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为了加深您对于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的写作认知,下面高考家长帮给大家整理了9篇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篇一
这一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同事们求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点滴的教学经验:
一、学生在"玩" 中学语文,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在识字方面,我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 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 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 法。
二、在写字方面,我把写字当作美的鉴赏对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一直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阅读教学中,我反对无目的多读,强调有层次的读书。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 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 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才不会使学生走上发展的歧途。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 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有规范,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在学生学习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我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将"玩" 引入课堂,使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探求语文教学进程中,我力求将"讲堂" 转变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尽管是"玩" 中学语文,但我们决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这里倡导的"玩" 是一种形式、一种途径,"玩"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寻求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篇二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怎样去上好一堂课,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有效教学的一点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有效性?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谁的本领大》这篇课文时,我画了张太阳和风的图片贴到黑板上,让孩子们站起来,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又把图片拿到同学们中间,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说,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青松》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春雨》等几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能够在课堂上那短短几十分钟之内,传给孩子更多知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千人糕》是一篇以对话的形式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我们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单单让学生领会到珍惜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领会到要学会团结合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环节,我由美食引出话题,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个个都有发言的欲望,带着这种亲近的感觉和兴趣自然地走进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了成功过渡的作用。
2、根据学习提示自主朗读课文之后,我检查孩子的自读情况时,采用同桌之间互查,学生参与度高,教师省力。
本节课的不足:
1、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涣散无力,没有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孩子。
2、在处理课后习题中,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学生回答片面,语无伦次。
3、本课的多音字较多,学生没有很好的把握,导致在读文的过程中,字音误读。
改进措施:
1、时刻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实施课堂口令。
2、提高自身授课激情,让学生听课不觉得乏累。
3、理清授课思路,让学生听得清晰明了,知道学生组织回答用语,使之连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注重对多音字的识记认读,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把音读正确、把句读连贯。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这些趣事本身就是学生感兴趣的。
本节课以读为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了解了课文内容。围绕教学重点相机抛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读到在太空中睡觉这段时,我就设问:“既然说‘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一样舒服,那宇航员能不能就这么站着睡?课文为什么又说‘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呢?”学生马上说:“如果宇航员不睡在睡袋里,就这么站着睡,他会在飞船里飘来飘去。”“宇航员飘啊飘,脑袋会撞在飞船上,砸个大包。”……在读读、议议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这一太空生活知识要点,并懂得了“必须”一词的用法。
本节课学生对太空比较感兴趣,因此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进行说和写的训练。学完课文后,我们就进行拓展。假如你是一名宇航员,你能给大家说说你的太空之旅的吗?(飞上太空前做了哪些准备、碰到什么新奇的事、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等,可以结合搜索的资料来想象说话。)
学生根据要求开始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就像开了河的水哗哗的流淌,课题立刻活跃起来。学生通过充分的交流后,大家开始动笔把自己的交流成果写下了,学生的想象真的很神奇。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放过任何一次说写训练的机会,相信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自己的写话水平就会提高。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下面是关二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希对大家有借鉴作用!
篇一: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怎样去上好一堂课,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有效教学的一点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有效性?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谁的本领大》这篇课文时,我画了张太阳和风的图片贴到黑板上,让孩子们站起来,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又把图片拿到同学们中间,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说,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青松》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春雨》等几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能够在课堂上那短短几十分钟之内,传给孩子更多知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三: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这一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同事们求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点滴的教学经验:
一、学生在"玩" 中学语文,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在识字方面,我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 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 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 法。
二、在写字方面,我把写字当作美的鉴赏对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一直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阅读教学中,我反对无目的多读,强调有层次的读书。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 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 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才不会使学生走上发展的歧途。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 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有规范,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在学生学习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我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将"玩" 引入课堂,使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探求语文教学进程中,我力求将"讲堂" 转变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尽管是"玩" 中学语文,但我们决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这里倡导的"玩" 是一种形式、一种途径,"玩"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寻求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五
《妈妈睡了》这篇课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深切的母子之情。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课文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三部分让学生体会妈妈的爱。
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
让学生感知妈妈的“累”这部分,“仔细读读课文,你从哪句话就能读到妈妈的累”,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生说:“我从妈妈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妈妈很累。这是我紧紧抓住“好多活儿”进行生活拓展,妈妈一天里都可能干哪些活?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二、抓关键词,理解文本
学生对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感触较深,在谈论时,我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朗读中对“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时,“慈祥”一词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一个难点。处理这个问题,我用读文分析的方法。出示这段文字:谁最会读书了,能在课文中找到写妈妈慈祥的句子。我让学生自己通过读、想,在课文中找到写妈妈慈祥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睡梦中妈妈在微笑,很温和,另外,通过“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要讲给我听。”来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
三、读中感悟伟大的母爱
教学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情为线,感悟真情,理解为客。引导学生用心读书,体会文中的母子深情,并适时设置环节“我想说说我的妈妈”,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几张妈妈的照片,或者画几幅关于妈妈的画,说说自己的妈妈,学生边看照片或画通过亲自回忆自己的经历,感受母爱。再把文中的妈妈当成自己的妈妈读读课文,把自己对妈妈的感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学生有感而读,感情自然流露,读出来也自然充满深情。在作业布置上也以情为主,延续课文内容。一方面把自己最想说给妈妈的话,写在一条纸条上,回家后悄悄放在妈妈能看到的地方;另外,启发学生以后该怎样回报妈妈对自己的爱。
这节课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加强。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努力,争取让每位学生在学好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过程中,我有不少收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特作反思如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课改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成功、成才之门。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探讨。课改,当前来说,缺少成功的经验、样板。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老师们应该群策群力,加强课改经验的交流。例如:多组织研讨和现场听课、评课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交流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七
《画杨桃》
这节课,学生学习非常投入,思维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浓厚,原因在于教师抓住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动感生成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精彩纷呈。其成功在于:
一、关注生命灵性,把握生成资源
“儿童教育是一种充满不确定的事”。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这时如果教师只注重自己的预设,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将使学生生命的灵性淹没在教师的灌输之中。以上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十分珍视“生成”,适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准确把握好生成的课堂资源,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利,而自己则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通过多元想象与文本产生共鸣,使他们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如果教师不关心学生独特的感受,严格按照既定的预设方案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学生的灵性将被彻底抹杀,课堂也将毫无生机可言。
二、构建对话平台,呈现精彩生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师生对话部分添加提示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然后补白省略,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体会到不能随意嘲笑别人,遇事要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八
篇一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一、 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语言技能(语文应用能力)位于首位,由此可见在教育家的眼里,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学校的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一个长期积累语言材料的问题。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带的两个班(073班和075班)中,学生语言材料贫乏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理科班073班。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后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习其他科目,因而语文知识积累不够,语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难题。
二、 教师在教学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
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 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 采取措施,迎难而上
针对以上教学中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实基础——字词句的抄写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本学期一开学,在目标定位和思想动员课上,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用来抄写课本中出现过的生字词,一个用来抄写名句美文及写作素材,每周要求学生交上来给老师捡查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二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其次,加强阅读。语文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 “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有效的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因此,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电。“一日不学则落后,三日不学则无知。”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学习显得优为重要。一位教师要会教书,首先要会学习,我深知教师的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重性,因此,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采取了多种不同途径进行学习。如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及高考动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校视通”里的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等。特别是对学校订购的“校视通”学习资源,不敢说我是用得最好的一个,但可以肯定,我是学得最多的一个。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为我们开通“校视通”这一学习资源,让我们老师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齐。
四、 今后的教学重心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成为今后教学的工作重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
篇二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九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高考家长帮§www.kaoyantv.com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文加上题目和诗人,简简单单35个字,一下子就读完了,这样的文体到底应该怎么教?有的老师觉得诗还不容易,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大概了解意思不就行了?于是,这样的课堂,很是枯燥,一遍又一遍地读,读完后高年段的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解释,甚至抄下来,低年段的,几乎是老师一句一句地解释,最后背一遍,万事大吉。
听过 于永正老师的《草》,这首孩子们幼儿园就会背了的古诗,于老教了整整一节课,没有课件、没有投影仪,端正有力的粉笔字、随手几笔却很形象的简笔画就把孩子们带进了草的世界,他通过让学生给“原”组词,最后带着学生判断诗中的“原”的涵义,非常自然,一节课下来,我们不得不感叹:名师到底就是名师,但我们也不禁疑惑:古诗都得这样教,都要挖得这么深、这么透?
在教这一课时,我还是按照一贯的作法,先解诗题,知作者,介绍了一下作者当时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读诗。
第一步:抓字眼,明诗意。因为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大部分早就能读甚至能背了,所以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结合图片先理解“鬓毛”“衰”的意思,再来猜“老大”是什么意思,通过让学生说家乡话加深对“乡音”的理解,这么一来,这两句诗的意思就不难了,最后两句非常浅显,也不用多加解释。
第二步:多诵读,悟诗情。这是最难的一关,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步。我花了很多时间引导学生去设身处地去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先引导他们回忆了自己对老家的感觉,让他们说说家乡的哪些人或事物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手把关键词写在了黑板上,然后告诉他们,诗人很小的时候也像他们一样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多少年了一直没有回来,在外面游离奔波了几十年,头发都已开始花白,终于能回家看看了,想一想,当他来到村口时,他的心情如何?他会想些什么呢?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学生们在这时畅所欲言,由景到物再到人,说出了诗人的激动与兴奋;然后一个“可是”转折出了岁月的无情,想象与现实的冲击在孩子们的心里烙下了印迹,诗人此时的心情在一系列的“再也看不到了、再也听不到了”的句子中凸现,学生再读这两句时,也显得沉重了起来。
花了那么长时间的感悟,也许在应试上没有任何作用,但是听到连陈鑫洋都能回答出像“他多么想再吃一吃小时候妈妈亲手做的饭菜,可惜再也尝不到了”这样的句子,不说心底的触动,光从语言训练上,我就觉得这时间花得挺值的了。
这一次在”名思教研”活动中,听戴建荣老师上《静夜思》时,我不由得大开眼界,原来古诗可以这样读,原来古诗可以这样唱,原来古诗可以这样教!他在处理朗读时,先教孩子们平仄的划分,告诉孩子们平声要长,仄声要短,刚开始看着他夸张的手势、动作,感觉有点好笑,但慢慢地,看着他配合着平仄和诗人的心情,他简单几笔就画出了一条诗人的情感线,而且这情感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连起来,居然是:月光如霜,望月思乡,我不由地惊住了,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的诵读也叫人耳目一新,这让我更加感觉自己的肤浅和不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这9篇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是来自于高考家长帮的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