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对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对外汉语教学,快回答整理分享了7篇对外汉语如何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篇一
关键词:歇后语 对外汉语 偏误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83-03
作者简介:刘(1989―),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外国学生常常对一些歇后语的用法感到困惑。不知道什么语境下用歇后语,特别是当一个歇后语只给出“谜面”后,对于“谜底”往往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么,对于外国学生反映的问题,我们如何解决,便成为摆在所有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学习和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歇后语教学问题。
一、关于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对于歇后语,学界诸多学者,如温端政、马国凡、高歌东、黄华节等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考察,并得出结论:歇后语是汉语中由含有引注关系的两个部分组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口语特色的熟语。
(一)歇后语的类型
1.喻意歇后语
歇后语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情况有二:
(1)本义喻意:歇后语后部分解释说明的意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对前部分的解释是直接的,不需要联想、揣测或绕弯子。如:大海里丢针――无处寻。
(2)转义喻意:歇后语后部分的解释说明不是用它的字面意义,而是用字面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即转义。如:没有骨架的伞――支撑不开,这里的“支撑不开”并不是单纯指伞打不开,而是指它的转义“维持不了”。
2.谐音歇后语
歇后语后部分借助其中某个词与另外事物的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造成一语双关的效果。如: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表面上是说莲藕着火了,实际意义却是“事理上不会发生而事实却发生了的”意思。谐音歇后语也有两个小类:
(1)音同谐音:字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均相同。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2)音近谐音:字音的声母、韵母、声调有相同的部分,也有相近的部分。如:酱萝卜――无缨(因)。
(二)歇后语的构成
构成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是一个意思,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前部分用事物或故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后部分用判断、评议、推理等对前部分加以解释、说明。
1.歇后语的比喻部分是构成它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的特点的依据。
(1)喻体是一件事情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小孩放鞭炮――又喜又怕;想象虚构的事情:洗脸盆里游泳――不知深浅。
(2)喻体是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用历史故事作比喻: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用神话故事或传说作比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喻体是一种或几种事物
一种事物:铁公鸡――一毛不拔;几种事物: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2.歇后语的解释部分即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是确定歇后语的意义部分,也是对歇后语的点题。关于歇后语后部分的构成可以从材料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上看,选用不同语体风格的词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如:扁担上做梦――想得宽;书面语如:上了膛的子弹――一触即发。
选用不同关系的词语: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叠词关系。
同义关系如:螃蟹过马路――横行霸道;反义关系如:豆腐炖骨头――有软又硬;叠词关系如:小孩吹喇叭――哪里哪里。
(2)从结构上看
用词充当:筷子搭桥――难过。
用词组充当:偏正词组:猫不吃鱼――假斯文;动宾词组:蚂蚁搬泰山――下了决心;联合词组:白糖拌苦瓜――又甜又苦;动补词组:嘴皮子抹白糖――说得甜。
用句子充当:单句:老鼠爬秤钩――自称自;复句:大海里翻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
3.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和解释部分的关系
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和解释部分是被解释和解释、被说明和说明的关系。
(1)从语义上看
说明结果:草人救火――自身难保;说明态度: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说明性质、特点:铁公鸡――一毛不拔;说明作用: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2)从方法上看
后部分是对前部分比喻性质的一种概括、归纳:百年老松,十年芭蕉――粗枝大叶;后部分是对前部分比喻所表达的意思的继续阐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从态度上看
表示肯定:河里的螃蟹――横行;表示否定:灯草打鼓――不响;
二、留学生歇后语偏误分析
歇后语在对外汉语中的出现,往往使外国学习者措手不及。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和运用,更难以理解歇后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因此在使用上会出现一些偏误。我们列举了以下几种偏误,并作分析:
(一)语义方面的偏误
1.语义偏离:歇后语的意义与所表达的对象不相符。
(1)这个人做事不懂得变通,真是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句中的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是贬义的用法,指的是钻牛角尖、知错不改的人。而句中说做事不懂得变通,所做的事不一定是错事,很可能是指这个人讲求原则,按章办事。
2.语义不明:歇后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
(2)他弟弟非常喜欢大米的弟弟――小米。
(3)他什么都没有,真可谓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2)句中小米在现实生活中既是一种粮食又是一款手机的名称,句中没有明确指出他弟弟喜欢的是手机还是小米这种粮食。(3)句中的一清二白指的是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而这里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穷的什么都没有,显然不够恰当。
3.语义抵牾:表意明确,但句子前后存在矛盾。
(4)他现在每天都在刻苦学习,真是猪鼻子插大葱――装象。
(4)句中前部分已经说了他每天都在刻苦学习,后半部分装象是装模作样的意思,与前部分意思不符。
(二)结构方面的偏误
歇后语的结构较为固定,但是外国学习者在现实使用歇后语时会出现加字、减字、语序颠倒等方面的错误。
1.加字
(1)这件事对于你来说可真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个碟。
(2)猪八戒的脊梁――悟能(无能)之后背(辈)。
外国学生主要受汉语数次+量词+名词构成数量短语的影响以及受中国人日常口语化交际色彩所影响,出现以上错误。
2.减字
(3)你这个人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人心。
(4)老鼠过街――人人打。
外国学生在使用歇后语时往往只注重“引”的部分,从而忽略了“注”的部分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出现了“减字”现象。
3.语序颠倒
(5)你要继续努力学习可别汽车放炮――气泄了。
(6)他这是孔夫子搬家――书(输)尽是。
语序颠倒的偏误主要是受汉语正常语序的影响。
(三)语用方面的偏误
歇后语在语用上表现出鲜明的形象性,这种特点是由歇后语起语的生动比喻或具体的表述使得比较抽象概括的注释语得以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所体现的。而语用方面的偏误就表现为所使用的歇后语与所处的语言环境不符合。例如:
我和同学上课说话,老师批评我了,我非常难过。我知道老师这是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今天,我没有去上课,我出去玩了。我真是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个掸(胆)子。
(1)句中的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应该是对方说出的,而不应该由说话人在本句的语境中使用。(2)句中的好大个掸(胆)子,不应该是说话人对自身行为的评论。
这些偏误的出现,多在来华高年级留学生汉语使用中出现。因为高年级留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和中级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更好地学习“地道”的汉语,留学生们试图从汉语熟语入手,对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语汇形式进行学习。但是由于汉语熟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往往不只是词语的表面意义,这也造成一部分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遇到困难,从而影响了总体的学习效果。
其原因主要有:一、歇后语所蕴含的内容及意义属于中华传统文化领域,外国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把握还不够好,所接触的中华文化还比较片面,不能全面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现阶段所开设的文化课特别是传统文化课较少,从事文化教学的汉语老师人数和总体从业人员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也阻碍了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学习者的学习。二、课堂上对歇后语这类熟语重视不够。现阶段的汉语学习往往只关注教材,对歇后语等其他熟语形式的涉及太少,远远不能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三、现有的HSK考试正逐步减少包括歇后语在内的熟语考题,这使得本来出现频率就很低的汉语熟语变得更少了,特别是歇后语,几乎很难在HSK模拟题和真题中寻见踪迹。正是因为以上三点,使得外国学习者在歇后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误。这也促使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员意识到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提高从业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大歇后语等熟语形式在课本及考试中的力度的必要性,成为推动包括歇后语在内的汉语熟语教学的内推力。
三、教学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引用歇后语
课堂是留学生习得汉语知识的第一课堂,学生在课上注意力集中,学习热情高涨,急于习得汉语知识。此时适度引用歇后语可以使留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记住、记牢,并把握歇后语前后两部分所表达的意义,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适当使用歇后语
日常生活也是留学生在华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课下丰富的生活中可以适当使用歇后语。当留学生学习做一道中国菜并且味道还不错的时候,他就可以骄傲地对中国友人或者其他外国学生说:做XX菜对我来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看似简单的一句歇后语,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更不易忘记。
(三)增加课内外中华文化知识的熏陶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也是外国学习者来华学习汉语的重要原因。留学生们急于了解中华文化也急于揭开东方文明那层神秘的面纱,同样,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机会,是一个宣传自己、宣传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的机会。如何抓住这有利时机,需要我们在课内外汉语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教师要从语言的角度将我们的文化传播给学习者,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向外国学习者输入包括歇后语在内的汉语熟语,从而加深这类语汇形式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温端政。歇后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 篇二
关键词:文化差异;汉语教学;思维模式
一、语言与其对应的价值观
有一句老话这样说:语言是文化的反馈,语言反映了民族的特点以及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人生哲学、价值观等。语言不能脱离文化,也不能脱离社会。可见,语言的产生和存在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民族的心理状态以及思维模式无一不在语言中得到具体的反映和体现。由语言承载的文化,是使用特殊语言表达思想的社会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与表达形式。换句话说,文化就是特定的价值观与思维模式,文化是由人类价值观构成的知识体系,构成了社会的基干。帕莫尔认为:获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一套概念与价值。暂且不去评论这一言论的正确与否,它至少说明了语言与价值观确实有内在的联系,即语言反映了价值观,价值观又影响语言,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对外教学汉语也是一种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大多为成年人。安东尼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故事的,语言自身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渗透了大量文化内涵。人使用语言,语言是高级的文化产物,不能摆脱文化本身对其的约束。”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价值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二、对外教学汉语相关要求
1.尊重外国学生文化背景
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亚欧非拉美等多地区的国家,其间有包括宗教、心理、生理、民俗、习惯、语言、文字、知识面等等差异。我们面对他们,应该秉承的是尊重、和平与爱的原则,把握差异并处之泰然。
2.不断满足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追求
学生抱着求学的目的前来,我们必将满足他们的愿望,达到学我所用,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自身的成长,让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掌握与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可以使得语言表达与学习更加流畅。外国学生有两种情况:(1)有汉字背景,母语中书面语有一些是汉语的学习者,如华裔等。(2)没有汉字及象形字背景国家的学生。在对这类学生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他们认为汉字与拼音的联系很微弱,字形与字音之间的联系为零。汉字中的字形与字音,要耗费很多的精力才可以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关系。因此汉字教学必须结合汉字形成的特点,以时间的顺序慢慢讲解汉字的发展,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可以让学生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书写及认读汉语的一些常用语包括口语、书面用语等。
3.扩展中国文化在留学生视野中的位置
对外汉语教学在任何时间,都有必要在学习中贯彻中华的文化,在平常的点点滴滴中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文化融入到对外教学中,这样既可以达到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并用于实践的目的,也可以达到我们更深层的目的:了解中华的文化,还能体现出我们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两个方面可以对外国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视野的培养。一是掌握好中国民族文化特征,李瑞环曾经说过:“文化总有鲜明的民族形式与风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二是准确地导入文化的基本内容,讲授我国文化的时候要记得面面俱到。如果没有做到就会大大地打击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留学生地处他乡,总会体会到与当地的格格不入。包括与当地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等,在信奉宗教的地区,留学生还会面临信仰的差异所带给他们的困扰,在生活上往往会发生语言的暴力。但在中国,由于我们5000年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的性质,留学生来华上述情况或有好转。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挺身而出,主动地去关心并爱护我们的学生,主动的扩充我们的知识面,了解外国学生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我们需要对学生成长的环境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当地、语言文化、民族特征以及生理特点,甚至包括遗传病种等等,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不得不去了解的,只有深入地了解一个人,一个民族,才能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心理,才可以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同样的,这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再者就是国外的学生来中国学习,通常都会感受到语言不通带给他们沟通上的局限性。因此,日常生活必然会产生不适应性,学习压力增大,焦虑不安,生活节奏突变所导致的一系列生理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沟通与帮助。
三、结语
在我国逐渐崛起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都有了提高,我国在世界的话语权也有所加重。在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特有的文化正在被全世界的人们,包括欧洲、非洲、美洲的大部分国家所了解,并不断地宣传传播。对外教学老师要意识到自己不仅作为一名教师,更是作为中国在外国留学生心中的形象,并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学生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创新与教材编写[A].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2005.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篇三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音;变调;儿化韵;教学
一、变调
1.1何为变调
所谓变调,是指音节之间相互影响使声调发生的语音变化。汉语普通话在语流中会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声调变化,这就是存在于汉语普通话中的变调现象。声调教学的难点在于声调本身的调值和在语流中调值不同的矛盾,于是变调教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变调教学强调语音流畅性,变调问题在对完汉语的词组和短语教学中给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所以也成为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重点之一。[1]
1.2对外汉语中的变调教学
变调在汉语普通话的表现有两种:第三声的变调、“不”和“一”的变调。在实际使用中,四声并不是按照原来的声调进行发声,人们往往会对其作出简化处理,即对上声进行处理得到半三声。如果出现两个三声连读的情况,这时第一个三声就要变成二声。如果在句尾遇到两个上声连读,读成全三声。
“不”和“一”的变调与此不同。如果在语流中遇到“一”的情况,如果“一”不是用来表达序数词或者被用在词尾句尾,那么这种时候就需要对“一”进行变调处理,如果在语流中遇到“不”的时候,如果“不”不是单用或者在一、二、三声前面,那么这种时候都需要进行变调,变调为二声。“一”在阴平、阳平、上声前变读为去声,如果“一”出现在去声的前面,这是声调就变为阳平,这种情况下,“不”的变调处理与“一” 一致。通过总结这些变调规则,学生在遇到该变调的情况时就会按照规则进行处理,简单直观。
吕必松先生说过:“学生学好声调,一是靠模仿,二是靠记忆。”[1] 初级阶段的学生在做语流听辨声调的练习时,遇到“上声 +上声 ”的变调情况,如“你好”,对该词熟悉的同学可能会判断出该读作 35调值的是 “你 ”,是上声的变调,应记录为上声;但不熟悉该词只能根据所听声调的实际发音来记录调类,这样就会跟正确答案不一致。这时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明明听到的是升调,而结果是上声呢?如果根据实际调值来判断声调会产生错误的话,那么到底该根据什么来辨调?我们认为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听到的实际调值来记录调类,如果最后结果跟自己的记录不同,则要在字典中查找该音节所代表的词的词汇意义,并记下来,通过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减少下次辨别该音节的错误机率。
另外,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初期阶段,拼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老师应当尽量少选择可能会出现变调的词语进行听写练习。[1]比如在听写“shóu gǎo”(手稿)一词时,教师朗读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音变,对于没有学过变调的留学生就会很困惑。另外,教师应刻意避开“二声+三声”类词语的听写,否则也会使留学生大惑不解。比如在停歇“liú shuǐ"(流水)是学生不知道究竟写"liǔ shuǐ”还是"liú shuǐ”他们并不知道才子的具体含义,自然也就不会存在语感一说,面对liú shuǐ的多种组合方式他们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一教学难题,老师要善于从教学对象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成年人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变调规律进行总结,再加上长时期的刻意练习,进而使学生掌握变调。
二、儿化韵
2.1儿化韵
儿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 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er有时与韵母结合而成构成的儿化韵同样是令留学生分外困挠的语音问题。儿化韵在规定普通话采用北京语音做为标准音之前并不常见,现代汉语中儿化韵的使用受到北京方言的极大影响。儿化韵是汉语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首先,在汉语语法意义上,儿化可以区分词性,例如量词“个”在儿化之后变成指代身高的名词“个儿”;其次可以区别词义,例如“盖”是动词,表示从上而下蒙蔽遮住的意思,而“盖儿”是指器物的上部用以进行遮盖的物体;此外,在词汇意义上,“儿化”可以形容物体细小、轻微等的性质和状态。[2]
对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儿化韵的掌握是相当困难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儿化韵发音的不规律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儿化韵的使用通常会根据不通的口语习惯或者实际语境进行变化,有的词语必须儿化,比如在“哪儿、等会儿”。有的可儿化可不儿化,如“花盆(儿)、面条(儿)”,还有儿化需视情况而定,如“胡同”和“胡同儿”,“一条路”和“一条儿香烟”等。由于组合方式差异或者交流对象的差异,儿化韵的使用也有所变化。另外,儿化还因为不同人的使用习惯、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等而使用方法各异。正是由于儿化韵的变化本身无规律可寻才导致了现阶段各对外汉语教材中儿化词收录混乱的现象。
2.2儿化韵教学
在儿化韵的教学阶段,教师应首先确保学生对于翘舌音er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包含儿化韵的句子进行强化训练。[1]大部分学习汉语的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er”这一读音时不得要领,往往会将韵母和er分别发声。对外汉语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应采取老师示范、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韵母和er结合之后的发音。掌握汉语发音的关键在于能准确模仿标准发音,当然必要的语音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此外,将语音知识的与语流教学相结合也是一个学习“儿化韵”的绝佳方法。[2]语音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时期的累积的过程,单单依靠老师的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汉语教学中因为声调、变调的存在变得更加复杂,留学生只有经过长时期的刻意、反复训练,才有可能让汉语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儿化韵”与“变调”的教学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总结前人的教学经验,将理论性教学策略落到实处,为留学生创造了一道跨越语言障碍的通途。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3.
[2]喻 江。声调教学新教案[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77 -81.
[3]王汉卫。声调性质作用的再认识与声调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43 -50.
[4]吴迪。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金田》,2013年第3期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 篇四
一、以文化为依托,让留学生保持学习汉语的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外国人学习汉语,大多数也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但是很多人在接触汉语后,就会觉得学习汉语很枯燥,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为了能使留学生们将其学习兴趣延续下去,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就应该投其所好,将中华文化与汉语教学结合起来。
(一)引领经典阅读,培养浓厚兴趣
在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时,可以通过引导他们阅读中国古代、近现代的经典诗篇、蒙学教材等,这类作品一般比较简单易懂、脍炙人口。这样既可以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吸引了他们的兴趣,使其学习了汉语。
(二)多角度认识汉字,让留学生领略到汉字的魅力
汉字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学习汉字的书写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如何让留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这就需要对外汉语老师的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感受到汉文字的独特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领读经典篇目,让留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抑扬顿挫之美。另外,在讲解汉字字形时,可以利用学习英语的方法来讲解汉字,例如英语单词“handsome”,可以将其分为“hand”和“some”,理解为“手一招来了一群人(小姑娘)”。为什么呢?因为“英俊”呀,所以“handsome”翻译成汉语就是“英俊”。同样的汉语也可以这样讲解,例如在讲解“聪明”一词时,可以讲解为“人只有做到耳到、口到、心到、眼到,而且要日日用、月月用,才能变聪明”。这样就不会让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感到无聊,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领略到汉字的魅力。
(三)课堂方式多样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了解了汉文化
作为对外汉语老师绝对不能与教国内学生一样,而是要变着花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教授中国功夫、绘画、剪纸、太极拳、二胡、中国礼仪等,让留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教授留学生中国书法、快板、戏曲等,既可增加他们的兴趣又可提高留学生口语表达和汉字书写的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老师高高在上,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引经据典,下面的学生听得是一脸崇拜,心里却一片茫然、不知所云。最近几年新课标颁布后,课堂教学都进行了改革,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样的也要借鉴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了解和尊重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应该对留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有个充分的了解。就如不能同回族的朋友谈论吃猪肉一样,对其他民族的一些忌讳也要尊重,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与他们熟识,建立师生间彼此尊重、信任的情感。
(二)对外汉语课堂中应当以鼓励为主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留学生本来就因为担心犯错而不善于表达,这时,作为对外汉语的老师就应该以宽容、赏识、激励、期待等积极的情绪,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驱动力和积极性。例如,提问时可以采用平等的、商量的语气“某某某,你来试一下好吗?”另外,除言辞性鼓励外,还可以加入适当肢体动作,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回答感兴趣,你是认同他的。例如,在留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地微笑、点头以示赞同,可以增加学生的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积极地回答问题,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有意识地提高语言点的重复率
语言学习过程要经历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四个阶段。因此,教师在教授留学生时,一定不能有厌烦情绪,要像教初学说话者一样,多次重复。例如,开始上课时就固定地说“就要上课了”,快下课时就用“就要下课了”表达,这样多次重复,留学生逐渐也就懂得了“就要……了”的用法。另外,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对于学生来说的重点和难点,对这些重难点要多次重复讲解。
三、创建学习小组,有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现在中国基础教育相关决定中也提到要合作学习。这一理论同样可以应用到对留学生的教学中。教师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将留学生按照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分组,提议他们在同组交流时尽量使用汉语,这样可以增加更多人的锻炼机会,也让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表现或与老师有距离的同学有机会练习口语。同时,组内选出一名汉语各方面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做组长进行帮助和监督,并把组内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这样老师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课上或者课下,我们可以组织各小组之间的汉语学习竞赛,增加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内课外并重,营造汉语学习的第二课堂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如果只是学在课堂,那么是很难学好的。正如陆游所说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因此,要想使留学生学好汉语仅仅依靠课堂语境是不够的,还需要营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语境课堂,做到既读万卷书,亦行万里路。
(一)丰富课外生活,创设第二课堂语境
为了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可将课余生活与学习汉语相结合,设立汉语角、汉语影视剧社团,组织汉语朗读比赛、汉语歌曲大赛、汉语识字比赛、汉语书法大赛等。在这类轻松、自主的活动中,使留学生们消化课堂内容,巩固汉语学习效果。
(二)充分利用社会大语境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运用,作为对外汉语的老师就必须引导留学生从汉语学习课堂中走出来,融入到社会中去。在华留学生比在他们本国学习汉语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他们有一个真实而非模拟的语境,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鼓励留学生从他们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主动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另外,我们可以与其他专业(如汉语言专业)的老师进行沟通,组织学生进行联谊活动,让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互相学习,实现双赢。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篇五
关键词:汉语语法;象似性;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67-03
一、当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面临的困境
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经常遇到留学生造出下面这些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句子:
我不吃饭整天;和我的家人说话在电脑上;她笑向我;山西太原省会;我在对外交流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学习;我寄信去邮局;他到了前天……
当留学生提出为什么我说的这些句子不对时,我们经常看到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老师用“这是汉语的习惯”来回答。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留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反而会使留学生产生一种汉语没有语法的错误观念,甚至使留学生对学习汉语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有的学者主张淡化或取消抽象、枯燥的汉语语法教学,把课堂让位给口语操练等教学效果更好、更明显的课程。杨惠元就从词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角度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的观点。
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语法教什么、怎么教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争议,但是我们认为,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语言学习不同于语言习得,成人留学生不可能依靠语言习得自然地掌握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汉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否系统、持久、广泛。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新确立语法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策略。本文将认知语法中的象似性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通过对汉语语法现象进行具体、明确的认知解释,让留学生认识到汉语语法中所具有的很强的象似性,以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效率,进而使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汉语,成功地进行汉语交际。另外,用象似性理论解释汉语语法,也将抽象、枯燥的汉语语法教学更生动化、具体化,使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
二、什么是句法象似性
Haiman将语言象似性定义为:当某一语言表达形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时,我们说这一语言表达式具有象似性的性质。
语言的象似性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客观世界,而在于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因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论,许多语言学家就此提出质疑。
三、汉语语法的象似性表现及其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一)汉语语法象似性的表现
Haiman认为汉语中的复合式合成词主要是根据句法关系组合的这一特点,弥补了汉语词根数量少这一不足,并将汉语归入以语法为主的语言。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以语法为主的语言句法的相对可论证性即象似性最高。尽管索绪尔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把语言当成一个自足、封闭、静态的系统,从组合聚合关系上加以分析得出的。而Haiman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把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相对照,把语言看成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得出的。中国学者黄宣范和沈家煊对英汉数量词的词序和辖域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汉语句子的表层形式更接近底层的逻辑形式。这样我们可以得出汉语句法层面的象似性最高。
运用象似性理论进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解决目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方案之一。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现实关系在语言关系中的投射,这种特性在语言单位的合成阶段即句子层面占了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就是句子与现实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句子的结构反映了外部客观世界的结构,最终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不同民族的语言为什么在句法系统上存在差异,这都因为不同语言的语法有不同的象似性使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结构主义语法重结构轻意义的不足,可以从根本上解释汉语在语言单位语法层面上组合聚合的原因和结构分布的规律。汉语语法象似性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直接应用到对外汉语课堂语法教学中去。教师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引导留学生了解汉语语法象似性的研究成果,遵循汉语表达的民族习惯,有意识地、灵活地将相应内容放进课堂教学中。
我们把汉语句法层面的可论证性称作句法象似性。这是由美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尔士(C.S.Birce)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在每一语言的句法里,都存在着由约定俗成的规则所辅佐的合乎逻辑的象似符。汉语句法层面的象似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顺序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性原则;数量象似性原则。
(二)汉语语法的象似性原则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 篇六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教学方法;趣味性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是起到一个主导作用,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尽量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应的学习策略。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
受传统和历史的影响,教材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有很高的地位。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很多教师却过分夸大教材的作用,导致在教学中陷入教材使用的误区,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也同样有所反映,具体表现为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教科书中心”现象。这种现象把活生生的语言教学课程纳入到一种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视教科书为学习的全部内容和目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开展,教师和学生的所有互动和交流,都紧紧围绕教科书展开。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汉语课堂教学中,是教科书在支配着、制约着、主宰着教师和学生。
但是,对外汉语教师教师教学前应该对不同国家、程度的学生选取适合他们学习的教材。但是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多说多练,将教材中的各种语法演变成真实的交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话应该在什么样的时间场合说,这才是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具。
别出心裁的教学用具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每节课的教具都能花样翻新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除了根据课文内容尽量的创造各种各样生动形象的教具外,我们也应该充分和有效地利用那些普遍常见的教具,如:生字卡、多媒体、板书等。在这就拿多媒体来具体解释一下,多媒体生动丰富的图片和动漫效果的直观性能够更好的为生词、句子或文章释义。但学生的趣味有时只在于图片本身,一阵嬉笑或一个顿悟后,见到的东西便抛之脑后。所以一般第二次课前应进行上节的复习,让同学在回忆图片的过程中说出汉语,能做到温故知新就更好了。多媒体,也是我们传播中国文化的便捷载体。一节有成果的多媒体课需要我们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下载的图片、经典的视频和电影以外国人的眼光再权衡、筛选,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别样的体验。
第三,要精心设计一些交际情景训练。
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然而,学生的交际能力不是自然而然的提高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严格训练而获得的。因此,情景交际训练就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要在课堂中,提供各种各样的情景,创造比较真实的语境,尽量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交际氛围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们感受到课堂就是交际的场所,学习就是参与交际,自己就是交际的一方,从而引发学生焦急的兴趣和愿望。为了使设置的场景更逼真、更接近实际交际的需要,还要提供必要的实物,准备一定的道具,这会更增强了情景的真实感。
第四,不时地导入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也具备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注意中国文化知识的导入,选取一些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国的饮食文化、书法艺术、历史典故、风景名胜等等。都可以作为文化导入的话题。教师还可以和学生进一步比较和讨论中外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让学生手机关于文化的信息和资料,讨论语用习惯和文化的关系等等,这样既增加了课堂内容的文化性质和深度,也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把文化学习和文化研究引入到语言学习当中,对于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培养语言思维都是有帮助的
第五,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
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万万不可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具体的方法比如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得到大量运用汉语在真实的场景中交际的机会,真实地感受到汉语特有的社会规则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分组讨论、演讲等多种口语练习形式,还可以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和读书心得等等。
总之,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文一个对外汉语人,我们不仅仅是要将教授汉语作为我们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介绍给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2]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C].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3]汤莉娜。对外汉语课堂有效教育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夏纪梅,孔宪辉。试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功能等有关问题[J].外语教学,1999
[5]李茉。个别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 篇七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 汉字
近几年,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开始朝着与汉语各语言要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于词汇和文化之间直接密切的联系,与语言要素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论文著作大多集中在词汇教学方面,而汉字教学方面相对较少。本文从词汇、汉字两个方面对语言要素与文化教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词汇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词汇是一个语言的基础,对社会文化的反应极为敏感,接受文化的影响也极为充分和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就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接受一套概念和价值”。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少词语负荷了文化意义,缺少该民族的文化体验就会给理解带来障碍,我们称这种词为“文化词语”。因此,在对外汉语文化词语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的导入。而这就涉及文化词语的界定和分类问题。
张高翔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一文中从三个方面:相对于词语直观的字面意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意义的附加性出发对文化词语进行了界定,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特指那些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直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具有固定的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
“文化词语的分类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①,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教师对文化词语进行区别和选取,以及针对性的备课和教学都需要词语分类的支持。孟子敏先生曾根据自己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把文化词语分成三大类,即褒义与贬义词、口语与书面语及语言意义转化或消失之后产生文化意义的文化词语。梅立崇先生在《谈文化与词汇教学》②一文中大致将汉文化沉淀丰富,会给留学生的日常交际带来影响的词汇成员分为非等值词(指不同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和不完全等值词(指在不同语言中意义、用法、色彩不完全相同的词)两类,并举例进行了讨论,例如“饺子”、“馒头”、“久仰”、“破釜沉舟”、“看”、“谢谢”等。还指出:“语言中有些词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渗透着文化内容的内涵义;内涵义包括象征义、联想义、补充义、伴随义、情态义等。例如鸳鸯,因为总是成双成对,所以象征忠贞的爱情和恩爱夫妻。”王国安先生③则把文化词语分为以下五类:表现中国独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如月饼、旗袍;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词语,如禅让、道;反映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如上书、举人;反映中国独特自然地理的词语,如梅雨、乾坤;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如重阳、踏青。不过目前国内文化学者多采用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将文化词语分为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和心态文化词语四类。
如何将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呢?这至少涉及文化词语的选择、文化词语的讲练方式和文化词语的测试三个方面。
目前,不少国内的对外汉语教材中都只是通过中英文对译对词语进行解释,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带来的不等值性。不少教师则在课堂上或不谈文化,或根据自己对文化词语的领悟进行区别和教学。这就使得文化词语的教学呈现一种混乱的状态。徐文静在《词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从词语项的缺位、词语的概念分类范畴、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习语及习惯表达等四方面对教材中词语的英文注释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了简单对译的不足,需要将文化因素引入并进行改进。该如何改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文化因素一般包括词语的文化成因、观念文化、文化背景知识和句义预设四个方面。④对于如何将文化教学与词汇教学的关系问题,陈光友在《汉语词汇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提出应该注意适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必定还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文化因素的导入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汉语,而不是削弱语言课的教学。事实上“适度”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词语的选择问题,什么词必须讲,什么词无须多讲。不同的文化词有不同的教学处理方法,我们需要一个详细的标准对它们进行选择和分类。卢华岩从词语文化内涵、句义预设、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三个方面出发,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对策进行了分别的讨论和研究,但仍缺乏一个量化的分类和分析。我们已经明确文化不是语言学习的主要对象,而只是辅助语言本体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汉语中的文化词语浩若烟海,如何阶段性地在它们中间进行取舍,并进行分类教学,是我们现在应该研究的重点。陈树峰提出通过隐喻进行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但我认为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同一事物经过隐喻可能得出不同的隐含义。在文化词语教学中,我们需要着重讲解的是隐喻的结果,即该词所隐含的文化义,没必要非把隐喻引入词汇教学不可。另外,陈娟还研究讨论了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⑤新词语是社会生活变迁、民族文化发展对语言词汇系统产生影响的结果,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然而就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来看,新词语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我们应当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改进和推进词语甚至整个语言的教学。而对文化词语的测试,大都侧重于语用功能方面,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揭示其隐含的文化意义。我们需要将文化词语的文化隐含义提出来并体现在测试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相得益彰”。⑥
目前对外汉语词汇文化义教学的研究朝着类别化的方向发展。称谓词、植物词、身体部位词、颜色词、数字词生肖动物词等是其研究的重点领域,尤其是称谓词。中国重人际伦理关系的思想观念造就了汉语中庞大复杂的称谓词体系,丁夏的《称谓与文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汉语称谓词语》(《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0卷第4期),周悦娜的《本是同根生――浅析汉语称谓语与中国礼仪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9月),都对称谓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研究。岳长顺在《“同志”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中更是对“同志”一词文化内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生肖作为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在汉语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都隐含着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例如中国的“龙”,它是无法用英语的“dragon”来诠释的。赵静在《小议中国的“龙”俄语中“Дракон”――从文化不可译现象谈文化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对龙进行了细致深刻的研究讨论,并强调词汇教学中应当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授。毛海莹更从隐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生肖语言的文化隐含义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引用。
综上,目前文化词汇教学的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但缺少文化词汇教学方面的实践性研究成果。我们需要将文化引入词汇教学,但是怎样引入,哪些词在什么阶段引入,怎么引入,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而且尽管专家学者一再强调需要把文化引入到词汇教学,但事实上国内的教材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生词表上的注释一般都采用对译的方法,而且往往是一对一的翻译,这样会使留学生形成外语和母语的词汇之间一种一对一的错觉”,⑦这对外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二、汉字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财富。只停留在读音、写法及意义上的汉字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汉语的乐趣。我们必须将汉文化的传播与汉字教学结合起来。以下三篇关于汉字文化教学的文章都主张汉字教学中必须融入文化教学。
赵宁在《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汉字教学》一文中举例讨论了如何结合文化因素进行汉字教学。例如“册”字,“形如一根绳子将几片竹子穿在一起,这就是古代‘书’的形象”。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人使用竹木作为书写材料。文中还提出:“结合文化因素讲解汉字时应该遵循‘适度、适量、适当’的原则。”尽管文中给出了“三适”的定义,但是怎样才算是适度、适量、适当,仍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哪些字需要结合文化因素进行教学,哪些文化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都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讨论和分析。哪些文化内容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更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讨论。
朴兴诛在《对韩汉字文化教学》一文中提出:“从汉字入手教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教汉字,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举“姓”、“氏”、“婚”、“娶”、“墓”、“葬”字说明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容。但是文章没有谈及如何将在汉字分析中知道的文化内容导入到汉字教学中,这些都需要对外汉语教学一线老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余志鸿在《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兼评安子〈介解开汉字之谜〉》一文中从另一个角度,即汉字的认知功能出发研究讨论了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汉字不仅仅反映汉语言文化,更能动地作用于汉语言文化。汉字的认知功能还体现在分类和抽象上。“汉字的部首和偏旁基本上反映了汉人划分世界的几个基本大类”,例如人类(包括人体、动作、情感、心理等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汉字是在认识汉民族的世界。而部首和偏旁本身就是一个“类”,是抽象的结果。例如,“机”字,最早指织布的木质机械,后来抽象排除了“织布”“木质”等义项,开始形成一个范畴,“泛指一切机械而成为了准后缀”。这给解决汉字教学瓶颈问题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文中还分析了安子介先生为解决外国人学汉字难的问题而提出的“部首切除法”,指出:“这个想法固然大胆,但实行起来显然会有问题。”
学者们都认同“必须将汉字教学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这个观点,但对于如何将文化因素导入汉字教学实践、将哪些文化内容导入汉字教学则需要更多的讨论和研究,以有效地将汉语和汉文化推向世界。
注释:
①⑥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1),3.
②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3,1.
③王国安。论汉语文化词和文化意义。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1996.
④卢华岩。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4).
⑤⑦陈娟。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9,7.
参考文献:
[1]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1),3.
[2]赵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7,3.
[3]石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文学教育,2007,9.
[4]赵忠江。对外汉语“词的文化义”教学几个基本问题解析。理论界,2010,4.
[5]陈光友。汉语词汇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9,12.
[6]陈娟。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9,7.
[7]徐文静。词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2,6.
[8]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3,1.
[9]卢华岩。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4).
[10]陈树峰。隐喻与对外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考试周刊,2007,26.
[11]赵宁。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汉字教学。语言教学研究,2009,9.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7篇对外汉语如何教学,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