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通用4篇

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对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快回答整理了4篇对外汉语如何教学,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 篇一

关键字:中国梦;对外汉语教育;发展

1 国家层面,提出的中国梦将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直接地促进和推动作用

简而言之,中国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人民幸福则国家安康,国家富强安康则被选择。新时代下,中国梦所倡导和实现的民富国富的梦想并非仅仅限于中国的财政建设,它还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才选择中国的倾向性,直接关系到汉语国际教育的实施和扩展。因此,为更好的实施对外汉语教学,就国家层面来说,应该在中国梦口号的引领下,不断地实施和颁发一系列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措施,支持教育,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更好地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让汉语走出去,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而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直接的让汉语走出去的最便捷的途径,国家需要把这一部分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他们所到之处也必定能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

2 集体层面,应该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国内外开展对外汉语教学

就国内来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始于1950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期间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即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时期和70年代末至今的“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 时期。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作为中华文化载体和国际交往工具的汉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对汉语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在世界上掀起一股“中国热”的同时,也自然的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因此,就国内而言,相关集体应该更要对此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我国政府应该高度做好相关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协调工作,充分协调有关方面的力量以加强对这项工作和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如:国家汉办、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国家教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监督领导,以便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更好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学校等教育机构应该肩负起重要的使命,也应该尽可能多的高质量的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引进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多方合作教育关系,以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进行中国文化传播。

就国外来看,目前中国文化在国外立足和传播很好的一个途径就是借助于各国孔院。孔子学院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依托基地,院内以中方院长和外方院长合作的形式对学院进行整体管理。因此,为更好地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方面各孔子学院院长尤其是中方院长应该积极主动的接受先进文化和理念的熏陶,了解最新的国际教育等发展状况 ,并且做好具体的教学事宜等各方面的相关工作,和外方院长多沟通,多合作,使孔子学院的教学工作成为整所大学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多方合作配合处理好上至国家间下至人与人间的关系,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高效畅通美好的国外教学环境。

3 个人层面,主要指对外汉语教学的引导者老师和接受其教育的国内外全体学生

首先,老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引领者,为更好的响应中国梦,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和综合素质。

3.1 较强的专业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教学,它跟教中国人学习汉语的教学在语言习得过程,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在正确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外国人学习汉语和汉语的普遍规律进行精心的组织,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特殊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

对外汉语基础教学时汉语言文字的教学,所以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有比较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学的基础,对汉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和文字要有系统和全面的认识。这些汉语的本体知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而根本。其次,应该熟悉对外汉语教学法知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汉语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文化因素的处理、汉语水平的测试等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则,如果老师对这套规则和办法不熟悉,也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再次,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具有教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当然对外汉语教师也不例外。只有掌握相关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也能更好的掌握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渴求心理。另外也能够直接运用于教学,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和第一语言学习者的心理有何不同?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的作用究竟如何?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熟练地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的前提下才能够很好的完成。同时,对外汉语老师应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相关知识,尤其是对我国的民族风情、历史发展、国家概况、各类艺术及中国人的额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都应有所了解。

3.2 较高的创新意识

尽管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毕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对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许多教学问题还不能再现有的研究领域中找到很好的答案,这些相关问题还缺乏具体的理论性的指导,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大的像怎样处理结构、功能和意义的关系才能够更符合汉语规律和汉语学习的规律,小的像:在汉语语音教学阶段应如何处理音素和语流的关系等,这些问题在现阶段理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往往找不到完整的答案,因此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现阶段必须树立科研意识,有较强的觉悟和探索精神,在工作之余应该善于总结、勤于思考。

3.3 强化服务意识

教学过程是教和学互动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间应建立平等互助、友好的师生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针对外国人的教学,这种友好关系的建立更为重要,就学习过程来说,对一个没有任何了解的外国人来说,纯粹的接受学习这一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作为这样一些特殊学生的老师,更应该认清楚自己所负的责任和使命,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并且从某些方面说,这些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许多也是从老师那里获得,因此对外汉语老师应该服务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需要。并且,留学生大多是自己只身一人到中国来学习汉语,有的甚至在来中国之前在中国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他们初到中国时对中国的生活环境都不太熟悉,而此时接触最多的也就是给他们教汉语课的老师。

3.4 具有不断学习的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对象的不同于高校其他专业的教学,它教学的对象大多是成年人,并且更为主要的是他们可能具有不同的国别、母语、文化、经历、学习动机等,并且对现有汉语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也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对外汉语老师,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要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不断学习,研究不同国别、年龄文化背景等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并学习他们的文化,适当的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等。另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了解汉语言本体的研究成果,因为留学生的思维和文化水平有差异,有时可能会提出一些我们从未考虑过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进一步加强堆汉语言本体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了解汉语的内部规律,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汉语,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有效,也需要对外汉语老师学习和借鉴其他语言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外国学生来说,在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汉语知识一无所知,无法听懂老师的课堂指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老师进行表情、肢体语言等来表达,因此老师还需要掌握一些表演技巧。

3.5 增强民族意识

对外汉语老师要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对中外文化差异,要公正客观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外国学生可能会针对自身的情况提出行行的问题,这是老师应该在所教知识的基础上正确客观地回答问题,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制度要客观地看待,公正评价,在和留学生等的交往过程中应不崇洋,以国家利益为重,避免有损国家形象的言语行为。同时,面对不同国度的学生,对外汉语老师应该平等的看待和对待他们。

当然,在新时代中国梦口号的影响下,笔者个人认为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民族意识对一个真正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更为重要。

其次,是学生,作为接受其教育的学习者,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不懂的知识点及时进行查阅和询问,尤其是留学生更应该如此,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也应该学会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学好相关的专业领域知识,为以后从事本工作打下基础。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肩负着中国梦的巨大使命,承载着中国人为民族实现复兴的伟大理想,承载着推广中国文化的积极愿望,承载着对世界和平的热切盼望,相信在中国梦口号的影响下,在我们国家、集体和个人地共同努力下,对外汉语教学一定会有新的发展,也必定会不辱使命地将汉语和中国文化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韩瑞芳,张孟金。新时代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战略解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宁继鸣。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山东大学学报,2006.

[3]杨舟。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

[4]俞燕君。中国梦宣传融入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研究,高教探索,2016.

[5]周璐铭。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5.

对外汉语教学 篇二

关键词:对外汉语 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是1983年在为筹备成立的全国性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学术团体取名时首次提出并正式启用的。自1950年7月清华大学最早设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至今,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了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早在1978年,吕必松先生就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建设;1984年,朱德熙先生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一门学问,在国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1984年12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明确指出:“多年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型而又特殊的学科。

说它新型,是因为这门学科的名称、性质、内涵等问题,众多学者如吕必松(1999)、胡明扬(2000)、邢福义(2000)、陆俭明(2000)、赵金铭(2001)等发表的意见都不尽相同。说它特殊,是因为在全国所有的学科中,只有这门学科有部级的领导小组及专门的机构。

在讨论学科定位时,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局限性,因为它无法用来指称对海外华人的汉语教学,也无法指称在世界其它地方进行的汉语教学。在讨论学科地位时,人们又感到“对外汉语教学”似乎只落实在了“教学”二字上,而缺少理论色彩。如潘文国(2004)“‘对外汉语教学’无法进入现行的学科体系”,“把建立学科的希望转移到‘对外汉语’上”。也就是说应把学科和专业合二为一。郭熙(2004)提出采用“对外汉语学”作为学科名称。周健(2005)也提出:“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或‘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名称是不合适的,我们建议把‘对外汉语语言学’作为本学科的正式名称。”总的来说,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作为现代汉语专业的分支;一是从现代汉语专业中分立出来,作为教育学的分支;一是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因为学科地位没有定论,学科的正式名称也就没有定论。正如鲁健骥(2000)所说,“一个学科,在发展初期,对其名称多推敲推敲,也是正常的,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二)一个学科必须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虽学科的名称没有定论,但它是使用者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名称)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研究目的是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客观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内容包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有:1.对比研究。吕叔湘先生在北京语言学院做的《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学术报告,是向对外汉语教学界发出的开展不同语言间对比研究的号召。事实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是语言教学的有效资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又将这一研究方法运用到了不同文化中。2.定量分析。“语言研究有一种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具有的特点。语言学是一门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又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工具并以语言本身为表达方式的科学。这就给语言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宁春岩,1982)。

以往的语言研究,多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定性分析具有随意性,引入定量分析恰恰可以限制其主观随意性,使结论更客观、更科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是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使其达到有机统一,形成能够全面指导教学活动的理论系统。

(三)搞好学科理论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核心,这是众多学者的共识。

对外汉语学科理论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讨论空间。吕必松先生在他的着作和论文中提出了搞好学科建设的理论框架,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归结为基础理论和教学理论两个方面。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主要的热点问题有:1.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对外汉语教学是世界第二语言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成员,只有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将自己纳入世界第二语言教学这一大的坐标系统中,才能取长补短、科学发展。早期的研究成果是《现代外语教学法》和《语言教学原理》等专着。现在设立的课程体系、分技能的课程教学模式都是它的产物。2.语言学习和习得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中,对外国人汉语学习的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较为显着,北京语言大学还研制出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虽然此类研究几乎是跟国际同类研究同步进行的,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限。3.汉语认知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是出成果比较多的时期。语言认知研究是当前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国际潮流。语言认知研究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探索影响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因素和学习策略,对认识汉语学习规律、改进教学,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教学理论的几个热点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探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成为一股世界潮流。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也进行了不断探讨,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第二,汉字教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汉字教学成为了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召开了各种研讨会,并研制了汉字教学软件。第三,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研究。这方面相关的呼吁和理论探讨虽然不少,但除建立了个别教学网站,研制出了一些课件外,实际进展非常缓慢。

二、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现状

对外汉语专业由1985年仅局限于4所高校到现在的遍地开花,成为对高考考生有吸引力的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不少学者对“对外汉语”这个名称提出了质疑,如吕必松、施光亨等认为“对外”是修饰“汉语教学”或“汉语教育”的,“汉语”本身没有对内、对外之分(汉语有无对内、对外之分也引起了讨论,如潘文国[2004]、周健[2005]、王路江[2003])。但“对外汉语”这一名称自从出现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里,就一直使用至今。 在学者们纷纷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时,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是将来有可能承担对外汉语教学任务的从业人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具体的教学,或参与开发相关测试工作等。如果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即使学科理论建设搞得再好,也无法有效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无法搞好这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在“汉语热”席卷全球而汉语师资缺口又相当大的情况下,“对外汉语”专业无疑是个“香饽饽”。但这个“香饽饽”的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集中体现为就业率低和专业不对口。这种尴尬的状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第一,从课程设置和主干学科来看,根据200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对该专业的要求,全国普遍开设此专业的高校的课程设置大致包括以下四类: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和教育教学类。就语言类来说,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汉语既是他们听、说、读、写的工具,也是他们学习、研究的对象,更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学目的语。汉语的学习、教学才是该专业的本体。但是,从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比重来看,基本上是外语所占的比重多于汉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顺利出国,可能对国外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但其实际的教学能力却是令人担忧的。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篇三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音;变调;儿化韵;教学

一、变调

1.1何为变调

所谓变调,是指音节之间相互影响使声调发生的语音变化。汉语普通话在语流中会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声调变化,这就是存在于汉语普通话中的变调现象。声调教学的难点在于声调本身的调值和在语流中调值不同的矛盾,于是变调教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变调教学强调语音流畅性,变调问题在对完汉语的词组和短语教学中给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所以也成为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重点之一。[1]

1.2对外汉语中的变调教学

变调在汉语普通话的表现有两种:第三声的变调、“不”和“一”的变调。在实际使用中,四声并不是按照原来的声调进行发声,人们往往会对其作出简化处理,即对上声进行处理得到半三声。如果出现两个三声连读的情况,这时第一个三声就要变成二声。如果在句尾遇到两个上声连读,读成全三声。

“不”和“一”的变调与此不同。如果在语流中遇到“一”的情况,如果“一”不是用来表达序数词或者被用在词尾句尾,那么这种时候就需要对“一”进行变调处理,如果在语流中遇到“不”的时候,如果“不”不是单用或者在一、二、三声前面,那么这种时候都需要进行变调,变调为二声。“一”在阴平、阳平、上声前变读为去声,如果“一”出现在去声的前面,这是声调就变为阳平,这种情况下,“不”的变调处理与“一” 一致。通过总结这些变调规则,学生在遇到该变调的情况时就会按照规则进行处理,简单直观。

吕必松先生说过:“学生学好声调,一是靠模仿,二是靠记忆。”[1] 初级阶段的学生在做语流听辨声调的练习时,遇到“上声 +上声 ”的变调情况,如“你好”,对该词熟悉的同学可能会判断出该读作 35调值的是 “你 ”,是上声的变调,应记录为上声;但不熟悉该词只能根据所听声调的实际发音来记录调类,这样就会跟正确答案不一致。这时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明明听到的是升调,而结果是上声呢?如果根据实际调值来判断声调会产生错误的话,那么到底该根据什么来辨调?我们认为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听到的实际调值来记录调类,如果最后结果跟自己的记录不同,则要在字典中查找该音节所代表的词的词汇意义,并记下来,通过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减少下次辨别该音节的错误机率。

另外,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初期阶段,拼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老师应当尽量少选择可能会出现变调的词语进行听写练习。[1]比如在听写“shóu gǎo”(手稿)一词时,教师朗读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音变,对于没有学过变调的留学生就会很困惑。另外,教师应刻意避开“二声+三声”类词语的听写,否则也会使留学生大惑不解。比如在停歇“liú shuǐ"(流水)是学生不知道究竟写"liǔ shuǐ”还是"liú shuǐ”他们并不知道才子的具体含义,自然也就不会存在语感一说,面对liú shuǐ的多种组合方式他们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一教学难题,老师要善于从教学对象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成年人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变调规律进行总结,再加上长时期的刻意练习,进而使学生掌握变调。

二、儿化韵

2.1儿化韵

儿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 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er有时与韵母结合而成构成的儿化韵同样是令留学生分外困挠的语音问题。儿化韵在规定普通话采用北京语音做为标准音之前并不常见,现代汉语中儿化韵的使用受到北京方言的极大影响。儿化韵是汉语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首先,在汉语语法意义上,儿化可以区分词性,例如量词“个”在儿化之后变成指代身高的名词“个儿”;其次可以区别词义,例如“盖”是动词,表示从上而下蒙蔽遮住的意思,而“盖儿”是指器物的上部用以进行遮盖的物体;此外,在词汇意义上,“儿化”可以形容物体细小、轻微等的性质和状态。[2]

对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儿化韵的掌握是相当困难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儿化韵发音的不规律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儿化韵的使用通常会根据不通的口语习惯或者实际语境进行变化,有的词语必须儿化,比如在“哪儿、等会儿”。有的可儿化可不儿化,如“花盆(儿)、面条(儿)”,还有儿化需视情况而定,如“胡同”和“胡同儿”,“一条路”和“一条儿香烟”等。由于组合方式差异或者交流对象的差异,儿化韵的使用也有所变化。另外,儿化还因为不同人的使用习惯、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等而使用方法各异。正是由于儿化韵的变化本身无规律可寻才导致了现阶段各对外汉语教材中儿化词收录混乱的现象。

2.2儿化韵教学

在儿化韵的教学阶段,教师应首先确保学生对于翘舌音er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包含儿化韵的句子进行强化训练。[1]大部分学习汉语的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er”这一读音时不得要领,往往会将韵母和er分别发声。对外汉语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应采取老师示范、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韵母和er结合之后的发音。掌握汉语发音的关键在于能准确模仿标准发音,当然必要的语音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此外,将语音知识的与语流教学相结合也是一个学习“儿化韵”的绝佳方法。[2]语音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时期的累积的过程,单单依靠老师的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汉语教学中因为声调、变调的存在变得更加复杂,留学生只有经过长时期的刻意、反复训练,才有可能让汉语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儿化韵”与“变调”的教学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总结前人的教学经验,将理论性教学策略落到实处,为留学生创造了一道跨越语言障碍的通途。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3.

[2]喻 江。声调教学新教案[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77 -81.

[3]王汉卫。声调性质作用的再认识与声调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43 -50.

[4]吴迪。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金田》,2013年第3期

对外汉语教学 篇四

论文摘 要: 汉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本文主要从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三个方面对汉语教学进行论述。

汉语课是综合课、必修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它是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语言要素和语言材料出发,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它是一门集语言知识、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技能与交际技能教学为一体的课型。

汉语课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所谓综合性,即它要围绕限定的词汇、语法、功能、文化项目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所谓基础性,是指它在教学内容上要通过对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文化项目的训练,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基础,从而为其他专项技能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更广泛、更深入地训练提供必需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各门专项技能训练更丰富、更自由、更有成效。汉语课的听、说、读、写有别于其他专项技能课的听、说、读、写:它的“听”是围绕限定语言项目(词、词组、句子、语段、语篇)的精听,是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同学的问或答,而听力课则应进行“听”的多种技能训练;它的“说”是能够模仿跟说,回答问题,自由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口语课则应更深入地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它的“读”是读课文、例句,重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而阅读课则注重快速、大量、多种阅读技巧的训练;它的“写”是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做笔记、写作业、听写生词或句子,而作文课则重视文字表达能力。它为其他的单项训练提供基础,使后者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有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是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的言语技能,即能做到听说读写四会;三有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

汉语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语音阶段、语法阶段、短文阶段。三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又互为基础。我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汉语教学。

一、语音教学

语音正确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只要发音准确流利,即使词汇量有限,掌握的语法点不多,本地人听起来也会觉得相当地道。对自己没有学过的或自知还不能熟练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点在谈话时可以用“藏拙”的办法有意避开不用,而语音却不行,只要一张嘴,哪些语音没有学好,立刻就会露出马脚,想藏拙也藏不了。一个人可以通过谈话和阅读主动扩展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点,可是很难完全靠自己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一旦自己的洋腔洋调形成习惯,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了。如何改进语音教学,使洋腔洋调在没有形成固定习惯以前尽量减少影响,应该说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语音教学贯穿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初级阶段尤为重要。

1.在声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声母。j、q、x、z、c、s、zh、ch、sh为难发的音,其中z、c、s和zh、ch、sh容易混同。汉语中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英语没有,所以欧美学生在区分这两种音时有困难,如b-p、d-t、g-k、z-c、j-q、zh-ch。在教难发的音时可用反复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多次模仿正确读音,从而在模仿中形成正确读音;在教易混的音时则可用比较法和实践法,把易混的声母和相同的韵母相拼,比较两者的异同,在实践中把两者分开。如d和t,分别与an相拼,组成dan和tan。

2.在韵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韵母。单韵母中,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是o、e、ü;复韵母易中混音是ai与ei、ao与ou;鼻韵母的问题是,前后鼻音区分有困难,二者易混。因此,在教韵母时可采用和声母教学同样的方法。

其实这些声、韵母也是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他们在发这些音时往往也不准确,但是他们说普通话的时候绝对不会因此出现洋腔洋调。初学阶段没有必要苛求,如果把学习语音的有限时间过多地用在舌头翘到什么程度、嘴唇圆到什么程度才算正确等问题上,则要求过高,学生一时难以达到,反而容易在初学阶段就丧失了学好汉语的信心,实际是得不偿失的。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并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只有四个,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在语音结构中的负担自然也就重得多。如果某一个声母或韵母读不准,并不一定立刻就会被人察觉,因为另外还有二十几个声母或三十几个韵母也不断在话语中出现,各声母或韵母的出现频率都不会很高。声调则不然,某一个声调读不准,立刻就会被人听出来,因为平均每四个音节就会出现一次这个声调。声调可以说是汉语语音结构中最敏感的成分,在学习汉语语音基本结构阶段,声调教学比声母和韵母教学更为重要一些,而且也更难一些。

3.声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四声相混和发音不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反复模仿以外,记忆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记住声韵母的同时记住声调,慢慢积累,所犯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发阴平调时,发出平调不困难,难在发高调。发这个声调前要将声带拉紧,在感觉声带的位置提高了的时候,再发平调,即发音过程中声带位置不变。教过阴平调后,教师可不按顺序教阳平调,而教降调,和发阴平调一样,先拉紧声带,然后放松声带,这时所发声调就是降调。有阴平调和降调做基础后,再教阳平调。发阳平调时,声带逐渐拉紧,声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升调。这些步骤过后最后教上声调。上声调的问题不在于调值是多少,而在于它是个曲折调。发这个声调时,声带先放松,这个过程很短,然后要拉紧声带,声带先松后紧,先下降,再上升,声带拉紧程度不影响这个声调的调类,只影响调值,只要在放松声带后有一个拉紧声带的动作,发出的声调就能区别于阳平的升调和去声的降调。 4.轻声、儿化也是学生要掌握的。轻声的特点是短而轻且有依附性,单独的轻声是不存在的,一般只有依附在其他音节后的音节,才有可能读轻声。如“姐姐、椅子、耳朵”。轻声不是语音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该读轻声的字没有读轻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些字应该读轻声,所以,学习轻声的重点在于掌握“必须读轻声的字”。儿化具有区别词性、区别词义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所以正确掌握儿化的发音非常重要,如画和画儿、盖和盖儿、尖和尖儿、眼和眼儿,所以也要让学生记住儿化音和非儿化音的区别。

从根本上说,语音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模仿活动,是一种口耳训练。多听多模仿是提高语音水平的唯一途径,不只是模仿“字”音,还要模仿整句话的轻重高低、语调模式。这种模仿训练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

二、词汇教学

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初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中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扩大语汇量,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中的词语各方面差异的认识,并学习更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高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的“原义”的理解,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词语差异之处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词语的能力。

词汇教学包括展示词汇,词汇解释及词汇练习几部分。展示词汇就是把所要教的词通过板书、领读、听写等方法介绍给学生,并让他们跟读、认读、从而使他们对所学词的形、音、义有初步了解,其目的是让他们掌握词语的用法。听写是常用的、基本的展示词汇的手段。它的实质是学生回忆预习过的生词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手段之一。

词汇教学的第二阶段就是解词。解词就是将所要讲授的词的意义及用法解释给学生。语言教学中解释词义的技巧很多。

1.实物和图片展示。这种技巧简单明了,可以加快建立语音和概念的直接联系。因此,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应尽量用实物或图片。

2.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及近义词的比较。用一个已学会的反义词解释词义,这对学生理解词义,记忆生词都有好处,如表扬与批评、厚与薄、失败与成功。近义词的比较也是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同时它也是学生的难点,如“还是”和“或者”,前者可用于疑问句,后者则不能。“资助”和“救助”,前者指用钱有困难的人,后者除了用钱以外,也指用行动帮助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救助病人。

3.语素的解释。这种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只适用于组成词以后语素义未改变的情况。如学了“读”、“作”、“者”之后就会懂得“读者”和“作者”的意思。学过了“聋”和“哑”之后就会懂得“聋哑人”的意思。

4.以旧释新。如“爷爷”是爸爸的爸爸,“外公”是妈妈的爸爸,这种技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外文翻译的局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是非常有效的。

5.类比。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而“数学家”和“化学”则可类比“化学家”。

6.例句释义。教师直接给学生几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句意。如“辜负”:“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何况”:“平时这里就很热闹,更何况是星期天。”

词汇讲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想要真正掌握该词,还应在此基础上做有关的大量练习。

词汇练习可分为:感知性练习:对词的感知,包括语音识别、词形识别,听录音、认读、注音等。理解性练习:主要是理解词义,如写出反义词、同义词进行替换等。模仿练习:包括语音模仿、汉字书写模仿。记忆性练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忆词的意义和发音,如直接问答、利用图片、实物、体态动作、动词宾语等。应用性练习:目的是把指定的词运用到句子中,如选词填空、组词选句等。

三、语法教学

胡明扬认为,语法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传授语法知识而进行语法教学,而是为了解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问题。可以说,语法教学,主要是用“法”教“学”。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当然,学习语言也许还有别的方法,并不限于这么一种方法,不过中外的语言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应大讲语法,更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应让学生多接触语言事实。换言之,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 进行语法教学时,不宜过多地使用语法术语;对所教内容要作浅化和简化处理,使之感性化、条理化、公式化、图文化;进行语法练习时,语言运用练习应该多于知识练习与变换组成练习。讲连动句时,告诉学生句子中是一个主语进行两个动作,如:“我来中国学习汉语。”“他坐飞机去上海。”

另外,讲练习时要把语法应用到交际中,如讲到“了”,就要让学生反复用带“了”的句子谈话。而且应该让他们在交谈中纠正错误之处,以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

总而言之,汉语课的特点主要在于基础性和综合性,它不仅是各种技能的综合,语言知识的综合,而且是教师知识水平的综合。

参考文献:

[1]李扬。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王钟华。初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陈田顺。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4]张慧君。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技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5]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6]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7]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4篇对外汉语如何教学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