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优秀13篇】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一

学习目标】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十五课,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本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人文熏陶中成长。

设计特色:

以读书为本,自读、自悟、自得总结收获;以体验为主导,促进个性化阅读;以人文熏陶,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轻启学生心扉

二、聚焦文眼,集中阅读心向

三、深掘文本,磨砺儿童语言

(一)感悟发明过程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请大家放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再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3、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4、剖析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5、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二)活化坦克神威

1、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教师出示战场上的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齐读。

(三)感悟表达方法

1、出示阅读材料,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à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á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pì)滚尿(niào)流,纷纷逃窜(táo cuàn),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坦克。

2、学生交流读这段话的感受。

3、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四)品味文章道理

1、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3、“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4、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5、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积累言语,存盘所需养料

板书:

矛 和 盾 的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三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

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认识“矛”和“盾”。

2、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3、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商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什么?(把矛和盾集合起来)

4、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指导书写生字:“矛”、“盾”。

“矛”和“盾”本身就是一个词语,齐读“矛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划自己的生字新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出示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部分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来势凶猛,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想到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英军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吓退了德国兵。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谁愿意当任现场解说员,为大家现场直播?(说话训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比——把你自己对比赛场面的解说与书上的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体会用词)

②读——自由读一读,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

③演——指名演,同桌互演,亲身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理解“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④悟——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矛如雨点般”、发明家“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读出了双方身手敏捷、技术高超,发明家身处于十分紧张危急的关头……)

⑤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虽然只是朋友间的比赛,但依然十分紧张,就是这样一场比赛,让发明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最终发明了坦克。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阅读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听写词语

(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二]、研读讨论,感悟课文

1、出示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默读思考。

2、反馈交流:

⑴相机出示句一: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请大家用心去读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什么?

②交流:

a、盾的缺点是什么?(太小啦!)哪些地方写出了盾的缺点?

b、从第一个“!”,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不满、可惜)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

c、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

d、目前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⑵相机出示句二: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用 “如果……就……”来说说发明家的设想。

⑶出示坦克图,自由读第五自然段,领略坦克的神威,理解“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此时发明家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三]、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1、默读课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相机出示句子: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①用心读,反复读,反复思考,你能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②交流。(师及时引导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你为什么要向他学习?因为……所以……)

……

③发明家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能见到集合的影子,如橡皮头铅笔、双层汽车等等。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运用了集合的方法来发明的。

交流。(电风扇和取暖器——空调、水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电视电话、蛋卷冰淇淋、鸡尾酒……。)

[四]、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出示小诗:

矛和盾

尖尖矛,攻敌人。

大大盾,护自己。

矛对盾,两俱伤。

优点集,长补短,

善利用,迎胜利。

集合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生活中集合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获得成功的例子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像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自己的身上,你就会是胜利者。

[五]、课外拓展

举办小制作小发明比赛。

五、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合二为一

坦克

矛(进攻)

盾(自卫)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四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七组课文,这一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该怎么看,怎么想,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知道矛和盾吗?谁能看图说一说呢?

生1:矛就是打仗的时候,攻击别人的武器

生2:盾就是打仗时,用来防守的武器

师:很好,那矛和盾是怎么集合的呢?学了课文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处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生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放下语文书,来看看老师手中的卡片,这是这片课文要求会认的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生字:矛,般,坦,蜗,持,盾,

师:读得不错,那我们再看一看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一起再读一读,

生读词语:矛盾,手持,雨点般,蜗牛,坦克

谁能够试着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生1:手持就是手里拿着的意思

生2:雨点般就是像雨点一样,课文中说矛的劲锋像雨点一样又快又多,你能联系课文来说词语的意思,真会学习,下面老师请同桌轮流读课文,你读一段,他读一段

生轮流读课文

师:好,老师想请六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谁愿意读?

六位同学轮流读课文

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来评评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1:我读第三段时读到了一个长句子,不知在哪儿停顿,连气都喘不过来了,

师:不错,第三段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子,的确比较难读,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

师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再读一次,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都能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了,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默读课文

师:你可以边默读边拿笔画一画

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发明坦克的事,

师:说得很简炼,还有谁说

生2: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师:更清楚了还有谁说?

生3:课文主要讲了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由矛的盾的长处想到发明坦克课文还写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说得好,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又是如何大显神威的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解释课题的呢?拿出笔画一画

生默读课文

师:课文中哪一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的呢?

生1:第五段的第二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

师:同意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大显神威)

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呢?

生1:我想研究盾的自卫矛的进攻是怎样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

生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呢?

师:提得好,那么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坦克又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解决,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102页,读一读田字格里的字,看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自读生字

师:谁来说说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1神部首是示字旁,不能写成衣字旁

师:对,示字旁的很多字都跟古代的神有关系,以后同学们学到示字旁的字也要注意一下

生2:退的第六笔是一点,可不是一捺,同学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一下

师:老师来写一个

师范写“退”字

生3:盾的第一笔是横撇,第二笔是竖撇,大家的写的时候可不要写错了

师:谢谢你的提醒,同学们,请把田字格里的生字每个写两遍,写完了之后,翻到词语表,把这一课的词语也抄一抄

生写生字词语

师:同学们刚才写得都很认真,注意到了写字的姿势,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现在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吧

听写词语:矛盾,大显神威,后退,(注意退字的第六笔)招架,集合

师:写好了我们跟屏幕上的词语对一下,全对的给自己画上星,有错的赶快订正过来

师:同学们,还记得吗?让节课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是什么呢?

生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的进攻的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

生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师:那我们现在就先来研究第一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的呢?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然后同桌合作学习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可以简单地把这个过程画下来,也可以简单地写下来

同桌合作学习

师:我们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成果吧

生1:让我来详细地说一说吧开始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发明家发现盾太小了,如果有铁屋子那么大,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他了,可以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不能打到敌人了,于是,发明家在铁屋子里伸出个矛,当然,这个带引号的矛就是枪或炮了可是这个铁屋子不会动,还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就这样发明了坦克

师:介绍得很清楚,还有谁愿意来

生2:我们先画了一个盾,可是盾太小了,我们又画了一个铁屋子,从铁屋子里伸出了炮口,再安上轮子和履带,这样铁屋子就能走了,

生3:我来具体地介绍一下发明家与朋友的比赛中,想到盾太小了,想到了铁屋子,又想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不能进攻,又在铁屋子上伸出炮,为了让铁屋子能像人一样行动自如,还给它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这样坦克就发明出来了

师:介绍的很好,发明家根据盾的不足,步步改进,终于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一到四自然段

生齐读一至四自然段

师: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1:我觉得发明家很善于思考,善于发现

生2:我也觉得发明家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他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怪不得题目叫矛和盾的集合呢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呢?你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吗?自己来练一练

生自读课文

师:谁能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呢?

生1:读“1916年……十公里”

生2:我觉得他还没有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我再来读一读

师:的确是大显神威呀,能谈谈你读后听感受吗?

生1: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真是厉害,德国兵头一回见到坦克这个庞然大物,被吓得哇哇大叫,拼命地喊“救命,救命”乱成一团,打都没打,就败下阵了,

师:那发明发家发明坦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你们能不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呢?同桌间试着讨论讨论

同桌间讨论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先说

生1:我能举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个道理现在的铅笔就是把铅笔和橡皮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这样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师:对呀,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呢,还有谁说,

生2:我还能举个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航空母舰就是把飞机和轮船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才那么了不起的

师:你们真不见多识广

生3: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从发明家发明坦克这件事情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道理,课文中还用了不少好的词句呢,请你们来抄一抄吧

生抄词句

师:也要注意写字的姿势

师:谁来说说你都抄了哪些词语

生1:我抄了“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我觉得这句话很有趣

生2:我抄的是“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我要把这个道理记在心里

生3:我摘的是几个四字词语

师:你们真会学习,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 篇五

1、本课识字量比较大,教学时可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教师进一步指导识字时,重点指导以下字的读音:坦,读“tan”,不读“tong”;持,读“chi”不读“ci”;兵,读“bing”,不读“ping或bin”。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盾” 的左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兵” 的笔顺提醒学生不要写错。

2、指导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指导学习第一部分,可让学生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在引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后,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

本课叙事简明,学生读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在读懂内容,理解道理后,要了解举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借发明这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至于坦克发明是不是真的像课文中描写的,可以不去追究。

3、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比如,“难以招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固然”可以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联系发明家想到的钻在铁屋子里,来体会“固然安全”的“固然”,有本来、原本的意思。句子教学要指导学生抓住难句来理解。比如,“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要让学生结合全篇内容来理解,通过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制成坦克这个事例来体会。“善于”,就是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意思。

4、课后第一题是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默读,自学课文,了解大意后,再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题是围绕课文重点部分,讨论交流的题目。可以在理解词句,读通课文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如果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想象作者的发明过程。老师重点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懂得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讨论文后泡泡,在联系生活实际的拓展中,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第三题是积累词语的练习。可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画下来,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词语的意思和词语好在哪里,在互相启发交流后,再抄写下来。课文中例举的是四个字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抄写时可以不限定在四个字的词语中。

5、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六

2月12日,有幸去海宁参加了航嘉湖地区第二届教学评比和观摩活动,感受了异域的“风情”,领略了别样的美,特把五册第七单元25课《矛和盾的集合》课堂实录整理出来,希望也能让浏览过的你,有所收获!

习目标总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 杭州陆老师 学生 海宁南苑小学三(3)班

一、课前谈话:看图猜成语,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有以下成语: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二、写字教学:

师:矛的长处是进攻,盾的用处是可以防守,我们先把矛和盾这两个生字写一写,可以先跟我书空。

师一边范写,一边阐述

师:“矛”的撇的这一笔这么锋利,就像是它这个“尖”。“盾”字的这一撇,特别得长,这样盾就大一点,才能抵挡得了矛的进攻。

师:打开练习,在两种不同的武器边上分别写上这两个字。

学生自己在纸上书写。

三、揭示课题,初步了解课文:

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今天学习矛和盾的故事,不过这讲的可是一个聪明人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矛 雨点般 戳 进攻盾 左抵右挡 招架 自卫

请学生自己读读词语,读的过程中老师提醒,读的时候声音可以跟别人不一样。

请读矛集合圈里的词语。

老师提醒“戳”比较难读。

师:请观察一下,两边的词语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一边是和矛有关的,一边是和盾有关的。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我们对比着来读,男同学读写矛的,女同学读写盾的。

学生练习读,非常整齐,又有对比性。

出示调整后的词语: 矛 进攻 集合盾 自卫

四、层层递进,学习课文2、3、4段

师:矛的功能是进攻,盾的功能是防守。我们什么时候听到过集合这个词?这和我们平常的集合一样吗?

生:体育课。

师:这和体育课的集合不一样,打开课文,课文中找一个词语或者句子,来看看集合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己读课文。交流刚才的体会。

生:合二为一。老师在黑板上贴了这四个字。

师:它在文章的第几段?

生:第二段。

师:把这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学生找出句子读。

师:还有其他的词语或者句子吗?

生: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还有不同的词语吗?陆老师提醒大家,这个词语在最后一段。

生:集于一身。 师在黑板上贴纸条。

师:把不同物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就是这篇课文中集合的意思。发明家怎么会想到利用矛和盾各自的长处,把它们合二为一的呢?让我们来看一场比赛吧!

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段落。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生:紧张、激烈的。

师:哪些词语看出是一场紧张、激烈的比赛?

生:左抵右挡。

生:如雨点般向发明家刺来。

生:难以招架。

师生进行表演。

陆老师来做发明家,你们是矛,我们合作表演。来,你们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我左抵右挡,还是招架不住。

我们来换一换,现在你们是发明家,我是矛,开始刺了,上、下、左上、右上、右、左……孩子么顺着老师的手势和指挥开始了抵挡。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晕了。

生:实在是招架不住了。

师: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了,能不能读出来。

学生读课文。

发明家就是从这里找到了启示,然后一步一步地发明坦克的。哪极端写发明坦克的过程的?

生:2、3、4自然段。

读读2、3、4段,发明家是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想出了什么解决的办法?

生:把盾做成一个铁屋子。

出示一个铁屋子。

师:这就是一个铁屋子,矛如雨点般刺来,结果呢?

生1:一点都没有刺到。

生2:如雨点般的矛刺来,矛断了。

师:想到这样的办法,发明家实在是太高兴了,让我们高兴地来读一读发明家的想法。

生读句子。

师:这个同学很高兴,脸上还带着笑容的。我们再来这样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

师:做成了铁屋子,是不是大功告成了。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想到了什么解决的办法?你能不能像老师一样写一写呢?

学生在纸上写:

填一填:

发现

办法

夸一夸

交流

生1:自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的蜗牛和乌龟了。

生2:不能进攻。

生3:把矛从铁屋子里伸出去。

对于这个答案。老师请同学打开课文对照一下,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课文里有这样的句子。

:师:课文中为什么用双引号。

生:矛有特殊含义,指枪口和炮口。

师:矛上的双引号有漏下的吗?这里的双引号可不能漏掉哦!

生:开个小沟,伸出枪口和炮口。

师:发明家发现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的,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铁屋子不会跑。 板书:不会跑

师:发明家想出的办法是什么呢?

生: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板:装轮子 安履带

师:矛和盾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怎么样?学生接读课文。

生:大显神威。

师:读读第五小节,这就是像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样子。边读边想,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场面?一个学生读最后一节。

师: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德国冰节节败退。

生2:看到了他们哇哇大叫。

我看到了坦克威武的样子。

师:想不想看看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

一段坦克作战的录象

师:厉害吧!你现在特别想说什么?

生1:太威武了!

生2:太厉害了!

生3:肯定能把所有的敌人都打败。

师:坦克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威力无比,很是了不起,但真正了不起的是谁?

生:发明家。

师:让我们用上黑板上的词语来夸一夸这位发明家。

学生自己在练习纸上书写。同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要注意。

汇报写好的情况。

生1:你让矛和盾合二为一,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真了不起!

生2:你真厉害,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

师:写好的同学把你的读给边上的同学听一听,想一想这个坦克真的是十全十美,没有问题了吗?

生1:太笨重了。

生2:不会飞。

生3:不会飞,飞机投炸弹就逃不掉了。

生4:敌人可以发明先进一点的武器,这样就不行了。

师:科学家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发明新的东西。

老师出示图片,介绍夜视仪。出示图片请学生自己读读书陆两栖坦克的功能。

师:正如我们课文最后一段写的……学生一起接上读最后一段。

师:说得多好呀!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今天老师还要留一个作业给你,这也是学习伙伴留给你的。

出示: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请您休息!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

快速抢答:

出示:橡皮+铅笔 =( )

楼房+汽车=( )

车子+椅子=( )

( )+( )=( )

【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这一主题。】

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王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看《自相矛盾》视频。

【动画片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看动画片的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成语,感知到了矛与盾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上课。

一、导入新课。

1. 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

2.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3.指导书写“矛”和“盾”(田字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这里进行的是字理教学,将学生的生字书写指导和生字识记变得更有趣,学生的记忆也会更深刻,同时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矛和盾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出了铺垫。】

4. “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防守)

5. 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田字格书写“集”。)

【一个进攻,一个防守,这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2.认读词语。

⑴出示词语,认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精心选取的这6个词既是课文的核心词汇,又是值得积累的好词语,同时,这些词语还含有课后要求掌握的几个生字。】

⑵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样设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再次巩固本课所学的11个生字,同时,读通了这段话,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⑴指名读句子。

⑵谁都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什么感受?

⑶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

【将文字读成画面,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刺”字的字理教学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深入的感受。】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

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

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情感来,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学生会深有感触,读出情感来。】

⑷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⑸师: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⑹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⑺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面对学生对“左抵右挡”可能会有的片面的理解,教师通过与学生模拟比赛的情境,在教师不断的“刺”与学生不断的“挡”中,让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正确的理解,方法巧妙,学生一定会记忆终身。】

⑻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生读。)师:不够急切,再读!

③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

【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不应该忽视每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两个感叹号的运用,进而通过引读激发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这两个引号的妙用,应该说学生达到了既得言又得意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册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八

本篇课文编排在五册以思想方法为专题的第七单元。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边读边思考,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继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这篇课文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文章共6个自然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进行对打比赛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他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英军把坦克投入战场,打败了敌军。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有一定的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且由于学生已经学了一个课时,需要认识的生字已经认识,需要学会写的生字也已经学写了,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附之以老师及时、适时的调配课堂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的探究内容和方法,尽量完成本堂课的“目标”。

目标:

1、知道词语“集合、招架、固然、自卫、履带、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的意思;

2、用另一组表示打比方的词语改写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3、继续练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4、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5、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初步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

重、难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合二为一的过程;理解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思考。

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或看)课文,找疑问和意见。

学生自由读(或看)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找出自己的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并在文中相应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上疑问的内容(或不同意见)。

二、探究文本。

1、教师了解全班学生疑问的多少,并及时夸奖、鼓励。

2、学生以前后桌为一组,借用《新华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及各个人经验进行合作探究,解决组上各人的疑问,探究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3、老师集中各组还没解决的疑问及不同意见进行全班性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视学生的疑问及不同意见,结合本堂课目标,进行及时、适时的调配。

估计学生对“集合”和“合二为一”理解不到位。其实,这两个词是相呼应的。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注解,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灵魂所在。如果学生们没有提出或者是认为理解了“合二为一”,则老师及时以一连串的问题考他们——这个“一”可否理解为一个整体、一个团队?这个“二”是否仅仅代表矛和盾?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同学组成一个运动队参加镇里的运动会,我们把它说成“合十为一”合适还是说成“合二为一”合适?“合二为一”是不是仅仅把矛和盾捆在一起?如果不是,那怎样算“合二为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把矛和盾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成了什么?这样结合起来的坦克有用吗?能找出根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文章写了1916年英国军队在战场上第一次使用坦克,产生了巨大的威力。作者为何要写出这个内容?发明家是怎么想到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的?(在此时用另一组表示打比方的词语改写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坦克的发明和成功使用使人们想到了什么?

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是借以了解学生们理解的程度,同时借此理请全文脉络,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合二为一的过程;理解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思考。

估计学生会对文中唯一的一个冒号和破折号产生兴趣,会有学生认为文章最后一句应该用上问号。

如果有机会或有时间,还要进行下面的一些探究:把“紧张危急”缩成两个字,但意思不变;给“固然”和“自卫”找近义词;在“这样固然安全”和“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文章最后一句话中“会”字的理解并用另一些词更换它。

三、小结。

在下课铃声响过后,马上对本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并提出希望。

附设想的板书:

矛 (进攻)

(合二为一) 坦克 (威力无比)

盾 (自卫)

后 记

本堂课的教学基本上按照事先的预计进行,基本完成“目标”所设定的“2除外”内容。课上的生成也有事先估计的内容,更有出乎预料的。如陶于豪的问题“这个发明的东西为什么叫‘坦克’?”一个女生的问题“说坦克是‘庞然大物’,到底有多大呀?”由于在学生还处于“自读文本,发现疑问”这个环节时,我在巡视过程中已经发现了前者的疑问,所以我有意让这个学生在这堂课的重点内容完成后提出。这样能使这个生成不至于影响到本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落实,也使自己处理这个问题有充足的考虑时间。对于后一个生成,由于我事先已预计到学生对当时的坦克的相关知识有了解的需求,我也想到在网上搜集一张旁边站有人的并配有文字解说的坦克照片,以使学生对这“庞然大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所以,我早准备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和“最早参战的坦克”这两项配图的内容。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也能应付课上的生成,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这说明课前的预计与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是开课,所以免不了没有平时那样的自在,以至于在上课开始不久了解到学生发现问题的数量时忘了夸学生;在一些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显得匆忙,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意见,老师急着帮助学生说出了答案。这是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锻炼。

对于原先的一些估计,如:估计学生会对文中唯一的一个冒号和破折号产生兴趣,会有学生认为文章最后一句应该用上问号。学生根本没有提及。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这是学生进行探究行学习的时间不长的缘故,因为,我的学生进行这样的方式学习还不到十个课时。

在接下的一堂课(第三课时)上,我和学生一起完成本文还没完成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在完成“在‘这样固然安全’和‘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这个练习,整个场面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加得合适。根据经验,我想,这是学生们的探究习惯及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在接下的练习(做《语文作业本》第25课内容)中,我发现学生的词语填空不熟悉。我想,这是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的缘故。学生们对“坦克的发明,让人们明白了什么”也不是理解得透彻。

以上这些都说明,我上的这一堂课是不成功的。这有待于我今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 篇九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持、蜗、般、坦”六个生字,会写“矛、盾、集,般、持、架、龟、攻、炮、坦、战、神、兵、退”14个生字。能理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矛盾、大显神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学习难点: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矛、盾、持、蜗、般、坦”六个生字,会写“矛、盾、集、架、般、持、龟、攻、炮、坦、战、神、兵、退”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矛盾、大显神威”等词语。

2我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要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物品,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我要把课文认真读一遍,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般(bān bāi ) 坦(dān tǎn ) 兵(bīng bīn )龟(ɡūn ɡūi )

2.我要画出带有生字的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

我会用下列词语造句

左抵右挡 ——

大显神威 ——

庞然大物 ——

3.我要仔细地看老师范写生字,我还要把本课的生字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要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1.我要和同桌比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我还要评价同桌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我还要和同桌相互改进,把课文读熟、读通。

2给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持:①拿着,握着 ②遵守不变

⑴我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

⑵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

固:①结实,牢靠 ②本,原来 ③坚硬

⑶这桥墩无比坚固。( )

⑷把固体胶借给我用一用。( )

⑸固然不是你的错,你也要给他道歉,因为事情因你而起。

四。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小提示:我要认真地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知道这篇课文讲发明家把( )和( )合二为一,发明了( ),告诉人们( )。

2.课文应该如何分层

我能按照“发明坦克——坦克的实际运用——从中悟出的道理”把这篇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自然段——自然段;第二部分是( )自然段;第三部分是( )自然段。

五。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máo dùn dào tuì jí hé jiān chí zhāo jià jìn gōng

( ) ( ) ( )( )( ) ( )

shì bīng yì bān pào kǒu tǎn kè zhàn chǎng shén xiān

( ) ( ) ( ) ( ) ( ) ( )

2. 我能区分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龟( ) 战( ) 架( )般( ) 炮( ) 退( )

角( ) 站( ) 驾( )船( ) 跑( ) 腿 ( )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左( )右( ) 难以( )( ) 大显( )( )

( )( )大物 ( )( )一团 合( )为(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品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学习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学习难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读懂了课文内容,现在我给大家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填空

①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发明家手持—————,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的集合。从这里可以看出发明家—————。

②矛和盾是怎样结合的呢?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把盾做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面伸出进攻的——、再给铁屋子装上——、安上______。

2.我能用“——”画出文中表现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句子,大声读一读,体会矛和盾合二为一的优势。

3.我能用“~~~”画出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并联系课文想一想这句话的含义,再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4.“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我很大启发?我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例如:①城市里坐公共汽车的人很多,太拥挤,就制造了————。

②我们写错字了再找橡皮,于是就有了————铅笔。

③为了读书写字时保持正确姿势发明了————。

三。考考我,我最棒

1..我要积累好词语

课文里有不少的好的词语,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我要把它们抄下来。

—————,—————,—————,——————,——————。

2..模仿秀

⑴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

哇哇 哗哗 ———、———、———、

⑵我会写

①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 如 …… 般……

②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者乌龟。

固然———

册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十

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让学生从“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解决新词。

2、读懂课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引入新授

2、听课文录音,欣赏画面,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读)(出示:课文匹配的动画)

3、文章的哪一个自然段写的是这件事告诉我们道理的?

4、齐读最后一段。

5. 师小结过渡。

二、学习1—4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

(出示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的?

小结过渡。

2、快速浏览1—4自然段

出示带有“忽然、固然、当然”的句子(课件出示)

⊙这三个“然”字词是什么意思?

3. 指名说意思

(课件出示:)

小结: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中了解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产生想法——完善想法——延伸想法,发明家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正确的思维方法,并且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想象、善于应用,这才发明了坦克。请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说一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吗?

4.派代表说

小结:说得好,不但用上三个带“然”字的词语,运用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说得清清楚楚,也就是把盾和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说得清楚明白。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坦克图片)

1大家来指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从文中哪些语句知道?(生找、生读)齐读

⊙出示课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坦克首次上战场情形录像资料)

⊙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读出德国兵逃跑的惨败)齐读

⊙出示“当时坦克首次上战场,德军惨败的具体描写”文字资料

⊙课文描绘与课件出示的文字资料相对比

小结:文章主要写“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结合起来发明坦克的事,坦克在战争中使用的效果是次要的”。所以文章围绕题目详写“发明坦克的过程”,略写坦克在战争中的效果。在今后的习作中,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详略得当、突出主题的表达方法。

四、学习第六段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谁”可以指哪些?举例子说明

3、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其他物体优点的产物?(讨论)

派出代表说

4小结:

(齐读)

总结:至此,我们已经细细地读了一遍课文,文章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运用→朋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述简洁清楚,在今后习作中你可以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也是“矛和盾的集合” 产物?

2.你想发明哪些 “矛和盾的集合”的物品?

(板书:过程 应用 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教后反思

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采用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已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我引导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理解了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在用个性化语言说时,我趁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并引导学生读相关句子,去掉第五段比较体会作者文章结构的严密。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例。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16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这堂课中,我想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这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

教学难点: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表中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坦克图,问:你们认识这些吗?认读:“坦”。知道坦克的用途吗?有谁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认读生字“集矛盾”,理解集合的意思,了解矛和盾的特点)

2、矛和盾是古代的兵器,怎么会成为威力无比的现代武器坦克呢?(板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它们。

2、认读生字、词语

3、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4、谁能在课文中找出写了矛、盾和坦克三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5、质疑:学到这儿,你们最想研究什么?

预设:1、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三、研读第2——4自然段这节课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先来研究第1个问题

1、自由默读第2——4自然段,划出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并完成练习。

2、组内交流

3、小组派代表交流、集体完成练习

4、指名说说发明坦克的步骤。

相机教学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课文中写盾难以招架的句子写得非常好,找出来读读。自由读。矛的强进攻使盾都招架不住了,谁能既读出矛的厉害又读出盾的困境。指名读、评读。

5、师:发明家的每一个想法都有他的思考过程,课文中有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了,有的没写,看谁也能当个发明家,把课文的思考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6、个体交流体会发明家思考方法非常科学,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别人的优点,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7、指名复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聪明的发明家就这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了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了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所以让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感受坦克的威力。

四、指导书写

接下来,我们来写几个生字。

1、出示:矛盾集攻坦炮

2、在这几个生字里,你认为哪个字书写有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书写,尤其要注意“盾”的笔画。

3、学生书写,评议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并学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和课文中的生字交上了朋友,今天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认读生字

2、我们还研究了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谁能说说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二、研读第五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1、自由默读,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了神威?

(首次、头一回、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退了十公里)

2、你能想象当时战场上的情景吗?读读句子,读出坦克的神、读出坦克的威。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口语交际;师:坦克、坦克,你为什么这么厉害啊?学生:因为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相机引导到这一组课文的主题)

三、学习单元主题:

1、出示单元主题

2、学生默读,谁来说说这一组主题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看问题想问题)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呀,对待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1、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

小结:发明家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有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课文也就是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2、再读

3、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形成的,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如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等等。)不止物体是这样,其实做人和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另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去发现我们还可以提出改进的办法。我们课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一个练习。

五、指导书写积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持般架龟战神兵退

2、说说怎样写好它们。

3、学生练写

4、这篇课文里还有好多词语可以积累,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给记下来。

六、实践题:

1、读了课文,我积累了好多的词语:

2、我们小组在生活中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还发现了(        ),它的长处是(          ),不足之处是(         )。我们把它们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      )。它的长处是(      )。

拓展: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并用书法纸写成漂亮的书法作品。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内容

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中的两个人在干什么?他们的手中拿了两样古代的武器,你们知道这长长的叫什么吗?(矛)那圆圆的叫什么?(盾)矛是用来干什么的?盾又用来干什么?(相机板书:进攻,自卫)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矛而没有盾,会怎么样呢?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盾而没有矛,又会怎么样呢?现在就有一种武器,它既能像矛一样进攻也能像盾一样防守,那就是坦克。(出示玩具坦克)(板书:坦克)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来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补充完整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在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其它同学吗?(自由说)

3、老师也有一些词语要提醒大家读好。(出示词语卡片,带读)

4、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带入课文,齐读课文。读完了,有什么收获?

三、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一)、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我们知道矛可以进攻,盾可以防守。发明家为什么还要去发明坦克呢?书上是如何介绍的?着重指导“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同桌之间用动作演示。一手拿书当盾,一手拿笔当矛。

3、就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到了什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那对方的矛就再也戳不到我啦!”(先对盾的不满,后来想到盾可以改变而喜悦)

5、假如是你,你还会想到其它的好办法吗?

6、发明家的主意确实很不错,盾经过改进成了一个“铁屋子”,发明家钻到了解铁屋子里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戳不破铁屋子,自然也刺不到他。可是,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比赛场上,对方见他缩在里面是不是就不打了呢?肯定还会用别的办法来对付他!想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

7、是啊!这样下去发明家一点儿获胜的机会也没有!

8、出示句子“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理解句意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这时发明家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矛”就是从洞里伸出的“枪炮”,可以进才攻。

2、利用玩具坦克,大致讲解坦克的基本部件。

3、小结:经过发明家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坦克终于诞生了。

(三)、过渡:这辆坦克的威力可真大呀!

1、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这辆坦克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

3、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坦克是发明家根据矛和盾造出来的。可它却比矛和盾的威力大多了,为什么呢?(板书:合二为一)

4、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带橡皮头的铅笔的发明过程。

(四)、学习第6自然段

过渡:由此可见(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句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有它的优点,也有一些东西有它的不足之处,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动动脑,想想你想发明什么?

2、想发明的写成一篇短文。

五、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在这节课上,有许多同学的表现非常好,被评为“朗读明星”、“智慧明星”、“积极发言明星”。。。。。。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明星”们的优点集合到自己的身上来,老师相信你们以后的表现会更加出色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第十三篇

……

师: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数学学得很不错!那我接着考,行吗?

生:没问题。

师:你的优点是什么?

生:我画儿画画得好。

师:你呢?

生:我写作文写得好。

师:如果说我集合了你们俩的优点,我的优点是——

生:你不仅画画好,而且文章写得好。

师:我们快速抢答,怎么样?答得好有奖品哟!(出示)

橡皮+铅笔 ?

生:橡皮铅笔。

师:真不错,接着看:(出示)

轮子+椅子 ?

生:轮椅。

师:很了不起,接着:(出示)

楼房+( ) 双层汽车

生:楼房+汽车等于双层汽车。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王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教师播放《自相矛盾》视频。)

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生:矛和盾。

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生:矛和盾。

师:你们看这个“矛”字,(课件出示)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来,拿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矛”字。

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师:再来看这个“盾”字,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跟老师一起写一写“盾”字。

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师:知道“矛”和“盾”有什么作用吗?

生:矛可以进攻,盾可以自卫。

教师板书:进攻、自卫

师: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教师将课题写完整。

师:同学们请注意:这个“集”字右上是四横,不要少写一横,下面的“木”横要长一些,托住上面,“木”字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些。(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生:敢。

师:大家看,会读第一组词语吗?谁来试试?

生: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学生“左抵右挡”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来看看第二行词语,试试看!

生: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学生“庞然大物”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

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进攻 )和盾的( 自卫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这段话里暗藏了本课的11个生字,你全都读准了,非常好!谁再来试试?

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划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划句子,教师巡视。

师:谁来读读自己划的句子?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非常好,谁也找到了这个句子?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句子。)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什么感受?

生:很紧张。

生:很害怕。

师: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句子。

师:是的,看到这个刺字,我们已经感觉到了紧张、害怕,请同学们再看看,这矛是怎样刺来的?

生:如雨点般刺来。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

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

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心跳得很快。

生:我的心跳得很厉害,很紧张。

师:是的,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

生:左抵右挡。

师: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

生:就是左边挡一下,右边挡一下。

师:这是你的理解,不错。老师这里有一根锋利的矛(老师伸出右手食指),拿出你的盾来,有吗?

学生纷纷伸出手掌或拿出课本。

(待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3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