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学随感优秀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这7篇教学随感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教学随感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随感 篇一

关键词:学友冰清玉洁真心教一无所求全意爱

20年――好长,感觉起来却好短,回首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感触涌上心头。新课程改革深深地触动了我那没有完全僵化的心灵,也激发了我那久违的青春激情,忍不住雄心再起,要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逐鹿中原”。为此发表以下几点浅薄的见解,送与同行作为饭后笑资。

一、视学生为“学友”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而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从这些方面出发,并把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这次新课改革的重头戏。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出发,转变观念,明确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应为学生服务好,难道还真要设教育的“12315”吗?不要让我们的学生不满意,我们应自觉地为学生服务好,尤其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应该在保留应有“师尊”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快乐、有序的学习氛围,彻底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心理,使学生感到老师就是他们的“学友”,乐意和老师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乐于动手、勤于思考、勇于表达,真正体验学习快乐,做到寓教于乐。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磨合期,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多和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想方设法和学生达到零距离,从而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不能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心理,当学生有逆反的提议,并且在上课的过程中破坏了我们课前设计的整个教学思路时,应迅速地调整思路,找出应对措施,千万不能生气,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整个教学,对好的提议应鼓励,对不甚好的提议也不要一棍子打死,更不要为了“师道尊严”进行镇压或讥讽,要牢牢地记住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 “自己人效应”,处理好课堂教学,记得魏书生说过:“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要想使学生接受你的态度、观点,那么,你就必须同学生保持是“自己人”的关系,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如果想要学生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接受你、喜欢你,否则你就会失败。因此我悟出:尊重学生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基石。简单地说:就是把学生视为我们心目中的“亲人”。自我约束、自我构建“学生是教师的学友”的新理念。

在新的理念下,我感觉到教师应主动和学生融合到一起,和他们谈理想、谈生活、谈兴趣、谈学习,尊重他们、呵护他们、帮助他们;对学生多鼓励,不批评;多建议,不命令;多点评,不讥讽;千万别伤学生的自尊心。久了你会发现和学生的距离近了,课好上了,“差生”并不差。正如雷尼・富勒所说:“如果我们还固执地透过唯一一片滤色镜片去观察智慧的彩虹,那么许多头脑将被误认为缺乏光彩。”这是千真万确的。《教育艺术大观》中说:“一位父亲挽救了爱因斯坦,一位母亲挽救了爱迪生。”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就更应该把今天的学生看成是“学友”,关爱、帮助每一个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冰清玉洁真心教,一无所求全意爱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始终忘怀不了的是实习结束时恋恋不舍、挥泪告别的那一幕。也许你会问为什么?因为它是我教学生涯中最成功的典范。我时常问自己,为什么后来总不能超过实习时的教学?时间过去了这么久了,我总算捕捉到了一点为什么的影子,概括起来,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表示:那就是――“冰清玉洁真心教,一无所求全意爱。”

现在想来――实习的我是个没有完全走出校门的学生,心无杂念,一心只想把学生教好,真心的对待每个学生,帮他们找原因,助他们克困难,与他们共甘苦,同他们打成一片,甚至没有老师的样子,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老师还是学生,那时的学生特愿意和我在一起谈天说地,是学生心目中的大哥,学生对我更是有什么说什么,根本不存在个“怕”字,短短三个月,没有任何压力,就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正因如此才会出现恋恋不舍、挥泪告别的那一幕。真正成为一名教师后,我也像所有人一样带着满腔热血和激情,非常努力地去干好工作,并取得了赞誉,深得领导的好评,但我却认为没能达到实习时的境界,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多少带有私心杂念,并有所索取;附着年龄的增长,校家兼顾,更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了,何谈心无杂念,想要超过只能成梦想。再后来,又有了要树立教师威严的心理作祟,与学生的距离是越拉越远,又怎能超越自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老吾老亦及人之老,幼吾幼亦及人之幼”,推而广之,我们做教师就更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不要再等待、犹豫、找借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做到“冰清玉洁真心教,一无所求全意爱。”

综上所述,教好学生是我们教师一生的追求,我们教师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理念,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做“学友”“火箭”“飞船”,载送学生一起上蓝天。让我们携手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冰清玉洁真心教,一无所求全意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阵地上“极目楚天”。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2.胡海波,韩道军。《谁的面子都不看 只看学生的面子》.中国教育报

3.完成角色转换 大学生就业前需心

理充电。北京晚报。省略2003/07/01.10.01

4.我本农人的博客―新浪博客:情感语文,绿色写作(下)

教学随感范文 篇二

赏乐随笔,作为一种激发学生感悟音乐、赏析音乐的音乐教学方式,一直以来未受到高中鉴赏课堂教学的重视,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大多以学生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为满足,对于乐曲更深层次的内涵以及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法等则多停留在不甚了了的浅尝辄止层面,因此,在教学中的随意性就容易显现,大大弱化了音乐艺术审美的实质。

笔者认为,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写赏乐随笔,对提升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就此,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写赏乐随笔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关于赏乐随笔的作用

赏乐随笔通常被认为只是音乐鉴赏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实,笔者认为,赏乐随笔应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以乐载道,以美育人”的作用,是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一种高效教学形式。

1.赏乐随笔,能够高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音乐是瞬间艺术,稍纵即逝,在实际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中的曲式结构、和声、调性色彩等理性的音乐要素很难用感性的方式表述出来,而教师对音乐知识的理性呈现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赏乐茫然,故此时教师通常会为了“感”而舍弃“理”,以至于对音乐作品的教学和学生的感悟处于浅层、表象的认知状态,无法深入到音乐作品的灵魂深处,当然也就无从感受音乐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情感。而此时如果引导学生用写赏乐随笔的形式来分享赏乐之感,则教学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学生可以从自身体验中找到与音乐作品的共鸣。这种随乐而动、由心而生的赏乐情感往往是有感而发、有据可依、有真情做支撑。因此,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写赏乐随笔能够将音乐灵感赋予学生,能够使学生的鉴赏才能得以逐步产生“量”的嬗变,“质”的飞跃,使学生的音乐理解层次向系统和纵深发展……

摘自学生随笔:《希伯来的天堂》――赏《辛德勒名单》主题曲有感

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灵感到极大的震撼。更使我震撼的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曲。伴随着小提琴忧伤、如泣如诉的旋律……

哀婉动人的旋律,描述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路历程。……随着辛德勒接过戒指的动作,影片主题旋律再次响起,将画面中的感人气氛推向了高潮。在画面以形象、精练的电影语言表现内涵的同时,音乐也用从主题发展出的悠长、绵延的旋律线表现了辛德勒与他倾尽全力救出的这一千多个生命之间结下的难舍亲情……

2.赏乐随笔,是感悟、分析、理解音乐并达到情知合一的有效手段

音乐是感人至深的一种艺术,单凭理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唯有通过切身的感受,音乐方能化为己有。音乐鉴赏教学中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分析和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掌握基础的乐理、和声、音乐史等各种音乐知识;二是理解音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精髓及其音乐审美价值。

在实际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多偏重或甚至集中于音乐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引导学生更多的感悟、理解音乐作品的精髓及审美价值。殊不知培养学生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学中,写赏乐随笔时可以引导学生先“以内衍外”(根据内心对音乐的感受进行记录和分析),然后再“以外促内”(通过分析、整理促进对音乐情感内涵的理解),最后达到“情知合一”。以下笔者根据学生随笔实例来说明学生通过写赏乐随笔进行感悟、分析、理解音乐的演变和升华过程。

摘自学生随笔:《三赏》

一赏:第一次听大提琴版的《D大调卡农》时就爱上了这首曲子和低沉略带忧伤的大提琴√快回答★www.kuaihuida.com√。而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是在韩国电影《假如爱有天意》里面,悲伤的故事配上伤感的音乐,不知道到底是谁映衬了谁,气氛就这样营造起来了。某些意义上来说音乐和画面是互相配合,交相辉映的。

二赏:一直以为卡农就是曲子的名字。直到音乐鉴赏课中刘老师介绍巴赫时才知道原来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D大调卡农》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三赏:《D大调卡农》的主旋律由大提琴负责,三把小提琴负责和音,缠绵悱恻。一个低沉,一个空灵,很好地将这种生死之恋的感情表达出来。卡农里承载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意义和它背后的那个故事。至少它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对他殉情的恋人的思念和哀伤,它代表的轮回和希望已经远远大于最初的本身。

3.赏乐随笔,能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材”源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应不仅限于教科书中的教学资源,教师还应高度重视其他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和参与各类音乐鉴赏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聆听音乐、交流音乐、实践音乐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此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用写赏乐随笔的形式把对课外丰富多彩的音乐资源的感悟记录下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材”源。

教学随感 篇三

1.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健全生对随读生表现出歧视、冷漠、不接纳的态度,有意躲避、疏远等的行为。

2.课堂教学不是以全体学生为主要对象,而是少数优等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随读生参与的机会便更少,

3.课堂教学中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随读生的特殊需要。

4.课堂教学中对随读生的照顾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教师的教学顾此失彼,用大多数学生的时间来满足少数随读生的特殊需要。

5.课堂教学中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随读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影响。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质量,导致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或随班就坐。这样,提高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质量便成了保证随班就读圆满实施的关键性问题。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营造对随读生认同、宽容和友爱的教学气氛

认同、宽容和友爱的教学气氛是随读生解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各方面能力的保障。

首先。作为班级一分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随读生要以一种义务感和责任感来诚心诚意的帮助随读生,而不是一种恩赐的态度对待随读生。要尊重、信任、鼓励和帮助随读生。对随读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都在全班学生中充分肯定,在教学中不断的鼓励与支持他们。

在有随读生的班级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找来学生的座位号名单牢记。正式上课之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同学们,老师虽然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但我却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你们相信吗?”当说出每个学生包括随读生的名字时,尤其是随读生兴奋极了。这样,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特别是随读生对教师产生了一种亲切和依赖感。因此,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也产生了兴趣,这样他们就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其次。作为班级中的健全学生对待随读生要接纳、尊重、鼓励与宽容。应该要努力作到:不因随读生的缺陷而歧视他们;不因随读生的不正确回答而嘲笑、讽刺他们;对随读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滴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拍手鼓励,与随读生交朋友。为随读生共同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生活氛围。

二、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为提高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作保障

随读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应针对不同情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尽量减少环境因素对他们学习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对于低视力儿童应提供适当的照明,安排合适的座位,提供大字课本,准备盲文纸、板和点子笔以及助视摸读器等必备的学习用具和仪器。

(二)对于听力障碍儿童来说物质条件的支持主要是教室环境要能满足其学习的特殊需要。如:尽可能的为他们配备助听器,安排在光线有利于看话、离教师较近的位置,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相对集中的学校如有条件最好建立资源教室等。

(三)对于智障或学习有困难的儿童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教具、学具等。

(四)班级规模要合适,一般不要多余40人为宜。利于教师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有特殊需要的随读生。

三、正确把握健全生和随读生教学的主次关系。解决客观存在的矛盾

首先要看到,对健全生的教学是矛盾的主要一面。在有随读生的班级里。健全学生是主体占学生的绝大多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主要的教育对象,而决不能主次不分,甚至主次颠倒。如果仅仅注重了对随读生的教学而忽视对健全学生的关注,那么,即使随读生的教学进行得再好,也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代价,从而只能是一堂失败的随班就读课。

另外要看到,随读生也是班级的一员,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我们必须在对健全生教学的同时兼顾对随读生的教学,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堂成功的随班就读课,应该既是一堂优质的普通教学课,同时又能对随读生实施有效的特殊的教学。

(一)从教学目的确定上,作到同一教材,不同要求。在学内容上,根据健全生和随读生的不同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分组教学。对健全生明确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确定教学目的:对随读生应该在健全生要求达到的基础上,降低标准,减少坡度。克服教学中存在的全班一刀切和对随读生不做要求,变随班就读为随班就坐的倾向。

(二)从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贯彻同一原则,不同方法。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和直观教学。对于同一教学问题的启发,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设问,根据随读生记忆、理解、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特点,教师应将复杂的问题拆散,设计出知识“零件”问题,回答后再进行组合,引导他们完整准确的解决问题。

教学随感 篇四

融合教育强调普通学校在不影响普通学生教育的原则下,做出改革以适应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强调“有意义的融合,共同成长,主动的改变(包括教师的重新教育)”。在我国,除了特殊学校外,对残疾学生较为普遍的安置模式是“随班就读”和“特殊班”,随班就读是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特殊教育儿童的一种安置。如何做好随班就读生的融合教育呢?我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实践。

一、加强学校的环境建设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要走向人本化、生态化,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融合有意义,特别需要营造以人为本、以关爱为核心的校园环境。署前路小学重视校园的环境建设,改善校园的环境,重视物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的整体建构。具体做法是:

1.加强学习交流,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学校人际环境的核心,是搞好随班就读工作的关键,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更新观念,才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制定了学习、培训、竞争、研究的教师发展机制。

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完成了心理健康C证和B证的培训学习,还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市、区级的随班就读工作培训和学习,了解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趋势。通过学习和培训,教师的随班就读工作理论知识有了很大提高,教育观念明显转变。此外,学校每学期都会邀请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教师们普遍反映这些专题内容听着亲切、用着贴切。讲座内容不光有新理念,还有教师教学的具体实践,全体教师能在参与讲座的过程中了解随班就读工作的新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付诸实践,有利于更好地搞好随班就读工作。

本学期,学校又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了广州市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导论”的学习,通过这一次系统而全面的学习,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有了一次更大的提升,明白了特殊学生不是没有学习能力,只要教师选择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们,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当然,教育特殊学生对教师、学校和家长都是极大的挑战,通过学习,教师们对特殊学生的身心特征与教育需求有了新的认识,也学到了一些教学策略与班级管理的办法,提升了他们的融合教育技能。

2.开展多彩活动,形成温馨环境

随班就读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自卑、胆怯、孤僻、自闭,或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甚至执拗、偏激。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要凸显“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校注重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为随班就读的学生创设展示的舞台,如劳技竞赛让随读生郭同学大展风采;体育竞赛让随读生徐同学体验成功;学校组织“踏青节”活动让学生们一起手拉手去感受春天;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还有清明节扫墓、运动会、“六一”儿童节、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植树节等活动,都能让特殊学生充分体验校园生活,感悟集体荣誉。活动给随班就读生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环境,让他们体验生活、增加自信、丰富内心世界,在充满关爱的校园里真切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愉快地接受教育。

3.设置资源教室,建设支持性生态环境

为促进特殊学生更好地与普通学生有意义地融合、共同成长,我校把为随班就读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在学校教室数量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在环境方面作出了最大努力,设置了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学校注意充分发挥资源教室的作用,弥补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不足,制订教育方案,安排好时间表,尽量满足各类随班就读生的特殊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这些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建设随班就读支持性生态环境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班级环境建设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不论普通学生还是特殊学生,班级都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佳的环境,因此,加强班级管理的教育环境建设是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加强班级管理,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呢?学校的措施如下:

1.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主要指随班就读生在所处的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即教师与随读生的关系、随读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游戏等活动之中。班主任从接手随班就读生开始,就根据随读生的个别差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实施分类教学,帮助随班就读生在学习活动中消除畏惧、紧张情绪,克服自卑感。如随读生徐同学平时沉默寡言,遇事畏缩不前,不敢尝试,总说“我不会”“我不行”。针对他的这一特点,班主任鼓励其他学生与班主任一起多与他交往,多为他提供表现的机会,一旦发现他有困难,大家就伸出援助之手助他闯过难关,发现他有一点进步、取得一点成绩即予以肯定,及时表扬鼓励。渐渐地他不再自卑,树立起了自信心,性格也变得开朗乐观,与同学相处也很愉快,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心理。

同学的关爱、团结和帮助能给随班就读生强烈的潜在影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成果。我们在有随读生的班级要求学生要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让随读生能在一个得到帮助、心情舒畅的班级中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今年,六年级随读生高同学生日那天,班里其他同学把备好的生日礼物送给他,小小的礼物承载着同学们的真诚与关爱,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真情,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满怀信心地抬起头做人,挺起胸前进。

2.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直接影响着随读生的心态,没有教师的爱心、恒心和耐心,就没有学生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要关爱随读生,尊重、期待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凭着高度的耐心和深沉的爱心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在愉悦的气氛中与同学交流情感,获取知识。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方案时既要考虑班级的集体教学,也要兼顾随班就读生的个别教学与辅导,可以制订个别教学计划,采取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例如三年级随读生王同学患有自闭症,注意力无法集中,不敢大胆发言,恐惧心理比较严重。在教学中,教师鼓励他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肯定他的回答,教师一次次的表扬和鼓励逐渐地增强了他的自信。同时,根据对他在课堂上情绪变化情况的分析,我们又专门制订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刚开始一天需要几个小时在资源教室由资源教师单独辅导,而一年半后的今天,只需每周3次、每次40分钟在资源教室由资源教师单独辅导,其他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在班级上课,并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经过教师们的努力,王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人格也得以健康发展。

三、加强协伴环境建设

协伴,顾名思义,就是互相协作的伙伴,这里体现的是一种平等互助的理念。为了缩小随班就读生在学校、社会适应等方面与普通学生的差距,我们采用“同伴指导,互相协作”的方式,一方面,同伴与随班生的年龄相当,心理基本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比起教师、家长而言更容易相互沟通、相互接纳;另一方面,通过团结协作,建立起互相协作的伙伴关系,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普通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校内成立“爱心小伙伴”小组

我校为每位随班就读生专门成立“爱心小伙伴”小组,这是随班就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小组成员分别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和帮助每一位随班就读的学生,让随班就读生在与小伙伴的交流中消除孤独、感受友爱、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和社会,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爱心小伙伴”一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每组选配2~4人,选配的助学伙伴必须是品学兼优、有热情、有耐心的正常学生,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包括课前帮助预习要学习的新内容,课中帮助完成课上的练习作业,课后协助完成作业;在生活中加以协助,包括带领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帮助行动不便的同学等。

2.社区安排“阳光玩伴”

让特殊学生以随班就读的形式进入普通学校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因此特殊学生所生活的社区也是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专家对社区感的环境因素作过研究,发现社区感与社会认同对特殊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Bramston曾经研究了智障青少年社区与邻里支持的关系,结果表明智障青少年的归属感得分与邻里支持的得分成正相关,如果社区没有给特殊学生以关怀,这些学生就容易缺乏安全感,社区感普遍较低。这个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和社会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在专家研究的引领下,我校十分关心随班就读生的社区感与社会认同度,对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所生活的社区进行了调查,并与其家庭沟通,与这些特殊学生所在的社区交流合作,开展了“阳光玩伴――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系列活动。这些做法使特殊学生的社区感和社会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随感范文 篇五

关键词:竖笛;方法;兴趣;质量

竖笛因为便于携带、具有固定的半音音高、易学易吹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进入校园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已成为必然。让学生真正爱上竖笛课,爱上竖笛,一直是音乐老师不懈的追求。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笔者提炼出了几点实用的方法。

一、方法讲多样提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竖笛的基本动力。一些机械的、单调的技能训练,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竖笛的好奇心。因而,我们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入手,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学习。

1.教学内容选择循序渐进,激发学习欲望

第一课时采取兴趣诱发式,让学生先欣赏教师的竖笛演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再吹奏一曲学生熟悉的歌曲,如《保护小羊》,这首歌曲只有三个音do re mi构成,这时教师相机引导,简介竖笛结构,并鼓励学生学习这三个音并试着吹奏歌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吹奏起来。后面的课程陆续加入sol fa的学习,以《划小船》为练习曲;练熟后再加入la的学习,以《小星星》为练习曲。这样,内容选择循序渐进,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他们就会树立起竖笛简单易学的信心。

2.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习兴趣

可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一组视唱另一组吹奏。这样,只要掌握了视唱,积少成多,简单的歌曲学生自己就会吹奏了。并且,在练习竖笛的同时,又对学生的视唱和歌曲的学习有所帮助,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课堂讲实效要质量

正确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秩序,合理的教学步骤,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1.培养学生正确的吹奏姿势与有效的呼吸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学生不良的吹奏姿势和呼吸方法。如低头、挤压喉头、坐立不直、按孔手指部位不对、吸气浅、吹奏时过分用力或用气紧张等。可用一些简短的话语和手势引导学生。如:抬头、挺胸、手指自然放松、强调轻轻吹气、微笑等。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控制气息,才能吹出优美动听的旋律。

2.扎实抓好基本练习

学生学会七个音的吹奏后,反复练习,我们可以用打乱音阶的顺序进行单音吹奏练习,熟悉后出示两个音、三个音连起来练习,通过小组竞赛、个人抽查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吹奏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能应付自如的效果。

3.竖笛教学是一种动手、动脑、动眼、动耳的活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把竖笛教学与歌唱、打击乐、舞蹈、欣赏等音乐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必会为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茉莉花》这课时,我将学生分成四组:一组演唱,一组吹旋律,一组演奏打击乐器,一组创编动作,然后四组轮换练习并进行比赛。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表现得积极主动,气氛活跃。

教学随感 篇六

关键词:随笔;写作教学;实践;反思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瓶颈与难点。尽管对这一问题不乏各种研究,但如何将作文教学系统化、有效化且使之具有实际可行的操作性仍是一件毫无头绪之事。不管是教师“下水”作文的示范还是所谓高考满分作文的激励或者是阶梯式、模块化的写作设计,对学生来说除了起初的新鲜、惊羡艳慕或个别的模仿,很难坚持下去将其内化为长期的行为。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高中作文教学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境?没有别的,是因循守旧的作文教学观将之“异化”的后果。实际上,对高考满分作文的过度渲染,对考场作文“评分标准”的不当解读,市面上良莠不齐的作文速成教材,这三者共同荼毒了作文的本质,使得高中作文教学杂乱无序。

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弊端,使学生面对写作时不再“抓耳挠腮”“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笔者给出的对策是:随笔。

一、随笔是什么

随笔本是散文创作的一种形式,笔者所指则是与考场大作文相对的一种写作训练。

随笔与考场作文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样式:随笔的题材体裁字数均是自由的;作文则是各类考卷中的压轴大戏,虽然“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也最大限度地让考生“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但终究有“不少于800字”的限定,且往往是“依据所给材料、话题”。

随笔写作与考场作文相比,长在表现形式的灵活自由,可以写人记事、议论抒情;内容多元,可以是观察所得、读书感悟、生活体验;篇幅可长可短,随时记录有感而发;随笔写作不求“高大全”,强调自由个性、鲜活真实。

总而言之,随笔就是要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变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使之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手段与途径。

二、为什么选择随笔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重于应试,强调作文方法的指导却忽视了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内心感受。我们一厢情愿地传授“起承转合”“凤头猪肚豹尾”“首尾照应”“点题”等技术技巧,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更糟糕的是,囿于这种写作技巧的规定或程式,学生作文有意无意地变成了一种“新八股”。这实在是与作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大相径庭的。

实际上,作文教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就是“写”,敢写,愿意写,在写作中感到快乐,而不是在某些标准的限制下告诉他们应该去获取多少分数。为什么学生畏惧作文?为什么我们在大谈特谈“如何写”的同时学生依旧满脸的惶惑与无奈?如何打消学生不愿写、怕写不好的忧虑?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贴着内心写、贴着语言写。而灵活自由的随笔正是突破传统写作窠臼、抒发学生性灵的极佳途径。“我手写我口”,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所以,随笔写作并非“小儿科”“不正规”“可有可无”;相反,若能定准随笔的地位,认清随笔的作用,就会让高中写作教学别开生面,另有洞天。因为,随笔不是“随便随意”,放任自流,无的放矢;而是在“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终极目标指引下“随性随心”,有感而发,是学生写作自由度的最大发挥。

三、随笔写作教学的实践

随笔写作教学不是杂乱无章、随意而为,而是步骤明确、循序渐进的。既然是教学,所以必定是有目标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练笔的结合。以下是笔者进行随笔写作教学的实践,概述出来,以供参考。

1.明确地位,鼓励创作

这是随笔写作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要引导学生区别随笔与作文的异同,使其明确随笔写作的重要地位。这个环节放在高一新生入学时进行,一般得两个课时完成。

笔者通常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尽情“控诉”“发泄”,让其表达对作文最真实的看法,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愿意写作怎样的文章”“你认为的好文章是怎样的”等问题,使学生对写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二课时则明确随笔的概念和特点,积极鼓励他们在随笔写作中随心所欲自由表达。高一新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会对自己和教师产生全新的憧憬,在这种积极的心理期待下鼓励他们冲破传统作文的窠臼,大胆表露心灵、表现自我,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作毕竟是一件指向内心的愉悦之事。能感受到自己是写作的主人,能在自愿、自由、自适的环境中自主写作,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一环节其实就是“拨乱反正”,意在打消学生对写作的种种顾虑,创设一种自由开放的写作情境与氛围。

2.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这一环节是随笔写作教学的主体,课时不限,以对学生写作特点及不足的认识为依据,按需而为。经历了教师的鼓励和全新写作观念的熏陶,学生自然会踊跃创作。但自由不是漫无目的,随笔也不是简单地“随便写写”,需要以真情实感和个性化创造化为旨归。为切实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可分成几个步骤进行:

(1)促原动力。写作是一种基本能力,写作的过程是激发思维、召唤情感的过程。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会写作的,因为他们都有表达自我的需要。此时,可用一课时来呈现一些“大家”的小文章或教师之前积累的优秀随笔习作,告诉他们只要有亮点,无论是结构、内容、语言表达还是情感抒发方面的,都能成为好文章。面对这些看似简单又别有特色的小文章,学生肯定会眼前一亮;再加上文学社采用、校报展示、期刊录用的“诱惑”,学生大有跃跃欲试的冲动,而这恰是教师所乐见其成的。

(2)有选择权。每学期初先给出一批题目(话题)供学生选择,每周交一次,不限篇数,学生自由写作,也可写自己的题目(话题)。个体的生命体验是不同的,适合A生的题目(话题)不一定适合B生写;有学生可能礼拜二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但礼拜五却文思泉涌,倚马千言。选择的自由促进了写作的自由,使学生真正能因兴趣而写、有感触而写,写自己想说的话。

(3)找活源头。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拓宽视野放手去写。所谓“留心处处皆文章”,使写作真正成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产生的需要”。教师可结合阅读课或开设专题鉴赏课,尽可能多地提供不同作家的多样式文本,在丰富写作素材的同时使学生逐渐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与风格。

3.反馈对话,彰显个性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随笔写作教学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个性,让语言张扬个性的风采。当然,这种个性化写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远非学生“自说自话”就可以形成,而需要教师的随时点拨不断强化。

每一次认真的随笔,学生都期望得到反馈,教师也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使学生的写作日臻佳境。这样,教师除了要对随笔进行结构、内容、表达、情感方面的点拨,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学生修改外,更关键的是要能在历次随笔的批阅中,观察发现学生的写作亮点和倾向,逐渐引导强化并使之成为某生特有的个性化。

(1)感知不同的语言风格。在已有随笔的基础上,每两礼拜将两个班的佳作形成文字稿,花一课时进行生生、师生、生本交流。在不断的反馈对话中,呈现多样的语言风格――形象优美、奔放热烈、朴实土气、幽默调侃、哲理思辨、典雅文静、华贵大气、沉郁厚重、含蓄内敛、古朴自然、老道辛辣、灵动飘逸、宁静明丽、伤感流连、深邃坚定、冷峻庄重……在这种情境与氛围中,学生自然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语言风格。

(2)锤炼个性化的语言。这种锤炼在初期可以是对名家名篇的模仿,逐渐过渡到学生自己对语言的个性化创造(独特的遣词造句,如动词、色彩、各种修辞、新颖意象等;突出的细节描写,如环境、肖像、心理等),更要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语言,最终形成独具风格的“我”。

这一步最考验师生的耐心,更是整个随笔写作教学的最核心环节。

4.收获成果,异彩纷呈

经历了以上三个环节后,在师生的共同坚持与合作之下,富有个性化特色的优秀习作数量已颇为可观(两个半学期,笔者积累的本届学生优秀随笔已超过100篇);而在同一个随笔本子中,学生亦会明显感受到自己写作能力的进步,使其越来越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按照形式的不同,笔者借助三种途径将随笔佳作予以展示:

(1)平时交流。即在每周的随笔批阅后,通过反馈与修改,挑选几篇代表性的习作打印或PPT呈现,以鉴赏课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点评赏析,并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2)报刊发表。利用墨犁文学社、浒中校报、慈溪日报等平台,推荐发表,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3)汇集成册。以学年为单位,按照专题(已归结的专题有“开卷有益”“诗画家园”“感悟生命”“美的瞬间”“多情似侬”“说明天地”“作文就是生活”等),将随笔佳作编印成班刊或个人文集。

四、反思

实施随笔写作教学以来,学生的写作热情被彻底激发,作文能力稳步提升,美文佳作源源不断,这在以前大作文训练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学生写得自由而认真,教师批得轻松而愉悦。这就在事实上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不过,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随笔优秀的学生并不一定擅长考场作文。虽然随笔与考场作文从来都不是“两张皮”,而是天然合一的,但随笔写作与考场作文的关联度到底几何?如何更好地将二者融合贯通?这些问题亦是值得深刻思考的。

作文教学千头百绪,但绝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它不是高头讲章式的理论,也不是哗众取宠的花架子,也许只是朴实无华、随意灵性的随笔。我们提倡随笔写作教学并非想进行理论概念上的创新,而只是寻找适合学生写作的一种方式,力图使作文教学行之有效,让学生对写作不再那么隔膜、那么拒绝。或许,我们的实践并不是那么规范合理,但是我们愿意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地去探索、追求。

参考文献:

教学随感 篇七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老师 随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73-01

随着时代的更新,社会的进步,不管是家长还是社会都把注意力转向了孩子们最初的教学。不可否认的是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固然让我们感到欣慰,关注小学,关注初教育。但是,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同样也带来了些许弊端,孩子们在小小年纪就感觉到了压力,本来属于他们的美好童年也变得黯然失色。作为老师,我不希望我的教学使得我的学生变得更加古板、循规蹈矩。数学是一个严谨思考,强调逻辑的科目,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必须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希望选择随性教学,让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少一些禁锢。

1 随心

随心,即跟着心走。都说人是会撒谎的,但是心不会,做人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坦率的,他们心里喜欢什么,他们就表现什么,这就是老师们应该关注的地方,也就是发觉孩子们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性,人有了兴趣就会对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坚持不懈地去获得有关知识或技能。兴趣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内在动力,它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改变学习心态,激发学习热情,培养顽强意志。可以说,浓厚的兴趣能使人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甚至废寝忘食的巨大动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益。而数学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往往从兴趣开始,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愉悦,享受成功,那么他就会坚持不懈,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不断学习,直到成功。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明确指出自己的兴趣所在,但是通过上课,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们这节课的专注度,从而判断他们是否对现在进行教学的方式感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孩子,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只不过是一群学习的引导者。教学方式成功与否在于我们是否将小学生成功地引进学习数学的殿堂。随心,随着孩子们的心,随着孩子们的兴趣,当然也要随着自己的心走。一个好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应该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打扰,但是并非圣人的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当心理不足以平静地讲述一堂课时,还是放弃吧。跟着心走,对自己负责,也对学生负责。没理由让学生为我们的心情付出不该有的代价。教学随心,讲课动之以情,这才算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

2 随想

为什么在现在这个社会总是批判孩子们缺少创新的思维,缺少有建树的想法,孩子们总是人云亦云?造成这样的社会现象应该怪罪于这些孩子吗?其实,不是的,他们只不过是教育方式的受害者。回顾这些孩子们接受的教学方式,基本上他们对与老师的教育是言听计从。他们没有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们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家长为他们的未来写下了计划,他们只需要按照计划学习、生活、长大。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给这些孩子造成了太多的禁锢。认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我建议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给孩子们这个随想的机会。小学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时代,好好珍惜孩子们的童真,联想,让他们的特点、特长有一个能够展示的舞台。在课堂上,不要对孩子们说“这样的想法才是正确的,这样的思路最终才能够解答问题”,这样就会让孩子逐渐地和我们一样,统一于我们的想法,从而改变了他们思维的途径。鼓励孩子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找出老师的不足。从不同的角度锻炼思维,从老师的不足中完善自己,从一个积极学习、积极思考的团体中学习成长。相信这样的孩子在今后遇到问题时,能够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变大自己的意见,这就是现在社会中需要的人才。随想,给一个机会给学生,让他们带着相同的问题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思考问题。给一个机会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舞台上表达自己,锻炼自己。随想,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发觉内心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对于自己的想法去勇于尝试,勇于改变,或许就会产生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3 随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7篇教学随感,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教学随感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