 15

关键词:畜牧业;环境污染;命令控制;经济激励;综合养分管理;环境承载;监测预警

中图分类号:X50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3.003

Developing Tendency in Animal Husbandry in China and Its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v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ZHAO Run, QU Qingbo, FENG Jie, ZHI Suli, DU Huiying, LI Aixiu, ZHANG Keqiang

(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ianjin 300191, China)

Abstract: Star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scenes of region, species, yielding approach, developing state and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national animal husbandry were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Two main causes led to the pollution, namely, lacking of scientific formulation and layout, separation and out of balance between planting and breeding together with simple and rough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ways were analyzed. In line with 2 policy varieties, order control and economic motivation, different scales of pollution precau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combination with 4 issues were overviewed, which involved of shortage on environmental load criteria in terms of comprehensive nutrient management, unclear basic data of pollutant, weak implementing force and unavailability in normalization, incomplete long-term evaluation mechanism. Four proposals including scientific industrial formulation and layout, setting up the system integrated informative administration in animal husbandry environment with contamination monitoring and warning, increasing policy support and sound economic motivation mechanism,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system of precaution and control over the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were put forward finally.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order control; economic motivation; comprehensive nutrient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load; monitoring and warning

伴S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化,在市场拉动和政策引导下,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上升,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整体趋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然而,受养殖数量快速增长、养殖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提升等因素的影响,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耕地有限的东部沿海养殖密集区粪便污染问题十分严峻。有学者指出,区域布局不合理、种养脱节、生产方式落后、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是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成因[1-4],但鲜见从全国畜牧产业发展层面针对环境污染特点及国家污染防治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梳理和剖析。鉴于此,笔者尝试从区域布局、主要畜种、生产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概述畜牧业发展态势,比对分析环境污染特点,阐明造成污染的主要成因、防治政策及存在问题,并结合多年研究与实践提出对策,为下一步我国畜牧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1 我国畜牧业发展态势

1.1 区域养殖分布密集

从全国畜禽养殖分布情况不难看出(图1),由北向南以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这8省份的主要畜种(猪、牛、禽)的养殖数量居多,这些养殖大省规模总和均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其中,生猪养殖集中在四川、河南、湖南、山东、云南、湖北等省份,其中四川省2014年生猪年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10.73%,位居首位;奶牛养殖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省份,其中内蒙古2014年奶牛年末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15.42%,位居第一;肉牛养殖主要集中在云南、河南、四川、湖南、辽宁等省份,其中云南省2014年肉牛年末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9.68%,位居第一;家禽养殖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辽宁、河北、四川、湖北等省份,其中河南省2014年家禽年末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11.85%,位居第一。

1.2 产业发展趋势规模化

十多年来,伴随养殖结构调整和养殖方式的转变,规模化养殖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的主要生产主体[5]。主要体现在:一是畜禽规模养殖户数显著增加,2014年,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奶牛年存栏10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蛋鸡年存栏2 000羽以上,肉鸡年出栏10 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数分别相比2002年突增(图2);二是规模化养殖程度明显提升,2014年,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2%,45%,28%,69%,73%,比2002年各增加了32%,33%,10%,41%,36%。

1.3 生产方式加速转型

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加速转型,主要体现在饲喂和清粪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粪便收集方式也逐渐向机械化和环保化方向发展。祝其丽等[6]对全国144家规模化猪场清粪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干清粪方式占比最高,为63. 0%;其次是水冲粪,占23.6%;水泡粪方式仅占3.4%,而且在小型猪场一例未见。朱宁等[7]对我国5个蛋鸡主产省份(河北、辽宁、山东、湖北及四川)402个规模化蛋鸡场清粪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人工清粪方式占50.50%,刮板方式占49.50%,两种方式比例相当。董晓霞等[4]对我国奶牛优势产区65家规模化奶牛场的调研结果表明,48.4%的奶牛场采用机械清粪方式,43.8%的奶牛场仍采用人工清粪的方式,7.8%的奶牛场同时采用人工和机械清粪方式。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对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养殖环境、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畜牧业环境污染特点

2.1 污染物产生量地区分布不均衡

2.2 畜种间污染物产生量差异大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畜牧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和2015年《中国畜牧兽医年鉴》,估算出2014年全国生猪、肉牛、奶牛和家禽的粪、尿、化学需氧量(CODcr)、全氮(TN)、全磷(TP)等主要污染物的产生量(图3)。2014年我国生猪、肉牛、奶牛、家禽的粪尿产生量分别为3.75×109,2.59×109,0.81×109,2.18×109 t,所占比重如图4所示。相比其他畜种,家禽的粪便产生量最大,但是肉牛和奶牛的粪便产生量之和大于其他畜种;生猪的尿液产生量最大,将近2.5×109 t。这与林源等[8]对2009年我国各类畜禽粪尿产生量的统计结果相似。

以奶牛和生猪两个产污量最突出的畜种为例,统计2014年全国各省份的粪便、尿液、COD、TN、TP的产生量,测算得出以下结果:如图5所示,四川省生猪养殖污染物产生量最高,占全国的近1/10,其次是河南和湖南;如图6所示,内蒙古、河北和黑龙江奶牛养殖污染物产生量较大,三省区奶牛粪尿产生总量占全国的45%,其次是山东、新疆和河南,奶牛粪尿产生量占全国总量的28%。这一结果与先前统计的各省份养殖分布情况相一致。

2.3 不同生产方式污染物产量差异明显

除不同地区、不同畜种产污量有较大差异外,不同生产方式对于污染物产生、产排路径及粪便的末端处理与利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郭卫广等[12]对四川省的调查发现,2013年四川省采用干清粪方式的养猪场占71.1%,其次是水冲粪占27.6%。以干清粪方式进入水体的CODCr、TN、TP、NH3--N负荷量分别为(20.28,4.58,0.81,1.07)g・d-1・h-1;而通过水冲粪方式进入水体的CODCr、TN、TP、NH3--N的负荷量分别为(314.60,26.29,7.67,12.27)g・d-1・h-1,差距显而易见。干清粪工艺粪尿中的养分损失小、肥效高,且污染物含量低,易于末端净化处理,是相对理想的清粪方式。在规模化奶牛场,通常采用机械刮板或铲车来清粪,但粪尿、污水全部混合清出,使产污量增加且污染物浓度增高,但相应可减少清粪频次,降低人工成本。董晓霞[4]通过对伊利和宜昌的规模化奶牛场调查得出,人工清粪产生的尿液和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远远低于机械清粪。朱宁[7]调查发现,我国蛋鸡场清粪方式主要包括人工、刮粪板及传送带三种清粪方式,且人工清粪方式其污染物浓度远小于其他清粪方式。

3 畜牧业环境污染主要成因

从我国畜牧业总体发展态势及环境污染特点梳理中不难发现:一从地域分布和环境容量上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中部毗邻大城市周边的地区是畜禽养殖场密集分布区域,显然也是污染物产生量最突出的区域;二从养殖畜种上来看,以相对养殖量比较,规模化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牛、猪、家禽,测算结果显示产污量也与之相对应;三是大中型畜禽场大多偏好机械干清粪工艺以节省人工成本,但由于粪尿、污水混合且需要定期冲洗粪沟,对后期固液分离技术要求相应提高,而小规模养殖场人工干清粪的做法能实现源头控污和p量化处理,且经济适用,值得提倡,但其中有少数仍沿用传统水冲、水泡粪方式的养殖场,污水产生量大且污染物浓度极高,可能对环境更易造成影响,不容忽视。结合上述几点,分析造成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两方面。

3.1 缺少科学规划布局,农牧脱节、种养失衡

实地走访中发现,养殖场主仅根据市场情形与地方政策就自主决定养殖何种畜禽、养殖规模、畜舍结构空间、设施建设位点等事项,且由于土地承包经营,大部分规模化养殖场没有配套可消纳畜禽粪便的耕地,只养不种;而种植经营者大多也是只种不养,同一地区种植的作物品种、耕作时间、施肥时期和施肥量与养殖生产各不统一,导致种养业“各自为政”,农牧脱节现象严重,粪便资源化利用途径受阻。

在这种各自独立进行成本核算的方式下,一方面种植户为降低劳动成本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贫瘠、结构破坏、逐渐失去可持续生产的能力,另一方面畜禽粪便无法得到利用而依法又必须进行处理。同样为降低治污成本,养殖户倾向于就近堆放或排放到附近的沟渠坑塘,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恶性循环。欧盟某些国家有值得借鉴的做法:一是根据农场耕地面积折算出施肥量,同时根据拟养殖畜种、规模、方式折算出粪便产生量,让农场主明确养殖规模上限和作物轮作类型及方式;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预测5~10年间粪肥施用可能带来的环境变化情况,给出农场主不同生产经营方式的选项,以帮助自行选择可改善环境条件同时保障生产率的途径。由此可见,小到一个园区、大到一片地域,对种养业及延伸产业链条整齐划一十分重要。

3.2 经营管理方式简单粗放,生产水平不高

饲喂是决定畜产品数量大小与品质好坏乃至畜牧业稳定长效发展的关键因素,但长期以来我国畜牧养殖饲料利用率较低,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精准饲喂水平相比有不小差距。在西方国家,生猪养殖先进水平的料肉比为2.4∶1,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地方能够达到3.5∶1;肉鸡养殖世界先进水平的料肉比为1.6∶1,我国只有2:1~2.2∶1;蛋鸡养殖世界先进水平的料蛋比为2.4∶1,而我国是2.6∶1~3∶1。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粗脂肪和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粗蛋白质含量较高[13]。

实地调研中:许多传统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落后,畜禽采食、饮水、产排粪尿等空间集中狭小,养殖密度高;缺少专门的粪水收储设施,简易的铲车与手推车式的人工清粪方式,容易将粪便到处散落,粪尿多与垫料掺混难以清理,畜舍内养殖环境条件差;通风、采光条件有限,圈舍内屋顶、栏架等处腐蚀严重,工作环境恶劣;猪圈、鸡舍、挤奶厅/待挤间等区域的冲洗水使用无度,使得后续处理难度大大提升;场区内脏净道交叉,粗放简单的生产经营方式给场区内外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4 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及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针对畜牧环境污染防治运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命令控制和经济激励两种类型[14],旨在通过政策干预将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命令控制即通过法律法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等方式来约束养殖从业者的行为;经济激励即通过绿色补贴的方式来引导养殖业主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并做到有效处理与利用。

4.1 命令控制型政策

自2001年起,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及操作规范,内容覆盖了产前发展规划、选址布局、基本设施建设要求、生产管理操作规范、粪便排放标准、相关评价审核制度、扶持政策等方面[15],在一定程度上对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国家层面相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总共有9部,最早可追溯至2006年出台的《畜牧法》,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在该法出台之前,虽然《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农业法》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这5部早已实施,但其中法条及历次修订版中都未见专门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具体内容,而在最新修订版中则分别针对畜禽废弃物的收集、储存、处理与利用均做出了严格规定。近3年内陆续密集修订、颁布了7部针对性法律法规,其中以《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的条款最为细化严格,成为首部针对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并辅以针对水体、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项行动计划,充分彰显了国家治污的决心,并将畜牧养殖污染防控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但由于土地紧张、种养脱节、管理水平有限、市场波动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养殖全程中生产环节的投入比重超高,养殖从业者本身无力应对环境问题的管控,亟需政策引导畜牧产业的加速转型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适应国内外市场大环境,同时要逐步转变政府“输血”为企业“造血”,以保障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单凭政府一味的“输血型”资金支持或者高成本的环境监管来控制污染都将是难以为继的。

第二,基于上述立法框架,国家环保部、农业部分别出台了指导性规章制度,具体包括《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10)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2011)。内容重点覆盖圈舍布局、清洁养殖、粪水的收集与储存、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与监管等方面,上为法律规定的落地实施提供保障,下为治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工程技术规范及标准提供依据,指导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然而,在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办法的具体执行上,不同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存在脱节;发展生产型畜牧业仍然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点,而非以环境友好为基准,从源头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及畜舍建造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农业政策与环境政策缺少有机衔接[5]。

4.2 经济激励型政策

面对严峻的畜牧养殖环境问题,近10多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以沼气工程和制有机肥为主的经济扶持政策,鼓励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据李景明和薛梅[16]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建成沼气工程累计56 856处,对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自2004年起上海率先试行对商品有机肥的扶持政策(对生产和使用有机肥按照施用面积大小和购买数量一次性补贴)以来,全国各省市、区县也都结合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和资金,鼓励企业农户联合开发有机肥产业市场。2008年4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财税[2008]56号),对农业施肥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14]。

此外,我国环保部门还出台了将征收的排污费用于奖励主动治污的养殖场的办法,涉及用于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扶持利用猪粪、牛粪做有机肥的企业。如国务院2003年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存栏规模大于50头牛、500头猪、5 000羽鸡鸭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向所在地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并缴纳一定的排污费,对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按规定收取超额排污费。”再如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制订了《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对重点养殖小区和规模化畜禽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从2007年起,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粪污处理、猪舍标准化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要优先安排并达到环保部门相关要求,剩余资金可适当安排猪舍标准化改造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14]。这些绿色补贴专项支持政策的出台,推动了一些地区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行动的有序开展。

然而,众多实例表明:环境补贴政策多集中在粪污处理设施及配套设备的一次性投资上,以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实施对养殖场资金直补或以奖代补,资金渠道、补贴方式单一;专项补贴项目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具有较强经济基础的地区,包括江、浙、沪、京、津、鲁等地,具备配套资金长效实施的地区不多;补贴政策作用范围有限,真正享受到补贴的养殖场尚处少数,侧重畜牧环境污染防治的补贴专项资金无论在畜牧、环境、农业还是其他产业领域中占比极小,多缺乏长期稳定支持;现行补贴政策大多仅按照畜种和规模分配补贴区间,并不十分科学且易造成分配不公。

4.3 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畜牧环境污染防治政策措施显见许多不足,总体来说原则性规定较多,可操作性规定较少;限制约束性政策较多,经济激励性政策较少;定性描述较多,定量指标参数较少;加之畜牧业污染排放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农户和养殖企业缺乏降低污染排放的适度激励,同时,由于监督和控制污染排放的成本过高等原因,导致一些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17-18]。综合现行政策和技术办法,梳理4方面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缺少以综合养分管理为依据的环境承载标准。如前述,农牧结合、养分平衡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现行条例、办法仅从原则上规定“将畜禽粪便肥田农用,应当与土地的消纳能力相适应;处理后的粪便作为土地的肥料或土壤调节剂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其用量不能超过作物当年生长所需养分的需求量;在确定粪肥的最佳使用量时需要对土壤肥力和粪肥肥效做测试评价,并应符合当地环境容量的要求。”尤其现行的施肥标准并未明确指出在不同的地形气候、土壤类型、作物种植模式下环境可承受的粪肥容纳量,更未对粪便施用的方法、时间、数量、频次给出量化标准,相关的农用政策和技术规定上相对粗放,可操作性不强。

第二,基础底数不清。畜禽养殖产排污量是决定粪污治理路线和效果的核心,虽然目前通过国家颁布的《2010年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中给出的产排污系数进行估算是可以相对准确地获得这些基础底数的唯一途径,但当时的数据早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实际需求,是系统构建畜牧养殖业环境综合防控体系的重要瓶颈。

第三,现行标准规范未上升至立法层面,且没有指导性说明,执行力和可操作性不强。目前的有关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管理规范都只是部门法规和行业标准,养殖场及粪便加工企业自觉遵守的较少,在实践中广泛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例如,有机肥料还没有国家标准,目前执行的是2011年农业部颁布的《有机肥料NY525―2011》行业标准,但农业生产中普遍施用各种非商品化有机粪肥,这些有机粪肥来源广、成分复杂,难以管控,缺乏必要的行业管理和质量监测[5]。同时,现行技术标准、规范条款中,均没有对应的操作方法说明来指导标准的正确使用,尤其是标准颁布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编制过程,以及量化规格参数的出处,令读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易导致盲从。此外,目前排污费征收标准不高、不具体、不量化,对一些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来说排污费标准相对于处理成本来说仍然偏低,威慑性有限,无法真正起到约束作用。我国城郊和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还比较薄弱,很难控制偷排漏排,处罚力度低,许多畜禽养殖场宁可象征性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再投资环境污染防治。

第四,长效全程评价机制不完善。我国尚缺少针对现行政策、制度、技术等污染防治对策的长效评估办法和标准,亦鲜见对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尤其是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所依据的基础数据支撑严重不足。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相对完备的监测评估体系,国内起步较晚,缺乏全国范围或区域尺度的统一规划,监测标准不全面,自动化监测能力和信息系统构建分析亟待加强。加之,涉及养殖场环境类项目的实施,往往对项目实施准入条件和治污技术设施与设备运行效果的科学评估不足,易导致项目实施不持续,诸如沼气工程建而不用、用而不管,终成“晒太阳”工程。

5 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5.1 科学规划产业,合理布局场区

对于种养脱节、养殖规模超过环境容量的问题,需结合国家畜牧业发展规划及环境污染防治规划,以农牧结合、养分平衡为基础,发展种养业适度规模,建立“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的生产经营模式[19],推动畜牧业乃至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养殖场圈舍结构布局不仅仅要从动物健康、性能提升、疫病防御等生产角度来设计,更重要的是从环境视角出发,考虑污染物的减量收集、有效处理处置及最终出路,同时尽可能节省人工、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等不必要的重复性投入,确保养殖企业健康发展。

5.2 建立畜牧业环境信息化管理与污染监测预警体系

进一步完善全国畜禽养殖污染源普查数据库,推动耕地土壤与作物种植大数据库的建立,尤其要强化对种养优势区域环境的长期定位监测,建立畜牧业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到及时并全面掌握重点区域畜禽养殖规模、污染源分布、污染物产生量、污染防治设施、粪便收储与利用方式、农田面积、作物类型、轮作与施肥方式等基础背景值及动态更新情况。通过大数据集成分析,逐步建立畜牧业环境污染预警体系,具备即时污染风险信息的能力,为国家畜牧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控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5.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经济激励机制

根据不同地区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扶持力度及在农业生产补贴中的比重,科学测算环境补贴标准,制定效果评价办法。综合考虑包括养殖类型、养殖规模、清粪方式、粪便利用途径等在内的关联因素,逐级细化并筛选重要影响因素,对不同情形畜禽养殖场各环节的成本投入、预期与实际收益详细测算,并对重要利益相关方的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做到客观、科学核算环境补贴标准和比例。同时,细化综合评价标准和办法,为出台兼顾适用范围广但重点突出的弹性政策制度提供指导。

5.4 完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寻求兼具成本投入最小化、处理路线多元化、适用范围广谱化的技术模式是我国未来畜禽规模养殖环境污染防治的必然发展方向。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国家科研单位和地方龙头企业联合对生态养殖方式、污染物减量化及沼液安全农用技术标准的研发投入,建立因地制宜、因畜而异的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侧重不同区域农业环境条件与畜禽粪便承载匹配能力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起适合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养分平衡体系,从而确定适宜的养殖规模和生产经营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军香,林海。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考与对策[J].饲料工业,2015,36(13):1-4.

[2]仇焕广,井月,廖绍攀,等。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现状与治理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2):2268-2273.

[3]孟祥海,张俊飚,,等。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与环境治理政策综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1):1-8.

[4]董晓霞。奶牛规模化养殖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马永喜。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技术经济优化研究――以北京北郎中村为例的生态经济模型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0.

[6]祝其丽,李清,胡启春,等。 猪场清粪方式调查与沼气工程适用性分析[J]. 中国沼气,2011,29(1):26-28,47.

[7]朱宁,秦富。 畜禽粪便清理对规模养殖场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以蛋鸡规模养殖户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14(5):4-12.

[8]林源,马骥,秦富。我国畜禽粪便资源结构分布及发展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5.

[9]杨飞,杨世琦,诸云强,等。我国近30年畜禽养殖量及其耕地氮污染负荷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5):1-11.

[10]仇ü悖廖绍攀,井月,等。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的区域差异与发展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2013,34(7):2766-2774.

[11]张绪美。 我国畜禽养殖及其粪便污染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D]. 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8.

[12]郭卫广,雍毅,陈杰,等。四川省规模化养猪场污染物排放清单[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4):14-19.

[13]王兆军,张怀成,刘键,等。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有效防治途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51):72-74.

[14]郭晓。规模化畜牧业控制外部环境成本的补贴政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5]李冉,沈贵银,金书泰。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环境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J]. 农村经济,2015(6):95-100.

[16]李景明,薛梅。我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2010,28(3):1-5.

[17]王修川,袁新国,王腾。试论循环经济及畜禽废弃物资源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8):155-157.

关于畜牧业养殖 16

1畜牧养殖专业户面临的风险

1.1自然风险

畜牧业本身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其一定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畜牧养殖的牲畜受到生存环境、饲料、牧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一些患病牲畜也经常是因为自然环境不良造成发病的。对于这样的风险因素,就需要畜牧养殖专业户提前进行预防,在选取畜牧场所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应规范进行选址,并且要注意气候环境对牲畜造成的影响,及时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预防控制。夏天要注意给牲畜进行通风降暑,保证牲畜饮用水的正常供应,寒冷气候里要保证牲畜的温暖。对于一些对自然环境要求比较多的牲畜,养殖专业户更需要多加注意,多留心多观察,避免出现自然环境影响造成的牲畜死亡[1]。

1.2经济市场风险

畜牧养殖专业户养殖牲畜最终是要将其投入市场销售,所以市场的需求、变化、对畜牧养殖户的影响很大,有时遇到市场波动,比如:禽流感、口蹄疫之类的疾病,对于一些家禽类、猪牛类的动物的销路是致命的。受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大型专业的畜牧养殖场和食品加工厂层出不穷,对国内畜牧市场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力,市场经济风险越来越大。

1.3政策指导的风险影响

对于某个行业的发展,政策上的扶持是很重要的,当前国家下发了许多惠农政策,对于畜牧养殖业而言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畜牧养殖的特殊性,其需要一定的空间,并且牲畜本身会产生很大的异味,如果区域范围较小,会对周边的居民正常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对某个区域造成环境污染等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当地政府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限制畜牧业发展,这对于畜牧养殖专业户是极为不利的,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其破产的风险。

1.4养殖专业户的技术水平

对于牲畜的养殖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还需要有一定的相关经验。对于养殖专业户而言,其养殖的牲畜品种是否优良对于牲畜是否有较高的存活率、繁衍能力都有直接影响;另外对于牲畜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对于养殖专业户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禽流感、口蹄疫之类的疾病对养殖业的影响十分严重,甚至导致许多养殖专业户频临破产[2]。饲料的选购对于牲畜的健康有直接影响,但目前牲畜饲料仍存在许多不合格产品,有些养殖专业户为了节约成本,在饲料中随意添加其他食物,没有通过相关的规范鉴定,导致牲畜在食用之后出现生命危险,以上这几种问题,都需要养殖专业户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来预防风险的发生。

2管理对策

2.1提高对畜牧养殖风险的认识

畜牧养殖业本身的潜存风险很多,畜牧养殖专业户必须加强认识,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对于牲畜的日常饲养和管理,一定要按科学方法进行,要将可能发生的一切风险隐患都考虑到,把结果想到最坏,将预防措施做到最周全。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分析其引起的原因,及时找出解决措施,将影响控制到最小。

2.2制定合理的应急措施

养殖专业户在日常养殖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从而总结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应急方案,既防患于未然又能在遇到风险的时候能够及时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障养殖专业户的利益。在遇到风险的时候,养殖户要善于分析和研究,对于风险发生的过程要进行监控和观察,对于来龙去脉足够掌握之后,才能有效避免之后再出现同类事情,有效控制风险[3]。

通过上述分析,在实际情况中,养殖专业户遇到的风险种类是很多的,对于不同的风险就需要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和预防措施,需要养殖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对遇到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及时预防和控制,将危害减小,保障养殖专业户的利益不受风险影响。养殖专业户加强对风险的管控,有助于其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益,促进我国畜牧业和牲畜加工产业的发展,所以,养殖专业户必须严格把控,提高风险控制的意识和水平。

作者:胡昌华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吴绍英。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赤子,2014,(17):117-117.

养殖业行业特点 17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1、地理特征

区位于东经118°10′—118°33′之间,北和东与宿豫区接壤,南与泗阳、泗洪县毗邻,西于睢宁县相连,南依洪泽湖,北靠骆马湖,大运河、废黄河穿境而过,境内沟渠纵横,水源充足。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地区,年均气温14.1℃,年平均降水量892.3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和渔业养殖生产。

2、生物资源状况

我区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丰富,水域浮游植物有绿藻、硅藻、甲藻、蓝藻、裸藻、黄藻、金藻等种类,易为鱼类消化的硅藻和甲藻占多。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分布广泛。底栖动物常见的有螺蛳、蚬子、水蚯蚓、水丝虫、蜻蜓幼虫、摇蚊幼虫等。鱼类资源也比较丰富,常见的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鳊、河蟹、虾、黄颡鱼、乌鱼、中华鳖、泥鳅、黄鳝等。

3、水域滩涂资源

我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水域主要为湖泊、池塘、渠道、河流等四大类型,水域总面积23万亩,可养面积12万亩,已开发利用9.36万亩。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区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水产品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11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9.36万亩,池塘4.68万亩,围网养殖2.48万亩,稻田养殖2.21万亩。水产品产量2.82万吨,渔业总产值9.67亿元。

1、取得的成绩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水产业发展,始终把水产业当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和富村富民的重要产业来抓,形成了上下整体联动发展水产生产的局面。

二是始终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将调整发展水产业与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相结合,通过兴建水产基地,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增强了水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养殖业的技术水平、水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渔业基础设施老化,生产条件亟需改善。渔业投入不足,导致全区部分精养鱼池和塘堰无法及时得到改造,养鱼附属设施的涵闸、泵站、道路、沟渠、水电设施等无法及时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二是渔业养殖结构不甚合理。尽管经过多年调整,渔业养殖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名特优品种养殖仍然缺乏规模、批量与档次,养殖区域特色不强。

三、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1、指导思想:以贯彻执行新《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鼓励发展水产养殖的方针政策为契机,以加强对养殖业的有效管理和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根据我区实际,对养殖水域、滩涂进行科学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养殖管理制度,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基本原则:在编制养殖规划过程中,要与我区中心城市建设主体目标相一致,成子湖区水域滩涂按照省海洋与渔业局编制的《省洪泽湖渔业养殖规划(2011——2020)》执行。

具体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对已经养殖的水域滩涂纳入规划,实行“大稳定、小调整”的战略。二是一次规划、分步到位的原则。将适于养殖的水域滩涂确定为养殖使用功能,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粗后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养殖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养殖布局规划。三是开发与保护结合的原则。根据资源分布状况将水资源丰富的滩涂确定为养殖发展重点水域,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妥善处理水产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使养殖水域发挥最佳效益。四是规划与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对水域功能的定位作用。同时,将规划与调整结合起来,通过规划的实施,对不符合区域规划及养殖密度较大的养殖场所进行调整。五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原则。根据规划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和特点及外部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地进行养殖布局,体现区域特点。

3、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区水产养殖水面发展到10万亩(包括洋河新城)。养殖水域滩涂的类型有池塘、稻田和围网养殖等水域。规划池塘养殖区面积5.32万亩(原有土地改建为养殖鱼塘的可作为临时养殖用地),稻田养殖面积2.21万亩为临时用地。围网养殖不在编制内。

4、区域布局规划:本着推动优势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向优势产业区集中,努力构建渔业优势区和优势产业带的思路,重点做好成子湖、大运河及古黄河沿线三块文章。

(1)、成子湖区:集中在中扬镇,面积为48580亩。

区现代渔业产业园:位于中扬镇林柴场,规划面积5000亩园区核心区面积3600亩,主要养殖螃蟹、小龙虾等。园区建成后,将集苗种繁育、饲料供给、特色水产品养殖、水产品加工、湖区休闲垂钓、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

中扬镇现代渔业精品园:位于中扬镇中圩一圩区,规划面积2200亩,以推进渔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现代经营形式组织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渔业示范区。

现代渔业示范基地:

①西圩现代渔业示范基地位于中扬镇西圩养殖区,规划面积2200亩,生产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含量先进。体现区域特色,以发展草鱼、河蟹的大宗优势水产品为主。

②中扬镇245省道现代渔业示范基地位于中扬镇245省道唐莫与南张圩接壤处,规划面积1000亩,建成以特种水产品苗种繁育、养殖和产品展示为一体的高标准的设施渔业基地。

(2)、大运河沿线带:包括洋北、郑楼等乡镇。其中规划面积分别为:洋北3250亩、郑楼2120亩。

现代渔业示范基地:

①洋北鑫灏生态农业园,位于洋北镇蔡和村大运河沿线南侧,规划面积300亩,生态养殖以优质河蟹为主。

②洋北泥鳅生态养殖基地,位于洋北镇罗庄村大运河沿线南侧,规划面积350亩,以泥鳅主养和莲藕生态套养的养殖模式。

③郑楼镇水产养殖场,位于郑楼镇郑楼和古城居委会大运河沿线南侧的浏湖底,规划面积330亩,以抗病毒草鱼及河蟹养殖为主的生态养殖特色。

(3)古黄河沿线带:包括南蔡乡、双庄、洋河新城及仓集镇,其中规划面积分别为:南蔡3320亩、双庄2850亩、洋河新城3000亩、仓集1430亩。养殖品种为常规水产品和泥鳅、甲鱼等特种水产品。

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区逸园养殖场,位于南蔡乡苏圩村,规划面积300亩,以黄颡鱼、黄金鲫养殖为主,垂钓休闲为特色示范基地。

(四)、其它地区:包括耿车、埠子、龙河、罗圩、陈集、屠园等乡镇,其中规划面积分别为:耿车980亩、埠子2380亩、龙河1210亩、罗圩1950亩、陈集820亩、屠园2480亩。鱼塘多为村边取土坑改建,部分为低洼地改造而成,养殖品种主要为常规水产品和泥鳅等。

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区龙盛水产养殖场位于埠子镇陈集村,规划面积300亩,突出泥鳅生态养殖特色。

四、实施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水产服务体系。进一步重视和关注水产业,把它当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增加一定的经费投入,完善相关的设施设备,为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实行建立健全公益机构和扶持发展民间协会相结合、人才引进和培育本土人才相结合,使机构和人员尽快适应水产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2、建立基地、强化水产行业管理。创建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建立水质环境监测、病害防控、水产苗种管理及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使水产行业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

3、搞好渔业基础建设。鼓励、支持利用低洼田、非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稻、莲田等开挖鱼池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与此同时,对现有精养鱼池进行“三改”:即浅水改深水、死水改活水、漏水改保水。利用冬春农闲季节,每年对鱼池进行清淤,增加养殖水体空间;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池埂护坡;改造、完善排灌设施,逐步达到排灌自如,增强水产养殖的发展后劲。

畜牧养殖条例 18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定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决心不动摇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地方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富民强县的重要渠道,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清畜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发达的经济必须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而畜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是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发达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来抓,农业越是发达的国家,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世界上的几大畜牧出口国,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均超过50%,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农村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农民收入增加多的地方,畜牧业在农村三个产业中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在哈尔滨的各县、市中,双城、宾县的畜牧业产值都超过了种植业产值。到2006年,哈尔滨市正式宣布,整个哈尔滨地区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50%,占据了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仅和哈尔滨地区相比,我们就感到十分汗颜,我们常常说自己是农业大县、粮食大县,但却是畜牧业小县,去年我县畜牧业产值只有6.9亿,只占农业总产值的23%,不及哈尔滨平均水平的一半,畜牧业是我县发展农村经济的弱项。县委、县政府在全面分析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潜力的基础上,觉得虽然畜牧业是我县发展农村经济的弱势,恰恰也是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巨大的潜力。今天召开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县委五次全委会招商引资、全民创业重大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招商引资重在富县,全民创业重在富民,畜牧业是富民的最重要途径、最有效手段,要在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的大前提下,把我县畜牧业推向发展的新高潮。据测算,畜牧业增加值每增长3个百分点,就可拉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作为整个大农业的完整内涵,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而在三者之中,畜牧业最具活力,关联度最高,产业链最长,它是上接种植业,下连加工业的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发展畜牧业能有效地转化粮食和农副产品,增加农作物的商品率和经济价值,将传统种植业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转变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并为种植业提供优质低价的有机肥料,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整个农业生态平衡、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其次,畜牧业在满足食品、毛纺、皮革、医药等行业原料供给的同时,还产生对饲料、兽药、畜牧机具和兽医器械等市场需求,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第三,发展畜牧业还能带动运输、营销、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繁荣城乡市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从全市来看也有现实的经验可供参考,双城市几年来一以贯之地走“大玉米大奶牛”路子,不但奶牛业发展起来了,而且带动了加工企业的发展。近几年双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得益于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为食品工业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是雀巢集团每年为双城增加财政税收3亿多元,二是哈尔滨肉联厂又落户于双城,既富了民,又为地方财政做了贡献。宾县多年来突出发展肉牛业,宾西牛业的落户对宾县经济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第四,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最有效手段。双城的雀巢集团,带动了整个双城的奶牛养殖业。雀巢每天所支付农民的牛奶款达500多万元。今天我们参观了5个现场,第一个现场是达连河红星兴达牧业。兴达牧业搞的是大鹅养殖,一年出栏8000只,纯收入可达十二、三万元;第二个现场是前程刘玉才肉牛养殖厂。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每头肉年每年纯收入可达500元,养殖100头肉牛每年的纯收入就可达5万元;第三个现场是道台桥永丰村的绒山羊养殖现场。每只绒山羊一年的纯利润也可达500元。最后到的现场是顺翔牧业奶牛养殖现场。一头奶牛年平均产奶6吨,每吨奶的出售价格为3300元,也就是一头奶牛仅产奶的收入就可达到2万元。在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动员大会上我曾强调,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同志,不要死守自己的铁饭碗,我们给予优惠的政策,有能力的下海去试一试,像原畜牧局局长孙秉忠同志领办的兴达牧业,在创办之时我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支持,现在该企业已初具规模,把达连河、红星一带的大鹅养殖如火如荼的带动起来。

总之,从农业结构调整来看,畜牧业是基础产业;从长远的发展前景来看,畜牧业是朝阳产业,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畜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乃至整个经济工作中,我们在畜牧业发展的思路上要有新突破、方式上要有新调整、工作上要有新举措,要始终毫不动摇地发展和培育畜牧业这一主导产业。

(二)正视现实,正确估价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畜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历来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大力实施“主辅换位”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各种畜禽饲养量明显增加。2008年一季度,全县肉牛、绒山羊、生猪、肉鸡、大鹅饲养量分别达到6.8万头、5.7万只、20.5万头、53.1万只和30.8万只,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9%、2%、0.7%、0.2%和7%。二是畜牧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预计到2008年全县畜牧产值可望达到7.9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6.2%,畜牧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到30%。全县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900元,比上年增长5.9%,畜牧业产值的增长空间相当大。三是畜牧养殖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目前全县建繁育改良点30个,县动物卫生防疫站� 四是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目前全县已涌现出了以顺翔牧业、明达牧业、刘玉财牛场、万利养殖场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化和生产水平较高的畜牧养殖大户,培养各类专业村22个,发展专业大户367个。

自己和自己比感觉有所进步,但放在全市、全省、全国的大环境中看,我们的步伐明显缓慢,比例太小。目前影响和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是畜牧生产比较脆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生猪和肉鸡生产受市场和疫病影响严重,生产起伏不定。二是生产经营粗放,饲养方式落后,集约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仍占较大比重。三是畜牧业商品化程度低,精深加工比例不高,我县畜产品还没有摆脱原字号的形态。这个问题比较严重,我们没有一家能对畜牧产业形成牵动作用的生产加工企业。四是畜牧业组织化建设还比较落后,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中介组织数量少,作用也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缺少养殖大户和经纪人的带,这是制约我县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五是随着规模化饲养的发展,动物排泄物、废弃物和有毒有害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统筹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课题。六是动物疫病仍然威胁着畜牧业发展,各种疫病虽然没有大面积暴发流行,但有零星散发现象,仍未达到完全控制程度,动物食品影响公共卫生安全。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县上下的高度重视,必须认真加以解决,否则今天的会议就不会有效果。

(三)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我县畜牧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在肯定成绩、认清困难和问题的同时,更要看到,当前发展畜牧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有优惠的政策。200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提出“主辅换位”,建设畜牧业大省战略;特别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对“三农”工作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投入,尤其是对畜牧业投入的比重,并且继续实施对可繁母猪、规模养殖场的奖励和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这些将对畜牧业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拿我市为例,双城奶牛大县今年得到国家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巴彦生猪大县2007年得到国家500万元的扶持资金,我们也应当抓住这样的机遇,从国家、省、市争取畜牧扶持资金,用于我县畜牧业的生产发展。二是有充足的市场。虽然我县还没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但我县交通便利,可以依托佳市金锣发展猪鸡、依托宾西牛业发展肉牛、依托尚志蒙牛发展奶业、依托北大荒鹅业发展大鹅,逐步把我县发展成为这些企业的养殖基地。基地建成了,加工企业落户*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道理很简单,有了梧桐树,不怕引不来金凤凰。三是有丰富的资源。我县种植业以玉米大豆为主,农副产品数量多,质量好,为畜牧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饲料。此外还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发展劳动密集型畜产品生产提供了人力优势。四是有良好的基础。全县肉牛、绒山羊、大鹅饲养量分别达到6.8万头、5.7万只、和30.8万只,已形成了一定的养殖规模。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以几位养殖大户为代表的经纪人队伍。这些都是我们发展畜牧业可比的优势,为我县畜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努力实现畜牧业的突破性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发展畜牧业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发展肉牛、山绵羊和大鹅,稳定发展生猪、肉鸡、蛋鸡,适度发展特色养殖,努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类型多样、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畜产品基地,不断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力争到年末全县肉牛、绒山羊、大鹅饲养量分别达到16万头、9万只和82万只,畜牧业产值实现7.9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900元。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高产高效的优良品种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的基础。必须把畜禽良种工程作为发展畜牧业的“源头”,加大畜牧良种的繁育、引进、保护和推广力度。一要加大黄牛改良力度。加快改良点建设,扩大良种普及面。年末全县黄牛改良点要达到40个。县繁育改良站要抓好优质肉牛冻精的引进,各改良点要实行统一供精、供氮,确保黄牛改良不出村。要建立黄牛改良系谱档案,防止近亲繁殖、提高种群质量。黄牛改良的技术不是新技术,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在搞,请畜牧局的同志认真研究,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该技术一直不能够普及。二要完善生猪三元杂交体系建设。采取引进和自繁相结合的方法,加快生猪改良步伐,推进生猪生产良种化,依托良种扩繁场,积极引进大白、长白、约克、杜洛克等纯种猪,繁育二元杂交母猪,确保全县商品猪三元杂交率达到95%以上。积极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降低饲养成本。三要引进优良畜禽品种。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认真落实国家良种补贴政策,鼓励群众引进优良畜禽新品种,建设畜禽良种扩繁场。

(二)搞好动物疫病防治,努力保障畜产品安全。搞好动物防疫事关畜牧业发展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发展畜牧产业,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如果动物疫病问题解决不好,其发展速度就难以加快,竞争力就难以增强,潜在优势就难以发挥。各乡镇务必牢固树立畜牧安全意识,认真落实《动物防疫法》,切实履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原则,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一方面,要抓好防疫工作。强化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各乡镇要按照“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门保质量”的原则,搞好辖区内的畜禽检疫和免疫,确保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杜绝防疫空白和防疫死角,各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要在全县范围内做到统一、强制、免费,免疫密度要达到100%,免疫标识配戴率要达到80%。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补贴。另一方面,要强化检疫工作。强化疫病监测,实行疫病监测报告制度,重点加强禽流感和牛羊布病、结核病的监测。特别是牛羊布病检疫净化工作,各乡镇政府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支持乡镇畜牧站工作,要坚持做到出栏必检,有宰必检,流通必检,确保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和市场检疫率达到100%。

(三)加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建设,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发展畜牧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解决人畜混居、人畜共患、社会公共安全卫生问题,坚持走标准化规模养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各乡镇要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并认真抓好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每个乡镇要发展5个以上养殖典型示范户。今年9月份之前每个乡镇都要结合当地养殖业发展的特点,规划出一个占地两公顷以上的畜牧业小区,可以招商建畜舍,也可以设计好畜舍标准,利用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在小区中按统一设计要求建舍。养殖小区要设置在远离村屯、背风朝阳、交通便利的地方,小区内要做到“五统一”,要把各村现有的专业户、大户统一集中到小区中发展壮大。县畜牧兽医局要搞好技术指导和相关服务。县内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新农村帮建方案要求,积极扶持各村屯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各村屯要加快沼气池建设,有效改善生产环境。今天招集县直各部门的领导同志也来参会,考虑一方面这个会议是上次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大会的延伸,是整个全民创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思考畜牧业到底怎么搞下去。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发展,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可能健康、持久的发展。各部门在包扶乡镇、村屯的过程中,能不能发挥本部门的优势,争取村里对土地、饲料的支持,利用我们手中的闲置资金搞养殖小区,资金一部分由职工出资,另一部分是单位的福利费用。养殖小区为本单位的职工提供绿色食品,一方面为本单位的职工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了福利待遇问题,另一方面对农业、农村来说,又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也可以考虑和农村的养殖大户搞股份制,农户投入土地、饲料、饲养的人力,单位投入资金和管理,可能一个小农庄、小农场、小畜牧场就发展起来了。大家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积极探索新的思路。

(四)抓好流通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当前,在畜牧产业化经营上,要着力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抓招商,建设畜牧龙头企业。坚持不懈地把引进畜禽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畜牧、招商、经贸等部门要加强协作,确保年内引进一户畜禽屠宰加工企业。从现在的情况看,引进肉牛加工企业不太现实,我们还不能满足县域东面北大荒、北面木兰、西面宾西、南面吉林皓月四大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哈尔滨周围大型大鹅屠宰加工企业只有北大荒鹅业一家,大鹅全身都是宝,从毛、绒、皮到五脏六腑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鹅身上分割出来的个别部位,甚至比整只大鹅都值钱,例如一个“法国鹅肝”可以卖到一百二十元以上,而一只鹅顶多卖一百元。我们要搞系列生产,将整只鹅分割集中卖鹅头、鹅脖子、鹅掌、鹅肝、鹅肠、鹅肉等,打出品牌,增加附加值。绒山羊要在绒的深加工上引进企业。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发展畜牧业不仅要发展养殖业,也要发展加工业,这是大型的产业链条。二抓协会和合作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要大力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规范现有专业养殖协会,引导其发挥好职能,提高其服务能力。三抓营销,实现农民当年受益。要挖掘和培育能人大户进入流通,鼓励他们加大畜禽产品的对外销售,拓宽畜产品流通交易信息平台。四抓市场建设,促进流通。今年,道台桥镇要恢复原有的家畜交易市场,有条件的乡镇也要结合当地畜牧业发展的特色,建立交易市场,搞活流通,促进发展。

三、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营造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宽松环境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19

大足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畜牧局局长郭礼刚受县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县畜牧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全县畜牧工作取得的成效。同时指出,畜牧产业发展工作还存在政策法律宣传不够深入、产业基础薄弱、管理体制不完善、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会议指出的有关问题,县政府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解决。现将整改措施报告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依法兴牧的社会氛围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畜牧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全县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依法兴牧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以今年7月1日实施的《畜牧法》为契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农业信息网等现代传媒,加大对《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广大群众对依法兴牧意识水平;二是大力举办各种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培训班、知识讲座,着力统一各级农业农村工作干部思想认识,增强法制观念;三是加大对违反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打击处罚力度和宣传报道工作,做到处理一个,教育一片,威慑一方。

二、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发展畜牧产业化政策,积极探索适应畜牧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建立以财政为导向,企业、业 二是落实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城镇规划条件许可下,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从事畜牧产业化发展占用的土地,一律视为农业用地;对大中型龙头加工流通企业,财政给予积极扶持政策;国家、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三是加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以打造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县为契机,坚持生产与生态、发展与保护并重,积极引导、鼓励和帮扶民间资本发展生态畜牧业,多渠道增加在畜牧业基地建设、圈舍改造、良种供应和畜产品安全方面的投入,将生态畜牧养殖与农村沼气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及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相结合,引导农民摒弃传统养殖模式,将农村能源建设的沼气工程建设首先用于养殖规模户,因地制宜推行“猪—沼—粮”、“猪—沼—果”、“猪—沼—渔”、“粮—鸭—渔”、林草套作、果草间作、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模式,减少畜牧养殖环境污染,促进农村生态农业建设和资源良性化循环,推动农村环境面貌改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积极招商引资,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变化和投资的新动向,坚持以招大引强为突破口,加强政务环境建设,积极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落户大足,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养殖业,着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畜禽加工企业,延伸畜产品加工链条,提高畜产品附加值。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正州公司、长益食品加工厂,带动生猪产业化经营;培育大足黑山羊良种繁殖中心,带动全县大足黑山羊产业化发展;培育重庆市山林养殖公司,带动全县山林肉鸡产业建设;争取白市驿板鸭加工厂落户大足,带动绿色水禽基地建设,促进全县畜牧产业全面发展。二是组建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鼓励扶持养殖业主创办协会、购销服务社、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县内外大中型加工营销企业合作,把分散的生产者联合起来,与龙头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链接,多形式多途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推动产业化的潜在动力。三是大力推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以大足黑山羊、蛋鸡为重点,逐渐完成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畜产品认证工作,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升级,不断提高畜产品竞争力。

四、坚持科技创新,提高服务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是推动畜牧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继续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进程。一是加快科技推广。大力推广畜禽优新品种、标准化、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重点推广规模化畜禽养殖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提高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提升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二是实施人才工程。进一步加大与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促进畜牧先进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入开展“农业人才知识更新”、“绿色证书培训”、“村社工程”、科技下乡、兽医定点联系制度等活动,加快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和科技大户的培育,构建直面养殖业主的科技服务体系。三是加快技术培训。大力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以无公害、标准化的生态养殖技术为重点,引进推广一批先进养殖实用技术,建立畜牧科技生态示范小区,培育科技示范户;狠抓农民养殖技术培训,大力开发一批乡土人才,提高农民整体养殖水平。四是提高服务水平。支持鼓励畜牧兽医科技人员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实现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基本素质,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养殖项目 20

一、生产情况

畜牧养殖方面,牛存栏量7.15万头,同比略有下降,出栏4.63万头,同比增长150.3%;生猪存栏量19.42万头,出栏17.8万头,同比均略有下降;羊存栏量14.36万只,同比增长46.1%,出栏8.26万只,同比增长26.3%;家禽存栏量452万只,同比增长8.7%,出栏772.6万只,同比增长130.6%;肉类总产量33823.4吨,同比增长44.2%;蛋产量4758吨,同比增长1.5%。

水产养殖面积17.8万亩,其中池塘养殖48450亩,同比增长0.56%,连片精养池塘3.65万亩,同比增长2.8%。围拦网养殖面积10.5万亩,与去年持平。网箱养殖面积1000亩,小网箱养殖面积1300平方米,均与去年持平。河蟹放流面积85000亩,池塘养蟹面积7000亩,比去年略有增长。鱼种投放5350吨,同比增长0.9%,其中新增投放鱼回鱼鱼种18吨。蟹种投放170000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长4.9%,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10.9万亩,同比增长0.9%。

二、主要做法

(一)、狠抓产业化建设,规模经营有新突破

通过群众选项目,项目选群众的大户推动战略,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的原则,依托资源和基础条件,把培养基点村,兴办养殖场,发展专业户和专业大户作为推进规模养殖的重点,构建起一县几品,数乡一业的基地化生产格局。目前,全县各品类养殖专业户发展到11855户,专业大户发展到29本文来源:文秘站 00户,各类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大户200余户。养殖场发展到130个,养殖专业村发展到43个。大规模养殖户的成批涌现,形成了乡域特色,呈现出数乡一业的特色发展格局。如:五固路优质猪、牛养殖带;五泗路良种蛋禽养殖带;朱顶、小溪的肉牛、水禽养殖小区;临北养羊小区有新的提高和发展。在渔业方面以沱湖、香涧湖螃蟹养殖基地、訾湖幼蟹养殖基地为重点,推进螃蟹产业化发展;以崇潼河网箱养殖带建设为重点,推进名优鱼类养殖业的发展。

(二)、狠抓动物防疫,确保了养殖业健康发展

动物防疫历来是发展养殖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全县养殖业健康发展,我县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加强查毒灭源和疫情管理。并积极推进村级动物防疫员体系建设,在全县范围内通过公开招考,择优选用了125名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全面落实基础免疫工作,在刚结束的春季集中免疫中,全县口蹄疫免疫密度98.84%;禽流感免疫密度96.72%,防范了全县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为我县发展养殖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加强技术服务,推进订单养殖

定单养殖能规避市场风险,保障养殖户取得稳定的经济效益。今年初,我县通过积极联系,争取到鮰鱼订单养殖进行示范。第一季度即实现投放鱼种18000公斤,包括池塘精养和网箱养殖两种形式。通过养殖过程监管,技术服务,争取示范成功,让养殖户获得最大利益,为我县水产养殖走出一条新路。作为全年水产养殖业工作的重头戏,我县全面实施了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制度。渔业生产的行业管理逐步迈入正轨,为全县渔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狠抓外资带动,项目工作成绩突出

围绕20__年的工作重点和我县养殖业发展重点,加强项目建设。一是组织编制项目库。共计编制项目32个。二是加强在建项目建设,重点搞好后续建设和检查验收工作。三是加强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申报了《河蟹产业化建设项目》、《幼蟹培育项目》及市级养殖小区建设等十多个项目。这些项目的申报将有力促进我县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的发展。

(五)、大力推进养殖园区建设

进一步完善06年已申报验收的8个市级养殖园区,今年将继续组织养殖大户筹建市级畜牧水产养殖园区,目前已申报市级养殖小区18个。同时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导,鼓励养殖户建设县级养殖园区,使得我县养殖业进一步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

(六)、力求发展在全省位次再提高

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动物防疫、行政执法、协会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实施等工作,均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可喜成绩,养殖业整体势力提升很快,通过了省农委组织的畜牧先进节段考评,已进入全省前15位(历史上最前排名为全省38名),得到了省考核组的高度称赞。

三、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建设滞后。养殖业生产的各种服务体系不健全,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慢,品种不优、品质不佳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县标准化、模式化饲养技术推广的力度还有待于加大;二是龙头牵动力弱。具有一定潜力的加工龙头企业刚刚起步,现有加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条短,市场控制力弱。三是养殖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四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五是大水面开发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下步工作打算

以东向发展为契机,重点发展禽业生产,继续推进生猪、螃蟹两大主导产业,突出发展草食节粮型牛、羊、名特优水产品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畜禽产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养殖,精心打造特色品牌,发挥比较效益,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保障体系,实现畜牧水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狠抓品种改良工作

在全县范围内推进名优品种改良工作,今年底,波尔山羊、马头羊改良率在80%以上;三元杂交猪、五元杂交猪改良率达100%,水牛、黄牛改良率为100%;名特优水产品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40%以上。加快刘集、城关的种鹅、种鸭场建设,提高我县水禽的优质品率。

(二)、做好项目建设与申报工作

做好《五河县部级秸杆养羊项目》、《五河县水产防疫站建设项目》跟踪服务及项目建设工作。组织畜牧水产专家认真学习国家对农业扶持措施,精心编制、筛选、申报符合我县养殖业发展的项目。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积极扶持,分类指导,完善机制,强化服务”的方针,完善信息、科技、金融保障三大服务体系。引导养殖业生产经营户和科技、教育、科研等部门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协会,发挥协会的组织、引导作用。

农村养殖业发展范文 21

一、主要做法和取得效果

一是发展壮大企业实力,发挥帮村龙头作用。公司创建初期就高标准、高目标定位,向规模要效益,继2005年8月份一期工程7000个标准笼位建成后迅速从苏州太仓市引进全国唯一通过AAA级认定的金星獭兔优良品种1000余只进行扩繁,**年随着种兔群迅速扩大,公司新上二期工程,完成8000个标准笼位建设并相继投产,建成拥有标准笼位15000个,存栏种兔5000只,年繁供良种獭兔3万只,产销商品獭兔7万只,带动23个村1200个农户产销50万只商品獭兔的全国大型、江苏最大的良种獭兔扩繁产业化示范基地。**年,公司基地扩繁推广良种獭兔收入80余万元,固定资产投入300余万元,并初步建立起覆盖苏鲁的獭兔产销经营网络。公司主动与村对接,实行“公司十农户”发展模式。在我公司扶持下,新安镇于营村养兔大户毛桂军种兔扩栏到300余只,产销商品獭兔6000余只,养兔收入20多万元,纯收入10万元以上;堆沟港镇东腰村孙志刚养殖种兔100余只,产销商品獭兔2000余只,收入8万多元,纯收入5万多元;花园乡温庄村温玉生、温兆年去年4月15日分别购种兔45只,至今年6月底出售商品兔收入5万元,纯收入达3.5万元。**年,全县出栏商品獭兔1000只以上的规模户有211个。

二是技术培训进村入户,普及推广獭兔养殖新技术。为了确保农户养兔成功,公司普及推广新技术。一是采取程序化操作,先进村免费培训,将养兔技术普及到户,再帮建标准笼位,创建良好的养兔圈舍条件,然后投放推广良种獭兔。凡列入獭兔养殖发展计划的重点村獭兔养殖培训班每村必到。二是采取全县集中培训,按乡镇轮回培训办法将技术培训直接进村,技术普及到每个养兔户。**年,公司面向全县农户举办大小规模的獭兔养殖培训班41期,培训养兔从业人员2000余人,使受训农户扎实掌握了獭兔养殖技术和经营技巧,从根本上消除了养兔户怕死愁销的顾虑。

三是争取项目帮扶,培植獭兔养殖业专业村。为了让更多的农户能抓住市场机遇,养殖獭兔增收致富,公司积极组织申报财政支农、科技支农项目,让农户在项目建设中享受补贴得到实惠。近二年来公司连续获得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支持,主要用于农户购买良种兔补贴;同时抓住省市扶贫工作队,帮扶**发展的机遇,争取后方单位和驻村队员对獭兔发展的支持,将一大批困难户引导走上养殖獭兔增收致富的道路。汤沟镇的下尧村、五队乡许圩村等獭兔养殖户发展都达到200户以上,预计2007年产销商品獭兔在5万只以上,实现獭兔产业增收200万元以上。

二、今后企业发展和民企帮村计划安排

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22

三沙市有漫长的海岸线,复杂多样的海湾,地处热带海域,海洋鱼类生长速度和繁殖速度快,发展海水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三沙市的成立,必然带来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渔业产品有更大的需求。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应采取限定捕捞量、发展海水养殖业的措施。在海水养殖发展中,应吸取大陆近海大规模发展肉食性、投饵型、单一品种养殖渔业给近海水域造成环境污染的教训。应根据鱼、贝、藻不同类群的生物学特征和环境效应,发展多营养层次复合养殖,提高植食性鱼类和大型海藻养殖的比例,开展基于养殖生态系统的渔业生态管理研究,以保障三沙市海洋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发现,大型海藻是海洋环境中对氮、磷污染物非常有效的生物过滤器,可平衡因鱼、虾、贝等经济动物养殖所带来的额外营养负荷,从而有效降低近海氮、磷污染的风险。大型海藻属于海洋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洋中氮、磷元素,它的产量高,产品可用作食品、琼胶、饲料和肥料等。研究表明,1hm2的海区每年可生产大型海藻江蓠40t,通过江蓠的收获,可去除1020kg的氮和374kg的磷。规模化栽培大型海藻为解决近海富营养化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植食性海洋动物增养殖是基于植食性海洋动物和大型海藻的生理生态特性,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互生、共生及互补原理,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过程,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控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既能维护养殖生态平衡,又能提高养殖效益,是增加优质水产品的一种养殖方式。金钱鱼和鲍鱼等经济动物,喜食海藻,为鱼藻和贝藻混养的优良物种。开展鱼-贝-藻立体养殖,可降低养殖成本,减少水域环境污染,促进海水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康养殖是对养殖设施、苗种培育、放养密度、水质处理、饵料质量、药物使用等诸多方面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获得质量好、产量高、无污染的产品,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创造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保持养殖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健康养殖要求养殖生态环境应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学要求,生产出健康产品,以保证人类食品安全。健康养殖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养殖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产模式,其核心是种质种苗的健康、养殖环境的健康和消费者的健康。三沙的海水养殖应以健康养殖为核心目标。

2建议与对策

为保障三沙市海水养殖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2.1强化海洋战略研究与海域养殖项目选址论证三沙海域辽阔,海洋战略研究非常重要。三沙新近设市,可能会带来大量的旅游人口。立市之初,应制定科学的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渔业发展规划,加强海水养殖项目选址论证研究和管理。养殖海域的选址作为发展海水养殖的首要环节,必须考虑渔业结构、资源状况、环境条件、管理背景等要素。严格控制海域养殖规模,合理调整养殖结构,使海水养殖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运转,严格实行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

2.2开发养殖新品种,发展离岸养殖和复合养殖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和养殖设施的改进,如深水网箱等,应开发更多养殖新品种,发展离岸养殖,减少投饵型肉食性鱼类养殖的比例和规模,提高草食性鱼类和大型海藻的养殖比例,发展鱼-贝-藻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新生产力模式。

2.3加强营养与饲料研究养殖生产是多环节、多行业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生产项目,要保证养殖产品的安全性,必须对养殖环境、药物使用、饲料供给、产品包装、销售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各个环节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在诸多影响生态系统和鱼虾抗病力的因素中,饲料的营养和质量是关键性的因素之一,应加强营养与饲料研究,减少和停用冰鲜鱼作为饲料,减少养殖区自身污染,研发绿色环保饲料。

2.4发展健康养殖技术,建立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当前近海养殖多为单品种养殖。立体综合养殖场中的多养殖品种可以利用不同的营养级和生态位。养鱼先“养水”,良好的养殖水环境是健康养殖的重要保证。应注意严格控制各种污水的排放,减轻对养殖水域的污染;控制养殖自身对养殖水环境的污染,包括控制放苗量、投饵量等;合理搭配草食性经济动物、肉食性动物养殖和大型海藻的栽培比例,发展大型海藻生物修复技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水产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建立科学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实施从养殖海域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