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总复习》教案(优秀10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计划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复习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10篇《总复习》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总复习 篇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内容:教材第57—59页整数、小数的意义、数位顺序和读写方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自然数、小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巩固整数、小数的读写方法,会正确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在以后近两个月的数学课里,我们将进行数学。通过,使我们进一步牢固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为到初中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小学数学分七节内容安排,第一节是整数和小数。今天这节课,首先复习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求大家进一步明确整数、小数的相关概念,提高整数、小数的读写能力。

二、复习整数、小数的意义

1、整理整数的概念。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里包括哪些数?(板书)谁来说一说,怎样的数是自然数?(板书:0,1,2,3……)你能举几个自然数的例子吗?(板书学生举例的数)数物体时什么情况下要用。表示?提问:你还看出按顺序排列的自然数里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说一说)小结自然数在数物体时表示的意义,说明自然数是整数,并说明以后还要学习比0小的整数。

2、学生练习。

做“练—练”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整数,圈出自然数,然后指名学生口答。第2题指名学生口答。

3、整理小数的概念。

(1)提问:第1题里3.26和0.4是什么数?

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第3题里小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2)自学教材。

什么是小数呢,小数可以怎样分类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57页上小数的意义和分类这一部分内容。提问:什么样的数是小数?(板书:小数)它与整数有什么联系?(把整数“1”平均分后得到的)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板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有什么区别?你能举出循环小数的例子吗?它是哪一类小数?(板书:循环小数)你知道无限小数还包括怎样的小数吗?(板书:无限不循环小数)你能举一个认识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例子吗?(板书:π=3.1415926……)

追问:循环小数是什么小数?

三、复习数位顺序和读写方法

1、复习计数单位和数位概念。

出示小数2034.518。指名学生说一说小数点左边和右边依次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提问:计数单位“一”所占的位置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十”和“十分之一”呢?说明: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提问:谁再说一说上面这个数里小数点左边和右边依次各是哪些数位?

2、整理数位顺序表。

请同学们按照数位顺序,填写教材第58页上的数位顺序表,并分清整数部分的数级。同时用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集体订正,顺次看一看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级。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几?我们学习的整数和小数都是几进制的数?整数部分的数每几位一级,每一级上有哪些数级?小数点开始从左往右有哪些数级?说明:整数可以从高位起,按数级一级一级地读数、写数。

3、复习读写方法。

提问:整数要怎样读数?怎样写数?小数要怎样读怎样写?

4、学生练习。

(1)读出下面的数。

4003 40034003 3043000000

指出:读整数时,每四位一级,每级按个级上的数读,并读出级名“万”或“亿”。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五百 三千五百万三千五百 十二亿三千五百万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后指出:写整数也是每四位一级,每一级都按个级上的写法写,注意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3)做“练—练”第4、5题。

第4题指名学生读数。第5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

2、做练习十一第2、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知识要点。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5题。

总复习 篇二

(二十四)比和比的应用教学内容:教材第110~111页比和按比例分配问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l~8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弄清两者的区别,能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求已知比值的比里的未知项。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加深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复习比的知识和比的应用。(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知识,能应用比的意义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二、复习比的知识1.复习比的意义。 (1) 提问:什么叫做比?(板书:比: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2) 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口答,并要求说明每个比表示的意义。 (3) 你能举一个比的例子吗?(板书出一个比)怎样表示出它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商怎样表示?(把比写成和除式、分数相等的式子)谁来说出这个比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前项 后项 比值)提问:什么是比的比值?(板书: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那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板书:前项÷后项=比值)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我们求比值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一般方法前项除以后项)这里的比值都是什么数?还可以是怎样的数?(板书:结果是一个数) 2.复习比的基本性质。 (1) 请大家根据上面的式子,在课本上用字母表示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指名学生口答填写出的等式。让学生说明为什么b≠o。提问;谁能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的意思?比、除法和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2) 提问:谁来说说除法、分数有什么类似的性质?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比有怎样的基本性质?(板书:比的基本性质)谁来举例说明一个比的前项、后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o的数,大小不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让学生填写课本上的例子,然后口答。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板书:化简比) (3) 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化简比的?【板书:比的前项、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化简的结果是一个什么?(板书:是一个比)向学生说明要化成最简整数比。 3.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 (1)引导比较。 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求比值和现在的化简比来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依据和方法有什么区别,结果有什么区别?(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前面的板书按书上的对比表补充完整,并强调两者在解答的根据、方法和表示的结果上的不同点。) (2)做练习二十一第3题。 让学生填在课本上,然后口答。三、复习按比例分配1.说明:应用比的知识,可以计算按比例分配问题。 2.做“练一练”第4题的第(1)题。 (1)让学生说一说这里已知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是什么应用题?(板书: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要怎样想。 提问:求公鸡只数和母鸡只数实际上是求什么?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提问:你认为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按怎样的方法来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做“练一练”第4题的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要怎样想。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四、综合练习1.做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指名口答,重点要求学生说明第2题怎样想的。 2.求未知数x。 1.3 :x=6 =0.5 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明怎样想的。 3.做练习二十一第7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强调说明长加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五、课堂小结指名学生归纳说明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及自己的收获。六、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第4—6题。(二十五)比例和比例尺教学内容:教材第111~112页比例的知识和比例尺的计算、“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9一14题,练习二十一后面的思考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2.使学生掌握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有关比例尺的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在复习了比的知识后,这节课复习比例的知识和比例尺的计算。(板书课题)二、复习比例知识1.复习比例的意义。 (1)提问:上面的比能组成哪些比例?为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板书: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你能说出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各部分名称) (2)学生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比和一个比例。指名一人口答所写的比和比例,老师板书。提问: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说明:比和比例的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的相等关系;组成比和比例的项不同,比只有两项,比例有四项。 2.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提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请同学们按照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课本第111页上根据o.4 :3=2 :15,写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式子。追问: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不同? (2)解比例。 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板书:解比例)做“练一练”第2题。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在练习本上做前两题和后两题。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的依据。提问:大家总结一下解比例的过程。指出:解比例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再求出等式里未知的因数x。三、复习比例尺计算1.说明:应用比的知识或者解比例的方法可以计算比例尺的有关问题。(板书:比例尺) 2.复习比例尺的意义。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112页上关于比例尺的内容,进一步弄清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形式。提问:什么是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谁来举一个数值比例尺的例子,并且说明它实际表示什么意思?(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出一个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 3.学生讨论、操作。 如果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是l :1000,它表示什么意思?图上l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你能画出线段比例尺来表示它吗?(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然后交换检查) 4.做“练一练”第3题。 请同学们做“练一练”第3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可以先设未知数为x,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然后解比例求出结果,也可以根据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倍数关系来求出结果。四、综合练习1.归纳复习内容。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复习的具体内容。 2.做练习二十一第9题。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口答。 3.做练习二十一第ll题。 让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说说应怎样想。 4.做练习二十一第13题。 (1)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讨论第(2)、(3)题。 提问: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后,下面两题可以怎样解答? 5.讨论练习二十一第14题。 让学生读题。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解答这两题应该有什么不同?(强调要注意份数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五、讲解思考题让学生读题。提问:如果照按比例分配问题思考,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现在已知的比的条件怎样?你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这个比改写成甲数、乙数、丙数三个数的比吗?请大家课后先把这两个条件化成甲、乙、丙三个数的比,再自己试一试,求出三个数各是多少。六、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第12题(1)、(3)、(5),第13题(2)、(3),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一第12题(2)、(4)、(6)。(二十六)正、反比例及应用题教学内容:教材第115页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l、2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x、y是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是: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x和y),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点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积一定。 2.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提问:判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判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1)y=8x (2)y= 指出:我们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根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1.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读题,判断每题里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问:这道题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各要根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还是积一定。 2.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指出: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如果成反比例,根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四、课堂小结成正、反比例的量各有什么特点?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五、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题。(二十七)比和比例应用题教学内容:教材第116页比表示的具体含义、“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3~8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加深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说明比、分数和倍数关系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二第3题。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根据这样的联系,对于比和比例应用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和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同一道应用题,提高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1.提问: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出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提问:根据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你能用分数、倍数关系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吗? 3.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三、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l,说明:对于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倍数,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关于比和比例方面的应用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一说80克盐这个数量与比的哪一部分是对应的。提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可以怎样理解?提问:按照1 :15这三种角度的理解,题里已知盐重80克,你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困难,再看看书上是怎样想的。(老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三种解法。提问:第一种解法为什么用80×15可以求出加水的重量?这样做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第二种解法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等式的?为什么用方程解答?第三种解法是按怎样的方法解答的?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提问:这三种不同的解法,都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指出:这三种解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这个条件,从倍数、分数和比的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出盐和水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三种解法,求出了问题的结果。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中的不同解法。 4.做练习二十二第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来说一说,每题里元数与份数是怎样对应的?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每道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算式,不要计算结果。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追问:这里都是把哪个条件经过转化后找出不同解法的? 5.讨论练习二十二第6题。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合唱组人数是舞蹈组的2倍可以怎样理解?两题里的人数对应的份数各是怎样的? 6.做练习二十二第7题。 让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问:第(1)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第(2)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这里两道题请同学们都用两种方法解答。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集体订正。提问:用分数知识解答这两道题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一样?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的?用比的知识解答这两道题时列出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指出:解答应用题要根据题意,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四、课堂小结提问:比和比例应用题,或者倍数、分数应用题,用不同知识解答时,主要把哪个条件从不同角度理解的?(用比、分数或倍数表示两种量关系的条件)指出:由于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所以,解题时就可以根据每次理解这个条件的知识,用相应的方法灵活、合理地解答。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一练”第3题。

总复习 篇三

(七)整数、小数应用题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应用题复习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l~7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应用题及其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推理过程和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整数和小数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我们在掌握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之后,可以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通过计算来解答应用题。今天,我们就复习整数、小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应用题和它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提高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二、复习应用题1、复习简单应用题。 说明:我们学习过许多应用题,最基本的是简单应用题,也就是一步计算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 出示应用题: (1)六年级有男生23人,女生25人,一共多少人? (2)六年级有48人,平均排成4行,每行多少人? 提问,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都是用几步计算的应用题?一道应用题至少有几个条件和几个问题?指出: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要求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条件。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要用加法算?第(2)题为什么要用除法算?指出:解答应用题时,要看条件与问题的联系。第(1)题,是要把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就用加法算。第(2)题要把48人平均分成4行,求每行人数,所以就用除法算。因此,解答应用题,要根据数量关系,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解题方法。 2、组织练习。 请同学们看练习十三第1题,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说出每组数量的关系式。 你还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吗? 3、复习复合应用题。 (1)认识复合应用题。 提问:谁能将上面的两道应用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出示合并后的应用题。提问:这道题要几步计算,是怎样编出来的?指出:像这样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解答的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接“简单应用题”板书:一复合应用题)它是由简单应用题组合起来的。 (2)提问:解答应用题要重视分析数量关系,请大家讨论一下,我们主要学习过哪些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明两种分析的思路,指出:解答应用题时用这两种思考方法进行分析,一般就可以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提问;谁来说一说,检验应用题有哪几种方法? 4、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第(1)题可以求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到的?(根据“每天做25套”和“做了4天”想到一共做多少件)指出;根据条件的联系,可以求一个相关的问题。现在大家看一看第(2)题,按上面的方法,说一说从条件想起要怎样想?先相互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出:解答复合应用题,有时可以从条件想起,找出中间问题,然后解答。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指出;第(2)题是在第(1)题求出一共多少套的基础上卖出80套,求还剩多少。解答时,都先根据条件想到,可以求“一共做了多少套”,所以解答这一步的算式是相同的;第(2)题要再用求出的一共l00套减80套,求还剩多少套,所以第(2)题是复合应用题。提问:第(2)题可以怎样检验?说明解题后要注意检验写答案。 (2)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第(1)题需要补哪个条件?为什么?指出:根据题里的问题,可以想到需要什么条件,把缺少的条件补出来。现在大家看一看第(2)题,相互讨论一下,按照上面的方法,从问题想起要怎样想,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出:解答复合应用题,有时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两道题的算式。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补条件和解答第(2)题都是怎样想的7 这两题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这两题的问题相同,都可以从问题起想数量关系式,找出需要的条件。由于第(1)题两个条件已知,可以直接算出一共多少公顷;而第(2)题玉米的公顷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要两步计算,先求玉米的公顷数,再求一共多少公顷。 (3)启发归纳。 提问:从“练一练”两道题的解答,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析应用题?指出: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就是分析数量关系。分析时,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三、综合练习1、做练习十三第3题。 指名两人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这两厨你是怎样想的?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十三第6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第(1)题是怎样想的,要先求什么?第(2)题与第(1)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解答第(2)题是怎样想的?这两题都是先求哪个数量?为什么方法不一样?指出:这两题所说的是同一件事的数量,但其中一个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不一样。解答时都可以根据问题来想,找出数量关系式,明确都要先求乙队架设的米数。但由于已知条件不一样,所以求乙队架设米数的方法也不一样。求出了乙队架设米数,就可以根据问题的数量关系求出结果。四、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各是怎样的?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2、4、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7题。(八)整数、小数应用题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练习十三第8—14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好地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正确地解答应用题。 2、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 (1)5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实际每天织布多少米? (3)五、六年级一共栽多少棵? (4)实际比计划多生产多少台?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整数、小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二、指导分析方法出示练习十三第8题。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学生可以按不同思路想,老师按教材板书:每天要生产的件数二剩下的件数÷3) 按上面这样的分析方法,接下去可以怎样想,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检验。三、综合练习1、做练习十三第9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每题中每一步各求的什么?提问:这三道题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在解题方法上,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板书:先用除法求单一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这三道题都要按“8天生产了3200只”来求题目的问题,所以都要先求单一量,也就是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由于问题不同,求问题的方法就不相同。所以解答时还要注意根据问题的数量关系,选择相应的方法来解答。 2、做练习十三第10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解题时可以怎样想,同时注意第(1)题的不同分析推理方法。提问:第(2)题有没有解法不同的?(板书不同解法的算式)提问:这两题条件、问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1)题只有一种解法,第(2)题可以有两种解法?第(2)题的两种懈法有什么联系? 3、做练习十三第14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求公路全长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指出:这类题的数量关系是每一部分的总千米数相加,就等于总路程,或者速度和乘时间等于总路程。四、课堂小结解答应用题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指出;解答应用题可以根据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或者可以从问题开始想需要什么条件,这样就可以确定中间问题,知道解题的方法。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1~14题。(九)解简易方程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5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 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 乘法交换律。 (3)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三、复习解简易方程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 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 做“练一练”第3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 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四、课堂小结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4题解方程;练习十四第2题,第3题后三题,第4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四第3题前三题、第5题。(十)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内容:教材第74页列方程解应用题、“练一练”,练习十四第6~10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明确其中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 比一个数的2倍多5是70。 (2) 一个数加上它的1.2倍是13.2。 (3) 20乘以4的积,减去一个数得11。 (4) 一个数的2.5倍加上3个0.6是6.8。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要求学生说一说列方程时是怎样想的。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会根据几个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根据应用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来解答应用题。同时还要能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术方法或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二、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1、复习解题步骤。 提问:我们过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板书: (1) 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 (2) 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3) 解方程; (4) 检验,写答案。 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为什么?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照解题步骤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板书:关键:找等量关系)因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只有等量关系找正确,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才正确。 2、做“练一练”。 请同学们弄清“练一练”里三道题的题意,想一想每道题里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把它填完整。指名口答等量关系,要求说说根据哪些条件确定每一题的等量关系的。指出:从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出,一般顺着题意就可以找出题里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对照什么关系式列方程的(注意第2题不同的方程)。提问: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要根据什么列方程?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题里的等量关系,方法是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接“找等量关系”板书:→列方程)然后解方程就可以求出题目的结果。三、综合练习l、做练习十四第6题。 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四第7题。 学生读题。指名说一说每道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要求说明根据什么找出等量关系的。说明:我们一般是顺着题意,根据条件之间的联系来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比较方便。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列出的方程,老师板书。提问:为什么前两题方程右边是6.5,第(3)题的方程右边是33.5?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可以顺着题意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对照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做练习十四第8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方程里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追问:这两题的等量关系是怎样找到的? 4、讨论第9题。 请大家默读第9题里每一道题,讨论各用哪种方法解答比较合适,然后告诉大家。提问;这三道题都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板书:客车路程+货车路程=铁路全长 (客车速度+货车速度)×时间=铁路全长】谁来说一说各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合适?为什么第(1)题适合用算术方法解答,第(2)、(3)题适合列方程解答?指出:解答应用题要先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如果顺着题意就能直接列出算式来求出问题,就适合用算术方法解答;如果顺着题意不能列出算式求出问题,但比较容易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就适合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5、做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列出每题的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各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为什么等量关系不一样?指出:列方程解答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意找准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才能对照等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四、课堂小结你通过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照解题的步骤进行,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准等量关系,对照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就可以求出问题的结果。找题里的等量关系,一般顺着题意,根据条件之间的联系来找比较方便。如果顺着题意能直接列出算式求出问题的结果,一般用算术方法解答比较合适;如果顺着题意不能直接列出算式解答,但容易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一般列方程解答比较合适。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9、10题。 家庭作业: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的解方程。

《总复习》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98-99总复习第5、6、7题,102-103练习第十八第3、4、5、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初步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具的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富有思考的习题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最初步的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正确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总复习第5题的口算卡片、第7题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练习纸一张。

教学步骤:

一、复习口算:

1、师拿出装有口算卡片的纸盒,随意指名上台口答。

2、出示练习十八第3题。

(1)13连续减2:13、11...

(2)15连续减3:3、15...

生读题并解题。

3、指名学生上台汇报结果。

4、出示练习十八第4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代表上台汇报。

二、复习加、减混合计算

1、出示43+20-7=62-9+11=

生上台计算并说出运算顺序。

2、出示总复习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复习用数学解决问题。

1、多媒体课件演示总复习第7题。

学生观察思考。

2、师:“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概括图意。

3、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分组计论提出数学问题并一一列在纸上。

4、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交流。

5、多媒体出示题目(1)蝴蝶和蜻蜓一共有24只,其中蝴蝶有8只,蜻蜓有多少只?

生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6、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算?”

生--用减法计算。

7、师:“为什么用减法算?”

生:因为要求蜻蜓有多少只,必须从一共有24只里去掉蝴蝶的。只数,所以用减法。

8、出示题目(2)有蝴蝶8只,蜻蜓16只,蜻蜓比蝴蝶多几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算?

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提问题?

生:蝴蝶比蜻蜓少几只?

师:为什么也用减法算?

9、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答。

10、出示练习十八第6题。、

学生读题并解答。

11、出示练习十八第7题。

生分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并且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表现得真不错。

五、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复习

(1)13连续减2:13、11。

(2)15连续减3:3、15。

43+20-7=62-9+11=

总复习 篇五

(二十八)统计表和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第119~121页统计表和统计图、“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7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加深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能根据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明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能在看懂统计图内容的基础上作简单的分析。教学准备:“练一练”第2题的两张统计图。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统计的意义。 提问: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里,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问题,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起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统计表和统计图。(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提高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的能力,认识统计图的特征、作用,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二、复习统计表1.让学生看第119页前两行。 提问:怎样才能制出一张统计表?你能根据上面的过程,说出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吗? 2.做“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1题。大家把收集的原始数据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按要求整理数据,然后填表。学生填表后集体校正。现在请同学们按表下面的要求分析表里的数据,把结果填在( )里。指名口答分析结果。提问:从表里还可以看出哪些问题?(如哪一段人数最多,哪一段人数最少,各占百分之几等) 3.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把练习二十三第1、2题做在课本上。 (1)口答校对第l题。 (2)出示第2题表格。 让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据是怎样得出的。三、复习统计图1.说明:在进行统计时,除了用统计表,还经常要用统计图。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有时要用统计图?说明:为了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形象具体,便于比较和研究,有时还需要把收集到的数据制成统计图。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2.出示“练一练”第2题两个统计图。 (1)提问:这两个统计图各是什么统计图? (2)说明:这是“练一练”第2题的两个统计图。(让学生看第2题)从题里可以知道,这两个不同的统计图都表示了某厂两个车间全年产值的统计数量。提问: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的?(板书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及数量变化的?(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让学生口答第2题的两个问题。 提问:条形统计图可以直接看出什么?折线统计图除了看出数量多少,还可以直接看出什么?你认为统计时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怎样的作用?(分别板书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4)提问: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比,它们的特点、作用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追问:统计时只要求看出数量的多少,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如果既要看出数量多少,又要看出数量变化情况,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好? 3.做练习二十三第3、4题。 (1)让学生做第3、4题,完成在课本上。 (2)让学生口答第3题,集体订正,并说说百分率是怎样计算的。提问: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3)让学生口答第4题,集体订正,并说说百分率是怎样计算的。提问: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复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你认为要怎样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统计时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怎样的作用?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5、6题。(学生做在课本上,老师巡视、指导)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三第7题。(二十九)平 均 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2l页求平均数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8~14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应的平均数。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我们在进行统计或分析统计结果时,经常要用到平均数。(板书课题)这节课,重点复习求平均数。二、复习求平均数1.平均数的含义。 (1)提问: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几个数量的平均数吗? (2)下面说法对不对? ①前3天平均每天织布200米,就是实际每天各织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里没有危险。 2.提问:那么,求几个数量的平均数需要哪些条件?平均数要怎样求?(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做“练—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学生说一说题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提问学生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提问: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列式不一样?说明:按照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正确列式解答。(板书: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的对应关系)三、综合练习1.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算式的,(总路程除以时间等于平均速度)每一步求的什么数量。追问:为什么总路程是140×2?为什么时间是4.5加5.5的和?指出:解答时要认真看题,弄清题意,理解条件和问题的意思。 2.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三人的“平均成绩是110分”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求出另一位同学的成绩是多少分?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追问:110×3表示什么?为什么三人的总分数要用110乘3? 3.做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追问:为什么要用12做除数?说明:要根据问题要求的结果,确定应该用哪个量做被除数,哪个量做除数。 4.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提问:你从图里了解了哪些情况?想到了哪些问题?请大家在小组里估计一下,平均每月水费、电费大约各要多少元,并且说说怎样想的。指名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想法。再让学生求出平均数。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五、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8~10题。

《总复习》教案 篇六

应用题专项练习。

1、杨教授要领会稿费4300元,根据有关规定,超过800元的应按收入的5%交个人所得税,他应交税多少元?

2、京华超市有草鱼180千克,卖出它的后,剩下的草鱼重量相当于虾的90%,超市中有虾多少千克?

3、A、B两地相距800千米,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已行了 ,再行多少千米正好到达B地?(4分)

4、某饮料厂六月份生产饮料180箱,比原计划超产30箱,超产百分之几?

6、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后,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不变的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厘米,剪开的圆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6分)

7、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乙每小时行全程的10%,甲比乙早小时到达A、B两地的中点,当乙车到达中点时、甲车又继续向前行驶了25千米到达C点,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8、一座桥实际造价2100万元,比原计划多用了 ,原计划造价多少万元?

9、扬桥村要挖一条480米的水渠,第一天挖了60%,第二天挖了 ,两天共挖了多少米?

10、一堆煤,第一天运走的吨数与总吨数的比是1:4,第二天运走4.5吨后,两天正好运走了总数的 ,这堆煤有多少吨?

11、两个车间共有150人,如果从外地调入50人到第一车间,这时一车间的人数是二车间的 ,二车间原来有多少人?

12、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先写出切合题意的关系式,再列方程,不用解答)

关系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列方程,不用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一箱香皂,卖去24块,正好是全箱的 。这箱香皂有多少块?

线段图:

只列综合算式,不用计算:

14、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然后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求出正方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总复习 篇七

教学要求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内容:教材第57—59页整数、小数的意义、数位顺序和读写方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5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自然数、小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巩固整数、小数的读写方法,会正确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在以后近两个月的数学课里,我们将进行数学总复习。通过总复习,使我们进一步牢固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为到初中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小学数学总复习分七节内容安排,第一节是整数和小数。今天这节课,首先复习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求大家进一步明确整数、小数的相关概念,提高整数、小数的读写能力。二、复习整数、小数的意义1、整理整数的概念。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里包括哪些数?(板书)谁来说一说,怎样的数是自然数?(板书:0,1,2,3……)你能举几个自然数的例子吗?(板书学生举例的数)数物体时什么情况下要用。表示?提问:你还看出按顺序排列的自然数里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说一说)小结自然数在数物体时表示的意义,说明自然数是整数,并说明以后还要学习比0小的整数。2、学生练习。 做“练—练”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整数,圈出自然数,然后指名学生口答。第2题指名学生口答。 3、整理小数的概念。 (1)提问:第1题里3.26和0.4是什么数? 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第3题里小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2)自学教材。 什么是小数呢,小数可以怎样分类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57页上小数的意义和分类这一部分内容。提问:什么样的数是小数?(板书:小数)它与整数有什么联系?(把整数“1”平均分后得到的)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板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有什么区别?你能举出循环小数的例子吗?它是哪一类小数?(板书:循环小数)你知道无限小数还包括怎样的小数吗?(板书:无限不循环小数)你能举一个认识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例子吗?(板书:π=3.1415926……) 追问:循环小数是什么小数?三、复习数位顺序和读写方法1、复习计数单位和数位概念。 出示小数2034.518。指名学生说一说小数点左边和右边依次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提问:计数单位“一”所占的位置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十”和“十分之一”呢?说明: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提问:谁再说一说上面这个数里小数点左边和右边依次各是哪些数位? 2、整理数位顺序表。 请同学们按照数位顺序,填写教材第58页上的数位顺序表,并分清整数部分的数级。同时用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集体订正,顺次看一看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级。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几?我们学习的整数和小数都是几进制的数?整数部分的数每几位一级,每一级上有哪些数级?小数点开始从左往右有哪些数级?说明:整数可以从高位起,按数级一级一级地读数、写数。 3、复习读写方法。 提问:整数要怎样读数?怎样写数?小数要怎样读怎样写? 4、学生练习。 (1)读出下面的数。 4003 40034003 3043000000 指出:读整数时,每四位一级,每级按个级上的数读,并读出级名“万”或“亿”。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五百 三千五百万三千五百 十二亿三千五百万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后指出:写整数也是每四位一级,每一级都按个级上的写法写,注意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3)做“练—练”第4、5题。 第4题指名学生读数。第5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四、综合练习1、做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 2、做练习十一第2、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五、课堂小结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知识要点。六、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5题。(二)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教学内容:教材第59—60页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练一练”,练习十一第6~10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或把小数化简。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或根据要求截取一个数的近似值。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口算。 指名口算练习十一第6题。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数的改写。(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二、复习小数的性质1、复习小数的性质。 (1)提问:小数的性质是什么?(板书小数的性质)谁能举例说明小数的性质?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写出各数,然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3)做练习十一第7题。 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追问:为什么20末尾的0不能去掉?0.020里小数点后面的。去掉,会改变小数大小吗?为什么? 2、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提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板书:小数点右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左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数的排列,然后指名口答。追问:如果把一个数扩大或者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怎样移动小数点? (3)做“练—练”第3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依次写出各题得数,然后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4)做练习十一第8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三、复习数的改写1、复习数的改写。 (1)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把第(1)、(2)题做在课本上。提问第(1)题的结果,老师板书。提问:怎样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为什么要这样改写?提问第(2)题的结果,老师板书。提问:怎样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指出: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并相应地添上“万”或“亿”作单位,也就是先把一个数缩小一万倍或一亿倍,再写上“万”或“亿”作单位,这样原数的大小不变。有时,根据需要往往要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写近似数一般是看保留位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人的方法求出近似数,并注意近似数要用约等号。 (2)把3.24956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是多少?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要求说明怎样想的。强调保留三位小数时要写出末尾的0,以表示精确度。 2、做练习十一第10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第10题,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板书。注意讲清第(3)题怎样想的。追问:0.5万就是多少?0.6万呢?0.38亿呢?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说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怎样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怎样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9题。(三)数的整除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数的整除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1~18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整除里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2、使学生正确掌握分解质因数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求两个或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按照方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一第11题,指名学生口算。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意义,今天复习数的整除。(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特性的认识,掌握好数的整除的意义及其中的一些概念,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熟练地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二、复习约数和倍数1、提问:什么是数的整除?(板书:整除)如果a能被b整除,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当a能被b整除,也就是b整除a时,还可以怎样说? 2、做“练一练”第l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是整除的式子。指名口答,口答时强调倍数和约数的依存关系。并要求说明其余三个式子为什么不是整除。 3、学生练习。 (1)从小到大写出9的五个倍数。 (2)写出18所有的约数。 学生先写在练习本上,再指名口答。提问: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一个数的约数个数是有限还是无限的?怎样找一个数的约数比较方便?(一对一对找)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找出18所有约数的?三、复习质数和合数1、提问:按照一个数约数的个数分类,除0以外的自然数可以怎样分?怎样的数是质数?怎样的数是合数?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口答。 (1)说出比10小的质数和合数。 (2)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 (3)下面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78 5l 23 57 91 90 3、提问:你能把90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吗?(板书)这里每个因数又叫做90的什么数?追问:一个数的质因数一定要是怎样的数?(要是它的因数,又要是质数。把90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什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什么是分解质因数? 4、做“练—练”第3题。 先让学生写在练习本上,再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结合提问为什么有些约数不是30的质因数。四、复习公约数和公倍数1、学生练习。 (1)写出18和24所有的公约数,指出其中的最大公约数。 (2)从小到大写出4和6的五个公倍数,指出其中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提问:什么叫做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什么叫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做“练—练”第4题。 让学生求出结果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提问:9和8公约数只有几?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什么数?你能举出几组互质数的例子吗?这三组数各是怎样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板书: 最大公约数 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所有除数的积 所有除数和商的积 倍数关系: 小 数 大 数 互质关系: 1 两数之积) 追问: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五、复习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1、提问:在数的整除里,我们还学习了什么知识?能被2、5、3整除的数各有什么特征? 2、做“练—练”第5题。 指名学生口答。让学生找一找哪几个数能同时被2、5、3中两个或三个数整除,并说说理由。 3、提问:上面的题里,能被2整除的都是什么数?不能被2整除的呢?按照能不能被2整除,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追问:怎样的数叫偶数?怎样的数叫奇数? 4、口答。 说出比10小的奇数和偶数各有哪些?六、课堂小结谁来根据黑板上的内容,说一说复习了哪些知识,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七、课堂练习1、做练习十一第12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 2、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15、16题,第17题(3)、(4),第18题。(四)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及运算法则、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5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正确掌握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整数计算法则与小数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进行验算。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复习整数和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加深认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并能验算。二、复习意义和法则1、复习整数四则运算意义。 提问: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什么?谁来说一说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各是怎样的?结合学生说明的意义,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注意减法和乘法举例联系加法,除法举例联系乘法。 2、提问:你能根据刚才整理的知识说一说整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吗? 3、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学生说一说。 减法对于加法、除法对于乘法各是什么运算? 4、做“练—练”第2题。 (1)做第(1)小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加法题和减法题。口答得数,老师板书。提问:计算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有什么共同特点?计算整数减法和小数减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大家把黑板上的加、减算式比较一下,再想一想:整数、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出: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所以整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并且都从个位算起。加法里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减法里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十再减。 (2)做第(2)小题。 指名两人板演列竖式计算,分别做乘、除法。学生分两组,分别完成乘法和除法计算。集体订正。提问:整数乘法和除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乘法和除法计算和整数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出:计算整数乘、除法都要按法则进行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再根据因数里一共几位小数,在积里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来除,同样注意小数点的处理。 5、学生练习。 (1)计算:2637+851 42-7.5 1.4×15 2.4÷12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3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算。提问:谁来说一说,在计算时有。和1时,有哪些规律?三、复习四则运算关系1、整理四则运算关系。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5页上的填充。提问:加、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乘、除法算式之间呢?(老师板书) 2、学生练习。 (1)提问:四则运算的这些关系有哪些应用? (2)做“练一练”第4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四组,分别做前两题和后两题。集体订正,要求说说各是依据什么来验算的。四、综合练习1、口算练习十二第2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口算结果并板书。引导学生讨论,说说每组计算有什么规律。 2、做练习十二第3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题填符号,然后思考在乘法和除法计算里,你发现结果有什么规律?让学生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3、做练习十二第4题。 让学生估计得数,并说明想法。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认识了哪些内容?六、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题和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二第4题。(五)整数、小数的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运算定律、规律,及其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二第6—8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里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口算。 7.2+2.8 4×2.5 8×12.5 3×4 1-0.8 56+44 0.5×0.2 10-3.7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今天,我们复习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运算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学会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方法。二、复习运算定律及应用1、整理运算定律。 (1)出示第66页表格。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板书填表)谁能用数举例并用字母式子来说明加法交换律?(根据口答板书填表) (2)对下面这些运算定律,大家都能这样举例和用字母表示吗?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提问: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乘法的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不同在哪些地方? 2、应用运算定律。 (1)提问:运算定律有什么应用?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这样,就可以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下面就分析一些题里数的特点,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 (2)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出简便计算的依据和为什么这样算。三、复习运算规律1、出示第66页最下面两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填写符号。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指名说一说每个等式表示的意思。 2、提问:你知道减法和除法计算时,哪些情况可以应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吗?指出:计算连减或连除时,如果两个减数先加或两个除数先乘,可以用口算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就可以顺着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反过来看,如果把减去两个数的和转化成连减或者除以两个数的积转化成连除来计算,能直接口算的,可以反过来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看数的特点,再说依据什么来计算的。 4、做“练一练”第3题。 (1)做加、减式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提问:从这里的计算,你发现什么时候可以用这样的简便算法?加、减接近整十、整百……数的时候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指出: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以先看做整十、整日……的数计算,然后根据应该加上的数,确定再加上或减去几。 (2)做乘法式题。 出示乘法题,让学生思考怎样算简便。指名口答,老师板书,井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四、综合练习1、说说下面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简便。 0.8+4.6+0.2+5.4 12.5× 2.5×0.8×4 9.6-5.7+0.4 6.3×1.4+3.7×1.4 25×99 341-103 418+297 159+102 253-98 490÷35÷2 2、改错。 出示练习十二第7题。让学生改在课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改正,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五、课堂小结这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指出:我们在式题计算时,要注意先看清题目,分析数据的特点。如果数据符合一些运算定律或规律,能用简便算法时。一般应用简便算法,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六、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6题后五行。 家庭作业:练习十二第8题。(六)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四则混合运算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9~12题,练习十二后面的思考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算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在复习了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后,我们再来复习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运算的过程中,注意能简便计算的用简便算法。二、复习运算顺序1、提问:在四则运算里,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是怎样规定的? 2、整理运算顺序。 请同学们先看课本第67页上关于混合计算的几个问题,再讨论一下问题的答案,然后告诉大家。 3、做“练一练”。 (1)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做上面四道。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前两题和后两题,完成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注意运算顺序,检查计算过程。 (3)做第三行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奉上。集体订正。三、综合练习1、做练习十二第9题。 (1)做第1小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计算过程,老师板书。追问:能先算1.5-o.5吗?为什么?指出:计算时,不能简便计算的一定要按运算顺序算。 (2)做后3小题。 指名三人扳演,其余学生分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估算,并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 3、做练习十二第1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依次列出综合算式。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要求说一说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四、讲解思考题让学生读题。提问: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根据甲数与乙数的和是345,这道题怎样做比较简便?(列方程)请同学们课后再想一想,试着把这道题做一做。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0题和第11题后三道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二第11题前四道题。

《总复习》教案 篇八

一、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二、知识梳理

(一)古诗词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

1.表现手法

抒情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描写类:动静,虚实,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白描,乐景衬哀情)

其他:赋比兴,抑扬,对比,联想,衬托(正、反衬)

2.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用典顶真等

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课前预习

(一)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

4.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景抒情)

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

6.樯橹灰飞烟灭。   ( 借代  )

7.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白描   )

(二)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借代,对比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代,设问

3.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夸张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双关对偶拟人

5.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

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设问

7.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拟人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含蓄有味。(借景抒情)

2.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典故)

四、考点剖析

《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一)试题类型(常见的有判断手法型、评析手法型、比较异同型)

1.判断手法型

20xx年全国卷一)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归纳答此类题的步骤:

(1)呈现表达技巧的名称;

(2)解说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使用情况。

2.评析手法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第二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第三步)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归纳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分析)

③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主旨)

提问方式:

这首诗(或哪一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3.比较异同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温馨提醒:

表现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

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

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

归纳总结:

1.诗歌鉴赏三环节: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答出规范

2.答题三步骤: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一手法的——运用这一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五、巩固练习:

1.(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比,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总复习》教案 篇九

课 题:

相似形(1)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 知识要点:

1、相似形、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

相似形: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特例:全等形。

相似形的识别: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即(或a:b=c:d),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黄金分割:将一条线段分割成大小两条线段,若小段与大段的长度之比等于大段与全长之比,则可得出这一比值等于0·618...。这种分割称为黄金分割,点P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较长线段叫做较短线段与全线段的比例中项。

例1:(1)放大镜下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似吗?

(2)哈哈镜中的形象与你本人相似吗?

(3)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相似形的例子吗/

例2:判断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是否成比例:

(1)2厘米,3厘米,4厘米,1厘米

(2)1·5厘米,2·5厘米,4·5厘米,6·5厘米

(3)1·1厘米,2·2厘米,3·3厘米,4·4厘米

(4)1厘米, 2厘米,2厘米,4厘米。

例3:某人下身长90厘米,上身长70厘米,要使整个人看上去成黄金分割,需穿多高的高跟鞋?

例4: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吗?

矩形都相似吗?

正方形都相似吗?

2、相似形三角形的判断:

a两角对应相等

b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c三边对应成比例

3、相似形三角形的性质:

a对应角相等

b对应边成比例

c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

d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总复习 篇十

第三课时【复习内容】数的整除,p74页练习十四12—18。【复习要求】1、熟悉有关整除的概念。2、能区分相关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能正确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数的整除概念的区分和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一、自学课本p74—75。二、知识梳理:通过学习回顾师生共同归纳: 1 约数的个数 合数→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 质数 互质数数的整除→自然数 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短除法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奇数 能被2、3、5能不能被2整除 偶数 整除的数的特征

三、了解区分以下概念1、整除和除尽 除尽包括整除,但整除不包括除尽。2、自然数的两种不同分类:按约数个数分,自然数分成质数、合数和1;按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分,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3、质数和互质数。质数指一个数,互质数是指两个以上数的关系。4、质因数和因数。5、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相同点:都是三种方法 排列法一般方法(短除法)特征方法特征方法:⑴如果两个数中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⑵如果两个数互质,它们的最大约数就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四、练习、巩固1、口答p75页练一练⑴、⑵题。2、课堂练习⑶、⑷、⑸题。3、同桌讨论p78页⑿、⒂题。4、作业:⒃、⒄题。5、补充作业:填空:⑴一个数,千位上是最小的质数,百位上是最小的自然数,个位上是最小的合数,百分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其余数位上是零,这个数写作( )。⑵用0、4、5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中,能被5除的有(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有( )。⑶用一个数去除30、45、60正好整除,这个数最大是( )。⑷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323,这两个数是( )和( )或( )和( )。⑸有一个四位数a43b,能被45整除,这些数是(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10篇《总复习》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复习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