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对外汉语教学最新8篇

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对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对外汉语教学,快回答整理分享了8篇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篇一

留学生来到中国求学、生活,中国社会为其提供了最好的语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留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接触到最丰富、生动的汉语情境。这为留学生学习、使用汉语,并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提供了最为充分的保障。随着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热词”“热语”。再加上网络媒体、移动通讯工具的发展、渗透,这些词汇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改变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用词习惯、情感表达方式、交际方式甚至是思维习惯。王远新认为,“语言正是以其多种多样变异形式的发展来满足社会需要的,不断的变异是语言结构本身固有的一种特性,对语言的不断演化发展以及结构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变异本身就是语言发展的内动力。”[1]因此,热词热语的出现也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它们不仅成为当下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对留学生用汉语实现交际需求,以及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国家语委的《2013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中,专门辟出一个部分来探讨热词热语所反映的社会百态。归纳出了“中央八项规定、棱镜门、H7N9禽流感、土豪、自贸试验区、单独二胎、中国大妈、光盘行动、女汉子、十面霾伏”等十大新词语,以及“中国大妈、高端大气上档次、爸爸去哪儿、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待我长发及腰、喜大普奔、女汉子、土豪(金)、摊上大事了、涨姿势”等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用语。这些热词热语,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鲜明地折射出了时代的发展、进步。比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中央八项规定、光盘行动”等等词汇,都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高端大气上档次、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不明觉厉”等网络用语,满足了某一部分人群的表达需求。对于留学生而言,在与中国人尤其是与思维活跃的年轻中国学生交往过程中,常常会自然而然地遇到、学会一部分热词热语。但这些词汇又是游离于课本之外,在他们的课堂学习中很少接触到的。就会造成留学生在实际交往中,听不懂、看不懂这些热词热语,形成交际障碍。同时,在留学生实际汉语运用的过程中,如果习得了一些热词热语,由于背景知识的不同,也容易形成理解上的偏差。周小兵认为,“如果不懂汉文化交际习俗与规则,汉语说得越标准,在交际中越容易造成文化冲突。”[3]这些热词热语,已经广泛参与、渗透到了当下日常交际中。作为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促进留学生正确、积极地理解、运用这些词汇。

2热词热语举隅

在汉语学习各个阶段,因对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方面内容掌握的程度不同,以及个人心性、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留学生会有阶段性的学习需求,因此无论是教材教学、中国文化知识讲授,还是热词热语的介绍,都要根据留学生的内在需求,精心巧妙设计,这里仅举几例说明。

2.1菜

“菜”对于留学生而言,是一个入门词。不仅如此,留学生们还对自己喜欢吃的各式菜的菜名非常感兴趣。但是,在当下语境中“菜”这个字,有时会被用来表达中意、喜欢的人或事物这样一个意思。比如在《让提问成为幼儿爱吃的“菜”》(2014年11月2日《中国教育报》)、《讲台和舞台都是“我的菜”》(2014年8月18日《中国艺术报》)、《大本钟,你就是我的菜!》(2012年8月1日《检察日报》)等新闻报道对菜字的使用,都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而留学生对“菜”的这个意思是陌生的,教材一般不会提及。所以,在留学生试图表达喜欢、爱慕情感的时候,可以适时地提一提“菜”字所含的这样一个当下意义。在留学生活动中,曾有过这样的例子。在面对美食佳肴共同进餐时,对一个“菜”字的当下引申义的谈论,可以消除语言、情感上的隔膜感、陌生感。

2.2吃货

在由中央电视台、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联合主办的2014“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复赛第一场中,有一道题考查了选手们对“吃货”这个词的掌握程度。媒体也常使用“吃货”这个词,比如《管好公务接待不做“吃货”干部》(2013年3月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破败小镇建成“吃货”天堂》(2013年2月23日《人民政协报》)、《一个吃货的敬意:感受食物给中国人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文化特质》(2012年5月21日《东方早报》)等等。“吃”作为动词,是国家汉办HSK一级考试的词汇,算是入门。而在实际生活中,留学生来中国后,首先要解决的也就是衣、食、住、行问题。“吃饭”“喝水”这样的词汇,往往也是留学生最先学会的汉语。对留学生来说,要理解“吃货”中的“吃”字并不难。需要让留学生了解的是,“吃货”作为词汇所形容的是具有了解美食、喜欢吃美食、而且特别吃得下美食等等特点的人。

2.3萌

“可爱”是国家汉办HSK三级考试的词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爱、漂亮”等这些人际沟通中常用的形容词,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也很感兴趣。在当下实际语用中,人们常常用“萌”来代替“可爱”。更有甚者,还有留学生喜欢使用“萌萌哒”这样的外语句法。白解红、王莎莎认为,“现代汉语(特别是口语)‘萌’本就有‘嫩芽、幼小、娇嫩’之义,当汉文化受到日本御宅文化的冲击,日语网络流行语‘萌之’在被汉语吸收的过程中,汉语网民‘望文生义’,认为‘萌’就是形容可爱娇小的少女,因此,汉语网络流行语‘萌’就更多的是‘可爱、幼小’之意。”[4]媒体也乐意使用这个比较“接地气”的词汇,例如在《为帝王动画“萌萌哒”点赞》(2014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萌萌的“雍正”带来传统文化“新感觉”》(2014年8月8日《中国艺术报》)、《录取通知书卖萌是“进化”》(2014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等报道,都用“萌”来描述此类文化现象。因此,在讲授“可爱”一词时,可以适当地引入“萌”这个字,并简单解释其在当下语境中所具有的“可爱”的意义。

3对热词热语教学的理论思考

通过对热词热语教学情况的剖析,可以看到鲜活的生活语料对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兴趣、发展留学生汉语能力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时代在发展,汉语也不断在更新,带领留学生去认识蓬勃发展的现实中国,让留学生加入到中国人的语言生活中去,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中国社会,对留学生顺利实现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在热词热语教学中,要注意对外汉语教学的阶段性,根据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程度和跨文化适应情况,结合教材内容,选择部分恰当的热词热语进入课堂。在汉语初级阶段,因留学生刚到中国,容易产生文化休克。因此,在教学基本词汇的同时,根据课堂情绪,适当地增加基本词汇的引申义,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促进其适应中国生活的效果。如“红”作为基本的颜色词汇,会出现在留学生第一学期的词汇学习中。来到中国,红色也是留学生最先接触到的颜色之一,比如红旗、红花、红色横幅等等。而在红颜色这个义项之外,尤其在年轻人较多的班级,引入“红”字所具有“出名”等含义,可以很自然地引发年轻留学生的共鸣。

第二,需要根据汉语结构特点,巧妙拓展课堂教学的词汇覆盖面,充分调动、引导留学生的“构词”积极性,触发他们对汉语结构的兴趣。到了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在日常交流中,留学生也常常会使用类比、联想的方式,操练、拓展自己的词汇,比如使用前缀、后缀构词法,像“喜剧片、恐怖片、灾难片、故事片、动画片”“歌星、影星、球星”“网络、网银、网购、网址、网页、网恋”等等词汇。有时候留学生生造的词,不一定符合汉语使用习惯,但是不可否认,汉语中很多的常用词、流行词,也会出现在留学生怡然自得的造词“游戏”中。所以因势利导地鼓励留学生进行这样的文字“游戏”,让他们熟悉、使用这些非常贴近生活的流行文化词汇,有助于其更顺畅地融入中国生活。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 篇二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气氛;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学习以培养技能为主,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能够愉快而有效地学有所得。近年来针对汉语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专业人士都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理论,这些都对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但是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还不止如此,课堂教学的气氛也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一切能够推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教学行为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畏难情绪,让学生更快、更好、更牢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际就调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气氛提出以下几方面想法,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 、实物、图片及简笔画教学

形象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特殊的地位,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因此,图片教学法是初级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图说话”,顾名思义,就是以单幅或连环画为素材,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的方法,形象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是我们这门课的主要目标。本文从看图说话教学的主要方法入手进行探讨。

学生在学一种陌生的语言时,不利用中介语,他们很难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印象,而此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这一事物的演示。实物、图片或简笔画为直观演示提供了可能。比如在介绍水果时,可以用实物演示;在介绍体育运动时,可以借助图片;而在介绍乐器时,由于食物的不便于携带,教师可以用简笔画来演示。直观的教学法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也为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良好的功用。

二、适当运用肢体语言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留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一些局促感。教师如果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将有助于缓解学生的不适感,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新的语言文化背景中。而肢体语言的运用恰好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学习动词“拎、挎、背、抗、顶”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自己或学生的包儿进行演示的同时,介绍相应的词。这能让学生快速将动作与词关联起来,理解词义。

肢体语言还可以运用在学生的口头表达上。比如在复习旧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所学词句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让学生根据表演内容结合关键词说出一句话或一段话,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学生投入于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产生自我表达的欲望,会和教师产生更多的共鸣。

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汉语教学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最忌讳的是直接释义,好的教学都以句子为主导。而以往教材中的例句不是过时,就是跟学生本身的关联不大,或者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历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语境往往让学生提不起兴致或者学过之后印象不深,这就导致,一个词或者语法学是学过了,但难以让学生学以致用,触景生言。另外,语境或者话题构设得与实际脱节也会导致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没有成就感的学习势必难以坚持,更难以成功。为了更好的调动课堂教学气氛,就汉语教学语境或话题的选择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关注身边人、事、物

衣食住行是学生到目的语国家首先要关注的大事。其中,学生的住宿就是一大话题话题,当然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由于国情所限,国内高校为外国留学生提供的住宿条件往往不能让学生满意,但是出去租房子又有很多麻烦和不安全因素。在教学中,在介绍“凑合”这个词的意思时,教师可利用这一背景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凑合住”。再比如,“吃”也是一个信息点,中餐并不合每个学生的口味,可是吃学生自己的家乡饭又没那么容易,这是可引导学生用“凑合吃”来表达这一情况。

对自己国家的描述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学到汉语的方位表示法,给学生创设“家、学校以及附近商店”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描述方位,还可以描述学生自己的国家跟中国的方位关系,这些都为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提供了可能。

教室也是我们就地取材的好地方,就教室内的东西做话题的好处是更直观。在学习存现句时,我们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2. 以近期的时事或社会热点做语言材料

留学生之所以到目的语国家学习,一是学到更为地道纯正的语言,二是可以亲身感受目的与国家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发展与建设。因此用近期的社会热点作为语言学习的话题会让学生更感亲切,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例如,今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材,在讲解生词和语法时,可以将其作为语料背景。再比如,房价问题,就业问题,医疗问题等等。针对教学对象的成年化,时事或社会热点话题的引入,一方面因为学生身在中国,有切身感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知识;同时也对学生了解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切入口,而对目的语国家的了解反过来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

3. 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进行选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知,来华学习语言的留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除了衣食住行之外还包括:名胜古迹、礼仪文化、风土人情、电影及明星、历史传说等。这些都为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材料的选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迫切地需要了解跟他们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而在满足了初级的物质需求后,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就成为了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便捷方式。因此从学生关心的话题出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也为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提供了条件。

在进行上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所提供的语言背景与材料必须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想适应,要难易适度。不要让学生觉得过于简单,失去兴趣,也不要有高不可攀的感觉,让学生望而生畏。

四、要对学生持肯定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 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语言教学要重视启发、引导。在课堂进行的语言活动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纠错,对学生能够自我发现错误,要及时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这样做,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重视错误的成因;也可以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学生失去信心。

五、教师心态和情绪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教师的情绪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耐心和爱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语言、教态和行为,良好的心态和情绪是良好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前提。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会让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情感交融,心里共振,配合默契,也可以激发师生各自充分发挥潜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气氛调节的如何能够表现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而这一切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修养,对教学内容有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处理,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适时而恰当地将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在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立华。对外汉语课堂情境教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104-105(2)庄树文,吕冬云,李春丰。试论课堂教学气氛优化策略及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4(4):38-39.

(3)卞东华。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浅谈。 [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22-123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 篇三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依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在留学生本科四年级讲授。“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确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我国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技能课程、汉语言理论课程、中国人文知识课程、经济管理课程。汉语言技能课程包括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翻译、商务汉语等;汉语言理论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与文化、汉语语法精讲、现代修辞学引论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包括中国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简史、跨文化交流导论等;经济管理课程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通过讲授这些课程力求优化留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中,中国古代文学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学生了解、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古代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认识。在内容安排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词曲)、散文和小说三大类,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力求突出重点,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能使外国留学生较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属于提高留学生整体汉语水平的课程,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汉语教授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古代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化向他们展现开来,得到共鸣,非常困难。所以,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外国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是切实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能拓展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热情。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注意搜集和整理有关素材,向学生传播。比如周杰伦的《发如雪》、《菊花台》,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词含蓄优美的佳作、香港艺人黄霑创作的许多古韵词曲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影视歌曲,教师还可以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但是,推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多媒体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学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滥用、喧宾夺主。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编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本为主体,处理好原著和改编的关系,切忌以改编代替原著,混淆视听。

三、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汉城大学为例,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就有11个。

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将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真正应用于当代留学生的生活。如何用当代意识去激活古代文学,将“死”的文本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问题。

四、切实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发展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衔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内容,如何具体分配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比例,怎样更合理地采用与各自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讲作品,不讲文学史,也不能只侧重文学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笔者建议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主持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系列”教材。该教材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文学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赋等多种体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留学生理解。书中还对每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该书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或自读,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现代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外古代文学课传授好。

参考文献:

[1]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杨冬梅,訾希坤。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 篇四

一、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互区别

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虽说都是与汉语紧密相关的学科,但二者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

(一)目的不同

汉语本体研究的目的是对汉语本身各要素以及与汉语相关的各种现象、事实作深入研究,总结出语言事实的规则。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和用汉语进行交际。

(二)内容不同

汉语本体研究的内容是对汉语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要素及其历史演变过程做全面深入的描写和解释。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包括汉语本体研究的内容,但二者侧重点不同。对外汉语教学更注重对语言现象、语言事实规律的归纳总结,并把这种规律教给学生,让他们运用在实际的汉语交际中。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针对外国学生,因此教学内容不如汉语本体研究的内容难。此外,对外汉语教学还包括中国文化风俗等内容。

(三)方法不同

汉语本体研究采用语言研究的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描写分析、对比分析、实验分析等。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主要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要用于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操练,不同言语技能的训练方法不同。

二、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彼此联系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语言,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因此,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二者密不可分。

(一)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

对于汉语本体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潘文国先生提出“对外汉语学”,认为对外汉语学学科内涵是为“以对比为基础、以教学为目的、以外国人为对象的汉语本体研究” ①。

陈昌来先生认为“汉语本体研究在目前我们对汉语研究还不十分充分的情况下,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核心部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所需的汉语汉字本体研究,是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关键”,“汉语语言学研究是对外汉语学科建设中的基础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教什么’是关键,‘教什么’就属于汉语语言学本体研究的领域”②。

朱德熙先生在谈到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时,就特别强调汉语本体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上课许多问题说不清楚,是因为基础研究不够……应该强调汉语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③。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性学科,包括汉语本体、汉语习得与认知、教学理论与方法等内容,包括“教什么”、“怎样教”、“如何学”等几个方面。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关于“怎样教”、“如何学”的研究固然很重要,但这两方面的研究都应当在“教什么”的基础上展开。“教什么”也就是指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若对外汉语教师没有扎实的汉语语言学理论基础,不能正确地认识、运用汉语,不能科学地分析汉语的各种语言现象,就无法制定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无法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也就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因此,我们认为汉语本体研究是保证对外汉语教学有序高效进行的基础。

(二)对外汉语教学推进汉语本体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也能够推进汉语本体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正如陆俭明先生所说,不能只是认为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支撑,对外汉语教学有赖于汉语研究成果;事实上,二者是一种互动关系: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汉语本体研究的支撑,但同时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而且对外汉语教学拓展了汉语本体研究④。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能够检验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重在总结归纳语言现象、语言事实的规律,而对外汉语教学则是在运用这些规律。外国学生在运用某些规律成词造句时,常常犯错误。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总结归纳出的规律经不起推敲,经不起检验。

对外汉语教学 篇五

摘 要:汉字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跨越历史流传至今,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体现,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汉字教学始终被认为是教学的难点从而被忽视,因此,当代汉语教师应遵循汉字教学原则,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教学;文化;

作者简介:杨琳(1989-),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083-01

一、汉字教学的必要性

汉字不仅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陈寅恪先生曾这样论述:“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的确如此,汉字流传至今,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文明进程、民族特质以及国家发展,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汉字作为一种以表意为主的文字跨越历史和方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同样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学习汉语。

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汉字成为了汉语教学的瓶颈,汉字也被认为是汉语学习最大的难点,甚至很多外国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仅仅为了交际,避免学习汉字,不仅如此,很多对外汉语教师也只是在语音、词汇和句型上进行教学而忽视汉字的系统教学,这都是不妥的。若对于汉字没有系统学习也将势必造成在汉语学习中的障碍,因此,汉语教师必须恰当处理好语和文的关系,使语言和文字的学习能够相互促进。此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同样也会促进外国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

二、汉字教学被认为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

首先,汉字的形体和构成方式不同于拼音文字,这对已经熟悉拼音文字的外国学生来说,形成一定的陌生感。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字,用来记录语素的语素文字,这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使用的以记录音素的字母拼写的拼音文字有着根本的不同。汉字以表意为主而拼音文字则以表音为主,这两种文字是不同性质的文字系统。拼音文字用形来记音,形与音基本上是合一的,认知拼音文字只要音和义结合即可;而汉字的声旁虽然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但由于几千年来语音的演变,现在能够准确表音的只是一小部分,因而汉字的表音功能较弱。

其次,汉字笔画之间、组成的部件之间的搭配与位置关系的细微差别有时很难辨认。为了表意和记音,汉字结构比较复杂,笔画也较多,即使是对汉语作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有时也很难辨认。因此对于习惯于仅仅数十个字母范围内的拼音文字的使用者来说,面对数量庞大的字符集的多维结构的方块汉字,必然感到难认、难记、难写。

再次,汉字的多义现象十分普遍,往往造成学生学习汉字的挫败感。汉字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意符系统,但并不严密,甚至有些意符的形义关系今天已经模糊。

三、汉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应选择高频率常用汉字。就目前来说,汉字的数目还很难说,若要掌握全部的汉字,对外国学生来讲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只要掌握两三千最常用的汉字就基本具备了读写能力。例如1988年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典》共收常用字3500个,其在200多万字的语料中覆盖率达到了99.84%,因此将这一有限的目标告诉给学习者,将克服汉字学习的畏惧,从而增强汉字学习的信心。

其次应坚持语和文先分后合,初期汉字应按自身规律独立教学。长期以来的语文并进有利于在特定的语境下(课文或句子中)掌握汉字的写法、意义和用法,但是,由课文决定的汉字出现频率的随意性很大,汉语教师无法按照汉字本身的规律由简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因此,初期的汉字教学应进行独立教学,首先教独体字,教笔画、笔顺并注意汉字部件的教学。初期的语和文独立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系统教学,并为未来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打下良好的语音和文字基础。但是,我们仍要注意,语和文不应长期分家,因为这对整个汉语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初期的汉语教学应做到语和文自成体系的教学,而在学习者基本上掌握了汉字结构的基础上,尽快使语、文同步。

再次,应采取“以词析字”的方法加强汉字教学。应注意到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已由单音节的字发展为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字,很多字已不能独立成词,只是一个语素(如“民”等)甚至只是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葡”“蜻”等)。另外,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单位仍然是词,而不是字,离开词、句孤立地学习单个汉字将会是汉字教学陷入枯燥的地步,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不仅应做到字不离词,还应当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此外,对汉字基础理论和构成规律等汉字知识的教授将有利于汉字教学。有拼音文字思维定势的学习者,对表意为主的汉字比较难理解和接受,认为汉字是一堆复杂而又凌乱的线条符号,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建立新文字观念将帮助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汉字,找到书写汉字的感觉。另外,为了保证汉字教学的科学性,应以传统字源学特别是“六书”为理论依据。但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课堂不应太过专业化,这样会使学习者感到无所适从,并且过多的汉字理论知识的文化讲解势必会占据较多的课堂时间,因此,这就需要汉语教师具备更好的能力对“六书”理论进行“新说”,偶尔做一些小游戏,或者编一些汉语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也会促进汉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 篇六

一、威妥玛与《语言自迩集》

威妥玛,1815年出生于伦敦。1841年,年轻的威妥玛随英军参与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威妥玛被任命为英国驻香港军队翻译,同时还担任香港最高法院粤语翻译。此后。威妥玛历任英国驻香港汉文正使、英国驻华署理公使,并“两次担任英国全权驻华公使”。1883年,威妥玛卸任回国。1888年,由于其在汉语研究及教学方面的崇高威望,威妥玛被英国剑桥大学聘为该校首任汉学教授。威妥玛担任该职位直至1895年去世。威妥玛长期从事职业外交和汉语教学,“在华四十余年,公务之余博览群书,对于汉语和中国文化有独到研究”,在威妥玛众多的汉语研究著作与教材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语言自迩集》

(一)内容简介

《语言自迩集》是威妥玛多年汉语教学与研究经验之总结。全书共分八章,涉及汉语教学中的语音、词汇、语篇和语法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翔实。第一章“发音”。在该章中,威妥玛采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多种欧洲语言的语音来描述汉语发音,并将汉语语音分为单元音和复元音、辅音及送气音。每个音之后都列出相应示例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模仿。此外,威妥玛对汉语语音中的声调和韵律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第二章“部首”。该章以《康熙字典》中所确立的214个部首为讲解纲要,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书写”。威妥玛按照部首的笔画数列出了一份“部首总表”,其中包含了全部214个部首。第三章“散语章”。该章是汉字、词汇教学的核心内容,共分40单元,包含1080个条目。威妥玛以汉字为讲解单位,先给出一个汉字,然后用“威妥玛式音标”注明其读音,再解释该字的各个义项。这种解释通常非常全面,往往会列举出该汉字的大部分常用字义。在讲解几个汉字之后,文中还会出现一组例句,分别展示上述汉字的具体应用,并且通过加注释的方法对句中某些字、词的习惯用法再进行解释说明。第四章“问答章”。该章共有10篇课文,采用对话体形式,如:“您贵处是那‘儿?敝处是天津,没领教。我也是直隶人。阿!原来是同乡。……”[3][p.178]每篇课文之后,威妥玛先列出文中生字并加以注音,然后再对文中的生词、俗语、语法等进行详细讲解。第五章“谈论篇”。该章包含一百段两人对话。每段对话谈论一个话题,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个人修养和学习、儒家思想、生死观、因果报应观、鬼怪故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各种社会活动礼俗等诸多方面。相比“问答章”中简短对话,“谈论篇”出现的对话不仅话语长度增加,而且谈话的主题性和探讨的深度进一步加强。第六章“秀才求婚,或践约传”。该章改编自中国传统戏曲《西厢记》。威妥玛“请来了几位中国朋友帮忙,删节和修改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为骨架,然后充实其他”,最后由另一位汉学家禧在明(WalterHillier)对整个故事做注释。威妥玛相信,“学生将会看到,要学习像在北京讲的那样的汉语口语,现在这篇作品,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帮助”。[3][p.9]第七章“声调练习”。该章实际上是第一章“语音篇”的延续,重点探讨汉语语音声调。在详细解释汉语声调变化的同时,威妥玛还为学生专门编写了“练习燕山平仄编”和“声调练习”两大类近千余道习题。第八章“词类章”。该章是威妥玛对汉语口语语法进行总结的一次尝试。威妥玛将西方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引入到汉语口语语法研究中来,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汉语句法中的“纲”“目”关系;同时,他还参照西方语法体系,将汉语中的“单字”划分为名词、冠词、量词、形容词、代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叹词10类,并通过实例一一说明。

(二)特点剖析

相比以往的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材编写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首先,《语言自迩集》是第一部以北京话口语作为教学对象的汉语教材。此前,尽管已有相关汉语字典、教材出版面世,如马礼逊的《华英字典》、卫三畏的《拾级大成》等,但这些字典、教材所使用的表音法“都声称描写的是南方官话(thesouthernmandarin)”[3][p.14]而非北京音。然而,凭借多年的职业外交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威妥玛认为,北京话才是官方译员应该学习的语言。在《语言自迩集》第一版序言中,威妥玛解释道:“自从带有许多学生的外国公使馆在北京建立,不首先学习这种语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它比任何其他语言都更重要。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服务的初学者,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他正在学习的语言恰是帝国政府主要官员所说的话。同时,他的老师、仆人,他所接触的十之八九的人,都很自然地讲这种话。”[3][p.14]。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威妥玛果断地选择北京音作为《语言自迩集》的音系基础,希望借助《语言自迩集》的出版发行在来华外交人员中推广北京话教学,从而使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外交工作。《语言自迩集》出版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来华外国人学习北京官话的唯一教材。据专事日本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早稻田大学教授六角恒广考证,“那时候可以说,不仅在北京,即使在世界上,北京官话的教科书,除威妥玛的这本《语言自迩集》以外,再也没有了”[3][p.2]。其次,《语言自迩集》中所使用的拼音方案是众多拼音方案中最流行、影响最大的一种,史称“威妥玛式拼音”(Wadesystem)。在此之前,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种用罗马字为汉字注音的方案,但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统一、公认的模式。威妥玛通过总结前辈学者的经验教训,在其中国老师应龙田帮助下,创立了这套拼音方案,并首先将它公布于1859年出版的《寻津录》(TheHsinChingLu:BookofExperiment)一书中,然而却没有马上得到普遍认同。后经威妥玛修改,至《语言自迩集》出版,这套方案才最终形成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体系。在《语言自迩集》第一章中,威妥玛向读者详细解释了这套拼音方案。“威妥玛式拼音”体系,包含声母27个,韵母40个,在声调方面,威妥玛摒弃了前辈学者坚持的“五声说”,而将汉语声调按照北京官话的实际发音定为“上平”、“下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并且在每个音节后右上角标注1、2、3、4分别代表上述四个声调;此外,在字母后左上角加“‘”符号表示送气音,具体如下表3所示:和以往拼音方案相比,“威妥玛式拼音”不但“减少了音符的数量,力求各个音符的一致性并近似英语的发音,从而达到经济、一致的原则”[4],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使学习者能够很快地掌握汉字的发音。再次,就教材编写角度而言,《语言自迩集》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纵观全书,《语言自迩集》包含了语言教学中的各个要素:语音、词汇、文化和语法。第一章“发音”和第七章“声调练习”主要针对汉语语音展开论述,“较完整全面地讲解了19世纪北京官话口语的发音系统,尤其是极准确地记载了口语系统中最具特色的轻声、儿化、音变现象”[1][p.41];第二章“部首”和第三章“散语章”以汉字、词汇为核心展开教学,利用多种方式分析讲解汉字特征和词汇知识;第四章“问答章”、第五章“谈论篇”以及第六章“秀才求婚,或践约传”在词汇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汉语语言文化;第八章“词类章”则将西方语法体系引入汉语研究,并试图总结汉语口语语法特征。各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扩展。而在编写过程中,威妥玛十分注重所选内容的实用性,因为《语言自迩集》最初设定的教学对象为来华的使馆工作人员,而这些人来华后主要的交际对象为中国官绅阶层及商人,因此威妥玛将与这两类人密切相关的内容均收录到《语言自迩集》各章之中,如“谦称、敬称的使用,中国人见面的问候方式,官场上熟人间的相互照应,求人办事的表达方式,如何恭维别人,官场的勒索之风,捐官制度,如何向人赔礼和招揽生意,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宴会情况,包括如何寒暄、排坐次、招待和告辞”[1][p.45],希望学习者通过系统学习可以尽快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进而更好地胜任外交工作。此外,多年的汉语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让威妥玛认识到,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西方学生兴趣之所在,因此,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威妥玛还采用多种形式对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化现象详加解释,例如,在谈到中国人姓名结构问题时,威妥玛通过具体实例向西方人“说明了中国姓氏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具体语用,如对已婚妇女的称呼结构是‘夫家姓+娘家姓+氏’,‘翁’则多用于文人”[5],这种寓文化差异于语言教学中的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有效缓解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单调,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三)影响及意义

作为一部“西人学习汉语的教本、一百几十年前北京话口语实录描写及汉语语法研究集大成的著作”[4],《语言自迩集》的出版发行不仅对当时来华西方人的汉语学习,而且对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均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首先,《语言自迩集》有力推动了西方人汉语学习的整体进程。尽管在威妥玛之前,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们就曾编写过一些汉语学习教材及工具书,但这些著作或偏重方言、或零散而难成体系,《语言自迩集》则凭借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科学的编排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很快成为当时英、美各使馆工作人员学习汉语的必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汉语教材匮乏之不足。不仅如此,随着《语言自迩集》影响日益扩大,“日本也以它为蓝本,编写日本人使用的汉语课本。据专事日本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早稻田大学教授六角恒广所著《日本中国语教学书志》介绍,1879~1880年出版的广布精编《亚细亚言语支那官话部》(共七册),内容、结构多据威氏《语言自迩集》。1880年出版的《清语阶梯语言自迩集》,更是威氏书的改订……类似的书还有几种。于此可见威氏书的合理性、适用性以及它的影响”[6]。另据相关史料记载,“《语言自迩集》也曾在朝鲜半岛流传,在韩国奎章阁就发现过它的一个手抄本”[3][p.2],甚至在欧洲,“如俄罗斯1902年出版的《汉语阅读》—《汉语口语》(北京音)(参考书)一书前言认为‘最近有许多欧洲国家出版了学习汉语及其语法的教材……这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儿实际意义。至今为止大家认为伟德(即威妥玛)的课本是最好的’”[4]。可以说,《语言自迩集》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其次,《语言自迩集》无论是在教学方式还是教材编写等方面,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仍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例如,在汉字、词汇教学中,威妥玛采用以汉字为核心,以词汇为引申,以注释为补充,以练习为巩固的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各语言点之间的串联和融合;在语法教学中,威妥玛充分考虑到西方人的不同语言背景和需求,以英语语法为参照,通过大量实例归纳总结汉语语法,开启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门。而在教材编写上,威妥玛则以系统性为纲,以实用性为目标,以趣味性为辅助,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此外,“该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介绍、宣示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基本上是一种肯定、赞赏的倾向,客观上起到了向西方、向世界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4]。鲁健骥先生在评价该书的编写时就指出,“这部教材在当时西方人编写汉语教材历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对后来汉语教材的编写,有很大的影响”[7]。

二、翟理斯对汉语教学之贡献

翟理斯,1845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北雷帕德。其父贾尔斯牧师(JohnAllenGiles)是当时英国一位久负盛名的作家。在父亲影响和督促下,翟理斯从小接受古典式教育。1867年,年仅22岁的翟理斯通过了英国外交部的选拔考试,被派往中国,成为英国驻华使馆中的一名翻译学生。此后,翟理斯历任天津、宁波、汉口、广州、汕头、厦门、福州、上海等地英国驻华领事馆翻译、副领事、领事等职,直至1893年因健康原因辞职返英。1895年威妥玛去世,而由他所担任的剑桥大学汉学教授一职一度出现空缺。两年后,翟理斯凭借其在汉学领域取得的骄人成果全票当选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翟理斯在回顾其一生时曾说,从1867年起,他人生主要有两大抱负,其中之一便是“帮助人们更容易、更正确地掌握汉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并为此做出贡献”[8]。福开森(J.C.Ferguson)在评价翟理斯时也曾说,“或许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使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学变得容易多了。在这个方面,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任何一个西方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我们都从他的著作中受益,现在,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了”[8]。《汉言无师自明》(Chi-neseWithoutaTeacher)和《华英字典》(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的问世正是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汉言无师自明》

1872年,学习汉语不足5年的翟理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汉语教材—《汉言无师自明》①。和以往汉语教材相比,该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简单、实用,适合学习者自学,这也是书名《汉言无师自明》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一个重要信息。首先,翟理斯在书中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西方人读中文—即用英语为汉语标注读音。例如“你为什么不来?”(Whydon’tyoucome)一句相应的读音为“Neewayshummopooli”[9](p.3),这样的拼写在外国人,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眼中,可以很快转换为[ni:wei∫nmpulai],而这种读音和汉语本来的发音几乎相差无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学习者可以借助熟悉的母语学习、掌握外语而不必专门学习汉语的发音规则以及纷繁复杂的部首,极大地减轻了学习者的负担。只要拿起这本书,学习者就能够讲出简单的汉语句子,进而达到会话交流的目的,因此对那些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日常对话的外国人而言,不失为一种易学易用的有效方式。当然,这种标注法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严格按照英语的元音和辅音来标注汉语”[8]。潘伟斌在《汉语学习何以无师自通?—翟理斯<ChineseWithoutaTeacher>研究》一文中,对翟理斯的拼音体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翟理斯对于辅音的描述是十分接近威妥玛式拼音的,除了对于辅音j、x、z、zh和r的描述存在一定差异外,剩下的辅音完全一致”;“而对于元音的描述,翟理斯更多的是从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出发,尽可能地选用简单的英语来描述汉语的元音”。[10]值得一提的是,全书通篇没有出现声调,这并不意味翟理斯不重视汉语声调,只是在他看来,该书只是一本速成教材,使用声调无疑将会加大学习者的难度,故弃而不用。其次,书中所选场景、例句、字词等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强。《汉言无师自明》全书虽然只有67页,但书中却涉及基本数字(第一章)、旅游(第二章)、商务(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日常用语(第四章)、家庭生活(第五章)、运动(第七章)、航运(第九章)等多个场景;且书中所搜集之例句均短小精悍,口语化程度高,例如在请客吃饭这一场景中,先后出现“叫厨子来”、“明天晚上要请客”、“烤一个羊腿”、“煮一块咸牛肉”、“有鱼肉没有”、“要四样点心”、“烤两个野鸡”、“买一瓶”、“炸几块面包”、“不要拿猪油炸拿牛油炸”、“叫厨子做鸡汤”[9]等常用句式;而在书中最后一章,翟理斯还特别收录了600多个常用汉语词汇,供学习者参照使用。再次,淡化语法观念,强调实际应用。和其他汉语教材相比,翟理斯并没有在书中长篇累牍地详细介绍汉语语法,相反只是用了两页的篇幅极为简单地提及三条语法现象,“名词、形容词无词尾变化、同一词语可表单数或复数”、“人称代词介绍”、“动词除过去时之外,在所有体、态、数以及人称上均保持原形,而过去式通常在原词后添加‘了’、‘着’、‘过’来体现”。[9]很显然,翟理斯并不希望学习者过多关注语法从而影响实际应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该书的“实用主义”。尽管《汉言无师自明》内容不多,亦缺少《语言自迩集》所表现出的学术性,但其简单、实用的特色却让该书在出版后倍受外国人的青睐,短短数十年,一版再版。截止1922年,该书已经出版至第十版,足见其受欢迎程度。的确,即便今天,《汉言无师自明》所体现出的从学习者需求出发兼顾实用性的编写理念,对当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华英字典》

《汉言无师自明》可以说为西方人掌握汉语口语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而《华英字典》的完成则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书面语提供了巨大帮助。早在1874年,翟理斯就萌发了编纂一部英汉词典的念头,并开始着手搜集相关资料。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华英字典》第一版于1892年面世。由于种种原因,第一版《华英字典》中存在较多错误。此后的20年中,翟理斯不断修改其中的错误,直至1912年第二版《华英字典》出版面世。和第一版相比,第二版的《华英字典》不仅更正了初版的许多错误,还增添了许多新词汇。相比早期来华西方人编纂的字典,《华英字典》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词汇量大,内容丰富。正如翟理斯本人在第一版序言中所言:“编纂《华英字典》的初衷在于为外国学生学习中文提供有利帮助,因此本字典收录了尽可能多的地道的中文表达法。”[11]全书共收录汉字单字13838个,“对每个单字都给出了其不同词义的多个英语释文(对应词或说明性释义),起领头词作用的单字条目下所收的多字条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不仅有单词、短句,还有完整句;……所收词目有文言和书面语言,有口语和俚俗词语,有专名也有成语、谚语、惯用语,全书所收多字条目粗略统计10万余条”[12]。其次,《华英字典》中收录汉字的注音也是同类字典中最为详尽的。威妥玛在《语言自迩集》中创立了一套“威妥玛式拼音”用来拼读汉字,然而,这套体系的缺陷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汉语语音特点,采用过多的附加符号,这也给学习者和使用者带来一定的不便和混淆。为此,翟理斯结合自己在《汉言无师自明》中制订的拼音方案,对威氏拼音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主要表现在用相同字母加点的办法来标识送气和不送气的汉语双唇音(p-p’)、舌尖中音(t-t’)、舌根音(k-k’)、舌尖前音(ts-ts’)和舌尖后音(ch-ch’)”[2][p.96]。这一新体系又称为“威妥玛—翟理斯氏拼音”(Wade-Gile’sSystem)。这套拼音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且简单易学,因此,直至1958年中国政府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之前,“威—翟”体系成为中国地名、人名和专有名词的国际通用拼写方式。另一方面,翟理斯还根据《佩文韵府》为每个汉字注了音韵(翟理斯用字母“R”来表示音韵),并用数字1到4来表示该汉字的各个声调。此外,翟理斯还参照借鉴了庄延龄等人的汉语方言研究成果,在每个汉字下注明该字在不同方言中的发音,并用相应的字母来表示其所属的方言区。例如,“C”表示广东话、“H”表示客家话、“F”表示福州话、“W”表示温州话、“N”表示宁波话、“P”表示北京官话、“M”表示中原音、“Sz”表示四川话、“Y”表示扬州话。[11]“如此煞费苦心地给汉字详细注音,在汉英词典中可谓空前绝后”[12](p.134-135),但这也正体现了《华英字典》的实用性。因为,许多使馆的翻译学生在学习两年汉语官话后被分派到中国各地,而在当地方言有时要比官话更通行,从这个角度而言,《华英字典》中所标注的各地方言读音为这些翻译学生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这也是该字典受到驻华使馆界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华英字典》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所收录词条很多是翟理斯在阅读和编纂中“信手拈来”之作,缺乏一定的标准和系统性;此外,“过多收录方言(特别是沪杭一带的方言)”、“极少收录清末和民国初年已经大量涌入汉文书报刊中的新词”、“个别汉语字、词的英语释义不准确以致有误”等也是《华英字典》存在的缺点。[12]尽管如此,《华英字典》以其大量的词汇、丰富的内容、详尽的注音、完善的检索方式,成为“20世纪头30年最流行的一部巨型汉英词典”[12],为西方人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架构起一座桥梁。

三、历史的经验与借鉴—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 篇七

论文摘要:成语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语言现象。本文通过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对比和比较英汉成语、习语的异同,探究其在语言结构、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方面的表现,探讨英汉成语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汉语成语是汉语中一种极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它具有丰富鲜明的文化色彩,并被广泛运用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然而留学生学习成语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本文意在通过对英汉成语的比较,了解英汉成语的差异,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汉语的“成语”和英语的idiom是不对等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中的idiom有两种含义:1、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parate words;2、the way of expression typical of a person or a people in their use of language。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中提到的成语是汉语定义中狭义部分和英语中的第一种含义。这里不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进行区分。另外,文中所涉及到的汉语学习者特指母语为英语或者精通英语的留学生。

一、英汉成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积淀,并有相对固定形式的一种语言形式。通过英汉成语的对比研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能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从而使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主要从成语的来源出处、结构和表现形式、意义的整体性以及其中的文化色彩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在成语上的异同。

(一)来源出处

英汉成语的来源有一些是共同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来源和出处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

1、生活方面

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call a spade a spade,汉语中“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所以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相对多得多。

来自航海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to clear the decks等,汉语中“一帆风顺”、“同舟共济”等。由于西方的航海业发达,而中国长期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航海业并不发达,所以这方面的成语英语要比汉语多很多。

来自商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talk shop, none of my business等,汉语中有“奇货可居”、“利欲熏心”等。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来自商业方面的汉语成语大多含有贬义的色彩。

来自军事方面的成语:英语中 to put up the sword, 汉语中“破釜沉舟”、“偃旗息鼓”等。汉语中的相关成语大多和历史故事有关。

2、来自着名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英语中的成语大量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伊索寓言》和希腊罗马神话等;汉语中的成语多来源于古代诗词歌赋,以及传世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等。

3、来源于宗教中的成语。英语中的这类成语主要来自《圣经》,如the forbidden fruit, Judas’s kiss;汉语中的相关成语主要来自佛教,如“五体投地”、“回头是岸”等。

通过对成语来源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体相同,英汉成语在来源的几个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每个来源的具体表现上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来源分析方面,英汉成语表现为数量上的必然差别,这也是两种语言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价值观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所引起的。其次,不同的对成语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结构和表现形式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遗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都相对稳定,一般是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示的是独特的意义,用简单通俗的话表示深刻的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从成语的外部特征来看,汉语中的成语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其中96%是四个字的,但是也有三字和四字以上的成语。而英语中的成语则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结构相对灵活。

(三)成语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思维方式等

汉语的四字格成语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对对称之美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不仅是指汉语成语的字数和结构,还指成语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且中国人喜欢偶数,四字格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汉民族“以偶为佳”的心理,以及汉语和汉文化庄重典雅的特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正统思想,使得由《论语》中演化而来的成语非常之多,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重视儒家思想的特质。当然,根据上面提到的成语来源,还有一定数量的成语体现了中国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而在英国,航海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成语是与航海业相关的,体现了当时丰富的航海文化;英国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国家之一,故英语成语中有不少是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另外,还有一些反应古时候中西方不同政治体制的成语。英国历史上教皇和国王互相统治国家,彼此之间的权利争斗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反应这种斗争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the king and pope”“kings have long hands”等,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产生的相关成语有“为富不仁”“官官相卫”等。

二、原因探究

英汉成语在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原因:

(一)从成语的源头可以一窥其差异产生的原因。首先两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的人民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而使得成语的来源大不相同。其次,也是成语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督教对英语成语的影响,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对汉语成语的影响导致了英汉成语的另一个显着差异。再次,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促使不同成语的产生。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成语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汉民族整体思维方式在汉语中的体现是大量的对偶、对照、排比和反复等。这在成语中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汉语成语四字为主,字数和结构对称对偶,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

(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英语是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为主的语言。而语言中形合和意合差异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导致的。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一般来说,开始较多接触汉语成语的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对比教学的方法,对他们介绍相关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甚至一些着名的文学作品。这也是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在专业汉语技能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成语, 教师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分配和课堂节奏,因为一般来说,要把一个成语完全讲透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时候可以简单介绍与此相关的汉语文化知识,并提出相应的英语成语,不仅把语言和文化教学进行了简单的结合,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成语教学课程,以对成语教学进行更透彻深刻的讲解。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掌握到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还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正是对外汉语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菁。从英汉表情感的成语看中西“天人关系”的哲学观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 篇八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 汉字

近几年,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开始朝着与汉语各语言要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于词汇和文化之间直接密切的联系,与语言要素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论文著作大多集中在词汇教学方面,而汉字教学方面相对较少。本文从词汇、汉字两个方面对语言要素与文化教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词汇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词汇是一个语言的基础,对社会文化的反应极为敏感,接受文化的影响也极为充分和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就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接受一套概念和价值”。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少词语负荷了文化意义,缺少该民族的文化体验就会给理解带来障碍,我们称这种词为“文化词语”。因此,在对外汉语文化词语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的导入。而这就涉及文化词语的界定和分类问题。

张高翔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一文中从三个方面:相对于词语直观的字面意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意义的附加性出发对文化词语进行了界定,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特指那些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直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具有固定的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

“文化词语的分类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①,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教师对文化词语进行区别和选取,以及针对性的备课和教学都需要词语分类的支持。孟子敏先生曾根据自己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把文化词语分成三大类,即褒义与贬义词、口语与书面语及语言意义转化或消失之后产生文化意义的文化词语。梅立崇先生在《谈文化与词汇教学》②一文中大致将汉文化沉淀丰富,会给留学生的日常交际带来影响的词汇成员分为非等值词(指不同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和不完全等值词(指在不同语言中意义、用法、色彩不完全相同的词)两类,并举例进行了讨论,例如“饺子”、“馒头”、“久仰”、“破釜沉舟”、“看”、“谢谢”等。还指出:“语言中有些词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渗透着文化内容的内涵义;内涵义包括象征义、联想义、补充义、伴随义、情态义等。例如鸳鸯,因为总是成双成对,所以象征忠贞的爱情和恩爱夫妻。”王国安先生③则把文化词语分为以下五类:表现中国独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如月饼、旗袍;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词语,如禅让、道;反映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如上书、举人;反映中国独特自然地理的词语,如梅雨、乾坤;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如重阳、踏青。不过目前国内文化学者多采用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将文化词语分为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和心态文化词语四类。

如何将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呢?这至少涉及文化词语的选择、文化词语的讲练方式和文化词语的测试三个方面。

目前,不少国内的对外汉语教材中都只是通过中英文对译对词语进行解释,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带来的不等值性。不少教师则在课堂上或不谈文化,或根据自己对文化词语的领悟进行区别和教学。这就使得文化词语的教学呈现一种混乱的状态。徐文静在《词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从词语项的缺位、词语的概念分类范畴、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习语及习惯表达等四方面对教材中词语的英文注释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了简单对译的不足,需要将文化因素引入并进行改进。该如何改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文化因素一般包括词语的文化成因、观念文化、文化背景知识和句义预设四个方面。④对于如何将文化教学与词汇教学的关系问题,陈光友在《汉语词汇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提出应该注意适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必定还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文化因素的导入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汉语,而不是削弱语言课的教学。事实上“适度”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词语的选择问题,什么词必须讲,什么词无须多讲。不同的文化词有不同的教学处理方法,我们需要一个详细的标准对它们进行选择和分类。卢华岩从词语文化内涵、句义预设、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三个方面出发,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对策进行了分别的讨论和研究,但仍缺乏一个量化的分类和分析。我们已经明确文化不是语言学习的主要对象,而只是辅助语言本体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汉语中的文化词语浩若烟海,如何阶段性地在它们中间进行取舍,并进行分类教学,是我们现在应该研究的重点。陈树峰提出通过隐喻进行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但我认为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同一事物经过隐喻可能得出不同的隐含义。在文化词语教学中,我们需要着重讲解的是隐喻的结果,即该词所隐含的文化义,没必要非把隐喻引入词汇教学不可。另外,陈娟还研究讨论了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⑤新词语是社会生活变迁、民族文化发展对语言词汇系统产生影响的结果,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然而就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来看,新词语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我们应当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改进和推进词语甚至整个语言的教学。而对文化词语的测试,大都侧重于语用功能方面,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揭示其隐含的文化意义。我们需要将文化词语的文化隐含义提出来并体现在测试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相得益彰”。⑥

目前对外汉语词汇文化义教学的研究朝着类别化的方向发展。称谓词、植物词、身体部位词、颜色词、数字词生肖动物词等是其研究的重点领域,尤其是称谓词。中国重人际伦理关系的思想观念造就了汉语中庞大复杂的称谓词体系,丁夏的《称谓与文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汉语称谓词语》(《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0卷第4期),周悦娜的《本是同根生――浅析汉语称谓语与中国礼仪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9月),都对称谓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研究。岳长顺在《“同志”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中更是对“同志”一词文化内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生肖作为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在汉语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都隐含着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例如中国的“龙”,它是无法用英语的“dragon”来诠释的。赵静在《小议中国的“龙”俄语中“Дракон”――从文化不可译现象谈文化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对龙进行了细致深刻的研究讨论,并强调词汇教学中应当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授。毛海莹更从隐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生肖语言的文化隐含义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引用。

综上,目前文化词汇教学的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但缺少文化词汇教学方面的实践性研究成果。我们需要将文化引入词汇教学,但是怎样引入,哪些词在什么阶段引入,怎么引入,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而且尽管专家学者一再强调需要把文化引入到词汇教学,但事实上国内的教材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生词表上的注释一般都采用对译的方法,而且往往是一对一的翻译,这样会使留学生形成外语和母语的词汇之间一种一对一的错觉”,⑦这对外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二、汉字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财富。只停留在读音、写法及意义上的汉字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汉语的乐趣。我们必须将汉文化的传播与汉字教学结合起来。以下三篇关于汉字文化教学的文章都主张汉字教学中必须融入文化教学。

赵宁在《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汉字教学》一文中举例讨论了如何结合文化因素进行汉字教学。例如“册”字,“形如一根绳子将几片竹子穿在一起,这就是古代‘书’的形象”。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人使用竹木作为书写材料。文中还提出:“结合文化因素讲解汉字时应该遵循‘适度、适量、适当’的原则。”尽管文中给出了“三适”的定义,但是怎样才算是适度、适量、适当,仍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哪些字需要结合文化因素进行教学,哪些文化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都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讨论和分析。哪些文化内容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更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讨论。

朴兴诛在《对韩汉字文化教学》一文中提出:“从汉字入手教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教汉字,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举“姓”、“氏”、“婚”、“娶”、“墓”、“葬”字说明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容。但是文章没有谈及如何将在汉字分析中知道的文化内容导入到汉字教学中,这些都需要对外汉语教学一线老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余志鸿在《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兼评安子〈介解开汉字之谜〉》一文中从另一个角度,即汉字的认知功能出发研究讨论了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汉字不仅仅反映汉语言文化,更能动地作用于汉语言文化。汉字的认知功能还体现在分类和抽象上。“汉字的部首和偏旁基本上反映了汉人划分世界的几个基本大类”,例如人类(包括人体、动作、情感、心理等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汉字是在认识汉民族的世界。而部首和偏旁本身就是一个“类”,是抽象的结果。例如,“机”字,最早指织布的木质机械,后来抽象排除了“织布”“木质”等义项,开始形成一个范畴,“泛指一切机械而成为了准后缀”。这给解决汉字教学瓶颈问题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文中还分析了安子介先生为解决外国人学汉字难的问题而提出的“部首切除法”,指出:“这个想法固然大胆,但实行起来显然会有问题。”

学者们都认同“必须将汉字教学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这个观点,但对于如何将文化因素导入汉字教学实践、将哪些文化内容导入汉字教学则需要更多的讨论和研究,以有效地将汉语和汉文化推向世界。

注释:

①⑥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1),3.

②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3,1.

③王国安。论汉语文化词和文化意义。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1996.

④卢华岩。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4).

⑤⑦陈娟。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9,7.

参考文献:

[1]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1),3.

[2]赵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7,3.

[3]石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文学教育,2007,9.

[4]赵忠江。对外汉语“词的文化义”教学几个基本问题解析。理论界,2010,4.

[5]陈光友。汉语词汇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9,12.

[6]陈娟。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9,7.

[7]徐文静。词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2,6.

[8]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3,1.

[9]卢华岩。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4).

[10]陈树峰。隐喻与对外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考试周刊,2007,26.

[11]赵宁。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汉字教学。语言教学研究,2009,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8篇对外汉语教学,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