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信用分析报告范文(优秀3篇)

信用分析报告 篇一

关键词:应收账款现状对策

一 引言

财务统计是通过搜集和整理不同类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统计资料,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 为宏观、微观两个领域的经济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的统计活动。财务统计是连接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桥梁。

企业应收账款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应收账款包括应收销货款、分期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账款;狭义的应收账款主要是指应收销货款,即企业对外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服务时因运用信用销售而导致的客户欠款。现代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很多交易都是基于商业信用采用赊销的方式实现的,因此企业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应收账款。虽然商业信用在扩大销售、拓展市场、降低经营成本、强化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和实力方面具有将达的优势,但是随着企业的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应收账款逐年沉淀,无疑加速了其资产质量的恶化,并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应收账款是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极大的影响,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正常地进行生产经营,降低财务风险的保障。

二、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表现 (1) 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 营业周期即从购进货物到销售货物直至收回货款为止的这段时间。不合理应收账款的存在,延长了营业周期,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资金短缺,严重时会影响物资采购和工资发放,破坏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2) 夸大企业经营成果 在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下,货款没有回笼的销售收入仍需要确认,这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账上利润的增加,因此,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企业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3) 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率 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若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用大量的赊销方式,并未真正使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从而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致使企业资金更为紧张,资金周转不畅,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

三、应收账款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1) 企业信用政策制订不合理 在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下,一些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量,在没有事先对付款人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的情况下,盲目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大量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忽视了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这就是客户不良的信用对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 (2)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单一、不灵活、不健全 在绝大部分企业中,为调动销售队伍的积极性,往往将销售人员工资收入与销售业绩相挂钩。由此造成了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片面地追求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高回扣等手段促销商品,完成了销售额的同时也增加了应收账款,使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四 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企业不应该只在发生了坏账或者是账款回收的可能性比较小的时候才进行应收账款管理,而应当在交易发生前就考虑到应收账款可能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并想办法降低这种可能性;同时结合对于应收账款的事中与事后的控制。

1、事前控制

(1)加强合同管理,降低风险。企业除现金收入之外的供货业务都必须签订合同,要求业务员在拓展新客户时,实行拓展新客户审批表,由经营部、财务部、法务部、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层层审批。当销售部门收到经资信管理部门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审核签字后的赊销申报单后,根据审批意见并与客户意见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签订销售合同。销售合同的要素必须齐全而且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特别是付款形式、账期和延期付款的具体违约责任都应清楚、准确,最好是能够采用统一的合同范本。另外,销售部门还要将合同影印几份,经有关部门或人员与原件核对无误后分别交资信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利于其对销售合同的执行、跟踪、检查起监督和预警作用。

(2)履约保障是应收账款事前控制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那些新客户和信息资料不太准确可靠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较大的潜在客户来说,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债权保障措施,具体来说可采用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商品所有权和定金等几种方式。

①保证,是指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向债权人担保债务人履行合同义务的协议,保证所依靠的是信用,是保证人的庄严承诺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担保债务清偿为目的,不转移就自己的财产为债权人设定处分权和卖得价金优先受偿权的物权行为;

②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凭证移交债权人占有的形式作为债权的担保,质押以移交物的占有为要件,这是质押和抵押的主要区别;

③留置,是指债权人以特定的合同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在该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合同时,债权人有权留置该动产,并以该动产折价或者变卖而优先受偿的权利;

④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于合同成立后在合同未履行以前,为保证合同的履行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款项。企业可以注意审查债权保障方式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并明确列示于销售合同中或单独订立保证合同。

(3) 设立资信管理部门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分析。国外的很多企业中都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者是信用管理经理的角色来汇集客户的贷款结算清款,调查客户的经营支付能力,及时分析客户的信用变化状况,并且能够定期的为企业提供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提出销售策略以及欠款警戒线建议。因此,国内的企业也可以效仿国外的企业设置相对独立的资信管理部门或配备自己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资信管理部门要根据所掌握的客户的财务报表、信用评级报告和商业交往信息来定期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评定客户的信用度,并建立客户档案,着重记录客户的财务状况、资本实力以及历史往来记录等,并对每一客户确定相应的信用等级,并定期对这种信用等级进行更新。

2、事中控制

(1)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收账款管理的内部控制对于信用制度的贯彻执行,对于保证应收账款的有序管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企业自身具体情况,对其应收账款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如下设想:

(2) 在业务交易上,实行交易审批程序,防止销售业务员单独控制业务的情形。交易审批程序执行的主体为经营部经理。企业要对交易审批程序执行情况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如为执行交易审批程序并产生逾期应收账款或已经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将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或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交易审批程序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对于数额比较大的交易,企业可以设计出固定的交易审批报告格式,交易审批报告的内容应包括销售部门对交易盈亏情况的预算,客户申请账期的期限,拟同意的收付款条件,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交易资格的认定,财务部门对客户信用控制限额的确认。各部门的经办人员或负责人应在交易审批报告上签字并对此负责。在交易审批报告没有完成之前不允许业务员对外成交和签订合同。

(3)在付款程序上,可以先由业务员填写付款申请书,采取本部实行总经理和财务双签制度,这样层层把关,保证企业的每一笔支出都正常和有记录的。

3、事后控制

(1)在结算方式上,考虑两个方面:既从自身角度出发,安全及时的收回全部货款,保证企业的资金周转和应收账款的周转率由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选择的结算方式应具有竞争力,目标是在二者之问权衡。

(2)对于非销售性“应收账款”,要强化内部专业监督,如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加强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侯红英 浅谈企业应收账款全面管理Ⅱ.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07)

【2】冯慎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浅议.法制与社会,2008,(17)

【3】刘莹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浅谈法制与社会,2009,(05)

【4】高桂萍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06).

信用分析报告 篇二

【关键词】贷款 风险分类 五级

贷款“五级分类法”自2001年12月随着《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的颁布后,全国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

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定义

贷款五级分类法是指银行根据审慎的原则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定期至少每半年对全部贷款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五类贷款的定义分别为:1.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2.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3.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4.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5.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执行的分类标准及程序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我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从2002年初开始,全面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对贷款按季进行分类。从对四家商业银行调查的情况来看,各行掌握并执行的风险分类程序主要是分四步进行。

(一)阅读贷款档案,编制信贷状况报告表。主要内容有(1)基本情况:包括贷款的申请书、审批报告、合同;(2)财务状况:包括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连续的、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财务分析、信用分析报告、融资项目效益分析的报告;(3)担保抵押文件: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抵押和担保文件、抵押品所有权的证明、保险单据;(4)分析报告:包括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的跟踪情况和定期的分析报告以及年审报告;(5)备忘录:包括还款记录、借款人的业务前景信息、借款人的行业总体趋势信息;(6)信函:包括与其他银行往来咨询的信函、与借款人其他债务的往来信函。

(二)审查贷款基本情况:包括详细地掌握借款人的贷款目的、还款来源、资产转换周期、还款记录等方面。

(三)确定还款的可能性:(1)通过财务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评估还款能力;(2)评估担保抵押状况;(3)通过还款意愿,银行管理、法律问题等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4)实行现在、过去、现有和潜在、未来多时段综合分析。

(四)确定贷款分类结果:依据贷款五级分类特征,综合借款人相关资料分析,参考标准分类要求及标准之后,确定贷款分类结果。

三、贷款五级分类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划分受经济因素影响

在我国中小城市,由于项目贷款、银团贷款较少,加之各行授权授信制度的集中,营销贷款主要集中在消费贷款。存量贷款主要是国有借款人贷款、政策性贷款、信用透支等。在执行贷款风险划分时,银行无法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仍根据贷款逾期分类,失去五级分类应有的作用。

(二)金融法律法规滞后,金融监管困难。

自《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颁布后,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在各行全面实施。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等这些金融监管必须遵循的法规尚停留在按“一逾两呆”标准考核的规定之中。金融法律法规的滞后,影响了金融监管部门对各行执行五级分类的依法监管,而各行将五级分类结果仅做参考。

(三)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重视不够

贷款五级分类部门即各类商业银行,因完成“双降”任务艰巨,在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后,也难以顺利完成按照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的标准划分不良贷款“双降”任务。如果按照五级分类考核,余额和占比明显增大,实现“双降”考核指标将更为困难,因此各行系统对按五级分类考核不够重视。

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贷款五级分类的意见

(一)实事求是的制定相应的贷款分类制度。

在我们西部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对象主要是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相对落后,经营效益差的个体、集体及股份制企业。对全部贷款严格按风险分类标准执行,既不切合实际,又将面临搜集材料困难,耗时,浪费物力人力等诸多问题。因此,应适当对分类制度做一调整,按时段、分贷款种类确定具体的划分方法,就既能遵循五级分类,确定贷款实际损失,又能节省大量劳动。

(二)修订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依法监督贷款分类制度的执行

目前,在金融管理的重要法规中,依然只强调“一逾两呆”分类方法,而忽视“五级分类”方法。这种法规滞后现象给推行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为确保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贯彻实施,必须对相关监督内容进行修订,增加五级分类内容。这样才能使各类金融机构有法可依,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工作也才能依法监管。

(三)实事调整考核指标,推进五级分类制度运行

在现有的资产质量考核指标中,各行系统下达的考核任务均以“一逾两呆”口径,督促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而无视贷款损失的实际发生,根本上不利于经营信贷管理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同时也不利于经营行调整信贷营销策略、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因此,应重点监督五级分类划分的不良资产作为直接的考核和监管对象,才能更准确地体现执行者和监管者的初衷和体现贷款实际价值及风险程度,加强信贷管理的贷款分类总体目标,才能积极稳妥地进一步推进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晓平。对贷款五级分类偏离度的思考[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12).

[2]邹平座,张华忠。贷款风险分类的国际比较[J].中国金融。 2007(04).

信用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风险 征信 信用 公信

中图分类号:F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65-03

企业的每一项发展计划和行动,往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劳动力和其他资源,而经济环境的变动、市场风险和信用危机等,也往往影响着其整体计划和行动的成败。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征信工作不发达,道德与法律约束不到位,各种不重信誉和不讲商业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个人、企事业单位的利益,还危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搞好征信工作、防范信用危机是当务之急。

一、征信工作的实质

现代经济社会市场瞬息万变,各种风险包括自然风险、人为风险、市场风险等都有可能发生,对企业经营威胁很大。为预防、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风险,增加投资、经营的安全性,经营管理部门在决策之前,一般都希望了解交往对象的信用资料、信用程度等底细。而这些信用资料的有效提供,需要征信工作来完成。

“征信”一词,从字面上理解,是“证实信用”的意思,也可理解为“信用调查”或“信用分析”。现代征信观念的提出,较早源于1910年美国银行家柏斯特提出的“4C”观念,他认为,某个人或组织的信用程度取决于其品格、经营能力、资本与担保品。1943年另一位美国银行家吉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C”――经营环境,认为原有“4C”尚不够,经营环境对企业的信用有很大影响。1945年由美国银行界组织的征信协会又将“5C”归纳成“3F”,即个人因素、财务因素、经济因素等三大因素。1955年美国银行家德克认为,现代企业讲究管理,个人因素范围太窄,应将个人因素修正为管理因素,因此,现代的“3F”就成为“管理因素、财务因素、经济因素”。而征信工作就是根据管理因素、财务因素、经济因素来评定某个人、企业、银行的信用程度。与之相适应,从调查主体出发,征信工作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银行方面的征信工作,站在债权人的立场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分析)及其流动性(流动性分析)和安全性(安全性分析)。第二类是证券市场或民间方面的征信工作,站在投资者的立场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投资分析)及其收益性(收益性分析)。第三类是企业家本身的征信工作,有经营者本身分析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分析),分析企业的经济性和效率(效率分析)。上述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市场风险。在发达国家,征信事业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其操作相对完善。据资料,1803年第一家征信所在英国成立,1869年美国第一家征信所在纽约市成立,当时英国与美国最先成立的征信所都着重于消费者信用,由零售商通过征信所交换主顾的信用资料,以防止信用不好的顾客欠账不还。而现代征信所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即建立授信制度,协助工商业的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世界约有2500多家征信所,而95%以上在美国。美国每平均2500人的市镇,就有一家征信机构,设在纽约的邓布拉斯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征信组织,其分支机构遍及全美各地,有140个分所和7万个市乡镇通讯处,以及在加拿大有18个分所,并在全世界广设机构。日本是亚洲征信事业最发达的国家,最著名的“帝国与信所”,拥有全国分支机构61处,每年处理案件在60万件以上。可以说,征信业的发展对发达国家经济成长功不可没。我国征信事业发展相对落后,除上海、广州一些发达地区外,专门从事征信工作的机构并不多见,服务面很窄,且机构之间普遍缺少联系。由于缺乏强大的、公信度高的征信工作系统,人们很难获得准确、全面、相关的信用资料,使得不法分子屡骗屡得,屡得屡骗,经营者要冒很大的信用风险。2009年10月,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征信机构行为,促进征信事业的发展,我国国务院公布了《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

二、征信工作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任何个人或组织的社会交往与业务往来,要以诚实、信用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个体与团体的利益将无法保障,正如一位企业家所喻:“一座大厦,有好的基础,才能巍然屹立,公司有了好的信誉,才能不断发展”。征信工作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资讯服务、管理工作和监管手段,其目的与意义不仅在于及时准确地为各界提供所需信用资料,确保工商企业投资经营的安全,同时还在于有助国家或地区信用制度的推行、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优化个人与组织的素质,使其适应现代信用社会发展要求。健康的征信工作,能够促使个人或组织主动和被动地迎合征信工作需要,在观念上不断更新,树立珍惜信誉、重视形象、立足于长远、不急功近利、重合同、守信誉、讲求道德、遵纪守法的观念,在行动上严格自律,不投机取巧,言必信,行必果。使个人或组织的理念与行为建立在透明、真诚、真实、彼此尊重、精诚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而非弄虚作假、欺骗他人、坑害公众上,以信为本赢得公众的好感与合作,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辅助事业的成功。

2.优化社会环境,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良好氛围。一是优化社会互动环境。社会互动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搞好征信工作,将有助于将公证、透明、信誉、互惠引入社会互动,净化社会风气,使人人互信互助。二是优化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征信工作,用真实可靠的信用资料帮助人们摆脱社会交往的孤独、隔阂、恐惧、忧虑,满足人们交往安全的心理需要,为社会提供一种良好的、稳定的心理氛围。三是优化社会政治环境。征信工作使政治事务更趋“民主、公开、公正、透明”,使政府工作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更加务实、廉洁和高效。四是优化社会经济环境。征信工作能够沟通社会各部门、各团体之间的联系,促使他们齐心协力承担各种社会责任与义务,按规章按制度按法律办事,改善经济条件,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消除经济环境中薄弱、落后部分,有力地支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与推行,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征信工作不仅是信用制度建立和推行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内容。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无论是商业往来或是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现金交易将逐步退出次要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信用交易,如投资信用、公开市场信用、农业信用、商业信用、消费者信用、再贷款信用等等。由于信用交易是以现在的价值来交换未来付款的承诺,买方或借款人的承诺到期是否兑现,需要法律制度及资金、信用如买方或借款人的品格、所经营业务状况及趋势、行业发展、财务情形及展望、抵押品等来作保障,因此信用交易必须建立在现代商业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发达的征信系统,搞好征信工作,通过广布我国各省、区、市(县)、乡(镇)的征信机构及其网络,为经营者提供所需的完备信用资料,将有助于信用制度的推行和租赁方式的运用,大大减少商业往来的信用风险,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率。

三、加强我国征信工作

1.养成重视征信的意识。征信业的发展与信用制度的建立、推行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在社会公众中加强诚信意识建设十分必要。各部门要加强全员诚信教育,使之养成“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准则”,以诚求信,无信不立;“诚信”不仅关系个人,且关系整个社会;不是不能管、没人管的;而是可以加以防范、监督的;不是别人模糊不清的,而是别人还可以清晰测量的;力求公众在法定的范围内积极配合征信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信用资料,尽一个公民或组织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3.提高征信机构及其征信内容的“公信力”。征信机构是专门开展信用调查分析的组织机构,因此在组织上和工作内容上都要保证其正规性、权威性,有很高的公信力。征信工作的公信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事征信工作的个人或组织被公众所信赖的程度,二是从事征信工作的个人、组织提供资讯内容的可信度。为确保这一点,从事征信工作组织本身必须是合法的、专业的、信誉高、可靠性大、权威性强的组织,如国家工商管理局、公安局、档案局、人民银行所属的征信部门,或国家专设的征信部门等,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诚信意识,受到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和能力,提供的信息资料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准确可信。

4.加强征信机构业务联系。打击信用犯罪,需要征信部门的通力合作,孤立封闭系统的独立运作,将无助于有效打击。因此征信部门要结网共建,彼此交流分享信息,提高征信资料的利用程度,降低征信成本,增进征信打击犯罪的实效。如美国银行界征信工作的联系,已由过去严守秘密的时代转变为相互信赖的关系,以彼此提携来共同提防诈骗行为,迅速交换详实可靠的信用情报资料,节省往返调查时间和费用,若一旦某企业有退票或其他不法行为发生,应立即通告各银行调查员,使诈骗、背信者不能立足于现代信用社会之中。

5.建章立制规范征信工作。征信工作不是一般资料信息的随意收发,它必须做到迅速、准确、安全、有效。这就要求征信工作必须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征信工作制度、规章、准则,对征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调节、约束、监督、管理。其次要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如《征信法》等,强制征信机构按合法的程序、途径行事。再次要加强对征信工作的监督,严管征信业资格审查,确保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6.加强社会各界反失信联动。工商管理机构、公安部门等要严格执法,企业要定期组织财务、稽核、业务会计等综合力量对个人、企业、银行进行信用度专项检查和测评,新闻媒介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不诚信的行为进行揭露、曝光。通过各部门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违反信用道德行为,对诈骗失信行为进行处罚,或移交司法机关,决不姑息迁就,并通过合法的途径在一定区域内上网通报等等。这样,既能打击违反信用者,又能对一些想作案者起到警示作用。

总之,发达的征信工作,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制度日趋完善、成熟与稳健的标志。我国全社会只有对征信工作有一个全面、根本的认识,并积极推进社会征信工作的开展,我们个人、团体及社会的利益才有全面的保障,经济社会活动才得以健康、有序、高效、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馨,江显新著。市场学(无出版社与年号)

2.朱毅峰,吴晶妹。信用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启阳。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大连日报,2006.3.27

4.汪宇瀚。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初探。经济论坛,2007(10)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