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最新9篇】(初一语文阅读题及答案10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对于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9篇初一语文教学案例,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篇一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79-01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学预设进行教学。由于课堂教学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由这些教学“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放大“奇想”,以学促教

学生思维活跃,在学习中常常会突发奇想,这既是对教师的挑战又是生成课堂教学资源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善于捕捉并放大学生的“奇想”,做到以学促教。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为例,在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认为杨二嫂是一个尖酸刻薄的市井小人,并引用文中描写杨二嫂的段落进行论证。有的学生却说:“我认为‘尖酸刻薄的市井小人’是指现在的杨二嫂,从前的杨二嫂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笔者以“从前的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研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从当年她是‘豆腐西施’可以看出杨二嫂是一位大美女。”有的学生说:“从‘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看得出杨二嫂是一个勤快能干的人。”有的学生说:“当年的杨二嫂应该是一个勤劳能干、与人为善的大美女。”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前的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放大学生的“奇想”,并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研读课文,让学生与文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适时调整,灵活应变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从而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此,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对能力,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比如,在连续多日的阴雨天之后,天气突然变晴,秋高气爽。笔者踏着上课铃声高兴地走进教室,此时,学生的目光全部集中在笔者身上,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笔者的发型。此时,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于是笔者稍作思考后面带微笑设计了如下开场白:“同学们,连续几日阴雨天气,今天却是阳光灿烂,想必大家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吧。老师的心情很好,所以特地‘改头换面’。(学生笑)今天天气这么好,请允许老师带领大家去游玩一个风景圣地――黄山。”接着板书课题《飞红滴翠记黄山》。随机生成的教学导入语,顷刻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调整了学生的情绪,调节了课堂氛围。在教学中,也许会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意外”情况,有可能这些“意外”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这时教师就要运用智慧化“被动”为“主动”,将“意外”变成教学资源。

三、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有的学生阅读积累比较少,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内容无法很好地理解与把握,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错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错误”,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并以此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从而推进教学的开展。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质疑:“课文中的句子‘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作者同时用了‘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好像互相矛盾了,我认为作者用错词了,应该把‘确凿’一词去掉。”很显然,由于学生没有领会课文的主旨,因此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笔者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顺水推舟地说:“你能提出质疑,说明你认真思考了。现在我们删除句子中的‘确凿’一词,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一下是不是作者写错了。”学生们再次对这个段落进行品读,在品读之后,有的学生说:“作者用‘确凿’一词是正确的,因为作者对童年生活历历在目。”有的学生说:“‘确凿’一词并不是用词错误,而是用词精确的表现,因为作者对百草园墙角的野草印象特别深刻。‘似乎’‘确凿’这两个词语从表面上看好像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对于学生在理解上的“错误”,笔者没有立即否定并做出解释,而是以该生的认知错误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通过二次品读课文,对文中的细节描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预设,还要有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和教学的开展。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 篇二

文/韩明霞

我班有个学生叫张某。他是个老实的孩子,从不调皮捣乱。可月考后他老实得甚至整天很少说一句话,这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我的重视。我逐渐了解情况,原来他在家也一直很少说话,很少和朋友玩,一直被爷爷娇惯着,经常还被妹妹欺负哭。平时课堂上他很少举手,经常丢三落四,作业乱,不主动打扫卫生。我从心底期待着有一天看到他活泼地出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面前,并且能主动些,大胆些。

有一次,我把他拉到身旁,他有些紧张,头低着,不敢直视我,我又是一番鼓励:“语文课上你的表现真棒,同学们都为你鼓掌,为什么不大胆一点呢?”他还是不敢说话,我没有强求。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次上课我都努力地寻找他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肯定,在全班学生面前大力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和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信,因为我深深知道一个如此内向的男孩子要想融入这样的集体里是很难的。渐渐地,学生仿佛被我对他的欣赏有了同感,课下愿意与他接触了,他也渐渐地开始主动和同学玩了,最近几周还主动打扫卫生了。我便发动周边的学生与他交往,帮助他。告诫学生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在学生的帮助、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张某这样的孩子我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抓住他身上的每个闪光点,去鼓励他,引导他。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学生主动去和张某交流,叫他一起玩,让他感受到同学给他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同学的帮助、感染下,转化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篇三

关键词:爱学;乐学;会学;自学;新课改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从传统的主体地位“退居二线”到主导地位上来,引导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自学初中语文,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概述

新课改,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从“爱学、乐学、会学、自学”四个方面进行,这里的“爱学、乐学、会学、自学”分别是从态度、情绪、技巧和能力四个方面而言的。通过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爱学的态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相互启迪学生(乐学的情绪);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会学的技巧);促使学生养成自学能力,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自学能力)。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思考

1.“爱学”――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良好的开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努力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新课导入法具有吸引力与否,对教学效率水平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状态之前就应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仅就笔者自身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到目前仍然没有关注这一问题,而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在状态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有的班级一上课就闹哄哄,需要几分钟才能进入学习状态的基本原因,从而对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为创设教学情境做足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学态度,为新课导入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春》为例,笔者首先播放一段音乐(《春野》,班得瑞,轻音乐版)让学生欣赏。在学生欣赏完这首轻音乐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回答这首歌主要讲的是哪个季节、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又问学生如何利用微博的形式将这首歌的听后感表达出来。学生的回答大多是春天,有的说是万物复苏的春天,也有的说是生机盎然的春天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学生由于听不懂而没有端正学习的态度,爱学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在这之后笔者并没有急于导入新课,因为前面所播放的音乐毕竟很多同学都没有听过,笔者随后又播放了一段歌曲(《春天在哪里》,小蓓蕾组合版)给学生欣赏,轻快的旋律勾起学生儿时的回忆,歌曲的熟悉程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再导入新课,开始《春》的教学,学生在爱学的心态下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2.“乐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相互启迪

在新课改中,着力改善师生关系同样是重要的理念之一,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因而作为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法的应用,做到“对症下药”。教学过程中遇到师生之间意见有分歧时,教师要理智地分析和引导,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自由讨论,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举一反三,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由此可见,要想学生有乐学的情绪,就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相互启迪,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由于文言文教学是初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而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笔者就以《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主要探讨文中孙权、吕蒙和鲁肃三者的人物形象。在导入新课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意和节奏大声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背诵全文。其中的分角色朗读最耐人寻味,如孙权对吕蒙说:“不可不学!”以坚决的语气,严厉而又不乏关心与厚望;又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说明孙权不悦和责备吕蒙;再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则是孙权以恳切的言辞,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吕蒙对鲁肃说:“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则是吕蒙从内心深处感到自豪。而鲁肃对吕蒙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则是鲁肃对吕蒙所得成就吃惊之余的感叹。这一教学案例表面上看起来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相互启迪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实则不然,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就学会与人交流,吕蒙从厌学到乐学的转变,是鲁肃对吕蒙的称赞。尤其是“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是吕蒙从内心感到自豪,而不是取得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的体现。此时提问假如你是吕蒙,你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假如有一天你功成名就能做到吕蒙那样吗?等等。通过这样的问题,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的情绪,只有拥有乐学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学习初中语文。

3.“会学”――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来一堂课就只有短短的45分钟,老师在这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怎样才能确保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呢?答案可以说是否定而又没有被完全否定的,说它否定是针对一堂课而言的,没有被完全否定则是由于有可能经过多堂语文课才能确保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即达到会学技巧,但其前提是必须确保每一堂初中语文课的高效性,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应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需要在结合新课改要求和理念的前提下坚持生本原则,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交出自己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二是充分利用学生听课过程中接受能力的波峰和波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前5分钟接受力较低,后来随着时间增长会显著提高,最后十分钟又会呈下降趋势,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安排好时间,将重要的内容放在中间讲。例如,老师在讲《观书有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这首诗时,前五到十分钟,可以安排讲诗的背景,十分钟后则可以讲诗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学习这首诗的灵魂。到课程的最后几分钟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一下诗句,讲解一下诗句的具体意境。

4.“自学”――促使学生养成自学能力,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而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各科的自学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拥有良好自学态度上,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根源就是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就在于自学方法的掌握,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就是良好的习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总之,“爱学、乐学、会学、自学”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为确保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相互启迪,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养成自学能力,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从心。让学生快乐地阅读[J].新课程:教研,2011(08).

[2]邓传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西江教育论丛,2009(04).

[3]缪海燕。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20).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 篇四

一、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有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灯。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引导我们应该怎样树立理想,实现理想。

本单元的选文,同样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理想》是一首意象丰富、满含哲理的抒情诗,告诉我们树立理想的意义。《短文两篇》用诗化的语言说明了奉献的意义和珍惜生命中的第一次的重要性。《人生寓言》讲述了两则现代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应有的智慧。《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从中展示了她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论语〉十则》是关于求知、关于为学、关于修身做人的格言。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会课文意味深长的用词,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2、学会朗读,力求把握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

3、准确把握文章中叙述与议论之间的关系,概括文章的主旨。

4、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前3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春》描绘动人的春景,《济南的冬天》描绘济南独特的冬山冬水,《山中访友》则写与山中各景各物的交流。它们或赞美季节,或抒写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或传达对大自然的深情。后2篇都是诗歌,《秋天》是现代诗歌,绘秋、赞秋;而《古代诗歌五首》则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登山望海、行舟绿水、咏春悲秋、乡村夏夜独行……从而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趣。

2、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3、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第四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山市》。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

当今,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祖国大地也掀起了科教兴国的_。瞄准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本单元的课文集中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激发自我的求知欲。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查阅有关材料,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掌握开展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并抓住主要信息。在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

概括课文的要点,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篇五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分析

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规范、简明、连贯而得体的口头语言,再辅以适当的非言语的形式与人交流,实现某种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自然习得语言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口语交际的形式、方法、技巧和原则,并加强词汇和语法的练习,从语言知识、语用知识、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完成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主动参与的日常交际向有明确目的的交往活动的转换,提高并完善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口语交际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口语交际教学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作用,可以使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2. 口语交际教学对促进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作用。3. 口语交际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经过问卷调查,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基本上是:“大部分学校把口语交际教学当作教学的附庸,看作是教学中一项可有可无的内容。系统、专项的课程几乎没有。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写作教学具有相等的地位,但在实践操作中却与要求有很大的区别。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口语交际的正常教学呢?下面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导致口语交际教学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是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与考试制度的脱轨。当今的教学现状是口语交际内容在考试时基本没有涉及。所以大部分老师都坚持“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这一宗旨进行教学,因此,口语交际课几乎都被取消。据调查显示,口语交际教学在我国小学从未独立设科,口语交际基本上是依附读写教学进行,而且口语交际课有时上有时不上,课时得不到保障。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分析了客观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参与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应试制度的趋势下,大部分学生通常只会注重能得分的知识,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而对口语交际这一内容也是怀着不重视的态度进行学习。除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导致口语交际教学不能顺利开展的因素还包括学生自身经历的匮乏,知识的狭隘,对一些口语交际内容无话可说。

纵观以上因素,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研究现行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二是对其进行分析,结合当今教学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优化,使其案例更有实效性。

二、现行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及分析

现行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在设计时都有比较清晰的脉络,普遍可分为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前准备的要求、教学过程的解读以及对本次教学活动的评价。

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的设计中,就包含了借助学习成果汇报,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成果汇报,达到学生倾听、应对、表达三个目标。这三个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相符,这种教学目标的确定方式,值得教师们在以后的教学案例设计中借鉴。

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用书中也有明确的指示,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追求人类起源》这一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中,就对口语交际教学课前准备这一环节有了完美设计。它要求上课之前老师和学生都应该留出时间分别进行准备:教师在搜取资料的同时,要坚持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和心得体会,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为完善,然后把学生按照平均比例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的水平大约持平。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整个案例设计的核心,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中,对口语交际教学过程的设计是非常全面的,它对每一个口语交际内容下的小话题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中,就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语文教师用书中对这个话题进行了如下要求: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给人的启示资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和同学交流。但想要依据这个话题发表一次成果汇报,说出自己的观点,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了。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求老师在指导活动时有一个带动作用,调动学生收取资料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们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成果汇报活动。这个话题能否达到学生间的广泛交流并能写出心得,关键在于要找到想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条件,只有创造了条件,才能从失败走向成功,反之,只能永远停留在失败之处。教师的指点能“点”到这个关键上,就能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在分析了语文教师用书案例的教学过程之后,就到了活动评价环节,这一部分的设置,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作用。一方面可以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另一方面可以对没有发挥好的同学进行鼓励,达到全体同学共同发展的目标。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但要反映学生口语交际水平,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样的教学评价机制很大程度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大力推广。

三、现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这一问题上,个人比较认同朱绍禹先生“在预设和非预设之间的地带进行教学设计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设计思路”这一观点。教学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需要有预设方案,但语文学科涉及的范围非常大,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按照精心设置的提问,设有预定的标准答案,按照不同环节的过渡及教学时间的大致分配进行教学,那么就会使教学过程非常机械化和程式化,教师不易了解学情,学生应变的空间较小。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有较高的应变思维,要相信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口语交际要贯穿每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学习。下面我就浅谈几点三年级下册《我们能做点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增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2. 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课下都有已经积极地走入了自己家的小区、街道,观察了周边的环境,同学们对于周边的环境了解了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首先,让学生畅谈一下自己所观察到的身边的环境情况,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进行关于写景的古诗句接龙,以小组的方式进行:1. 各组同学以抢答的方式进行诗句背诵;2. 诗句不可重复;3. 保持纪律安静。最后得分多的小组获胜。

再次,展示在课前准备的关于保护环境自己将如何做的成果。1. 手抄报;2. 保护环境标语;3. 关于美好环境的图画;4. 关于保护环境的小诗等。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深入到自己的周边去捡垃圾、植树,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着手,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活动评价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在小组的日常评比中进行加分,以此鼓励。

以上就是我个人分析的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及意义、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归因,以及现行中学语文教师用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及分析之后对语文课本(人教版)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进行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蒋祖瑞。 口语交际教学方法谈[J]. 文学教育,2008(1).

[4] 王筱霞。 谈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 绥化师专学报,2002(12).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篇六

一、综述

从26个课例来看,《皇帝的新装》的教学目标定位主要有四:1.理清故事情节;2.把握人物形象;3.深入理解主题;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主要的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特点;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续写结尾。

第一,许多老师在上课时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作为本文教学时的重点内容。

宁鸿彬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1.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即“一个_______的皇帝”,了解文章中的主要人物皇帝。2.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3.两个骗子并不高明的骗术骗了那么多人,这些人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抓住课文叙写的事件去追查原因,并告诉学生这种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叫做“析因阅读法”。

陈丽萍老师也同样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发挥丰富想象,深入理解主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文章的情节入手,让学生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赏析、体会作者对‘皇帝’这一主要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而传神的描写,从而较为顺利地把握这一形象。”

聂细刚老师虽然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曲折地表现生活的能力。教学内容是:理解文章线索(围绕“新装”填空),评价作者对老百姓和两个骗子的态度,学生续写课文结尾,设计“答记者问”等。但是重点仍然是把握故事情节,评价人物形象。

有的老师采用了更为灵活的形式,但教学内容基本不变。比如,倪尚勤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演一演”、“评一评”、“读一读”、“想一想”等活动形式,但也是通过“演”和“评”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征,通过“读”来理解人物各自的感情,通过“想”来续写故事。仲达明老师设计“双簧戏”、“哈哈镜”、“接力赛”等环节的目的也同样是把握人物形象、评价人物特点、续写故事。龙莲明老师则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动口朗读,理解内容;动情朗读,析说文句;动心朗读,评说人物;情感演读,叙说想象”等环节组织教学,目的也是让学生在郎朗书声中理解内容,品文析句,评说人物,叙说想象。

第二,有的老师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

陈金强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2.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学时,先听录音,提醒同学们注意文章的感情色彩、语调的应用、重音的选择和停顿的位置;并通过典型语段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再安排分角色朗读,展示人物性格特点。这里,陈老师把文章当做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最后,陈老师安排了口头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具体要求是“假如皇帝派去的是他深得新任的妻子、最宠爱的妃子、最欣赏的聪慧的儿子,会出现怎样的场面呢?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进行一番具体、生动、合理的描述。”

王崇明老师则是把“课文”当成了“训练材料”,用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技巧”。在教学中,先通过教师的范读指导朗读技巧,接着紧扣“入迷了――上当了――出丑了”这一条教学线索,设置“想读”环节,训练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第三,还有的老师把这篇课文当作了学习阅读或者写作的例文。

黄启东老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印发了一个古代故事――《狂人之细布》,引导同学们从主题、题材、结构等方面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而席琴老师则把本人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培养学生赏析童话的能力”,通过“赏析故事情节,体会巧妙构思;赏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寓意;赏析创作手法,指导创作实践”等环节呈示赏析童话作品的方法;刘宏云老师在教学中专门设计了“把握文体”的板块,引导学生归纳童话的若干特点,如过联想、想象、夸张等塑造形象;篇幅较长;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等,并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读童话。

二、评议

思考一篇课文“教什么”,几乎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常常遇到的难题。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解读和教学。那么,应该如何选取和确定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呢?接下来我们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来呈现探索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的过程。

(一)确定选文的核心教学价值,需要从教材编写的层面来把握。

我们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来谈谈如何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人教版教材把本文放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是七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童话。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学习这个单元,要激活自己的想象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对于为什么选择这篇童话作品,人教版教材编写者也做了明确的说明:“为什么选这篇课文?这是安徒生最著名的一篇童话,它流行于世界各地,人们每天都在读它,‘皇帝的新装’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批判性用语;将这篇作品选入本单元,一是因为它纯以想像写成,合适本单元的文体要求,二是因为它通过虚构而又生动有趣的故事,表达对愚蠢的统治者的蔑视和对人世间真理的追求,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可见,“童话”、“想象”、“虚构”、“生动有趣”、“教育意义”是教材编写者赋予它的教学价值。

(二)确定选文的核心教学价值,需要解读文本独特的特点。

与本套教材中同类文章对比可以使我们更有效地把握文本的特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收录了两篇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七年级下册收录了童话《丑小鸭》;苏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则只在七年级上册收录了两篇童话:《皇帝的新装》和《七颗钻石》。语文版实验教科书一共收录了六篇童话,但没有收录《皇帝的新装》;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收录了《渔夫的故事》、《皇帝的新装》两篇童话。

依然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我们着重分析《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与《丑小鸭》三篇童话各自的特点,从而来把握该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先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们以教学用书上收录的作者的原话来把握文章特点:这篇童话“比较侧重于写内心的感受和气氛的烘托,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注重情调和意境的渲染。”“这篇童话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以情感人,所以也被人称之为‘抒情童话’。我认为这种风格的童话,语言应当是优美的、简洁的、凝练的,应当像诗一样;还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讲究象征、讲究节奏等等”。由此可见,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要学习阅读“抒情童话”的方法,注意体察其内心的感受与环境气氛,并关注其语言的诗化特点。再看《丑小鸭》,这“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这篇故事就是‘言志’的作品”、“面对丑小鸭的生活经历,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会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那么,学习《丑小鸭》一文,就是要了解丑小鸭经历,体验其成长的心路历程,并从中获得启迪。

与其他两篇童话作品加以对照,《皇帝的新装》一文的特点也十分突出,“这篇童话有某种寓言的性质”,“它不仅仅是一个童话故事,而且超越了一般童话想象和道德教化的价值,揭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又因为其“所蕴含的深长意味是说不尽的”,对于寓意的理解与把握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作为7-9年级阶段唯一的一篇寓意性童话故事,其作品的主要特点自然不容忽略:一是其独特的荒诞性,正如孙绍振老师所说,“没有荒诞性,也就没有童话式寓言艺术的风格可言了”。二是其统一而丰富的艺术风貌: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人都按着同样的逻辑行事”;另一方面,“每一个人的外部表现都各有差异”。

(三)确定选文的核心教学价值,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学情。

了解学情,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早已接触过童话。以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为例,在1-6年级语文教材中,一共选入课文349篇,其中童话有43篇。学生对童话这种文体并不陌生,对其夸张的表现手法与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学情,还需要了解学生对《皇帝的新装》一文的具体熟悉情况。有可能有的学生此前从来没有阅读过此文;也有可能有的学生不止一次地接触过此文,比如,有一位学生说:“第一次看这个故事是上幼儿园的时候,当时肚子都要笑破了,还学嘴学样的,一会儿学皇帝,一会儿学骗子。我还问妈妈,真有这样的傻皇帝吗?是安徒生爷爷那个国家里的皇帝吗?这样的人怎么会当上皇帝呢?老师说,小孩子不能说谎的,可大人们怎么都说谎呢?……小小的脑袋里冒出许多问题,似懂非懂的。第二次读《皇帝的新装》是在一年级学完拼音的时候,可这一回我有些笑不起来了,只觉得有一种焦急,我真想走进书里,大声地对那个傻皇帝说:‘你受骗了!’第三次读就是在学课文之前,预习时我读着读着想法就有了改变。”

尽管教材编写者对于文本的学习提出了要求,文本自身也彰显了独特的特点,但学生学情是筛选、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问卷调查、访谈、课前预习检测、作业批改、考试等方法,了解、分析、把握学生对本文的理解状况,并依据特定群体学生的学情来最终确定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陈丽萍。《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2006,(12).

[2]聂细刚。《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00,(24).

[3]倪尚勤执教,黄怡评析。《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及评析[J].云南教育,2004,(17).

[4]仲达明。《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J].新语文学习(教师・中学专辑),2005,(02).

[5]龙莲明。《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2).

[6]陈金强。皇帝的新装[J].语文教学通讯,1998,(12).

[7]王崇明。想读[J].语文教学通讯,2002,(10).

[8]黄启东。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0).

[9]席琴。《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J].山西教育半月刊,2004,(20).

[10]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 篇七

正如余秋雨所说,“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① 《摩挲大地》由脚步始,充盈着对山水、对历史、对中华文化的实地考证和理性思考,落脚在对构建健全文化人格的召唤上。这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

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沉淀物是人格,特别是以集体无意识形态出现的集体人格。余秋雨对文化定义是一种精神价值,以及与之相呼应的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②为此,我把文化人格理解为具有文化意义的个体生命形象,这个形象重在人性落实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规范、心理结构。

《摩挲大地》精选了三大类的人或人们的生命形象:第一类是一个历史的人,诸如《道士塔》③中的斯坦因、王圆箓及蒋孝琬,《都江堰》中的李冰,《黄州突围》中的苏东坡,《一个庭院》中的朱熹,《风雨天一阁》中的范钦;第二类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或一个王朝的人们,诸如《白发苏州》中的苏州人,《上海人》中的上海人,《杭州的宣言》中的杭州人,《抱愧山西》中的走西口的山西商人,《山庄里的背影》中的清王朝的康熙及以后的皇帝,《蚩尤的后代》中的贵州省雷江县西江苗寨的姑娘;第三类是一种类型的人们,诸如《青云谱》中的徐渭、朱耷和原济,《宁古塔》中的流放文人,《十万进士》中的历代进士,《处处有他们》中的群小肖像。

无论是一个、一群或一类,他们都是那么真实,这种真实来自历史,来自曾经的对“爱和真、善、美”生命的正面和反面诠释,无法也不容篡改和杜撰。他们是那么重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踪迹和“穴位”,即便是小人,“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对影响历史发展的小人,对文明和文化人格的阴影有必要获得重新而全面的认识。在《史记》中费无忌为楚平王操办迎娶儿媳一事,随着余秋雨笔尖的起落,我们清晰地知道了“小人”的八条行为特征,看清了恶奴型小人、乞丐型小人、流氓型小人和文痞型小人的各自表现和形态,理性知晓了小人行为的存在空间。最后提出了消解小人的良方,研究使他们失重,伟大的时代使他们失效。只能认清杂质、剔除杂质,才能使民众的文化人格更加健全,使华夏文明更加健康。

多年以来,对清朝的认识,概括为抢劫、征战、杀戮起,懦弱、腐朽、溃败终,中间夹着大量文化专制的“文字狱”。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余秋雨客观理性地找到了清朝躯体与精神的强健。康熙硬的一手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式的围猎,这既可以使王公在臣们保持住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又可顺便对北方边境起一个威慑作用。软的一手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康熙在一份上谕中说,“不修筑倾塌的长城,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④以康熙为杰出代表的强健躯体与精神的清朝对汉文化的吸纳和依附,使我们在普世意义上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清朝,认识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余秋雨着眼处,从一座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中概括出清王朝从兴旺发达到一败涂地的历程,而这个历程,不是政治历程,而是文化人格衰败、退化的历程。

清朝,最毛骨悚然的流放地宁古塔,在人们生死存亡的边缘线上,余秋雨触摸到了在漫长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这是内心的高贵、苦难中的高贵。苦难升华为高贵是由于有了文化的寄托。部分被流放的文人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⑤我们仿佛看到,在无边的灾难中,总有前赴后继的人们在抢救、传播和延续着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坚韧,这也是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的原因之一。

透过山水景致和历史文化名人,代表人物苏东坡在《黄州突围》中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所折服,相反,磨练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的高尚文化人格,绽放出更灿烂的文明火焰。《白发苏州》中余秋雨把最多的笔墨给了普通苏州人。尽管因为勾践和西施的原因,苏州人民领受了灾荒,承担了繁重的劳役,并成了“亡国奴”。但对西施,只是觉得她可怜,真真假假地留着她的大量遗迹来纪念,用善良照顾着、清洗着、梳理着甚至供奉着西施。在《追回天籁》中,顺着二十来岁的少数民族女青年歌手的甚至有些结巴的话语,我们聆听了她父母——两个村最好歌手的人生故事。“两位歌王的天作之合,二十年的封喉祭奠,最后终于找到了再次歌唱的理由……”此时,现场的评委、观众甚至当时几乎整个中国都被这个朴实的故事深沉的爱感动了。善和爱是文化核心的最高精神价值,他们同样存在普通人身上。

在《都江堰》中,都江堰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有了都江堰,辛劳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有了它,才有历代贤臣良将的安顿和向往,才有唐宋诗人出川入川的千古华章。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李冰以天下苍生大众的使命为学校,我们找到了至圣至善的文化人格。都江堰近旁有青城山,“拜水”和“问道”之间,“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种文化人格是道法生态、道法自然的人格,有了这样的生命形象然后才有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绵延不断。最终,我们拥有了“苏州城繁华在两千多年前而至今依然繁华”的举世罕见……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篇八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生命线;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思想品德(初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目的是为了引领初中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分清是非善恶,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对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确定生活化

在具体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思考,这一节课对学生起到怎么样的教育作用,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哪些指导意义,让具体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七彩的情绪》这一课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的生活处世之道,让学生懂得通过对情绪信号的分析,抓住人的心理变化动态,为更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提供参考依据。目标生活化的确定,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课不是说教课,为了使它走出空洞、枯燥、沉闷的怪圈,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有“灵性”和充满活力。教师在教学前,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对整堂课进行总体构思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程序,让教学设计的目标与学生认识水平在教学中达到共鸣。如:在七年级《维护友谊》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辩善恶是非,学会正确维护友谊,教师可以设计“说说我心中的好朋友”的教学环节,交流中不同学生好朋友的标准亦不同,使学生的认知与社会生活实际产生冲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学会有原则去维护友谊,这样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升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案例生活化

引用案例,是让学生在对案例情境的感悟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案例的引用时,要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基本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选择案例,为本堂课教学内容服务;案例引用要有感染性,针对性,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筛选,选择那些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案例能使学生感动,挖掘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使案例蕴含的道理能够渗透学生思维,提升其思想价值。如在《孝敬父母》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中央电视台中的公益广告——《让座》这一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感悟到,礼貌待人并不是一件难事,可以从日常小事中做起,从而实现了思想教育的引领作用。

四、教学语言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要达到“有声有色”的目标,每节课都应该是新的,不仅要求内容要有创新,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应该是理论知识的简单阐述,而应该在生活中提炼一些文明的经典语言,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让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和亲和力,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如在《学会交往与沟通》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流行的网络语言“亲”,从而缩短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真正学会交往与沟通。教学语言的生活化,体现了语言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信息传递方式,生活化的语言,增强其艺术性,让学生在生活语言艺术中受到教育。

五、作业布置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作业的布置不同于其它学科,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和巩固,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思想感悟再次拓展和延伸,指导学生生活实践,提升其思想境界。教师可以布置日常生活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做作业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孝敬父母》一课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洗洗脚,观察父母的心理表现,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生活化的作业,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 篇九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程玉芹

教学背景

这是一篇童话,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且联想想象丰富,十分贴合初一学生阅读。应发散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感受形象寓意,体味联想想象的特点。还应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放飞思想,去描画现实生活。本篇文章思路清晰,故事性强,又有很浓厚的趣味性,适宜学生自主阅读,感知文章资料,理清故事情节;还就应让学生讲故事接龙比赛,以锻炼学生说话潜力和合作潜力。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文章寓意,欣赏人物形象是最为有力的方法。学习寓言,要让学生明白这种体裁的特点,到达举一反三的目的。要真正“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教学目的

1、领悟作品的丰富内蕴

2、学习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主导课型:品读课

教学仪器:摄录机大屏幕

主导教法:品读结合法

教学设计: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自主学习,感知资料

二、合作探究,赏析人物,品味寓意

三、拓展练习,发散思维

由于初一学生的人生阅历及知识面的限制,对本文人物的代表性及文章寓意不能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多点拨,多鼓励,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实际体察。本课的拓展练习,会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学习的趣味,营造一种乐境氛围,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必须喜欢儿童文学,而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的童话,你们必须也读过不少,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这些童话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童话”的定义并让学生齐读)

师:这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讽刺童话《皇帝的新装》,共同来领略一下童话的神奇魅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这9篇初一语文教学案例是来自于快回答的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