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精彩7篇6-17-39

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942》观后感,供大家参考。本页是不器文库敬业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7篇《1942》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九四二》观后感 篇一

昨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去“中原影都”观看了,灾难大片《1942》电影。

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雪花,2点30分同学们在教学楼前集合,由徐老师带领我们冒雪向“中原影都”出发。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大概走了6、7分钟的样子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同学们按照徐老师的要求,有次序的走进影院内找好自己的位子坐下来。等大家都做好后电影就开始播放了,故事讲的是“1942”年河南那一年发生自然灾害,旱灾伴着蝗灾同时出现。老百姓为了活命都出去逃荒,在逃荒的路上人们把能吃的`野菜、树皮都给吃光了。为了活命有的爹娘把自己的孩子也给卖了。一个小孩才能换到一小碗米,我在电影里看到,有的人饿的忍不住去吃死人的这种事情发生,逃荒的路上死人到处都是非常可怕。我们看到这种画面害怕的都哭了,我觉得比起他们来,我们现在的孩子幸福多了。

晚上回来后,吃饭时我手里捧着这碗白米饭心里沉重多了,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一九四二》观后感 篇二

1942,曾经对我,只不过只是一个数字罢了。而那段于1942发生的历史,也曾仅是一段模糊的听闻。但那年,却是战争的一年,是饥荒人散的一年,那,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影片《1942》,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令我们心酸的年代,影片追诉了一个小小的家庭的经历,老东家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着万贯家财,可却因为避灾被迫逃离了家乡。一路上,多少坎坷,妻儿的离世,粮食的被毁,以及被迫卖掉女儿?种种因素,使他在那一年,失去了太多太多。

这场学校组织我们看的电影,不算太长,却意义深远。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他们颠沛流离,他们有着对食物,对和平的渴望。

他们为了食物,投靠了日军。可那真是他们所想的吗?他们也是中国人啊!他们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可当时的政府,号称要打仗抢回领土,非但没帮他们,反而剥削他们那点儿可怜的残粮。可最终呢?土地被抢,民众饿死。

在影片的最后,老东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母亲饿死的小女孤儿,从此,他们相依为命?历史是真实的,是无奈的,是辛酸的。那时候,离现在是多么的遥远,又像是历历在目。这,是一笔血红的历史,多少人死于在这1942!尘封的历史,却是无言的诉说?

关于电影一九四二观影感600字<三> 篇三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看完《一九四二》,我心中不禁暗想:美丽的祖国即使不掠夺其他国家,也不能阻止其他国家的窥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铭记历史。

《一九四二》记叙的是河南难民逃到陕西的大逃荒过程,片中女村民花枝,为了不让丈夫,孩子们被饥饿所迫,宁可把自己卖掉也比独自饿死强。从花枝身上,我感受到了河南百姓的勇气。片中东家的管家拴柱,宁可被日本军人杀掉,也要找到孩子,夺回风车。从拴柱身上,我有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与尊严。

南来北往,四季变更,那些在1942年逝去的人们,已被我们渐渐淡忘。三百多万被饿死的生命,对侵略者们来说,三百多万可能只是一个数字,一文不值。可是,在一个中国人眼里,这是无数同胞们的生命,价值连城。

人吃人,狗吃人的事也常有发生,看着地上的饿俘,白骨。这令我的心中燃起了一股无名之火,那是有伤痛化作的烈焰!

电影中的生动情节,改变了我对生命的看法。是啊,只有生命才会如此鲜活,可爱。

只有生命是善良的,活泼的。因为只有那些善良的生命才会博得大家的喜爱;只有活泼的生命才会让平凡的生活重新绚丽多彩,不同凡响。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已渐渐隐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晶莹透亮的雪花落遍了天涯,他正在向人们传达着一个重要的讯息——只有和平最美好!

不知不觉,我的心中暗暗释放了压抑和痛苦。我知道,这些河南人的生命是伟大、充满无数色彩波澜的,我相信他们会伴我一生一世,永不磨灭……

我猛地一想,失去的灵魂好像在为了有人能理解它们而感动。物换星移,只剩下了:天地愤慨,人民激昂。

《1942》电影观后感影评 篇四

那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题记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电影1942观后感 篇五

1942年到底发生过什么?如果您不知道,不用急,电影《1942》就能告诉你1942年发生过的最悲催的一幕。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成灾,庄稼颗粒无收,每一天都会有人饿死。老东家范老爷,因为保护自家粮食和邻村村民发生冲突,家被烧了,家里的粮食都被抢光了。他只好带着全家人和长工栓柱,还有同村的瞎鹿一家,加入了逃荒的队伍,离开了自己的老家延津,奔向陕西。用范老爷的话来说,他只是去躲灾,灾荒一过去,他还是会回来当地的东家的。原因很简单——他有做东家的智慧。逃荒路上,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他带着的许多行李都丢了,一下子从躲灾变成了逃荒。在去往陕西的路上,范老爷身边的许多人了都饿死了,瞎鹿、星星、花枝、留宝、铃铛、栓柱,还有他的孙子留成,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人世。最后到了陕西,只剩下了范老爷一个人了。范老爷承受不了失去亲人们的打击,和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结伴走回了老家延津······

《1942》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除了抗日时期执政当局的麻木和丑陋。为首的当然是日本鬼子,是他们,残忍地杀害了栓柱,是他们,两次轰炸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最可恨的是,他们竟然在灾民逃荒的线路上发放粮食,迫使许多灾民都去为日本打仗。还有那些无耻的中国军阀,他们在抢了瞎鹿的驴后,非但没有给瞎鹿一口肉吃,还残害了他的生命。国民党军官蒋鼎文,在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请求下,答应减免三千万担军粮,但却提出了两个荒诞的要求:

一、让日本兵不在进攻河南。

二、让自己的部队退出河南战场。这种条件,李培基当然没有完成。于是,在赈灾粮食发下来时,蒋鼎文又借口拿走了三万担粮食。最后,贪官也是致使灾民饿死的原因之一。他们一面贪污粮食,一面对着上层,信誓旦旦地说:可以克服,可以克服。这些致百姓于水火之中的人,难道不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吗?

虽然1942年社会的黑暗,失去光明,但是人性的光辉,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就比如说美国人白修德吧,他虽然只是一个报社记者,但他却深入灾区腹地,用相机记录下了河南的严重灾情。是他,谅解了范老爷偷他的驴;是他,把驴和饼干都送给了范老爷;也是他,为了帮助河南人民摆脱饥饿,先找到当地政府,接着找到宋庆龄,最后找到蒋介石,亲口告诉了他河南的灾情。功劳最大的,不就是他吗?除了白修德,我们所熟悉的老东家范老爷,也是个善良的人。在瞎鹿的母亲快病死时,他好心地给了瞎鹿一些小米。到最后,他的粮食已经不多了,他还是把小女孩留下,带领她一同走回老家延津。要知道,那个时候多了一张嘴是多么艰难的事儿!这难道没有反映出他的那颗善良的心吗?

回顾1942年苦难的岁月,我们还应该做哪些反思呢?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范文字 篇六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电影《1942》个人观后感 篇七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饥荒的背景下,曾经的财主东家和佃户的悲惨境遇。因为饥荒,灾民可以变为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为了有口饭吃不被饿死,男人可以卖掉自己的妻儿,女人可以出卖自己的身体,甚至为日寇服务打杂。影片大胆地描写出人性的丑恶,让人压抑、悲哀,但真实。

影片明星众多,张国立、李雪健、陈道明这些老戏骨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说。而一大帮中青年演员冯远征、徐帆、范伟、张嘉译、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而实力影星张涵予在片中的表现虎头蛇尾,最后淡出比较突然,让人觉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说一下影片中长工“拴住”的扮演者:张默,一直以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着其父张国立的名头,后又接连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后,形象更加的负面。但这回戏中演技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许在度过了内心的迷茫烦躁之后,张默才真正成熟起来。另外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金刚”男主演)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罗宾斯(“肖申克的救赎”主演)这些实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说明华谊和冯小刚对这部影片的期待不仅仅只是国内的票房冠军。

纵观冯小刚这些年的影路历程就可以看出他的转型之路,从过去令人捧腹的贺岁片,到近年来《手机》、《一声叹息》、《集结号》,再到《1942》,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宣告了冯小刚已经完成了从迎合市场到领导市场的风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