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优秀10篇)(最后一分钟朗诵词原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10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一

12点的钟声敲响了,"<>"过去了,心也碎了……

今天是"<>",全世界小孩们的"解放日",对于我来说这是最后一个<>,真的好希望时间永远停留在这一天,让我永远像以前一样,是个孩子,可是。无奈,时间终究是自变量啊。

从开始到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好幼稚!

曾经觉得,不加糖的咖啡好乏味,现在才知道,是自己不懂得品味; 以前认为,在烈日下流汗得滋味很狼狈,如今才明白,是自己不懂得体会; 从来都说,自己没什么优点,至今才发觉,是自己没有懂得欣赏的眼。

曾经,有太多的快乐时光,我没有珍惜。有太多的"<>"我没有去在乎。而现在才后悔----以前浪费了那么多。

童年,童年,这两个令人心醉的字眼;回忆,回忆,即将在一瞬间逝去!

记得吗?那在高山上写下的诗篇;记得吗?那在大海边许下的诺言;还记得吗?那早晨的祈祷与夜晚与童年的海誓山盟。那时的我,不是在每时每刻期盼着快些长大么?可是为什么此夜,我却对我的童年那么恋恋不舍呢?

一个人,面对着镜子仔细端倪。似乎看出了镜中的解释----原来,我真的长大了!

总是不明白, 为什么那些美丽的日子远远的离去了; 无法用言语形容,美好的回忆不能第二次开始; 未曾想过,就这样轻易的失去, 心痛自己只有这样放弃。

哭了,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渺小, 笑了,觉得自己其实还算幸福。

叹叹气,告诉自己一定会长大; 点点头,承认自己还会怕黑; 挥挥手,对所有的回忆say goodbye!

看着天空中那颗最明亮的北极星,隐约能看到未来的轮廓。心里默默的向它许下愿望,----童话般美丽的结局,一定会属于我!

最后一个"<>"过去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二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左权县桐峪中心学校赵红萍

【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这一课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事迹故事----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选文结合时代精神,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了解的当时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过程】

一、激起回忆,引入情境。

1.播放5.12地震图片,配乐解说: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这一天,是大地在咆哮怒吼;这一天,黄莺不再啼唱,花儿不再微笑;这一天,巨大的悲怆覆盖了心脏;无数的生命接受着死神的考验,有些人苦苦坚持等待着冲破黑暗,也有些人已悄然沉睡。

人是如此渺小,却又蕴含着强大的力量。灾难面前,不言放弃,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一曲曲不朽的颂歌。在这一天里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曾经山清水秀的地方——四川汶川;

也正是在这一天里,我深深地记住了一个汶川老师,他的名字就是——谭千秋!(板书: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生平事迹。

二、扣题读书,直奔主题。

1、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请你读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好好读一读。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2、谭老师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这样的姿势?再读读课文的4、5、6小节。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

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已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这意味着什么?教学楼坍塌会有怎样的后果?

4、而此时还有四位学生在教室里冲不出去,其实谭老师本来已指挥学生由四楼的教室跑到了三楼的走廊,刚他听到还有四位学生还在教室时,又由三楼跑到了教室,就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他怎么做的?品味“立即”、“拉”、“撑”、“护”

“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5、如果没有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联系第7小节)

6、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他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7、生字“凹”的字义和书写笔顺

8、这一句话和课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至死都保持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

9、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10、当地震来临,谭老师害怕吗?当教学楼即将坍塌,谭老师想逃离教室吗?如果要逃,他逃得了吗?

一位老师说——(理解“生死攸关”)

获救的学生说——(获救的学生还告诉记者:谭老师身上的血一滴一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几个学生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给他们打气。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更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每隔一段时间,便虚弱地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师引读: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生:让他永生难忘!)让所有的人永远难忘。

11、千说万说,在救援人员、同学和老师和我们心中,他就是一个()、()的老师。

12、你觉得这三个人的话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侧面描写)

三、再读课文,丰满人物形象

1、谭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除了是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他还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再细细地读课文,你还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爱女儿、工作尽责、大公无私、临危不惧、亲切和善„„)

四、总结全文

1、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在生死攸关之际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这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姿势,这姿势是挽救四个学生的姿势,这姿势是谭老师在生死攸关之际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崇高品质,是以学生安危为重、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

质„„)

2、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什么叫“诠释”,生死攸关之际对谭老师来说 “爱与责任” 是什么?

3、这样的老师已经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最后的姿势已成为了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你怎样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的?

4、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场自然灾难前,涌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事迹,谁来谈谈你所了解的动人事迹?

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五、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设计意图】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课文有四处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因此,设计以细节描写为抓手,以“爱与责任”为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以四处“环境和场景描写”及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读中悟情,读中品文,读中懂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时目标。

最后一分钟课文教学反思 篇三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初读反馈,几乎一无所知。课前预案推翻,以“读”为核心,重新作了尝试。

1、初读降低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感悟:

“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4、联系实际,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爱国情怀。

最后一分钟课文教学反思 篇四

一堂好课就应是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但是这堂课,我看不到学生小手常举,看不到学生有急于发言的欲望和冲动,感受不到学生思维的迸发,听不到学生对课文的深刻明白和感悟。因此说呈现这堂课的教学收效是甚微的,不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预设欠主旨

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篇思路严密的、主旨突出的课前预设。这一堂课,我在设计上就没有做到设计的完整性,延续性,预测性。在揭题之后,我先让学生对香港回归,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让学生把自己初读课文以后的体会来补充课题,这是怎样样的最后一分钟。而后我就是准备让学生一节一节地研读课文。整堂课在设计上就只有最外面的框架,而没有资料、章法,没有贯穿一堂课的主旨问题,没有能抓住一堂课的中心词。因此,整堂课上下来,平平淡淡,没有血肉,没有学生激情的朗读和思维迸发。

由此,我想到那些语文大师的课。如王菘舟的《小珊迪》就抓住了两个“跑”。窦桂梅的《游园不值》就抓住了“不值”。大师们抓住了这些词后,透过读文,一步步走进文字,走进作者,再加上教师激情投入,往往在排山倒海之势诠释出文章的魅力,让学生情感充沛,激情四射,让听者啧啧称赞。

二、课堂瞬间欠生成

一名能驾驭课堂的教师就就应具备必须的教学机智。正因借班上课,学生和教师比较陌生,学生到底是一个怎样样的水平,教师该站在一个怎样样的高度来引领学生,准备让学生体会到哪一层次,这就要考验我们教师的潜质和素质了。而优秀的老师往往透过课始的几个问题,就对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选定自己这天的授课方案。这天的这堂课始,学生初课文之后,补充课题。学生们朗读的感受很深,有万众欢腾的最后一分钟,有战争停止的最后一分钟,有令人难忘的最后一分钟,有令人期盼的最后一分钟。学生们很能干,很有自己的读书体会,但是我却只觉得好,想从这些词打开本文的教学,但又不知从何下手,从哪个词下手,只能愣在那里。最后还是选取一节一节地教学。我从这很好的课堂生成点给丢弃了。正因没有强化这些感受,从而读新的句子,硬生生地谈新的感受,致使学生兴趣大减。

三、明白诗歌欠朗读

教育研究认为,“三分诗,七分读”。读是读懂诗最好的手段。但在这天这课中,我很少让学生朗读,其中的几次朗读也只是齐读。朗读不充分,使得学生对诗的明白受到局限,思路没有打开,思维没有发散,无法和作者构成共鸣。正因缺少重色彩的朗读,也使得这堂课缺少了语文味。此刻,各教育专著都提出,我们语文老师上语文课不能丢弃语文的东西,要上出语文味,不能丢弃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朗读。

一堂课下来,一场课后反思下来,我对新课程理念又多了一份认识,也多了一份思考,顿觉受益匪浅。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五

小学的最后一个儿童节过去了,我就要读初中了,心里没有留恋,我的最后一个儿童节。因为早已厌恶了小学生活!

同班同学都是14岁左右的人,在大人眼里还都是一个个小孩子,不懂世事。可是同学之间却已有了另人发指的纷争!

记得读四年级的时候,一个新来的同学,比我大一岁。她是副校长的侄女,同学们都发现老师都是让她三分的。

我和她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本应好好地相处,交换学习经验,却因此发生了“斗争”。

我早上去学校都比较迟,但值日的时候我会尽量去得早些,虽然还是比被人迟,但我尽量多一点的劳动;我在早读课上偶尔也会和旁边的同学聊一两句,但我觉得我大部分还是认真地在读的;我的朋友也挺多的,我有时候和这个玩的时间比较多,有时候和这个玩的时间比较多,也许有时候我不和她玩,冷落了她吧,她表现出种种不满,时不时地斜我一眼,小学生作文《我的最后一个儿童节》。

她抓着这些把柄,向老师高我的状。

那天早晨,她和一些女同学围在老师的旁边,在说些什么!小雅告诉我,他们在老师面前说我坏话。我看了那里一眼,果然,老师正怒火冲天地看着我,平时她对我的印象挺好的,听到他们那么说,当然会很生气了!

我也斜了老师一眼,我也很生气,我觉得我没什么地方做得比他们差,他们没有资格说我!

下午,老师叫我到她的办公室:“今天,徐露告诉我,你平时值日来得很迟,早读课也和同学聊天,而且和同学相处也不好,一下和这个同学好,哪天又和那个同学好,你这样很不对,不仅对你自己不利,也影响了其他同学。我想,这你应该明白!”

一种反逆涌上心头。她又比我好到哪去呢?恶人先告状!老师就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我,她根本没有弄清楚情况!不过,我也没有必要向老师解释什么,解释就是为了掩饰自己,她已经那么认为我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干脆就附和她算了:“对,我就是这样的人。”

“你先回去吧。”

我回到教室就哭了,我觉得非常委屈。看了徐露一眼,她正和一些同学笑着。

我又不哭了,我想,世界本应这样。我仿佛看破了红尘!

第二天,老师把我们和解了。经过这件事,表面是好了,但跟多的是“暗斗”。

在最后一个儿童节,我想起了这件事,我还是很快乐,因为世界本应如此,不是吗?但

更多的是遗憾~~~~~~遗憾我的最后一个儿童节就这样过去了,我不再是儿童了。也遗憾我的小学生涯会这样让我厌恶~~~~~~

语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六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七

不知不觉中,我最后的一个儿童节无声无息的来到了,他静悄悄的来,我们却热热闹闹地把他送走了。

中午(儿童节的中午),我来到课室,哗!班里已经焕然一新了,文艺委员和几个女同学早已把班级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了,我心想:这个六一 一定更加热闹。

上了两节课后,同学们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了,各班的“庆六一”活动终于可以开始了!

文艺委员把所有的礼品摆上了讲台,给每个同学发了礼品,一阵喧闹之后,马上开始了玩游戏的环节,其中“踩气球”是最有趣的一项。作文

游戏开始,我报名玩“踩气球”。我、班长和曾锐锋三人为一组,另一组是陈俊明、龙威和林炜洪。游戏规则是:每个人的每只脚上都邦着两个气球,那一组把对方一组脚上的气球全部踩爆就算胜利,胜利的一组可以得到相应的礼品。

邓我们把气球邦好在脚上,主持人喊了开始后,我马上就遭到了龙威的攻击,可他没踩着,我一脚踩爆了他右脚上的两个,林炜洪又借机偷袭我,还好我闪得快,他只踩到了一个,可又被班长他们暗算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带一片混战过后,场上只剩下我、陈俊明和林炜洪三人,我和陈俊明脚上都还剩下两个球,林炜洪脚上还剩一个。作文

他们两个一起攻击我,我多的始料未及,林炜洪要踩我,却阴错阳差的被陈俊明才破了他脚上的那个,他也出局了,最后只剩下我和陈俊明“决斗”了。

我首先发起攻击,没想到一下就踩破了他右脚上的那个,他也不甘示弱的回敬了我一个,我气也来不及喘一下又攻击它,他又伶俐地躲开了,我与他大战了三百回合,他仍毫发无损,他也伤不了我。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我出左脚去踩没踩着,却踩中了他脚上球的绳子把它的球踩掉了,又出右脚把它的球踩破了,最后我们组因为我的努力获得了胜利,也获得里相应的奖品。

一环扣一环的游戏不断地进行着,从初一(8)班教室里传出一阵又一阵的欢笑与掌声,好不热闹啊!最后的一六一就这样被我们的欢笑与掌声送走了,它是我们最后的一个六一儿童节,也是我们最难忘、最开心的一个六一儿童节!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八

《最后姿势》评课稿

《最后姿势》评课稿1

听了陈老师所教学的《最后的姿势》一课,我的收获很多。陈老师教学风格沉稳,胸有成竹,课堂重点突出,收放自如,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她的课堂上没有华丽的语言,学生们得到的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课文中有三处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陈老师不但让学生勾画出,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关键词句的朗读、想象、体验,唤醒了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画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地震的突如其来和可怕。有效的情境创设,训练了学生读中想象的能力,使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大爱无私的形象更加清晰、高大。

<>本节课陈老师重点在对学生进行侧面描写烘托的指导上。又通过两篇文章的训练阅读,再次感受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品质的'作用。

<>通过反复朗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让学生不但将谭老师的形象与精神印在心中,而且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航向。

《最后姿势》评课稿2

昨天参加了学校六年级同课异构活动课,六年级的郭老师与麦老师上的《最后的姿势》,让我看到了两位不同风格的老师的教学风采。

两位教师都能认真地研读教材,认真地备课,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两位教师都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一张张形象生动的幻灯片,烘托出了地震的可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灾难的无情,凸显了人间的真情,谭老师的大爱无私。两位教师都注重朗读,通过朗读重点语句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麦老师注重学生个体的朗读感悟,而郭老师则注重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两位老师都能运用自身的语言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都注重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同一堂课,同一个教学内容,让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教材处理,折射的是教师本人的教学风采。

针于这两堂课我有两点思考:1、为什么不同的班级,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的语气、语调差异这么大。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从哪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应怎样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应怎样引导学生才能形成自身良好的语感?2、这课书让我们感受到了谭老师舍身救人的高尚品质,我们敬佩他、怀念他,逝者已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能否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身边为了学生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能否引导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我们的老师,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呢?

《最后姿势》评课稿3

按照学校的安排部署,我承担了对张老师执教的《最后的姿势》的评课任务。

首先,我在听课之前解读了教材。《最后的姿势》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xxxx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在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思考很多:

<>

张老师大胆尝试,长文短教,紧紧围绕“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组织教学,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

<>

1.情境创设到位,奠定了课堂的感情基调。

课前的真心话大冒险让学生说出真实的反应及选择。面对危险时,我们必然会做出选择,这时的选择也许不理性,也许不高尚,但都是本心的体现。看似不经意的游戏为学生理解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做了情感铺垫。而后播放地震视频,将学生带入到了震撼、恐怖的地震氛围中去,已深深触动了学生的神经。这比老师任何语言都具有表现力。

2.品词析句有板有眼,真切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中,张老师悉心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进行圈点批注。抓环境描写,抓侧面烘托,引导学生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人格,深刻领悟“最后的姿势”对“爱与责任”的生动诠释。

3.读写结合,大量阅读,落实“语文主题学习”。

紧紧承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再次感受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接着又进行拓展阅读《懒爸爸》《顶碗少年》,领会侧面描写的写法。最后落实读写结合——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位熟悉的人。

<>

1.语文主题学习落实“一课一得”,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思想内容(写了什么),一是表达方法(怎么写的)。但我们更侧重于思想内容,轻视了表达方法。

2.拓展内容的选择处理。拓展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拓展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一课一得”的训练点;拓展内容的选择,应与课文内容从思想内容上有内在的关联,这样便于融会贯通。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九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整合。

在课堂上,让孩子朗读大段的资料,十分费时,而且资料中有有些科学知识学生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明白,并没有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互补的作用。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想资料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总有孩子说:“老师,我家没电脑。”似乎,上网成了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课文,如《鲸》,《最后一分钟》等,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课前预习一部分,有许多孩子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图片,科普杂志等,在一起交流,从而使他们明白,上网查资料比较快捷,但身边的书籍,报纸等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好帮手。此后,孩子们也就不再为家里不能上网而苦恼了,相反,他们查阅工具书的时间反而多起来了。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十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领悟诗的道理。

1、刚开始读诗要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再读时要学生用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理解。"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4、最后联系实际,通过网上搜集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图片等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10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