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邓稼先阅读答案范文【优秀4篇】

阅读短文《邓稼先》,回答后面练习题。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大家带来了邓稼先阅读答案范文【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邓稼先阅读答案 篇一

一、阅读教学中的随机渗透

阅读教材中有着人格培育的丰富资源。课文的内容、作者生平、写作背景,都蕴含着丰富的材料,可以对学生的人格培育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随机点染,相机教化,效果将是十分显著的。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在感受课堂内容的同时,自身的人格受到熏陶。散文、诗歌一类文学体裁,作者往往通过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来颂扬美的人品和高尚的人格,贬斥丑陋和低俗。这类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认真地读,去体会,去感受。读的过程,体会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便是人格受到培育的过程。读《土地的誓言》何尝不激起我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爱;读《风筝》《背影》让我们深情地体会到同胞间人间真挚的爱;读一遍《雷电颂》,我们的心灵便接受一次洗礼。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都在我们吟读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的过程中渗入我们的灵魂。在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崇高的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学会坚强,苦练毅力,乐观地承受压力,面对困难,勇敢地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做好将来吃大苦、耐大劳、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精神准备。

(2)抓住课文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引发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辨丑恶、明是非,自悟高尚人格的重要。教材中有些内容虽然是人格培育的好材料,但如果仅是一般阅读而不重点注意,便难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也难以有理想的效果。对于这些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教《羚羊木雕》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阅读的层面,要通过一些讨论引导学生注意矛盾转化中双方的心理和态度,围绕着“要不要回羚羊木雕”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对正确对待友情、亲情的高尚人格有了深刻认识,并受到教育和感染。有时学生会对教材中一些内容提出新的看法和认识,可通过讨论明确这些认识的正误。学习《邓稼先》一文,有学生提出,邓稼先有病不治,带病工作,积劳成疾,看起来精神可佩,实际上做法愚蠢。那么果真如此吗?有必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澄清误解,让学生懂得邓稼先同志不仅是一个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党员好干部,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也是一个人格高尚的大写的“人”,对他的这种行为的理解必须要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环境出发。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说:“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一个人在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正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牺牲自我是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邓稼先同志正是这样的人。要注意的是,这些讨论的展开,教师要以引导、点拨为主,要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自悟,还要注意和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决不可撇开语文而大谈“人格”。最佳的境界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二、写作教学中的直接引导

作文教学中的人格塑造一般都采取比较直接的手段。 首先是让学生懂得人品(人格)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教师要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给学生讲明白这方面的道理。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养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先决条件之一。中国历史上文笔好的人和文章无法计数,而真正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是包蕴着高尚人格的人和文章。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直接提供一些关于人格题材内容的命题,引导学生对人格培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正面思考。低年级可以提供一些记叙性的命题,如《我和他(她)》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我做了一件后悔的事》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我生活在温暖的集体中》可以引导他们发现集体的温暖,懂得任何人也离不开集体的道理。较高年级则可以提供一些思辨性的材料作文,如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帝俄时代圣彼得堡的皇宫里,一天,波兰青年钢琴家巴台莱夫斯基出色的演奏引得沙皇及其文武大臣纷纷陶醉。沙皇在称赞之余吐出一句话:“俄国出了这样的天才,倒真可以向世界夸耀一番呢。”巴台莱夫斯基立即站起来,正色道:“陛下,我不是俄国人,我是波兰人。”说明:当时俄国正奴役着波兰。 要求:①写一篇描写巴台莱夫斯基站起来讲话之前心理活动的文章(200字);②写一篇谈感想的短文。 此文使学生受到的人格培育是多层面的。首先在阅读材料时就会深深被巴台莱夫斯基的行为所打动,所感染。而在写作过程中,既要设身处地地揣摩人物心理,又要理性地思考其中的道理,还必然会联想到许多和巴台莱夫斯基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品质的人。这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就更加深刻了。

邓稼先阅读答案 篇二

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阅读《邓稼先》一文时,首先放几张关于人造卫星升空时的片子(自制的课件),然后教师对照片子有声有色地向学生讲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经过,再引导学生回想2003年10月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的场面阅读本文,从而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和崇敬,使阅读在美好的气氛中起步。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 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 “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 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哪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 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 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 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

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 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针对学生在讲解《藤野先生》一文时,展示了关于敬佩教师的几幅画面(自制的课件):有名人敬师的,有少先队员敬师的,有解放军战士敬师的……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鲁迅敬师的原因。

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第四,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如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时,先出示四幅图画(自制的课件)即课前预习中的四幅画,让同学们找出正确答案,再学习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讨论,要求:找出文中的一个观点谈看法,必须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找出文中的观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举了居里夫人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有的同学举了伽利略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还有的同学举哥白尼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围绕“读书有害还是有益”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读好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增长知识,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有的同学则认为:“读书能使人走向歧途,因为不好的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两中不同的意见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这时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和诱发:读好书,如沐春风;读坏书,如饮鸩酒。这种课堂讨论活动既有学生之间的交锋,又有师生之间的争论,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能力。

邓稼先阅读答案 篇三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2.领会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的用意,理解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3.了解文章选材和结构上的特点。

4.培养高效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领会作者将人物置于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中进行描写的用意。

2.理解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学生速读后,完成一些题目,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基本信息的目的。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1.本文作者__________,你知道作者的一些什么情况?

2.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他被张爱萍将军称为“__________”。他的一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概括。

3.文章只__________个部分。这几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材料有哪些在文中没有提到:

(1)邓稼先一生简历。

(2)邓稼先是如何与疾病作斗争的。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

(4)邓稼先给作者的一封短信。

(5)邓稼先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6)邓稼先在求学期间喜欢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5.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线索是什么?

6.给下列画线字词注音。

鲜为人知元勋至死不懈蓬断草枯燕然勒功兽铤之群挚友

7.补全四字短语

可()可()当之()()户晓()毕露善于()()不同()之明()裹尸

8.文章为突出主人公的个性特征,都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二、再读课文,校正自己的答案,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激疑质疑,引发学生思考,展开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教师通过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了一些情况。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几个问题,起到激疑质疑的作用。以下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1.邓稼先的气质和性格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

2.本文刻画人物真实、生动、感人。这是因为作者在写作时注意了描写方法。试以第五部分为例,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

3.作者为什么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这样对比的效果怎样?

二、精读导引

1.精读第三部分,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想一想,他们的性格和为人为什么会截然不同。

2.精读第五部分,找出描写的句子。分析作者采用的描写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三、疑难讨论

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精读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1.通过精读第三部分,我们可以知道,邓稼先忠厚老实、诚真坦白,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而奥本海默则是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因此佩服、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根本原因就在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在第五部分中,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至于侧面描写是指“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这句话,作者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这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作者巧妙地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他们两人职务相当,功劳相当,学术水平相当,可是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作者就是通过两个人的对比,表现邓稼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那种奉献精神。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四

邓稼先阅读答案 篇四

关键词:语文 创新 改革

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也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自信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

二、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我在教学《“两弹元勋”邓稼先》时,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邓稼先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科学家,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人类的朋友》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怎样使大自然更美丽?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促使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三、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将相和》后,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看准演得好?同学们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终于在表演时,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到后来为止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声称能比前面的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创新,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一位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自己的榜样,敢于向榜样挑战。在教学《匆匆》朗读时,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就在学生多次的失败与成功地朗读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很好地体会课义感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四、发挥榜样作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

现在许多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但兴趣受到客观原因(困难、挫折)的阻挠时,就半途而废了,这种没有持恒心,没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不会攀登科学辉煌顶点的。创新人才之所以会取得杰出成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老师要依据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树立典型,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例如:在总结《突兀的石头》一课时,问:“假如小时候的李四光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他会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发现石头的来源吗?为什么?”同学们都各抒己见,于是老师总结:“同学们,愿意以李四光为榜样吗?”生:“愿意”。

1、用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化为我们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绘画、舞蹈、书法等,说不定未来的绘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等等就在我们班上呢!

2、李四光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才会让他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证明,最终取得杰出成就。那么,同学们在课上就要做到不轻易动摇自己的意见,坚持己见。这位老师善于抓住课本中典型榜样,找到“结合点”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持恒心,树立他们远大理想。课文中的榜样有很多:爱迪生、居里夫人、邓稼先,梁思成等等,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把握,及时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