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对外汉语教学教程7篇

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对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的7篇对外汉语教学教程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对外汉语教学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对外汉语教学 篇一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教学 汉字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1汉字的特点决定了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听说)和书面交际能力(读写),文字与书面交际能力直接相关。作为汉语书写符号系统的汉字就是获得汉语书面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工具。因而,如果仅仅要学习汉语低层次的听说能力或许还可以回避汉字,但如果要获得系统全面的汉语交际能力,汉字的学习无法避免。

汉字这种文字符号具有不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1表义性与表音性

汉字由最古老的象形表义文字发展而成。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很早就通过“假借”、“形声”的途径,增加了表音的“声符”。历经数千年形成了汉字表音、表义的复杂现状。

汉字并没有完全音化而趋同于拼音文字,因为即使是表音的偏旁本身本质上也还是一个表义单位。同时汉字又不是纯粹的表义体系,再加上数千年汉语语音体系和词义系统的变迁,其表音、表义的功能都有所弱化。这种情况的发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汉字教学的困难。

1.2书写系统的层次性

从汉字形体和书写的角度来说,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方块文字,其结构是在平面上组合的,这与线性排列的拼音文字存在根本的差异。平面组合的汉字,从结构上说有上下(卡,要,男等)、上中下(意,累,参等)、左右(认,快,放等)、左中右(谢,做,哪等)等多种形式,甚至一种结构里还包含其它的结构(最,能,圆等),比拼音文字单一的线性结构复杂得多,这就造成外国学生在视觉与书写上的双重困难。

总之,汉字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汉字教学的特殊性。汉字的教与学必须建立在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上,即以字形分析为基础,沟通字音与字义,从而更好地帮助汉语学习者突破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障碍。

2 汉语与汉字的特殊关系决定了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和印欧系的语言有很大不同。汉语语系以单音节占主体,语素和“字”是基本重合的。“字”因此成为最基本的语义单位,汉语的字和词语在音、形、义诸方面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因而一般情况下,学会一个汉字就为理解这个汉字参与组成的复合词打下了基础。

语素及其书面形式――汉字与汉语之间的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应占有重要的一席。对汉字教学的重视也必定能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均衡健康地发展。

2.1汉字教学的特点

汉字教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语言教学向来都把识字教育放在首位,儿童进入课堂的第一项学习任务就是识字。千百年来,有各种各样的识字课本流传下来,发展到现代的儿童汉字教学,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传统的汉字教学经验不能全盘搬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因为教学所针对的对象是不同的,前者是母语汉语者,后者是母语非汉语者。此外,到中国国内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目前大多数人是成年人,不像母语那样,学汉字的绝大多数是儿童。因此,对外汉字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习者为非母语者这一特点;同时,要适当考虑学习者的年龄。

2.2“对外”的特点

由于学习者是没有任何汉语基础的外国人,汉语和汉字对他们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不像本族儿童是在已经掌握汉语的基础上学习汉字。学习一个汉字的时候,本族儿童只是学习他知道的某个词的书写形式,汉字的音、义对他们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字形。外国学生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在学习一个汉语词语(音、义)的同时,学习汉字的书写形式,汉字的音、形、义同样陌生,势必增加学习困难,针对这一特点,对外汉字教学务必要形、音、义同步,缺一不可。

对于本族儿童来说,汉语里存在大量的同音不同义的词语的情况,早已在其大脑中根深蒂固。所以同音节对他们来说并不难接受,他们需要的只是把特定的字形与自己语言知识体系中的词义相互对应。可是对于那些习惯了拼音文字的外国学习者来说,汉语以形别义的特点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大量的同音字在一开始就成为他们学习汉字的最大困难之一。

2.3对成人教学的特点

目前在中国国内对外汉字教学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这自然要求与针对儿童的汉字教学有所区别。

成人具备了关于母语语言文字的知识,形成了既定的认知模式,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一方面,关于母语文字的经验会产生“负迁移”,成为学习汉字的障碍;但另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对自己正在学习的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各种经验与策略都会有助于汉字的学习。因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针对成年人学习者归纳推理能力的优势,我们应该重视理性教学。在强调刺激、强化训练的同时,充分利用汉字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进行系统的知识和理论的教学。实践证明,适当的汉字知识理论讲解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对外汉字教学虽然要适当引入关于汉字的理论知识,却与针对中国语言文字专业大学生的汉字课完全不同。因为我们说的理论的讲解以学习汉字为最终目的,不要求理论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要把握一个度,千万不能把对外汉字教学课上成汉字理论课,那样会把学生吓跑。

而且,由于目的不同,对外汉字教学课堂不排除利用一些不为汉字学界所认可的东西,只要是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而又不是太离谱,可以适当运用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记忆的有效性。

3结语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交流不断密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汉语热。但是复杂的汉字往往是外国留学生难以逾越的障碍,加强汉字教学旨在解决外国留学生历来感到困难重重的汉字学习,从长远来年,有助于汉语进一步走向世界,因此其意义恐怕是非凡的。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教程 篇二

【关键词】对外汉语;角色定位;跨文化

一、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意识探讨

无论是哪个国家、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都会形成自身的文化与传统习惯。对于汉语教师来说,在教学当中,需要对这种文化差异有所警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积极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融入到不同文化交流当中,从而做到对文化偏见与歧视的有效抵抗。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具有跨文化教学的能力与意识,从而在课程教学当中,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做到对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教育影响进行消除。而这种能力的掌握的,对教师来说,有着较大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文化背景不一样的学生时,能够掌握不同地方的文化知识,并对这一文化有着积极、尊重的态度,为学生创造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对教材中存在的文化偏见因素,要有所认识,在对多元文化背景熟悉的情况下,展开教学策略,从而做到对中华语言与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播。

二、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分析

(一)语言教师的角色

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时,其本质还是一名教师,因此,对语言学结构、规律等理论知识,汉语语音、语法、语义等知识的系统掌握,则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都应该掌握的技能与素质。此外,因为语言教学与语言学教学有着一定的差别,且对外汉语教学所教的学生,也不是本国、有着自然语感学生,从而如何使第二语言学生做到对汉语知识的有效掌握,并用汉语来进行社会交际,便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对外汉语教师若能对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做到有效掌握,则有效帮助上述问题的解决。

(二)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要想对语言进行传播,则首先需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在外国人看来,深奥且神秘,这种神秘感的出现,也使更多的国外学生愿意对中国文化与汉语进行学习。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中国文化与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点有着全面的掌握与理解,从而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时,不仅能够对语言技能进行传播,也能够开展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从而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涉外人员的角色

相比较国内的汉语教学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明显的涉外性,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做到对对外性有效展现。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对外汉语教师所上的每一节课,都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对外汉语教师身上是担负着中华文化传播、汉语推广、为祖国宣传等责任的,其不仅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更是担当着让世界认识中国及中国政治的使命。所以,对外汉语教师需要爱党爱国,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需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只有这样,方可将工作做好。

(四)学术研究工作者的角色

对外汉语教学起步较晚,因此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在相关理论研究上,还存在着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课程教学当中,仍有较多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当中,既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也需要做到对教学理论的有效研究。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做到对汉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还需要其能从国外学生那里,做到对其学习汉语规律的有效把握与总结,从而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在汉语学习效率上做到不断提高,从而达到一种较好的课堂效果。当前,对外汉语教师大多都是原先的中文及外语教师所组成,这些老师原本有着很好的国内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及方式还不能做到透彻的了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加强科学研究,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及发展。

三、外汉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当前,较多的学者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对外教师在对外教学时,对文化多元性存在的认同度是积极的,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在教学当中,对跨文化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有着全面的认识,并期望得到相关方面的教育与培训。自上世纪八十年之后,由于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师多元化知识与能力培训,开始进入多个国家教育与培训计划当中。当前,欧美等国教师培训所采取的模式主要分为三阶段、整合及单独学程模式三种,从而做到对多元化背景下,教师能力的有效培养。结合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情况,在对这种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三阶段模式的实施,对对外汉语教师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及效果。

改培养模式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师资培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三阶段培养模式总计分为学习、发展及参与三个阶段。首先学习主要是对对外汉语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发展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多元文化的教学观点,能从不同族群的视角看待事物,由心理学等学科达成这一目标。最后参与,即实践阶段,通过教学实习等手段使学生形成符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要求的教学技巧、策略。这种模式与很多院校课程设计是一致的,运用起来较为容易。只需要对课程内容重新加以组织,除了汉语本体知识和第二语言教学相关方面的知识以外,将与多元文化相关的材料、经验进行整合,就可以做到。

总结

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及对自身角色定位不足。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在对国外教学经验进行借鉴与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自身角色的有效定位,从而帮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促使汉语与中国文化传播的更广泛更远。

参考文献:

[1]郝丽霞。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8)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 篇三

关键词:语内类推法 对外汉语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事物发展有各自的规律性,但其间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类推法就是通过不同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出其他的相似性,从而预测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存在类似的可能性的方法。

在逻辑学中这种方法也被称为类推预测法、类比法。许多逻辑学的书中都有对它的论述:“类比推理可能是所有合理的方法中最基本和最普通的。”①“事物属性之间的相关性,就是类比推理的根据。”②

语内类推法,也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或教师)利用已掌握(或已教授)的某些第二语言自身的语言规律类推预测其他语言规律,与其建立联系的方法。伴随着近年来日益高涨的汉语学习热潮,越来越多的其他母语者把汉语作为他们第二语言习得的对象,这些语言学习者为了更好更快地习得汉语,会自发地使用类推法,而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明语言规则的普遍性,也会使用类推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概貌、梳理知识体系。

语内类推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有益性

语内类推法在语言学习和研究中的使用,产生于比较。比较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比较,找出历史的、历时的语言状况,在19世纪,大量的语言学家用此种方法去研究语言自身的发展;其二是通过比较,揭示出带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这在第二语言习得的习得与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习得途径。

语音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这给汉语增加了音乐性,但也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不小的困难,“洋腔洋调”是暴露学习者外国身份的直接表现之一,而且掌握不好汉语声调,也影响表达。使用语内类推的方法,用学生已掌握的典型例子类推同类词的发音,能比较有效地指导学生发音并进行自查。

举例来说,学生如果在“上声―阴平声”的连调发音中(例如“首都”、“指标”)有困难,一般是学生过于强调第一个上声的单字调,听上去是“阳平声―阴平声”。针对这种情况,选取常用的“每天”作为类推依据。如果学生发不好“每天”,而发得好“火车”(或者“许多”、“你说”等),也可以把它作为固定的类推依据。在讲解发音规则后,让学生用已知类推未知,集中操练后,设计句子如“我明天坐火车去首都”(或“许多指标都有问题”等)让学生巩固记忆。每当学生出现“上声―阴平声”的问题时,都使用固定的类推依据,形成习惯后学生在平时的发音练习中也会自发地使用这种类推方法纠正偏误。

词汇

语内类推的方法在词汇教学上比较广泛应用的是制约学习者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词汇量不足。而目前包括笔者接触到的不少汉语教材都是在课文前后依次罗列生词,给出其对应的母语翻译,老师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逐一地、孤立地学习与记忆,往往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学习效率不高。其实,汉语语素的数量相对较少,重现率高,且语义基本上不发生太大的变化,只要掌握了基本语素,由于都是成年人,推理能力强,对于陌生的合成词,便可以自行类推理解。

常用的单音节词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应是首要的教学内容,是这也是外国学生扩大词汇的基础。如果忽略了语素的作用,那么记忆词汇的过程会变得孤立、机械。例如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中高级别的汉语学习者不知道“寻觅”是什么,但知道“寻找”,说明其没有意识到“寻”的字义。如果学习者在初级阶段掌握了语素类推的方法,按照合成词的结构方式,保留其中一个语素,以同类表义的语素替换另一语素,便能更容易、更好地理解“寻觅”、“寻问”、“寻访”等词的意义了。

汉字

语内类推法也可以用在汉字的教学上。由于汉字本身结构复杂,数量庞大,汉语初学者难以从汉字基础结构方面解读汉字,不少学生在识别、书写和记忆汉字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有些学生明显表现出对汉字的恐惧心理,甚至有时用拼音代替汉字记录汉语。而实际上,汉字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它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雷德侯认为汉字模件中“包含了若干元素,它们是可以置换的构件,按照规则和惯例组合为单字。所有的单字均可分解为模件,而不会剩余任何成分。”③因此,可以利用汉字间这种相互联系的系统性学习汉字。

例如在形声字的教学中,可以对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加以重点分析、讲解以及练习,一方面以声旁类推音,另一方面以形旁类推义,使学生树立整体意识,由此及彼。以形声字的形旁推测字义也是同样的原理,利用形旁对字义的揭示、标明作用,如“河”与“呵”、“辆”与“俩”,可以帮助学习者区分字义,掌握字形,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用已掌握的形声字去推测不熟悉的形声字的字音与字义,尽管有时会犯“只认半边字”的错误,但这也比没有任何线索好。

语法

此外,语内类推的方法在语法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解释语法结构时的“以旧释新”上。也就是常常借助已经学过的结构,充分利用新旧语法结构之间的语义联系,用已经学过的“在形式上有联系、在语义上对等或相近的语法形式,对要解释的语法项目加以说明”。④

例如解释“被”字句,“可我怕敬爱的阿姨被它一口吞下去”(美国CLS项目阅读教材《看上去很美(上)》),可以用“它把敬爱的阿姨一口吞下去”加以解释;或者板书出句型之间的关系公式:N1被N2V了=N2把N1V了=N2V了N1。虽然这种解释只适用于让学生理解句式的语义(近似的语义),在语用上有所限制,但学习者通过对句式的类推,仍可以巩固旧知识,了解新知识,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方法。

总之,语内类推的方法与语言学习和研究关系密切,其有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辅,它可以辅助教师教学,帮助教师传递更多的信息;二是预见性,它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将现有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能对新知识进行大胆的探索和预见;三是简化性,它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步骤,有利于教师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语内类推法的局限性

在逻辑学中,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其结论可靠性的高低取决于两个(或两类)具体对象是否在属种关系上相邻近,相比较属性是对象的本质属性还是偶有属性以及相比较的属性的多少。

由于这种逻辑上的条件限制,语内类推法的局限性表现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就是可能会广泛地出现“过度类推”的现象。即汉语学习者或教师过度使用目的语的语言规则,从而导致语言偏误的现象,它在目的语的词汇、语义、语法等语言层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是制约二语习得者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度类推所致偏误主要有二种情况,以下以2013年美国ASU暑期项目的学生病句为例,分别说明:

一是将特殊现象当成普遍规律。例如:在天气预报中,有四个天的天气。又如:我们一个星期有三个辅导。汉语量词一直是外国学生的学习难点。以量词“个”为例,它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个量词,也是学生使用最频繁的。学习者在没有掌握更多汉语知识的情况下,会认为“个”可以修饰汉语中的所有名词。

二是将有条件的规律当成无条件的规律。例如:他辞职了工作。“辞职了工作”频繁地出现在学习者的作文与口语交流中,是学生为例遵循汉语的句法结构而忽略了对谓语动词的限制条件。

这[www.kuaihuida.com]种目的语的错误相对更能反映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水平,反映了学习者对汉语语言规律、汉语表达习惯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汉文化、汉民族心理的真正理解和接受,可以说是对学习者的一个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地应用语内类推法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应用语内类推法,避免语言偏误的发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这除了要认识到语内类推法的局限性之外,笔者认为还需要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学生准确领会和运用语言规律以及教材有益引导。

教师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表现在加强自身知识储备、丰富课堂技巧以及完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外汉语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对汉语语言规律有着清楚的认识,只有教师自身对汉语语言规律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才能够将其清晰明了地传达给学生。良好的知识储备也是教师预测学生偏误,把握使用语内类推法的时机,合理设计教学步骤与环节,在适当时进一步对比相似语言规律在语义、语用等方面异同的前提。而在语言表达上,教师应务求清楚明白、准确简练,不似是而非、不“掉书袋”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负担。

汉语教师对语言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必须有所预见,注意寻找词语使用的共性,但同时也不能轻视其特殊性和例外。对于已经发生的误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提示,同时对偏误进行归纳分析,分类教学。

学习者

学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从学生自身寻找办法,也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应用语内类推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学习者能创造出正确的语言知识是建立在对汉语语言规律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例如,离合词有两种重叠方式“VV+O”和“V了VO”,二者的差异表现在时体上,前者是未然的时态,后者表示已然的时态。学生只有掌握了两者的差异,才能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避免出现“非常谢谢你帮帮我”的偏误。另一方面,学习者自身不断练习与强化语言规律,尽力减轻语言的石化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语言规律的多种形式,而且达到了强化训练的目的。

教材

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如何更好地结合类推的方法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对汉语教材在三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材编排的合理性,应结合长期教学实践的反馈,对于重难点的汉语规律,应充分根据学生汉语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入教学,并灵活把握内容的重现,帮助学生记忆与巩固复杂的语言规律。

二是教材内容的精密性,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例句的罗列,应做到更好地衔接语言知识,更准确地讲解具体知识点,帮助学生准确地区分和灵活地运用语言规律;在对旧词巩固复习的基础上,适当的穿插新词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鼓励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汉语表达方式。

三是教材形式的多样化。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多手段地获取知识,有利于增强感性认识、巩固记忆。电子化、多媒体化的教材可以成为纸质版教材的引导与辅助,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参考文献

[1](美)帕特里克赫尔利,《简明逻辑学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9月

[2](德)雷德侯,《万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2月

[3]杨寄洲、崔永华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马佩,《逻辑学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

[5]杨树森,《普通逻辑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6]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8月

[7]主编,《外国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对策》,语文出版社,1997年7月。

注解

①(美)帕特里克赫尔利,《简明逻辑学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9月。

②杨树森,《普通逻辑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 篇四

一、以文化为依托,让留学生保持学习汉语的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外国人学习汉语,大多数也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但是很多人在接触汉语后,就会觉得学习汉语很枯燥,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为了能使留学生们将其学习兴趣延续下去,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就应该投其所好,将中华文化与汉语教学结合起来。

(一)引领经典阅读,培养浓厚兴趣

在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时,可以通过引导他们阅读中国古代、近现代的经典诗篇、蒙学教材等,这类作品一般比较简单易懂、脍炙人口。这样既可以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吸引了他们的兴趣,使其学习了汉语。

(二)多角度认识汉字,让留学生领略到汉字的魅力

汉字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学习汉字的书写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如何让留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这就需要对外汉语老师的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感受到汉文字的独特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领读经典篇目,让留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抑扬顿挫之美。另外,在讲解汉字字形时,可以利用学习英语的方法来讲解汉字,例如英语单词“handsome”,可以将其分为“hand”和“some”,理解为“手一招来了一群人(小姑娘)”。为什么呢?因为“英俊”呀,所以“handsome”翻译成汉语就是“英俊”。同样的汉语也可以这样讲解,例如在讲解“聪明”一词时,可以讲解为“人只有做到耳到、口到、心到、眼到,而且要日日用、月月用,才能变聪明”。这样就不会让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感到无聊,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领略到汉字的魅力。

(三)课堂方式多样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了解了汉文化

作为对外汉语老师绝对不能与教国内学生一样,而是要变着花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教授中国功夫、绘画、剪纸、太极拳、二胡、中国礼仪等,让留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教授留学生中国书法、快板、戏曲等,既可增加他们的兴趣又可提高留学生口语表达和汉字书写的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老师高高在上,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引经据典,下面的学生听得是一脸崇拜,心里却一片茫然、不知所云。最近几年新课标颁布后,课堂教学都进行了改革,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样的也要借鉴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了解和尊重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应该对留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有个充分的了解。就如不能同回族的朋友谈论吃猪肉一样,对其他民族的一些忌讳也要尊重,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与他们熟识,建立师生间彼此尊重、信任的情感。

(二)对外汉语课堂中应当以鼓励为主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留学生本来就因为担心犯错而不善于表达,这时,作为对外汉语的老师就应该以宽容、赏识、激励、期待等积极的情绪,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驱动力和积极性。例如,提问时可以采用平等的、商量的语气“某某某,你来试一下好吗?”另外,除言辞性鼓励外,还可以加入适当肢体动作,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回答感兴趣,你是认同他的。例如,在留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地微笑、点头以示赞同,可以增加学生的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积极地回答问题,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有意识地提高语言点的重复率

语言学习过程要经历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四个阶段。因此,教师在教授留学生时,一定不能有厌烦情绪,要像教初学说话者一样,多次重复。例如,开始上课时就固定地说“就要上课了”,快下课时就用“就要下课了”表达,这样多次重复,留学生逐渐也就懂得了“就要……了”的用法。另外,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对于学生来说的重点和难点,对这些重难点要多次重复讲解。

三、创建学习小组,有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现在中国基础教育相关决定中也提到要合作学习。这一理论同样可以应用到对留学生的教学中。教师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将留学生按照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分组,提议他们在同组交流时尽量使用汉语,这样可以增加更多人的锻炼机会,也让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表现或与老师有距离的同学有机会练习口语。同时,组内选出一名汉语各方面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做组长进行帮助和监督,并把组内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这样老师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课上或者课下,我们可以组织各小组之间的汉语学习竞赛,增加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内课外并重,营造汉语学习的第二课堂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如果只是学在课堂,那么是很难学好的。正如陆游所说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因此,要想使留学生学好汉语仅仅依靠课堂语境是不够的,还需要营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语境课堂,做到既读万卷书,亦行万里路。

(一)丰富课外生活,创设第二课堂语境

为了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可将课余生活与学习汉语相结合,设立汉语角、汉语影视剧社团,组织汉语朗读比赛、汉语歌曲大赛、汉语识字比赛、汉语书法大赛等。在这类轻松、自主的活动中,使留学生们消化课堂内容,巩固汉语学习效果。

(二)充分利用社会大语境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运用,作为对外汉语的老师就必须引导留学生从汉语学习课堂中走出来,融入到社会中去。在华留学生比在他们本国学习汉语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他们有一个真实而非模拟的语境,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鼓励留学生从他们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主动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另外,我们可以与其他专业(如汉语言专业)的老师进行沟通,组织学生进行联谊活动,让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互相学习,实现双赢。

对外汉语教学教程 篇五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义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加深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地纷纷掀起“汉语热”,对外汉语教学如火如荼地展开。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语言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使汉语学习者能够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担负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的重任,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生活形态和社会规范,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心理距离。交际失误、文化碰撞、人际冲突等现象极为普遍,往往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无论是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还是中国汉语教师赴外国教学,都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规避文化冲突、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1、跨文化交际有助于规避文化冲突、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汉语教师与学生间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在价值观念、生活形态、文化取向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容易产生文化碰撞和冲突。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尽量规避文化冲突,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充分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选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教学方式,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2、跨文化交际是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的法宝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顾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一味宣扬中华文化,必然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甚至是中华文化的厌烦情绪。教师应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依据对方的文化背景选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并引入中华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要面对两个方面的障碍:障碍一是人们误认为人都是一样的,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去揣测、理解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从而引发文化冲突;障碍二是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以自己民族价值观去衡量其他文化,必然会遭遇文化碰撞。为规避这种文化碰撞和冲突,我们应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融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高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是以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前提的,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决定着对外汉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因而,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语言学理论能力的培养,精通比较语言学,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合理运用交际社会语言学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掌握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指积累文化知识的能力,而是掌握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举止等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的对外属性决定了教师必然要面对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和碰撞,如果教师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容易引发师生间的矛盾,且不利于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顺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课程内容设置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因而,在设置对外汉语课程内容时,要适当地增加跨文化方面的内容,如异域文化学、跨文化心理学、国情学、交际社会语言学等,基于学生的文化背景,针对性开设该国文化课程以及比较两国在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课程。

3、构建交际情境,提高文化适应力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多为“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汉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设置交际情境,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依托特定的交际情境加深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适应能力,潜移默化地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 篇六

关键词:文化差异;汉语教学;思维模式

一、语言与其对应的价值观

有一句老话这样说:语言是文化的反馈,语言反映了民族的特点以及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人生哲学、价值观等。语言不能脱离文化,也不能脱离社会。可见,语言的产生和存在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民族的心理状态以及思维模式无一不在语言中得到具体的反映和体现。由语言承载的文化,是使用特殊语言表达思想的社会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与表达形式。换句话说,文化就是特定的价值观与思维模式,文化是由人类价值观构成的知识体系,构成了社会的基干。帕莫尔认为:获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一套概念与价值。暂且不去评论这一言论的正确与否,它至少说明了语言与价值观确实有内在的联系,即语言反映了价值观,价值观又影响语言,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对外教学汉语也是一种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大多为成年人。安东尼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故事的,语言自身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渗透了大量文化内涵。人使用语言,语言是高级的文化产物,不能摆脱文化本身对其的约束。”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价值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二、对外教学汉语相关要求

1.尊重外国学生文化背景

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亚欧非拉美等多地区的国家,其间有包括宗教、心理、生理、民俗、习惯、语言、文字、知识面等等差异。我们面对他们,应该秉承的是尊重、和平与爱的原则,把握差异并处之泰然。

2.不断满足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追求

学生抱着求学的目的前来,我们必将满足他们的愿望,达到学我所用,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自身的成长,让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掌握与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可以使得语言表达与学习更加流畅。外国学生有两种情况:(1)有汉字背景,母语中书面语有一些是汉语的学习者,如华裔等。(2)没有汉字及象形字背景国家的学生。在对这类学生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他们认为汉字与拼音的联系很微弱,字形与字音之间的联系为零。汉字中的字形与字音,要耗费很多的精力才可以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关系。因此汉字教学必须结合汉字形成的特点,以时间的顺序慢慢讲解汉字的发展,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可以让学生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书写及认读汉语的一些常用语包括口语、书面用语等。

3.扩展中国文化在留学生视野中的位置

对外汉语教学在任何时间,都有必要在学习中贯彻中华的文化,在平常的点点滴滴中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文化融入到对外教学中,这样既可以达到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并用于实践的目的,也可以达到我们更深层的目的:了解中华的文化,还能体现出我们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两个方面可以对外国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视野的培养。一是掌握好中国民族文化特征,李瑞环曾经说过:“文化总有鲜明的民族形式与风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二是准确地导入文化的基本内容,讲授我国文化的时候要记得面面俱到。如果没有做到就会大大地打击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留学生地处他乡,总会体会到与当地的格格不入。包括与当地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等,在信奉宗教的地区,留学生还会面临信仰的差异所带给他们的困扰,在生活上往往会发生语言的暴力。但在中国,由于我们5000年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的性质,留学生来华上述情况或有好转。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挺身而出,主动地去关心并爱护我们的学生,主动的扩充我们的知识面,了解外国学生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我们需要对学生成长的环境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当地、语言文化、民族特征以及生理特点,甚至包括遗传病种等等,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不得不去了解的,只有深入地了解一个人,一个民族,才能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心理,才可以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同样的,这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再者就是国外的学生来中国学习,通常都会感受到语言不通带给他们沟通上的局限性。因此,日常生活必然会产生不适应性,学习压力增大,焦虑不安,生活节奏突变所导致的一系列生理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沟通与帮助。

三、结语

在我国逐渐崛起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都有了提高,我国在世界的话语权也有所加重。在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特有的文化正在被全世界的人们,包括欧洲、非洲、美洲的大部分国家所了解,并不断地宣传传播。对外教学老师要意识到自己不仅作为一名教师,更是作为中国在外国留学生心中的形象,并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学生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创新与教材编写[A].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2005.

对外汉语教学 篇七

一、威妥玛与《语言自迩集》

威妥玛,1815年出生于伦敦。1841年,年轻的威妥玛随英军参与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威妥玛被任命为英国驻香港军队翻译,同时还担任香港最高法院粤语翻译。此后。威妥玛历任英国驻香港汉文正使、英国驻华署理公使,并“两次担任英国全权驻华公使”。1883年,威妥玛卸任回国。1888年,由于其在汉语研究及教学方面的崇高威望,威妥玛被英国剑桥大学聘为该校首任汉学教授。威妥玛担任该职位直至1895年去世。威妥玛长期从事职业外交和汉语教学,“在华四十余年,公务之余博览群书,对于汉语和中国文化有独到研究”,在威妥玛众多的汉语研究著作与教材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语言自迩集》

(一)内容简介

《语言自迩集》是威妥玛多年汉语教学与研究经验之总结。全书共分八章,涉及汉语教学中的语音、词汇、语篇和语法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翔实。第一章“发音”。在该章中,威妥玛采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多种欧洲语言的语音来描述汉语发音,并将汉语语音分为单元音和复元音、辅音及送气音。每个音之后都列出相应示例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模仿。此外,威妥玛对汉语语音中的声调和韵律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第二章“部首”。该章以《康熙字典》中所确立的214个部首为讲解纲要,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书写”。威妥玛按照部首的笔画数列出了一份“部首总表”,其中包含了全部214个部首。第三章“散语章”。该章是汉字、词汇教学的核心内容,共分40单元,包含1080个条目。威妥玛以汉字为讲解单位,先给出一个汉字,然后用“威妥玛式音标”注明其读音,再解释该字的各个义项。这种解释通常非常全面,往往会列举出该汉字的大部分常用字义。在讲解几个汉字之后,文中还会出现一组例句,分别展示上述汉字的具体应用,并且通过加注释的方法对句中某些字、词的习惯用法再进行解释说明。第四章“问答章”。该章共有10篇课文,采用对话体形式,如:“您贵处是那‘儿?敝处是天津,没领教。我也是直隶人。阿!原来是同乡。……”[3][p.178]每篇课文之后,威妥玛先列出文中生字并加以注音,然后再对文中的生词、俗语、语法等进行详细讲解。第五章“谈论篇”。该章包含一百段两人对话。每段对话谈论一个话题,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个人修养和学习、儒家思想、生死观、因果报应观、鬼怪故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各种社会活动礼俗等诸多方面。相比“问答章”中简短对话,“谈论篇”出现的对话不仅话语长度增加,而且谈话的主题性和探讨的深度进一步加强。第六章“秀才求婚,或践约传”。该章改编自中国传统戏曲《西厢记》。威妥玛“请来了几位中国朋友帮忙,删节和修改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为骨架,然后充实其他”,最后由另一位汉学家禧在明(WalterHillier)对整个故事做注释。威妥玛相信,“学生将会看到,要学习像在北京讲的那样的汉语口语,现在这篇作品,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帮助”。[3][p.9]第七章“声调练习”。该章实际上是第一章“语音篇”的延续,重点探讨汉语语音声调。在详细解释汉语声调变化的同时,威妥玛还为学生专门编写了“练习燕山平仄编”和“声调练习”两大类近千余道习题。第八章“词类章”。该章是威妥玛对汉语口语语法进行总结的一次尝试。威妥玛将西方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引入到汉语口语语法研究中来,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汉语句法中的“纲”“目”关系;同时,他还参照西方语法体系,将汉语中的“单字”划分为名词、冠词、量词、形容词、代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叹词10类,并通过实例一一说明。

(二)特点剖析

相比以往的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材编写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首先,《语言自迩集》是第一部以北京话口语作为教学对象的汉语教材。此前,尽管已有相关汉语字典、教材出版面世,如马礼逊的《华英字典》、卫三畏的《拾级大成》等,但这些字典、教材所使用的表音法“都声称描写的是南方官话(thesouthernmandarin)”[3][p.14]而非北京音。然而,凭借多年的职业外交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威妥玛认为,北京话才是官方译员应该学习的语言。在《语言自迩集》第一版序言中,威妥玛解释道:“自从带有许多学生的外国公使馆在北京建立,不首先学习这种语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它比任何其他语言都更重要。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服务的初学者,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他正在学习的语言恰是帝国政府主要官员所说的话。同时,他的老师、仆人,他所接触的十之八九的人,都很自然地讲这种话。”[3][p.14]。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威妥玛果断地选择北京音作为《语言自迩集》的音系基础,希望借助《语言自迩集》的出版发行在来华外交人员中推广北京话教学,从而使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外交工作。《语言自迩集》出版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来华外国人学习北京官话的唯一教材。据专事日本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早稻田大学教授六角恒广考证,“那时候可以说,不仅在北京,即使在世界上,北京官话的教科书,除威妥玛的这本《语言自迩集》以外,再也没有了”[3][p.2]。其次,《语言自迩集》中所使用的拼音方案是众多拼音方案中最流行、影响最大的一种,史称“威妥玛式拼音”(Wadesystem)。在此之前,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种用罗马字为汉字注音的方案,但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统一、公认的模式。威妥玛通过总结前辈学者的经验教训,在其中国老师应龙田帮助下,创立了这套拼音方案,并首先将它公布于1859年出版的《寻津录》(TheHsinChingLu:BookofExperiment)一书中,然而却没有马上得到普遍认同。后经威妥玛修改,至《语言自迩集》出版,这套方案才最终形成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体系。在《语言自迩集》第一章中,威妥玛向读者详细解释了这套拼音方案。“威妥玛式拼音”体系,包含声母27个,韵母40个,在声调方面,威妥玛摒弃了前辈学者坚持的“五声说”,而将汉语声调按照北京官话的实际发音定为“上平”、“下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并且在每个音节后右上角标注1、2、3、4分别代表上述四个声调;此外,在字母后左上角加“‘”符号表示送气音,具体如下表3所示:和以往拼音方案相比,“威妥玛式拼音”不但“减少了音符的数量,力求各个音符的一致性并近似英语的发音,从而达到经济、一致的原则”[4],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使学习者能够很快地掌握汉字的发音。再次,就教材编写角度而言,《语言自迩集》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纵观全书,《语言自迩集》包含了语言教学中的各个要素:语音、词汇、文化和语法。第一章“发音”和第七章“声调练习”主要针对汉语语音展开论述,“较完整全面地讲解了19世纪北京官话口语的发音系统,尤其是极准确地记载了口语系统中最具特色的轻声、儿化、音变现象”[1][p.41];第二章“部首”和第三章“散语章”以汉字、词汇为核心展开教学,利用多种方式分析讲解汉字特征和词汇知识;第四章“问答章”、第五章“谈论篇”以及第六章“秀才求婚,或践约传”在词汇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汉语语言文化;第八章“词类章”则将西方语法体系引入汉语研究,并试图总结汉语口语语法特征。各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扩展。而在编写过程中,威妥玛十分注重所选内容的实用性,因为《语言自迩集》最初设定的教学对象为来华的使馆工作人员,而这些人来华后主要的交际对象为中国官绅阶层及商人,因此威妥玛将与这两类人密切相关的内容均收录到《语言自迩集》各章之中,如“谦称、敬称的使用,中国人见面的问候方式,官场上熟人间的相互照应,求人办事的表达方式,如何恭维别人,官场的勒索之风,捐官制度,如何向人赔礼和招揽生意,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宴会情况,包括如何寒暄、排坐次、招待和告辞”[1][p.45],希望学习者通过系统学习可以尽快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进而更好地胜任外交工作。此外,多年的汉语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让威妥玛认识到,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西方学生兴趣之所在,因此,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威妥玛还采用多种形式对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化现象详加解释,例如,在谈到中国人姓名结构问题时,威妥玛通过具体实例向西方人“说明了中国姓氏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具体语用,如对已婚妇女的称呼结构是‘夫家姓+娘家姓+氏’,‘翁’则多用于文人”[5],这种寓文化差异于语言教学中的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有效缓解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单调,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三)影响及意义

作为一部“西人学习汉语的教本、一百几十年前北京话口语实录描写及汉语语法研究集大成的著作”[4],《语言自迩集》的出版发行不仅对当时来华西方人的汉语学习,而且对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均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首先,《语言自迩集》有力推动了西方人汉语学习的整体进程。尽管在威妥玛之前,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们就曾编写过一些汉语学习教材及工具书,但这些著作或偏重方言、或零散而难成体系,《语言自迩集》则凭借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科学的编排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很快成为当时英、美各使馆工作人员学习汉语的必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汉语教材匮乏之不足。不仅如此,随着《语言自迩集》影响日益扩大,“日本也以它为蓝本,编写日本人使用的汉语课本。据专事日本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早稻田大学教授六角恒广所著《日本中国语教学书志》介绍,1879~1880年出版的广布精编《亚细亚言语支那官话部》(共七册),内容、结构多据威氏《语言自迩集》。1880年出版的《清语阶梯语言自迩集》,更是威氏书的改订……类似的书还有几种。于此可见威氏书的合理性、适用性以及它的影响”[6]。另据相关史料记载,“《语言自迩集》也曾在朝鲜半岛流传,在韩国奎章阁就发现过它的一个手抄本”[3][p.2],甚至在欧洲,“如俄罗斯1902年出版的《汉语阅读》—《汉语口语》(北京音)(参考书)一书前言认为‘最近有许多欧洲国家出版了学习汉语及其语法的教材……这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儿实际意义。至今为止大家认为伟德(即威妥玛)的课本是最好的’”[4]。可以说,《语言自迩集》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其次,《语言自迩集》无论是在教学方式还是教材编写等方面,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仍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例如,在汉字、词汇教学中,威妥玛采用以汉字为核心,以词汇为引申,以注释为补充,以练习为巩固的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各语言点之间的串联和融合;在语法教学中,威妥玛充分考虑到西方人的不同语言背景和需求,以英语语法为参照,通过大量实例归纳总结汉语语法,开启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门。而在教材编写上,威妥玛则以系统性为纲,以实用性为目标,以趣味性为辅助,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此外,“该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介绍、宣示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基本上是一种肯定、赞赏的倾向,客观上起到了向西方、向世界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4]。鲁健骥先生在评价该书的编写时就指出,“这部教材在当时西方人编写汉语教材历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对后来汉语教材的编写,有很大的影响”[7]。

二、翟理斯对汉语教学之贡献

翟理斯,1845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北雷帕德。其父贾尔斯牧师(JohnAllenGiles)是当时英国一位久负盛名的作家。在父亲影响和督促下,翟理斯从小接受古典式教育。1867年,年仅22岁的翟理斯通过了英国外交部的选拔考试,被派往中国,成为英国驻华使馆中的一名翻译学生。此后,翟理斯历任天津、宁波、汉口、广州、汕头、厦门、福州、上海等地英国驻华领事馆翻译、副领事、领事等职,直至1893年因健康原因辞职返英。1895年威妥玛去世,而由他所担任的剑桥大学汉学教授一职一度出现空缺。两年后,翟理斯凭借其在汉学领域取得的骄人成果全票当选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翟理斯在回顾其一生时曾说,从1867年起,他人生主要有两大抱负,其中之一便是“帮助人们更容易、更正确地掌握汉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并为此做出贡献”[8]。福开森(J.C.Ferguson)在评价翟理斯时也曾说,“或许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使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学变得容易多了。在这个方面,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任何一个西方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我们都从他的著作中受益,现在,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了”[8]。《汉言无师自明》(Chi-neseWithoutaTeacher)和《华英字典》(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的问世正是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汉言无师自明》

1872年,学习汉语不足5年的翟理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汉语教材—《汉言无师自明》①。和以往汉语教材相比,该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简单、实用,适合学习者自学,这也是书名《汉言无师自明》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一个重要信息。首先,翟理斯在书中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西方人读中文—即用英语为汉语标注读音。例如“你为什么不来?”(Whydon’tyoucome)一句相应的读音为“Neewayshummopooli”[9](p.3),这样的拼写在外国人,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眼中,可以很快转换为[ni:wei∫nmpulai],而这种读音和汉语本来的发音几乎相差无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学习者可以借助熟悉的母语学习、掌握外语而不必专门学习汉语的发音规则以及纷繁复杂的部首,极大地减轻了学习者的负担。只要拿起这本书,学习者就能够讲出简单的汉语句子,进而达到会话交流的目的,因此对那些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日常对话的外国人而言,不失为一种易学易用的有效方式。当然,这种标注法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严格按照英语的元音和辅音来标注汉语”[8]。潘伟斌在《汉语学习何以无师自通?—翟理斯<ChineseWithoutaTeacher>研究》一文中,对翟理斯的拼音体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翟理斯对于辅音的描述是十分接近威妥玛式拼音的,除了对于辅音j、x、z、zh和r的描述存在一定差异外,剩下的辅音完全一致”;“而对于元音的描述,翟理斯更多的是从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出发,尽可能地选用简单的英语来描述汉语的元音”。[10]值得一提的是,全书通篇没有出现声调,这并不意味翟理斯不重视汉语声调,只是在他看来,该书只是一本速成教材,使用声调无疑将会加大学习者的难度,故弃而不用。其次,书中所选场景、例句、字词等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强。《汉言无师自明》全书虽然只有67页,但书中却涉及基本数字(第一章)、旅游(第二章)、商务(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日常用语(第四章)、家庭生活(第五章)、运动(第七章)、航运(第九章)等多个场景;且书中所搜集之例句均短小精悍,口语化程度高,例如在请客吃饭这一场景中,先后出现“叫厨子来”、“明天晚上要请客”、“烤一个羊腿”、“煮一块咸牛肉”、“有鱼肉没有”、“要四样点心”、“烤两个野鸡”、“买一瓶”、“炸几块面包”、“不要拿猪油炸拿牛油炸”、“叫厨子做鸡汤”[9]等常用句式;而在书中最后一章,翟理斯还特别收录了600多个常用汉语词汇,供学习者参照使用。再次,淡化语法观念,强调实际应用。和其他汉语教材相比,翟理斯并没有在书中长篇累牍地详细介绍汉语语法,相反只是用了两页的篇幅极为简单地提及三条语法现象,“名词、形容词无词尾变化、同一词语可表单数或复数”、“人称代词介绍”、“动词除过去时之外,在所有体、态、数以及人称上均保持原形,而过去式通常在原词后添加‘了’、‘着’、‘过’来体现”。[9]很显然,翟理斯并不希望学习者过多关注语法从而影响实际应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该书的“实用主义”。尽管《汉言无师自明》内容不多,亦缺少《语言自迩集》所表现出的学术性,但其简单、实用的特色却让该书在出版后倍受外国人的青睐,短短数十年,一版再版。截止1922年,该书已经出版至第十版,足见其受欢迎程度。的确,即便今天,《汉言无师自明》所体现出的从学习者需求出发兼顾实用性的编写理念,对当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华英字典》

《汉言无师自明》可以说为西方人掌握汉语口语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而《华英字典》的完成则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书面语提供了巨大帮助。早在1874年,翟理斯就萌发了编纂一部英汉词典的念头,并开始着手搜集相关资料。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华英字典》第一版于1892年面世。由于种种原因,第一版《华英字典》中存在较多错误。此后的20年中,翟理斯不断修改其中的错误,直至1912年第二版《华英字典》出版面世。和第一版相比,第二版的《华英字典》不仅更正了初版的许多错误,还增添了许多新词汇。相比早期来华西方人编纂的字典,《华英字典》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词汇量大,内容丰富。正如翟理斯本人在第一版序言中所言:“编纂《华英字典》的初衷在于为外国学生学习中文提供有利帮助,因此本字典收录了尽可能多的地道的中文表达法。”[11]全书共收录汉字单字13838个,“对每个单字都给出了其不同词义的多个英语释文(对应词或说明性释义),起领头词作用的单字条目下所收的多字条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不仅有单词、短句,还有完整句;……所收词目有文言和书面语言,有口语和俚俗词语,有专名也有成语、谚语、惯用语,全书所收多字条目粗略统计10万余条”[12]。其次,《华英字典》中收录汉字的注音也是同类字典中最为详尽的。威妥玛在《语言自迩集》中创立了一套“威妥玛式拼音”用来拼读汉字,然而,这套体系的缺陷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汉语语音特点,采用过多的附加符号,这也给学习者和使用者带来一定的不便和混淆。为此,翟理斯结合自己在《汉言无师自明》中制订的拼音方案,对威氏拼音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主要表现在用相同字母加点的办法来标识送气和不送气的汉语双唇音(p-p’)、舌尖中音(t-t’)、舌根音(k-k’)、舌尖前音(ts-ts’)和舌尖后音(ch-ch’)”[2][p.96]。这一新体系又称为“威妥玛—翟理斯氏拼音”(Wade-Gile’sSystem)。这套拼音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且简单易学,因此,直至1958年中国政府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之前,“威—翟”体系成为中国地名、人名和专有名词的国际通用拼写方式。另一方面,翟理斯还根据《佩文韵府》为每个汉字注了音韵(翟理斯用字母“R”来表示音韵),并用数字1到4来表示该汉字的各个声调。此外,翟理斯还参照借鉴了庄延龄等人的汉语方言研究成果,在每个汉字下注明该字在不同方言中的发音,并用相应的字母来表示其所属的方言区。例如,“C”表示广东话、“H”表示客家话、“F”表示福州话、“W”表示温州话、“N”表示宁波话、“P”表示北京官话、“M”表示中原音、“Sz”表示四川话、“Y”表示扬州话。[11]“如此煞费苦心地给汉字详细注音,在汉英词典中可谓空前绝后”[12](p.134-135),但这也正体现了《华英字典》的实用性。因为,许多使馆的翻译学生在学习两年汉语官话后被分派到中国各地,而在当地方言有时要比官话更通行,从这个角度而言,《华英字典》中所标注的各地方言读音为这些翻译学生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这也是该字典受到驻华使馆界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华英字典》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所收录词条很多是翟理斯在阅读和编纂中“信手拈来”之作,缺乏一定的标准和系统性;此外,“过多收录方言(特别是沪杭一带的方言)”、“极少收录清末和民国初年已经大量涌入汉文书报刊中的新词”、“个别汉语字、词的英语释义不准确以致有误”等也是《华英字典》存在的缺点。[12]尽管如此,《华英字典》以其大量的词汇、丰富的内容、详尽的注音、完善的检索方式,成为“20世纪头30年最流行的一部巨型汉英词典”[12],为西方人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架构起一座桥梁。

三、历史的经验与借鉴—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7篇对外汉语教学教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