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的8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篇一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应用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推理等数学综合能力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实践证明,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对此,本文将初中数学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对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展开探究。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策略

首先,将数形结合思想适时导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数形结合思想能够使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引入时机,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讲解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理解较吃力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将知识形象化。

其次,在课堂中进一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此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等较复杂的概念,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入到解方程组这部分的知识中,通过坐标系中线的交点获得方程组的解。此外,数学应用题总经常会出现相遇、追击等路程问题,这类题目需要借助画图展现出车辆的运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掌握这类题型的解答方法。

最后,升华数形结合思想。函数的应用题比较复杂,函数与函数图像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讲解函数部分的知识时,可以先画出函数图像,让学生通过“形”总结“数”的知识,学习函数的特点。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数形结合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以数解形、以形“助”数。以下从这两个方面举出具体的实例,对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以数解形

在学习“数轴”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利用温度计上的示数引出数轴的概念;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利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画出函数图像;利用勾股定理证明三角形的直角;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利用线段的比例证明相似。以数解形的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数轴将几何问题转变成代数问题;(2)利用面积、角度等进行几何问题的解答[3].

例1:探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利用方程组的解判断两直线y=ax+b,y=ax+b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元一次方程组y=ax+by=ax+b的几何意义就是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对于上述方程组的解只有三种情况:有无数个解;无解;只有一个解,这三种情况分别对应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为重合、平行、相交。

例2:已知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y=(5-k)/x(k为常数,且k不为0)的图像有一个交点,横坐标为2.求两函数的交点坐标,并画出两函数的图像。

利用“以数助形”的思想解答,根据题目中交点横坐标为2可以得出以下方程组y=2ky=(5-k)/2,并消掉y,得到2k=(5-k)/2,解得k=1.得出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x.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4/x.根据横坐标为2求出纵坐标,得出交点坐标,根据图像成中心对称可以得到另一个交点的坐标为(-2,-2),并画出两函数的图像。

(二)以形助数

数形结合应用最多的方法为“以形助数”,在学习“幂的乘除和因式分解”时,教师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利用数轴学习有理数和绝对值;度量正方形的对角线和边长,找不到成倍数关系的对角线长度和边长,引出无理数的概念等。从“以形助数”的角度看数形结合思想,包含以下两方面:(1)利用几何图形理解复杂的公式;(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数轴构造几何图形,解决相关的代数问题。

例3:利用面积的方法证明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求大正方形的面积为(a+b)(a+b)即(a+b),将大正方形的面积看成多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分别为a,2ab,b,由此可以得出(a+b)=a+2ab+b.

例4: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式子|a|+|b|+|a+b|+|b-c|化简结果为( )

需要利用数轴解题,观察数轴上的各点的性质,判断a,b,(a+b),(b-c)的正负性质,去掉绝对值,再将没有绝对值的式子相加减,得出式子的最终结果为b+c.

初中没有学过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画出y=x-1和y=-x+2x+1这两个函数的图像,找出y在y上方对应的x的范围就是这个不等式的解。

例6:上文中的例2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若A(x,y),B(x,y)是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两个点,且x

利用所画出的图形得出反比例函数y=4/x的图像的y的值随着x的值的增大而减小,当xy;当0

总之,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的方法,将“数”与“形”进行相互转化,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将数形结合思想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带领学生进一步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谢迎春。浅析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55-156.

数学案例分析 篇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 复习课 案例分析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28-02

数学的特点决定了复习课的重要性,复习课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对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数学复习课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复习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所以,本文对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提高复习课教学的质量。

一 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在复习课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过于随意。在目标的设计中,目标和复习内容不统一,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够,对复习课教学缺乏综合考虑。其次,应试教育对复习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具有一定影响。在复习时,以考试要求为准,只要是考纲上的要求,就会反复练习,注重习题的练习。题海战术是教师常用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做题的机器。最后,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单一的复习课目标影响了复习的效果。对知识点的重复记忆,对习题的大量练习,集讲解、练习、记忆、评价于一体,反复练习和记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索然无味,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参与度的问题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复习课设计中,某教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然后归纳相关知识,要求小组代表展示,教师在旁补充。最后,教师出题,让小组间互帮互评,派代表展示,与其他小组比较,寻找解方程组的最佳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比较合理,但实际上,大多教师仅以小组合作模式为幌子,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复习课堂依然以教师讲解、学生做题为主,学生没有充分参与,教师常常为了赶进度,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直接将知识梳理,形成规范的知识架构,通过习题的讲解,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题,然后让学生交作业或当堂组织小测试,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的课堂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解决对策

1.案例简介

以案例分析来阐述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案例是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复习课教学设计。该案例主要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征、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图、教学评价、板书设计等内容组成。

教学内容:全等三角形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才能为后续的四边形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全等三角形概念等内容,这节课让学生在掌握判定全等三角形条件的基础上,并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目标:划分重难点,通过对全等三角形条件的熟练运用,并懂得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重视与他人合作。分析学生的特征:初中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要将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引入复习课堂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联系实际,结合教材,挖掘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利用较少的条件判断三角形全等的同时,书写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思考的能力。教学设计:设计时,就要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提出目标、回忆并整理知识―整合沟通―基础题、拓展题―评价和反思―分层次布置作业。可设计一些活动,如活动1基础题,活动2拓展题,并采用多媒体教学等。

2.案例分析

第一,总评价。该设计者分析了教学内容,结合教学课程标准,并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特征,使案例设计更加科学化。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知识、技能、参与过程、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总体来说该案例整体不错,目标得到落实、突出了学生的地位、合理安排了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二,目标落实到位。该案例的设计者对全等三角形的地位进行分析,说明三角形知识的重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三,教师为引导者。该案

例的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让学生参

与到教学中去,通过小组讨论、

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探究式学习,以提升自己。活动

1: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以BC、AB为边,在AC同侧作出等边三角形ABD、BCE,AE交BD于F,CD交BE于G,证明AE=CD,BF=BG。见上图。

对于基础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分析,运用相关的条件进行证明。对于拓展性的习题,可分组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整个案例都体现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并分层次布置作业,做到因材施教。

三 结束语

本文结合某教师设计的复习课教学案例,分析了初中复

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探析了提高复习教学质量的方法,从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习题、探究式学习等方面努力,取得良好的成效,以促进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立军、陈莉。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存在的偏差及其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15)

[2]古梅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和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3)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篇三

>> 保险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技校焊工工艺理论结合实习教学的策略分析 网上法学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实践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语法教学案例研究 论《法学理论》教学案例的运用 新闻教学案例运用的理论探讨 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理论传播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理论结合实践 浅析技校焊工工艺理论与技术教学的结合 论技校焊工工艺理论与实习教学的结合 抛锚式理论之光合作用教学案例分析 《万有引力理论成就》教学案例分析 变式理论与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试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搞好职高数学教学 刍议我国法学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一则数学教学案例 外科护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ME100S

[7]周世权,李智勇,赵轶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构建[J].Education Research Frontier,2016,6(4):155-158.

[8]周世权主编。基于项目的工程实践实操指导书[J].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9:19-28.

Abstract:Program,implement method and teaching effect of principl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practice are investigated by taking casting process as a case in this paper. Make full use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site and equipment conditions,the cultivation of relevant technological knowledge,engineering quality,engineer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as well as team spirit is melted into the relevant teaching links of the classroom,workshop and training room. Solid foundation will be established and references accordance will be provided for the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of other chapters.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篇四

关键词: 数学探究 合理猜想 类比 归纳

1.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关于数学教学的一种理念、策略和方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探究性学习着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问题性、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这些特点展开探究性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把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我结合若干案例,对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作一些分析。

2.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过程及案例分析

结合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主动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习得性原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种操作过程进行阐述,并进行案例分析。

2.1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将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观的知识,这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具体的有:(1)创设应用性情境;(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4)创设直观性图形问题情境;(5)创设新异悬念情境;(6)创设疑惑性陷阱情境。教师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可以营造一个宽松的探究心向,使问题呈现巧而生趣,准而能思,找准创新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从而把探究性学习渗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我举几个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案例。

2.2.1创设应用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应用的问题值得研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留心身边的问题。

案例一:某市目前家里用电每度0.38元,用煤气每立方0.9元,在不影响环境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加热快慢,使用电和煤气,到底哪个更合算?

案例二:手机全球通号码收费方法与神州行号码收费不同,如果主要是手机打市内电话,选择哪个更合适?

案例三:家里使用市内电话,怎样打电话用最少的钱?设计一个方案。

通过上面的三个案例可见学生进行身边的实际问题很多。知识缺少发现,只要有心就不愁没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具体,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学生要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需要进行资料查询、调查情况、设计实验、数学建模,最后求解问题。

2.1.2创设趣味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案例四:设P(3,2)为抛物线y2=2x内一点,F是抛物线的焦点,Q是抛物线上的点,求|QP|+|QF|的最小值。

这个问题,许多学生能够很快地利用抛物线的性质,把|QP|+|QF|的最小值转变成P到准线的距离|PK|(K为垂足),从而得到解决。但我们可以把问题深化:在物理学中光是沿着最短的路线行走,那么从抛物线的焦点F射出的光线经抛物线的切线反射是否沿着F-Q-R(这里QR是垂直于准线)的路线?在抛物线中是否意味着经过焦点的(直线)关于抛物线的切线对称的直线平行于对称轴呢?并建议学生用电筒去观察研究。

对于上面这个案例,有一种趣味性的情境把它与物理学中光线的性质联系起来了,对问题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将这个问题联系到物理学问题,并且通过实验创设了一个趣味性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1.3创设开放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案例五:在椭圆=1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隐去结论,改编成:“椭圆=1是否存在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相互垂直?若存在,求出该点;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即成为一道探索题。

再接着将条件变换,问:“是否对任意椭圆都存在一点,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即改为一道开放题。

上面这个案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渗入了主动探索,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道题目主动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把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体验创造成功的感受,并以此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探究性教学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2.2提倡合理猜想,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类比、归纳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了解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下面我们从类比猜想和归纳性猜想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举出案例,阐述合理猜想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2.1类比猜想在探究性教学中作用。

类比是提出新问题,作出新发现的重要源泉。类比性猜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常会用到类比性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类比性猜想的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

2.2.2归纳性猜想在探究性教学中的运用。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或现象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科学方法。它分为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我从不完全归纳法出发,举出一个案例对探究性教学进行分析。

案例六:求证:(其中111…1为2n个,222…2为n个)

这道题目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很简洁,没有任何条件,似乎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当n=1时=3,当n=2时=33,当n=3时=333……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此时就可以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测,就可以对这个猜测进行证明,从而可以证出此猜测是正确的。

这个案例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归纳猜想,这个方法容易得出相似的规律,由个别特征猜测出整体特征,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容易让学生接受。

2.3实践探究在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实践探究要求学生求异求活求新。培养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应从培养学生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要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康海。高中数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数学教学研究。

[2]刘胜群,杜毅。谈数学例题的探究性教学。数学教学研究。

[3]戴国仁。习题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篇五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教学法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27-01

问题教学法指的是将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等,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思考。其主要的步骤分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求得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在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下,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究,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教师要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教学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鼓励和激励,使其主动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有关的数学规律。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

一 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数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问题教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为基础,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设置问题和教学情境时,要把握好所学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找准切入点,最大程度地实现所设置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探究。

如在教学“平面向量知识”时,我根据学生目前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教材的主要内容,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在奥运会铁人三项的游泳项目比赛中,运动员要横跨某个区域到达对岸,某个运动员在静水中的游行速度是5km/h,比赛中水流速度是4km/h,向学生提问,假如运动员想要径直的游到对岸,那么他实际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游行的速度又是多少;若要使自己游行的距离最短,垂直的到达对岸,那么运动员该朝着哪个方向出发,在游行中他的实际速度是多少。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将教材中的平面向量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们对知识能够有形象具体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问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二 利用典型问题,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

高中数学知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的集中反映,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利用典型的数学问题,能更好地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服务。所以,在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要选择一些涉及内容广、覆盖知识点较多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们运用目前所掌握的知识,自主地去探寻问题的答案,使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进行向量知识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将各个有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连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在直角ABC中,已知BC的长度为a,∠CBA为90°,假如PQ的长度为2a,并且B为线段PQ的中点时,那么当PQ与BC的夹角为多少度时,BP·CQ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让学生自由结组,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从而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相关知识点,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再让同学们对解题方法进行总结,比较它们之间的优缺点,从而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 将问题进行有效的连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其中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每个大问题都是由多个小问题组成的,通过这种问题链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因此,要为问题的提出设置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关的问题链,进行有效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对问题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如在进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使用目前掌握的方法对其进行求解,这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然后展开等式的左边,让学生对其进行配方,求得方程的解。

四 总结

以上是本人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分析。研究得还不够充分,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总之,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应用问题教学法,还需更多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数学案例分析 篇六

关键词:案例分析教学; 小学数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73-01

数学这门学科是重要的,数学成绩决定着学生综合成绩的高低,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很重视数学的学习,但是大多数学教师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而且课堂的气氛变得很沉闷,阻碍学生知识的吸收,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得不到提升。案例分析教学就是采用一些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案例都与教师要讲授的知识点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案例的思考与研讨,可以让学生对接下来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深入地了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有促进作用。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采用固定的教学方式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板书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摘录,学生不能拥有充足的自主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与思维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进行难题的解决时,对题目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从而获得清晰的解题思路,促进解题效率的提升。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中,会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缺乏,不仅导致课堂的氛围变得沉闷,使学生很难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还会出现一些学生的分神现象,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效率降低,阻碍了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 对于例题的选取存在不足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选择适合学生的相关例题,导致无法实现例题教学的优越性。例如,一些教师在选择例题时没有深入考察学生的数学水平基础,如果选择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作为例题进行探究,就会给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带来阻碍,这些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无法有效理解这些例题,会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反之,如果教师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题目作为例题,就会影响那些基础优秀的学生的提高,轻松解决这些例题,却没有对于知识量有效丰富,就会导致这些优秀生自高自大。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教学的建议

(一) 教师需要做好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做好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开展教学的关键,在案例的选择方面,教师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与时间,选择合适的案例,这样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投入一些精力对学生基础水平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设立难度的例题或者采用分层的方式,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立符合他们实际的例题,这样学生可以有效进行例题的分析与理解,从中吸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的运用方式,提高解题能力。

(二)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小学生缺乏主动探究意识,所以需要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有效的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思考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参与思考的主动性。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都是跟着教师的步伐,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案例分析教学中,教师不需要让学生按着一定的要求进行思考,而是让学生自由思索,同学之间可以展开讨论,彼此交换想法。例如,讲解《圆柱的表面积》这一章时,教师通过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就会明白所求圆柱的表面积,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对于长方形面积的求解学生都很熟悉,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 可以采取新型的教学形式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幻灯片的播放,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思考有促进作用。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章时,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放映,学生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由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组成,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一个三角形的两倍。通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结束语

案例分析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将一些具有抽象性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案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探究能力。所以教师需要重视案例分析,在教学之前需要投入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工作,案例分析教学对学生数学成绩以及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由于小学生缺乏主动意识,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数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篇七

关键词: 数学; 评价;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96-01

一、案例

案例一:课堂中经常听到,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后,就说:“你说的真好!你真棒!”更有夸大其词的:“你是我们班最聪明的!”“没有人比你更厉害了!”;要么,常见课堂上学生回答错误后,教师就说:“说的不对,请坐下。”“错了,谁再来?”……

案例二:在某学校家长开放日的一节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提问:“4+5=?”,一位学生高举小手,大声地说:“4加5等于8。”这位教师用了三句话这样评价:“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

二、问题分析

由以上案例一可以发现,只给予“你真棒!”“你说得真好!”等简单赞扬的话语,这样的评价当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你真棒!”——棒在哪?“你真好!”——好在何处?教师简单的赞扬,评价不明确,导致学生求知不深入,浅尝辄止。或给予言过其实的评价让学生滋生自满情绪,变得心浮气躁。要么,给予“说的不对,坐下。”等简单定论,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课上到最后没人想举手了。再看案例二可以发现,这位教师的三句话是多么的巧妙。第一句“很好”,充分肯定了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第二句“很接近”,既给予了学生希望又婉转说明了不正确;第三句“谁还有不同意见?”,把思考留给大家,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课上到最后,小朋友们都高举小手,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评价语上多练内功,使评价语发挥激励、指导的作用。如果我们进行课堂评价时能做到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独特创新,就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使学生以更强的自信心投入学习。在目前,一线课堂口头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评价语言和标准单一、僵化。在口头评价中,语言单调、笼统、含混不清,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表现在评价标准上,有三种心理定式:一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评价定势。二是以优秀生为中心的评价定势。三是以整齐划一答案为中心的评价定势。2.评价侧重于学业成绩,忽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新课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然而,现实中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非学业评价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评价的范围很窄,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而对学科教学中丰富的培养目标,如对自信心、创新习惯、思维推理、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与分享等等,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3.评价主体单一,自评、互评流于形式。口头评价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现象十分普遍,而忽视学生的参与与主体性的发挥。有时组织一些学生自评和互评,但这些评价模式还很不成熟,一部分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明确的评价目标与标准,忽视对学生的反思、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等。

三、启示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每个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评价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直接动力。要真正营造充满生机,焕发人文气息的课堂,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注重正确性、激励性、多样性、多元化评价,同时无声语言的评价是补充。让评价具有真诚性、针对性、指导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发挥评价所具有的神奇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1.正确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犹如高速路上第一次行驶的小汽车,教师要适时充当一个“三岔路口的标志牌”,及时明确的“指出方向”。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到前进方向。2.激励性。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对学习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适当的点拨,留些时间,让学生重新感悟,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3.延时性。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某些教师常常是“一锤定音”,容易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而助长学习上的依赖性,学生甘当听众、观众。而延时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研讨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普通的一员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发展、去分析、去论证。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应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而要学会转化、调动体态语言、让学生评价等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4.独创性。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口头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如“送你智慧星”;“太精彩了,今天你以某某学校为荣,明天某某学校以你为荣”;“来,握握手,祝贺你取得的进步。”等等。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可能不断变换表达方式,语气诚恳,态度宽容,要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展示课堂评价的魅力,在评价中师生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数学案例分析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错题 案例 分析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时常面对数学错题是无法避免的情况,但是,在解决错题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帮助学生们从错题中迅速找出错误,并且及时地纠正错误,最后通过错误吸取经验,尽量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差错,这一系列的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以下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常见小学数学错题找出的案例,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希望今后对自己的教学能有帮助,愿与读者共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一、小学数学错题案例分析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满怀激情地讲课,并且也能够根据往常的经验激发学生们的听课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中,师生同时能将例题一类的练习题准确无误地完成。但是,在学生独立完成数学题的时候,往往看到的并不是我们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总会出现这样那样、差别不一的错误。有些教师或者学生会认为是解题过程中太粗心造成的,当面对学生们形形的错误时,我才体会到这并不单单是粗心的问题:部分学生的错误是在于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知觉,因而出现错误;也有部分学生是对于数学题只是笼统地看一下,缺乏深入分析题目的习惯等等。为了找出错误的真正原因,对小学数学错题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出错的地方,因而从根本上避免错误,是很有必要的。

二、常见出错案例及有效解决措施

错题案例一:

在低年级的课本中,有此类数学题:____-13=23,学生们往往会在填空处写为10;或者____÷3=3,学生们往往会在填空处写为1。其实通过对学生给出的答案中可以得知,学生们并不是不会做这些题,而是在于题目的展现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恰恰这些变化对于认知水平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相应的困难的。低年级学生的知觉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以及特征,不能很好地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并且对自己的知觉无法有效地加以控制,不能正确分析感知的对象。低年级学生看见这类数学题最先进入视线的是数学题中的运算符号,大部分学生不会特意地去对完整的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通过教学经验,我认为低年级的学生心中总认为数学题的结果总是在最后读,而以上数学题恰恰改变了展现形式,由此一来,学生们会把自己首先进入脑海的运算符号及展现的两个数字结合计算,最后得出了错误的结果。

解决措施:如果这些错误出在高年级学生身上,也许会在检查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错误,并能正确地纠正过来,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做完题后根本不会检查,即使有少数学生检查也是囫囵吞枣,大致遛一遍,不能发现错题。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例如案例一中的两道题,学生只要将最后的结果放在填空处,然后进行计算就会发现填空处是错误的;第二种方法是圈出关键词,让学生们在对题目进行解读时,把题目中关键的词语圈起来,然后围绕自己圈出的关键词去理解题目,对题目能够理解透彻后,才能保证不会出现错误。

错题案例二:

在对运算定律的乘法分配率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我将前期总结的一些定律分配式写在黑板上,然后根据这些定律进行解题。其中一道题是这样的:(30+4)×16。大部分同学可以根据黑板上的定律将此题正确解答出来,但是有个别的几个同学是这样写的:(30+4)×16=30×16+30×4。这几个同学是将乘法分配律中的两个关键词没有理解透彻,这两个关键词为“分别”、“这个数”,因此出现了以上错误结果。

解决措施:以上已经分析出学生的错误解题结果是出现在对乘法分配律中的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不够透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在备课时要对学生们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并在课堂讲解中及时地指出,做好预防工作。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易出错的题型的认识,教师可将类似的题目写在黑板上作为例题,师生一起合作,边做题边将定律重复一遍,然后将相似的数学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总会有一两个无法避免地出现错误,老师可以在此时及时地捕捉错误,这些极少数的错误往往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素材,通过师生一起讨论找出错误所在并正确纠正。

错题案例三:

一工程队要修建的马路总长度为2080米,已经以每天修200米的速度修了6天,余下的每天修220米,那么,这条路修完还需要几天?在一次作业中,老师把题目变化了一个字,把最后的“这条路修完还需要几天”改为“这条路修完共需要几天”。这样一来,计算结果就会有所差别,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解答此题时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字之差,结果给出了错误的答案。

错题案例四:

每支水彩笔要3元,买5盒一共要用多少钱?有的学生用加法来解此题,即3+5=8,因为,他们认为在遇到这类含有“一共”的数学题时就用加法,而问题中有“剩余”就用减法,根本不去分析题中的条件内在的关系。

解决措施:以上两个错题案例,虽然题型不同,但是出现的错误都是由于定势思维导致的错误,定势思维可以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首先,错题案例三,究其原因是在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加上为了着重强调某类题目的题型,在平时的练习中长期解答此类题目,同一种解题方法经过多次的使用,学生的思维会逐渐形成一种定势,今后在看到这种题目时,就会套用之前存在脑海中的思维模式,只要大致内容相同,学生们就会粗略地读一下题目,然后凭借自己平时的解题经验进行计算,根本不会顾忌题中是否有其他变动,因而容易造成错误。

错题案例四,针对定势思维造成的解题错误,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可逆性思维的训练,并且要在训练过程中加以对比分析,有目的地进行顺、逆思维的转化练习,通过对比分析,达到学生们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在解题后运用“倒过来想一想”的逆向思维方法。此案例解答完毕后,如果“倒过来想一想”,则很容易会发现结果是错误的。而且要让学生理解加法与乘法的意义,前者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求“一共”用加法计算,它只是加法应用题中的一种,要对于学生的错误理解进行纠正,让学生们知道不能看见“一共”用加法,而是凡是把几个数合并起来时,则需要用加法。

错题案例五:

①小明家养了白色和黑色两种兔子,白色兔子8只,黑色兔子5只,黑色兔子比白色兔子少出几只?②小明家养了白色和黑色两种兔子,白色兔子8只,黑色兔子比白色兔子少3只,黑兔有多少只? 这两个案例较为相近,大部分学生通过读题会分不太清楚,单凭脑海读题可能不容易找出之间的规律,有的同学甚至会用加法计算。

解决措施:我教给学生们一个不易混淆的方法,遇到这种谁比谁多或者谁比谁少的题目,可以写在草纸上进行比较。如对于①,首先写上白兔8只,黑兔5只,一目了然就会看出黑兔比白兔少3只;对于②,首先将白兔8只写在草纸上,黑兔比白兔少3只,即为黑兔比8只少3只,则很容易得到黑兔有多少只。

错题案例六:

学校举办一次春游,老师和学生一共是14人,每只船限坐4人,学校至少要租几只船?有部分学生是这样解答的:14÷4=3(只)……2(人)。答:至少要租3只船。通常在解题的时候,解答之后得出的商和余数都是直接的答案,往往并不需要考虑别的的生活因素,直接写答案即可,因此,学生也逐渐养成了算完就答的习惯。

解决措施:以上案例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难得而又十分贴近我们生活的典型数学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此类题目时是需要与实际相结合的。老师需要提醒学生:“一只船只能坐4个同学,余下的两个同学也要春游啊,而且不能与其余同学挤在一条船上,所以这2个同学也必须要坐一只船的。”通过这样的解释,同学们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进一步完善措施

1.正确对待错题现象。

数学错题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大家常说“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处于成长时期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及方法还不是十分完善,数学做错题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有关学者曾提出,不仅是小学生,任何人都有可能做错数学题,只是错多与错少的差别。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力,也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同样的道理,做错题也可以说是小学生的权利,我们要正确面对,而不应该去一贯地指责学生们,要偶尔允许学生出错,并宽容对待,要帮助学生在错题中找到出错点,并通过分析错因,及时纠正错误。

2.合理运用错题。

正如上面提到的“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力,也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做错数学题恰恰就是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并且是十分带有童气的一种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此时,合理地抓住出错点,并及时地归类追因、吸取教训,同时反思教法、改进教学,这样一来可以说是“坏事变好事”。由此看来,数学错题只要能够合理地进行运用,完全可以成为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宝贵探点。

3.建立个人错误题库。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成绩层次不一的学生,这些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也不尽相同,自我发现后,及时的自我反思才是每个学生自身得到提高的一项基本措施。我个人认为,让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错误题库,让错误题库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宝库,是较为有意义的一个项目。

首先,在建立错误题库时,不仅要将正确的算式结果进行记录,而且要将错误算式结果进行记录,这样便于比较,避免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

其次,错题库建立之后,要定期翻看回顾。可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也可由老师整理出错较多的题型在课堂中进行逐一讲解,以此加深同学们对常见错题的印象。

通过建立错题库,学生不仅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之处,时刻对自己加以警戒,同时培养了细心学习的态度。

四、总结

数学错题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尤其是在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时期,此现象更是无法回避,并且出错类型可以说是形形、千奇百怪。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及时用心地找出错误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并将合适的解决方法讲解给学生们,使其能够尽量避免同一类型的题目再次出错。

参考文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这8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