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月光曲》教案【12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这12篇《月光曲》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月光曲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月光曲》教案 篇一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什么感受?

生4:他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情况下产生?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曲子记录下来?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心情吗?

生1:在幽静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品质和她对音乐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音乐家,他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人,他此时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四、体会月光曲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月光,心情激动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旋律吗?

生:乐曲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能由乐曲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表情和动作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好奇)

听到琴声走近茅屋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

史妹对话进屋演奏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茵”“蜡”“陌”“盲”“键”“粼”“霎”“录”八个生字;理解“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感情上的变化,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事物是实写,哪些是由音乐引起的联想,体会虚实结合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事物是实写,哪些是由音乐引起的联想。

教学难点:

1、理解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能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2、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直入主题(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了。学习之前老师想给一首音乐你们听听。

放音乐《月光曲》好听吗?喜欢吗?

有谁了解这首曲子?谁来说说。指名答。

生答:这首曲子叫月光曲。

生答: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鸣曲。

生答:它是贝多芬创作的。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第26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26、月光曲

二、课题着手 初步感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细心的同学仔细想想,课题轻轻地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答:课文写的是月光曲是怎样创作的。

生答:课文写钢琴家贝多芬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

同学们回答得这么准确到位,想必一定预习是吗?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敢接受挑战吗?

学生雀跃回答。

好。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39页。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首先,我们来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看谁读得好。在读的同时,同学们可以拿笔在文中标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词

第一自然段——班长来读。第二、三自然段——课代表读。

第四、五、六、七自然段第一、二组读。

第八、九自然段第三、四组读。最后一段全班读。

同学自己评价一下,第一遍读得怎么样?还行吧!来,给自己一点儿掌声。

(二)扫除生字障碍

把课文朗读了一遍,同学们有没有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画下来啊?谁来说说,你都划了哪些词语。

点三个同学说说。

展示课件2

来,看看大屏幕,同学们说的和老师整理的一不一样。

这些词语同学们都会读了吗?我们来试试。第三列和第四列的同学来读读。

学生一个接一个:眼睛瞎、幽静、波光粼粼、入场券、蜡烛……

有没有读错的?

全班齐读一次。

文中的生字都记会了没有?有没有用什么巧妙的方法又快又准的记忆?

让同学们说说,并适当补充。

茵:大口一张来吃草 蜡:二十一日有虫来

陌:一百把刀 盲:没有眼睛就成了盲人

键:建设要用钱 粼:海面泛着微波 鱼鳞长左边

霎:有女冒雨而立 录:水冲山倒

(三)整体感知

现在扫除了生字障碍,读文轻松愉快,我们再来看一个课文的情景朗读视频(7分20秒),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展示课件3和课件4

同学们自由朗读,回答:课文讲了月光曲谱成的传说。

回答非常准确到位,那老师想问问什么“谱成”和“传说”。指名答。

谱成:写作乐曲。

传说: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可真可假。

四、走进贝多芬

*学习第一段 走进贝多芬

老师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示范朗读。指名答。

生答:时间、地点、人物。

生答:知道了贝多芬是德国的音乐家,写了很多曲子,月光曲就是他写的。

关于贝多芬,你听过他别的作品吗,还知道什么?指名答。

生答:我听过他的《欢乐颂》和《致爱丽丝》。

生答:他是伟大的音乐家,被成为“乐圣”。

生答:他失聪了还坚持创作。

没想到,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啊!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展示课件5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钢琴家,从小接受父亲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和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在维也纳,后来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自28岁起,他听力逐渐减弱,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生活在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主要有交响乐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

五、课堂总结 课后拓展

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位坚强的音乐家,在他的背后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给大家介绍太多。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同学们回去,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找找更多有关贝多芬的信息,可以有关他的故事,可以是有关他的音乐创作,可以是介绍他的生活情况,等等。我们可以利用活动课继续走进贝多芬,并请我们的音乐老师一起参加好吗?

学生雀跃回答。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啊?指名答。

说得不错!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月光曲,学习了生字词,还没有掌握的生字词同学们课下要多写几遍,并从课题着手,通过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的学习。

下课!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开门见山

播放月光曲。

同学们,还记得这首优美的曲子吗?

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过了,好听的音乐总是听不厌的,它只会让我们的耳朵更灵敏,更具欣赏力。那么你们听明白这首曲子没有啊?要听明白一首曲子,就和要读懂一篇文章一样,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创作的背景。创作的原因。)

同学们都说到重点上了。那么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26月光曲。板书课题。

二、以读促讲 深入分析

(一)第二三自然段段

这篇课文是关于月光曲谱成的传说。这个传说的故事是怎么开始的?

展示课件6 指名答

生答:贝多芬去旅游演出,一天夜晚在河边散步,听到琴声。

生答:贝多芬晚上出去散步,听到了穷兄妹俩的对话。

课文的那个部分讲的是传说的开始?(第二、三自然段。)

全班一起把这两个自然段读一下。

贝多芬听到的琴声是怎样的?(断断续续的。)

什么是断断续续?(时断时续,琴声不连贯。)

为什么贝多芬听到琴声就停下来?

生答: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好奇谁在弹自己的曲子。

贝多芬意外地听到了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他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

生答: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是什么人在谈话?

生答:一对兄妹。皮鞋匠和盲姑娘。

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男生读哥哥的话,女生读妹妹的话,老师来读旁白。

同学们读得很流利。这里兄妹俩的话都是极富感情的,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到情感的变化。

展示课件7

1、示范读:“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先生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同学们,盲姑娘在说这句话是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生答:她想听贝多芬弹琴的迫切心情。

她想听贝多芬弹琴的心情是迫切的,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注意读出她这种迫切的心情,朗读时语气要充满渴望,那么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生答:“多难弹啊”“多好啊”应该重读。

说得很准确,那么请同学来给我们试试。读得可以。再请一位同学试试,不错。全班同学一起把盲姑娘的这句话读一下。

2、妹妹这么渴望听贝多芬弹琴,哥哥听了,怎么说?

生答:“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哥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答:不可能买入场券,买不起。

哥哥心里明明知道妹妹的愿望,可是他无法为妹妹实现,心情又是怎么样?

生答:他很同情妹妹,他也希望妹妹可以去听演奏会,只是家里的条件太差,他失望,很难过。

如果你有弟弟妹妹向你提出要求,你想帮他但又做不到,你会觉得怎么样

生答:很抱歉

那请你读读哥哥的话,把对妹妹的歉意读出来。

指生读。

3、妹妹听到哥哥的话中的不安,她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妹妹的这句话,你觉得盲姑娘是个怎样的女孩?

生答:妹妹很懂事。

生答: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是个很体贴的人。

那她想听贝多芬的演奏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答:不是。

既然不是,她怎么说是随便说说?

生答:她知道哥哥难过,这是安慰哥哥的,她应该是很疼哥哥的。

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妹妹安慰哥哥的这句话。

同学们,盲姑娘把自己的愿望轻描淡写为“随便说说”,很凄楚,包含着对音乐的热爱,更体现出她与哥哥相互体贴,手足之情让人感动。由于国情,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手足之情越来越珍贵。同学们,我们要爱自己的兄弟姐妹。

(二)第四—七自然段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走进去了,他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读完以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可以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展示课件8

1、进了茅屋,看见了屋子里怎样的景象?

生答:茅屋里点着一只蜡烛,床前有架旧钢琴。

这说明了什么?

生答:说明家里很穷。

从哪里看出来?

生答:没有灯,只有一只蜡烛,烛光微弱。

微弱是什么意思?

生答:小而弱

在这样的环境里兄妹俩在做什么?

生答:男的在做皮鞋。弹钢琴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清秀什么意思?

生答:美丽而不俗气。

2、贝多芬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答:他很同情穷兄妹俩,想满足盲姑娘的愿望。

生答:他想弹琴给盲姑娘听。

3、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生答:他弹了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然后又弹了一首。

就从贝多芬的这个举动,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生答:他不仅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他还很有同情心,为一个素不相识的盲姑娘弹琴说明他对贫穷的人很同情。

生答:他很正直,很想帮助穷人。

4、贝多芬弹琴怎么样?课文中怎么描写的?

生答:贝多芬弹得很投入、很纯熟、很有感情。

生答:课文没有直接描写。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答:“盲姑娘听得入了神”,她听入迷了说明他弹得很好。

生答:“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位同学读出了盲姑娘的话,找得很准确。

纯熟是什么意思?(技术熟练)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心情怎么样?

生答:激动、惊喜、赞美。

同学们要注意读出这种心情。指生读。全班读。

5、学生提问: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要再弹一首?

小组讨论。指导。指名回答。

生答: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热爱音乐。

生答:因为贝多芬同情她。

生答:因为贝多芬遇到盲姑娘就像伯牙遇到钟子期一样遇到知音。

……

肯定学生的回答。强调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和理解是贝多芬创作的感情基调。

(三)第八至十自然段

再弹一首,下面弹的是哪一首啦?(生:月光曲)也就是课文的高潮部分。在优美的环境中,贝多芬创作了《月光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

示范读第八自然段。

这一段意境优美,朗读时应是徐缓、抒情的基调。指导学生读,个别读,分组读。

贝多芬按起了琴键,这时月光曲诞生了。指名读第九段。这一段是如何表现月光曲的琴声的?有直接描写节奏和旋律吗?

生答:没有。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现出来的。

当琴声轻松舒缓的时候,皮鞋匠联想到什么景象?当琴声渐强发展的时候,皮鞋匠联想到什么?当琴声高昂激越的时候,皮鞋匠又联想到什么?

生答: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

皮鞋匠的联想勾勒了月光曲景象的三层变化: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起,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这些也正是月光曲的三个乐段:轻松舒缓,渐强发展,高昂激越。

展示课件9

皮鞋匠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么?课文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生答:“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到……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是虚写的。

生答:“皮鞋匠看看妹妹……到……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实写 。

生答:她仿佛也看到了……是虚写。

盲姑娘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实在事物。“她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到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再一次听得出了神说明贝多芬创作成功了。

同学们,不直接描写,而采用虚实结合,有什么好处?

生答:这样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等等,还能是文章更具体,形象……

补充指导。

全班朗读最后一段。展示课件12

陶醉、苏醒分别是什么意思?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文中指兄妹在美妙的琴声中回过神来。

这两个词说明什么?

生答:也说明贝多芬创作成功。

思考月光曲是怎样被记录下来的?

生答: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

为什么要飞奔?

生答:因为是即兴创作的,不赶快记下怕忘记。

三、回顾课堂 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这一课已经学完了。我们了解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知道了他的其中一首名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他有一个信念:音乐应该为大众而做!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啊!

希望同学们课后背诵第九段,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多听听贝多芬的音乐。

四、板书设计

《月光曲》教案 篇三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会生字新词,会用“格外、仿佛”等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1、播放录音《月光曲》。这就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钢琴曲《月光曲》。你在曲子里听到了什么?你听出贝多芬的心声了吗?

2、简要介绍贝多芬及其《月光曲》。那么,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6课。

(读课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节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做上记号。

3、交流,把课文分成两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读这一自然段,把两句话的意思合成一句话说: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2、四人小组合作读第2~10自然段,在组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五、处理第一次弹琴,使学生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初步认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

1、过渡:

贝多芬两次为兄妹俩弹琴,请打开书,快速找到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第一次弹曲的情况。

2、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为兄妹俩弹了第一首曲子?

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讨论。

(提示学法:抓住事情发展变化,体会人的思想感情 。)

4、指名回答问题。

5、练习:

⑴ 哥哥妹妹对话。

(体会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使贝多芬感动 。)

⑵ 盲姑娘听曲后的话。

(激动,懂音乐使贝多芬激动,找到了知音 。)

《月光曲》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 -月光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月光曲》音乐起)齐读课题:“曲”是什么意思?

2、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相机教学§1)

3、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相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4、过渡: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交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出示§9:(指名读课文)

(1) 这段写了什么?(大海和月光的变化)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2) 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相机出示课件)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 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读课文§9末)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4)教师小结: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 -月光曲》。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荡)

(5)系统练说: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 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6)是这样的音乐(指板书)引起了这样的联想(指板书)。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不过我想: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象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音乐欣赏)

(7)想象练习:你听着这首曲子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1) 有感于知音: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2) 寄情于月光: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出示朗读第8小节)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练说:

五、课外延伸:

1、教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网络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点击网络)介绍:他的乐曲热情激昂,像一团熊熊的烈火,迸发着炽热的激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学习,你结识了谁?对他有哪些了解?

2、背诵《月光曲》的内容(§9)(伴《月光曲》)

二、写作迁移:

1、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联想到的事物?

2、写作练习: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3、组织交流。

三、巩固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指读

2、引导学生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对字词进行分析比较。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月光曲》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地月光,心情激动地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地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地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地,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地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地旋律吗?

生:乐曲地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地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地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地表情和动作地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地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地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地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月光曲》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初步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要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谈话,引出关于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及《月光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字词。

蜡烛 陌生 琴键 恬静 陶醉

记录 莱茵河 入场券

盲姑娘 霎时间 微波粼粼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思考: A、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兄妹弹奏曲子的?

B、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

1、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热爱音乐)

理解:在盲姑娘说这句话以后,哥哥的心情会怎样?(难过、无奈)

姑娘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什么?(真的随便说吗?)

出示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朗读对话,做到有感情朗读。

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课文过渡:贝多芬一共为盲姑娘弹了多少首曲子?当弹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的心情怎样?(引导找出相关句子)

请学生读盲姑娘的话,体会。“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然后盲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 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再说贝多芬曾经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穷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他很激动,也很同情穷兄妹,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四、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月光曲》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习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习: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 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 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 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指名读。

⑵接读:

女→男→全班。

⑶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习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板书】

乐曲联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案 篇八

一 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听音乐吗?

生 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想听吗?

师:听!(播放音乐)

师:这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世界音乐巨匠贝多芬创作的曲子,传说,这首曲子背后还有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师:(播放完音乐)好听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大家都预习课文了 ,谁来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

二 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通过预习,生字都认识了吗?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 1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2 文中哪段话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学生读)

3 拿起笔来画下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师: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呢?小组之间交流交流,能小组解决的自己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给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师: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生1、生2 、生3 、(随着学生说,教师板书问题)

师:有问题说明你们预习课文时用心的读书了,这个习惯非常好。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三 深入研讨

师:文中哪段话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使他创作出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

生:第三自然段

师:你认为是兄妹俩的对话打动了他的心?谁愿意读读这段对话,来打动贝多芬的心?(两位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兄妹俩的对话中,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师: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 我听出了这个小姑娘非常想听贝多芬弹奏。

师:你从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生读

师;贝多芬听出了姑娘的渴望。谁还想读?( )读出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打动大音乐家?

师:一个小姑娘家如此喜欢音乐,如此渴望听到他的弹奏,听到这里,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板书)

师:从兄妹俩的对话中,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

生:他们家很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

师:同学们都通读课文了,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你还感受到他们家穷?

生: 、

师: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在家境如此贫寒的情况下,却依然热爱生活、依然热爱音乐,贝多芬的心再次被打动了。除了这些,敏感的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兄妹情深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 、

师:能够听贝多芬弹奏是盲姑娘梦寐以求的事,她为什么却说”随便说说”呢?、

生 、

师:多么感人的手足之情呀! 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分角色读读这段话,好吗?(找生分角色读)

师:多么懂事的姑娘呀,假如你就是站在门外的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找生说)

师:是呀,听到这里,贝多芬被这对穷兄妹深深地感动了。(板书:感动)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这一生,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课件出示)

正如你们所想,贝多芬推门进去,为盲姑娘弹奏了一曲,听了他的弹奏,盲姑娘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弹得多纯熟啊!、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假如你就是这位盲姑娘,你会怎么说这句话?

生 : 读

师: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什么呢?

生:激动、惊讶、怀疑、受宠若惊、

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呀!让我们把理解放在文中读出来,好吗?谁愿意读?

生1 读 生2读 生3读

师:是呀,盲姑娘非常的激动,此时,盲姑娘已经判定眼前这人就是(贝多芬)。为什么?、

生:他谈得纯熟、有感情。

师:是的,贝多芬弹奏不仅仅凭技巧,更重要的是他赋予乐曲深深的感情。盲姑娘听出了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浓浓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这样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交流的人,这个人就是(盲姑娘),盲姑娘就是他的(知音),知音难觅呀,此时此刻,贝多芬的心情一定会非常的(激动),板书。此时,对于贝多芬来讲,告诉盲姑娘是谁重要吗?重要吗?他只想(为盲姑娘在弹奏一曲),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望了望站在身边的穷兄妹俩,贝多芬有所触动,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之间互相说说。)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吧。此时他会想、

生 1 、生2、生3 、

师:是的,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穷苦人作曲,为知音作曲。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他激动的心情。他的优美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文中哪一段写的?(第九段)

师:谁愿意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皮鞋匠在这优美的琴声中,看到了什么?

师:皮鞋匠看到了什么呢?

生:、

师: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是:皮鞋匠看到的就是月亮和大海的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其实也就是贝多芬内心的(思想感情变化)

师: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由轻到重,

师:会读吗?自己试读。(多找幾位同學感情朗讀)

师:联系上文,哪句话写贝多芬的触动?哪句话写他的感动?哪句话写激动呢?

生答

师:是呀,贝多芬由最初的触动,到后来的感动,当他的感情变化到了高潮时,便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月光曲,还想听吗?好,听,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播放乐曲)

师:好听吗?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今天的课,一个作业,把你看到的景象写下来或者画下来,好吗?

《月光曲》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

3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等词语造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思路;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第二大段的第二层,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特别是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分清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

2难点:课文中对《月光曲》内容的描述,意境较深,是本文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1生字词幻灯片若干张。

2图画幻灯片三张:

①贝多芬在茅屋中弹奏《月光曲》;②平静的大海;③波涛汹涌的大海。

3小黑板一块,上写“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洒遍了银光”、“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等词语。

4放《月光曲》的音乐录音两段。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分析课题,检查预习,处理生字词,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全文。

2分析阅读课文,从开头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使学生知道贝多芬同情盲姑娘;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二、教学过程

1分析课题(板书:28月光曲)。《月光曲》是本课的课题,它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曲的名字。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

2检查预习的情况,提出生字、新词进行教学。本课的生字词共有10个,通过字词幻灯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音、字形、笔顺和字义掌握的情况。其中“芬、谱、茵、键”都是声旁直接标音的形声字;“幽”的笔顺较难(丨幽);“券”容易和“卷”混;“幽静”、“恬静”、“陶醉”等词语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进一步讲解。

3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4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质疑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准备。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什么是传说?

(2)贝多芬刚弹完一首曲子,盲姑娘怎么会知道他就是贝多芬呢?

(3)盲姑娘眼睛是瞎的,怎么能看到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

(4)为什么贝多芬弹完第二首曲子,没有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去了呢?

5阅读第一段课文。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一段简单介绍了《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重点读最后一句话。

提问:

(1)什么是传说?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应该写什么?小结:“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这一段写了“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应该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了。全文从这里分为两大段。

6阅读第二段,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提问:

①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琴声?“幽静”是什么意思?(板书:听到)

②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当贝多芬听到别人弹他的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他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近)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什么?(板书:听到)

②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进)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妹妹的话,要读出那种想弹而又弹不好,感到为难的语气和渴望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感情。哥哥的话,“是啊”,语气中充满对妹妹的爱和对妹妹的歉意;“可是”后面的话,他不忍说出,语气中带有不满情绪。妹妹安慰哥哥的话,要表现出她很懂事,可是心里也很难过。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茅屋的情景,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怎么样?

②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这时,他的心情怎样?

(4)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指导朗读: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问话。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这句话充满了热情,态度非常诚恳。

(5)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盲姑娘听到贝多芬弹琴,心情非常激动,她马上想到了这是贝多芬在弹琴。

提问:

①在贝多芬弹琴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入神”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弹完一曲时,盲姑娘是怎么说的?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盲姑娘赞美贝多芬的话。要用赞赏的语调来读,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读得高一些、重一些。第一句还在回味刚才的音乐突出一个 “熟”字;第二句感情越来越激动突出一个“深”字;第三句猜想到为她弹琴的可能是贝多芬本人,第一个“您”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表现出惊喜的心情。

(6)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提问:

①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赞美的话后,为什么又给她弹一曲呢?他可能是怎么想的?(板书:听到再弹)

②贝多芬再弹一曲,弹的是哪一首曲子?

小结: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促使他走进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兄妹俩是那么喜欢音乐,又是那么可爱,可是穷困得连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这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弹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把全文读完,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美和《月光曲》音乐的美,使学生知道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2总结全文,使学生掌握全文的思路并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布置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用幻灯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2)朗读学过的课文。

2继续阅读第二段课文。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

提问:

①课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光?(指名学生背李白的诗《静夜思》。)

②这时茅屋里是什么样的情景?按照图画描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茅屋内的情景。(用幻灯揭示图画①)

(2)指名读第九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兄妹俩听《月光曲》时的情况和《月光曲》的内容。

提问:

①“好像”是什么意思?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好像看到了什么?按照图画描述月光照耀下海面的美丽景色。(用幻灯揭示图画②)(出示小黑板,根据提示的一组词语,想象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的景色。)

②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真的看到大海了吗?(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指导朗读,表现出大海的平静和美丽。)

③海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按照图画描述大海波涛汹涌的情景。(用幻灯揭示图画③)(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指导朗读,表现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激烈变化。)

④贝多芬弹的曲子开始是那样优美平静,为什么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谁能体会一下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⑤妹妹在听《月光曲》时的情形怎样?“恬静”是什么意思?⑥妹妹是个盲姑娘本来看不见,课文中怎么说看到了?

(3)齐读第十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

提问:

①“陶醉”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去谱写《月光曲》?(板书:飞奔)小结: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画和欣赏音乐,我们好像和兄妹俩一起听到了贝多芬在演奏《月光曲》。贝多芬的音乐是那么美,那么富于变化,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音乐表现出来了。贝多芬的音乐使我们想象出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壮阔的景色,我们也像那兄妹俩一样,被动人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真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月光曲》就是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情况下谱写出来的。

3再次让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的重点部分,从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以这部分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实在的事物:蜡烛、月光、窗子、茅屋、琴键以及贝多芬弹琴发出的琴声等。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皮鞋匠和盲姑娘听贝多芬弹琴时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象等。

5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概括段意:第一段:简单地介绍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第二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归纳主要思想内容:这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的意思”。

(2)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造句。

附板书:

月光曲

听到 听到 听到

走近→走进→再弹→飞奔

《月光曲》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自学生字新词。

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思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

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投影片剪辑录像。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钢琴曲—《月光曲》。(放录音)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又叫什么名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齐读课题。

二、自读悟情

1、出示自学提示: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想象描绘的景象。

(2)《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3)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生读第9自然段,谈《月光曲》的内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教师随机板书)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2)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兄妹俩)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把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句子划下来,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师: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有力快速高昂激荡)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由读—欣赏录像剪辑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诵读—教师随机示范—评读。)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你听了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4)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引导感悟"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

(5)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穷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6)指名说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三、课外延伸:

1、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仿写练习: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四、作业:完成仿写。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柔和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荡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莱茵河、霎时间、波光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让学生在丰富的、优美的文字中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难点是领悟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二、预习探究

1.读课文,熟悉生字生词。

2、说一说《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3.《月光曲》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检查自学情况。

师:(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提问:《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围绕着《月光曲》,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三、合作交流

一、分组讨论交流,把本文分3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交代了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第三部分(第7--10自然段):《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二、检查分组合作交流情况学习第一部分。

指名读第1自然段。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第2自然段,弄清楚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了什么?

(2)为什么引起贝多芬的注意?

(3)想象茅屋里的情景。

(4)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贝多芬怎么想?

检查第三部分交流情况

1、读段落,思考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兴奋,他心里怎么想?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造出《月光曲》的?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有怎样的联想?读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品读感悟

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想象小屋子里有什么情景?人物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2、交流。

3、指导读第9自然段。

(1)哪些是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是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2)体会情景。

(3)把这些联想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六、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首尾照应

1、读最后一自然段,兄妹俩的神情怎样?这是贝多芬心情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2、与文章开头怎样照应?

3、品读重点句段,感受文章中的美有哪些?

(人格美、艺术美、文字美)

拓展延伸

1、摘录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欣赏《月光曲》的感受

3、阅读《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听:弹琴谈话

贝多芬弹:一曲又一曲(实写)

记:《月光曲》

皮鞋匠、盲姑娘陶醉(联想)

《月光曲》教案 第十二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任务导向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音乐名曲《月光曲》、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我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兄妹俩:听琴声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融入想象)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贝多芬:弹一曲

创作《月光曲》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七、教学反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2篇《月光曲》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月光曲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