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企业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优秀5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范文 篇一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责任观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及其管理者只对股东负责,创造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企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往往被忽略。
第二阶段,公众责任观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的行为活动应与社会责任及法律政策等保持一致,如果企业的活动有悖于公共准则,那么企业就必须终止其行为以保护社会利益。
第三阶段,社会责任感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作为一类社会组织形式,应形成一种内部环境,鼓励与支持企业成为道德行为者,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为满足社会最低期望承担义务,而应是最大限度地为改善社会福利采取积极的行为。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理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及资源等。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现状
尽管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问题,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仍令人担忧。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现阶段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是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充分的根本原因。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度建设不完善,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得不到保障,削弱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所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单纯追求盈利的主体,如何转向富有社会责任的经济主体,在投资中讲求社会责任,是当前中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进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二,部分企业不愿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改革开放前,我国采取的是“企业办社会”的做法,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让企业过多的分担了社会和政府的责任。我国的国有企业曾经承担了过多的“企业社会责任”,因为过重的负担,从而剥夺了企业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这使得企业在改革开放后,更注重发展自身经济,而不愿承担其相应社会责任。
第三,我国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导和鼓励力度不足。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企业应遵守的法律法规,但在加大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如何避免产生误解----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办社会的回潮;如何对能较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进行适当的行政或荣誉上的鼓励;如何加大企业积极性督促企业之间互相学习等问题,政府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对策。
第四,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具体内容了解不清,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力度不足。由于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性与历史性,导致我们在讨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时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鼓吹以国际标准为标准,忽视我国社会现实,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要么反对国际标准,一味强调中国的特殊性,排斥个球化。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也存在着不足,不能够很好的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
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思考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企业自身,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能力;二是在企业外部营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环境。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正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作用。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企业办社会。企业也不应消极承担社会责任,更不应将社会责任视为负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契机。要正确认识企业与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应树立正确的社会经济观:企业社会责任能够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能够增强企业信誉,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公众认识。
第二,转变观念,促进企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在经营活动,实现企业角色的转换,扮演好既是经济组织又是社会组织、既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的双重角色,自觉肩负起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人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企业在利用社会提供的经营环境和市场条件谋求利润时,不能忘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尤其在企业壮大之后有义务、有责任以某种方式反哺社会、回报社会。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汇报 篇二
2010年召开的达沃斯年会,标志着世界经济“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后危机时代国际环境更加复杂,经济全球化日趋加速,企业应当吸取之前在金融危机中失败企业的教训,积极有效地建设和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现如今,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人们的责任意识和依赖意识逐渐增强。随着世界各地灾难频繁发生,人们的危机意识也在不断升华,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尤其在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三鹿毒奶粉”、“双汇瘦肉精”、“毒胶囊”、“N连跳”等一系列事件,无不体现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对人类权益的漠视。一个企业的行为使人们对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都失去了信任,使人们对企业的美好形象一下子大打折扣。再加上国家高度重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提出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要求。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和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所出现的断层,是目前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就需要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2010年4月由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以下简称“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把社会责任单独最为一部分提出来,也显示出了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这个复杂的环境中,显得更加重要。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研究概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经过各国学者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发展,国内外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由于不同的国家发展水平不一致,导致这些概念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不一样,再加上各个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因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国外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谢尔顿。他在1924年的《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管理的哲学)》一书中提出:“企业在生产商品获取利润的同时也应关注产业内外各种群体的需要,企业的经营应该有利于增强社区服务水平,为社区利益作出贡献,社区利益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衡量尺度,应远高于企业盈利。”谢尔顿第一次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满足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联系起来,并把道德因素加入了企业的责任中。Howard Bowen1953年在其著作中指出:“经营者的社会责任即经营者根据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制定政策、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的义务”。Carroll(1979)则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的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守法律、重视伦理、支持公益。”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起步较晚,而且一直也未得到企业的足够重视,袁家方(1990)最早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高尚全(2004)认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有两类:第一类是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基础责任;第二类责任是企业在承担基础责任的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应通过制度来实现责任的最优分担。”周祖成、陈炳富(2005)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
本文所使用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等。
(二)我国内部控制制度 从2001年安然公司的轰然倒塌,到“巴林银行”的倒闭,再到“雷曼兄弟”破产所引起的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使得各国尤其是超级大国美国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出现前所未有的关注,2002年美国颁布的萨班斯法案,对内部控制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近十年来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
内部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术语,是防范各类风险,促进企业目标实现的必要因素。2008年5月,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被称为是中国的萨班斯法案。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随后财政部对配套指引逐一作了深入而权威地解读。至此,中国新版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以下称“新框架”)基本形成。新框架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境内上市公司,择机扩大到中小板和创业板。我国新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目标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 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研究都比较多,近年来由于社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人们探究出了内部控制失败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即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国内也有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研究,如刘芳芳等(2012),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关系提出一些见解。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建设从不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如王加灿等(201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包括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融合。也有学者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的角度对内部控制的建设提出建议,如田超等(2010)。目前在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的研究还比较少,可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是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运用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面,使企业在自己现有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基础上,在企业现有的经营环境下,根据企业经营特点,识别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社会责任存在的风险,制定企业的应对计划和处理流程,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并定期对其实施结果做出评价,以此识别企业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降低或规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消极影响,并利用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实现完善化和规范化。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在逐渐与国际趋同,在借鉴的基础上吸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中国这片“社会主义土壤”上,企业的观念一时难以转变,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和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更不用说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了,虽然近几年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带来的好处以及不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但是企业中还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建设不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意识比较薄弱的现象。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实施流于形式 2006年以来,深交所、国资委和上交所先后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建立社会责任制度,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正确履行社会责任。五部委2008年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都对企业规范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随着这些政策的颁布,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地提高,但是大多数企业的报告都是报喜不报忧,真正能把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落到实处的并不多。例如,就在双汇“瘦肉精”事件曝光44 天后,双汇发展在2011年4月29日公布了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在2010的社会责任中双汇只字未提“瘦肉精”事件,在查阅双汇2009 年和2010年的两份社会责任报告后也发现,除了数字和某些事件有细小的区别外,连报告的格式也未作任何调整。
(三)政府机构与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不够 政府机构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监督者,虽然可以对企业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往往力度不够。当企业因违责任的执行而被政府机构处罚时,当处罚所付出的成本小于因违责任所带来的收益时,企业就会选择不履行社会责任,此时政府的监督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效。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损害员工和消费者利益的事件,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维权意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靠企业自觉去履行社会责任还存在一些困难,社会公众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不断促使企业完善自己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
四、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构建
(一)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识别 具体如下:
(1)安全生产。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于煤矿业、化学品、建筑行业以及爆炸性物质等行业,这些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应识别的风险有:企业的生产设施尤其是长时间未更新是否已经过度陈旧,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在每个岗位是否配备了合格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是否具备了执行相关工作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是否遵守了国家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是否有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度是否完善;企业是否存在有关应对安全生产的一般处理方案以及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
(2)产品质量。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企业要在产品质量方面加强对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建设。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识别企业所存在的社会责任风险:企业的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过程再到产品出入库是否严格遵守质量控制标准;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是否存在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企业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产品售后服务系统及相关的售后反馈机制;企业是否定期对产品质量实施有效监控。
(3)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但是,一些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现象发生,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识别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风险:企业的生产对环境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影响;企业在环境保护等方面是否有相关的预算以及潜在的财务风险;企业对坏境污染是否存在相应的处理机制;企业是否存在浪费资源和能源的现象以及是否存在资源使用危机。
(4)员工权益保护。员工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后危机时代,企业应该更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利益,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员工对组织的认同程度越高。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审视自己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方面是否存在风险:企业是否存在完善的员工福利系统及正规的员工保险机制;企业是否存在员工超负荷工作的情形;企业能否及时地、动态地、持续地了解员工的要求和愿望;企业生产过程及流通过程是否存在损害员工健康的情形。
(二)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应对策略 针对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评估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风险,企业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应对措施,及时地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企业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建设。要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贯彻到整个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权责制度,明确各个责任方的的责任,由企业的治理层制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企业的管理层负责具体化社会责任战略并分配到企业的业务层,企业的业务层负责实施。不管是一般的还是定期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都要定期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报告并逐层自下向上反馈,以便能及时地发现企业存在的社会责任隐患并修正企业的相关策略。良好顺畅的沟通机制是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实施的保障。
其次,企业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要以国家有关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法律法规作为自己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的方向,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在安全生产方面,企业要定期检测和维护企业的各项设施;定期培训员工;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果一般的控制未能有效地预防风险的发生,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事故处理方案,使企业临危不乱。在产品质量方面,企业要严把产品质量关,不要因为检测成本或监督成本太高而放宽对产品的检测标准,产品质量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方面,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清洁生产;要认识到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和企业发展的长远性,创建研发部门为企业节约资源、开发可利用的可替代资源努力。在员工权益保护方面,应该积极开展员工职业教育培训,创造平等发展机会;应当尊重员工人格,维护员工尊严,保障并维护员工身心健康;同时,企业应当为员工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合理的薪酬机制等。企业把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落到实处,是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
最后,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政府部门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情况的监督,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实施进行监督,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给予奖励和表彰,对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社会公众也要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促使企业积极构建完善可行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监督机制,可以在董事会下设与内部审计委员会同级的社会责任内控监督委员会,或者在内部审计委员会下设立社会责任内控监督部门,还可以聘请外部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进行监督。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实施的评价与反馈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评价反馈环节,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从而使管理者再次识别企业存在的社会责任风险,使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第一,企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是否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愿望和要求。企业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评价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对利益相关者期望指标的改变。第二,企业是否在自身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使企业的社会价值实现最大化。第三,企业目前所实施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流程对企业战略的贡献和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第四,企业目前实施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成本和预期得到的收益,并做出对目前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流程应该改进或继续保持的判断。
总之,后危机时代社会环境复杂,企业面临的挑战也日益激烈,有远见的企业知道,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履行的竞争,正所谓小胜靠“谋”,大胜靠“德”,常胜靠“责”。企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在获得经济利润的同时,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出企业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企业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范文 篇三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出版业;上市银行;对比分析
1923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表述也有了相应的变化。①但究其精髓与实质,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大致为:企业不应该将盈利作为唯一的目标,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企业还应该承担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相应责任。②
任何企业都应受到社会的监督,并履行相应的责任,出版企业也不例外。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笔者将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概括为:出版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的实现,③自觉承担对股东、员工、作者、读者等利益相关方应尽的义务,并积极履行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以实现自身创造价值的最大化。
一、我国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
2009年4月,时代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了我国出版业第一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至2014年,时代出版已经连续六年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10年年初,时尚传媒集团了一份1993年~2009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截至目前,时尚传媒集团公布的唯一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13年4月,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了其2012年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这也是该集团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13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了我国出版行业的第一部单体出版社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启了我国单体出版社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布的先例。
2014年1月6日,刊登于中国新闻出版报的《中国首部单体出版社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文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行为视作“我国出版行业步入了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成熟期”的标志,④笔者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评价。从上述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出版单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仍不具有普遍性,且即便在曾经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出版企业中,仍有部分企业并没有做到每年都报告。因此,笔者以为,目前我国出版企业仍处于践行社会责任的起步阶段。
二、从报告看我国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
1.出版企业尚未全面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
随着最近几年对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深入,部分出版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然而,从已有的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可以看出,出版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这种认知仍处于表面层次。比如,中南传媒在其2012年与2013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虽然广泛提到了其在股东利益保障、员工权益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履行的责任,但基本上都是一语带过,没有实质性的数据与事实支撑。又比如,时代出版传媒集团的2010、2011、2012三年的报告明显采用同一个模板,内容重复率相当高,甚至出现了页码编码的错误,这些现象难免给人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书面呈现,⑤报告中出现的这些缺陷说明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并没有尽心尽力。导致这种结果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没有得到全面的建立。
2.报告内容的主观性太强,选择性披露现象严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报告阐述了过去的一年半时间内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并设计了“七为”路径讲述了出版社为行业、为学术、为读者、为伙伴、为员工、为环境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但在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方面却只字未提。时代出版、中南传媒、时尚传媒编制的报告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何况是一个偌大的企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着相应的不足。如果企业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一味地宣扬自身的优点而刻意回避不足,那在日后的发展中也很难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这将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责任的履行没有嵌入到企业的整体治理结构中
笔者曾经对我国上市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进行研究,发现多数上市银行,如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等都设立了类似于“社会责任委员会”的专门部门。专门部门的存在,使得企业在公司治理架构上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了组织保障。而在我国出版企业中,没有任何一家出版企业设立了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部门,这说明我国出版企业并没有将社会责任履行嵌入到企业的整体治理与经营管理中。
4.第三方独立鉴证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客观性
据笔者统计,我国银行业的16家上市银行都邀请了四大会计事务所等机构对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第三方独立鉴证,以保证报告内容的客观性。然而,在出版业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报告中表明,曾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对报告进行了审验并出具了声明,且将声明附在了报告中。可惜的是,笔者并没有在报告的附录中找到这份声明,且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官方网站上也未能下载到相关材料。
三、我国出版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报告编制的改进对策
1.针对出版企业管理层组织出版业企业社会责任培训
企业对社会责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企业在实际履行时的重视程度,而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管理者。因此,可以由出版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牵头举办企业社会责任培训班,对出版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认知上的强化,从而促使出版企业全面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
2.探索建立统一的出版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与评价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包含着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在我国银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详细而科学的报告编制指南与指标评价体系,银行可以向利益相关方规范地详述自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承诺及其当年的重大活动与未来改进。然而,我国出版业尚未形成统一的社会责任报告指南与评价体系,这便导致了出版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标准和方法缺乏相应的了解和掌握。这一方面导致了出版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格式大相径庭,给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另一方面致使出版企业无法完全掌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且在信息披露的选择上易被功利性思维左右,导致选择性披露现象的产生。因此,如何借鉴和参照其他行业的经验,推动具有出版行业特色的报告指南和指标体系的出台,使我国出版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日渐完善,并走向规范、科学、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须进行的工作。
3.设置专门的社会责任相关部门,加强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执行力
只有从企业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才能使其成为企业持之以恒的工作与使命。我国出版业社会责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亟须将已经萌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因此,笔者认为,出版业企业可以设置类似于“社会责任委员会”这样的部门,专门负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监督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专门的社会责任部门的设立将有助于在组织层面建立相应的决策与执行机构,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活动的展开成为可能。同时,专门部门的设立使得社会责任履行环节有了独立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撑,从而能够大幅度加强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环节的执行力。
4.借助高校平台进行第三方独立鉴证
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在我国,银行业接受的是四大会计事务所、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UREAU VERITAS)等机构的第三方独立鉴证。出版业具有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的双重属性,对其所履行的社会责任的评价不应简单地套用银行业等其他行业的模式。笔者认为,通过高等院校的出版研究部门对出版企业所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第三方鉴定,不失为一种严谨而可行的途径。一方面,高等院校的出版研究部门依托出版专业学科而设,具备实力雄厚的学术研究人员,且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普及,高等院校的相关师生对于这一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另一方面,学校作为进行知识传播与学术交流的平台,其公正性与公开性优势十分明显,借助高校平台进行第三方独立鉴证具备高度的权威性。
总之,我国出版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并不代表出版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就此止步了。反观我国银行业,在2005年之前,银行业尚未出现一份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然而,仅仅通过9年的发展,其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情况都取得了令人为之惊叹的成绩。因此,笔者坚信,随着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出版业也会像银行业等其他行业一样,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
(陈霄栋,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管曹梦茜,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数字出版发展与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研究”(课题编号:13XWB002)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王华。我国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对策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4(1):50-52.
② 周勇剑。国有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③ 张志强。现代出版学[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汇报 篇四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框架
一、审计环境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基本框架的构建首先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进行的,称之为审计环境,它决定了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定位、目标与模式。
依据整个审计环境中的外生及内生变量,在确定审计目标以及模式的基础上,由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构成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基本框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审计活动需要与内、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审计环境是审计活动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它一方面制约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现实需求,同时还决定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客观规律。从内、外两个维度对审计环境进行划分,其中,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和技术环境是构造社会责任审计框架的外生变量;微观层面存在的公众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与思维偏好等则是制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内生变量。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逐步接受了“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即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享用了利益相关方的专属投资,它们或是以资本、土地的形式承担企业一定的经营风险,或是以人力、健康和环境的形式为企业发展付出了代价,因而要求管理层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必须考虑他们对资源的让渡,并支付相应的报酬和补偿。这样就决定了报告的审计模式应为“利益相关者”导向,审计报告的委托人与最终目的由股东与利润转变为利益相关方为代表的社会公众与社会责任。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企业当期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并不矛盾,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存在正相关。
二、审计定位
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尽管与一般审计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仍属于审计范畴。根据现在普遍适用的委托理论,可以将社会责任审计定义为对某一组织实体履行包括企业价值长远增长和奉献社会等社会责任情况所进行的独立鉴证活动。考虑到报告审计的委托人是社会公众,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因此从长远来看应将其融入到企业审计过程的一部分,而政府审计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由其来承担审计的主要任务。另外,将社会责任审计并入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范畴,只需要在现有的审计准则中增加相应的规定,从而避免引入新的外部第三方对企业进行两项审计所造成的重复工作与资源浪费。因此,在设计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框架时应首先将纳入现有的独立审计体系,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适当修改。
三、审计目标
社会责任报告审计从本质上讲更加关注其社会属性,尤其是社会责任审计,应每时每刻注重的社会环境(即外生变量)对其提出的新需求与新要求。同时,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客观、公允的鉴证,保证和促使企业遵循社会责任规范、履行社会责任。这也必然要求相应的审计实务应确保以下目标的满足:考察企业为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而设立的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和充分性;审核企业的CSR报告所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和公允性;检查企业是否依法如实地履行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扩展分析企业未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负外部效应。
四、审计模式
鉴于现阶段企业的发展状况,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既没有反映在会计账簿中,也没有体现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中,这使人们自然倾向于选择“风险导向型审计”。而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导向型审计主要以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违法、违约风险为突破口,引导审计资源自发寻找高风险的审计项目,像管理当局违背股东利益进行财务欺诈、企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偷排“三废”等等。但有些社会责任则仅受人性伦理的指责,其要求远远超越法律层面,诸如血汗工厂指望物质利益来弥补精神摧残,完全不顾及员工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等“良心债”,便无法享受应有的审计资源。
据此,应采取“利益相关者导向型”的社会责任审计模式,将审计资源根据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过程和效用进行分配,从而确定审计策略,进而制定出适合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实施计划。
五、审计标准
目前,由超过300家全球性组织一起创立的全球报告行动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为代表的社会团体已建立并了相关审计标准,如何借鉴其研究成果,提出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体系及设立原则是审计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为多国认可的国际通行标准;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而不遵守与本行业相关的法规,小到可以使企业遭受罚款、行政处罚,大到足以让一个企业消亡,极大地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我们要做就是将这些法律、法规进行汇总、分类并实现与国际通行的标准接轨,从而运用于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审计中去,形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遵守的强制性标准,以期解决制约社会责任审计实施的关键性问题——审计标准的确定,从内容与质量上尽可能完善其可操作性。
六、审计主体
由上述对国内外报告审计的现状研究可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公司因其天然的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能够脱离政府、行业与企业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在社会职能设置角度完全可以遵循委托人的要求,检查和评价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注册会计师在充分结合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基础上,减少重复性工作,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能够在企业预期可接受的审计成本下完成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审核工作。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汇报 篇五
【关键词】企业 行风 治理
行风建设是供电企业深化惠民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但由于供电服务的链条长、对象广、要求高,加上内部管理机制和员工队伍建设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何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防控形象风险已成为企业的迫切要求。通过对公司营销服务机制运行情况的观察与思考,本人认为通过加强行风建设末端治理“三机制”是推进优质服务工作的有效举措。
1.要建立风险排查机制
2.要建立问题曝光机制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坚持做到“将问题暴露在阳光下”,强化问题管理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曝光各类问题,切实起到警示、提醒、防范的延伸效应。一是全面曝光典型问题,通过“一台一报”进行警示提醒。要建立内部曝光平台,将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行风问题进行公开,要求相关责任单位公开分析原因,并组织干部员工参与讨论,就事论理,举一反三,有效防范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对于明察暗访、效能监察及其他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监察通报》在全公司公开,用典型案例起到防范一类问题、教育一片人员、规范一个领域的作用。二是定向曝光复杂问题,通过“一会一单”进行协调解决。积极发挥协同监督机制的作用,四级协同监督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对复杂疑难问题进行会商,公司领导牵头、职能部门协调、基层单位落实,重点解决影响服务效率的热点难点问题。对监督委员会确定的事项要及时下发督办单,督促落实上级的整改意见和公司监督工作委员会提出的工作要求,扎实推动企业规范管理。三是个别曝光重要问题,通过“一书一访”及时关注焦点。对于急需整改的问题和各级关注的焦点,要下发《监察建议书》,督办责任单位即刻整改、及时反馈。同时,纪委定期派员下访,深入基层一线,针对管理难点开展调研,了解思想动态,发现风险隐患,协调解决问题。
3.要建立评价改进机制
要不断深化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制,按照“内部工作外部化、外部期望内部化”的理念推进行风建设,积极取得服务社会、发展公司的良好成效,努力实现企业与利益相关各方的合作共赢。
一方面,大力优化外部评价体系。一是引进外部监督,社会行风监督员参与内部督查。要从各行各业聘请行风监督员,定期组织座谈,邀请参与公司营销服务检查,最直观感受公司对行风建设的重视和优质服务的成效,从社会监督者的角度对公司的优质服务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见。二是组织第三方评价,行风建设成效公信力进一步提升。行风到底好不好,必须由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来评价。要定期邀请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专项调查,对公司优质服务工作进行全面评价;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行风民主评议、作风与效能建设评议等活动,增进了内外交流,听取了社会意见。三是落实公众意见,内外互动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公司领导及营销服务部门要经常参加各类政风行风活动,通过电视、电台、网络、服务现场等途径,与社会公众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尽心尽力解决困难,对客户反映的任何问题,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落实和反馈,通过点滴努力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全心全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当前供电企业行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日科苑》2011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