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相信未来》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相信未来教案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15篇《相信未来》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相信未来作文 篇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题记

岁月匆匆,水般流逝,花儿落了,天真无邪和童年的幼稚无知也离我们远去了,时间的列车已开出童年的驿站,迎接我们的是充满希望的未来,相信未来,是梦的开始……

一叶扁舟,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但它相信海岸就在前方;一棵小草,在土壤中缺少营养,但它相信自己就快长大;一个小孩,在成长中缺少成功,但他相信胜利就在前方。相信未来,是一种信心;相信未来,是一种追索;相信未来,是一种豁达。

初中的生活,很快乐,也很忧伤。铺天盖地的卷子,接踵而至的考试塞满了我们的时间,学习的努力掩盖不了成绩不如意的事实,时常因此而郁闷。但生活就是如此,我懂得“相信未来”,因为有太多人的乐观感动着我,有太多人的坚强震撼了我,因为他们相信未来。

陶渊明“知来者可追”是对未来满怀信心,他以自己的人生态度,过上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隐居生活,他寄情山水的无忧无虑也正是他相信未来的一种体现。不得不说的是——苏东坡,中国文坛上失意文人的代表,他虽被贬官黄州,却有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达观,以至后来写出了《赤壁赋》等惊世之作。古人们相信未来,实在是令我受益匪浅。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做小本生意的人,早晨很早就开门,晚上很晚才下班,一天甚至是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他的很多朋友劝他做点别的,可是他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成功,那他必然是失败者!结果是所有人都能猜到的:这位年轻人成功了,他成了成功的商人。看完故事,豁然开朗,我惊叹的不是年轻人聪明的头脑,而是他对未来必胜的信心。他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相信未来!

人生常有不如意,当我们在黑暗中失去方向,迷失自我时,请相信未来,为自己点上一盏明亮的灯,照亮通向远方的路,到达成功的彼岸。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虽已落,梦仍在。遇到困难,不要退缩,相信未来,成功就在向你招手。 相信未来,征服未来……

相信未来作文 篇二

你像极了一首歌,有着从未想要屈服的旋律。又像一颗心,倾吐着生活的味道。更像一位大师,告诉我们人生应该如歌,给予我们从悲痛中走出来的勇气。在我的印象中,你释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文字它独有的魅力。时间在流转,而你却从未失去你华美的容妆,纵使我们都曾与你遇见,但你的神秘感总让不同的人群亲近你的肌肤,感受你情感的流露。于是我做了最大胆的表白,对于诗歌的热爱,如此的沁我心脾。爱你如初——诗歌。

这首诗创作于1968年,而我与它遇见是1995年,那时候我刚六年级,初读这首诗就已经喜欢的不得了,虽说读不太懂,但这首诗已经影响了我对诗歌热爱的程度。这首诗就是诗人食指(原名:郭路生)创作的《相信未来》。我把它抄录下来,一直保存到现在。每次读到它,总能给我莫大的鼓励。从那时起我也喜欢上了写诗。

高中那年,学习和接触诗歌的机会越来越多,记得当初有本课外读物,上面就收集了很多首诗歌,虽然没有这首诗,但他一直陪伴着我。再次读来,发现诗人当时的心情和大多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一样。有过消极、不堪和痛苦的经历,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见诗人的不幸: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但他却固执的铺平失望的灰烬,却写下相信未来。纵使和那么多不幸遇见,但还是怀着一颗坚定的心相信未来。这首诗应该也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朋友们。

惆怅、失败的痛苦,同情、嘲讽,即便腐烂皮肉,可我们还有脊骨,更重要的是还有相信未来的那颗心。有种心情,慢慢铺陈,重复着一致的旋律,就像初恋,心跳加速,爱你如初。

超越时间的枷锁,我把相信未来写在心间。我读懂了你,这一刻,更多的应该不是什么解读、阐释,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就像诗人写下的: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齐声诵读诗歌,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文件,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在整体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我将从诗歌的具体意象入手,让学生讨论意象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具体来说就是明确:

第1节中的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美丽的雪花这项意象代表的含义,学生可以从中看到荒芜、穷困和艰难,诗人从艰难生活中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在第2节中学生要把握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这些意象,从生命由新鲜至黯淡、从热情到失意、从饱满到枯竭的过程,了解诗人从人生的苦难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2.接着请学生仔细朗读第3节,此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合理断句。因为不同的读法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特别注意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教师针对排浪,大海、曙光具体分析它们与手指、手掌、曙光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具体研习能了解这是诗人由真实内心升起的相信未来的信念。

3.在接下来的4-6节朗读中,教师同样要求学生从意象的把握上来理解为什么要“相信未来”,从腐烂的皮肉、脊骨这些意象来看清人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第4节视角“我”到“她”,她是未来,从未来的角度看,现在就成为了历史,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公正的评价,正因为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所以我焦急地等待着评定。

4.再次朗读,加深体验。在具体的意象分析后,学生已经对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把握,所以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即这首诗歌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真切感受诗人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朗读之后,学生应该很明显就能发现诗歌运用了反复手法。

(四)延伸作业

比较阅读食指的另外一首诗《热爱生命》,希望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无论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未来。

五、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食指

描绘现实,表明信念

直抒胸臆

发出召唤,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赏析 篇四

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无论是经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来: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来: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

灵上投下了一道期望之光。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能够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这首诗如果仅有前面的三节,还不足以表现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来的三节,食指将自我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必须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诗的最终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活力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终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全诗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通读该诗,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简便而是压抑;不是欢乐而是痛苦。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梦想和光明而奋斗。

相信未来作文 篇五

当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的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请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请怀,我依然用固执的用凝霜的枯藤写下:请相信未来。轻轻饭起历史的篇章5月12日14时28分迅速拿起时钟已是205月18日5时28分 时间以过去了整整147个小时,147个小时意味着什么?生命还能交给我门什么?是否真的会有奇迹诞生?我相信黑夜中回有星星,我相信寒冷中回有火把,我相信孤单中会有拥抱,我相信~~~~~~~

昂头挺胸,树立信心,磨练意志。在痛苦中面带微笑,在失意中拾起碎片,肩并着肩,手拉着着手心连着心共同走向最没的夕阳

地震见证了世间的真情,地震诠释了爱的力量。一放有难,八方只援,重志成成共创没好家园。最没的彩虹总挂在狂风暴雨后的天边;人间的暖流定会融化寒冷的心,请用双手扶植那风雨遥遥欲坠的经霜枝头。

四川的每位灾民请相信我们同拥一片蓝天,我门都是一家人。 坚强,我的伙伴;勇敢,我的同胞。国家不会抛弃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别哭,我的孩子;别哭我的同胞。

别在徘徊,别在忧郁。前方的一屡曙光在告诉你们:请相信未来

必修一语文《短歌行》教案 篇六

必修一语文《短歌行》教案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学习新课。

1、朗诵课文。

2、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3、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作业:1、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2、阅读读本上曹植《白马篇》与曹丕《燕歌行》

《短歌行》赏析

建安十三年(公元2),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一忧“人生苦短”。东汉末年,群雄奋起,众多能人志士都想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此时的曹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辉煌的业绩也花费了他太多的时间(曹操时年已五十四岁),况且其中又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因而他深感奋斗的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无情。“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他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再者,在当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在壮志未酬、抱负不得伸展的文人中间颇为流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曹操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只好借“对酒当歌”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忧思。

二忧“求贤不得”。仅仅把感叹“人生苦短”作为诗歌的起点和终结,这只是一般文人的思想境界。而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把这样的慨叹只作为本诗感情发展的基点,以这种微吟低唱的形式,为下文倾吐求贤若渴的慷慨激烈的心曲打下基础。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人才。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即使刘表之流,手下也有一些谋士。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在曹操热烈的求贤过程中,焦虑和痛苦不时地向他袭来。让我们来听听曹操的心声吧:贤士啊,我像热恋的女子一样渴望着你的到来,我只是为了你的缘故,一直“沉吟至今”,你快快地来到我的身边吧!你到来后,我一定摆宴设乐,竭诚欢迎!可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忧“功业未就”。这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而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愿学大海纳百川,愿学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而这一宏愿还未变成真正的现实,“功业未就”的苦闷依然萦绕心头。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短歌行》教学反思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又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再加上我们语文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思想——生怕学生读不懂,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材料”,我们的学生则深陷字、词、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气全无”,更谈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寻找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与学的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必须要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思考,如何改变学生学习古诗文畏难、无奈、倦怠的情绪,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必修一语文《离骚》教案 篇七

必修一语文《黄鹂》教案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探讨文章蕴含的哲理。

品味课文的精彩语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教学过程]

1、投影⑴:课题

2、投影⑵:你认识黄鹂,了解黄鹂吗?

3、投影⑶:你读过有关黄鹂的诗吗?

投影出示关于“黄鹂”的四首古诗词。学生默读以后齐声朗读一遍。出示投影片一。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

还有: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宋•晏殊《破阵子》)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明•杨基《天平山中》)

4、投影⑷:现代诗人徐志摩也写有《黄鹂》一诗

很显然,形态清丽、叫声婉转的黄鹂很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黄鹂在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投影片二。

5、投影⑸:学习重点

分析、揭示并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方法及步骤

解析结构——把握整体——抓关键句段——分析、揭示、评价文章主旨

整体把握文章,重点分析文章结构

对于长篇文章来说,解析结构,从整体上观照文章可以说是获取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我们先听录音朗读,并将文章的1~23段按时地变化分成四大块,然后对照投影片中表格的要求,选择文中的关键语词填空。

6、投影⑹:表格——放录音朗读

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可以适当作一些点拨,填表。

7、投影⑺:

问题讨论:

课文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第四部分与前三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第四部分的语言表达什么特点?

(1)齐读第四部分,分析语言表达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情感。

(2)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排比、长短错杂的句式,拟人、对偶的修辞,恰切地表现了黄鹂在平和优美环境中自由生活的极致之美,也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在朝思暮想之后终于看到黄鹂获得理想的生活之地后难以抑制的愉悦、兴奋和激动。

[重点分析、揭示、评价文章主旨 ]

以上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体描写部分。我们作一个假设,如果本文就只有前面23段文字,那么,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情况和对比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出本文怎样的主旨呢?

8、投影⑻: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启发]

(1)很显然,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渲泻了如此充沛的激情,绝不可能是仅仅为了一个鸟类,应该有其更多更深的寓意。

(2)齐读第24段和第25段的第1句。

9、投影⑼:

联系前面的描写部分思考,第五部分的议论是如何深化文章的本篇写作主旨的?

10、投影⑽: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乃至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启发]

接着再看文章最末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是否可以推断出作者另外的寓意呢?

11、投影⑾: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结:原来,借助黄鹂的故事,作者或许也还想演绎一条艺术创作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小结]

以上我们按照阅读的一般规律和过程,通过把握文章整体,揣摩关键句段等方法已经获得了本文寄寓的几方面的主旨。

12、投影⑿:

除了第一点,由于未曾联系到结尾语段,把握上有所局限外,其余两点概括,应该是正确的。有同学要问,一篇文章,怎么会有几个主题呢?实际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多主题、多寓意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主题多元化(板书)。

13、投影⒀:

[启发]

而且,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刚才的分析自始至终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几乎没有考虑联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比如就没有提及孙犁先生写作本文时的背景材料。我们把这种只重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不考虑作品之外因素的阅读,称为主观性阅读(投影),而把那种既考虑作品又特别注重作品写作背景因素的阅读叫做实证性阅读(投影)。

我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主观性阅读,大家一定有兴趣乘胜前进,再作一次实证性阅读的旅行。请看孙犁先生写作本文的有关背景材料。

14、投影⒁:作者肖像

15、投影⒂:关于作者

16、投影⒃:《黄鹂》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0年前后,其时孙犁先生49岁。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

17、投影⒄:

他在后来的《说赵树理》一文中描述那个年代赵树理的处境与心境:“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这说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孙犁自己。

18、投影⒅:

他在《文虑》一文中说:“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有些厌倦了。”

19、投影⒆:

大家联系文章的整体描写和议论再来看看,文章还应该有着怎样的寄寓呢?

交流回答:呼唤为作家等一切人才(人)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全、平和、自由的环境,以使他们充分尽情地展示其全部的聪明才智。

稍作小结,点一点这种环境从哪里来。

20、投影⒇:

主题概括比较:

(1)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2)呼唤为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3)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4)呼唤为人(人才)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定、平和、自由的环境。

21、投影21:

读了本文,你产生了什么样的联想?

根据今天的阅读活动,请你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总结]

从我们以上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阅读是一项充满个性色彩充满创意的心智活动。不同的作品,我们自然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即使是同一篇作品,也同样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这就启发我们,遵循科学的阅读规律,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聚精会神地读进文章中去,思考揣摩、体味感悟,就一定会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长此以往,就定会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阅读、欣赏、创新能力

《黄鹂》赏析

黄鹂①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① 写作时间不详,初载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号,属名徐志摩。《黄鹂》这首诗最初刊载于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诗很简单: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稍,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象是春天,火焰,象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诗人?自由的信徒?泛神论者?),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于是带走了春天,带走了火焰,也带走了热情。这首诗意不尽于言终。如果我们鉴品的触角仅仅满足于诗的表象,那我们将一无所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这首诗的深层结构,或如黑格尔所言,寻找它的“暗寓意”

(《美学》第二卷,13页)。在这个意义上说,《黄鹂》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篇类寓言;或曰,一首象征的诗。指出徐志摩诗中象征手法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他的诗艺不无裨益。因为诗人对于各种“主义”腹诽甚多。早在1922年的《艺术与人生》一文中,他就批评中国新诗表面上是现实主义,骨子里却是根本的非现实性;此外还有毫不自然的自然主义,以及成功地发明了没有意义的象征的象征主义。其结果是虽然达到了什么主义,却没有人再敢称它为诗了。在后来写就的《“新月”的态度》(1928)中,他又对当时文坛上的13个派别大举讨伐之师。然而腹诽归腹诽,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他还是兼收并蓄,广征博引,真正“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做”(《诗刊弁言》)。所以他的诗并非千人一面,一律采取单调的直线抒情法,而是尽可能地运用各种风格和手法,以达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黄鹂》中象征的运用,便是一个明证。

指出《黄鹂》是一首象征的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漫漶不清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甚至在诗中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首先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这首诗的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不过“我们”作为群体性的存在,至少明确了一件事,即:“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其次,诗中两次出现的“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的,等等。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来分析。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炼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他感染上哈代的悲观主义情绪,“托着一肩思想的重负,/早晚都不得放手”(《哈代》)正是他彼时心情的写照。人们总以为徐志摩活得潇洒,死得超脱,蔡元培的挽联上就写着: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东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可又有谁知道诗人心中的滋味呢?由是观,我认为“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而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有人认为“黄鹂”的形象是雪莱的“云雀”形象的再现。若果此说成立,那么我想也是反其意而用之。《云雀》中那种张扬挺拔的热情在《黄鹂》中已经欲觅无痕了

《黄鹂》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背景: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中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课后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课文,自设自答个人认为是对课文理解最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并确定一个作为代表性问题,以供下节课交流。另外,思考从词汇、句式、写法等方面你又有哪些借鉴?

教学情景:

[上课铃响起,老师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师生互致问候。]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就是我们要学会什么?

生:(齐答)分析评价和借鉴吸收。

师:对,目标还很明确吗,(笑声)那好,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要分析评价作品的前提条件,这条件是什么?

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自信地回答)

师:不错,可要准确地把握课文,还离不开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还要了解作者的一些相关情况和创作时的时代背景。本节课我们从整体把握开始,哪位同学愿意把前一节课中你所了解的整体内容给大家说说?

[众多学生举手,择其一提问]

生:从整体上看(顿一下),作者共五次写了与黄鹂相关的事。具体是:

1) 童年时迷恋捕鸟,却没有见过黄鹂。

2) 抗战时期,见到了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但它“一闪而过”。

3) 病中,在青岛,见到了黄鹂,可惜被吓得飞走了。

4) 逛鸟市时,看到羽毛焦黄、神气凄惨的被玩弄的黄鹂。

5) 江南太湖,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

在这之后,作者还写了自己对这些事的独特认识:“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和“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鼓掌]

师:的确让人高兴,王星同学的发言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总体内容,而且还把作者在文中的启示“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生命状态”也给揭示出来。但这还仅是阅读文章的开始,在这基础之上,要进入分析评价文章阶段。接下来,根据课前的准备,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你分析课文时个人认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以及你的看法。(并在题目后注上姓名以便交流)

[五分钟左右之后,开始学生互评和老师简评。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略有调整。]

生:(问):文章第一段说迷恋黄鹂,却没有具体来写黄鹂,这是为什么?

(答):这该是为下文具体写黄鹂埋伏笔、作铺垫,同时也不设悬念的作用。

(学生评):文似看山不喜平,采用这种写法比直接说更能看出文章的变化,同时也更能

吸引读者兴趣。

生:(问):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写看似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答):为了说明在恶劣的环境中再美好的事物也将被扼杀。

(学生评):上文写了黄鹂被吓飞了,还不能表现它的悲惨命运,用海鸥的死来反面衬托。

(学生评):应该是反面铺垫,说明作者对此类人的深恶痛绝。另外,用海鸥的死去,来表达自己对黄鹂不能理解朋友间的高尚友情的惋惜之情。

(学生评):作者还借以暗示实际生活中的某种迫害。

(老师简评):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

生:(问):文中为什么说:“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所在”?

(答):因为在这里黄鹂才能展示它的全部美丽,才能发挥它的极致。

(学生评):这与我的问题“为什么我在江南才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江南有春雨、彩虹、朝霞,这里美好的一切才是黄鹂的真正家乡。

(学生评):这里并没有把它的全部美丽具体写出,更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具有断臂维纳斯那样的残缺美。(掌声不断)

生:(问):倒数第四段的景物描写,采用了排比句式,有什么好处?

(答):用排比句式,有助于集中而又鲜明地展示适宜黄鹂生存的环境,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更有利作者表达那种美好的感情。

(老师简评):这里涉及到修辞的作用。

生:(问):作者爱黄鹂,可不什么不买下鸟市里那只可怜的黄鹂来放生,放它回自然?

(答):一方面作者当时可能尚未找到适合黄鹂生长的地方,买下它后仍可能会死去,另一方面作者若买下黄鹂则有可能反而助长了捕鸟人的捕鸟之风,也将有更多的黄鹂受害。

(学生评): 因为鸟市里的黄鹂,让人看不到它的极致,给人只有凄惨之感,故不买。

(学生评): 因为笼中鸟并不是作者追求的那种自由的达到极致的鸟,它仅是一只悲惨的鸟,故不买。

生:(问):文中倒数第三段和倒数第四段能否颠倒一个顺序?

(答):不能。因为倒数第四段中的景物描写紧扣上段中的“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句展开的,衔接紧密,并且自然引出“极致环境中发挥极致美的黄鹂”,继而才能进一步阐述它们生活环境的美。

生:(问):第十五段最后一句:“只挂着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就够了”中的“褒词”用得是否恰当?

(答):恰当。在这是作者正话反说,讽刺了中年人的丑陋行径,表达了作者对中年人的厌恶的态度。

(学生评):这“褒词”饱含作者对中年人的“瞧不起”,是含有轻蔑讽刺的味道。

生:(问):第14段中有“能在兴头儿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这与下文第10段中“朋友的高尚情谊,……”相照应,也表现了作者对鸟儿飞走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生:(问):在第四段开头为何用了“终于”?

(答):原因一作者对自己会生病的事早有所料。原因二让读者去想象不明说。

生:(问):为什么说黄鹂的啼叫是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

(答):因抗战时期民族正处于危难关头,黄鹂富有生机的啼叫能激励人们寻求光明和希望。

(学生评):补充一点,此时的黄鹂虽然“羽毛鲜丽,声音诱人,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但它却只能“迅若流星,忽隐忽现,一闪而过,想多看一眼也难”。这也正说明了只有江南太湖优美的环境,才是黄鹂的安居乐业之所在,即人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他的极致。

师:同学们的自问自答,以及相互点评,有理有据,可见大家都对课文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从另一方面说思考也正是掌握文章的开始,而在思考中有问题时,我们可以……?

生:与作者对话。

师:(高兴地)对,通过刚才几位站板同学的问题,老师也发现你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这种方法。你们看,刚才大家的评价涉及到文章的内容主旨、写法结构和语言修辞,而这也正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分析评价,当然,那要正确评价文章的前提是什么?

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师:说得非常好!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现代文阅读的练习或考试中都不要忘了这一点。接下来我们来完成“积累工作”,交流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黄鹂的文章,谁先说?最好能背 出。

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唐朝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诗句。

生:“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是宋朝晏殊《破阵子》中的诗句。

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很显然,黄鹂以其形态清丽,叫声婉转深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在这由于时间关系不一一罗列,请同学们把自己所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抄到黑板报学习园地里,以供交流积累。乐意吗?

生:(兴奋地大声说)乐意!

师:根据单元要求,本节课还有一件大事还没完成,是什么事?

生:借鉴吸收。

师:好的。接下来,我就来看看同学们都“吃了”吸收了些什么东西?

生:我特喜欢:“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

句式工整,色彩明丽,很有境界。我仿写了一句:“人生的成功,是要伴着荆棘、坎坷;

人生的辉煌,是要伴着汗水和欢乐。”

生:我也仿了一句:“他们的成功,是要伴着汗水、拼搏;他们的腾飞,是要伴着毅力和信

念。”

生:我仿的是另一句:“这里灞桥伤别的烟柳暮云,这里鲲鹏水击三千里的羽翼, 这里大漠

长河遥远的思念,使我领略到了诗中色彩斑斓的梦,这是一种享受。”

生:(掌声不断)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会“吃”,而且还“吃”出其中的味道:句式、内容、文采都学得非常到位。

黄 菁:老师,我还积累了一些词汇,并把它们扩展成一小段话。

师:(兴奋地)说来听听?

生:天地间,风儿穿林打叶,行云流水,激昂高亢。谛听,又似十面埋伏的古战场,马嘶人

喊。忽地又一道亮光划破云层从半空中直劈下来,几只停栖在电线杆上的鸟儿也受惊远

飏,乌云动摇了,龟裂的大地即将受一场暴风雨的洗礼。

师:果然不错,充满动感。其它同学还有吗?

生:看我的。(大家都笑了)接受着生活的磨砺与岁月的洗礼,我们的羽翼日趋丰满,我们

盼望着能带着梦想远飏。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高傲地遨游于天际,但只要我们努力,

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的优点,展现我们的极致,生活便没有遗憾。谛听生活奏起的乐章,

努力便是音符。

生:(又是掌声不断)

生:老师,我的借鉴与别人不同。

师:是吗,那交流一下可以吗?

生:好的。我认为文章的开头对没有见过的黄鹂这件事,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通过具体的

描写,借“无论……还是……,不在……不在……”句式写出,使文章生动形象,这种

写法很值得借鉴。还有文章中的一些排比句式,读起来也是相当有节奏感的,这都是可

以借借鉴的。

生:老师,我也说一下。

师:好的,听听宇洋同学见解。

生:我倒认为本文中揭示主旨时用的“水到渠成,点到为止,若隐若现”的写法,更是耐人

寻味的,下周我就想用这种方法写一篇周记。

师:说得好,我等你把周记写好,到时我很乐意成为你的读者。(笑声……)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我们的交流先到这里。在这我们小结一下:同学们的借鉴涉及到词汇的积累、句式的仿写、修辞的运用,还有文法的学习,这一切都可称之为:借鉴吸收,也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从课文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生:(点头同意)

师:接下来我布置一下作业,每位同学应该经常地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自己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下周的写作课里,我等待同学们的极致发挥。

生:发挥极致。

[铃声起,师生互道再见,下课。]

必修一语文《相信未来》教案 篇八

必修一语文《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朗诵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品读赏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领略了伟人毛泽东胸中生机勃勃的秋色,体验了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充满自信的壮志豪情;又感受了诗人郭小川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满腔激情;作为新世纪青年,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又该如何充满自信,永葆青春呢?让我们学习朦胧诗人食指写于十年**中的代表作《相信未来》,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

二、感知诵读体验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设计说明:从导语到作者简介均紧紧扣住自信人生的主要教学目的,开宗明义,凸现培养学生的自信这一情感目标。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3、诵读鉴赏,把握主旨

a) 指名诵读课文,集体评议是否传达了自己理解的感情?

b) 合作讨论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4、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说说你的理解和诗歌的精妙之处。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其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位关系。将手指比做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做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做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准确地表达了诗人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表现了诗人奇诡的想象和壮阔的气势。

赏析示例: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作者这样反复强调,在那种灰色的年代里,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胆识。

设计说明:在品读赏析环节,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品味诗歌意象的生活内涵;但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只要学生的理解相近即可。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才是真正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搭建自由、宽松、尊重的对话平台。

5、组织朗诵,加深体验

设计说明: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激发学生发出青春的呐喊。

三、拓展与练习

6、如果把第一节的三、四两句和第二节的三、四句对调,你认为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说明: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认识诗歌意境的协调完整,为下一环节仿写诗歌做准备;又比较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内容和语言的和谐美。

7、有人认为“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破坏了意境的完整一致,你怎么看?

设计说明:设计开放性话题,进一步积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允许个性化解读。可以认为“鲜花”与“紫葡萄”不相称、不协调,是作者的瑕疵;也可以认为有内在的联系,“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糅合了作者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因为作者当时手抄的作品被别人据为己有。教师应充分肯定并鼓励敢于怀疑作者的学生,以激发大家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8、另选意象,仿写一、二段,并走上讲台朗诵自己的作品《相信未来》

设计说明:青春是激情澎湃的年华,是诗意盎然的年华,是多姿多彩的年华。如果学生被给予机会,展示才情,张扬个性,那么,他们一定会诗情高涨,诗兴大发;而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生成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结语

同学们,人生长路漫漫,磕磕绊绊,曲曲折折,在所难免;既然注定要遭遇挫折,那么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是多么重要啊。自信,只有自信,顽强的自信,永远的自信,你就注定不会被打倒,就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设计综述:民主和谐的课堂,是健康和谐的教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讨论、对话、参悟、体验等课堂活动,能鼓励创造、启迪智慧,使师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挖掘。自信在教学情境中养成,和谐在诗意课堂中生成,素养在和谐氛围中获得

《相信未来》备课资料

1976年10月底,刚刚粉碎“_”,一个风云际会、万象更新的年头,我迢迢八千里路,从父母“_”发配之地新疆回到北京,与初恋男友会面。一天,我的诗人男友神秘地告诉我,今天我们要去见一个“特殊”的诗人。

下午两点多,我们来到一个文学编辑部,只见一对青年男女已经等在里面。男的穿一身旧军装,朴素中透着俊雅的书生气,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地给我们大声背诵自己的诗歌。大约3个多小时的聚会,主要是听他背和说,大家都被他的激情和记忆力镇住了。他正是在知青中有着广泛影响的诗人郭路生(食指是他后来取的笔名)。他与那个时代潮流不合拍、充满思想探索的《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作品,在“_”期间的地下文学圈和全国知青中早就传诵甚广,小小年纪的他为此多次遭到审查和打击。至于被评论界公认为中国先锋诗歌“第一人”,那都还是后话。

与激情澎湃的郭路生形成反差的是,那位20多岁的女子,面对墙角安静地坐着,始终一言不发。她那洋娃娃一般罕见的美貌,使我不时地偷偷看她。她就是李立三的小女儿李雅兰,“_”初期十多岁便随母亲(苏联人)和姐姐被投入监狱,因长期住单间牢房造成“失语”,路生称呼她的小名“阿俩”,当时二人新婚不久。已断断续续患了4年精神分裂症的路生,和尚未落实政策的妻子一家,生活十分清苦……

光阴一晃。,我已在深圳做了多年娱记,一次采访,偶然看到一本《街道》杂志,竟翻到了关于“食指”的报道,所配的几幅他在京郊福利院(精神病院)的生活照,像锥子一样直刺我的眼睛!昔日慷慨激昂、青春俊逸的诗人,在照片里穿着白底蓝条的病号服,已成瘦骨嶙峋、满脸沧桑的小老头。报道讲述了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病情加重、到1989年母亲去世后因无人照料而被送进北京一家福利院后的悲凉生活。其中一个细节令我至今难忘:为了争取到一点点独处的空间,每天有一小会儿躲开其他病人的喧闹读书写作,他主动担任义务洗碗工,以此换取每晚在无人的餐厅待几个小时。报道中摘发了几首他在精神病院创作的诗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首白描式自我写照的《在精神病院》,以及早几年写的《疯狗》,读来真是令人心酸。

底,我在一次诗歌活动中遇到“白洋淀诗群”出身的诗人林莽,喜出望外地得到了他赠送的新书《诗探索金库•食指卷》。我当晚熬夜通读,可谓心潮难平,禁不住流着热泪写下了《夜读郭路生》。

重逢:再听诗人激情澎湃的朗诵

3月初的一个周末,我借到广州肿瘤医院复查“疑似乳腺癌”的机会,申请参加当晚在广州举行的“珠江之夜”诗歌朗诵会———因为郭路生要来参会!出了医院,我匆匆赶到他下榻的宾馆住下。但没想到,为保证路生的病体能坚持晚上的朗诵,陪同他的爱人翟寒乐女士谢绝了一切人的来访,包括蜂拥而至的中外媒体。到了会场,发现我与路生的座位相距较远,我只能过去匆匆打个招呼。

这次重逢,出乎我意料———路生胖了不少,加上穿戴整洁,人显得挺精神的。路生是这次大型诗歌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明星”,采访和求见的各路人马最多,安排出场最隆重,获得的掌声也最多。路生朗诵的第一首诗就是闻名遐迩的《相信未来》。他仍然和27年前一样激情澎湃,记忆力超强。这些作品虽然有的已跨越近40年的时间,却仍然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路生因身体原因,未待朗诵会结束便回宾馆就寝了。而我第二天早上又起来迟了,听说他被广州军区战友的车一大早就接走了,我为无机会与他告别而再次遗憾。

没想到回深圳几天后,在我将入院动手术的前夕,惊喜地接到了路生和寒乐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路生一再表示,要亲自联系他妹妹所在的大医院,邀请我上北京动手术……从此,我们开始了思想和诗艺上的交流。

我零零星星了解到了路生在福利院的生活情况———这是全国首家精神病疗养院,路生他们第一批病人参加了医院初建时植树绿化等多项劳动。可能当初医院经费较困难,病人有时吃不饱,路生形容说:“饿得我直嚼空气,有时只能拄着铁锹支撑身子站那儿发呆。”即便如此,曾有插队和当兵经历的路生,干活时颇能吃苦耐劳,多次得到表扬。劳动之余,路生积极申请到医院图书馆帮助工作,在此大量阅读开阔视野。此外,他还每天主动承担为医院擦楼道、洗餐具的义务劳动。盛夏时节拖洗楼道,他干得大汗淋漓;隆冬在冰冷刺骨的水池里洗全院的餐具,满手裂开深深的血口子。路生将此视为对自己的磨练,一干数年。

路生的好心眼、乐于助人,使他在病友中很有人缘,被推选为病区的区长。每逢有朋友送来水果、点心、香肠等等这些在福利院算得上是“奢侈品”的食物,路生都会分给病友一起吃。

路生常常躲到厕所,在马桶上多坐一会抽抽烟,以便思考、写诗。没想到常有病人蹲在他的马桶面前,等他吸剩的烟头,搞得他的思维怎么也集中不了。那时寒乐去看路生,每次带他出去散步总要买两包烟,他接过烟总是迅速藏在袜筒里或卷在袖子里,像搞地下工作一样。寒乐头一次看到时惊讶不已———原来,如果不藏起来,回去要被病区收走统一保管,就无法分给病友了。

路生从上世纪70年代初患病,前前后后在精神病院住了十多年,品尽人间孤独凄凉、艰辛困窘的况味,尤其是对一个不甘于肉身的苟延残喘,而渴望秉持独立人格进行写作的思想求索者,他不仅要承受疾病的折磨,要承受缺乏“以人为本”年代冷硬的、侵犯尊严的环境管制,还要长期承受贫困的压榨,生存在“最低生活标准”线上。而这一切,对他这个生长于老八路干部家庭、有着较优越的童年生活、从小就沉浸于文学艺术的“优雅之人”,无疑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严酷地挑战着他的承受力。对此,路生曾郑重其事地回答过我的提问:“我30年的精神病史,最后在福利院一住,之所以没有沉沦下去,没有真的疯掉,还能出来踏踏实实地生活、写作,主要原因有三条,第一,对谁都好心眼;第二,有精神追求;第三,宽容待人。”

令人多少有些欣慰的是:在福利院那个社会边缘之地挣扎着生存、并顽强写作的食指,在被社会遗忘多年后,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被文学界的有识之士发掘出来,给予了应有的评价。人们普遍认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食指的《相信未来》、《鱼儿三部曲》等名篇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卓越的诗歌。许多评论家强调说,食指是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者。

人们还惊异于食指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之初的许多作品———他隔着一堵精神病院的大墙,却极为敏感于墙外的世界,表现出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真正的诗人,无论何种处境都能占据时代精神制高点,对被欲望异化的灵魂进行质疑与拷问,对人间大道殉道般追索的决心。

新居:一个阳光般温馨的家

这几年,我每年都利用工休假回北京看病、兼看望路生和寒乐。最近的一次,是国庆节,恰逢他们乔迁新居不久。比起原来蜗居多年的狭窄旧居,这处新房要大几倍,只是地处遥远的西北郊,交通不便。

一进他家的大门,就感到一派“欣欣向荣”:虽然没有什么奢华的摆设,但仅凭挤满客厅、阳台、书房的绿色植物,就足以让人感受到温馨的家居气氛。还有令人羡慕的呢———小区外面,他们居然弄了一块“自留地”,种了大豆、葫芦、向日葵等,真有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味道……寒乐一早到地里“秋收”去了,路生在家等我。他带我参观完新居,就开始朗读他的新作。时尚典雅的黑色活页夹里,是用潇洒又娟秀的笔迹誊抄整齐的一页页诗歌———这些,无疑都出自寒乐的手。

路生首先朗读的《冬日的阳光》,透着以往作品中少有的宁静、欢欣与暖意。我说:“这首诗一定是写给寒乐的吧?”他笑着点点头。

几乎每次与路生交谈,他都会打断话题突然冒出一句:“我特别感谢寒乐,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会儿,坐在阳光融融的新居客厅里,路生再一次掏出这句肺腑之言。

寒乐身材高挑,戴一副秀雅的宽边眼镜,不开口显得很沉静,一动作却爽朗麻利。我从她果决干练、率性脱俗的处事风格,猜想到她的部队家庭背景———果然不错,寒乐生长于郑州一个老革命军人家庭,比路生小6岁,1969年15岁时当兵到北京,在总参大机关里从医多年,后来转业到一家卫生学校工作。她一直是个虔诚的文学爱好者,虽然自己很少写,但骨子里却是个真正的诗人。否则,为何偏偏是她,做出了让诗坛内外无数人敬重的惊世骇俗之举———上世纪90年代后期,她在媒体上几次读到关于食指的报道和他的作品,内心深受震撼,独自前往偏远的福利院看望素不相识的路生。此后又多次为路生送去食物、水果和药物等,给了诗人以雪中送炭的无私关怀。与此同时,寒乐也对路生在多年困境中不甘沉沦、始终坚持读书写作的顽强精神深为感佩。初,她毅然决定把路生接出来跟自己生活。可以想象,离异多年、尚需抚养儿子的寒乐,这些年来作了多么大的付出。在她生活上的精心照料与呵护、精神上的充分理解与激励下,路生身心状况奇迹般地迅速好转。她正是照彻路生苍凉命运天空的那道“冬日的阳光”!

然而,寒乐对此从不居功,而是强调路生的内在素质好———尤其是爱思考。“我思故我在”,路生特别喜欢这句名言。他认为,善于独立思考,是一个人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

谈到路生“内在素质好”的方方面面,寒乐曾“连嗔带怨”地向我例数路生的“好素质”———“他真是心地善良,只是太过于体恤别人不爱惜自己了。这几年每次出门乘公共汽车,他都不顾自己有腿伤走路都跛,却争着给人让座。没办法,为了让他坐着,和他一起乘车,我要比他更积极地让座。他对‘弱势群体’极富有同情心,比如卖菜的、蹬三轮的、收废品的等等,他都对人家特别好。看到卖菜大姐的孩子手冻红了他都要去问候。有一次买菜差人一角钱,他误了吃饭也要立即送还,我说等明天买菜时再还都不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几次买桔子,我挑好的往袋子里放,他却总要拿几个坏的放进去,我说你干吗?他说都不买坏的,那这坏的卖给谁?人家卖东西的老百姓也很不容易啊!他不管住在哪儿总是主动打扫公共地带的卫生。对不需要自家付电费的楼道灯,他也厉行节约,半夜都要起来去关掉……”

这次新居会面,我感到路生比一年前见面时思维更加敏捷了,浑身充满活力。此外,尤令所有关心他的朋友高兴的是,近几年路生的诗歌创作更上一层楼,不断有佳作问世,并能出门参加一些诗歌公益活动了。临告辞时,路生起身到书房,取来近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个人选集《食指的诗》送给我,还告诉我说,他的另一本新诗集即将付梓

《相信未来》教学反思

从讲完《相信未来》以来,常以一个旁观者身份审视和打量讲台上的自己。那些瞬间,我仿佛在读讲台上的自己,读自己的眼神与表情,读自己的优点与缺陷,读语文的灵性与隽永,读人生的厚重与洁净……

我像一块璞玉,未经太多的雕琢。当自己手握刻刀,自我打磨得时候,有时仅是轻轻一碰,可能就有软软的触痛,于是一切雕琢就化为乌有,所有的执著与追寻都变得若有若无。可我知道没有那把刻刀,没有剥蚀的痛苦,不会有那柔和温润的光芒。只有在很多失落的感伤与惆怅,追寻的激情与焦灼,梦想中茫然的喜悅,彷徨中挣扎的迷惘后,一种沉甸甸的有金属质感和重量的东西才会渐渐浮出沉默的真醇。于是今晚,我打算带着智慧与虔诚打磨自己,用勇气与战栗去穿越自己,解剖自己。

第一、自己教学的基本功还需锤炼。

背后黑板上的字还那么稚嫩,隔开了字的神与形的浑然一体的美感。汉字是有生命的的,是带有中华民族心灵温度的,可自己手下的无数文字在灵魂飘散,不知徜徉于何方?还要好好的练字,穿越文字的生命,让该哭的字有泪光中情感的轰鸣和灵魂的战栗,让该笑的字在我的手下绽开明净的笑容。自己那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还要继续练习,一些字发音的生硬减少了文字的音韵的圆润之美,要让自己发出的声响干净、纯粹,是那种繁华落尽后的真醇,绚烂之极后的平淡,这从容优游的背后要以暗伏的激情做底子。字里行间,可以触摸到一种真实的呼喊和绵长的温暖。这呼喊和温暖要使得文字有了一种令人惊异的精神的力量,锋利,真切,直接抵达学生的內心。

第二、自己教学的理念还需提升。

一堂语文课不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但教学的一些环节,如第一活动板块咬文嚼字环节中的读出感情的设计就没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品味时间短,老师有越俎代庖之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培养。最后对学生鉴赏文本总结提升的环节——用一句话概括食指的相信是怎样一种相信——处理过于简单,应借助多种方法加深学生的体验,并点燃学生对文本课下研修与终身品读的火花。让一节语文课的价值不仅在当下,不仅在高考,而且在一种终身相伴的文学熏陶,一种朴素与真纯的生活智慧。

第三、自己的文化底蕴还需更加深厚。

正如很多老师说的,语文老师必须是属于语文的,而语文老师的语文味就源于自己的文化底蕴。很羡慕史建筑老师的从容不迫,也感叹刘砚斐老师的柔情似水,更惊异于来风华老师的睿智厚重,于是,在自己那晃来晃去的身影里还少了很多人生之重。于是,面对语文教学,我愿沉心于书中,作一个朴静的读书女子。深情的抚摸,低回的追索,从远古到近代,执著地穿越生活的表层,探究掩藏在历史潜流深处的人类的真实生命情态,对時空的独特感悟,对生命犀利洞察,叩问与追寻人世的温暖与感动。

任何美丽动听的语言,都只能定格在某一时间,走不到永远。但今晚那刻刀下的阵痛中有我的誓言,剥离自身的浮华与苍白,我希望我更加旷远

相信未来作文 篇九

人生总有太多成长的迷惘,在青春的路上游荡。

——题记

人生,确定方向。抛开一切牵绊,然后出发,不需要害怕和退缩,人生难免有坎坷和磨难。面对它,然后打败它,你便能越行越远,通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

就如食指的一首诗中所说:“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为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我们还是应该有梦想的,总是可以实现的。不要觉得自己不可能,你还是要相信未来。

我们众所周知的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从小双耳失聪,这是要放在平常人身上该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况且这件事还是发生在一个热爱音乐的人的身上,许多人都会选择放弃,但他没有,他没有选择随波沉浮,而是毅然奋起,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即使听不到自己所创造的音乐,他便用牙齿咬住铁棒靠在钢琴上,坚持弹奏。

他如此坚持,也最终获得了成功。他尝尽了无声的痛苦但他却给予了有声世界最美妙的声音。

但如果贝多芬当时就此放弃,并没有过多的坚持,我们就听不到这么美妙的音乐了,所以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要看你自己的选择。有人就曾说过“不要因为你在哪里而沮丧,而要因为你正在走向哪里而充满希望。

在未来,也许会迷茫,也许会感到孤单。但这些孤单。你终要一个人度过。在你以后,再回首,那你曾经历这样的孤独和迷惘,这也算是一种虽败犹荣。

倘若无法经受坎坷和磨难,你的人生就像是鸟儿飞过,天空不留痕迹。勇敢地去面对他们吧,无论是多么黑暗的深渊之中,也会有光明的未来存在。

我们要抛开迷惘,不怕经历痛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透过现在拥抱未来,透过痛苦拥抱幸福。就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汲取正能量,模仿优秀小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情感,通过短时间的模仿提高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

2、通过模仿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时长

40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被誉为中国新诗第一人,他是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他是一代诗魂,他的诗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是谁?他就是食指。今天我们就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板书——相信未来同时ppt展示第一页)

(二)朗读诗歌

师: 首先,我们来欣赏朱军跟杨晨的朗诵视频,注意节奏与重音的把握。(ppt展示第二页)

听过两位名人的深情朗诵后,我们自己也来体验一下它的情感——自由读,一会儿同学争取在班上朗读。

生:读

师:哪位同学争取在班上给大家朗读?

我们再齐读一遍,将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文革时期

师:文革时期是“非常时期”,这个“非常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在第一二节中找出关键词。

生:动笔找(无情、贫困、失望、凄凉)

师:对,是无情、贫困、失望与凄凉。无情是什么与什么之间的无情?

生:人与人之间的

师:“贫困”“失望”“凄凉”分别又是哪方面的呢?

生:生活的贫困……

师:(ppt展示)

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无情,面对生活的贫困,面对社会的凄凉与精神的失望,诗人吼出了自己的心声,呐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生:相信未来

师:对,相信未来,坚定地相信未来。我们试着体验一番这时代的呐喊。读前面三节,女生从开始读到“写下:”时,我们一起读“相信未来”

生:读……

(三)赏析诗歌

师:大家配合得很好!诗人常用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在诗的前三节中,诗人是用哪些意象来表现失望、困顿,哪些意象来寄托希望与美好的情感的?(ppt展示问题)自己找两分钟。(板书——赏)

生:动笔找

师:组内交流,看彼此的看法是否一致。

生:交流

师:(ppt展示)哪些意象是表现困顿与失望的?

生:……

师:(ppt展示)对,有……哪些寄托了美好与希望情感?

生:……

师:(ppt展示)诗人除了通过选取特别的意象来寄托两种不同的情感外,前三节中诗人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前三节中哪句话多次出现了?

生:……

师:一个句子或短语在文章多次出现,这是什么修辞?

生:……

师:(ppt展示)反复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说有什么作用?

生:……

师:除了“突出坚定地相信未来”外,在刚才的朗读中,反复朗读“相信未来”,我们体验到了什么呢?(ppt展示)

生:……

师:除了“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外,这首诗还用了哪种抒情方式呢?我们再齐读最后一节。“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起。

生:齐读

师:用的是哪种抒情方式?

生:……

师:抒情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一种是……

生:间接抒情。

师:直接抒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也让人更容易把握其情感。)(ppt展示)

师:(总结)面对困境,诗人不惮自我客服了,他还承担起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树立起民族的精神脊梁,恳切地呼唤苦难中的民众用战胜死亡的年轻去不屈不挠地努力,坚定地相信未来。你是否听到了他的呼唤?再次齐读第七节。“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起。

生:读

(四)课堂演练

师:中国的脊梁是敢于正视生活的困顿,敢于直面苦难的人生的。民族的精神激励着那一代的人,也鼓舞中着现在的我们。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人。(ppt展示其事迹)他是谁呢?

生:……

师:对,他就是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中的无臂钢琴师刘伟。下面是专家们给他写的颁奖词,我们一起朗读……

生:读

师:这段文字跟《相信未来》的哪几节有联系?

生:一、二节

师:有什么联系?

生:格式一致

师:对,形式相似。旧瓶装新酒,不仅外观美,味道依然有。专家们在写作时都可以模仿,我们可不可以呢?

生:……

师:现在我们就用6分钟时间,1、模仿诗歌的第一或第二节,选一个在困难中依然挺立的人写一段话;2、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部分,在横线上续写两三句话。

面对混乱的现实,他会忧伤,但他依然保持孩子般的纯真;———————;——————;——————。即便对时代绝望,也要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ppt展示)

生:写

师:(过6分钟后)组内互评,推举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分享给大家。

生:交流

师: 哪些小组做好准备了?

生:举手,朗读

师:点评……

师:看着同学们刻苦努力学习,老师也为大家写了两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希望大家都能如此。

下面是拓展阅读汪国真的《只要明天还在》,当你或是在迷茫时,或是在困难中,不妨用这两首诗为自己打气。

只要明天还在

汪国真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慢慢消融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相信未来作文 第十一篇

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人,在烦恼着着一个又一个明天的到来,他们踌躇着,不知道未来的他们的命运会是怎样,但他们,又何曾相信未来呢?

总是有人认为,未来只会是那样吧,能混一天是一天,而从来都不曾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未来,都是由我们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一天天的日积月累的奋斗来改变的,只有相信未来,相信自己,才有实力条件去改变未来。

我想说一件关于我的亲身经历,事情很小,不足挂齿。小学时,我因为太过于内向,不与人交流,导致那个时候总是孤孤单单的,没有什么朋友。上了初中以后,我决定去改变自己,是的,就因为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也相信在未来可以通过我的这个决定而改变。于是,我成功了。我变得开朗而又活泼,也有了许多好伙伴。有时候,认识我的小学同学们很好奇的问,为什么我从小学到初中性子改变了这么多?我总是笑而不答。反问道,这样不好吗?有了小伙伴以后,我对此感到非常开心,我感谢着自己当初的那个选择,所作的决定。我想,我的命运之所以是发生了那么大的改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因为我相信未来,我坚信着我的未来的每一个走向都是由我自己来控制的,而不是相信命运,因此,我相信,每个人若是相信未来,那一定会往自己所希望的那个走向发展,但或许,你需要付出的只不过是比她人辛苦百倍的努力与刻苦罢了。但是,请相信,只要念念不忘,终究有一天,未来将会给予你回响。不如,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吧?

是的,我坚信着,只要有着不屈不挠的努力,有着热爱生命的一颗跳动着的心,有着一身沸腾的热血,有着青春敢于面对一切的勇气,有着那份莽撞与天真,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条件都已足以支撑我们去追求理想的一切,所以啊,请相信未来吧!它会将我们带到理想的天堂。

我选择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因为我清楚的知道,只有那样,才能走向自己心中,最为理想的那个殿堂。

必修一语文《致橡树》教案 第十二篇

必修一语文《落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别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教学设想

1、因为是自读课文,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成对文章的了解

2、根据提供的材料,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形成自己的看法。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1、朱启平(1915-1993),浙江嘉兴人,在著名的《大公报》社做记者。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朱启平被派往日本横须架港现场采访,9月2日,他亲眼目睹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发表后轰动一时,后被列为大学新联系典范教材。

2、《落日》,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签字仪式定于1945年9月2日上午九时在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

为什么将这一举世瞩目的仪式放在军舰上?原来事出有因,杜鲁门总统在日本投降后,宣布由麦克阿瑟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安排和主持日本投降仪式,并作为同盟国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一决定立即引起了海军的强烈不满,因此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建议,如果投降仪式式由陆军将领主持,那么仪式式应在一舰海军军舰上举行,以表彰海军在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为了保证总统同意这一建议,他特别选择以杜鲁门家乡命名,并由他女儿马格丽特主持下水典礼“密苏里”号作为候选军舰。

3、勃兰特(1913-1992),德国政治家,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1967-1974年在任联帮德国总理。二战期间流亡国外,从事反法西斯斗争。获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照片左上角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安妮小组。

二、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

2、整理文章结构、内容

3、复习消息文体的常识,区别消息和通讯的不同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课文

悠悠五十年的中华民族,有诗情博发的过去,也有沉痛无比的昨天,尤其我们同世界人民一同经历了法西斯的铁蹄,也共同见证了胜利的时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近代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

三、精读课文

自习课文,要求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明确文章的主题,先让学生看课文,思考,再同桌间适当讨论,得出结论

《落日》原文阅读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开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卡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签字场所

签字的地方在战舰右侧将领指挥室外的上层甲板上。签字用的桌子,原来准备向英舰“乔治五世”号借一张古色古香的木案,因为太小,临时换用本舰士官室一张吃饭用的长方桌子,上面铺着绿呢?布。桌子横放在甲板中心偏右下角,每边放一把椅子,桌旁设有四五个扩音器,播音时可直通美国。将领指挥室外门的玻璃柜门,如同装饰着织绵画一般,装着一面有着十三花条、三十一颗星、长六十五英寸、阔六十二英寸的陈旧的美国国旗。这面旗还是九十二年前,首次来日通商的美将佩里携至日本,在日本上空飘扬过。现在,旗的位置正下视签字桌。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排列。桌前左方将排列美国五十位高级海军将领,右方排列五十位高级陆军将领。桌后架起一个小平台,给拍电影和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们专用。其余四周都是记者们的天下,大炮的炮座上、将领指挥室的上面和各枪炮的底座上,都被记者们占住了。我站在一座在二十厘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开签字桌约两三丈远。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口上又排列着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

白马故事

八点多钟,记者们都依照预先规定的位置站好了。海尔赛将军是美国第三舰队的指挥官,“密苏里”号是他的旗舰,因此从来客的立场讲,他是主人。这时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 www.kuaihuida.com 寒暄。之后,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将军到了,海尔赛将军陪着这位上司走入将领指挥室,舰上升起尼米兹的五星将旗。海尔赛以前曾在向记者的一次谈话中说过这样一件事:他看中了日本天皇阅兵时骑的那匹白马。他说,想等击败日本之后,骑上这匹名驹,参加美军在东京街头游行行列。他还说,已经有人在美国国内定制了一副白银马鞍,准备到那时赠他使用。一个中士也从千里外写信给他,送他一副马刺,并且希望自己能在那时扶他上马。我还想起,第三舰队在扫荡日本沿海时,突然风传“密苏里”号上正在盖马厩。现在,马厩没有盖,银驹未渡海,但日本代表却登舰签字投降来了。

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文字记者眼耳倾注四方,手不停地作笔记。摄影记者更是千姿百态,或立或跪,相机对准各处镜头,抢拍下这最有意义的时刻。这时候,大家都羡慕四五个苏联摄影记者,其中两个身穿红军制服,仗着不懂英语,在舰上到处跑,任意照相。可是我们这些记者因为事先有令,只能站在原定地点,听候英语命令,无法随意挪动。这时,上层甲板上的人渐渐多了,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在这样一块小地方聚集这么多的高级军官。

代表到来

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他们是乘驱逐舰从横滨动身来的。顷刻间,从主甲板大炮后走出一列衣着殊异的人。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哗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拾级登梯走至上层甲板上。随后,英国、苏联、澳洲、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的代表也陆续上来了。这时,记者大忙,上层甲板上成了一个热闹的外交应酬场所。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身移影动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卡叽制服;澳洲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

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他也是坐驱逐舰从横滨来的。尼米兹在舰面上迎接他,陪他进入位于上层甲板的将领指挥室休息。舰上升起他的五星将旗,和尼米兹的将旗并列。军舰的主桅杆上,这时飘起一面美国国旗。

上层甲板上热闹的外交场面渐渐结束了。联合国代表团在签字桌靠里的一面列队静立。以徐永昌将军为首的五十位海军将领和五十位陆军将领,也分别排列在预先安排好的位置上。这时有人说,日本代表团将到。我急急翘首望去,只见一艘小艇正向军舰右舷铁梯驶来。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陆续从出入口来到主甲板。入口处那一小队水兵向美国军官敬礼后,即放下手立正。乐队寂然。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他头上戴着大礼帽,身穿大礼服,登上上层甲板就把帽子除了。梅津美治郎随后,一身军服,重步而行,他们一共十一个人,到上层甲板后,即在签字桌向外的一面,面对桌子列成三行,和联合国代表团隔桌而立。这时,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争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一位朝鲜志士尹奉告投掷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订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仪式开始

九时整,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海尔赛走出将领指挥室。麦克阿瑟走到扩音机前,尼米兹则站到徐永昌将军的右面,立于第一名代表的位置。海尔赛列入海军将领组,站在首位。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日本代表团肃立静听。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审视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证明无误,然后又折回入队。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是九时十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和日本作战各国签字。”接着回身邀请魏锐德将军和潘西藩将军陪同签字。魏是菲律宾失守前最后抗拒日军的美军将领,潘是新加坡沦陷时英军的指挥官。两人步出行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立在他身后。麦克阿瑟坐在椅子上,掏出笔签字。才写一点,便转身把笔送给魏锐德。魏锐德掏出第二支笔给他,写了一点又送给潘西藩。他一共享了六支笔签字。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这时,尼米兹步出行列,他请海尔赛将军和西门将军陪同签字。这两人是他的左右手。海、西两人出列后,尼米兹入座签字,签完字,就各归原位。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中华民国代表现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之后,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先后出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请人陪同签字。陪同的人澳洲最多,有四个,荷兰、新西兰最少,各一人。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安闲,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荷兰代表在签字前,曾和麦克阿瑟商量过。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麦克阿瑟的参谋长苏赛兰将军本来是负责把那份投降书交给日方的,这时他却站在签字桌旁,板着脸和日本人说话,似乎在商量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记者们议论纷纷。后来看见苏赛兰在投降书上拿笔写了半晌,日本人才点头把那份投降书取去。事后得知,原来是加拿大代表在日本那份投降书上签字时签低了一格,占了法国签字的位置,法国代表顺着签错了地方,随后的各国代表跟着也都签错了,荷兰代表首先发现这错误,所以才和麦克阿瑟商量。苏赛兰后来用笔依着规定的签字地方予以更正,旁边附上自己的签字作为证明。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乾干净净的。

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

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

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大公报记者朱启平1945年9月3日写于横须贺港中军舰上

《落日》教学反思

我想,如果只是按照常规一篇一篇上下去,那么每篇课文都只会上得不上不下的,于是我决定从这两篇课文的文体入手,重点放在《落日》一文,让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相关内容。首先,我让学生浏览了写作指导部分,指出《落日》为通讯,《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为消息,让学生以这两篇课文为例,概括出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之后我总结学生的回答,从内容、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上对通讯和消息进行了区别。在总结中,我重点对表达方式进行了讲解。以《落日》为例,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关的细节描写。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体悟作者的情感。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第十三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二、预习:

1、 强记字音:

灰烬( ) 依偎( ) 摇曳( ) 睫( )毛 瞳( )孔 惆怅( ) 轻蔑( ) 脊( )骨 给( )予 不屈不挠( )

2、 辨音辨形:

摇曳( )—拽( )拉 睫( )毛—捷( )报 给( )予—给( )以 瞳( )孔—潼( )关 撞( )击—经幢( ) 惆( )怅—稠( )密—未雨绸( )缪—鸟声啁啾( )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第7节: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 炉台——

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

第2节: 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

鲜花—— 凝露的枯藤——

第4节: 腐烂的皮肉——

第5节: 脊骨——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二)表现形式

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

相信未来作文 第十四篇

如果经常上网,看看论坛、博客,经常会看到好多负面的、甚至连真实性都无法考证的“新闻”,一些人看过之后一边转发一遍激昂慷慨的评论与质问“中国这事怎么了?国人这是怎么了?”诸如此类的云云。一时间,感性主导、头脑一热便成了推波助澜的一份子。

诚然,我国正处于也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的人均经济水平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尤其最近几年以来,社会矛盾逐渐成为了中国公众瞩目的焦点——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扩大,三农问题,仇官仇富心态,教育改革,房产价格,医疗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犹如走马灯一般纷纷闯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许多富于代表性的事件也先后挑战着中国人眼球和心理的承受能力。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网络大爆炸炸出了许多社会问题,人们的心态也在悄然起着变化:渐渐地以自己为中心,对个人的利益的得失分外敏感,从而忽略了他人感受,仿佛憋着一口气、压着一股火在讨生活,遇摩擦便点火爆炸,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这也就是内心的负面情绪占据了主导,理性思维、“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被压制。我们需要给思想一个绿色环境。

消除戾气、“养肝去火”便是我们当下急需的良方妙剂。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心态问题。说到心态,我们来分享一则小故事:

美国加州有位大学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xx年的冬季大征兵中,他被选中,即将到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

这位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

在加州大学任教的祖父见到孙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便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年轻人问爷爷: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

爷爷说:那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嘛。

年轻人问:那么,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基地呢?

爷爷说:那也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海湾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好的国家,那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呀。

必修一语文《黄鹂》教案 第十五篇

必修一语文《致橡树》教案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 录音机 教学方法 诵读指导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

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

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更不能“炫耀”和“高歌”。

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泉奇制胜-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为了“衬托你的威仪”,还有日光,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还有春雨。只是滋润了对方的心田,……这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到的温暖:

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诗人用排比句,以坚定不移的否定词语,表达了不容置疑的态度。在否定依附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绝不像”“绝不学”;在否定奉献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也不止像”,“也不止像”,“不,这些都还不够”。

四、《致橡树》是怎样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的?

解析:诗的第二部分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首先,“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为树的形象”,这与前面的“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有同样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交流:“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这种爱,相敬如宾而心心相印,互相理解。“每;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两个人可以分别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迥异的形象和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刚毅、顽强,是个英勇的男子汉;“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美丽、温柔,是个感情丰富的新女性。

其次,真正的爱情应该能够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诗人以寒潮、风雪、霹雳比作生活中的苦难,用雾霭、云霞、虹霓比作生活中的欢乐,双方分担苦恼,共享幸福。

最后,作出斩钉截铁的结论:伟大、坚贞的爱情应该是不仅爱他的外表,更要爱独立的

人格和扎扎实实的根基。

五、《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解析:《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株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1、象征。“橡树”“木棉”

2、对偶和比喻手法的运用

《致橡树》读后感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习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 ,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致橡树》教学反思

《致橡树》这是一首爱情诗,应该上起来比较的容易,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阶段,对于爱情,他们感到既神秘又美丽,还带有几分羞涩,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出现了大胆探讨同学的爱情观,揭开爱情的神秘面纱,启迪学生们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引导他们对爱情的正确认识,告诉他们爱情是一种责任,是需要双方来维持的,而不是同学们想像中的,你喜欢我,我喜欢你的那种爱情模式,现在同学们对待爱情是朦胧的,这是青春期的一种正常反映现象。这些只是我的教学理念。

上完这一课后,我也反思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课堂前预设和课堂中的反应。在上每一堂课之前,我都会对第二天的课程进行一个模拟的演练,也进行着对课堂的设想,但是模拟毕竟是模拟,设想也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这些想法根本不代表所有人的想法,在课堂中许许多多的东西根本不是我能预知和想象的,一堂课中呈现的流程和效果是不断生成的,学生是有思想的,他们的思想是不受任何人左右的,他们的言论是自由的,也是可以见解的,而我设计出来的题目的答案也不是唯一性的。

首先是导入的问题。我的导入是非常自然的,也引起了学生的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因此我引用了外国诗人泰戈尔写过的一首诗《最遥远的距离》其中的一小节作为导语的前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同学在回答我这首诗的内容后,我接着说: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有人说爱情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闪闪发光的钻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更有人说,爱情使人迷惘,那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些不是我真正导入学习诗歌内容的,我真正的导入诗歌内容的是:古人已经用精彩的两笔,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也使之成为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那么,现在我想听一听作为90后的你们年轻一代对爱情有着怎样的见解,请同学们谈谈你们自己的爱情观?这个问题一提出,竟然只有两三个同学举手发言的,实在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我设下这道题目的寓意是想了解当代高中生对待爱情的看法,也是想让胡老师了解她的学生们对自己爱情的想法,从而知道他们现在在想什么,只有做到真正的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可是这一设想失败了,我在他们发言的时候,我都是让他们大胆的说,不要因为自己的班主任在听课,你们就有所顾虑,但是还是没有扭转当时的局面,这让我真的很难堪。我就简单的作了一下总结。同学们对待爱情都有着自己的诠释,面对爱情,我们总有万千遐思,总有无限憧憬,总有许许多多的话想要倾诉,古人留下了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而作为90后的你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爱情宣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崛起于70年代末的女作家舒婷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致橡树》去寻找答案吧。

其次是诵读中出现的问题。我在简单的介绍完作者和什么是朦胧诗后,我便让同学们进入朗读诗歌的这一环节,因为诗歌朗读,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情感,是以有声的语言了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朗读就采取以学生朗读为主,让他们整体感知全诗。由于在我的教学设计中缺少了教师泛读的这一环节,使得同学无法感知读诗歌的要理,我们都知道读诗歌就是要重在感情,和该重读的,该弱读的,这是我教学设计当中较为失败的地方。

最后是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由于分析意象不够到位,设计题目跳跃性比较大,没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这类意象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所以说让学生很难理解。这样我在提出问题时,就和学生在互动环节上脱节,基本上都是我在讲,他们在听,他们也不想谈谈自己的见解,使得在我上课的过程明显的感觉到这节课的时间变得更加的长,也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显得较为凝重,我们都知道诗歌学习最主要的就是要抓住整首诗的意象,只有抓住诗歌当中的意象作出分析,在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容易的把这类意象掌握了,从而了解诗歌当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指导诗歌学习的原则。

总而言之,我在教学设计中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没有及时的采取课堂应变措施,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回答不上来的尴尬局面,这些都是以后我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要完善的事,也是我在实习过程中不断要总结的问题,要不断的吸取教学经验,灵活的处理课堂所发生的一切,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教育机智问题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5篇《相信未来》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相信未来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