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这节课是物理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快回答分享了12篇《10.3 密度》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密度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密度》的教学设计 篇一
乔泽丰
一、教材分析
密度在中学业物理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有关密度的计算或实验设计题。同是它又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使用比值的方法来定义密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新教材在引导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样既复习了天的使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教材要求来看,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有明显不同。教学大纲要求“理解密度的概念”,属于“理解”水平层次,强调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既有“独立操作”水平层次,又有“理解”水平层次。与教学大纲相比,更加突出实验和探究。同时对密度知识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利用密度知识进行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学生用学过的密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具有的共性———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并用图像表示等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
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1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体验物质属性;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以及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
五、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如空气、水、泥土、木头、岩石、铜、铁、铝等。
(教师同时将泡沫塑料、木块、锡块、铜块、石块、铁块、铝块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
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
生甲:用软硬来区别它们。如泡沫塑料、木头比较软,而石头、铜、铁、铝比较硬。
师:对软硬差不多的铜、铝、锡,我们又怎样区别它们呢? (出示铜块、铝块、铁块让学生观察。)
生乙:根据颜色来区别。铜是红色的,而铝和铁是银白色的。
(教师把铜块拿开留下铝块和铁块,指出它们的软硬差不多,颜色都是银白色,有时作为零件时,都有相同的电镀层,然后再追问学生。)
师:你们又如何区别它们?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
(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
点评: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判别物质,进而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一般物体的体积、质量的大小有不同的情况,该如何鉴别呢? 讨论提出:进行实验测量,去发现质量、体积方面的规律。
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
教师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 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 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体积不同质量不同,质量越大,体积越大。 教师设疑:对于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密度概念的建立
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让学生把质量和体积的数值作为纵坐标和横坐标填写在坐标轴上,描点并且把点连成线,根据所作的图像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什么关系。 点评:将测量数据图像化,直观说明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关系,以此培养学生用图像表达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打下基础。
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引导提问:物体由哪一种物质组成,用质量或体积能不能判别?(学生讨论) 师:你根据什么来判别?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同一物质,该比值一定;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点评:让学生探究建立概念,既体会了密度概念建构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2.密度概念教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
师: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 点评:密度的形成过程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以使学生了解这类物理量的一般研究方法(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比较),以及这类物理量的共同特点(对同一物质为常数,对不同物质一般不同)。
3.密度的单位
教师讲述:由密度的公式可以看出,密度的单位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构成。前面我们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所以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符号为kg/m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另一个单位:克每立方厘米,符号为g/cm3。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g/cm3=1×103kg/m3。
4.密度表
师: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属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所以科学家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进行了测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常见物质的密度值。看完这些密度值以后,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为什么在气体密度表的上方有℃(在标准大气压下),而固体、气体的密度表中却没有?
(2)在世界上,是不是锇的密度最大?
(3)为什么表中有些物质不同,但密度却相同(比如冰和蜡、煤油和酒精等)?
点评: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解第一个问题: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 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所以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和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要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5.例题(课本)
师: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砌成。碑心石是一块整的花岗岩,长14.7m,宽2.9m,厚1m,上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它的质量有多少?
4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
(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已知:V=14.7m×2.9m×1m=42.6m3, 求:碑石的质量。
解:根据公式m=ρV可以求出质量,必须知道花岗岩的密度。 查表得花岗岩的密度ρ=2.8×103kg/m3 公式中代入数据得:
m=2.8×103kg/m3×42.6m3=119×103kg=119t 答:碑心的质量是119t。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
(三)总结扩展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kg/m3,它的意义是1m3的铝的质量是2.8×103kg/m3。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 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四)联系实际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物质的又一个特性———密度,关于密度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怎样判别某种首饰是否是黄金制成的,常见的硬币是用哪一种金属做的……
(师生讨论,在讨论问题的同时,可以加深对密度的概念的理解,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物质的又一个特性———密度,关于密度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信息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密度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
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有各种物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下面就请同学们鉴别一下你们桌上摆放的贴有A、B、……字母标签的是什么物质?根据什么特性鉴别的?
生甲:我们桌上放的这瓶液体是酒精。我是根据它的气味鉴别的。
生乙:我们桌上放的两块金属,根据它们的颜色及其中一块的锈迹,可以鉴定一块是铜,另一块是铁。
生丙: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无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师:由此可知,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请丙同学告诉我,你能否判断你桌上的两个物体是不是同种物质?
生丙:肯定不是。因为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可我用手掂了掂它们不一样重。
师: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表示什么相同?
生:体积相同。
师:用手掂,你关心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仪器测量?
生:关心的是质量。应用天平进行测量。
[实验1]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师: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丁: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也相同,但质量不同。
生戊: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师:对。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一密度。
[板书1]三、密度
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
师: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2.建立概念
(l)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一个铁块或一个木块,各组的铁块、木块的体积均不相等).
[实验2]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2)分析实验数据(投影片见表1)
表1
师: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甲:体积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不同。
生乙:铁块a的体积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a的质量就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c的体积是铁块b的4倍,铁块c的质量就是b的4倍。
生丙:木块a的体积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a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c的体积是木块b的四倍,木块c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四倍。
生丁:对铁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木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个定值。只是这两个比值不相等。
师:很好。这就表示,对于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不同物质,这个比值不同。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
(3)建立概念
[板书2]2.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3.密度的公式
师: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板书3]4.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师:在一般物理实验中,由于所用物质不多,因此质量的单位常用克,体积的单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克/厘米3.”
[板书4]常用单位: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4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物质的密度表。
师:铜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用克/厘米3作单位,其数值多大?
生甲: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表示体积是1米3的铜其质量是8.9×103千克。用克/厘米3作单位,它的数值是8.9,即8.9克/厘米3.
师:铁的密度是多少?铜比铁的密度大,这说明什么?
生乙:铁的密度是7.9×103克/米3.铜的密度比铁大,说明1米3体积的铜的质量比1米3体积铁的质量大。
师: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气的密度是多大?
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
师:水的密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它。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看,在气体的密度表旁边有个条件—0℃,在标准大气压下。其实不仅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实验测出的。
师:现在,我们再看密度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哪种较大?哪种较小?
生丁:固体的密度都较大;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呢?你们查查看,固体中干松木的密度是多大?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还是小?再查查看,水银的密度是多大?水银是固体还是液体?
生戊: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水银是液体。可它的密度却比一些固体的密度还要大。
师;所以说固体的密度较大,只是对一般物体而言。好,若有一种金属,它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它是什么金属?
生己:由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是铝。
师:所以,利用密度还可以鉴别物质。
3.实验与讨论
师:(拿一个戒指或螺母)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
生:可以测密度来鉴别,这需要测质量,用天平测;还要测体积,用量筒来测;将数据带入密度公式进行汁算。
师:下面我们分成4个大组,每个组完成下面一个实验内容。
(1)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内容用投影映出)
[实验3]用天平、量筒来测定:
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
B.大铝块、小铝块的密度;
C.同体积的铁和铜的密度;
D.涂色的两种物质的密度,鉴定它们是什么物质。
(以上实验两人一个小组,六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内容,四个实验内容并进).
(2)实验记录
(见表2用投影片,请同学回答,教师填写).
表2
(3)思考与讨论
师:由以上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板书5]实验与讨论:
A.对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体积V的关系。
B.不同物质,密度ρ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生甲:对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变化时,质量也变化,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m与V的比值不变,也就是密度不变。这说明,同种物质,密度ρ是相同的,ρ与m、V都无关。
生乙:不同的物质,密度ρ也不同。这说明: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这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板书6]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讨论题。既然对同种物质,ρ与m、V都无关,那种这个密度公式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丙:用它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
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计算式。
[板书7](写在板书1,密度公式的右边):计算式。
4.巩固练习
(投影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大铝块的质量是4千克,小铝块的质量是1千克,则大铝块的密度是小铝块密度的4倍
B.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来的一半
生:(略)
5.本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那么,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这是我们后面学习要讨论的问题。
6.布置作业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物理意义。
(2)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了解密度表。
(4)知道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5)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难点
(1)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2)灵活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
【知识点1】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的;
(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
2、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可以作为区分物质的重要依据。
【知识点2】密度的概念、公式
定义: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知识点3】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
1.原理:
2.用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利用和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1)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可以用方法。
(3)测液体的密度
误差较小的实验步骤如下①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m2;④液体的密度ρ=
【知识点4】密度的应用
(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ρ=m/v)
(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m=ρV)
(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v=m/ρ)
人教版九年级《10.3 密度》教学设计 篇五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熟悉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殊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熟悉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留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密度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习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具:天平、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铁比木头重,木头比棉花重,事实上是这样吗?任何理论上的说法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成为真理,这里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些说法的可信度,但老师今天上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在所拿来的器材中只有天平,没有砝码,这里有两块体积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怎样使用老师所提供的器材,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评估,并依据学生提供的方案比较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体积大的木块和体积小的铁块的。质量大小,得出结论:铁比木头重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师:哪么,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木头重呢?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师:哪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师: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2、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3、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然后肯定,这些结论是正确的,实际上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前人忆经为我们总结出来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找到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
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
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提问并采用投影或多媒体展示解答过程。)
七、巩固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类比等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归纳出来。
生、第一、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密度,因此,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第二、我们通过类比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是:密度=质量/体积,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Kgm-3=10-3gcm-3;第三,我们掌握了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首先统一单位,然后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密度》的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讲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同步三练》
四。小结
《密度》的教学设计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3.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辨物质种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 从学生的想法选择比较典型供大家思考,并对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 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 重点突出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加强密度性质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通过密度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 利用几个问题,将密度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知识的回顾 作业 制作自制量筒和天平,测量身边物体的密度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二)引入新课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生甲: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铁生乙:难道一大块塑料一定比一小块铁的质量小吗?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b、设计实验: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1、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2、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d、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3、建立概念: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4、[板书2]密度的公式:r=m/v 其中r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5、[板书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6、密度的测量: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板书4]量筒(量杯)的使用:①观察量筒(量杯)的分度值②使用量筒(量杯)时,应使视线水平对准液面的凹面③量筒也可测量一些小而不规则的固体师:请大家测量铝块密度的实验,把数据填入课本p10的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师: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11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7、[板书3]密度的应用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8、巩固练习练习: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解析:可以用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出体积。通过密度公式来计算密度,然后查密度表对照金的密度。练习: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写道,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原是大禹治水时的一根“定海神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如果改用国际单位制,该棒的体积约为0.86m3,质量约为6750kg。你能猜出“如意金箍棒”大概用什么物质做成的吗?解析:已知质量和体积,可以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密度,然后根据密度表查得“如意金箍棒”其实是铁做的9、本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示物质物理属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10、 布置作业:p12---p13 1、2、3
《密度》的教学设计 篇九
【整体设计】
本节是在学习了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密度知识解决计算问题。本节内容是对密度知识的再拓展, 对于密度的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结合数学运算和推理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练习、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对本节例题的教学也应这样,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方法效果会更好。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比例计算与空心问题;
2.密度与混合体问题。
教学难点
数学与密度公式结合。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特点主要采取启发教学、学生自主练习、归纳总结等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密度公式灵活运用;
2.利用数学知识结合密度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
3.规范物理解题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习题练习,总结出:密度问题的比例计算是:根据密度公式列出有关式子,列出两个式子进行比例式;
2.学会利用密度知识分析物体的实心和空心问题。 3.学会利用密度知识解决混合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复习密度概念以及单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
复习有关密度概念、公式以及单位换算等知识
[推进新课]
师:上节学了密度与社会生活,今天在进行有关密度的计算学习。
一、密度的一般计算
例题一:例题一:一个瓶子装满水后总质量是750g,装满密度为1.2×103kg/m3液体后总质量是860 g,求瓶子的质量及容积。
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
师生一块总结密度的一般问题计算方法:就是直接运用密度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并注意未知量的设定符号要用物理专用符号,且用下角标进行区别
二、比例计算
教师:比例计算是物理常见的题型,但是大多数学升的解题过程不完善或不对,怎样解决此类问题的呢?
例题二:例二:甲、乙两种物体密度之比是4:3,质量之比为2:1,求甲、乙两种物体的体积之比。
师:同学们进行练习
生:自己解决问题,个别学生上来展示过程 师生一块分析
师生一块总结比例问题解题步骤:写出有关公式,两个式子列出比例式子,进行推理、计算。
练习1:A、B两种物体的密度之比为3:4,质量之比为2:1,求A、B两种物体的体积之比。
学生当堂练习,师巡视指导。
三、空心问题
师:判断物体空心与否是密度常见的问题,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判断物体是否空心? 例题三:体积为1dm3的铁球,质量是5kg,问该球是实心还是空心?若是空心,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已知铁的密度是8.0×103kg/m3 )
学生先自己进行练习,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判断方法。
有三种判断方法:第一种;比较密度;第二种:比较质量;第三种:比较体积。 练习2:一个铝球质量是36g,体积是20cm3,判断该球是实心还是空心?若是空心,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已知铝的密度是2.7×103kg/m3 )
四、混合体问题
师:混合体问题是密度常见的问题之一,在实际生活贺生产中应用广泛,比如合金、混合液体等等
例题四:某合金由两种金属构成,两种金属密度分别是ρ
1、ρ2,,它们的质量相等,求合金密度。
学生进行探索,然后师生一块总结解决混合体问题的方法:几种物质的质量质量之等于混合体的质量,几种物质的体积之和等于混合体的体积;再利用各种物质的密度公式代入进行计算。
练习3某合金由两种金属构成,两种金属密度分别是ρ
1、ρ2,它们的体积相等,求合金密度。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作业:
为了测定长江水的含砂量(每米3的江水中所含砂的质量),工作者取江水10dm3,测得其质量为10.1kg。求长江水的含砂量是多少?若长江流量为3×103m3/s, 一昼夜长江流水带出的砂有多少千克?(泥沙的密度是2.2×103kg/m3)
【板书设计】
一、密度的一般计算
二、比例问题
三、空心问题
四、混合体问题
《密度与社会生活之二——有关密度的计算》 教学设计 张 进 兴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教师用:4千克的铅球、细铁丝或细铜丝一卷。
学生用:托盘天平、砝码、量筒、一瓶酒精、一把小铝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达式是什么?体积V的表达式又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运用讨论法,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使同学弄清楚,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讨论的问题如下:
1、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2、物理课本P83中的第一个问题。怎样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质量?
3、物理课本P83中的第二个问题。教师出示一卷细铜丝或细铁丝,问:怎样方便地知道它的长度?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清楚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可适当地书写副板书。并注意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如是“测量”,还是“计算”等。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小结,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三)讲授新课
板书:五、密度的应用。
板书:1、应用。
(1)可以鉴别物质。如勘探人员鉴别矿石等。
(2)计算不便于宜接测量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体会密度知识的应用。
【实验一】用托盘天平测定小铝勺的体积。
【实验二】用量筒测出质量为40克的酒精。要求学生边实验,边在笔记本上简要写出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对学生的实验和计算进行指导。
让一两个实验组,汇报测定过程和结果。
板书:2、解应用题
【例1】测得体育课上用的质量为4千克的铅球,体积约为0.57分米3,此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题目中的已知量,并加注角标。注意书写的格式。
已知:铅球=4千克,V铅球=0.57分米3=0.57×100米3
铅=11.3×103千克/米3、
求: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解。
=7.0×103千克/米3、
铅球≠铅
答:铅球不是用铅制成的。
【例2】一个瓶子能盛1千克的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的煤油?(煤油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教师用分析法,讲述解题思路。并使学生注意到题中的隐蔽条件V水=V煤油。
由学生表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包括明显的已知条件和隐蔽的已知条件。并加注角标。
已知:水=1千克,煤油=0.8×103千克/米3
水=1.0×103千克/米3V水=V煤油
求:煤油=?千克
所以煤油=煤油·V煤油
=0.8×103千克/米3×0.001米3,
=0.8千克。
答:这个瓶子能盛0.8千克的煤油。
解题完毕,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希望学生课下考虑,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87中的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
书面作业:课本P83中,6、7、8、9、10。
《密度》的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讲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同步三练》
四。小结
密度教学设计 第十二篇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平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平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平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 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 吨(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t = 1000kg 1kg = 1000g
1g = 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平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 质量不 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习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习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平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平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6.1 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1、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2、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3、托盘天平介绍。
天平的使用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12篇《10.3 密度》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密度教学设计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