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页是www.kaoyantv.com可爱的小编醉清风帮家人们找到的9篇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 篇一
关键词:工作伦理;职场排斥;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26-01
工作伦理最早是韦伯提出的一种文化价值观,指的是人们把工作作为生活的中心的程度,学术界把在当今职场中的一种普遍的和常有的现象叫职场排斥。在国内外有相对较多的文献研究职场排斥,但大多数把焦点集中在职场排斥所造成的不好的结果上。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主观幸福感对于解决和处理职场排斥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检验主观幸福感对于工作伦理与场排斥之间的中介作用。
一、研究理论与假设
1.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指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即对于自身预期生活与生活质量的认可程度,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学者们更具体地把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三个部分,即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绪。
2.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有学者指出,工作伦理越高则生活度越高。努力工作预示着生活满意度,拥有较高的工作伦理会尊重工作并愿意为工作付出努力。自尊被证明是一个与工作伦理有内在相关的个人特质,而自尊正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很强的前因。而低的生活满意度被证明很有可能会经历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比如与他人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我们假设:
假设1:生活满意度中介工作伦理与职场排斥。
控制点、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是工作伦理高的性格特质,且工作伦理高的人对于工作非常投入。很多文献表明,此性格特质都是积极情绪的来源且能够减少对消极情绪的感受。工作伦理很强的与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相关。目前也有很多提到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与职场排斥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如有实证观点支持消极情绪与职场排斥正相关。除此之外,乔治提出,有较高消极情绪的员工与同事的关系不好,且被发现与职场排斥相关。综上,我们假设:
假设2:积极情绪中介工作伦理与职场排斥。
假设3:消极情绪中介工作伦理与职场排斥。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走访以及自我陈述式的问卷来检验员工工作伦理与职场排斥之间的关系,样本涉及国内的不同省份城市的1 300名企业员工。
三、研究结果
本文通过对于收集的问卷的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显示,各变量间均成相关关系,并且十分显著;还通过验证中介的三步判定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员工工作伦理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相关;员工工作伦理与职场排斥正相关;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与职场排斥负相关,消极情感与职场排斥正相关;员工工作伦理与职场排斥的相关关系在加入主观幸福感三个组成部分之后变得不显著,所以是完全中介。因此,假设均成立。
四、分析结果与讨论
首先,我们先验证了生活满意度是中介变量的这一观点。个体有高的工作伦理就有高的生活满意度,通过倾尽全力去完成被给予的工作实现。员工有高的生活满意度就会表现的非常受欢迎并且受他人喜欢。其次,本文验证了积极情感中介工作伦理对职场排斥的影响。即工作伦理高的人更关注于寻找一种好的结果状态。最后,本文证明了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在职场中,高工作伦理的员工会感受低的消极情绪因为他们可以在工作中获得生活的目标,这就证明了本文对于工作伦理与消极情绪的负向相关关系。因此,有高的消极情绪的员工很有可能会成为职场排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邢占军。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J].新东方,2004,(11):19-24.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 篇二
主的不健康导向、活动中文化品位不高等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 课余生活 校园文化 沉溺享受高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是指除了学校正规教育的时间和维持生理健康必须的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其课余生活则是指这段时间内生存和活动状况。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课余生活对高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其潜在的创造力才能的发挥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外高等教育之所以成功,与其课余生活的丰富度是极其相关的。而且国外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十分周到的指导和极其周全的服务。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会层对美国大学生做过一个关于他们课余生活的调查表明,大学教育的效果是在校园里参与学习的时间以及课余时间所参加的各种活动戚戚相关,而且很大部分课余活动影响了将来的成就。这些对我国的高职教育都有很强引导作用。
一、课余生活及其挑战
马克思在谈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其中有段关于闲暇时间的描述:在将来的社会中,工作时间将不再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富足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其业余时间的丰富度。马克思把这种业余时间定义为“教育、智力发展、完成社会职能、同志般交往、自由比较、体力和智力所必需的时间”。马克思那个年代,对这样社会的描述与展望还只是一种理想火是一个遥远不可及的目标的话,如今,这种预言正在逐步成为一种真实写照。业务时间已深入到全体社会成员,业余时间的增加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规律、劳动意识和人生的价值观。
作为时代前沿的大学生,高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的增加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比较严峻的挑战。课余生活作为高职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的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的潜能发挥提供更大的机会,并且作为了解他人的方式和提前接触社会生活,对高职生的成熟和社会化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相反,如果课余生活控制的不好,那么将可能导致过度放纵、无约束和无视个人成长的历练。
二、高职生课余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生的课余生活是他们获得社会信息、扩大认知领域、充实人生愉悦身心的重要渠道,可是实际生活中,高职生的课余生活现状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享受处于盲目自流状态
同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在学习的自觉性相对来说比较差,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方面,高职生不知道怎么利用时间,使得没课的时候尤其是双休日都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使他们感到空虚乏味;有些高职生由于缺乏自制力和正确的闲暇价值观,他们会过分的消耗课余时间,毫无节制地通宵上网、打游戏或打牌等。上网在高职生课余生活中处于差不多最为重要的地位,网络对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网络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且作为现代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帮助高职生在学习的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使其方便的了解和吸收各种新鲜的知识和社会见闻,对提高自身的整体综合素质是不可或缺的。
(二)课余活动结构以消遣娱乐为主
高职生的课余活动按其所属性质可以分为四类:意识发展型,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各种有利于将来就业的技能。二是陶冶型,主要是指在课余时间从事一些跟艺术息息相关的活动,有的以艺术创作为主,有的以艺术欣赏为主,有的两者相结合,这样主要在于提高自己的审美格调,陶冶自己对艺术的品位和对生活中美的发现;三是运动型,指在课余时间里面主要从事加强自身身体素质的健康的体育活动,以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活动为主,促进自己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四是消遣型,指在闲暇时间主要以看电影、玩游戏、下棋等放松身心为主要母的。高职生中主要以最后一种消遣型居多,而这种是十分不利于其综合素质发展的。
(三)课余生活中文化品位不高
高职生课余活动由于比较开放,容易接受社会上各种新鲜的思潮,尤其是各种商业流行时尚和各种消费氛围对高职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以各种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职生的思想和行动。有些高职生由于缺乏健康的审美情趣,导致其热衷于追求各种感官刺激的低级趣味,在精神上受到了不良的影响。有极其个别的高职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在他们的课余生活中出现了不顾自己承受能力的提前消费,而且荒废了学业,甚至个别同学在课余生活极其的放纵,经常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行为,例如越轨等行为,这已经成为了十分困扰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生课余生活质量的对策
为了引导高职生积极向上的课余活动,消除一些不健康的思潮对高职生审美取向的消极影响,针对上述高职生课余生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针对性对策:
(一)净化学校文化环境,提高文化质量
要控制和矫正高职生课余活动的导向,必须从源头上治理,尤其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但是改变社会整个文化大环境相对比较困难,但是改变学校的文化环境还是相对比较简单,在高职院校要宣传有益于高职生身心健康的文化,坚决地抵制有害的劣质文化。这就要求学校的宣传单位,尤其是广播电视部门等宣传部门,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健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舆论宣传焦点,为高职生提供内容健康、审美高雅的精神食粮。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课余文化氛围
高职校园文化是师生通过教育活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师生之间形成的这种文化互动。它是社会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社会主流的思潮密切相关。校园课余文化具有双重性,如果引导得好,将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引导不好,也会使良的社会思潮产生不利的影响。就积极方面而言,校园课余文化是通过价值观的相互认同,人际间的互动共同形成的兴趣和爱好,对于高职生的社会化起着健康的推进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还是高职生适当自我表现的良好形势,更是一个学校精神氛围的体现。
(三)加强课余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高职院校应重视对高职生课余生活的引导,优化他们课余生活的结构,增加其多样性与层次性。在组织和管理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改善文化设施,加强文化的硬件建设。第二,可以举办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要组织的丰富有趣、富于文化感染力,这样可以吸引高职生的积极参与,以引起他们对健康文化活动的关注。如举办党建相关理论的学习班,开展科普时事等系列的讲座,组织各种文化演讲比赛等,满足高职生的多层次文化需求。第三,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分考核加入学生的考核系统,这样可以使他们必须从事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 篇三
一、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前初中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学生没有东西可写,写作资源十分贫乏。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业负担较重,尤其是升学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学生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教材之外的文字阅读,因而每当进行写作时,就感到无从下手,也不知道该写什么。
教学实践表明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阅读量有正相关的关系,较大的阅读量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的分析与获取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意识的培养。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相较于以往,现代教学具有更为大量的信息资源优势,而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时也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信息资源优势。与此同时,在课堂上以阅读心得分享的形式开展班级讨论,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培养阅读意识,通过班级讨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效率。具体而言,教师在选取课外阅读资源时可以针对学生这一阶段的阅读能力去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优秀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课,无非是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点评,或者是规定题目对学生写作进行简单地指导后让学生动手去写。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教学过于死气沉沉,索然无味。而这种教学氛围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作文课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则成为了关键。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电脑资源,将抽象的写作教学变为动态的、形象的课堂教学。
对于初中写作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学生协作学习营造一个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投影设备,将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与探讨,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对作文进行审视,从而提高学生的改评意识以及自我修改能力,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此外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结合一些社会热门问题例如“环保”,并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
三、利用信息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于写作教学而言,教师所起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写作能力的提高一部分依赖于教师对写作技巧的讲解,一部分依赖于学生长期以来写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写作实践。
写作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感悟的过程。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写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过于注重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地位,而忽视了对学生感悟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教师教的东西不少,学生学到的写作知识却十分有限。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缺乏一定的灵活运用能力,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教师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外,同样还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多给予学生感悟知识、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布置一些开放性较强的作文题目,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放弃”为题,结合网络上有关放弃这一话题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辩证性思维。
四、结合生活资源,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写作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没有充分的生活体验,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是难以写出好作文的,是难以深入地表达出写作情感的。由于初中生年龄的限制,其所经历的生活实践较少,写作教学也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这就导致初中生在进行写作时往往是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缺乏真实的情感基础。
随着现代信息资源的飞速发展,日常生活之中充斥着丰富的生活资源。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资源,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生活信息资源,以生活资源为出发点,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弥补学生所欠缺的生活体验与生活实践。通过生活资源的引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资源,从生活出发,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实践任务,“为父母做一次饭”、“当社会志愿者”、“在植树节植树”等,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生活实践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通过切身的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让学生将真实情感融入到作文写作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初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 篇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一、前言
高校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对高校的整个教育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教育功能、社会化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等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因此受到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
1.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的渗透能力及吸引能力比较强,对高校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学生的人生观、政治信仰、思维模式、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深受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先进思想的塑造,促进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同时,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社会化功能
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形成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学生可以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并逐渐发展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在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是高校价值理念、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受到高校教师及学生群体的认可,激发高校教师及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及归属感,可以在校园内外形成强烈的内聚力,因此具备较强的凝聚功能。
4.辐射功能
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主要指从思想、知识、信念、技术等多方面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校园文化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是表面上的院墙文化,而是社会热点、社会思潮的集中体现。此外,高校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分配在祖国各地中,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校园文化辐射功能最主要的体现。在校园文化中,社会的影子无所不在,校园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且长久的工程,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它具备教育功能、社会化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等等,因此受到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如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建设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高校先进的思想及先进的文化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秉承着与时俱进的思想,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一些重要的、先进的思想作为其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文化建设中全面贯彻十七大中相关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精神,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同时,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充分体现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及人文精神的精华,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对高校产生重要作用的文化建设经验,应该进行及时地学结,以便在日后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做到扬长避短,能够充分发挥先进思想的作用,营造和谐、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使高校校园文化能够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及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2.强化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
高校文化制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它具有约束性及规范性等多种特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制度。
①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推动高校思想道德的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师与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它是高校教师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及自我激励的重要制度保障,它所涉及的规章制度是严格的,教师与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但是这并不代表校园文化制度缺乏道德性。道德是教师与学生自觉的行为,但是有些教师和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导致道德的缺失,因此需要校园文化制度的制约与规范。校园文化制度事实上是强制的道德,它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思想道德的建设。因此在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中,应致力于推动高校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一些致使高校内部出现矛盾冲突、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对高校的整体发展起破坏作用的旧制度,应该及时进行废除与修改,同时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从整体上提高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②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大多都是比较有学识的青年学生,这些青年学生生长在新社会,因此其思想和观念比较先进,同时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与自我意识,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关心及爱护,因此,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有必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刚性的规章制度中,才能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同时,在建设和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制度中,应做到民主与科学,即广泛征求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及监督作用,使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更加地公开、透明,同时也有助于党群、干群及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党风廉政、民主决策的良好氛围,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③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应遵循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高校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必须充分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实际的思想情况、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同时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依据党重要的教育方针,在遵循高校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置并完善与校园文化有关的规章制度,如对各种校规校纪、行为规范以及一些重要文明公约设置相应的规章制度等等。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实际工作中,应认真地落实这些规章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因此,在制定和完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还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建设。
3.强化高校的文化行为及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院墙文化、书本文化,而是真正付之于行动的文化,只有付之于行动,才能将校园文化中先进的思想观念渗透到教师与学生的心目中,才能充分地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净化作用,才能塑造出高校良好的形象。
①发挥高校教职员工的行为示范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教职员工的行为示范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职员工,应具备严谨、科学的求实态度,并在教育工作中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此,高校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开展相关的师德教育,提倡“以德育人”的教育观,强化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理念,在高校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作风。(2)开展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倡“以德行政”的职业理念,使高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工作中自觉地树立起服务育人及管理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教职员工内营造热情服务、民主平等、廉洁奉公等良好的工作作风。(3)开展相关的品格教育,提倡“以德求学”的治学理念,强化教职员工严谨的治学理念,并将这种严谨的治学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使全校形成求实创新、积极向上以及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
②开展多项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文化活动,形式上丰富多彩,内容上积极向上,它不仅可以活跃这个校园的文化氛围,而且对教师和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第一,高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相关的思想学术类及服务类的文化活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学术道德及良好的学术风范,高校相关的思想学术类及服务类的文化活动是其建设良好的学术道德及良好的学术风范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些思想学术类及服务类文化活动的开展,高校可以将其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第二,对于学生自发的文化活动,高校应该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并对这些自发的文化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引导学生将一些先进的思想贯穿在活动中,使学生在参加或者欣赏活动的同时无意的接受一些先进的思想,无形中受到教育。第三,高校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应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及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文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自己的学识素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等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工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本质要求,是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事实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的校园文化才算是真正的校园文化,反过来,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措施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步。
参考文献:
[1]伍思文。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朱景林,操维琦。完善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交通职业教育,2009(2).
[3]杨娜。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 篇五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宣传
当前,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业界及学界的重视。不仅各相关职能部门对高校网络舆情态势进行着长期和即时的监管,以提供和总结各种信息与经验,大量的专家学者也在为如何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工作而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具体到高校的日常运作中,在诸多方面我们也愈来愈多地发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应用痕迹。其中,与校园危机公关等较为明显的网络舆情引导不同,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上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更具渗透性和隐匿性。从这点上可以看出,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研究工作正从单纯的、被动的理论分析逐步发展到复合的、主动的实践应用。
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
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现阶段还未有一个权威定论。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初探》一文中,张鹏程将高校网络舆情定义为:“大学生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对社会公共事物及高等教育系统之外的民众对高等教育公共事务的态度总和。”苏州大学的明义敬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就是指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空间内,网络舆情主体大学生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社会事务、校园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而李育全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校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大学生对此的评价和所持的社会政治态度。”广西科技大学的潘清泉教授等指出,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指“大学生在学校内外各种事件的刺激下产生的,并借助于互联网传播,且在高校范围内形成的对于刺激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可以看出,学者们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分析各有其侧重,但较为明显的一个分歧点即为:到底哪部分人群才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有的学者认为是“大学生”,有的则认为是“大学生和大学教师”,还有的认为是“大学生和高等教育工作者”以及校外的社会“民众”,如此等等。笔者认为,如同“大学生”一样,作为高校环境内的活动主体,“高等教育工作者”是不应缺席高校网络舆情的主置的。但张鹏程所指出的“民众对高等教育公共事务的态度总和”,应该属于社会普遍性质的网络舆情范畴,而不应包括于特定的高校网络舆情中。故“民众”不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之一,其针对高等教育公共事务的态度总和也不能被定义为高校网络舆情。
综上,通过修改潘清泉教授等的相关定义,笔者认为:所谓高校网络舆情,即大学生及高等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内外各种事件的刺激下产生并借助于互联网传播,在高校范围内形成的对于刺激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在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的应用方式及特点
通常情况下,高校相关部门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工作都侧重于宣传本身的前期规范和后期监督,而这些规范和监督又基本上是简单地停留在文化活动的既有内容上。虽然其间也不乏对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引导,但大多是基于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要求,缺乏主动性。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工作日渐重要,同时高校文化活动的宣传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于是,高校相关部门也开始注意到主动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工作中的便利性和重要性。
高校相关部门针对某一阶段出现的高校网络舆情,经研究过后,除了进行必要的、及时的、正面的引导和管理外,还主动有计划分步骤地将这种引导融合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中,或干脆由此而策划举办意义关联度极高的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宣传推行,以此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效果。这就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在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的应用。它的应用方式较为灵活,分为曲线分层引导、直线全面引导、重点二次引导三种方式。
曲线分层引导,即高校相关部门按层级区分,从上到下对文化活动宣传工作进行布置,借助各层各级部门或主体对该项工作的再认识、再分配以及最基层主体的具体施行,最终达到预期的引导效果。这种应用方式可以强调各层级部门对文化活动宣传工作(实则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认识,但会导致引导效力的逐层缺失,以致最终会让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效果发生一定程度的散耗;直线全面引导,是指高校相关部门针对某项已接种网络舆情引导初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以权威者的身份对该活动进行直接全面的反复宣传和不断强调,从而直线地达到自身真正关心的引导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引导效力的无损耗发出,但由于相关部门的权威身份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甚至高校工作者的逆反心理,故可能对最终效果产生消极影响;重点二次引导,即高校相关部门将某项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工作布置给与大学生或高校教育工作者联系最为密切的重点主体,例如年级辅导员、学生社团、教师工会等,由他们对在校大学生或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活动宣传(舆情引导)的二次辐射,从而引起其自觉接受和相互传播。往往这类重点主体能够获得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充分信任,使得这种应用方式能够达到很好的预期引导效果。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时往往体现出以下几大特点:隐匿渗透性、情感趋同性、较易接受性。第一,隐匿渗透性。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宣传的外衣,相关部门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工作变得不再突出明显,而是具备了一定的隐匿性。它渗透于貌似常规化和事务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却潜移默化地对高校网络舆情主体进行着有目的的引导。相较于校园危机公关等较为明显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这种应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更好的长期引导效果;第二,情感趋同性。在高校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一直极受大学生及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尤其是前者。许多大学生将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视作对自身能力的全面锻炼和对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更有甚者是对自身梦想的不懈追求,于是会对其倾注一份特殊的感情。这种情况下,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能够使得引导工作获得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情感趋同效应,从而增加引导管理的成功几率;第三,较易接受性。事实上,这一特点是基于前两大特点而体现出来的。正是因为在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工作中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具有隐匿性和渗透性,同时又可以获得相关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情感趋同,故不容易引起管理对象的逆反心理,能够使其在主观上愿意接受引导,并最终在针对刺激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上向着被引导的方向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在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的效应计较
可以说,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工作当中,既能够满足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需求,又能够恰当地提升网络舆情维稳的引导管理能力。但这种应用的最终效果是否令人满意,还需要我们对其作出深刻的效应计较。总体看来,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所体现出来的效应是长期的、潜在的、长尾的,而不是短期的、即时的、主体的。
长期效应而不是短期效应。与校园危机公关等较为明显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不同,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所起到的是长期的引导管理效应。它不会在短期内就达到预期的引导目标,故不适合于管理在时间要求上非常紧急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然而这种长期引导效应对于高校网络舆情主体认知大形势、大是非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管理意义,能够很好地达到总层面上的引导目标。
潜在效应而不是即时效应。一般的即时性舆情引导所能起到的作用效力都较短且停留在浅层次上,不能对后续发生的类似刺激事件进行预防性引导。由于隐匿渗透性和情感趋同性的存在,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够对目标主体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这种作用不会以显性的形态作出立竿见影的即时干预,但其潜在的引导方式能够更深层地影响目标主体对某一网络舆情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当类似的刺激事件再次发生时,这种预先的潜在的引导就会干预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相关判断,从而实现引导工作的既定目标。
长尾效应而不是主体效应。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只是高校网路舆情引导方式的长尾部分,即不常用、不太受重视的引导方式之一。目前来说,更主体的引导方式仍然是常规的、正面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但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将“这些分散的需求综合起来,就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抗衡,甚至来得更大。”同样的道理,虽然将引导应用在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属于高校网路舆情引导方式的长尾部分,但其所起到的长尾效应依然不容忽视――最终是可以和常规正面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这一主体方式所带来的效应相比较的。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 篇六
终于,学校通知: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门课只准留一个小时的作业,其他科目的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当老师说出这个消息时,同学们高兴坏了,这下,我可以每天早早地睡觉了!
这个烦恼刚刚解除,但那天下午的一幕又让我担忧起来。
那天下午,我骑车去上学。在路上,我看见一个大人往地下吐了一口痰,我用斥责的眼光看着他,他却说:“看什么看,滚一边去!”我抬头一看,看见一块牌子,上面写道“请不要随地吐痰”看到这里,我伤心地摇了摇头。走到拐弯处时,看见一个大姐姐把吃完的香蕉皮扔掉地下,但她好像满不在乎,我又摇了摇头。这时,一位老大爷走过来,把香蕉皮捡起来,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我满意的点了点头。可是,要怎样才会使人人都自觉地去像这位老大爷呢?还是国家管理不严啊!哎!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走向学校。
最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和我的几个朋友的关系也紧张了……
那一节活动课,我和几个好朋友在玩沙包,但就有那么几个人不守规则,我明明已经砸着他们了,可他们就是不下,我严厉地指出了他们的错误,却导致,我们吵了起来……从那以后,那几个朋友再也没有跟我说过一句话,也不跟我玩了。我,错了吗?真烦啊!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 篇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
关心人的生活情况、尊重人的人格尊严,笃信人的生活条件,并且解放人,让其获得追求自由的权利,这便是人文关怀。简而言之,关怀、维护和尊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行为就叫人文关怀。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应以维护学生利益为原则,关爱和帮助学生成长,主动的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开导,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养以及人文素养。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首先,人文关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物质文化环境,唯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其次,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殊的一个群体,其又处于青少年转变为青年的关键时期,会由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方面问题的出现,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生活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的需求,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引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去。
最后,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完善人和发展人的实际性,其根本任务是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才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2.1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及实际生活
现今,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采用一种教师为主导者,而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工作模式,其中高校经过思想政治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思想政治教师的宣讲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灌输。思想政治教师以完成自己的工作为目地,学生以考取高分为目标,整个教学过程生硬,目的性太强,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无暇顾及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是否感兴趣、是否理解其含义、是否能应用自如。这样一来,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遏制了学生性格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肯定,致使学生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也无法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也是不符合人文关怀精神的本质要求的。
2.2教育方法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过于简单,在教育工作中,学生缺少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1)轻视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致使学生缺乏教师对于自己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关心,没有在思想教育中关心学生情感和心理需求,影响了教师自身情感的提升和学生情感的塑造,进而忽视了社会中不良思想对学生所产生的消极意义。(2)高校开设了许多组织社团,课外活动等多种社会实践形式,但是,高校教育者在这其中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情绪以及心理等问题的需要,没有对其做到人文关怀,使得教育效果不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注重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培养、塑造,没有运用自身行动和感情去感染和教诲学生。没有认识到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这种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导、而忽略了学生实践活动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是不提倡的,教师只为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注重对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缺乏人文关怀的。
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师自身对于人文关怀的含义理解不够,致使学生接受到的知识信息不完全。虽然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指示下,各大高校都积极的改变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开始重视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但各大高校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大不相同。有的只注重形式上的宣讲,对学生的内心感受的关怀少之又少,有的只关心学生群体的问题,忽视了对个别同学心理问题的关心。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解决措施
4.1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自己传统的思想观念,深入了解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健康的成长,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价值观教育、心理情感教育、等两方面。而教育方式是以尊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主,并且注重学生性格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引导。
4.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
为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文关怀理念的发展,高校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这样,思想政治教师才能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户外实习活动,但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学习人文关怀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量,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酿成一套完善的、具体的教育理念。通过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清楚的、明确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实质,从而注重学生实际中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解决情感或心理方面的疑惑,体验学习和生活的欢乐。另外,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遗弃以前一些不好的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把关心人、尊重人、引导人、鼓舞人、理解人、肯定人和支持人的人文关怀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
4.3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
只有思想政治教师充实了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精髓,真正的利用人文关怀帮助和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高校引导学生中建立一个心理社团,通过心理社团开展一些有关人文关怀的活动,可以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邀请高校班级参加,或由学生自己报名参加,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塑造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文关怀的内涵,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的提升自己思想政治水平。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是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往后的工作生活中应该摒弃自己的陈旧观念,去创新教育的方式,丰富自己的工作内容,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入到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关爱学生,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丽杰。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0(25):40.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反思;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53-02
1.高考作文的启示
从高考作文看,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过去,那种嚼历史的"剩饭"、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作文不行了,那种从典籍中寻章摘句、故作高深、自认典雅的作文也不行了,那种无病、囿于自我的弱不禁风的小姐和"哗众取宠的公子哥嘴脸"的所谓"创新作文"更不行了。它必须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民族强 盛找出路的经典之作;它必须是关心人类,关注百姓,以民众疾苦或百姓欢乐为系的济世之篇;它必须是反思历史,从历史兴亡盛衰中寻找出中华民族强盛复兴之策的睿智之见。而这一切,则明确地发出信息,一味地围着高考指挥棒转,从课文到课文,从校园到校园,从自我到自我的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是断不可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
2.高中作文的教学现状
2.1 办学思想的矛盾。我们一直在强调爱与责任,强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可在实际的实践中我们强调的更多是学校的生存,几乎以管住、管乖、管笨、管死学生为能事。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丧失殆尽,学生认识、了解社会的渠道几乎被完全切断,一切生活的内容都被学校天衣无缝的制度过滤掉。说句不太好听的话,我们不是在育人,我们只是在根据我们的需要雕刻一尊尊雕像。
2.2 第二课堂缺乏活力。虽然还有所谓的文学社团等名存实亡的第二课堂,但这只是聋子的耳朵,虽然也有图书馆、阅览室,但也只是个摆设,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学校看似现代化,每个教室都有广播、电视、多媒体,但这些除作用于招生时刻刺激家长学生的感官,也只是废铁一堆。
2.3 教学管理上的专制与霸道。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成了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代名词。似乎堵塞一切时间上的漏洞,让师生禁锢于教室就一定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有甚者,每天的课外活动都已名存实亡,每周的休息也只是美好的愿望。看看师生疲惫的身影,看看学生那木讷呆滞的眼睛,我不知道他们还有多少精力去关注眼前同分数 毫无关系的"社会生活"。
2.4 教师作文教学本身的作茧自缚。本来,写作是个愉快的事情,本来作文批改是种精神享受,本来作文批改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这些被专家推崇实践检验的有效方法在我们学校却失灵了。原因也许不仅是教师的,但教师为讨检 测者 的满意却宁可牺牲了作文的规律,大做表面文章,至于十分有效的课堂口头作文、片段作文,以作文为落脚点的演讲、辩论等,则均因"口说无凭"而被无情地冷落到一边。于是,我们只看到不知与生活到底有多大关系的"大作文"了。
怎么办?这是个问题。
3.作文教学反思
3.1 认识作文教学的作用。就从高考的角度看,作文60分是个大数字,它的强弱直接决定其他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类考试的好坏。很难想象,一个作文水平差的同 学,在完成 政史地考题的答题任务时会怎么出色。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作文水平高低,直接影响 他们的生存状况。走出校门,一个不会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表达观点的人,必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四处碰壁。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需要学生走进教材,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酸甜苦辣,与作者同行,品味人生的真诚、虚伪,热情、冷暖。
3.2 尽 可能地宽松学校作文教学环境。当认识到作文教学有多重要 时,就会去思 考作文教学所需要的东西了。其实作文是写生活的,那么学生的生活有多丰富呢,学生对周边的生活了解多少呢?只要学生一切的在校时间,甚至是业余时间,把学生死死地局限于教室,又怎么可能让学生去了解生活呢?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就必须给学生松绑。
3.3 大力开辟第二课堂,活跃学校生活,尽可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过去的课外活动之所以开展不好,主要是认识上的问题,以为只是体育锻炼。其实读书、比赛、演讲、表演、调查、访问都应该是课外活动的内容。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同时开展读书演讲、心得体会交流、读书报告会,调查活动等,对学生的读书进行引导促进。同时,组织是关键,任何放任的课外活动都是无益的,要像抓周练、月考一样抓课外活动阅读课,健全各种社团,明确活动内容,监控活动过程,检测活动效果,这些如能做好,第二课堂的开展定有成效。
3.4 充分发挥学校硬件的作用。学校电教室应该定时开放,比如一周两次,专门用于让学生了解焦点新闻、共同关注、国际时事等。比如每年的"感动中国",其内容十分全面地涵盖了当年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价值取向,也是高考作文的重要主题导向,为什么不可以看看呢。学校广播也可以开辟专栏,专门播放学生习作并开展评奖活动,予以物质奖励。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有部分书籍和软件,也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开展有主题的读书活动。也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班际、班级演讲、辩论、讨论等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生活,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 篇九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3-0017-02
在中国国力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的教育被关注的程度逐渐加深,不论声音是趋向于教育制度合理化的讨论,还是针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方式的讨论,种种关注都是为了使得教育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果。对于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表现,不仅仅是彰显高校风尚的标志,更是反映社会风气的缩影,同时也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特征
校园文化活动,顾名思义,展示的主阵地是校园,反映的形式是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的诞生伴随着学校的成立而出现,也伴随着学校、教育等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初期,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简单地局限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团队所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意识形态的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被不断扩充。除了起初所包含的“学生团队活动展示”之外,大至整体学校的校园制度、学习风气、人文环境,小至校园生存环境、校园精神文化。这一系列内容的不断丰富,也说明了校园文化被赋予的意义远远大于文字表面所体现的含义,同时也使得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在不断地被强化。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不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校园文化,它深刻反映着社会的新文化现象,并且给予了更加深刻的符合大学生思想的演绎方式。处在不同地域的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在反映着所在地域的独特文化特征,一些古老的文化特征也通过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展示和演绎被其他大学生群体不断地了解。
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反映了社会的某种热点,同时,校园文化活动所反映的一些内容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群体的关注点。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几位爱好摄影的同学,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北京宣武门支队交警孟玉柱的值勤过程,上传到网络后,也使得这位“最帅交警”被人们熟识。这就是一种校园文化活动――摄像――所引发的热点关注。
上文提到,校园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学校的产生,并且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而内容更加丰富。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展示自我风采、能力和想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不同意识形态和关注点的学生们提供了交融的舞台。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文化当中最为精彩和丰富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个性和一致的共性,又被称为“大学的第二课堂”。
二、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不仅仅是以让学生获得学科知识为目的,更多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育人工作注重的是深度而不仅仅是广度,即不能仅仅关注教育的内容是否足够广泛,关键也在于内容的教授是否有深度,学生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东西。在进行必要的课程教育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育人活动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高校环境的变化对于脱离高中时代的青年来说,别样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处事方式很大程度上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些挑战。如何做好引导工作,如何使得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可以用正确的意识形态去处理日常事务,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发挥作用的方面。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大学生参与最多的活动,吸引了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并且成为了一个相互交流和自我展示的营地。那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引导作用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
1.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当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难尽人意,尤其是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很容易脱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状况。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思想教育活动的一个展示载体,使得思想教育活动利用很多形式更加鲜活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避免了过于枯燥的教授所带来的厌烦情绪。
2004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目前,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广播台等活动类型,校园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力量的熏陶和感染,并如春风化雨般地将这种精神逐步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身心、陶冶情操、塑造灵魂作为指导思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校园文化活动是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观教育的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活动。这就近似于思想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思想指导行动,而行动又会有一部分内容反映到思想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校园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扩展和推广,以此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通过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无疑是一剂良药。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方针的渠道,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各高校纷纷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不同种类的方式来向在校大学生展示中国人的坚强,也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到了地震灾区的消息。同时,也使得大学生们了解到了我国政府为此所做出的工作。2009年是伟大祖国成立60周年的美好一年,大学生用自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回顾祖国母亲60年来所经历的苦难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全国人民一起共贺盛世华诞,展示乐中国大学生奋发向上、与祖国共奋进的高亢情怀。这样的活动使得大学生更加凝聚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并且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努力。
3.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主题思想和内容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内容提供了更多符合时展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支持,例如艾滋病防范、排队日宣传、“5・25心理活动周”等活动,这些活动更多的是教育活动的实体展示,通过一系列的舞台表演、影片观看、演讲等活动被赋予了更加深刻和鲜活的实际意义。这些与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活动主题不仅使得学生在学校里“不畏浮云遮望眼”,也可以通过高校学生不同理解方式的展示来反映出高校整体的风尚,展现出独特的校园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教育活动也规范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方向,不断地将校园文化引领到更为正确和积极的轨道上,使之更好地成为学生的舞台,且更好的展现出学校文化,这一作用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活动无法比拟的。
各高校都有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组织,各种类型的社团将会在这里集结,并且一起统筹举办相关的活动。这一部分活动组成了校园文化活动的一大部分。由相关学生组织以及团体举办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积极向上,并且积极地配合了学校的指导方针。类似于一二・九文艺汇演、红五月合唱节等类型的集体性极强的活动,不仅让新世纪青年回顾了革命先烈们的创世之举,也符合了一段时期内团结同学的需求,并且让学生们在脑海里渐渐的形成了极强的集体荣誉感。这类活动反映的红色革命思想,不仅让同学们谨记历史,同时将这类革命精神应用到现实中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还有艾滋病日、排队日宣传等活动,都会在固定的时期有固定的主题,这些主题承载了学校相关思想教育方针,将这些主题利用各社团组织的活动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体现了主题,同时也是用同学们的理解方式来展示方针性的内容,这样会使得大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政策。
4.校园文化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把双刃剑。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改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情感中生发出对校园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并愿意为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做贡献。“不良”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功利化、背离传统道德等等,会严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很多新鲜事物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校园,这些内容在校园里的传播速度往往是“超音速”的。无秩序、混乱的校园环境,会造成大学生随意发展、思想混乱;网络上的暴力、色情、等给大学生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校园犯罪率升高。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思想教育活动的积极指导作用,在新的时期赋予校园文化活动新的时代印记,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去,理顺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并且要积极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及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