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优秀6篇】

最新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已经新鲜出炉,同学们有什么想了解的呢?下面的6篇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 篇一

我想握住你的手当你想要离开我的时候当你想要消逝的刹那握住不放直到永远(以诗的形式开头,别致新颖,富有温情。)

沈从文曾对你说过:“我们相爱一生,但一生还是太短。”

而我,只想握住你的手,不想说任何话,因为任何话也概括不了我对你的心。

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我要握住你的手不放吗?

因为,文学?是你!是你!是你让我看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你让我体味一个个诗一样的人生;是你让我懂得人生的真谛;也是你让我克服一个个险境,超越极限!(“千呼万唤始出来”,原来是文学。前面便是铺垫。)

没错,就是你让清泉淌过我的心底,让那烈火燃烧我的热情!

是你让我看到了李白执剑出长安,坡漂泊入海南,吴敬梓一身落魄修儒林,曹雪芹满腔哀思寄红楼;是你,让我看到基督山伯爵的仇恨,苔丝的美丽与凄凉,娜拉的出走,安娜的卧轨,保尔的追求,海伦的奋斗;是你,让我穿越时空,让我体味人间!

还是你,在一个深夜,翻出你,欣赏你,爱你,喜你,尤其爱那些诗词。

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庐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

在这么一个深夜里,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味道;因为有你,而变得丰富精彩。

依旧是你?在我灰心的时候对我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在我奋斗的时候对我说:“就这样,有志者事竟成。”在我成功的时候对我说:“满招损,谦受益。”(充满深情地道出文学对“我”成长的影响。)

是你让我充满自信,让我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是你让我保持天真之性,能与孩童一起唤出“白玉盘”,能作美丽嫦娥的幻想。

是你,把我拧起,拧起我的精神,我的肉体。(“拧”这个动作,怕有些粗野了吧?)

是你,让我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 篇二

[关键词]涉海高校;海洋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涉海高校,顾名思义———就是涉及海洋领域教育的高等院校,以培养优秀的海洋人才、振兴中国海洋事业为目标,让中国海员成为国际航海市场的主力军,使中国成为海运大国和海运强国。近年来,我国海员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升,得到了国外船东雇主的广泛好评。但跟海运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一)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的现状

大多数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知识匮乏、中英海洋文化意识淡薄。中国海面幅员辽阔,可是许多学生都错误地认为我国的国土面积仅为960万平方千米陆地,对我国的300万平方千米的海疆知之甚少。英国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中英两国人们在与大海相处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大量的能反映出当地的海洋文化的习语、谚语、俚语、文学作品等。可是能准确描述一些中英海洋典故的学生屈指可数;学生普遍对中英海洋风俗、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很欠缺。虽然学生普遍能很好地解释汉语中“海水不可斗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鲤鱼跳龙门”、“鱼米之乡”等的涵义。然而,当被问及英语海洋文化的词汇(如atallsea)、习语(如toburnonesboats)、谚语(如Itisasillyfishthatiscaughttwicewiththesamebait.)、文学作品(如《鲁宾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以及反映的精神)等知识时就显得很局促,了解甚少。

(二)涉海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涉海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低下。目前,高校的大学英语课时普遍都被大大削减,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大班教学,主要上精读和听力课,没有开设写作课和口语课,学生的写作和口语练习只是零星穿插在精读或者听力课中进行。而且,由于目前高考、大学英语四级、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都还没有普遍实行口语考试,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重心还放在英语应试上面。因此,尽管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加大,但是由于大班型+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大量的练习和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延续性的培训,学生很难在口语方面得到专门的训练和提高。尽管学了十来年的英语,学生们对英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等仍知之甚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与外国朋友的交际中,要不因有心理障碍而羞于开口说话,要不就是在对话中出现许多偏差、误解、甚至笑话。

二、增强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高度重视海洋文化的研究,大力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何为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与海洋相关的文化,是源于海洋而形成的文化,也就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针对学生中英海洋文化意识存在的问题,涉海高校应提出相应的有效的措施。

(一)增强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差异意识

第一,科学地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大部分涉海高校的英语课程设置都是前两年安排大学英语公共英语课程,后两年安排专业英语课程。进入大学一年两个学期后,大多数学生都已经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第三和第四学期可以给学生安排海洋英语拓展课或选修课。拓展课或者选修课都要以提高学生口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重点。第二,加强中英海洋文化对比研究。在笔者的拓展课实践过程中,分别给学生教授了《现代海洋英语阅读教程—海洋经济》和《现代海洋英语阅读教程—海洋文化》两本教材。学习内容为:海洋贸易、海上运输、海洋民俗、海洋信仰、海洋文学艺术等。授课方式为:把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让他们去承担不同的单元任务,课后去收集资料,着重对比研究中英海洋经济和文化的不同,课上在一定时间内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成果,作为教师授课的一个补充。比如,在讲授中英航海历史的时候,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了解到了一方面,东西方海洋文化有着共同的特征:开放性、拓展性和冒险性。中华航海历史上有“郑和精神”、“鉴真精神”、“妈祖精神”等;西方则有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等。另一方面,东西方文化也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海洋文化体现农业性、倡导以和为贵、缺乏海洋战略意识、保守性、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相反,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主要为:商业性、侵略性和扩张性、有海洋战略意识、原创性和进取性、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拓展课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表现论文撰写+闭卷考试。结果显示,学生对这样的拓展课程展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通过对比研究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差异的敏感度。第三,开辟海洋文化的第二课堂,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氛。首先,学校的橱窗和班级的黑板里可以定期展览一些名人肖像和故事、介绍海洋文化和海洋民俗、展示近期海洋事故和相关法律法规等,以此来营造一种海洋的气氛。其次,学校应该定期邀请海洋专家到校做一些讲座如海洋文化专题史、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海洋人文精神的传播、东西方海洋文化对比研究、我的航海故事等等,学生一定能受益匪浅。再次,学校应当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海洋类的高校可以结盟,互派学生交流学习;通过慕课、微课分享优秀师资、精品课,实现跨校选课、互认学分。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国内的海滨城市参观,了解每个城市不同的海洋民俗文化。

(二)提高涉海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渗入中英文化差异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每堂课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英语文化可能体现在单词、短语、句子和篇章段落中。如单词pigsty表示“狗窝”;短语gobananas表达“发疯;发狂”的含义;句子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中国人的写作习惯是在字里行间去表达作者的意思,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辞”,而西方人更喜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所以文章主题更突出,篇章结构更加清晰。所以,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适时补充增加文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中英文化差异意识。第二,改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量。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新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质量。影视是传播文化的一个极好的平台。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导入海洋主题电影教学是个值得一试的教学方法。地道通俗的英文电影语言能为学生提供声、图、文并茂、生动而逼真的语言环境,学生能从中想象得到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交际意图,让学生可以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当中来。《海底总动员》、《碧海蓝天》、《海洋》、《海豚湾》、《大白鲨》、《水中生活》、《深海狂鲨》等电影能从不同侧面给学生带来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第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在课后练习中,教师应该每一节课都留给学生一部分关于文化方面的作业,要求学生去扩充相关知识。如学完gobananas之后,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水果方面的英语短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掌握了theappleofone’seye(掌上明珠),topbanana(大老板),alemon(没有价值的东西)等。第四,定期举行中英文化主题知识竞赛。主题涉及到中英文化差异的各个领域如动物、节日、颜色、姓名、称谓、数字、饮食、禁忌、风俗等,竞赛形式可以是演讲、辩论、表演、答题等。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英语原版书籍阅读小组、英文电影赏析小组、英语诗歌文学小组等;教师带领学生组织各种英文比赛如演讲比赛、配音大赛、戏剧小品大赛、歌唱比赛等。

三、结语

总之,涉海高校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办学单位,理应拥有先进的海洋文化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海洋文化素养。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海洋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未来的海员们才能出色地完成海洋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家沂,肖献献.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2(5):1-6.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 篇三

1月下旬,媒体传出上海部分高校“自招”(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一事,社会反响十分强烈。也许是它触动了人们捍卫汉语的那根敏感神经,将曾经表达过的忧虑、发出的呼吁“激活”了。如果从不同层面对此进行观照和思考,也许对我国今后的学校教育乃至全民教育不无启示。

【议源事件】

据《长江日报》等媒体1月24日报道,23日、24日两天,上海同济大学、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有记者发现,6所高校中,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对此,一位高校招生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之所以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因为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

【各方反馈】

中学方面

同济大学现场有考生抱怨:“为什么英语文理科学生必考,而语文不是,不都是语言吗?”

徐汇区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认为,不考语文和现在高校普遍重理轻文密切相关:“语文素养是基本素养,并非只有文科学生才应该学习掌握。担心‘增加负担’而不重视语文是不合理的。”(据《新民晚报》)

虹口区一所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告诉记者,“其实相较几年前,这种情况已经大为好转”,早在三四年前,复旦和交大两所名校自主招生理科测试也都不考语文,现在文理科生则均须参加,“这可能和他们抓通识教育,强调考生基本人文素养有关,希望其他高校也能向这两所高校学习”。(据新浪新闻中心)

广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邹寿元表示:“我对这次事件完全持反对意见,主要是高校招生办老师在导向上存在错误,现在自主招生高校不断增多,如果竞相模仿,短时间内或许没有较大影响,但长远看势必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造成重大影响。”(据“新华教育”)

有关大学

1月28日,新华网“新闻时评”发表了《高校自主招生为何不考语文――对话3位大学校长》,由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季明、许晓青与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谈敏、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和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进行对话。这次对话涉及这样几个问题:1. 不考语文是不是“学科歧视”?2. 不考语文能否减轻学生负担?3. 不考语文会不会导致“语文边缘化”?当然,记者和三位校长的谈话并非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对于第一个问题,谈敏和徐明稚均否认“歧视”说,称“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减负”。对于第二个问题,两位校长回避了正面答复,只有俞立中明确表示,“即使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了,事实上也不能达到‘减负’的初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以外再增加任何的笔试都有违减负本身的理念”。对于第三个问题,谈敏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随着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不断上升,不必担心仅仅几所高校在自主招生中不考语文而导致“语文边缘化”。(据“新华网・教育频道”)

网友、民众

有人在网上发表内容为“语文成高考‘最后一课’”的漫画,激愤地说,语文书可以扔掉了,老祖宗的东西没用了,外国人也可以来中国参加高考了。

有人在“西祠胡同”发帖《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原来很傻很天真无底线》:“语文被踢出必考科目,一时间,学科歧视在网上激起千层浪。截至记者发稿时,第一调查网问卷调查显示:48.7%网友称这是‘母语文化的悲哀’;26.8%网友认为‘语文不考,英语必考,是崇洋的生动体现’。”

该帖子还列举了部分网友的意见,根据态度不同分为“火山爆发派”“高瞻远瞩派”“就事论事派”“无奈困惑派”。代表性的意见有:1. 现在世界都在向汉文化学习,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怎么能把语文丢掉?太荒唐了!2. 自主招生不考语文,高考还是要考的,不必太激动。3. 语文考试主观性太大,真的是无法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考语文,学生骂;不考语文,不是学生的都骂……4. “ABCD”彻底战胜“山石田土方”,歧视母语,民族的悲哀。

权威人士

据人民网上海1月26日消息,上海市政协委员胡光律师对此做法的评价是“草率、短视,不负责任,与法律抵触”。胡光于26日中午与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全球化经济研究室主任金芳、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李承、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劳动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胡苏云、全国律协副会长吕红兵等委员联合署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对上海部分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提出意见。截至记者(包蹇)发稿时,联合署名的政协委员总数已经有31名。上海建纬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树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语文是最基本的工具,“现在很多人专业知识是有的,但不会表达,归根结底就是语文基础没打好,导致写出来的东西与想要表达的不一样。”他认为,语文也是立身之本,“我们社会上一直流行重理轻文的观点,可是再怎么样也不能将语文摒弃在外,这种做法简直太荒唐了”。(人民网・广东频道)

【观照与思考】

学校教育层面

“自招”不考语文是否涉及“学科歧视”?这样的提问太尖锐,因为“歧视”太惹眼,太刺目。但如果将“歧视”改为“偏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承认确实存在。在上海4所高校“自招”不考语文之前,重庆大学的自主招生中,理科考试科目就一直未包含语文。而这种“偏向”与数学基本无关,症结在于在语文与英语之间有意无意地偏重后者而忽视前者。

据媒体披露,有人曾于2005年6月在湘西某中学的初一初二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 你每天花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有多少?调查结果是:回答“几乎全部”的占30%,回答“大部分(三分之二)”的占60%,回答“正常学习时间”的占10%。由此可见“重英语轻母语”的状况已经严重到何种程度。

即使是语文教育本身,走的也是急功近利的路子,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教辅资料满天飞,原著往往遭冷落。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温象羽就认为,功利、短视的教与学、“为考试而学”扼制了学生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某些小学语文老师不让学生背唐诗,而是背注释,因为考试考注释不考诗;一些语文老师不引导学生欣赏原文原著,只是让他们背作者是谁、别号是什么以及作品目录。

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她承载着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兴衰也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世界地位。对自己民族的语言妄自菲薄是当今一些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心态上的误区。然而,这个误区却是有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行为错位造成的。真该好好反省啊!

社会价值取向层面

表面上看,“自招弃汉语”是高校选才的学科偏向,深层问题在于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换言之,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折射于高校自招的科目偏向。可以设想,如果把招生自交给全中国所有高校,那么势必会有相当大比例的理工科自招考试,同样会选择不考语文,所以说“不能把棒子仅仅打在这几所学校身上,这是全社会的问题”(录自《新闻1+1》)。什么问题呢?笔者以为是急功近利和短视的问题,是实用主义和狭隘的生存哲学问题。与数理化和英语相比,语文“显性的功利价值”要小得多。语文的逐渐边缘化或母语教育的退化就是这一社会价值取向的必然结果。为什么中国社会“疯狂英语”和“寂寞汉语”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还不都是“有用”与“无用”、“用处大”与“用处小”的世俗观念在起价值主导作用?针对上海某高校招办的那位老师所说的“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白岩松一语道破实质:英语学好了之后有“钱途”,这个“钱”是金钱的“钱”;但是语文学不好的话,我们的文化没有前途,这个“前”是前进的前。

而这一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恰恰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语言不仅仅是基础工具,它也是民族文化的表征。法国作家都德,在他的名篇《最后一课》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我这是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新的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所以我请你们一定要专心听讲。”130年过去了,这篇文章即便在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慨不已。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曾经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是民族的灵魂所在,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也只有在自己的语言之中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这绝不是小题大做,故作深刻,而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作家余光中就写下了“哀中文之式微”,感叹现代中国人汉语能力的下降。而如今的状况可能更糟,学习英语早已从娃娃抓起,面对人们对汉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汉语教育质量的一路下滑,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痛心疾首地说:“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我只有利用自己的课堂告诉学生: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语是至今通用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还告诉同学们,“五四”时期某些大师提出的“汉语落后”论已经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如果从综合指标看,汉语即使不是最先进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之一。

语文决不是一个考试科目的问题,她关涉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语文里有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数千年文明的积淀。中国人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文化,还能要求别人尊重吗?

那些抬高英语、压制语文的人,有一个理由是如果英语不好将来搞研究查资料不行。这固然是对的。问题是,搞研究语文就不重要吗?巧得很,在上海4所高校“自招弃语”的前一个月,即2009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张春泉先生的《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文章指出:“恰恰是对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便捷的认知工具,人们反而容易忽视。当下,不仅一般人对语文重视不够,就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整天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专家学者有时也会忽视语文。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张春泉认为,语文不仅是交流、认知的基本工具,而且是进行一切学术研究――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为什么语文如此重要,能成为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张先生提出了三点理由:其一,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其二,语文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其三,语文还是提高人的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

其实,道理很简单,学术研究的成果最终要表达出来,为大众所了解,才能发挥效用。要表达,就需要借助语言文字,需要讲究修辞,毕竟世界上没有裸的不需要载体的思想观点。当然,语文的重要性决不仅止于此。事实上,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学术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家之言】

语文凉热

在考场更在每个人心间

胡印斌

语文的话题门槛大抵很低,一点火星,总会蔓延成全民的论辩狂欢。这一次,引燃讨论柴薪的是一些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居然不考语文。消息甫出,各路语文教育捍卫者奋袂而起,声讨之声不绝于耳。语文,或曰汉语,是中国人自在呼吸的母语。免考语文,影响读写,阻隔文化,长此下去,危哉殆哉。

仅仅从质疑的热度看,上海几所高校的“不考语文”,确实是点燃了火药桶,成为公众倾泻不满情绪的靶子。然而,与“不考语文”事件颇有些渊源,一种已久、更为坚硬的社会现实却是“不学语文”。公众不满高校不考语文尚且还有责任方,而面对“不学语文”的社会现象,则基本上无的可以放矢。也因此,在高校“不考语文”的风波下面,隐含着一种深广的社会情绪,那就是对语文、汉语、母语落寞的深深忧虑。

语文的落寞真实而生动。这种落寞从经济社会甚至家常日用的诸多方面都可看出端倪,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实用写作乃至文学创作、阅读体验,均呈现出粗粝、毛糙、肆意的情形。近些年来,这已经屡屡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忧。从语文教材的任何改动都可能成为舆论热点,可知社会在语文问题上的敏感程度。而且,此种忧虑一旦放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则更具别样意味。事关民众自信、国家尊严、文化传承、历史接续,讨论遂成为扯不断的线团,断断续续,难理头绪。

特别是,一旦参照英语教育的“烈火烹油”,更让舆论为之癫狂。很多论者提到英语的大行其道时似乎很不舒服,认为“从娃娃抓起”“全民学英语”是对母语的偏废,甚至连“崇洋”的说法也出来了。但是,不能将语文的落寞迁怒于英语的火热,更不能试图以抑制英语来作为缓解不舒服的先决条件。不学好英语并不意味着必然就能够学好语文,这应该是两码事。

语文凉热,“不考”可能导致“不学”,教学考试作为语文教育的主渠道责无旁贷。不过,校园之外,语文其实就植根于每一个国人的心间,那是一个渗透、影响、移易、浸润的过程,春雨润物、大象无形。“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的诗句为汉语蕴涵的人文精神作了生动注解。千年以降,中华民族以汉语体察世界、接纳客体,并不断丰富拓展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此种内心的蕴藉,往往正是语文的滋润所在。套用余秋雨的话说,没有哪一种考试能够考出中国人那美丽的才华。

易言之,那种以为一考就可以定乾坤、不考就会江山易色的想法,不仅天真,更是一种文化上的狂妄,当我们在指责中学语文教育的“标准化”时,强调的是语文的文化传承功能;而当我们指责大学招生不考语文时,往往又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标准的游移正反映出心灵的干巴。悠远的、美好的、精致的、粗犷的母语,其实已经在这样的游移中被割裂为实用主义的工具。我们的心与承载千年文化的汉语之间,已经蒙了厚厚一层膜,灵动没有了,鲜活消失了,弹指之间,却不啻万水千山。

我们看到,即是那些情绪激烈的语文卫道者,何尝没有值得检讨的地方?上海某律师“痛斥”高校不考语文,一上来就语气粗暴,全无论辩风范。上海几所高校回应争议也是言不及义,“汉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仅仅几所高校不考语文应当不会产生太大的社会引导效应”……让人感觉这些高校人士思维之混乱。至于一些批评不考语文现象的论者,也不过高声重复了一些常识而已。

社会也需要检讨,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社会在汉语的使用上影响更大。政治上的语体沿用、套用、借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八股文体的质木无文、套话连篇且不必说;那些粉丝无数的演艺明星,那些网络风云人物,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往往是大众语文失范的始作俑者。然而,公众很少能够看到这些人物的个体努力、内心省察。我们总是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是民族的灵魂所在,问题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自外于这样的“呼吸”。

这样的文化论争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社会关注,却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在论争中我们只是看到了对他人道德正确、义正词严的指责,并没有丝毫自责的意思。语文失落,为什么个体不反躬自省呢?“反求诸己”“向内寻求”正是汉语承载的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错的何以都是别人?如此论争,注定是风雨过后一切故我,就像此前几次关于语文教育的讨论一样,并不会切实推动或改变什么。

据说,某年秋天,文化人王小波在北方某小城遇到一拨儿耍猴的人。“他们用太平天国杨秀清的口吻说: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现在给大家耍场猴戏。”王小波说,猴戏当然没看,我怕看了不喜欢,就背上反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罪名,也希望有人把这些顺嘴就圣化自己的人管一管。同样是文化人的梁文道就此批评道:“我们很喜欢在文化论战的时候把自己捧得很高很神圣,占据道德高地。”在这场“不考语文”文化风波中,我似乎也隐约看到了那些走江湖者的影子。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02.02)

【保语护根――代结束语】

应当承认,“母语有了危机”“母语遭到了伤害”绝非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目前,我们的母语地位日渐式微。几年前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上,有500多名黄皮肤黑头发的学界精英出会。然而,这次大会上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位香港大学的博士很纳闷:为何论文汇编没有中文?甚至有学者申请用汉语作报告竟然没有获得大会主办方的同意。如前所述,只有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坚持以汉语作报告,成为唯一“反潮流”者。这些有着高深学问的专家学者在自己的国土上竟然不能讲“母语”,这种现象可谓“天下奇闻”。难怪武汉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一次讲演中不无感慨地说:汉语在中国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了。

事实上,与其说是英语的“入侵”,倒不如说是我们自己放弃了母语的阵地――自己不把自己的语言当一回事,自己看低了自己的“母语”。上海四所高校“自招”不考语文,实际上就是这种潜意识的“流露”,因此“保语护根”很有必要。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 篇四

【导语】每个人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考试,有可能这一辈子都会逃脱不了考试的命运。

参加2017年内蒙古乌海高中会考的考生可点击进入《乌海教育网》进行乌海高中会考报名。

点击进入>>>乌海高中会考报名网站:乌海教育网

报名方式:

乌海高中会考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乌海教育网》网站,乌海高中会考报名平台进行报名。

注意事项:

1、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由各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报名报考。

2、普通高中往届生(离校未取得合格证的学生及已取得合格证需要提高等级的学生)均回原学校用原会考报名号报考。

3、职技类学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报考。

4、社会类考生(非以上三类考生),到户口所在区考试中心会考办进行报名及报考,具体时间由相应区考试中心确定。

会考科目:

会考的文化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计11科;实践科目为:物理、化学、通用技术、生物的实验操作。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 篇五

我国现在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在选择上虽非乏善可陈,但也不尽如人意,多数认为大学中所学的英语知识没有多大的用处,而在校的学生则认为英语考级的的压力过大。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其一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与中小学英语教学体系不连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与中学的英语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对脱节,重复较多,这体现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也体现在课程设置、实验环境与教学方法上。造成了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也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其二是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存在误区:以课本为中心, 过分强调语法、词汇及阅读,听说内容较少。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基三是英语与专业知识结合不够,造成的后果是学生所学与所用严重脱节。

以上问题在公安海警学校的英语课程内容设置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公安海警学校目前有五系六大专业。学员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都具有涉外性。虽然通过四个学期的英语学习,但他们在日常的对外交流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词汇量不够,在学校学习中所学的无法表达其想法;某些专业知识无法用英语表述;在涉外执法活动中由于不会表达准确而造成误会。这都与公安海警学校英语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关。公安海警学校只有公共英语基础课(三学期)及一门海警值勤英语课(一学期),在学习时间安排上可以看出学员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比重较大,而与专业相结合的英语课程教少。从教材的选择上看,所用的教材都是近几年来地方出版社出版的与商务有关的内容。而公安海警学校自编的海警值勤英语教材只注重日常英语,而没有相关的背景及文化知识介绍。虽然我国的海警部队力量比较薄弱,但是我国处于太平洋西岸,沿海周遍的国家很多,特别是与我国有海洋权益争议的国家也比较多。这种涉外的紧迫性,也要求公安海警学校的学员要特别的掌握有关亚太地区国家的概况。这些内容在公安海警学校的英语课程中都没有出现。

公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寻求自己的定位:制定适合公安院校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使之符合公安战线英语应用人才的培养;双管齐下,既参加四、六级考试,也曾设于本行业知识相关的英语知识考试,并以教学过程中可以量化的指标来推动专业英语教学。公安海警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合边防工作需要的、合格的海警军官。根据其日后的工作性质,应当掌握船艇驾驶,轮机技术、航海知识、涉外法律等。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仅应该能够在海上驾艇值勤,还应当是代表我国在我国领海上行使的执法官。他们应当熟悉他所工作的区域的概况及相应的文化背景,还应该熟知相应的法律法规,并能够用英语熟练的表达出来。具体地说,对公安海警学校的英语课程内容选择提出如下建议:

一、 实施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因材施教,分层缩减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公共英语基础课课时量。蔡基刚提出由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提倡个性化的教学要求、方法和模式。 转型时期正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扩招的时期。这个时期表现出另两个特征:(1)各个地区各个大学在学生水平、教育资源和教师质量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正在拉大。 (2) 大学类型更趋复杂,除专业性、行业性大学不断涌现外,还出现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个性化、本土化和多元化特点。分层次教学正好可以适应这种个性化教学。学校可在学生入学伊始就组织一次摸底考试,按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若干类,组成不同班级,配用不同教材,安排不同课时。学生还可通过期末考试成绩进入高一层次类班级。通过四级及以上级别的英语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英语,或选修相关英语课。

二、 增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但不列出课程的具体名称。这一做法有助于各校在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保持不变。英语向来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工具。实际上语言并不仅仅是工具,它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作为载体,与所载内容密不可分。大学英语课程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要注重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他更为明确地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除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之外,还应涵括人文情感、人文素养和人文理想的培育。这体现了将英语仅仅作为工具的学习转变成将英语作为素质教育之组成部分的思想,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公安海警学校的英语课应增设东南亚国家概况课,用英语介绍这些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及其风土人情。这在学生以后的工作中是非常有用的,也是必要的。

三、 高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

这些课程必须循序渐进,待时机成熟时方可开设。如“海洋权益法”、“计算机英语”、“机要英语”等课程。国际语言学界将英语学习分为专门用途英语(ESP)与学术英语 两大体系。学术英语旨在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工作者,专门用途英语旨在培养在特定的职业领域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显而易见,高职外语专业应当属于也只能属于专门用途的范畴,这就要求公安海警学校的英语课必须把重点放在“专门用途”上,而不是放在“基础”上,专业课的设置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必须循序渐进,否则学生接收、消化不了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Tyler,R,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 Chicago,IL: The UniversityPress, 1949

[2] 韩旭。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调查分析[J/OL].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 (5):189~193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 篇六

【关键词】青海海南区教育模式现状思考

一、藏汉双语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人口流动的增加、不同民族间交往的频繁等打破了区域的封闭性,语言的使用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已是一种普遍现象。

1、藏汉双语学生基本情况

解放后,我国政府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民族教育,藏族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藏汉双语授课的中小学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据调查2010年海南州民族中学,藏汉双语在校生有2343人,其中应届生就有720人,还不包括我州下属的贵德共和等县的藏汉双语当年应届生。双语考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招收双语考生的院校及报考专业却寥寥无几,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双语考生的需求。藏族教育实践证明:双语招生高校少且学科专业单一和双语毕业生就业困难,是直接导致部分藏族学生和家长对学习双语信心不足和学习藏语言文字兴趣不高,又没有学好汉语言文字而处境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

目前,海南州各县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两种教学模式并存,小学主要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基本采用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教学模式。调查中还发现:全省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的中小统一执行国家教委转发的《五省区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初级中学及中学教学计划》;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民族中小学,均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国家教委印发的 《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一般而言,农牧区的办学条件差汉语环境薄弱导致民族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双语学生不仅要学习藏文、汉文、还要学习英语,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教学计划,无形中就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

二、海南区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藏汉双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藏汉双语教育的体制还不够健全

(1)藏族学前教育非常薄弱,民族幼儿园基本处于“空白”,这不利于学生智力开发、语言发展和性格的形成,并直接影响到个体今后的发展。

(2)藏汉双语理科研究生基本处于“空白”,这不利于双语理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部分牧区学校在藏汉双语教学中不尊重当地的藏语言环境,实施“二类模式”教学,并执行普通学校的教学计划,其结果直接导致教学效果更差。说明了这种做法不但不现实而且缺乏科学性并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

3.由于历史等原因藏汉双语师资素质普遍偏低,这是影响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4.肩负培养双语师资重任的民族师范院校,教学资源欠缺教学设备相对陈旧落后,这直接影响着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进程和双语学生的发展空间。

(二)对藏汉双语教育的探讨和思考

1.在双语教育中必须处理好藏语(母语)和汉语(第二语言)的关系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而青海藏族学生的母语是藏语。研究表明:“只有学好母语才能有效地学好第二语言。一般说,掌握母语水平越高,接受第二语言的能力就越强。”在实施藏汉双语教育中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藏汉两种语言的关系。

2.确定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必须要考虑多种因素更要从藏区的实际出发

我们在长期的藏汉双语教育实践中体会到:双语教育绝不能搞“一刀切”。一般而言,除汉语环境较好的城镇外,牧区、农村、乡和县城的民族中小学,应坚持以“藏语文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即“一类模式”。在青海藏区双语教育中适合这种模式的主要依据:首先,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系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方针政策;其次,符合藏族居住区域特点、藏语使用人口、藏语言文字功能、藏文科技发展等客观实际和民族教育发展规律;再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第四、符合藏族教育的客观实践等。

3. 正确认识藏族传统文化在藏汉双语教育中的作用

“藏文化”在工具书中的解释:指藏族所创造并拥有的文化体系。藏文化博大精深,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卷帙浩繁的藏文文献,记载着极其丰富多彩的藏族历史与文化成果。在民族学校的双语教育中,传授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非常有必要。

(三)思考与建议

我国著名少数民族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指出“一种民族语言、文字能否进入学校教育体制、进入到哪个阶段的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因为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人才培养最正规、最有效的手段。而作为民族特征之一,民族文化载体的民族语言,又是本民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民族文字是本民族语言和本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本民族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工具,也是继承、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鉴于上述,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藏族现有的教育体制是满足藏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藏族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等特点,以及更好更多地培养适应藏区社会发展的各类高素质藏汉双语建设人才,必须要进一步完善藏族教育的现有体制。第一,藏区建立民族幼儿园和民族学前班是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增加各类藏汉双语专业和双语招生计划是藏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三,培养藏汉双语理科研究生是提高藏区理科教学质量的社会发展需要。

2、选择合适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海南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应因地而宜、因材施教、人性化教育,尊重个性发展;要尊重客观实际、要遵循国家的民族语文政策、遵循民族教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为更高一级学府输送合格的双语学生,培养更多具备高科技素质的人才,为海南区的建设积蓄后备力量,全面推动海南区的藏汉双语教育健康、持续、快速、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索南嘉: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J〕.青海民族研究,2004(4);

[2]才果:对青海藏汉双语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6篇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上海高考语文作文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