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带来了电影《人生》观后感【精彩4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电影《人生》观后感 篇一
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观赏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了,自从接手《影视鉴赏》的授课,我就从网上下载了这部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老电影,准备让学生认真观赏。昨天下午的影视鉴赏课上我在多媒体教室给前来上课的近二百名学生播放了电影《人生》,学生在看,我也在看。我不时被剧情所吸引,坐在播放设备旁紧盯着电脑中的影片画面神情专注的程度就像是头一次观看这部优秀电影作品。善良、单纯的巧珍,背着负心人骂名的有志青年高加林,朴实、慈善长者的德顺爷、老实巴交、安守本分的高加林父亲这个老农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本片的剧情并不曲折复杂,以高加林的人生命运变化为主线,以它与刘巧珍、黄亚平的情感纠葛为副线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陕北黄土高原某地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有志青年渴望改变个人命运最终失败的故事。这部影片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像高加林这样有才华、有理想有志向和抱负的农民青年的出路在哪里。涉及到的爱情问题,就是青年人如何正确处理好爱情婚姻问题。
我想在那个集体化年代,在社会大变革刚刚萌芽的时期,谁也难以帮助高加林实现个人的远大理想。高加林最后命运的变化无疑促使我们思考社会体制当时存在的极大弊端,他的悲剧表面看起来是自己现任女朋友前男友他妈出于报复写信揭发他走后门参加工作造成的,但是实际不是,而是当时的社会用人体制和用人理念所致。若果放到现在,高加林绝对不会再回到那个贫穷落后的村落继续与贫瘠的土地打交道的,他会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影片的深刻意义在于它提出社会变革势在必行,否则像高加林这样的有志青年难以成就个人伟业的悲剧人物会难以计数。在处理爱情婚姻问题上,影片似乎在引导青年人懂得“恋爱是一回事结婚又是另外一回事”道理。
因为后来似乎有意在为高加林舍弃爱他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的负心汉行为辩护,强调男女要志同道合,要有共同语言,只有这样他们的结合才可能是幸福的。高加林对刘巧珍的爱是很肤浅的,感激之情远远胜过了对他的爱。虽然他也给巧珍买过红色的纱巾并且亲手给她披在头上,但和他对黄亚平的爱没法相比。他们有着高中同班同学的经历,有着对文学的共同爱好,所以他很快就被开朗、直率、热情、仰慕他才华的黄亚平所俘虏。可高加林最终也没能和黄亚平去南京拥有和她的婚姻,原因是高加林的农民身份的恢复,他的正式工作的丢失,是他俩的遥不可及的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差距。
影片也在告诉观众婚姻结合离不开文化的背景,一个细节便是明证,刘巧珍从农村老家来县委大院看望高加林,他们的交谈已经表明刘高两人话不投机,文化人关注的和没文化关注的话题有着迥然不同。影片借此情节再也暗示他们的分手是必然的。我想每个观众观赏完影片后各自对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与目的都会有着自己的见解,我写本文陈述拙见旨在抛砖引玉,争议之处愿与网友商榷之。
电影《人生》观后感 篇二
第一次看电影《人生》,是上中学的时候。那时的我,年少无知,懵懵懂懂,对许多看过的电影早已淡忘。但看完电影《人生》,却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撼……
忘不了巧珍的温柔善良,她的勤劳朴实令人赞叹,为了不让高加林难堪,她主动帮他做着做那,任劳任怨;
忘不了巧珍的多情纯洁,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让人感伤,无奈他嫁时,红盖头下频频回望的含泪的双眼,令人心酸;
忘不了一曲《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那一声声深情的呼唤,至今仍在耳边回荡……
因着一份厚重的记忆,我又一次看了电影《人生》,体味着其中的苦辣酸甜……
镜头在陕北特有的黄土地、曲折的山路以及一片窑洞式的贫瘠的山村中开始了“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和人生的选择!加林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当上了小学的教师。好景不长,加林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这时,加林不得不回到了土地,但这是他不愿意的,他觉得自己有文化有知识,不该在黄土凹里呆一辈子。正当他失意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没有文化,真心真意地爱上了加林。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实际的做法表达着她的炽烈的爱。而随后,机遇再一次降临到在了加林的身上,他终于真正的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他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是位现代女性,她也对加林产生了爱,他们相同的知识背景,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同时,生活也让加林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亚萍已经是有着家室的人,但是亚萍给于加林的承诺是可以让她父亲给加林一个很好的工作。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决定一起生活。这确实是一个“不幸的决定”。
好梦难圆。高加林以托关系走后门的事被亚萍的婆婆告发,此时的加林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而此时巧珍也已经嫁给了别人……
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悲剧,或许早已注定。有文化的高加林始终想的是怎样走出贫瘠的山川,而高加林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有可能是出于他的困顿和失意。困境下的爱情,往往徒有其形而无质。精神世界里的差异是他们之间最大的障碍。试想一颗总是在想着怎么才能飞得更远的心,又怎么能与“生了几只猪崽又死了几只”这般平淡的生活心心相印呢?他想要做的事,也许就是做一只“翱翔的大雁自由的去爱每一片蓝天”。(我愿你是只翱翔的大雁自由的去爱每一片蓝天。——亚萍写给加林的诗)
爱情是无常的,幸福却是真实的。对于巧珍来说,马拴的一句话“我一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乡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这样的求婚誓言能算海誓山盟吗?以前在杂志上看到说西方国家结婚的时候新郎会在教堂里对新娘说:我们的爱能走多远,我就会有多忠诚,我们的爱能到我们分手,我会愿意知道你不愿意为止。相比之下是不是有一点平淡呢?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万,存于心而不是显于形。对于高加林来说,也许是做了场好梦,猛摔下来。他不该惋惜失去的爱情,他的爱情不在这里。可是,一个“爱”字又该怎么写?我苦苦思索……
闭上眼,高家林端着馍筐慌忙地走过,睁开眼,骑毛驴、盖红纱的刘巧珍在泪光中频频回头。
我看了难受,为巧珍那真诚的、无私的爱而难受。20多年了,《人生》还是以这样刻骨铭心的方式,屡屡带着一些木纹样厚重的记忆回到人们眼前,最终留给了我无尽的思考。就像当加林知道巧珍已经嫁人而自己一无所有要再一次回到农村的时候,是不是该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呢?
看过这部影片,带给我人生中第一次强烈的生命震憾!它第一次将命运的选择摆在眼前,让你体验选择的痛苦与艰难,更让你体验命运的无奈与辛酸。只有看过它才能理解人生的苦涩,令你变得更成熟。看到它,就让我想到无数拥有梦想的年轻人,在实现梦想的挣扎中,面对一次次的选择,会不会因为有了多样选择而蹉跎流金?如今,怎样评价那种沉重和深沉,我只能沉默不语,如同最后黄沙路上慢慢走着的主人公——与整个人生漫无尽头的忧郁相比,其它的一切都是过往云烟。
我忽然想,如果高加林不被举报,继续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并顺利地和黄亚萍结婚,他会幸福吗?他会不会时常想起深爱着他的巧珍?会不会有着深深的失落和遗憾?结果似乎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影片似乎也给了我们答案:当他被举报没有工作时,他把巧珍为他纳的鞋子拿在手里,仔细的抚摸着,伏在桌上抽咽;当黄亚萍去找他,哭着说要辞去工作和他在一起,他却说了一句:凭心而论,我更喜欢巧珍……这到底是他因为不能待在城里的无奈的说法,还是他发自心底的心灵感悟?我们不得而知……
是啊,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那种心情,我们还能说什么呢?逝者如斯,往者已矣,留给我们的,除了种种遗憾,还有苦苦思索。所以,影片永远定格在高加林回村的画面上,看着脚下曾经熟悉的土地,想着前路漫漫,爱情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人生的路在何方……
电影《人生》观后感 篇三
影片《人生》以它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赢得了观众。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影片中的高加林,有他自己的感情、思想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想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实。然而,高加林并没能主宰命运,他反倒被现实“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了,他唯一能够发挥才干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格格不入。因此,高加林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愿望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高加林一脚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使他能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倍增:深夜冒雨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为新的人生进取着,努力着。
影片中高加林的蔑视世俗、自强不息以及不安于现状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高加林也有他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时,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去改变,而要逃避现实呢?他以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软弱自私,才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影片中另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的,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也很美,然而她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与高加林缺少共同语言,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最终他和黄亚萍不得不分手,家乡那个曾爱他如痴如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已被廹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绝望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山依旧,水依旧,桥还是那座桥,一样的景,两样的情。一曲《叫声哥哥,你快回来》荡气回肠,令人肝肠寸断。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却永远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声,倾诉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时,一条弯曲的路在他脚下延伸,这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该怎样去走呢?
世上每个人的人生路都会有曲折和坎坷,在这条路上,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电影《人生》观后感 篇四
看完整部电影,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看着他们一步步地走在一起,而到后来巧珍遭高加林抛弃,最终酿成遗憾,心里不禁为两位主人公感到悲叹。
巧珍一开始就暗恋高加林,面对数次前来相亲的马栓避而不见。后来通过唱信天游、送瓜、帮忙卖馍等方式大胆地向高加林示爱,来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帮助高加林“卖”完馍后她所表现出的那份纯真的欣喜,联想到后来的被抛弃就让人忍不住的心疼。他们一步步地走在了一起,巧珍即使在面临父亲的反对时,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犹豫。巧珍十分的通情达理,为了高加林有更好的前途,她愿意一个人在家种地养孩子。高加林也不甘心留在农村,向往城市生活,就在这时,他如愿以偿地到城里工作,巧珍虽然不舍,但高加林终究走了。在城里,老同学黄亚萍对他表白,虽然对巧珍也有不舍,但他最终选择了抛弃巧珍,跟黄亚萍走。在得知高加林要远走抛弃她时,巧珍没有大吵大闹,她默默地接受了。后来巧珍结婚了,高加林却因为被揭发再次回到农村,此时佳人已不再。
在这段感情里,巧珍一直默默地付出,她爱高加林爱得死心塌地,她多次说“你说什么也别把我丢下”,最终却还是被抛弃了,但她不怨高加林,只一心为他着想,即使最后高加林再次回农村,她还求大姐帮他,一般人实在是很难做到如此,看到她为高加林所作的一切,内心十分感动,她身上的那份淳朴,给人的感觉就像清风拂过,而她越是如此痴情、如此淳朴,在遭遇背叛后,给人的震撼也愈加强烈,作品的悲剧意味也更加深厚。
而高加林的形象也十分富有悲剧内涵,他与生活、命运抗争,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出场就被迫在农村种田,但他内心渴望城市生活,不甘心在农村刨一辈子的黄土,他企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自己的梦想,他抛弃了在患难中给予自己最大帮助的、痴心于自己的人,在他身上,理想战胜了爱情。但这一切却没能换来命运的垂青,最终被命运颠覆,他只能重新回到了黄土地,这时,一切都来不及挽回,留下的只能是永远的遗憾。他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负心汉”,为了追求城市生活而抛弃“糟糠之妻”。但这或许也是那一时代人的悲哀,在当时的社会环{SHUBAOC.COM}境下,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有理想、有追求,却被命运玩弄,时喜时悲。一开始跌落谷底,在巧珍的陪伴下,慢慢接受现实。原本平凡的日子却被提升为通讯部干事而打破,和黄亚萍到南京,实现了他的理想,原以为到达了人生的顶峰,却在一瞬间再次跌落谷底,让他一无所有,命运几次三番的捉弄,体现了他对人生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