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8篇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希望在因材施教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篇一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
传统上,教师就是管理学生的一个职业,这种定位使学生不敢在老师放纵,是学生对老师基本上是唯命是从。在这种气氛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被**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创新意识没有了,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做到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并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及时沟通,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语言是信息传播主要工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此,我注意做到讲话明白、简练、清晰,尽量使用幽默语言,注意观察学生流露表情,观察学生心理活动,**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尽可能得到最大的提高。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我们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生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实行鼓励性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是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进行**时,注意做到因人而异,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使他们变苦为巧学;对性情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在教学形式上**学生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教给学生深化知识、夯实基础的方法,使其变浅学为深学;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使其变学滿为学而知不足,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尤其注意引导他们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给他们制定目标、改进策略的方法,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共处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决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允许学生和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加强”,以免因某一方面知识的缺陷而影响以后的继续学习。
因材施教 篇二
我们也明白:教学本身就是“双向”的“互动”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见《学记》)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从这种“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普遍道理中,受到深刻的启迪:作为一名教者,在教学中必须杜绝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凝固僵化。因为教学不同于物质生产,教学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潜在能动性。“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语)教育者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并以此为根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譬如,我县在“目标教学实验”和“生态创生实验”教学中,就把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方法探究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熟悉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志趣、个性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并依次分层、划段,设计训练作业。要求学生尽其所能,独立思考,协作探究,拾级而上。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树起自己的尊严,在乐学中步入属于个性的天地。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墨子也反复强调:“必择物而从事焉”,“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公孟》)并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撙其撙。”(《大取》)古人的这些言论无不反映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内涵,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归宿。
诚然,“因材施教”要立足于研究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教法”和“学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美国的布鲁姆也指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确实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为了实现不需要教的教,找到促进学生最充分发展的最佳途径,就要研究“教法”和“学法”。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结合而成的。教涉及到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程序步骤,以及学涉及到的知与不知、能与不能,大都是变量,并没有固定的界限,且这诸多变量都是围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质量互变规律而展开。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种变量的控制或引导,在具体的教学情景里,及时而敏锐地洞察学生变化的趋向与程度,适时适度地设计或演绎出促进学生发展变化的教学方法及唤起学生自我运动的学习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也正是这个道理。
毫不忌讳地说,教学改革,春风化雨,教法、学法,异彩纷呈。不论北京宁鸿斌的卡片启迪教学法、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辽宁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还是我县在“分层异步达标”、“生态创生模式”实验中提出并得到肯定的教学法……都无不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着眼学生成长、发展的趋势,注重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突出“教法”“学法”的研究。尽管他们教法各异、学法有别,但殊途同归,曲径通幽。如果深层次分析一下,种种教学模式乃至具体的教法、学法的产生、发展、定型,都是教育者的教育个性和教育风格的综合反映,都是教育者在不同教学情境、学科内容中发挥多维价值功能,探索开启学生心扉的途径和方法的必然产物。所以教法学法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特点,它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此,“因材施教”就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或机械地模仿某种先进的教法学法。而应该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在“同中求异”中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在“异中求同”中促进自己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因材施教 篇三
因材施教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世界上全才总是很少的,人各有所长,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总有自己比较擅长的方面。据遗传学家研究,人的正常中等智力是由一对基因所决定的。另外,还有五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人的这五对基因总有一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给出了心理学上的说明,他认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教育应该发现学生具有何种智能并培养这种智能。
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各展所长,我也觉得这确实是很理想的图景。可是因材施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最起码有“三难”不好解决。
一、材难辨。教师要因材施教,逻辑上他首先需要判断每一位W生到底是什么“材”,这是其施教的逻辑起点。“材”是指学生先天禀赋和后天素质的结合,包括道德修养、意志性格、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爱好等方面的特质。这个不好判断,好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想了很多办法,也设计出了诸如智力量表、能力量表等五花八门的测量工具,目的就是想弄明白每个人的“材”,依此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我认为效果甚微。原因是个人之“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体,是一个难以探明的黑箱,加之个人之“材”又是一个动态的、受周围环境影响而不断变化的东西,更增加了人们测量它的难度。
二、教难施。就算我们借助某种工具能够辨析出每个人的“材”,接下来因材施教也很难。首先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数量上不对等,因材施教就意味着有多少不同的“材”就应该有多少教师,目前,我国大中小学连小班化教学都做不到,遑论因材施教的“一对一”或者“多对一”;再者施教者的能力也不足以完成因材施教的任务,现在的教师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其他素质做个胜任“大班”教学的教师都勉强,何谈其他。明知道该少年天赋异禀,因找不到合适的施教者致使其沦为普通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无需赘言。
因材施教 篇四
一、“因材施教”的主体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因材施教是老师针对学生而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老师,而忽视了学生在老师因材施教过程中同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曾有过“教学主体论”的讨论,有些观点主张“教师主体论”,也有些主张“学生主体论”,而也有主张“双主体论”的。笔者比较赞同最后一种观点。即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教学主体。
“因材施教”既然是教学原则之一,就不能不讨论教学活动的主体问题。“‘主体’的初始含义原本指人是人自己创造性活动的主宰者。”因此,主体永远是相对于其活动而言的主体。没有了活动,主体就只能是抽象、空洞的概念主体,毫无生机;离开了活动,相应的主体也就不复存在。“从教学活动的角度来看,教育者即教师与受教育者即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外在关系。他们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两个内部关系却同时又是外在主体。”翻开哲学词典,可以看到对“主体”的解释是:“主体是指具有意识和意志的人。”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双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理念的最终确立,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双重回归。
1.教师主体意识的回归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主体,教师主体性是实践主体性和发展主体性相统一的、以教育实践性为特征的个体主体性。教师首先是“人”,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然后才是“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当做自己喜欢和适宜做的事情,当做自我生命成长和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是教师作为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高扬教师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人”的主体性,把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地位中解放出来,充分释放他们内心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愿望、意志、能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实现自我发展与创新。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试想一个缺乏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与创造性的学生?因此,社会和教师本人都应更新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2.学生主体意识的张扬
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主体意识的回归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但教学任务的最终完成和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学生。在学校里,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进入校门就要按照已经安排好的教学计划学习,要无条件地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接受学校的完善或不完善的办学条件。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绝大多数学生处于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状态中。这些情况严重地妨碍了学生发挥作为学习的主体和学校的主人的主体作用,并影响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强调要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特别是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希望就越大,从而对自身提出的需求也就越高。那么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也就越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可见,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主体对自身发展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主发展的程度,也决定着其主体性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把权力下放给学生,给他们以知情权、监督权甚至选择权,让他们了解学校的现状及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办学特色和优势、教育教学计划、师资情况等,使他们关心学校的建设,把学校的发展同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构建新型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上,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个性。作为独立的个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为了满足其自身个体发展的需要,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来主动地建构和能动地改造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关系,也包括间接的中介性的关系,即全部交往关系。”师生双方在这种交往关系中的角色演绎,就成为有效贯彻“因材施教”的关键。
1.教师方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和特殊性。这是由于受先天和后天、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心理状况、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及的不同才能和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针对这些特点,把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结合起来,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承认差异,了解差异
首先要承认和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籍贯、学历、家庭概况和现有的知识基础,还要深入到学生之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专业爱好、性格特点、天资能力,对学习某门学科的态度,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要求等等。学生的优势是千差万别的,高度一致的教育仅仅照顾到了少数学生的优势,培养少数学生个别方面的能力,成就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发展应当成为教学的另―个努力方向。通过调查了解不同的“材”才能为“因材施教”打好基础。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挥教育的作用。
(2)针对不同的“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在认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还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为解决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的问题研究成为我在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人类的智力水平大体分为超常、中常(一般)、低常三种,一般智力的占人类中的大多数,智力超常和低常的为少数。相对而言,同一个班级学
生的智力同样也可分为超、中、低三种,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优秀、一般和差下三种。教师要承认和重视这些差异,并能针对各个智力水平的学生的各自特点进行教学。要是学生没有达到心“愤”口“悱”的境界,老师就越俎代庖,过早地启发乃至注入,结果只会事倍功半。
(3)具备因“材”而教的能力
《学会生存》中认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和学生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在完满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用爱激励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学生方面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其后果是教师“满堂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如果“教师仍旧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的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嘶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观念,这就要求学生应该转变观念,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积极地和教师、同学沟通,在师生、生生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激发其创造性发展潜质,“作为一种精神体验强调的是学生已有经验、正进行的经验和可能最终成为学生自身一部分的经验在教学上的重要价值。”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我们都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而往往忽视学生在此期间的作用。教学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缺少教师正确的引导,或是缺少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学活动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要注意到老师只能是针对大家共同关注或缺失的东西进行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别给予不同的指导,至于学与不学关键就在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了。
因材施教 篇五
关键词:体育教学;因材施教;重要性;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31-03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增强体质、开发学生智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以及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体育教学在不断发展中也使得教学方式多样化。在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以注重培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为主旨,思维为主心”为主要目的,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逐步改变以往应试教育下对教育目标、过程留下的影响,同时应根据当前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及个性差异,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发展性、层次性、差异性,不断寻找符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说到底,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体育教育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因材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教学目标的设定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的,这样在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处于亢奋的练习状态之中,不断感受到求知的乐趣,也使每位学生都会学有所获,增大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学信息反馈,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
3.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体育教育中因材施教,能够通过对学生优点以及缺点进行分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获得教育效果。学生的生理状况存在差异性,譬如有的学生体能比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能力比较好,加之学生的“生物钟”不同,教师在体育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正常训练,通过发扬弊端,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可以推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4.有利于初中体育教育发展。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在体育中运用,一方面学生在认知水平、生理、智能乃至气质等方面都有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可以让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具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战略。这样对于体育教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
1.教师应对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设计有效学习的方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教法。以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单调枯燥,使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上要力求新颖多样,丰富多彩,既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又要有艺术性和趣味性。如果我们能把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科学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中,那么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其思想基础是个性的差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2.心理差异与相应的因材施教。每位学生在小学、中学十多年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了不同的习惯,这些习惯导致了他们不同的心理。一类学生,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体育课,总是成绩较好,因此,对于课堂中的体育教学内容总是充满信心,觉得自己完全有把握完成任何学习任务。这类学生总的是好的,但不利的方面是对学习困难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旦出现自己不能很好完成的学习任务,就会产生心灰意冷的情绪,如果经过努力也不能完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对这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适当加些难度,逐渐使之养成做任何练习都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做好的习惯,这样才不至于遇到困难措手不及。另外,这些学生容易出现骄傲情绪,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强,瞧不起其他同学,所以要对此类学生采取相应的预防及纠正措施,以免由于上述因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类学生,是在以前的体育课学习中,水平处于中游,许多内容都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达到较好成绩。这类学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知道自己哪方面差,哪些方面好,所以对于每堂课的学习都较用心和认真,因此能够比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对这些学生应该注意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稍一松劲,就有可能出现下滑现象,只有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再有一类学生心理素质较差,这些学生没有较强的自信心,总是觉得自己能力太差,根本完成不了学习任务,因此对学习采取消极态度。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既要对其进行体育教育,又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体育课的学习可以充分地放松由于其他学科学习所带来的紧张情绪,还可以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都有许多益处。只有好的身体,才能适应将来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同时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一定要有坚定的自信心,消除其他的干扰因素。
3.生理差异与相应的因材施教。我们所说的生理差异包括形态差异和机能差异。每个人的生理指标数不同,故对体育教学内容学习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指标好一些的学生,学习的效果好些,反之效果差些。但这些不是绝对的,指标数值可以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而有所上升。因此,我们要加以区别对待。生理水平较高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按常规,其运动能力是比较强的,因而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比较浓厚的,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应该加以重点培养,挖掘运动潜力,使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起到积极骨干的作用。一些在生理上有一定缺陷、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他们总觉得在同学面前低人一头,有些动作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后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就要对症下药。耐力差的,多安排一些长跑和耐力性的练习,灵敏性差的就要加强体操、健美操之类练习、增加其灵活性。同时,思想工作也要紧紧跟上,使他们消除干扰因素,能够充分认识只要努力,任何好的成绩都是可以取得的。对生理上确有较重缺陷的学生,要适当开设体育保健课,使这部分学生从体育理论上有所收获和提高,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能够切合每个人实际情况的锻炼方法,使他们不但在现在的锻炼中能很好地掌握运动量和强度,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随时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锻炼的计划,达到终身受益的效果。
三、实施途径
体育教学除了运用常规教学方法外,还应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灵活运用“非常规”的教学方法,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有偿教学法。是根据课堂教学具体情况,主动或被动地通过练习量的调整和修改,以质代量,以质偿量,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
2.结对教学法。由优等生帮助学困纠正动作、沟通思想、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当学困生与教师、同学产生思想隔阂时,可以通过“优等生”交换看法,消除误解。
3.困难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程度的障碍,增加动作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完成教学任务,如“鱼跃前滚翻”跃过不同高度的橡皮带。
4.内外教学法。使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一步提高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参加弱项辅导,进一步掌握动作技能,缩短各层次间的动作技能掌握的差距。
5.竞赛教学法。按规定人数,充分发挥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进行相互竞争以决胜负的一种方法。如分层次教学时的竞赛教学法按身高进行篮球比赛。增加获奖面,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www.kuaihuida.com☆积极性。
四、成效与反思
1.学生的体质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因材施教,就是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贯穿始终。这就使以往体育课由“要我练”过渡到“我要练”,使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技能水平不断提高。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极大地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表现欲,各层次学生都有情绪上的愉悦感和学习上的成功感,避免了简单重复,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有了自由支配的可能,从而学生的总体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3.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拓展。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首先得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对课标和学生的充分了解,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有一个周密的考虑和充分的预计,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案设计中,这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应用因材施教进行体育教学,能使枯燥无味的体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接受练习过程中能认真总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很好地接受老师的指导,从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材施教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快乐中练习,在练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学习中巩固所学知识,符合体育教学的要求:即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应相对地多做一些练习,此法恰好是在不伤害这些同学自尊心的前提下,让他们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多做了身体素质练习,又使师生和谐共处,发挥体育和美育的结合优势。既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练习的效果,又让学生自觉地做了身体素质练习,属于快乐体育的一种,一举多得,更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国栋。调动体育弱势群体参与锻炼积极性的实践与研究[D].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008.
[2]汪小玲。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6,(05).
[3]吴洪金。“育人”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2).
因材施教 篇六
“因材施教”可谓渊源深远,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总结了前人的教育经验,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孔子很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并且善于区别对待。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面对30多名幼儿,怎样才能找到每个孩子的闪光处和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呢?我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要充分的了解每个孩子
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抓住教育时机,进行“因材施教”。平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孩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合适的教育。如:我们班的陈小然小朋友,一直都对学习没有兴趣。每次教学活动中,她的注意力始终无法集中,学到的知识技能也是寥寥无几。但在课后,她总是很热心地帮助老师和同学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一些课外活动她也是踊跃参与。为了帮助她能集中注意力,多掌握一些知识。我开始观察她日常与小伙伴们的交流与相处。一天,音乐活动《秋天多么美》中,她不仅不认真学歌曲,还把身旁一张没人做的小椅子举到了头顶来玩耍,对于老师的多次提示都不予理睬。活动结束后,我惊喜地发现:她听到同伴在哼唱这首歌时,她竟然指出了同伴唱错的地方,还进行了纠正。原来活动中她在玩耍的同时已经学会了歌曲,于是我轻轻地和她们一起哼唱起这首歌,唱完了以后我特意在小朋友的面前表扬了她动听的歌声,并轻轻地对她说:“妞妞,你的歌声真好听。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也能听到这好听的声音,看到你像星星一样闪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陈小然快乐地答应了我。这就是在充分了解和观察孩子的个体表现,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鼓励、表扬、诱导教育。现在陈小然是我们班有名的小模范生呢!
二、要给每个幼儿创造同等的表现机会
教师是幼儿心中的权威,幼儿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作为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位幼儿,给他们一份同样的关心和爱护,让所有的孩子都感到自己在老师的眼里是平等的,在同伴中也是平等的。记得我上幼儿园时候,老师让大家上台表演节目时,李彤举起了手,老师说:“李彤举手可从来没这么积极过!”当时我瞅见她原本微露喜色的脸顿时变得通红,表演时有些束手束脚,后来她告诉我,老师的话让她很难堪。由此可见在给每个幼儿创造表现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孩子能积极举手,本应该得到肯定。但老师却在不经意间用貌似“客观”的话揪住了孩子的“小尾巴”——李彤举手可从来没这么积极过!其实,老师并无恶意,但事实上却伤害了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孩子需要的往往是鼓励、肯定,而不是“揭短”或否定。所以我在组织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位孩子,尽量使每一个孩子都有尝试的机会。针对幼儿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一特点,经常设计一些难度不一的问题,请不同层次的幼儿回答。如对语言发展较慢,说话含糊不清的幼儿,我请他们尽量把话说完整;对思维发展较好,反应灵敏的幼儿,我尽量启发他们用丰富的词来表述自己的意愿,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也很重要
教师要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在园情况,共同对幼儿进行有效地教育。让家长们从孩子的本身着手,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适合的教育,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智力培养方面,不刻意要求孩子去学习什么,应该按照孩子的爱好去进行,发展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德育方面,平时应多注意和孩子的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应该做出好的表率,这样才能让孩子说和做保持一致,提升孩子的道德素养。在培养独立性方面,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离不开尊重,尊重并不等同于纵容,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父母子女之间多交流,而不强制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事情,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人格。
因材施教范文 篇七
关键词: 普通话课程教材 因地施教 因材施教 针对性
当前普通话课程教材编写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内容雷同,缺乏新意。材编写应该有针对性,能够“因材施教”和“因地施教”,考虑到学生因为受地域方言、社区语言的影响,在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具体困难,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普通话学习的特殊情况。本文思考普通话课程教材编写的针对性问题,为今后普通话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提供可资借鉴的意见。
一、“因地施教”教材偏写的地域针对性
1.针对“地域方言”特点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文化长期多元发展,各地方言差别大,不同地域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形成不同的对比关系,不同方言区的人群在学习普通话时受到的方言干扰也不相同。事实证明,在普通话课程教学的各种各环节如果结合各地方言的特点进行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普通话教材编写忽略不同方言区人群学习普通话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需求,就无法为不同方言区的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功效都会大打折扣。
普通话课程教学要考虑语言学习的个体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迁移”[1]P116带来的干扰和影响,必须针对学习者母语方言的特点而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一些从事普通话教学和测试工作的教师发现,应试者在朗读作品和命题说话两项测试中很难消除“方言语调”的影响,测试员能轻易地判断出考生的母语属于何方言区,断定其籍贯是何处,因为他说普通话时难以避免地携带着方言的烙印。
有教师发现:“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往往将普通话的声调机械地套入母语方言的‘音高运动模式’(语调模式)中,或者在模仿普通话的语调时或多或少受方言声调的干扰,形成带着母语方言特色的‘地方普通话’。因此,要探析‘语调偏误’的原因,首先要从音系比较入手。”[2]P112-113学生学习普通话时总会受到家乡方言的干扰,“语音偏误显得更为突出,甚至于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同形偏误现象,以至形成‘偏误化石’”[4]P47。
因此,普通话课程建设迫切需要编写出针对地域方言特点的教材。与那些无地域区别特征、有普遍适用性的普通话教材相比,从方言区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普通话与方言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对比辨正的普通话教材,自然有其优势和新意。
2.针对“社区语言”特点
“社区语言”不同于“方言”,是规范语、通用语在不同地域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而出现的有一定差异的形态。如我国的民族共同语在大陆称“普通话”,在香港、台湾、澳门称“国语”,在海外华人社区称“华语”“两岸四地”及海外华人社区不仅对普通话称谓不同,而且所用词汇及语音、语法也存在一些差异,但这绝不是方言的差异。
“社区语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系统。岭南大学田小琳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研究、提出“社区词”概念。全国科学技术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语言学名词CHINESE TERMS IN INGUISTICS2011》对“社区词”解释如下:“某个社区使用的,并反映该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有词语。例如,中国内地的‘三讲’‘菜篮子工程’,香港的‘房奴’‘强基金’,台湾的‘拜票’‘走路工’。”[4]P81
“社区词是社会区域词的简缩,和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一起,构成现代汉语词汇一般词汇的来源和组成部分。”香港社区词别开生面地让我们看到,“使用汉语的不同社区,还流通着反映该社会区域的社会形态的一批词语,包括反映该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形态的词语”①。
例如在香港通行的“国语”中,有大量内地人不懂的“社区词”。如流行于香港股票交易市场的专门用语“金鱼缸”、“鳄鱼潭”、“大鳄”、“大闸蟹”等,都不是使用字面含义。早期为增加股票市场透明度,公众投资者可隔着一面大玻璃窗看清楚交易所内股票交易的情况及大黑板上各股票的买卖盘分布情况,所以用“金鱼缸”指代股票交易所。在股票交易市场这个硕大无朋的“金鱼缸”内外,有一些兴风作浪的大人物,他们是被称作“大鳄”的大款、大腕们。他们的血盆巨口一张,便将许多小股民,其中包括家庭妇女和出卖体力劳动而收入甚微者吞了进去。因此,股票交易所又被称作“鳄鱼潭”。那些陷入“鳄鱼潭”中,被“大鳄”控制,随时可能倾家荡产的小股民则被称为“大闸蟹”。
台湾地区也有为数不少的流通于本地的社区词,如选举方面的“泛滥军”、“泛绿军”、“政治秀”、“站台”、“扫票”、“造势”、“扫街”、“扫街拜票”、“固票”、“保送上垒”、“哭票”等。
以上通用于香港或澳门、台湾的“社区词”在大陆地区基本不用,而通行于大陆的“退休”、“离休”、“下海”、“铁饭碗”、“大锅饭”、“万元户”、”个体户”、“下岗”、“待业”、“五讲四美三热爱”、“合资企业”、“双肩挑”、“一头沉”、“扫黄”、“打黑”、“讲读唱传”、“红歌”等在香港、澳门和台湾也不通用。
语言学界已认识到同为现代汉语规范语言,在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之间存在社区差别。据“中国语言文字网”,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研究所、两岸语文词典大陆编委会、华侨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将于2013年11月在福建厦门举行。会议主题是“‘两岸四地’共同语的差异与融合”。会议主题的提出正是基于“‘两岸四地’共同语”在不同社区文化背景下存在的“差异”和“融合”的现状。
社区文化的差异使‘两岸四地’之间存在一定的语言差异,在开展普通话教学,编写普通话教材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要“因地施教”,编写出切合香港、澳门等各自“社区语言”特点,更具有针对性的普通话教材。
二、“因材施教”――教材编写的人群针对性
普通话教材的针对性,还体现在应该针对教材使用者的专业特点、学习层次、学习普通话的用途和目的等方面。
1.针对文科生、理科生特点
目前高校“推普”工作在文科各专业力度较大,许多文科专业都开设了普通话课程。多数高校的理科专业尚未开设普通话课程,在理科学生中“推普”的气氛并不浓厚,理科生的普通话水平明显低于文科生。如重庆文理学院本科生(不包括艺体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调查结果显示:“文科学生普通话水平普遍好于理科学生,体现出较强的文理科差异。”[5]P81
理科生和文科生普通话水平的差异不可忽视。为了全面提高理科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素养,使他们在走向社会、进入职场时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应该开设普通话课程。目前一些高校为理科各专业开设了普通话课程,理科生也普遍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
给理科生开设普通话课程,应该注意教材编写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充分考虑到理科生普通话基础明显低于文科生的实际情况。二是教材的内容应该顾及理科专业特点,特别是训练语料应选择一些与理科学习相关的内容,而目前通行的普通话教材在语料选取,特别是朗读材料选取中表现出明显的“重文轻理”倾向。三是教材编写要强化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化和弱化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培养理科生的口语能力。
2.针对具体专业特点
普通话教材编写应具有专业针对性。如给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使用的普通话教材,既要注重语言理论教学,更要细化和深化发音的实践操练,综合训练学生在稿件播报、现场主持、主题演讲、即兴谈话等各种语言表达活动中的实践创新能力。
给师范教育生使用的普通话教材,要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给学生设置的较高普通话等级要求,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语文教育工作,他们的语言学理论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将成为他们走向社会、进入职场的基本职业素养。近二十年来师范院校为加强对师范生的普通话教育,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增设了《教师口语》课程。《教师口语》教材的编写更要在专业针对性方面下工夫。1993年国家教委公布的《教师口语课程标准》确定《教师口语》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课程结构。在这三部分中,“普通话训练是基础、前提,它贯穿本课程的始终;一般口语交际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和深化,是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教师职业口语是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表达,是一般口语交际的提高和扩展。”[6]P49
当前,旅游专业的普通话课程也存在“教材问题突出”,现有教材大多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而编写,“体现旅游专业特色的,真正让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行业中能经常运用的教材缺少。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很少考虑从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真正恰当的教材,难以适应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7]P177
其实,不仅是旅游专业,公关、法律、医药卫生等各专业也都缺乏有针对性的普通话课程教材。
当前普通话课程教材明显滞后于“推普”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现行教材多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纲要》为纲领,教材编写目的、内容和框架都基本恪守“两纲”规定,教材雷同且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期待语言学界在推进语言本体研究的同时,加大对语言应用的研究,在普通话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注释:
①田小林。香港社区词研究。语言科学,2004(3),20.
参考文献:
[1]方红珊。香港普通话教材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杨秀明[J].优化语调――福建方言区高师普通话朗读教学探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李振中。基于“词汇教学核心论”的高师普通话教学新探析[J].教育探索,2012(9).
[4]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CHINESE TERMS IN LINGUISTICS2011[M].商务印书馆,2011.
[5]谢华琳。提高理科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史志,2008(23).
[6]宝斗。《教师口语》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刍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8(6).
因材施教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学各因其材,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有清醒的认识,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指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只有把握“最近发展区”,才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布鲁姆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研究,指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为中等生和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在一个班内,个性的差异是各式各样的,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
二、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分层次教学是将同一班级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各个同质组,进而实行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同一课时对各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容易产生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而分层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教师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论文格式”、“年终总结”、“跳一跳摘得到”、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困生及时辅导,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崭露头角。同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鼓励优等生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角与直角》时,教师可把学习目标分成两个层次,即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元素名称,认识直角,会借助三角尺等工具正确判断直角;能力目标:能动手制作直角。体会直角的特征,能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自制的工具去验证猜想。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们确定其知识目标为: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力目标: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课堂教学的分层可作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1)思考: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需要看什么?(2)出示一个由12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的长方体积木,问:怎样求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能否不切开物体,找出一个计算其体积的方法呢?并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再问: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
然后,根据学生回答归纳: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板书:方法)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三)提问分层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要真正做好提问分层,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必须认真研究。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例如,教学“数位表上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设问:第一层:(1)在数位顺序表上,右边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第三位呢?(2)在个位上放上1个小圆片表示几?在百位上放上2个小圆片表示几?(3)523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4)你能用小圆片在数位表上摆出这个数吗?第二层:(1)还是523,小胖想在数位表上加上一个小圆片可以怎样放?(2)放在个位上这个数是几?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3)放在十位上呢?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4)放在百位上呢?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层:(1)还是523,移动一个小圆片,可以得到哪些数?(2)有没有规律,一个也不漏?(3)观察所得到的6个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分层提问,逐步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的兴趣更浓,掌握更多新知。
(四)练习分层次
练习是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因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例如:在学生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组渐进性的练习题,包括三种练习。
1.模仿性练习。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为:长3分米,宽1.5分米,高1.2分米,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发展性练习。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3.综合性练习。把第一题的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分层次练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提高,学得扎实而牢固。此外,教师还可以以差异学生搭配合作、辅导分层、作业分层次、分层评价、开展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来实施分层教学。
总之,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在水平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8篇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