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快回答分享了6篇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绿色蝈蝈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绿色蝈蝈》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2、积累文中的美词佳句。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方法:

诵读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三、情感:

感受作者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突破策略:采用多种方法诵读课文,在读中品味、感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出示常见昆虫的图片,比如蝉、蜘蛛、蚂蚁、萤火虫、蝈蝈等。(教师适时引导)这是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同学们在生活中有亲密接触过他们的经历吗?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一生致力于对这些昆虫的研究,写成了《昆虫集》一书。今天我们就跟随法布尔一起去结识一位昆虫朋友 ——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绿色蝈蝈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完成词语积累。

重点词语:

狩猎 哀号 喑哑 静谧 篡夺 劫掠 弱肉强食 扰乱

窸窣作响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

(过渡语:同学们,这篇课文很贴近我们的生活,那么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学习呢?请同学们大胆设计出你的问题。)

2、学生再读课文,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标不理解的地方,同时向文本质疑。

3、学生汇报收获,提出疑惑,师生共同梳理总结。

教师预设问题:

(1) 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2)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4、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回归文本,自主探究问题答案。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由于本文浅显易懂,对上一环节同学们所提问题,一般都能自行解决。若解决不了,可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探讨共同解决。

1、 蝈蝈的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我们认识了可爱的蝈蝈,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普通的昆虫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呢?)

2、预设问题:

(1)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你从文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什么精神?

学生先小组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共同明确:

(1)作者之所以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是因为在写法上注意了以下几点:

a.文艺笔调。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

b.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等。

c.拟人手法的运用。像“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d.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

(2)本文表现了作者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的探索创新精神。

3、同学们能不能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呢?

(本文语言优美,可读性强,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作者情感)

例如:课文第3自然段“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流露出了作者多么浓厚炽热的感情!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精彩大比拼:

1、补充词语:( )猎 静( ) ( )夺 劫( ) 弱肉( )( )

( )( )作响 惊慌( )( ) 夜色( )( ) 断肢( )( )

2、找出文中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看谁找的又快又多。

3、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你眼中的绿色蝈蝈。

4、文中哪些地方能引起你的共鸣?

(以上问题答案不拘一格,只要是合理的都应予以鼓励。)

五、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作者笔下的蝈蝈栩栩如生,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呢?

1、学生即兴进行片段写作。

2、部分同学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本课知识体系

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 外表特征

绿色蝈蝈

仔细观察、细心揣摩 生活习性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叫声优美

捕蝉为食

写作特点:

1.文艺笔调

2.生动传神的语言

3.拟人手法的运用

4.通过比较来写

绿色蝈蝈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 、速读课文,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描写绿色蝈蝈这种昆虫的。

2 、体会并能说出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3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人文情怀,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教学工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通过学习,最近,我们读了两本书,一部天书,一部地书,仰头读天书,看云识天气,了解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俯首探地书,倾听化石吟,我们了解了远古世界的情况,今天,我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丛林,到田间草地寻找绿色蝈蝈,听听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讲述的蝈蝈的知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速读课文,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描写绿色蝈蝈这种昆虫的。

2 、体会并能说出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3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人文情怀,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三、带着渴望的心情读课文:

1 、导读小提示:

默读课文,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绿色蝈蝈这种昆虫的?

温馨提示:阅读时,边读边勾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间5 分钟,

明确:作者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有关蝈蝈的知识,叫声、外形、食性。

2 、小组赛场:我们最棒

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阅读分析蝈蝈的叫声、外形、食性。

(1) 倾听蝈蝈的叫声:窃窃私语、像滑轮……、喑哑、连续不断、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2) 欣赏蝈蝈的外形:浑身嫩绿、淡白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大翼轻盈

(3) 观察蝈蝈的食性:昆虫类、水果类、青 草

小结:在介绍描写蝈蝈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不拘一格,生动传神的语言,充满文艺的气息。

四、带着思考的习惯品课文:

1 、文中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a . 狂热的狩猎者:夜间捕蝉的蝈蝈

b .夜晚的艺术家:入夜鸣唱的'蝈蝈

c .我笼里的囚犯:入笼喂养的蝈蝈

d .蝉 的 屠 夫: 饱餐蝉肉的蝈蝈

2 、变换称呼的好处

(1 )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蝈蝈的形象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2 )体现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五、带着敬佩的态度悟课文:

提示:作者对蝈蝈的描写细腻、生动,充满真挚的情感,主要源于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对科学探究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学生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这种思想情怀。

例句:

1 、第一段中写国庆节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倾听者田野的节日音乐会,田野里的节目要比此时在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

体会分析:体现作者对他所热爱的科学研究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对自然的陶醉与痴迷。

2 、第四段中,“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

体会分析:“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对蝈蝈食性的关心,对科研的耐心。

3 、作者称蝈蝈为“蝉的屠夫”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喜欢蝈蝈,但对蝉充满怜悯,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六、七嘴八舌小话吧:

学习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学习方法:用“这节课,我知道了————”的句式来回顾展示。

明确:本文之所以把蝈蝈写得栩栩如生,将蝈蝈的生活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是因为作者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先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再就是运用了生动活泼的拟人手法,充满文学笔调,深受读者喜爱。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七、老师寄语:

1915年法国文学界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称号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可惜,9 2 岁高龄的法布尔没有等到最后决议便悄然长眠。然而,这一光荣称号被人们传颂开来。

希望同学们以敬仰之心,向法布尔学习,积极探索科学领域,向诺贝尔奖冲刺!

八、作业我完成:

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摘录一些优美的段落与句子,并进行仿写。

绿色蝈蝈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培养从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运用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激发想象力、观察力,培养走进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1.培养从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运用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注音

篝火(ɡōu) 窸窣(xīsū) 篡夺(cuàn) 狩猎(shòu) 喧嚣(xiāo) 静谧(mì) 喑哑(yīn yǎ) 大颚(è) 莴苣(wō jù) 螽斯(zhōnɡ) 嗉囊(sù nánɡ)

喙(huì) 薄膜(bó) 气氛(fēn) 哀号(háo) 劫掠(jié lüè)

2.解词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窸窣: 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喑哑: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静谧:安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昆虫的世界,你会发现生活真是多姿多彩,富有情趣。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喜欢并且观察过这些昆虫呢?(幻灯片展示)下面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幻灯片)这是哪种动物?什么颜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绿色蝈蝈》,让我们跟随着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去了解蝈蝈的生活。

二、学习字词

1.指名朗读屏幕上的词语,注意前四行红色字的字形和字音,注意最后一行红色字的字音。

2.指名同学说说红色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2.思考回答:课文读完了,我想问问同学们,你喜不喜欢这篇课文?为什么?说说理由。(3-4位同学回答)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初读课文,每个同学的感受都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深入地理解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那么,请大家看看,作者依次向我们介绍了蝈蝈哪几个方面的特点呢?默读课文后后回答。

三方面:

3段:叫声

4段:外形

5段----末段:食性

2.请大家把概括蝈蝈声音总特征的词语找出来。

微弱 柔和

3.找出描写蝈蝈外形的语句,齐读。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漂亮、优美、匀称

4.蝈蝈的食物都有什么?

杂食、甜食

5.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对蝈蝈的生活习性有了较多的了解。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使文章显得趣味盎然。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蝈蝈叫声的特点的,请同学们把第3段中描写低音的语句找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朗读。

“耳朵灵敏的人……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

6.找出描写高音的语句,请一位同学朗读,

“时不时发出一阵……其余的则是伴唱。”

7.找出文中概括低音和高音特征的词语。

低音:喑哑 连续不断

高音:尖锐 急促 清脆

8.蝈蝈的叫声时高时低、或清或哑,总的来说,是微弱、柔和的。把以上语句浓缩成一句话“蝈蝈在鸣叫”,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文用了比喻、拟人句 ,如:

“窃窃私语”----拟人

“像是滑轮的声音”----比喻

“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比喻

“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比喻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蝈蝈的叫声描摹得惟妙惟肖,是我们如闻其声。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中也要学习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9.我们平时身处闹市,听惯了汽车的疾驰省和嘈杂的喧闹声。那么,我们假设一下,现在我们处在田野之中,躺在草地上,能闻到小草的清香,嗅到野花的芬芳,夜色苍茫,静谧之中,蝈蝈的乐音响起,给大自然美妙的音色又增添了一串美妙的音符。这是怎样一种感受呢?好,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从第3段开头到“再适合不过了”。

10.与蝉的歌声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歌手呢?(2—3名同学)

蝈蝈是个出色的歌手,所以法布尔也要为它鸣冤叫屈。我们把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齐读一下。“绿色的蝈蝈啊……篡夺了你的名声!”

11.欣赏了蝈蝈的乐音后,我们再来看看蝈蝈和产的肉搏战是怎样激烈而残酷的吧。默读第5段,在书中勾画有关的语句和词语。(学生说完,点幻灯片)

12.看到蝈蝈把蝉开膛破肚,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是觉得它太残忍还是很勇猛?展开讨论。

在冷酷无情的大自然中,许多昆虫为了自己乃至种族的生存繁衍,都在进行生死的拼杀。同学们说蝈蝈残忍,老师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能不能因为可怜小羊,而让狼都去吃草呢?当然不能。这就是大自然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那么,作者对蝈蝈这个杀手表示赞扬,认为它是勇猛的,对不幸的受害者表示同情,这种感情矛盾吗?当然不矛盾。作者对蝈蝈的赞美,不是出于自己的偏爱,而是从一个昆虫学家的角度对蝈蝈乃至自然万物以斗争求生存的精神的一种赞美。其实,作者写了蝈蝈的优点,也写了它的缺点,所以无论对蝈蝈还是蝉,作者都是抱着实事求是、客观、科学的态度。

五、比较阅读

下面这段文字与课文内容相比,你能发现什么呢?(幻灯片)

蝈蝈,属直翅目,螽斯科昆虫。善鸣。体长约四厘米,宽近一厘米,虫体绿色,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状的触角,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有翅。主食植物的茎、叶、果,也捕食小昆虫。

这段文字,语言平实、简约、扼要,客观准确地说明事物特点,而《绿色蝈蝈》语言生动、形象。是一篇具有文艺笔调的科普小品文。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探究,大家都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无论对蝈蝈对课文,还是对法布尔都有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另外,我建议同学们能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昆虫记》。

《绿色蝈蝈》教案 篇四

(邮编:518052广东深圳荔香中学萧明光e-mail:正文2008字)

“探究”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抑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因此,对于本篇的阅读教学,尽管课时分量可能要略轻,因为它是略读篇目,但探究教学的方式当要强化和突出。如何演绎成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呢?窃以为,可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探究内容,整体感知。这一步即是探究文本写了什么?它是任何阅读教学方式都离不了的基础,没有学习主体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其它方面的所谓探究缺乏立足之点,难免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基础要牢,学习主体的阅读时间要给足。本文表达生动,富有童趣,足可让学生引起共鸣。只要提供了相应的阅读时间,学生主体功能多半能被激发,逐段引导,大体可把握基本框架。文本先从声音起,续写通过回忆,描写绿色蝈蝈的形貌,再根据作者自己的所见和喂养经历,陈说它的勇敢善斗与食物需要及范围,最后介绍共居在一起的特点。略加点拨,即可板书出探究的结果——即整体框架:

夜闻:其声(柔和)

日见:其形(漂亮)

其斗(勇敢) 生活习性

常喂:其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常见:其居(和睦宽容)

第二步:探究成文之因,了解写作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标准》如是说“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本课作者所用的方法及种种活动是怎么写成的,它的丰富翔实、精确细致、生动形象的材料是怎么来的,根源在哪?无法外找,本文中可找到。问题是教师要重视这一点的引导。这一点的教学如果成功,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个性自主意识、积极发展兴趣的培养。为什么呢?首先,就作者及其巨著《昆虫记》而言,他是花了近20年的时间(1870—1889)写成的,此时正是法布尔人生中年到老年的漫长二十年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童真而又仔细地观察了大量昆虫的活动,用富足的第一手资料,真实而生动的向我们揭示了昆虫王国的别样景观。其次,就本文而言,也是本步探究最重要的,对于绿色蝈蝈全面丰富的介绍,源于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独有的科学探索的兴趣、放弃娱乐甘受寂寞的精神。比如文中开头所知,国庆之夜,去田间静听蝈蝈的活动,捕捉它的生活习性;关于食性,不厌其烦,去观察和探究,“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为笼里喂养者的食物,他不断观察,且不断变换食物花样。同时,他时刻保持一种特有的科学研究的敏感,于清晨散步中,树下掉落之物,他跑过去,看到了以小搏大的勇敢壮举。这篇科学随笔,在提供给学习主体丰富知识的同时,更让我们于字里行间随时感触到一个科学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探究活动。“问渠那得清如许”,其源头活水原来如此。自然,如果没有教学的明确导向,学生自身感悟的力度就要弱得多,难以将探究的触角伸延到材料获取的方法和过程、情感与态度中。

第三步:探究文质优劣,取精弃糟。本文之优,先可告知学生一个外围事实,其巨著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既不但特博小学生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以赞。再撇开将“绿色蝈蝈”描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事实,只说造成如此效果的突出的表现手法,一是诗意浪漫化的,其行为方式,或独自夜听,或笼中喂养;其声比之为“合唱队”“艺术家”“歌手”等等。一是拟人化的描写,夜听的是一场演奏会,晨见的是一场生死搏杀,日常的更是屠场猎苑。一是对比运用,比如“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这种探究,就文本自身,可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体察。

本文之劣,即是细致深入的观察、丰富翔实的材料与生动具体的描写背后,也有失实甚至谬误。这种探究,需要教师有相应扩展范围的材料提供,就课文第10段“同类相食”类比例,“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提供拓展阅读材料,一是法布尔《螳螂》一文里的一段文字,作者以自我的笼养观察为据,印证本文所说的观点。如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或起码不是全部事实,科学界已有不少异议,特提供一则辩诬材料,题为《螳螂杀夫冤枉》,让学生在材料对比中澄清旧错,获取新知,领悟再伟大的科学家也难免有舛错的事理。

这种阅读的探究性教学,带有较浓厚的教师引导色彩,始终立足于文本阅读本身,由内容而形式,从课内到课外,从近及远,由此及彼,启发思维,激活头脑,令学生既感佩作者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囿于文体成见,从而获得多义感受,实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

2002.10.28.

附:本人小传

萧明光,湘人,汉子一条。属马,今为本命年,虽几近知天命,实则迷糊。八二年从教,以为立命糊口养家的全部来源。前十年局于衡阳八中,十九是高中教学,后十年蜗居深圳荔香中学,十九为初中语文教学。好读,杂收胜过钻研教材,好鼓舌,天上地下,少言人非,亦好摇笔,旁逸小品多过本业论文。有从业求精之念,乏孜孜专一之恒,有广识天下教友之愿,但又疏懒随缘。人生诸多遗憾和教训,仍有所为和不为。

绿色蝈蝈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 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导读提示: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 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 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 ) 篡( )夺 酷( )爱 篝( )火

喑哑( ) 气氛( ) 螽( )斯 莴( )苣

啄( ) 钳( )子 吮( )取 喙( ) 盔( )甲

2.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二、检查导入

1.导课: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都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 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3.提问作者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

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精读课文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食 肉 B.食草 C.杂食)性昆虫。

3.“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你还能找出其他使用比较的例子吗?

三、品读课文,赏析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学生讨论: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四、拓展阅读

拓 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训练语段:

在树林里,有时人们会听到“笃、笃、笃”的响声。如果你蹑手蹑脚、屏住呼吸走上前去,就会发现,这是森林“医生”啄木鸟在“工作”。啄木鸟长着一把天生的“手术刀”,这就是像钢凿一样的嘴壳。它祖代相传,以食虫为生。当它停落在树干上时,就举起“手术刀”东敲敲、西啄啄,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得知害虫潜伏的部分,然后在树上啄一个小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害虫虽然隐藏在树干深处,但一旦被啄木鸟发现,便休想逃命。

根据调查和研究,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贪懒,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600次。近年来,有人通过高速摄影测算出,啄木鸟啄树的冲击速度,是每小时20xx千米,当啄木鸟的头部从树上弹回来时,它减速的冲击力也大得惊人——约有1000个重力常数。要知道,一辆汽车如 果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撞在一堵砖墙上,其力量才不过10个重力常数。可想而知,1000个重力常数,这是多么巨大的冲击力!奇怪的是,啄木鸟从来不会因此而得脑震荡,头颈也不会受到任何损伤。

①为什么啄木鸟有这种奇特的本领?②科学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还对啄木鸟作了解剖。 ③结果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是一种天然防震器。④它的构造与众不同:脑子被细密而松软的骨骼包裹着,在脑子的外脑膜与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这样一来,通过流体传动的振动波,也许会得到减弱。⑤此外,啄木鸟的头部有非常大而有力的肌肉系统,也能起到消震和吸震的作用。⑥以后,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更 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啄木鸟 的头部和它的“手术刀”是一前一后作直线运动的,一点也没有侧向运动。

1.最后一段中第⑤句是病句。

修改:

2.啄木鸟是如何捕害虫的?

3.啄木鸟在啄木时能防震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文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五、当堂检测

1.法布尔是( )国著名的( )学家,《绿色蝈蝈》选自(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时不时发出一 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 )

3.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话:

弱肉强食窃窃私语隐隐约约惊慌失措

4.使用借鉴本文写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昆虫。

《绿色蝈蝈》教案 篇六

执教者 李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阅读,概括归纳,了解作者介绍的科学知识,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

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同读同品,获取科学知识,

品味作者情感。

★情感与收获:感受法布尔“以虫性观照人性”的人生和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1、时光倒回到童年,同学们你小时候玩过小昆虫吗?

(预设)①如果有,则学生说故事。

②如果没有,则老师说一个小时候玩蚱蜢的故事。

2、你喜欢这些小昆虫吗?比如蜜蜂、蝴蝶、蜻蜓(给出图片),学生说。引出本文课题。

二、读课文了解蝈蝈的科学知识

1、(给出图片)从众多的昆虫图片中找出哪一幅是绿色蝈蝈,讲讲你是怎样认出它的。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告诉我们关于绿色蝈蝈的哪些科学知识?

(要求):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②总结发言。

三、读课文品味作者对昆虫的情感

作者写此文不单是向我们介绍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刻而细腻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探索发现作者的文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②小组合作交流,总结补充。③总结发言。

四、延伸练习

(给出图片)再看这些小生灵,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只是儿时的玩具,它们和人一样是那么的鲜活灵动,是多么可爱的自然的精灵,你一定会喜欢。

你会和哪一个小昆虫做朋友呢?你们是怎样做朋友的?

(要求):自己写一小段文字,全班交流。

五、课外体验与练习

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去倾听昆虫的声音吧,这就是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去户外静听昆虫的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些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作者邮箱: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的6篇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绿色蝈蝈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