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故事 篇一
[关键词]美国;青春校园;友谊观
青春电影拥有特定的受众群体,美国青春电影已经是美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电影对青春和友谊的演绎,代表了典型的美国文化,通过研究美国青春电影,可以对美国的文化观有深入的了解。本文通过解读美国青春电影中的友谊观,了解中美友谊观的差异,对中美跨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解读美国友谊观
(一)美国交友目的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说法,因此,中国人的交友讲求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思想上可以达到共识,如高山流水般的友情,这是中国人交友的主要目的,并不讲求从对方身上获得 一定的好处和利益,交友的目的比较单纯。而在追求个人主义的美国,交友则存在着实用主义的倾向,美国人交友首先看对方能给彼此所带来的好处和利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他们才会去做,这也就导致他们的交友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实用主义的印记。
为了更好地诠释美国的友谊观,以美国电影《贱女孩》为例。女主人公凯蒂从小随身为动物学家的父母在非洲长大,凯蒂并没有正式地上过学,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凯蒂的数学十分好,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凯蒂养成了坚强的性格,15那年凯蒂跟随父母回到美国,开始了校园生活。从未经历过校园生活的凯蒂,很快发现校园并不是像其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同学之间的交往并不单纯,很难交到交心的朋友,女孩子之间充满了钩心斗角。凯蒂在这个新的环境中过得并不愉快,每天同学们都用充满警惕的目光看待她,凯蒂很难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值得庆幸的是,凯蒂温柔的性格让她交了两个好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凯蒂学会了校园中的生存准则,并融入了学校中颇受欢迎的小群体――外表光鲜的女孩组合塑料。凯蒂爱上了男孩亚伦,但是亚伦是小团体的头目蕾吉娜的前男友,虽然二人已分手,但是蕾吉娜霸道地不允许其他女孩接近亚伦。于是,凯蒂展开了报复行动。组合塑料的女孩都相貌可人,但是她们骄傲自大,并)快回答●www.kuaihuida.com(且认为自己被所有人喜欢,事实上她们伤害了很多人。在人前她们光鲜亮丽,在人后,她们散布流言蜚语,用谣言中伤很多人,并写在日记里。随着凯蒂和她的两个朋友展开的一系列报复行动,塑料组合终于解体,但是温顺的凯蒂也发生了变化,变得虚伪、让人讨厌。当真相被揭开时,一切变得不可收拾。这是一部关于友情、爱情的青春校园电影,它的结局是圆满的,女孩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初心和自尊,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学会将心态放平和,朋友间以诚相待。这个电影体现了美国人的交友的价值观,一开始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以利益作为开始的,虽然最后大家都回归到了友谊的本质,理解了友谊的真谛,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交友的初心。
(二)美国交友范围解读
在中国的文化中,讲求为朋友两肋插刀,即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一般朋友之间都会伸出援手给予帮助,而朋友之间也可以进行倾诉,说出心中的苦闷和生活的苦难。在美国,则将朋友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他们将朋友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朋友绝不混杂。在美国的朋友交往中,将朋友划分为在运动中结交的朋友、在工作中结交的朋友、在旅游中结交的朋友、在派对中结交的朋友、在俱乐部中结交的朋友,这些朋友都会在各自的领域中,不会进行重叠。
这一点,可以从美国电影《超级坏》中看出,主人公赛斯和埃文是一对不善言辞的好朋友,二人也不善于交际。两人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两人早就习惯了每天的朝夕相处。由于美国交友的分类,两人即将结束高中生活,步入大学进行学习,这对于不善于交际的两人来说是充满恐惧的。在一个周末,幸运女神似乎眷顾了他们,他们收到邀请函,参加了一个满是漂亮女孩的派对,参加派对的条件是他们提供派对所需要的饮料和酒类。就是在这个派对上,赛斯碰见了他的梦中情人――茱尔斯,埃文也邂逅了女孩贝卡。为了获得与茱尔斯约会的机会,赛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参加了派对,在参加派对以后,赛斯发现梦中情人与他想象的不一样,挫败感占据了他的内心。而埃文为了与贝卡在一起,不断为了维护自己与现实不同的价值观,在与赛斯喝酒时反对赛斯的价值观,让他尊重女性。当埃文终于获得与贝卡上床的机会时,他却推开了贝卡,仍然遵守自己内心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在经历了这个疯狂的派对以后,赛斯和埃文二人把对对方的不满都发泄出来,两人和好如初,并且发现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才是最珍贵的东西,这是他们即将结束高中生活所要保存的美好。但是影片并没有到此为止,两位女性角色将全片的主题升华,两位女性的出现让赛斯和埃文发现,原来人都是要长大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有不同的朋友,朋友不是永远不变的,交友的范围不断扩大,每个人在遇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以后都会交往新的朋友,人生难免要分别,要学会成长,面对人生的分离。在影片的结尾,二人像成年人那样握手告别,这对曾经形影不离的好友也将走上不同的道路,开始新的生活。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交友的范围上划分领域,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朋友,这就是美国的交友范围。
(三)美国对待友情的态度解读
中国人向来十分重视友谊,对待友谊有着责任感和信任感,认为真正的朋友是在你陷入困境时可以拔刀相助的人。而在美国的文化中,友谊则是建立在轻松愉快的基础上,美国人的友谊没有那么沉重的责任。因此,在美国人的友谊中,朋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个体,美国文化将友谊进行详细地划分,将友谊与工作和事业剥离开来。中国的文化中,朋友在生活上相互关心,而在美国的文化中,生活属于个人的隐私,如不允许,则不会去触碰,工资、婚姻和家庭都是敏感的问题,在这点上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完全相反。
在美国电影《牛仔裤的夏天》中,讲述了四位女孩之间的友谊。卡门、缇比、莉娜和布莉姬是四个将友谊记录在牛仔裤上的女孩,她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出生在夏天的尾巴,但是她们的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在16岁的那个夏天,她们即将各自步入新的生活环境,她们惊奇地发现了一条牛仔裤,她们恰好都可以穿,于是这条牛仔裤成为她们友谊的纽带,开始伴随她们各自的人生。这是一部充满清丽气息的电影,是一部典型的带有美国文化色彩的电影,电影中的四个女孩之间的闺蜜情,与中国文化中的女孩之间的友情不同,她们没有热心分享各自生活之中的细节,而是有着自己的生活,相互之间并没有过多的联系,但是通过一条牛仔裤却将她们联系起来,并且继续着她们的友谊。
故事以四个女孩的生活作为故事的四个分支,布莉姬是一个有着金色头发的热情的女孩,她喜爱足球并且参与了足球的训练,并且穿着这条牛仔裤与自己的心上人共度良宵。但是这没有让她感到快乐,布莉姬想念母亲,生活意志变得消极,在坚强的外表下,布莉姬心理再也承受不住,热情开朗并不能拯救她。莉娜美丽但是性格较为内向,容易脸红害羞,在希腊的老家与陌生的祖父母开始了新的生活。由于不适应陌生的环境,莉娜不能很好地做出改变适应新的生活。在一次海边散步时,莉娜被一个英俊的少年吸引,并不小心落水,幸亏那个少年挺身相救,因而莉娜对其心生好感。但是命运与莉娜开了个玩笑,少年的家族与莉娜的家族是对头,莉娜只好向祖母保证不与少年来往。卡门从小父母离异,卡门热情冲动但内心却十分敏感,卡门对与多年不见的父亲共度暑假充满了希冀,但是当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时,却发现与父亲新组建的家庭格格不入,父女之间心灵上疏远起来。卡门感觉自尊受到了打击,最终一次悄悄地跑回家。缇比与其他三个女生的性格最为不同,缇比较为叛逆,性格独特,这个暑假她为自己的新节目而忙碌着。为了可以购买新的拍摄器材,缇比选择在暑假为超市打工,工作无聊至极,而电视节目的录制也不顺利,被采访的对象脑袋总是跳线,因为牛仔裤邮寄错误,她曾经帮助的一个小女孩归还了裤子,并帮助缇比,让她逐渐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真谛。这条牛仔裤本来被四个女孩寄予厚望,希望可以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但是生活是平凡的,她们甚至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这让四个女孩明白,朋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并不能化解自己抑郁的心情,生活还是充满了压力,这样的生活状态让她们只能在痛苦之中,朋友之间需要倾诉和交流。
二、中美友谊观对比
通过对以上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美在交友方面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中国和美国社会对待友谊的态度不同。中国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讲求依靠集体的力量,个人是无法充分完成任务的。而在美国的社会文化中,则追求个人主义,主张实现个人价值,即美国梦――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在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中有着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烙印。自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独立的自我和相互依托的自我。在美国的文化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独立的自我在是美国文化的灵魂。而在中国文化中,则追求相互依托的自我,认为人是不能离开集体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中国人讲求集体的力量,主张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联,将自己融入集体制之中,看重集体的利益,甚至有的时候可以为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努力为集体的目标而奋斗着。在美国的社会中,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主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格,个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自我是个人独立人格的体现;而中国主张将个人放在集体之中,个人离不开集体同时也是集体的一部分,个人是在相互依托之中形成的,个体构成了整体而个体也离不开整体。所以,中美两国在友谊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在确定朋友之时首先追求心灵上的相通,而美国的友谊首先建立在利益之上;中国的朋友之间可以分享生活中的烦恼和喜悦,美国朋友之间绝不分享私生活;中国的朋友之间喜欢倾诉,注重朋友间的交流,而美国可能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朋友,相互之间的交流没有这么亲密和频繁。
三、结 语
作为美国电影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青春校园电影,它的主题似乎总是离不开友谊和爱情,美国青春电影中对于友情的阐释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电影中朋友之间是建立在轻松愉悦的基础上,少了一分责任感,朋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并不分享彼此之间的私生活;而中国在友谊上则讲求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心灵上的相通,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可以在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造成中美两国在友谊观上的差异的原因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习俗,才能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更好地进行交流。本文以三部美国青春校园电影为例,分析了美国电影中的友谊观,探讨了中美友谊观之间的差异,对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庆丽。由美国校园电影解读中美友谊观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3(21).
[2]王中祥。不羁的青春 不灭的梦想――从《名扬四海》看美国青春电影的人文关怀[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
[3]孟大伟,陈雪。书写洒脱不羁的青春――浅析好莱坞青春电影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影响及反思[J].电影评介,2012(05).
[4]向定杰。论校园电影的价值取向与传播效果[J].电影评介,2014(04).
[5]贾丁丁。心灵之旅上的两种风景――校园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和《春风化雨》的文化解读[J].世界电影,2009(08).
青春校园故事 篇二
在编著了一系列的校园题材之后,朱家雄还是没能绕开高校。作为“品尚书系”的主编,朱家雄可谓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对此,他的解释是,他担任的“主编”的角色并非“裁判”,其实只是个版权人的角色。
面对采访,他对记者说:“坦率地说,在作者和主编这两个角色中,前者的意义对我来说无疑要重要得多,毕竟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记者:你主编的书多北大题材,你自己创作的两本小说《校花们》《毕业前后》也是大学校园题材,为什么这么专注于青春校园题材、北大题材?
朱家雄:我专注于青春校园题材、北大题材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其实也有必然性。我主编的第一本书是出版于2000年1月的《北大情事》,这本书的策划就是一个偶然,当年在北大认识的一个研究生,这时已经是一家文化公司的经理,看到刚出版不久的《北大往事》很畅销,就拉我一起策划,出了《北大情事》这个点子。
但我这期间写的几个中短篇小说,包括2003年创作长篇小说《校花们》,以及后来的小说集《毕业前后》,还真是以青春校园为主。70后作家都在写什么呢?他们所写的往往是酒吧里的那些事,白领丽人和成功男人的那些事,我不熟悉他们所拥抱的这类生活,也没有兴趣去研究,所以就不自觉地书写起了自己熟悉的大学校园题材。我这次出版的《未名湖畔的青春》其实也是一个证明,这本是我二十年来所发表的各种文章的一个精选集,这些文章可以说大体也是聚焦于校园、青春、成长和文学的,是我个人的生活积累的一个见证,或许也可以说是我所经历的年代的一个见证。
记者:你在第二辑《成长路上的感悟》中的文章中说自己成长于湘中的山沟里,是从小地方走到大地方来的。很多作家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但在他们的创作中,故乡往往是他们创作题材的一个重心,你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朱家雄:以故乡作为自己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和背景,这样的作家有不少,中国的外国的都有,最著名的有福克纳、马尔克斯等,奈保尔的早期创作也如此,中国的作家似乎更多,比如鲁迅、老舍、沈从文、汪曾祺、莫言、陈忠实、贾平凹、曹文轩、陈建功等等,很多,可谓形成了一大传统。但实际上他们的创作也并不全都局限在故乡,而是以故乡作为重点和核心,他们也还有别的许多创作。事实上,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有故乡情结的,作家中的大多数人也是如此,所以他们的作品里多多少少都会写到故乡,只是程度各有不同吧。但也有很多作家把写作的重心放置在旅途上,或者他生活工作时间较长的那个地方,比如那些可以被视为第二故乡的地方。比如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又比如茅盾、巴金、钱钟书、丁玲、艾芜、三毛以及许多写都市生活、漂泊生活的60后、70后作家等等,这大概是因为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我觉得这要看每个作家自己的具体经历和生命感受,越是给自己生命留下深刻印记的地方,就越容易成为作家笔下的重心。
我也有很深的故乡情结,比如我就写过《故乡》《望见故乡》等故乡题材的诗,早年我也曾写过以故乡发生的事情为素材的小说,可惜没有发表。而之后大学校园的生活积累和北京这个大都市的生活积累越来越丰富,留给我的印痕也越来越深切,到现在,我在北京生活的时间竟然比在家乡生活的时间都要长了,北京无疑已成为我生命中的第二故乡,而当中印记最深的校园生活自然也就成为我笔下的重心了。不过我也还是有创作故乡题材的想法和计划,比如写一本散文集《湘中往事》,比如我正在写的一本以故乡民营煤矿的那些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记者:《未名湖畔的青春》第六辑《两代新锐的崛起》收入的是你前些年所发表的关于70后、80后两代作家的评论和随笔,你觉得自己对80后作家也算比较了解吗?能否谈谈你对70后、80后甚至90后各个代际在写作方面的看法?
朱家雄:80后作家的创作和70后作家的创作有类似之处,比如个人化、个性化的叙述,又比如一定程度上的叛逆姿态。但这两代作家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比如前期70后作家作品中的那些有关先锋叙事、身体叙事、欲望叙事的各种表征和能指就给我以深刻印象,而80后作家作品中的那些流行文化、市场文化、消费文化的符号和元素显然要更加鲜明。
人物名片
青春校园故事 篇三
有一个网友直接发问:“印象中的青春片,应该是‘那天天气很好,而你正好穿了一件我很喜欢的白衬衫’的感觉,空气里都漂浮着荷尔蒙的气息,情窦初开的他羞涩试探年少悸动的她,然而如今活跃在荧屏上的青春片,满眼的45度明媚忧伤和唯美大逆光,星光闪闪泪光点点,一成不变的初吻、恋爱梗屡屡出现,让人不禁想问国产青春片到底怎么了,这些导演是一起商量好的吗。”
青春片不是自己的青春写照
“青春片让大家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勾起了对青春的怀念。”山东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宋通特别喜欢《同桌的你》电影中的毕业情节,“几个好哥们儿还有喜欢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因为快要毕业了,出了校园可能就再也不能如此自由自在,所以有点不舍。看电影时心理触动很大。”
而现在青春类电影的反响虽然不错,但其中一些情节并不完全是自己的青春写照。电影中挥金如土、毕业就当大企业董事长的,或电影里长得好看的女生,很多都会有一些出格的行为,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韩剧中“车祸、癌症、治不好”的老套剧情一度广受诟病,然而国产青春片还在把这个悲情套路搬上荧幕。《致青春》中阮莞毫无预兆遭遇车祸,女主角的青春和友情随着这“砰”的一声完结。从观众的实际反应看,车祸剧情屡试不爽,人们虽然在一边大骂情节老套,但一边还是会偷偷抹去流下来的眼泪。
比如《匆匆那年》,有人批评它旁白矫情,有人批评它情节莫名其妙,不讲逻辑,有人批评它滥用和拼贴“80后”青春时代的符号,这些都对,但最大的问题是它不是一部正常的电影。这部电影选取了当前商业价值颇高的彭于晏和倪妮,再加上跑男二人组、选秀二人组,情节中更是将暗恋、备胎、日漫等老套元素融合,电影结尾始终在纠结男主角有没有后悔当初分手,而女主角远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一袭红色长裙嫣然一笑,完成了对这段青春的最美谢幕。
你可以叫它流行音乐、MV集锦,你可以叫它声画拼成的PPT,或者是一段抒情散文视频,但就是不能将它称为一部电影。没错,唯美的慢镜头、不着调的爱情叹谓、矫情的旁白,无论男女主角多么浪漫,最后都要想尽方法把他们分开,《匆匆那年》跟早年流行的抒情散文电视节目没两样。
许多人认为当下青春片的市场化气息掩盖了个人体验和生命感悟。从有观众基础的网络小说中寻找选题,借助流行的营销模式,创作迎合年轻受众群体的话题性作品,这一波青春片相较于第六代导演的青春题材电影,显得孱弱和浮华。
在现在看来,目前的青春电影中理想主义很单薄。早期的《青春万岁》《我们的田野》等青春片,让人心有一个安放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也很明确青春应该怎么度过。现在的青春片在题材选择与表达上就比较浅。当下青春片的市场化气息掩盖了个人体验和生命感悟,止步于忧伤和欲望的宣泄,缺少了成长中的挫败、伤痛和反思。
现在的青春片怎么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春主题。青春片作为一种类型的电影,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以“残酷的青春”面目出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青春、时尚、反叛等青少年文化开始全面“占领”主流文化舞台,全球文化中活跃的力量呈现出一种相对低龄化的特征,青春片也呈现出很多走向。
与偏科幻、动作风格的好莱坞青春片相比,今天我们国产青春片更多的是讲述校园的青春和走出校园的职场故事,情节多为恋情、友情、竞争及背叛。青春不仅指称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更是一种精神气质和时代氛围。从“五四”时期《新青年》登上历史舞台,到新中国唱响《青春之歌》,再到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朋友来相会》,20世纪的青春故事往往与民族和国家的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联系起来。
相比这些充满理想主义的青春叙述,当下的青春片很少涉及宏大主题,爱情、友情、升学、工作是他们的关注点。当下的年轻人成长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和平年代,他们没有经历大振幅的社会变动,他们面对的最通常的问题是个人的小悲欢和小离合。正如《匆匆那年》中男孩陈寻为初恋方茴做出的最大牺牲就是高考时主动放弃13分的大题,以求能上同一所大学,而毕业聚餐中方茴的痛哭流涕也是因为高考没有考好。
讲述了一个没有青春的青春故事
青春校园故事 篇四
校园之春文艺晚会
串 台 词甲:尊敬的各位首长、各位来宾
乙:亲爱的战友们
合:晚上好!
甲:乐曲声声奏响春天的旋律
歌声阵阵唱出我们的风采
乙:菁菁校园凝聚莘莘学子的信念
桃李芬芳争创一流的情怀
甲:春到校园描不尽花红柳绿春光好
乙:情系国防写不完忠诚似火情满园
甲:落实江主席"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全校官兵的人
文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乙: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展现我院人的精神风貌是文艺带给
我们的不懈追求。
甲:让我们挽着春风,携着春光,走进新世纪科学的春天,
迎接又一个硕果累累的科技金秋。
乙:校园之春文艺晚会现在开始,请欣赏军乐合奏《曲》。
二、电声乐合奏乐《校园欢歌》
阳光洒军营,欢歌满校园。接下来请欣赏由即将毕业的7队的学员为大家献上的他们自己创作的电声合奏曲《校园欢歌》。
三、女声独唱《祖国你好》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笑声洒满江南、岭南、海南,歌声飞向草原、平原、高原,我们的祖国一片花香,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请欣赏5队学员谢玲为我们带来的《祖国,你好》
四、相声《南北学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南方和北方生活习惯不同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学员之间也常常闹出一些笑话。王玲、王明为你合说的相声《南北学员》就取材于火热的军校生活,相信你会听出些启发。好,掌声有请。
五、现代舞〈〈快乐如风〉〉
青春如歌,快乐如风。
如歌的青春飞扬着军人的豪情
如风的快乐洋溢着学子们的憧憬
学员5队为你倾情奉献现代舞《快乐如风》
六、古筝独奏《战台风》
古筝被称为乐中仙子,历来为文人称道。丝弦一拔风情万种,乐曲一响也有万钩雷霆,接下来请欣赏李萍为大家献上的古筝独奏《战台风》
七、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
清风弄竹影,明天描花容。月光下的竹林里,一群傣族姑娘跳起轻柔的舞姿,吹起相思的笙箫,把悠悠情思融进了《月光下的凤尾竹》。
八、男声独唱《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一曲优美的乐舞,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的傣家竹林。好,接下来请听男声独唱《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九、小品〈〈今天〉〉
一对年青的恋人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却天各一方。他们约定两年后的今天要举行婚礼,美好的心愿是否实现了呢?请欣赏小品〈〈今天〉〉。
十、民乐〈〈浏阳河〉〉〈〈喜洋洋〉〉
民乐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浓郁的民族特色深深感染着每一个炎黄子孙。今天将为大家演奏民乐的经典曲目〈〈浏阳河〉〉、〈〈喜洋洋〉〉。
十一、舞蹈〈〈荔枝飘香〉〉
可爱的小姑娘和一群海岛兵在荔枝飘香的季节演绎了一段欢快、深情的军民鱼水情。舞蹈〈〈荔枝飘香〉〉带给大家。
表演者等。
十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一曲<梁祝>久唱不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深入人心,请欣赏小提琴协奏曲<化蝶>,表演等。
十三、小品〈〈二宝的故事〉〉
炊事班的战士二宝最近频繁和女学员接触,搅得班长坐卧不安。要知故事的发展,请欣赏小品<二宝的故事>。
十四、女声独唱〈〈英雄〉〉
一个飞天的传说,
点燃了多少颗心灵的圣火
一个无悔的选择
延续了多少脚步的跋涉
壮丽的事业造就了多少无私奉献的英雄
多少默默无闻的科大人汇成了星光灿烂的银河
接下来请欣赏独唱〈〈英雄〉〉。
十五、歌舞〈〈我就是天空〉〉
一曲高科技的颂歌
沸腾了多少条心灵的江河
一个科技强军的选择
升腾了多少回朝阳的喷薄
五星红旗飞扬科大人的承诺
长空大地谱写了银河精神新的传说
最后,请欣赏歌舞〈〈我就是天空〉〉
结束辞
甲:相约在春天,一样的青春,一样的激情。
乙:相逢在校园,一样的拼搏,一样的追求。
甲:欢歌笑语融入了我们心灵的呼唤。
乙:理想信念铸就了我们奋斗的目标。
甲: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
周围,科技强军,质量建军,为争创有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青春校园故事 篇五
[找文章到文秘站 -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于上学期制作完成的“校园调频”站标和站牌正式悬挂使用。广播站进入了期待创新全新出发的阶段,而这个全新出发又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内容。
首先,在学期的刚开始,在何老师的提议下,广播站首次就全年工作制作了工作手册,也就是年度工作基本框架。在这之前,广播站全年工作的开展一直是依照惯例进行,而从没有过书面的确认。拟订年度工作基本框架。给广播站的工作一个书面的说明,也可以起到一个备忘的作用。提醒各位站员需要完成而尚未完成的事项,以期把工作做得更好。
第二,在开学后的一段时间内,“校园调频”正式更名为“青春校园调频”。“青春”二字更说明了广播站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团体。在更名之后,站内进行了节目总片头,片花的录制。这其中包括了何老师带部分站员去电台录制的以及利用站内设备录制的片花。广播站的成员们感受到了电台DJ对于录音工作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两条片花制作近一个小时。给我们以榜样,让我们在以后的播音和录音工作中更加的认真和努力。新片花的播出给了各位老师和同学耳目一新的感觉,起到了全新出发的亮相作用。
第三,在这个学期,我们也对节目进行了尝试性的创新改革,以求突破播音瓶颈。创新包括了以下几个节目:周一的《新闻直通车》加入校园热点快讯,报道学校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周三的《蓝色心情》不但征询广大同学的稿件,更邀请同学参与到节目当中与主持人一起讲述心情故事;周四的《阳光音乐网》增设同学推荐专辑版块,不定期的抽取推荐专辑与主持人一致的同学到节目中来;周五的《阳光地带》,寻找曾经游览过名山大川的同学和主持人一起介绍风光景点。总之,这次的创新改革主要是加强同学间的互动,缩短“青春校园调频”与同学间的距离,使“青春校园调频”真正融入到同学们的生活中去。但是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同学们对这一调整还不是很了解,也因为同学们都习惯了收听节目而没想过要参与到节目中来。所以这一创新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在下个学期,要更多的尝试节目的创新,以及加大宣传力度,使得“青春校园调频”更好的服务于各位老师和同学。
第四,出台广播站最新暂行条例和仪器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广播是一个定时定点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广播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纪律严明的集体。对于播音,仪器操作等等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一旦有人违反规定,将会受到奖惩条例的处罚。我们这次也做出了更为明确的处罚条例:三次迟到,两次缺席,一次误节目,只要达到三条当中的任何一条都必须自动离开广播站。广播站不欢迎没有纪律意识的人,一个人如果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又怎么能把工作做好呢!总之,无规矩不成方圆。
第五,在五月底至六月初,广播站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五四表彰系列节目。目的是为“纪念五四运动87周年”暨“20__年昆明大学五四红旗表彰颁奖典礼----感动青春”做宣传。节目分为《重温团章》、《五四表彰评选办法》、《先进报道》、《回顾过去》、《感动青春》五个栏目。这是广播站第一次进行五四表彰系列节目,使广大同学了解了五四表彰的背景和具体内容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这档节目还可以传承下去,成为每到五四的特别节目。
另外,为了使“青春校园调频”更符合同学心中的理想节目标准,广播站与校团委调研部联合进行了“青春校园调频”收听率问卷调查工作,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青春校园调频”在同学中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大部分的同学认为收听节目有助于了解各方面的信息。音乐和旅游节目是收听率最高的两档节目,但同学平常比较关注的是最近发生的事,证明我们的新闻节目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只要节目策划得宜,必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而另外的节目,我们会针对同学的意见编排节目内容和提高播音质量,增强同学们的收听欲望。同学们还通过收听率调查给“青春校园调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使本次调查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以上是本学期广播站的几件具体的大事。以下是关于人事方面的总结。
这个学期,是广播站负责人新老班子的交接阶段。由于03级干部面临毕业,广播站的管理工作由04级的三位负责人进行。尽管对广播站的各项工作都十分了解,我们还是认真、塌实的最好每一项工作,使广播站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然而,毕竟是刚接手工作,难免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在何老师的提点之下,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尽管各项工作都认真仔细的开展,但百密一疏,还是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误播事故。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尽管出台暂行条例时在例会上也组织成员进行了学习,但由于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反复学习,致使部分成员一时麻痹大意造成了事故的发生。对于站员的疏忽,我们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故的发生使我们反思到底哪些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哪些工作需要怎样去做等等。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更加认真和仔细,力求不出错,力求把工作做到更好。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
在临近期中之时,广播站播音工作的重心从04级主持人转移到05级主持人的身上。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之中,04级的主持人把播音的经验传授给05级的主持人,并在05级主持人的播音方面给予意见和建议。以期05级主持人能尽快上手,做好播音的接班工作。05级的主持人也非常努力。在期末时,已能够独立完成节目。然而,在05级主持人身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于十三周全面开始对05级主持人的全面考察工作。考察内容包括节目质量,对待工作的态度,考勤以及发展潜力等。考察结果将于下个学期由04级主持人和编辑以及05级编辑组评议得出。我们将会挑选出较优秀的主持人继续留在广播站担任播音工作,而少数几位实在不能胜任播音工作的同学建议其转为编辑或到其他部门发展。
这是繁忙而充实的一个学期,广播站的工作从平稳进行中得到了一定的突破。下个学期,还有更多的工作和挑战
等待着我们。首先,一个崭新的学年广播站最先开始的就是招新工作,到时又会有许许多多06级的同学们希望到广播站这个集体当中来。我们将会改变以往统招模式,把主持人和编辑分开来招,以期达到优化配置。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把好关,把真正爱好播音而又具有实力的同学招到广播站来。
再有,也就是最重要的,和招新工作同时进行的是广播站成立二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届时,我们会把以前在广播站工作过的师哥、师姐请回到节目当中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回顾广播站二十年来走过的点点滴滴;也会举办站庆晚会,邀请各位指导老师,师哥师姐和各高校广播站的同事们一起欢庆难忘的时刻;还有就是制作“青春校园调频”二十周年的纪念宣传手册,记录广播站的辉煌历程。
以上就是下个学期要进行的两件大事。当然还有许多具体而零碎的事情。我相信,广播站的所有成员,一定会心连着心,手牵着手,共同努力把工作做好。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广播站的明天更美好!
青春校园故事 篇六
打造校园IP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中除了兄弟情义、叛逆狂欢之外,观众能感受到独属于校园宿舍的情感元素。有代入感的校园兄弟情,各种典型有“逼格”的校园恋,无论从哪里都能看出网剧主打的“青春任性,大胆造!”的主题和看点,不残酷,不怀旧,但青春正好。在网剧《匆匆那年》之后,好的青春剧几乎绝迹,残酷青春虽然是一种有效的笼络观众的方式,但内容差强人意,“悲伤”蔚然成风,只是徒增伤感不走心。《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创作之初就立志碾压“伪青春”,怀抱“正能量”,为真实的青春“正名”。四枚风情各异的寝室上下铺兄弟,用迷惑、逃避、嗔痴和坚持,拼接出一张当下校园逆流而上的青春画卷。
众所周知,《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是由音乐制作人高晓松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校园民谣,20年过去了,高晓松的野心从MV升级到了影视项目,“这首歌对我有特别的意义,电影将会是最好的表达载体”。为孵化IP,乐视影业与高晓松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意义就在于音乐让电影更好听,电影让音乐更好看。为了给电影进行预热,这个IP被率先拍成网剧,作为乐视视频的独家版权剧。这部13集的网剧是电影里几位主人公的大前史。网剧先于电影开播,证明“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已经成为具有影视内容开发价值的品牌。
青春是一种分享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内容上线12小时,播放量就突破1000万次,其中微博话题#睡兄弟接档太子妃#也登上微博话题榜首位,彰显了乐视视频内容布局的长尾效应。男生的寝室生活,新生和老生的冲突,集中展现在一起,不仅剧情紧凑,“睡兄弟”四人组的演技也让人惊艳。刘芮麟一口标准的上海话极致生动地演绎了“禽兽学霸”管超这一形象;“小炮儿”谢逊与“黄毛”宋子豪的碰撞更让观众感受到了大学男生的热血与激情。陈晓饰演的“厚颜王子”林向宇让人想起了上学时候年级里那个有点小坏的让老师头疼的男生,掀起怀念。陈晓自称自己最喜欢的歌词是“那些年你经常提起的女孩,是否送了你她的发带”。然而,他也大方自曝并未谈过校园恋爱,大学期间谈过的女朋友是校外的女生。“这部电影圆了我一个校园恋爱的梦。” “这不是一部怀旧的青春电影。我们会从当下切入,用男生视角去创作,把兄弟情谊、爱情拍得非常有趣。”导演张琦阐释道。
其实,张琦一开始创作的故事不叫《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个名字是后来才有的,这部戏讲男生成长的故事,后来他跟乐视影业有缘一起做这个戏以后,把这个故事和高晓松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联系在一起。“电影以及根据电影倒推出来的影片的前史,就是这部同名超级网剧。网剧是大电影的前传,大电影是网剧的结局。”张琦说。而网剧和电影的两个故事独立成章又有自己的连贯性。对于制片人派奇来说,最初吸引她的,是从男生的角度写的剧本,这是市场上并不多见的方向,不打怀旧牌,体现当下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是她感觉特别的地方,所以特别喜欢这个剧本。
青春校园故事 篇七
好看的青春美剧排行榜前十名 No.1《欢乐合唱团》
No.2《我所谓的生活》
No.3《美眉校探》
No.4《怪胎与书呆》
No.5《非典型孤独》
No.6《汉娜蒙塔娜》
No.7《十三个原因》
No.8《迷幻学院》
No.9《绯闻女孩》
No.10《懵懂少女》
No.1《欢乐合唱团》 该剧讲述了天性乐观的高中老师威尔,带领着学校里最不受欢迎的一群热爱音乐的学生,将学校合唱团发扬光大的故事。
No.2《我所谓的生活》 本剧以女主角学生安吉拉的视角展开,讲述了年轻人成长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剧情真实而深刻,灰暗却不失光明。
No.3《美眉校探》 小镇校园里暗流涌动,一群花季高中生陷入了一桩悬疑谋杀案,女主角为了查出好朋友被害的真相,在校园中展开了秘密调查。
No.4《怪胎与书呆》 不论是怪胎还是书呆,甚至校园里的人气王,众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烦恼,精彩的校园生活百花齐放,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青春喜剧,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No.5《非典型孤独》 本剧讲述了自闭症少年山姆的成长经历,大众眼中不正常的自闭症患者也在努力寻找正常人的苦与乐,爱情和友情,引人深思。
No.6《汉娜蒙塔娜》 青春美少女汉娜有着神秘的双重身份,她即是一名普通中学生,也是人气爆棚的偶像歌手,随着汉娜的成长,两个身份越来越难以平衡,变换身份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No.7《十三个原因》 高中女生的自杀让原本平静的高中不再太平,随着女生自杀的十三个真相不断被揭露,众人的阴暗面也逐渐披露,这部剧反映了很多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压抑却有深度。
No.8《迷幻学院》 本剧讲述了一群天赋禀异的少年齐聚神秘学校,年轻气盛的他们滥用自己的特异功能进行危险游戏的故事。
No.9《绯闻女孩》 穷小子丹闯入了纽约上东区富家子弟们骄奢的生活圈子,本想以旁观者姿态批判他们浮华的生活,却不想自己早已深陷其中,这是一个关于家族、利益、亲情、友情的故事。
No.10《懵懂少女》 平凡女孩珍娜无意中成为了处在学校风口浪尖的风云人物,本剧以珍娜的视角讲述了青少年成长中的种种现象。
青春校园故事 篇八
[关键词]电影《匆匆那年》;“后青春”;叙事策略;国产青春片
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青春片无疑是最为主流的电影类型,虽然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却以相对庞大的数量占据了大部分的院线档期,瓜分了相当大比重的票房。“青春怀旧”无疑是2015年中国电影的关键词之一,大量反映青春校园生活的青春片涌现大银幕,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青春校园的人文风貌。虽然这些青春片良莠不齐,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却集体呈现出一种“后青春期”的怀旧意识。张一白执导的电影《匆匆那年》,由彭于晏、倪妮、魏晨、张子萱、郑凯等时下最炙手可热的新晋明星担纲主演,以故事的主角陈寻为中心,进行了一次关于集体的青春记忆的回望。影片从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到视听语言的构建都体现出“后青春”意识,这种对往昔岁月的回顾正是源自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是一种肉体与精神呈分裂式成长的状态。本文就电影《匆匆那年》的“后青春”叙事策略展开讨论,最终将研究讨论的范围扩展至当下国产青春片的模式化创作上。
一、“后青春”的怀旧基调
“后青春”并非一个从学术角度正式提出的概念或专有名词,而是笔者针对新世纪以来的15年间涌现的青春校园电影做出的概念提取和总结。“后青春”既是青春片的叙事视角,也是叙事方法;既是片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也是其肉体与精神分裂式成长的状态。“后青春”既是一个电影艺术范畴的命题,能够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审核,同时也可作为一个社会学命题进行解读,其形成的原因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学范畴动因,这是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内部关系作用的结果。但是,简单来说,“后青春”就是一种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而造成的不协调的断裂感,在这种脱节与断裂感直接作用下人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这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让他们急于从往日岁月中汲取希望和力量,而青春时代的校园生活就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也成为怀旧的主体。
张一白执导的电影《匆匆那年》就是这样一部不折不扣的“后青春”电影,从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到视听空间的建构都呈现出明确的“后青春”意识。作为影片故事的核心人物,陈寻虽然事业成功,精神世界却始终无比空虚,在一次酒醉的“一夜情”后,竟然发现对方是初恋女友的妹妹。在女孩的不断打探之下,影片以陈寻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回忆了他的青春岁月。陈寻的青春岁月是在友情、爱情的包围下度过的,欢乐与悲伤同在,有相聚也有离别,有坚定也有彷徨,青春是充满矛盾的,是一个复杂的存在。陈寻的青春岁月特别因为他与方茴的爱情而变得与众不同,在高中时期的陈寻对方茴的迷恋,是一种青春期的男性荷尔蒙的释放做出的本能反应,他为了方茴与别人打架,也为了能够与方茴进同一所大学继续在一起,而在高考时放弃了一道大题。青春期的陈寻对方茴虽然是一种荷尔蒙作用下的不理智的情感,但也正因为这份不理智,他对方茴的爱情才显得珍贵而伟大,在选择与放弃之间,陈寻将他对方茴的爱情表达得浪漫而含蓄。但是,在进入大学以后,多方面的诱惑不断打扰着陈寻与方茴之间的爱情,面对其他女性的倾慕,在含含糊糊、迷迷蒙蒙之间,陈寻放弃了他与方茴的爱情。陈寻的背叛、与其他女性同居,方茴自暴自弃地将初夜给了陌生人、意外怀孕、堕胎,都成为陈寻和方茴无法原谅彼此的理由,也成为二人告别青春时期的沉重代价,从皮肉到内心,在二人的爱情不得两全的过程中,彼此不断加重着对彼此的伤害,这也成为二人成长的代价。
影片所表达的“后青春”是人们在步入社会后,面对这种与校园生活截然不同的环境而做出的反应,对现实生活的不安、不满与失落、失意,使人们企图从曾经单纯的青春校园生活中寻找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希望青春期能够延续,青春的岁月能够延续,青春期的不理智与狂躁不安甚至都逐渐有了光环。然而,他们希望再来一次的青春,却终究不能实现,只能以一种独特的“后青春”状态呈现出来。反观青春校园岁月后,猛然发现过程并不像自己希望的那样简单而美好,青春期的不完美和创痛依旧历历在目,任何的回望和怀念都只能化作唇边的一声叹息。
二、拼贴式的碎片化追忆
导演张一白擅长拍摄青春爱情题材的电影,被戏称为“中国青春片教父”。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一员,他的电影关注都市男女的爱情观和价值观,表现都市男女的生存状态,他的电影既有小众化的叙事格局,同时也有着群体化共性的表达。从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和市场营销来看,张一白又是目前众多中国导演中最懂得商业运作和市场营销的,他的电影既有文艺片的艺术特征,同时也有着从演员选择、题材定位到主题设定的商业电影的考量,他所执导的《将爱情进行到底》被看作第一部中国青春爱情偶像剧,张一白也成为目前公认的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之一。
无论是张一白执导的中国第一部青春爱情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1998),还是后来他的电影处女作《开往春天的地铁》(2001),再到近几年的电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和《好奇害死猫》,张一白都没有偏离自己钟爱和熟悉的爱情片题材,很多观众都将其电影艺术风格定位为具有MV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影像风格,作为导演的张一白都始终在坚持创新、求异,即便是进行电影的商业化运作,仍然希望他的电影能够保留艺术片的本质或特质。但是,从张一白最新执导的《匆匆那年》来看,他的青春片创作无疑开始越发的商业化、娱乐化,艺术片气质的削弱让该片更贴近大众文化,也因此该片抵挡住了同档期的好莱坞大片《饥饿游戏:嘲笑鸟》的强势来袭,一举获得5.8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
张一白在电影《匆匆那年》中使用了拼贴式的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一方面这种形式更符合陈寻在90后女孩七七的追问下的问答式回忆,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也呈现出符号化特征,每一段回忆都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让观众感受到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部关联,也进一步构建起关于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影片《匆匆那年》以陈寻的回忆和讲述将影片划分为两个叙事时空,一个是他与90后女孩七七所在的现实时空,另一个则是他与方茴等人共同度过的青春时光。陈寻与方茴的青春爱情时光,主要由高中时期、大学时期两部分组成。张一白以拼贴的方式将陈寻、方茴、赵烨、乔燃、林嘉茉五个好朋友的青春时光展现在观众面前。高中时期,陈寻初见方茴时的“琼瑶电视剧”一般的场景,十分贴近九夜茴小说原著中对方茴的描写,近乎音乐录影带形式的场景画面,将青春时期荷尔蒙泛滥的陈寻对方茴的迷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后陈寻对方茴的追求,旱冰场的斗殴,路边摊上的暧昧和表白,再到二人大学时期在校园内活动的场景……张一白主要将有特色的、有记忆点的场景环境展现出来,极力凸显这些场景代表的回忆的特殊之处。甚至陈寻背叛方茴以后,与沈晓棠二人在校外租房子时,彼此依偎着走在路灯下的场景也能激发起观众的回忆。
对于影片《匆匆那年》的拼贴式回忆方式,对于观众的观影体验来说过分直接,几乎每一个场景都能让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有所共鸣,但是这种回忆方式的直接,也让观众的情感共鸣得以持续。陈寻的“后青春”情结也正是80后观众的情结,他的回忆也是与观众的共同回忆,他曾经以为的美好爱情其实是青春有悔,充满遗憾和不完美,他从回忆中无法汲取更多的力量和希望,因为这种回忆的行为本身就是企图逃离现实的幻想。就像影片结尾处,在法国巴黎桥上回眸一笑的方茴,正是对于往事随风无须再提的淡然心境的最好诠释。
三、视听语言构建怀旧空间
专注于青春爱情片的导演张一白深谙此类电影的拍摄技巧,再催人泪下的故事也需要一个符合时代背景、剧情特征的视听空间的配合,一首歌或一个具有记忆点的场景画面都能够成为观众记住这部电影的关键,而一部能够让人记住的电影也就是一部成功的电影。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主题曲《遥望》和插曲《等你爱我》《谁》,都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飘荡出舒缓的旋律,在营造气氛的同时也代替主人公表达了内心的情绪和情感,无论是杨铮等人在校园操场上的狂奔,还是雨森在雨中苦苦等待文慧的撕心裂肺的场景,都在一段段熟悉的旋律反复加深记忆的过程中,成为观众记住这部电影的关键点。张一白的处女作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也有着同名主题曲相呼应,建斌和小慧七年之痒的婚姻,在地铁行驶的过程中忽明忽暗的光线变化,以及《开往春天的地铁》的空灵歌声、旋律的呼应之下,从画面到声音都给予观众情绪的渲染和情感的刺激,让观众与影片主角有着同呼吸共命运的共鸣感。
在影片《匆匆那年》里,导演张一白继续运用自己擅长的MV式视听环境的构建,通过声音和画面共同构建起观众记忆深处的怀旧空间。熟悉的音乐和旋律,配上没有独白和对话的镜头画面,很容易营造出一种蕴藏在歌曲中的情绪和氛围。影片《匆匆那年》尤其通过特定的历史事件与具有时代感的音乐相结合,让视听语言构建的怀旧空间变得更加丰富立体。流行歌曲《鸭子》《当》《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信仰》等,这些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撑起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时间框架,跨越年代的歌曲梳理了人们的情感线索,串联起了整整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而伴随着这些熟悉的旋律,导演张一白尽其所能地配上更丰富的画面,以勾连起观众更深层次的记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迎接新世纪、北京申奥成功等历史事件的背景式插入,将影片的怀旧韵味上升到了另一个具有集体共同记忆和情怀的层次,将陈寻等人的青春时光点缀得非比寻常,也表现了80后这一代人从出生到上学再到工作,丰富的时展和历史背景让他们的成长之路与众不同,每一步的成长都伴随着剧烈的时展之强音。
导演张一白很清楚自己的强项在哪里,虽然影片《匆匆那年》中对于怀旧空间的视听语言的构建备受争议,影评人和观众都觉得有时候难免令人尴尬,略显牵强,但是所谓“怀旧”这一行为本身就有着很强烈的刻意性和主观性,其本身就是人们主动建构的一个过程。也因此,张一白懂得,这些红透大江南北的、耳熟能详的音乐,其自身已经超越了音乐艺术本身的本质属性,早就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雕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它已经不仅是陶冶人类情操、抒发感情的方式,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些旋律已经被赋予了文化属性,具有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体现着那个阶段的人们审美倾向的同时,也以小见大地变相地反映了整个时代。碎片化的叙事结构、特征化的视听空间的构建,对于“后青春”的回忆是十分贴切的,但多少又失去了一些艺术的美感,张一白的《匆匆那年》代表了国产青春怀旧电影的一种尝试,影片最终斩获5.8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也证明了这种艺术表达方式的市场可行性,相信在未来的类型片探索过程中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明英,陈刚。新生代导演在青春电影中对集体记忆的建构[J].青年记者,2015(30).
[2] 孙晖。从《匆匆那年》看校园怀旧青春片的类型策略[J].当代电影,2015(02).
[3] 金丹元。对当下国产青春片“怀旧”叙述的反思[J].文艺研究,2015(10).
[4] 冯运生。《匆匆那年》网络剧与电影的比较分析[J].电影文学,2015(06).
青春校园故事 篇九
关键词:青春校园电影 性观念 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87-01
青春校园电影里总是少不了理想式的纯爱情节,让人羡慕不已。在以往的青春校园电影中,整个影片的感情叙事路线就是沿着男女主角纯粹的爱情展开的,即便是青春的伤痕,也无非是由于家庭的阻碍、性格的不合等外在因素。但是进入21世纪,青春校园电影其轻快明了的感情叙事背后更多地触碰了一个之前在这个年龄层面极少出现的字眼――“性”。电影中所呈现的大学男女不再对“性”避而不谈,有些影片把“性”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甚至有的影片中的“性”直接成为造成情感伤痕的原因。比如《匆匆那年》中的男女主角,大学校园的青春形象,却因男主角劈腿,与另一女生同居,女主角也一气之下与另一个男生发生性关系。因“性”产生的分歧,把这部影片的伤痕情节推向了撕裂式的高潮。这部影片所传递的是一种轻蔑式地、随意式地性态度:因爱而恨,因恨而性。并且无声中传递的是一种开放的性行为: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像电影《致青春》中的女二号阮莞,大学期间与男友发生性关系并意外怀孕,又因男友无担当,就在朋友的陪同下堕了胎。意外怀孕、堕胎,这些血淋淋的字眼就呈现在青春校园电影中,毫无遮掩。影片所折射出女大学生看待传统的贞操观愈加开放、性意识模糊、严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一系列性观念问题。
破窗效应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理论,说的是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也就是说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方面,就电影与电影之间,如果一部青春校园电影呈现诸多错误的、不健康的性观念,而这部电影本身又未遭受批评,那么这种开放的性观念又会泛滥式地呈现在后来的青春校园电影中。另一方面,就电影与受众之间,青春校园电影中学生的错误性观念没有在电影中得以纠正,或者说电影中学生的不良性行为没有在电影中得以处罚,加上电影本身会对受众产生影响,那么受众在接受了这样错误观念的传递后,也会潜移默化地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罗伯特・费舍尔曾指出:审美观察的一个基本特点, 就是一种自发的外射作用,而且是心灵情感的外射,把这种情感外射到我们感知的事物中去,这就是“移情”。青春校园电影之所以会对大学生的性观念产生影响,除却上边两个理论的阐释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大W生产生了移情心理。女大学生会把自己当作剧中人物,从剧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启示。所以在观赏青春校园电影的过程中会更大程度地产生移情心理,从而被剧中的一些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
几乎近些年的青春校园电影都会涉及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等情节,进而会有意外怀孕或者流产堕胎的桥段。但是电影世界终归是理想化的虚拟世界,即便是遭受这些事情的女大学生依然可以在电影中活得潇洒,意外怀孕也可以“奉子成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有完美结局的又有几个。但是由于受电影的影响,女大学生可能潜意识地选择电影中“想象式”地手段解决办法,对婚前性行为持随意、不谨慎的态度,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肃对待婚前性行为,规范自己的性行为,将性行为与责任挂钩,不随意作出逾矩的事情。
电影中总会设置一个悲情的、边缘式的女性角色:被男生玩弄感情并甘愿出卖自己的身体。这种桥段本身就是在描述一种性与爱失衡的关系,以性主导爱,而女性又可为爱不顾性。这是令人心痛和惋惜的角色,其行为应该是予以纠正的。但是电影毕竟需要用“艺术”的视角解决现实的问题,所以电影中对此类角色的描绘是近乎无过错的,似乎是为了爱可以义无反顾,并且对于受伤女性遭受的伤痛也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描绘
对于大学层面来说,正确认识爱情显得尤为重要。青春校园电影几乎都是围绕爱情这个主题展开的,爱情充斥着整个青春,无爱情不青春。所以电影中就会有为了爱情放弃学业的桥段,有为了爱情不惜大打出手的桥段,有因爱情伤心喝得酩酊大醉的桥段,等等。热血与青春是青春校园电影的看点,但是光影与现实是不能画等号的。这些情节会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为爱情是青春的全部、为爱可以不顾一切的疯狂。电影中疯狂或许显得青春故事非常饱满,但是现实中疯狂的后果可能会导致学生荒废掉自己的学业,影响自己的前程。
青春校园故事 篇十
关键词:经典老歌;青春校园爱情电影;表意功效
前言
在如今的内地电影市场上,青春校园爱情电影无论在数量和票房上都占据了重要位置,而这类电影无疑都被贴上了怀旧、青春等标签,引起了全民回忆的风潮,然而在几乎每一部这样的电影中我们都能发现经典老歌的身影。音乐作为电影诸多表意元素中的一员,在揭示影片主题、渲染画面气氛、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有着和“可视”电影语言元素同等的话语权表达,电影音乐在影片中发挥着其独有艺术表现力,使影片更好地完成叙事、抒情和表意。①经典老歌本身就是我们青春记忆里的重要符号,通过在电影里的合理运用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此后简称《致青春》)、《同桌的》、《匆匆那年》这三部电影为例,分析经典老歌在内地青春校园爱情电影里的运用。
一、深化主题,扩大感染力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第二镜头”,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辅助电影更好地表现内容,深化主题。同样具有时代感的经典老歌被放置在影片中,更增添电影的怀旧情结,使影片更具感染力,带领观众走进特定的环境背景,帮助观众理解影片传达的意义。
电影《同桌的》中最后一个镜头一出现,便响起了由高晓松作词作曲的《同桌的你》。如今,同样是高晓松操刀,一部《同桌的》,让许多人想起自己已经抓不住的青春。影片这个镜头回到了最初男女主角相识的画面,周小栀转学来到新的班级,成为了林一的同桌。也正是因为成为同桌,两人开始相识、相知、相恋,尽管最后两人还是因现实而分离。电影里所讲的故事是从1993年开始的,而此曲发行于90年代初,由老狼演唱,曾风靡大街小巷,唱哭了许多人的学生年代,成为无数80后少男少女的最爱,是校园民谣的经典作。所以,这首歌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与影片人物所属的时代吻合,它的歌词也正是电影中男女主角爱情故事的完美写照。一句“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我也是偶然翻照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让观众再次陷入故事之中,音乐再次刻画的同桌情结,不禁更加令人惆怅和感慨。
电影《致青春》中三次出现了英国山羊皮乐队的《So Young》,第一次出现,是大一开学时,阮莞走在学校中,长发飘飘,美丽动人,俨然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正当男生们跃跃欲试之时,她却径直走向了路旁骑着单车的小伙,这小伙便是她高中就相恋的男朋友赵世永,而此时背景音乐正是他们俩都十分痴迷的山羊皮乐队《So Young》,这首歌就像此刻的他们青春无敌,不可一世,无可救药。第二次出现,画面从大学时期变化到了现当代,阮莞正坐在赵世永的车上,车子奔驰在马路上,和歌曲强有力的节奏融为一体,而当阮莞告诉赵世永自己怀孕时,音乐戛然而止,预示着他们的时代正在结束,属于他们的青春即将逝去。第三次,在阮莞结婚前,赵世永约她去北京听山羊皮的演唱会再见最后一面。两人在去北京的火车上,歌曲再次响起,虽然和赵世永分手,但阮莞却一直忘不了他,除了他再也爱不了别人。然而不幸的事却发生了,阮莞在去见赵世永的途中出车祸去世,音乐再次戛然而止,赵世永还站在山羊皮的演唱会门口,可是谁都再也走不回青春的大门。电影《致青春》的英文翻译正是《So Young》,作为电影同名歌曲出现在电影里,可以说是电影主旨的音乐表达形式,歌词内容和旋律契合了影片的感情基调和对青春怀念的情怀,电影中所处年代的青年们正是听着山羊皮长大的一代,他们个性鲜明,对待爱情乐此不疲,在青春里沉迷不醒,哪怕放纵堕落,只愿青春无悔。
二、抒发情感,读懂潜台词
在现实生活中,感同身受的歌曲往往更能引起共鸣,那些歌曲仿佛唱出了自己的故事。电影画面往往不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所以常用音乐来抒发人物情感,体现人物内心的潜台词。经典老歌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它们旋律动听,更是因为它们能打动人心,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是情感的集中体现。青春校园爱情电影运用经典老歌的优势还在于能刻画出特定年代鲜明的人物性格和特征,表现出他们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和影像无法呈现的剧中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
电影《致青春》中,学校举行了一次文艺晚会,主持人问有没有同学自愿上台表演节目,郑微便在众目睽睽之下高高举起了手,勇敢地走上了舞台,唱起了《红日》。《红日》这首歌是香港歌手李克勤的经典之作,曲风欢快,歌词十分励志。影片中当郑微唱起《红日》,她苦苦追求的陈孝正却提前离开,尽管台下众人欢呼,但她的目光却紧紧锁定在陈孝正的身上。虽然电影里并没有交代郑微为什么会想在当时唱这首歌,但当歌声响起,观众不难发现,其实这首歌正是她唱给他听的,每一句都表露出她对他爱的决心和坦率,特别是那句“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的表白。电影里,通过演员自己演唱的方式来诠释了这首老歌,让这首歌的旋律深入人心,但这恰恰也是一种互利共赢,这一首歌也让观众深深感受到郑微对爱的执着,她性格里的精灵、坦荡,和她无所畏惧,渴望爱情的强烈愿望。
无独有偶,在电影《匆匆那年》中,高中毕业聚会时,陈寻为方茴唱了张信哲的《信仰》,无非也是一次表白。《信仰》这首歌发行于2000年,红极一时,是当时恋人们为爱高歌,彼此许诺的金曲。陈寻唱的这首歌,就像是为方茴许下了爱情誓言。方茴在爱里是被动的,然而陈寻天生帅气,天性聪明,活泼阳光,是个乐观自信的大男孩,在校园中,他是一个有着偶像气质,受万人追捧的耀眼明星。对于方茴他几乎是一见钟情,对她的爱也是直接而浓烈,就像这首《信仰》,表达了陈寻对爱情至死不渝、白头偕老的决心。同时这里也为此后陈寻移情别恋做了一个铺垫,《信仰》这首歌描写的就是两个相爱的人因为一些矛盾和冲突离开了对方,但最后还是发现对方才是真爱却再也回不去的情景,充满了遗憾和心痛。最后,这首歌竟成了陈寻和方茴的真实写照。
三、渲染气氛,增加新鲜感
电影音乐不一定要成为电影内容表达的一部分,有时它仅仅是一种渲染,营造出更好的叙事氛围和情境气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青春校园爱情电影走的是怀旧路线,影片中常常出现的经典老歌,试图给观众带来久别重逢的感觉,已达到煽情的目的。这无疑也帮助画面增强了表现力,一首老歌若运用得当,更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电影《同桌的》中,在大闹非典隔离室和林一幻想中的抢婚两个情节都用了《We Are The Champions》作为背景音乐。这首歌来自英国皇后乐队,十分激励人心,常常回响在足球赛场上。然而影片中对这首歌的使用,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反而让整个情节更赋戏剧性,为观众带来了新鲜感,成为了影片中最感人的两段。非典爆发后,林一成为疑似病例被隔离,周小栀听说隔离区里面有人患非典之后,很是担心,于是和好友半夜解救林一,谁知被工作人员发现,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追逐战。最后一个镜头是周小栀、林一和他们的好朋友们竭尽全力逃跑了出来,然后把工作人员反锁在了隔离大楼里。就像是完成了一次接力赛,每个人完美的配合和拼尽全力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胜利,成为了自己的冠军。而在周小栀的婚礼上,当周小栀面对教父宣誓即将成为别人的妻子,林一终于忍不住大闹婚礼现场,和好友们上演了一出抢婚大战,尽管受尽阻挠,但最终他们就像回到了当初大闹非典隔离室一般,竭尽全力跑出教堂,将其他人反锁在了教堂里面。
背景音乐仍然是《We Are The Champions》,为了爱情,他们再一次成为自己的英雄,然而画面再次回到了教堂里,回到了刚才宣誓的场景,原来这只是林一的幻想。背景歌曲的运用激起观众内心最柔弱的情愫,实现与影片内容表达的情感互动,对年轻生命的赞美,也有对命运弄人的唏嘘。
电影《匆匆那年》里的篮球比赛中使用了当年火爆的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的主题曲《好想大声说爱你》,熟悉的歌声一响起,不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球场上的主人公仿佛都已变身樱木花道、流川枫、三井和赤木,让观众心生波澜。而一经音乐渲染的画面,场面更加热火朝天。那动感的旋律与画面中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篮球健将们相结合,刻画出主人公们在球场上不服输的韧劲,营造出篮球场上的激烈拼搏的气氛,使观众也深深感染,身临其境。
小结
综上所述,经典老歌在青春校园爱情电影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表达主题、抒发情感和渲染氛围上,而这也体现了这类电影所具备的怀旧、青春、爱情等特征。总而言之,音乐本身就是电影里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应当对其进行有效的运用和塑造,使影片更好地叙事、抒情和表意。(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注解:
①杨晓、许瀚心《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话语权表达》[J]《名作欣赏》2014年第27期
参考文献:
[1]邵萍《浅论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表现功能》[J]《电影评介》2009,(4)
[2]王丽响《浅谈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作用》[J]《电影文学》2012,(8)
[3]杨晓、许瀚心《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话语权表达》[J]《名作欣赏》2014,(27)
[4]刘钱倩《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功效――以电影〈魔戒〉为例》[J]《电影文学》2014,(18)
[5]夏海蕾《试论电影音乐在电影剧情发展中的作用――以〈茉莉花开〉为例》[J]《电影文学》2012,(8)
[6]李雪雪《90年代以来的大陆青春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4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上面这10篇青春校园故事范文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青春校园故事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