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校本教材(优秀8篇)(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视频)

快回答整理了8篇小学校本教材,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小学校本教材。

小学校本教材 篇一

关健词:小学 校本教材 研究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必须在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特点,从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必须注重挖掘教师和学生本身的资源,必须有效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在我就校本教材的研究谈谈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校本教材研究的意义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全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有机统一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但是校本教材建设呈现的不良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科学有效实施。

在这种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我组织学校五位骨干教师开展以《农村小学校本教材的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并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立项,为市级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

我们课题小组,通过讨论研究,决定围绕“农村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学习兴趣、生活自理和安全防范能力、学会感恩”等内容进行研究,为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研究的困惑

1.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学校实验设备不足,图书资料缺乏,教育教学活动设施不完备,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尤为突出。

2.教师任务重、精力不足。现在的学校,事情特别多,不是检查,就是验收。检查验收种类繁多,禁毒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两基”、营养餐等等,但学校又无专职的资料员,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放在迎接检查和验收上,教师上课后还要加班加点整理资料迎接检查和验收。课堂教学不专一,教学研究流于形式。这不能说教师不负责任,因为每一位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啊!

3.应试教育重于素质教育。当今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不能搞应试教育。但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在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用学生的成绩来对教师实行奖惩。作为教师评优、晋骋的主要条件,所以教师无可奈何,只能注重统考测试科目,不得不放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4.家庭重视力度薄弱。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以应试教育为重,显然,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认为孩子考试成绩好,就认为学校好,老师教得好。反之,就认为学校差,老师教得差。这样的压力,不能使学校和老师放开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本得不到培养,潜在能力得不到开发。

四、校本教材研究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研究的目的性要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开发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需求,以及学校的发展情况等方面来确定教材开发的目的。

2.研究的内容要有实用性。校本教材的研究,必须要有实用价值,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教材内容要充实具体,不论是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还是课外知识的补充完善;不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都应该有具体的内容、生动的事例。

3.研究的内容要趣味性。校本教材要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的表述应幽默诙谐,事例的选择应生动有趣,教材的内容应丰富多彩。

4.研究的内容要有可行性。校本教材的研究是为了弥补教科书所不能解决的,但又是现阶段学生所存在的普遍问题,需要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感恩意识、安全意识等,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研究的校本教材必须要有可行性,活动性、探究性、知识性。也就是说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同时要达到教育和启发学生的目的。

小学校本教材 篇二

现行的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多数使用的是覆盖全国中职学校的统编教材,框架鲜明、理论性强,虽然能反映机械加工专业岗位的劳动者的德育与技能要求,却无法顾及我国不同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对一线机械加工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另外,就目前的统编教材而言,并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多数使用的与大专院校专业课教材差不多,比如“公差”这门课程,与大学本科生所用的专业课本相差不大,但对于中职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高深莫测”。因此,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必须符合中职学校目前的教学需要,降低适当难度,突出专业实用性,才能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一般来说,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程,公共课包括英语、语文、数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等,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车工理论与实践、焊工理论与实践、钳工和数控等,以培养学生应有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在进行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以“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为主,从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将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根据现有教学基地的实际情况酌情加工校本教材,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科学性。

二、遵循编写原则,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体系性

校本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原则,如目标性、过程性及前瞻性等,但在编写过程中,也应做到有所侧重,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基本原则。以我校为例,在编写过程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以解决当前学生学习的迫切性问题:

(1)新颖性:我国很多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并不适合当今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新意有创意,在似曾相识的感觉中找到一种全新的感觉。

(2)开放性:中职学校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让与教材有关的人员参与进来,如生产的服务者、企业人员等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担任顾问,这样可以使本地区、本行业情况,以及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从而广泛纳入各类有用的信息来为教材的编写服务。

(3)趣味性:教材的编写可以不采用传统教材的样式,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校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材编写,如教案式、图形图表形式等,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4)系统性:教材的编写必须做到有层次、有系统地体现每个知识点,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可以做适当层叠或延伸,一点一点地将知识体系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展现出来。

三、以生为本,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建构性

一本教材,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否则,不论编定的多么理想,终究都是不完善的。尤其是机械加工专业的教材,小到一个小数点、一个参数,大到一幅图形、一个公式,都出不得半点差错,否则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教学要以生为本,教材的编写也应对学生以后的工作负责任。参编人员固然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但更需要一颗工作细致认真的责任心,以保证教材的语言、内容、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准确、科学。机械加工专业的校本教材应突出机械加工实习基地或实训车间的需要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要立足于这个不同于传统教室的特定空间的特殊需要。首先,在机械加工实习基地,教师的任务是指导而不是学生动手实践的代替者,因此,教材的编写首先要能为学生独立学习服务,教材中应明确告诉学生如何独立的选择和使用劳动工具,设计完整清晰、且通俗易懂的实习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材的帮助下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充分依靠自我和小组,成为学生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岗位培训法,以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和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教学服务的校本教材,帮助学生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中进行自我管理式学习。

四、总结

小学校本教材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7-0003-09

校本教材虽然在国外早已出现,但在我国还是新课程改革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发展是必要的,对学校特色的彰显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都大有裨益。笔者通过参加江苏省优秀校本教材的评选工作,发现目前在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不正视并消除这些问题,将会直接影响今后校本教材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校本教材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广大教师研讨。

校本教材开发的依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颁发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等纲领性文件,这些文件都明确提出,在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里我们要注意到,所用文件中强调的都是“校本课程”,而非“校本教材”。因此我们要了解校本教材,就必须厘清校本教材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1.历史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区别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不同定义。校本课程的定义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充分利用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自主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另一类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两大类。校本课程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更多的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

校本教材的定义是:学校以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的素材,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从两者定义来看,由于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因此它们在开发目标、开发权利、开发主体和开发的场所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

(1)两者内涵范围的本质不同

课程与教材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的内涵远远超过教材的内涵。关于课程包含的范围,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观点,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正是基于课程内涵的丰富。教学领域中的目标、内容、教学体系、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等都是课程的相关要素,可以说教学领域的绝大部分因素都包含其中。校本课程作为课程的一种,它与其他课程在内涵方面相比尽管有所缩减,但还是非常丰富的。同时校本课程也有自己的特色,体现在课程的权力方面不同。因为校本课程实施的范围是个别学校,因此在课程的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在课程开发的主体方面,学校的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开发的场所方面,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相比之下,校本教材的内涵范围就窄得多,校本教材仅仅包含校本课程中的部分要素。不可否认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校本教材毕竟只能达到校本课程的某些目标而不是全部目标,也只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媒介,是校本课程诸多因素中的一部分,因此校本教材的内涵范围是无法与校本课程相比的。

(2)两者执行要求的明显不同

校本课程是基于我国国情作出的一项课程政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而我国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体制又往往不能关照各地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因此国家推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具有严肃性。这个基本要求就是全国所有的学校都必须开发校本课程,这是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必须按课程的相关要求执行。但校本教材则不同,校本课程并不要求每一所学校都编写校本教材,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并不一定都需要依靠校本教材才能够实施,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编制校本教材。换言之,校本课程是所有学校必须开设的,但校本教材则不一定是所有学校的必备。可见,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执行的具体要求等方面有明显不同。

按理来说,课程对很多方面有极大的制约,教材必须受制于课程规定的目标、内容等,必须反映课程内容,但与其他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有其特殊性,反映在它只是宏观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并没有对校本教材的内容作出具体的规范。这种宽泛,给校本教材以极大的操作空间,使校本教材具有更大的自,当然,同时也会使校本教材执行过程中无据可依,处理好了,就能够使校本教材百花齐放。处理不好,则导致更多问题的出现,从而危及校本教材的正常发展。

2.历史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的区别

教材是指供教学用的资料,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包括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以及其他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笔者这里阐述的主要是指狭义的教材。目前,我们国家对教材从管理层面上来说,可以分为国标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国标教材是指根据国家核心课程编制的并经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审定批准的教材。由于它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因此称为国标教材。地方教材是指根据三级教材管理体制,在较大区域范围内组织开发、实施的教材。在一般意义上,地方教材是指省级层面实施的教材。这级教材介于国家教材和校本教材之间。校本教材的概念前面已经叙述,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国家、地方和学校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规定分别组织编写国标教材、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这种不同的课程管理体系决定了它们三者之间必定存在诸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管理主体不同

管理主体的不同是三级课程最重要的差异。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规定,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不同的级别课程背景下的教材由不同层次的部门进行管理。即国标教材由国家教育部直接管理,教育部将通过立项、审定等行政手段确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国标教材。这类教材是主体教材,是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国标教材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地方教材是指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实施的教材体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通过立项、审定等行政手段确定地方教材,并推荐给省域范围内的中小学使用,这类教材是作为国标教材的补充和辅助。校本教材是指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教材,校本教材目前尚不需要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立项和审定,其管理、编写、实施等方面权力都在由学校。

(2)使用范围不同

不同的管理体系,就决定了三级教材不同的使用范围,国家教材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教育部对立项、审定通过的国标教材以用书目录表的形式向全国所有中小学推荐使用,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都必须从目录表中选取相关的国标教材使用,是带有强制性的,因此,国标教材是我国教材体系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教材。省级地方课程,主要是在省域范围内使用。与国标教材不同的是,地方教材属于选用,加上没有考核压力,因此这种省域范围仅是名义上,这表现在,不少学校订地方教材但不开课,或者连教材都不订。校本教材是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教材,使用范围很窄,只是在一所学校或者几所学校内使用,但因为校本教材对于特色学校的发展有帮助,加上学校有自,所以学校开发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3)编写内容不同

作为全国性教材,国标教材的内容比较系统、具体地呈现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反映了《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远古到今天的中外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内容,人类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成为历史的内容。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可以呈现的内容比国标教材窄得多,只能反映一省范围和地方、学校范围内发生的历史,而且一些发生在省域或地方范围内的重大历史事件一般都被列入国标教材中,地方和校本教材还要回避或换角度来叙述。不过,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内容的呈现也可以因此而更接地气,更直观、生动,更便利于一些参观考察活动的开展,也更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4)教学要求不同

从操作层面上来说,三级课程教材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要求,但事实上,只有国标教材才制定有具体的教学要求,作为主体教材,国标教材是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不仅安排大量固定的教学时间,各类考核也主要是针对国标教材内容进行,因此国标教材的教学要求是严格而到位的。相比之下,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几乎没有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不仅教学过程没有标准,而且也没有评价体制的监督,没有相应的教学要求的制约,各个学校对于校本教材的开设自然就相对随意。有课时而不开的现象比比皆是。本来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课时就少得可怜,但就是这少量的课时也常常被国标教材占用,因为国标教材内容丰富,又面临考核等多重压力,因此国标教材只能通过占用本应该是地方课程、校本教材的课时来完成任务。因此教学要求的不同是教材重视程度不同的重要表现。

(5)审查要求不同

目前我国教材本身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概念,特别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的,“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教材审定结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行政部门两级管理”。目前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都已按照相关审定管理规定通过了国家或省级相关部门的审定。但校本教材没有被纳入相关审定程序,因为校本教材的出现,主要依附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本教材的编写内容杂、使用范围窄、使用周期短、使用效率低等因素,使目前教育部以及各级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都没有制订校本教材的审查意见,导致各校正在使用的校本教材几乎没有经过行政部门的审批。因此,国家教材、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在审查政策上是有根本区别的。

从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上述区别以及我国的国情来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国家教材为主,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为辅的教材体制。因此,历史校本教材既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也需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历史教学当中寻求与国标教材的结合点,采取多种形式确保校本教材的正常开设,这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能更好地凸现三级课程的特点,并透显现实的要求。同时,校本教材也要在审查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加强自律,高度重视校本教材的质量,以审查的标准编写教材。

1.历史校本教材呈现的结构特点

根据校本教材与校本课程、国家教材的这些区别,我们可以总结出校本教材的以下特点:

(1)辅

校本教材是国标教材的补充和辅助。这种辅从其教材内容、授课形式、所起作用等方面显现出来。就教材内容而言,历史校本教材主要是传授学科的主干知识以外的补充知识;就授课形式而言,校本教材的教学不占用大量集中课时授课,而是采取多种形式,包括研究性学习、班会活动等;就所起作用而言,校本教材主要是为了弥补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缺少弹性和差异性的不足,因此校本教材是国家课程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个重要补充。正因为校本教材的这种辅,因此开发校本教材需要量力而行,要明确开发校本课程不是一定都需要编校本教材的,因此并不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有校本教材,学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开设校本课程过程中编还是不编校本教材,切不可强行其事。

(2)地域性

校本教材使用的范围局限于一所学校或者几所学校,这种地域的限制决定了校本教材的开发一定要适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以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前提。国家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就是为了突现地区性或校际间的差异,因为国家课程是无法兼顾这些个别差异的,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一定要以学校的特色需求为目标,必须确定适合每个特定学校学生的教材发展策略,能够反映特定学校面临的各种挑战,能够引起特定学校学生的兴趣。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一句话就是校本教材必须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凸现出本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正是因为校本教材开发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社区资源和办学宗旨,因此建立在这些因素之上的校本教材才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同时,在兼顾地区性或校际间的个别差异的情况下,还要有利于教师根据本地区、本校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校本教材自身的特色就是校本教材的立身之本,就是校本教材存在的意义所在。当然,学校的特色发展只是给校本教材的独特性提供一个平台,关键还在于开发者用好用足这种资源优势。

(3)多样化

多样性是历史校本教材的一个特出特点,这种多样性既表现在教材内容的多样性,也表现在教材形式的多样性。与国标教材相比,历史校本教材没有具体的课程标准内容上的限制,各地异彩纷呈的历史题材都可以成为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不同的学校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并以不同的内容呈现出其各自风貌,这一点是国标教材无法比拟的。另外,历史校本教材的多样性也表现在校本教材的呈现形式,凡是国标教材可以呈现的形式,历史校本教材都可以呈现,甚至国标教材难以呈现的形式,校本教材照样可以呈现。包括文字教材和电教教材。其中“文字教材”可以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各类辅导材料,还包括印制的图表等印刷形式的教学材料。“电教教材”包括教学用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像片、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实地的参观考察、各种比赛演讲、历史老人访谈、老物品展览等都是历史校本课程多样性的展现。

(4)动态性

校本教材与国标教材、地方教材相比,有诸多弱势,但有一点是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无法比拟的,那就是它的动态性。在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体制下,国家教材的修订与编写工作牵涉层面太广、耗时费力,这就使得国家教材的修订工作常常滞后,而社会发展又是如此迅速,导致国家教材的内容难以适应社会与学生的需求。相比之下,校本课程由于牵涉环节少,学校可以随时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得校本教材更富机动性、多样性与弹性。因此有专家说“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必须随时根据社会变迁与学生需求作调整与改变”。当然,校本课程的时效性、变化性等特点,也会使校本教材在使用范围、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上受到限制。

(5)实用性

实用性时指校本教材的可操作性。校本教材相较于国标教材,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使用方法,都具有更多的自和灵活性。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坚持实用性的原则,其实质就是发现、挖掘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各类资源。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着眼点和着力点,突破原有单一课程资源的局限,拓宽课程实施的空间,所以校本教材的资源构建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教材要有具体的内容、生动的事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例如,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应以发生在学校的、周边的、地域性的这些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故事、历史遗迹,以及学校的办学传统、校杰出的毕业生等作为重点纳入校本教材中,凸现出本校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同时采用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动的编写形式,并将知识性强的材料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开发应注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体验和经验,注意照顾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语言的表述应幽默诙谐,事例的选择应生动有趣,教材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呈现、程度的深浅等方面显现出符合学校实际的个性化特质的同时,历史校本教材更强调所涉及的内容与必修教材的内容的连贯和整体性,两者互为依托,在学生了解家乡历史的同时又能增加对国标教材内容的理解。

上述特点,只是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其他教材编写所必须具备的如思想性、科学性等方面的特点自然也是校本教材必须具备的,以及历史校本教材特有的图示性等特点,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校本教材的这些特点,也告诉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明确位置,凸现特点是其开发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2.历史校本教材应用现状及教育反思

(1)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现状

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历史校本教材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校本教材审查门槛低,使用范围小,编者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历史校本教材的发展已经进入顿足不前的状态,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编写和使用两个方面:

①编写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校本教材应有特质的运用。

校本教材作为教材体系的一部分,其编写必须按照教材的规范来编写。应该具备教材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但目前大量使用的历史校本教材无论从整体结构、正文和副文的比例、还是图文的安排、栏目的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问题,或者结构零乱,缺乏体系,东拼西凑,难以呼应;或者文字冗长,平铺直叙,图文失衡;或者少置栏目,构思平庸。这些校本教材的编者虽然也采用了教材的一部分的要素,但没有尽心地把教材这些应有的特质展现好,造成校本教材质量的低劣。更有甚者,有些历史校本教材完全无视校本教材应有特质,几乎没有体系、栏目、图片等,只有文字呈现。我们不否定也有一些高质量的历史校本教材,但更多的历史校本教材都大量存在着校本教材应有特质缺失的问题,不加以纠正,将不利于校本教材的正常发展。

其次,轻视校本教材个性特色的彰显。

校本教材是国家为弥补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缺少弹性和差异性的不足而设置的,因此校本教材的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就是校本教材存在的生命力所在。但目前一些历史校本教材忽视教材的区域和学校特色,仅仅把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作为一项任务,没有进行认真的规划,在准备没有充分的条件下仓促上马,甚至为了尽快出书,以保证下一个学期投入使用,给编者规定了非常短的编写时间,试想在编写时间很短、编者水平又有限的情况下,怎么能够编出高质量的历史校本教材。为了完成编写任务,编写者只能大幅度抄袭其他教材的内容或别人的研究成果,东拼西凑,最后形成的历史校本教材不仅质量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本校学生特点、资源特色的彰显,结果导致历史校本教材同质化现象严重。

小学校本教材 篇四

[摘 要]“课程校本化”是近期教材改革的一个热点。“课程校本化”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框架,达到丰富学生文化内涵、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 校本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45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学校成为小学的必修课。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是《江苏版牛津小学英语》。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完全符合每一个学校的需求,因此教材“校本化”显得其为重要。“校本化”其实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应该是最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

“课程校本化”并不是与现有教材相违背。它依然遵循国家课程标准,依托现有教材,对其进行增减。根据新的校本教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采用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都应该进行改变,最终建立起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化教学总体框架。

一、小学英语课程校本化的改变方向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1. 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内涵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任何语言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一门语言。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涉及英语文化内容非常少,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文化内涵的补充教学。文化内容的补充也不是随意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需要补充相关的英语文化,让学生真正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并理解英语所使用的环境。

2. 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水平

教材所提供的提高语言技能的载体非常有限,主要是图片和磁带。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视听教材,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地道的英语,并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

英语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终身的学习。这就需要学生从小掌握一些英语学习的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学的能力,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英语国标课程校本化的实践

在本学期的“国标课程校本化”实验中,笔者针对《牛津小学英语6B》的教材进行了校本化的初步研究。下面,笔者将从操作层面谈一谈自己的实践。

1. 将教材进行话题分类

《牛津小学英语6B》共6个新授单元。我根据这6个单元,将本册校本教材的话题确定为: Personal Information(个人信息),Traffic(交通), Weather(天气),Plans (计划),Letter(信的写作)。我以这5个话题为经线,对教材进行改变和扩充。

2.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

根据所确定的话题,首先进行英语文化方面的补充。如介绍英美国家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英美国家与中国的交通差异,比较英美国家与中国的气候差异,了解主要英语国家小学生的业余生活,了解几种英文的手写字体等。教师只有将英语文化内容编写到校本化教材中,才能将文化教学渗透到日常教学设计中作为一个具体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从而避免了以往文化教学的随意性。

3. 进行文本再构

在话题的指引下,对《牛津小学英语6B》中的课文进行补充和再创造。本校学生的整体接受能力较强,因此我们将教材中的部分课文进行适当改变,增加一些文本,在文本中加入与话题有关的一些实用的表达。文本再构让学生通过话题设计合理的对话,从而进行有效而真实的交流。

4. 设置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学习。传统的教学,学生学得机械。主题探究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更注重发展学生合作学习、自我探究等学习能力。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主题,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也提高了自学能力。当然,每个学期主题探究的内容不要太多。一个学期有一到两个有质量的主题探究学习即可。在六年级的校本教材中,我们设置的任务是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主要气候情况,并比较英美国家与中国的气候差异。我们将学生分成六人小组。教师布置任务,并对任务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讲解分工合作的一些要点。小组每个成员有自己的具体任务,如一些人负责收集资料,一些人负责将资料归类,一些人负责设计海报等。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周期为两个星期。学生在这两个星期内分工合作、搜集信息,共同完成任务。两个星期后进行全班性的汇报。通过这样的主题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合作能力,理解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还能在合作中学到知识,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小学校本教材 篇五

一、继承性的创作

“绘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绘画不一定非得照搬原样,可根据画面的需求进行改变,显示生活中的事物,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将画面描绘得更加完美。这种创造可以是添加、也可以是省略、还可以是替换等多种方式。

【例一】以年画中最常见的主题门神为例,让学生进行门神的创作。

了解门神的来由可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门神是我国民间最受信仰的神之一,在每年春节时都被人们挂于门上,使其保护全家一年平安。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傲立于千家万户的大门之上,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抖尽了威风,历两千余年,至今不衰。门神不凡的本领和身份,确立了其特殊的造型和色彩。

二、挖掘性的再造

年画的题材丰富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并不是所有的题材和内容都适合儿童去表现,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年画的创作,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角度。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这些都发源于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色彩。将这些文学经典融于年画的创作中,在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来的年画更具民族风情,能使学生在创作的同时,获得更多层面的感悟。

1. 具有神话色彩的儿童年画

【例二】以“后羿射日”为主题的年画联想与创作。

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神话故事是孩子最喜爱的题材,画面上学生选择了后羿射日过程中不同的场景表现,生动、形象地画出了神话故事中十个太阳的不同形象,更是将人物的表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有太阳坐着马车巡天的场景,也有后羿射日的场面,艳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加上学生由于年龄和手部肌肉发育的原因所形成的“拙”味,让观者看了更是趣味十足。

2.展现传说故事的儿童年画

民间传说陪伴着孩子们一起成长,是孩子们最爱听的故事,它来自于民间,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孩子的天真纯朴相映成趣。瞧!学生们画的七仙女。画面表现了七个不同的仕女,无论从人物的发饰,还是服装的造型上和色彩的运用上,都是对学生的一次小小的考验。但学生子总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遵照大人的绘画规律,能按照自己心中的美女形象进行想象和设计。

三、时代性的创造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精美时尚的图文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图文所呈现的时尚感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如招贴画、卡通画、明星。这些都是学生想要表现的题材。所以学生在进行年画创作的时候,画面自然呈现出时尚与精美。这是时代特点在学生身上留下的痕迹,是社会进步的足迹。

小学校本教材 篇六

一、深化外语特色教育的理性思考

(一)开放创新,特色办学。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确立了五年发展目标:“打造品牌,凸显特色,深化改革,实现优质”。以此,全面拉开了学科建设的序幕。深化外语特色是新时期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难得机遇。英语特色带动英语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等建设,学校从学生培养和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出发,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使学校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个性。

(二)科学定位,深化特色。

根据素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我校对外语特色定位如下:外语环境文化,浓厚学习氛围;校本课程开发,丰富学科内涵;外语系列活动,搭建实践平台;创建英语班,激发学生个性潜能;提升教师素质,打造品牌学科。

二、创建英语特色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外语环境文化,浓厚学习氛围。

结合新学期学校发展,王显才校长提出了“五jing”思想,其中的“环境整洁,追求品位”就很好的诠释了环境育人的作用。具有外语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不仅能凸显外语特色,而且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因此,学校以新的开放式教学楼落成为契机,着力构筑高品位的外语文化,多角度展现外语特色,除宽敞的开放式教学楼、外语专业教室及各班、各办公室的中英双语标志牌等设施外,外语学科组还精心设计了二楼外语开放空间的走廊,成为学校外语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校园处处充满了浓郁的外语特色。

(二)校本课程开发,丰富学科内涵。

1.教材为本,适度开发。

走进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实际上是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2004年12月起,我校着手进行全学科领域的校本课程开发,确立了《东师附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课题,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各学科委员会,引领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大背景,让外语教师萌发了丰富和补充蓝本教材、开发校本教材的想法。我校选用的蓝本教材是上海版的《牛津英语》教材。《牛津英语》采用螺旋式上升的编排体系,科学严谨,贴近学生生活。但是选用了优质的蓝本教材,并不意味着被这种教材所桎梏。教材的整合、改编和补充以及创造性使用,一直是英语团队研究的重点。精读蓝本教材,泛读校本教材,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我们教材建设与使用的根本原则。

2.学科委员会,引领开发。

外语学科委员会由校级领导亲自挂帅,成员由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科委员会组织本学科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外语学科确立了《“英语每日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在精选蓝本教材的基础上,吸纳、融合中外优质外语教材,尤其是在国标教材的校本化处理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在课程与教材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编写了《“英语每日读”校本教材》。 “英语每日读”校本教材

3.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保障开发。

为加强学科建设,展示学科教学成果,学校于每年九月召开“东师附小教育研究发表会”。三届教育研究发表会的主题如下:2005年12月,东师附小首届教师研究发表会的主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2006年9月,东师附小第二届教师发表会暨东亚学校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和谐课堂构建”;2007年9月,东师附小第三届教育研究发表会的主题是“实施校本课程 凸显学科特色”。三届教育研究发表会,推进了英语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改进教学实践,提炼了鲜明的外语校本特色:

低年段:激发兴趣,注重养成,听说模仿,感受韵律。

中年段:培养语感,认读过渡,夯实基础,掌握方法。

高年段:发展技能,形成策略,尝试交际,衔接过渡。

(三)外语系列活动,搭建实践平台。

英语文化节是我校传统外语活动,每年一届,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节日。英语文化节期间,丰富多彩的外语活动,提升和发展了学生兴趣与特长,整个校园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处处充盈着外语的气息。

(四)创建英语班,激发学生个性潜能。

2007年,首次招收英语班,是二附小深化外语特色的新举措。弹性时间制,中外教TT合作,开放的教学环境,两套优质教材并行・・・・・・进一步深化了外语特色。

(五)提升教师素质,打造品牌队伍。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学校。几年来,学校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精心打造品牌教师队伍。王显才校长提出,教师要练好“三功”,即教育基本功、教学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由于外语学科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音素质、广阔的视域及较高的教学技能,教师专业素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学校在提高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方面,采取了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1.专家导航。07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分社副社长郝建平老师莅临我校,对我校外语特色给予充分的褒奖。学校聘请国内知名外语教学专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朱浦老师任学科顾问。吉林省小学英语教研员张柏华老师、长春市英语教研员史才春老师对外语学科的发展给予充分的关注,亲临外语活动现场,走进课堂,悉心指导。

2.名师引领,成效显著。

品牌学科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队伍要有一个质的飞跃。做好名师培养,是外语学科品牌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教师队伍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培养,我们很高兴看到我校的外语教师正在一步步成长起来,她们的进步与发展将为外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英语办公,提升口语。

自2002年起,外语学科有了“English Day”(英语日),即每周周五,外语教师在办公室必须用英语对话交流; 07年起,实施了英语教师每天“全英语办公”。英语办公是外语组独有的办公文化,同时也是对教师进行口语培训的策略。实践证明,英语办公,大大提升了外语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

4.以考促学,以学促教。

为了促进教师学习、提高与专业发展,学校定期组织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测查活动。本着“以考促学,全面提升”的宗旨,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科学,严谨,周密”的工作理念,组织了测查活动。通过测查,展现了外语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标志着外语教师正在向着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方向迈进。

5.改革备课,增强实效。

教得怎么样,关键在一个“备”字。如何才能增强备课的实效性?二附小外语学科摸索出自己的方法,采用三级备课制,即每天一次的个人二次备课、每周一次的年组小备课、每月一次的学科组大备课。

个人备课是指外语教师在年组教案共享的基础上,独立钻研教材,做到“二次备课”,在教案中改编、丰富和补充备课内容;年组小备课是指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年组教师每周都要对本周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讨,相互借鉴,保证知识重点无偏差、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科组大备课,是指外语学科全体教师每月的专题研讨,以“碰撞思想、共同提高”为宗旨,通常采用专题讲座、优质课录像观摩、课例讲评、教学设计分享等形式。中心发言的教师制作精美幻灯片,其他教师开诚布公地交流看法,展开讨论。这种备课方式,从制度上提升了外语备课质量,并形成了优势互补,形成了年段间、教师间相互促进、整体提升的氛围。

6.以评促建,提升常规。外语学科在参加各级评选过程中,注意梳理平时的工作,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和提炼,提升学科的内涵,打造学科品牌,凸显学科特色。2006年,参加全市中小学优秀学科教研组、学科基地的评选活动,学科提交的成果做到了六个“一”,即一本宣传画册,一部宣传短片,一个学科展览,一个学科汇报,一节汇报课,一个座谈会。这次学科复评工作,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给予大力褒奖,认为我校的学科展示是全市的样板。

(六)对外交流,拓宽视域。

1.外出学习。学校在教师培养上,投入很大。几年来,派出教师60余人次,参加部级外语研讨观摩活动。2006年,学校派外语教师一行6人赴上海学习交流,与英语教育国际化水准接轨。每次出差学习后,教师都要做专题汇报,材料上网,达到一人学习,团队提升的

效果。

2.国际交流。几年来,学校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四海宾朋,多次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非洲、蒙古国等代表团。张冠群副主任获得“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即将赴英国布莱顿大学留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回顾外语学科走过的十年风雨历程,如果说外语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渠”,那么这个“源头活水”就是国家、省、市等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和外语专家顾问的悉心指导。今年,学校将迎来十年校庆,外语学科将秉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 抓住机遇,深化特色,以饱满的热情与创造的激情,为十周年校庆献礼,续写英语特色教育的绚烂华章。

小学校本教材 篇七

一、总体要求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学校教育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为着力点,通过学校音乐、美术器材的配备,加大学校音美课程的课程实施和活动空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素质优良、适应时展要求的合格人才。按照分期实施、均衡推进的原则,抓配置,重使用,促管理,努力使我校音乐、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水平。

二、达标情况

农村小学的音、美资源配置不容乐观,基本教育器材匮乏,使用效率低是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音美用品都没有, 我校美术仪器设备20种,使用率为21.6%。音乐仪器设备17种,其使用率为43.2%。虽然学校也配备了一些教学器材,如电子琴、画板等,但设施依旧缺乏、落后,老化。这些情况造成有些教学活动无法开展,直接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全面落实农村小学校音乐、美术器材配备任务。对照音乐、美术器材配备表进行核查,对已有的器材登记上账,没有的记录下来,规划好配备进程和做好资金筹备计划。在开足开齐音美课程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音美教学器材配备,深入挖潜,锐意创新。以学校音美器材配备为示范和引领,带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提供保障,努力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人才。

三、整改措施

1、科学合理安排工作进度。

这次音乐、美术器材配备,我校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制定方案,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2、建立组织保障机构。

为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决定成立由校长为组长,有教学管理人员为成员的我校音乐、美术器材配备领导小组。本校成立相应机构,做到机构健全,责任明确,密切配合,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3、实行政府统一招标。

学校的器材配备,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和要求,坚持“质量与价格并重”的原则,加强过程监管,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安排学校音美教师,对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管理,严格把好质量控制关,绝不允许劣质器材设备流入学校。

4、加强对学校音乐美术器材和设施的维护管理。

学校克服“重配备轻管理”的思想,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不断加强学校器材和设施的维护管理。充分发挥音美器材设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和学生健康成长中的的作用和效益,推动我区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四、经费保障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篇八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学校资源;体育教育;场地器材

1.研究目的

我国农村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9%,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4%。因此,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应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农村学校体育对全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部体委司司长在谈到农村学校体育时指出:农村学校体育抓不上去,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农村的工作难度最大,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先不谈质量。中心小学以上还有12%的学校没有开体育课,器材设备严重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目前,尽管中国城市化节奏越来越快,但作为一个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例的国家,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走科教兴国之路,农村中小学的地位及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仍是不可忽视的,搞好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原因,对民乐县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现状与场地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渝水区农村学校比例较大,对这种类型地区的学校体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对策,无疑对推动全区乃至其它同类型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学校体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为适应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为教学服务,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渝水区(良山第一小学、良山第二小学、珠珊中心小学、罗坊小学、姚圩小学、南安小学、欧里小学、新溪小学、石州小学)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场地。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角度选取指标进行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m跑,立定跳远,800m跑,以及坐位体前屈进行问卷调查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九所小学中随机抽取问卷调查对象,学生900份(男540,女360)体育教师60份(男40,女20)。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本课题需要,参考教师意见,设计了2套调查问卷(见附表),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起结果符合社会学调查的要求,问卷详情见下表: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2.2.2访谈法

访问有关专教师,听取教师对本研究的意见;就有关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制作,参考教师们的建议。

从被调查的学校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认真记录访谈结果,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

2.2.3实地考察法

在渝水区小学进行实地考察。

3.结果与分析

3.1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活动场地按国家规定,城市中小学人均建筑面积达到5.6平方米,初中达到7.35平方米;活动面积城市中小学达到4.8平方米,农村中小学达到7平方米。[2]经统计和调查的学校体育器材与《标准》要求的配置器材相差甚远,现被调查学校中有76.5%的学校因体育器材缺乏而不能按大纲的必修教材开课,同时,现有体育器材大部分陈旧破坏,其中不乏由于保管不善修理不及时等人为因素造成,一方面器材匮乏,一部分人为浪费,同时也给正常的体育教学埋下安全隐患。由于地方经济的原因,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有些学校没有正常的经费来源,还有的学校因经费有限,不能对体育进行投资。

3.1.1体育教师数量不足

根据大纲要求,按六个班配备一名专业体育教师。[3]据调查,九所小学中,小学专业体育教师不足,体育课都由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兼任,有些贫困山区连文化课老师都没有配备全,更不要奢求体育教师了。因此,农村中小学体育专职教师平均不足一人,普遍未按要求配备,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体育师资是学校体育工作能否很好开展的关键,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师资数量不足,兼职比例过高。体育教师的年龄、学历情况。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情况较好。本科学历占总体的42.1%,专科学历占31.8%,中专学历占26.1%,基本达到国家关于学历的要求,说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狠抓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工作已初见成效。但教师的年龄结构和职称不太合理,中年教师人数和高职称人数比较少。25岁以下26-35岁36-45岁46岁以上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重。有62%的中学教师和66%的小学教师每周课时量16~20课时,体育教师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外,32.4%的教师还要负责课余训练,79%体育教师要带早操、课间操,除此之外,92%的体育教师还要兼任其他事项。体育教师的待遇情况。85%的学校不把早操、课间操计入体育教师的工作量,87%的学校不能按规定发放服装。体育教师的思想状况。调查发现68%的农村体育教师思想不稳定,原因是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差。体育课开课情况。调查显示,能按教学大纲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占调查学校总数48.5%,部分年级正常开设的占47%,全部不开设的占4.5% 。

3.1.2体育课随意性大

大多数农村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开课率相当低,往往把体育课当成室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师监护就可以了。学校场地不达标,上体育课操场尘土飞扬,学生拥挤不堪,教学任务不仅完不成,安全也无法保证。学生对上体育课兴趣不大,不仅女生在一起说说笑笑,男生也斯斯文文,和女孩子一样,聚在一起你拥我挤,尤其是村级学校,开课随意性大,上体育课随心所欲,拿一个篮球就行了,学生自己玩,“放羊式教学”占多数,这不是体育课,没有强度,达不到锻炼身体的要求。

3.1.3体育课开课率低

如果遇到雨雪天气,体育课只好中断,教学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五·一”,国庆节,学校其他活动),也不找空闲时间给学生补上,据统计,按一学期20周计算,除去中期和终期两次考试,正常开展体育课的时间有14周(不包括风雨天气),这样的体育课根本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缺乏是事实,但实践证明,体育教师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体育器材不足的。然而,教师过分依赖领导,不主动想办法,也不积极争取。

3.1.4体育活动方式单一

学生场地不达标,学生跑步你撞我,我推你。做广播体操,连胳膊腿脚都伸不开,有的学校干脆取消早操和课间操。一些学校即使开设体育活动,也并非向全体学生,而是培养少数几个体育尖子,以培养几个体育尖子为学校体育活动,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一种表现。早操,课间操及课外活动上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身心教育与个性发展十分重要的环节,从两操(早操、课间操)总体来看,农村学校课间操开展最好,课外活动次之(场地短缺),早操最差。从总体来看,镇中心优于中心中学,中心中学优于农村。

3.1.5体育经费不足

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且不平衡,59%的中学和66%的小学体育经费严重不足,12%的中学和18%的小学根本没有专项体育经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基本达标,但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中年教师和高职称的人数较少,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比例过高,工作量大,待遇低,思想不稳定;体育课开课基本正常,但执行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使用等情况较差;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建设处于目标模糊和放养式管理,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体制,经费严重不足;这些情况严重制约和限制了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加强对体育师资队伍的规划和管理,确保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加强体育师资培训的步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师资的素质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重点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以保障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提高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机制,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有用人才。加大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各地要按照《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目录》要求,积极进行场所和器材的配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资源,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可结合地方特色,人文环境创编方性体育教材、自制器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要求。学校体育应有重点地推进这些有本地特色运动项目在学校的发展。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农村中小学80%的没有合格的场地、器材、设施资源匮乏,导致资源开发受阻;体育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60%的达不到资源开发的需求;学校的领导对体育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多数只重视升学,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身心健康考虑;体育资源开发往往只停留在内容资源的开发,观念落后、资源开发意识淡薄,教材成为唯一的开发对象,没有真正开发出适合本校的资源;已开发的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利用和推广。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应结合本地实际,沟通社区,建立校内、外体育资源的转化机制,多渠道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加强对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督察和指导工作,加大对体育教师、领导的培训力度,把体育资源开发作为评价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转变教师教学角色,增强开发意识,树立整体课程资。

3.2学校场地与器材使用情况

相对器材而言,多数农村学校场地尚有保证,在被调查的学校中,69.3%的学校有150m以上的田径场(大多是土场地),民乐县中小学都有篮球场,其中,60%的农村学校篮球赛球场是水泥场地。现有23.5%的学校体育器材基本达标(指基本能适应大纲必修教材教学需要),但还有71.4%的学校只有少部分体育器材,而5.1%的学校几乎没有体育器材,校与校之间差距较大。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普遍狭窄,学生活动范围小,达不到教育部对中小学人均占地面积的要求(3.3平方米/人),[4]体育器材数量少,品种单一,大都是一些球类(篮球、排球、乒乓球),而活动又往往不配套,有足球而没有场地,有篮球没有篮球架,而这些器材质量较差,易坏、易损,有效使用期短,器材陈旧,篮球有包,足球和排球脱皮。体育活动以跑步,打球为主,内容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远远不够。学生体育“三基”普遍较差,达标率低。学生对体育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普遍掌握较少,能力较弱,尤其是中小学生,平时对体育项目接触不多,对很多体育项目根本不懂,不会看,见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做,农村学生的体育成绩大都不是经过测试得来的,而是班主任根据平时的观察估计而来,实际的达标是很低。

3.3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

调查显示,缺乏体育活动是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几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不断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例不断增加,学生近视率屡高不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不够,另外,学生在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弱点,如抗挫折能力较差,意志品质薄弱等农村中小学生身高普遍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发育比较缓慢,这既与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密切相关,又是课业负担过重,体育锻炼不足所致。[5]

4.结论

4.1目前渝水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普遍不足,致使教学大纲规定的一些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教学,正常的教学活动得不到保障,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4.2各个学校近几年都没有修建体育场地和购置体育器材的计划,而在校人数却迅速上升,体育场地器材显得更加紧张缺乏。

4.3体育专职教师的缺乏、科学锻炼身体素质的方法单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除了跑步之外,其他技能、技术根本没有。

4.4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有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5.建议

(1)学校领导要端正对体育教学的态度,既要中德育、智育,也要重视体育,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进一步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宣传力度,学校校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中华民族伟大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意义,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让学生从小有体育”,最重要的还是各级领导和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只要重视了,就能克服困难,想方设法使学校体育工作生机勃勃地开展起来。

(2)要争取社会的支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多拨一点体育专项经费,同时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自己动手制造一些土制器材(可在麻袋里装上麦秸秆,然后几个缝在一起,做成简易的海绵包,又如制作土杠铃等)。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学中应强调身心健康,淡化竞技体育要求,农村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充分挖掘乡土教材,民间体育项目,比如:沙包,铁环等,形成农村特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状况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3)总之,只要我们采取积极态度,努力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农村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促进广大农村青年身体的正常的发育和健康成长、提高生活质量、调剂学习和生活节奏、增添学习兴趣发挥重要作用,并将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宗琪主编。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事业改革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朱杰。我省部分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调查与分析[J].六安师专学报,2000.16(2):99-100.

[3] 邬宝国。浅谈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2006.19(1):140-141.

[4] 蒋丽农村学校体育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8(8):58-60.

[5] 李华生、周绍忠、李凯。我国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发展目标预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5(1):121-123.

[6] 曲宗湖。2000年中国学校体育卫生发展战略目标及对策研究[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

[7] 管水法。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2(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8篇小学校本教材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小学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