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9篇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端午的鸭蛋教案的写作思路。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入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教案《第17课.《端午的鸭蛋 》教案》。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航

1、出示目标:

①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②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③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①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②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③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3、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二、预习文本,诵读指导

字词积累

三、探究展示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2、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3.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4、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5、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6、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四、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六、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主要内容与民俗有关,旨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间文化,通过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韵味。

【学情分析】

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独特体验和看法。但他们对传统文化却相对疏远,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可见,老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生字词,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情韵,理解作者在自然而然抒写独特感受的妙处;初步了解保护地方特产和民俗文化的法规知识。

2、过程与方法:从本地端午习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品味语言,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讨论交流中理解鸭蛋中蕴含的情感;通过反思家乡民俗,提升文化传承意识。

3、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初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商标法》的相关条款。

【教学重点】

认真品读,感受作者情感和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作者汪曾祺;预习课文,掌握文中生字生词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自己的家乡端午节习俗、家乡土特产等;教师打印《商标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涉及到特产或节日民俗保护的有关条款(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星期六,本该放假,我们为什么还要补课?(学生回答)对,今天补课就是为了端午节能放大家回家过节。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不同说法,但更多人比较赞同的是: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名臣、伟大的诗人屈原。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诗人节。我们这里的端午都非常隆重,而且有很多习俗,谁来说说有哪些习俗?(学生发言)。在中国,是不是每个地区端午的习俗都一样?(学生回答)不一样,比如江苏省高邮一带的习俗就和我们本地的有较大区别,那里的端午与鸭蛋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去感受作者家乡的风俗,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思。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17课。

二、感知与品味

(一)明思路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全文是否只写端午的鸭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否;课文分别写了家乡端午的风俗、家乡的咸鸭蛋、端午的鸭蛋。(屏幕展示)

2、作者家乡高邮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你认为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习俗略;屏幕展示习俗图片)

3、作者将吃“十二红”放在各种习俗之后,将介绍家乡的咸鸭蛋放在端午的鸭蛋之前,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交流后明确:这样安排能很好地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

(二)品情思

(人们都说汪曾祺是美文家、美食家,他以优美的笔法抒写美食之精华,风格可谓别具一格,看似寻常事物,只要用心品味,定能品出物外之味。)

读课文2—6段,勾画富有情趣的语言,说说作者在鸭蛋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思?用“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汪曾祺(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短语)的情思”这个句式表达出来。

(分组完成:1、3组重点品读2—3段,3、4组重点品读4—6段,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品味)

学生交流: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汪曾祺(如深深的自豪感、热爱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思念家乡等等)情思。

(三)嚼语言

读课文2、3段,谈谈你对课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交流明确:多用口语和方言,适当以文言和古诗句点缀。语言平淡有味,不乏幽默。

三、拓展延伸(屏幕出示)

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与表达思乡之情有关的古诗句。

例如以下古诗中有关诗句:

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

杜甫《月夜忆舍弟》

2、想一想,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这些特产如何推广和保护,可能会涉及到那些法律条款?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诱导点拨(《商标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3、请分别为家乡的某一特产或高邮咸鸭蛋各拟一则广告。

五、总结本课(屏幕出示)

结语:现代社会中,我们可能更多地注重外国节日和文化,常常忽略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自己的民族,没有理由不热爱这个民族的文化。其实,只要我们用心体会,自然就会发现自己民族文化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了解、关心自己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更要做好我们文化的传承人。

六、布置作业

搜集、积累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和对联。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五

针对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可以说,这种对话(阅读)是以情感作为核心的。在《端午的鸭蛋》这一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与文本的对话——挖掘情感。“文章非是无情物”,一篇文章,往往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因此,不论教师或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势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情感共鸣。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调动情感

学生在具体阅读时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文章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存在较大的距离,这常常会阻碍学生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文本作者的感情。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同化情感

对话阅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是一种互动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这也体现语文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鸭蛋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感受本文的情趣。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挖掘深刻的主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说风俗——看风俗——品风俗——写风俗——留风俗

具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说风俗

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哪位同学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家乡的节日都有哪些风俗?(学生回答)导入:现在,我们来一同走进《端午的鸭蛋》,看看作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粗读文本:看风俗

(1)跳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有哪些风俗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有关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2)家乡的鸭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自由发现并说话,学生可能会说:双黄的,质细而油多,黄白柔嫩,历史悠久有趣的等等。在学生发言之后,老师综合全篇,归纳全文内容(多媒体显示板书)

三、精读课文:品风俗

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出色,那样富有情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大声地读一读,仔细地品一品。(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找、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教师的示范朗读,以此来达到对文章情感把握以及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初步了解。)

教师归纳:

情感:由衷的赞美、自豪,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四、体验生活:写风俗

教师过渡:小小的鸭蛋饱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拿起笔,就我们刚才说到的家乡的风俗写一个小片段,尝试一下能不能将家乡的风俗写得像《端午的鸭蛋》那样富有情感,富有生活的情趣。(这一环节可通过学生的写、谈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凡生活的美点,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留风俗

端午节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是如此的富有情趣,让人回味。可惜的是,我们这个传统的节日,却已被韩国列入他们的国家遗产名录,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你有何看法?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看法后,教师评价、引导:我们应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因素,我们自己本身有没有存在问题?当我们在崇尚过洋节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当然,我们不是反对过洋节,只是我们在过洋节,在接受洋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能在洋文化的大潮中迷失自我。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国家的未来在我们的身上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振兴中华的责任,所以老师希望我们同学首先记住这些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多媒体出示我国传统节日的画面),了解这些节日蕴涵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并发自内心的热爱它们。最后我想以这样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多媒体显示):传承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魂。(师生齐读)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4、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一、课前延伸

资料助学:

1.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2.关于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人认为它源于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汨罗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请你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诗词等;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

门méi( ) jí( )贯 xiāo( )药 大jīn( )

车yìn ( ) yān( )渍 城huáng( )庙 手 wàn( )

náng( )萤映雪 门kǎn( ) jiáo( )石灰 系( )百索子

用酒和( ) 掉色( ) 苋( )菜 络( )子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思考: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作者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二)合作探究 体味情趣

1.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记?(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

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进行阐述。(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2.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3. 四、五两段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4.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相应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5. 组内交流预习中的疑惑,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精讲点拨 领悟端午。

(四)拓展阅读 体悟端午。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八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传统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设计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尤其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客观正确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要让学生长有所进,短有所补。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

4、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作者汪曾祺的资料,最好能阅读几篇他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包括特产、地理风貌等。

自主合作小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最好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比如,谁打字速度快,谁查找资料快,谁的脑筋灵活,谁参与意识强等等。

教师根据内容要求,制作相关的资料库和站,设计教学情境和导学策略,准备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述写过程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教师边讲边展示端午节标志性的图片,如龙舟、粽子等,学生边看边听,饶有兴趣。)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两分钟快速阅读,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解决。然后每组推荐一人朗读一个自然节,注意字音,尽量读出语调、感情,其他同学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屏幕显示原文,配乐,标注相应的注音)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告诉我你对这篇文章的感觉?

文章出自谁的手笔?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理由是什么?

(对于沈从文的介绍可以放在站上,课上可以略过不提)

(语言风格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教师率先举一个例子,如分析曾经沧海难为水文白夹杂,让人忍俊不禁,增添幽默与趣味。综合学生们的发言,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

师生共同小结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同学们刚才所推崇的句子,其实基本上已经把这三种追求体现出来了。

三、研讨与探究

师:在作者的家乡高邮,过端午有什么风俗?作者写风俗,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怀念家乡的感情(不做硬性要求)

师:十二红里为什么会有鸭蛋呢?鸭蛋有什么特点?

生:鸭蛋黄是红的。

蛋白柔嫩,蛋黄通红,油多且细腻。

师:我们知道汪曾祺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在这部分内容中,你能找出一个例子吗?(小组探究)

生:吱──

师:作者在介绍自己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你能举些例子吗?

生:侧面烘托,引用古籍,正面描写。

师:作者在写这些内容时,你觉得他融入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师:鸭蛋除了吃,还能玩。文中提到了鸭蛋络子,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讲究吗?

生:(看书,简要描述)

师:为什么作者对如何挑选鸭蛋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呢?这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师:可以说,这是小事情,大态度,一种对待平常生活的态度。在我们平淡的生活里,同样有韵味有情致,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乐趣的慧眼,生活就会充满趣味。

四、拓展与体验

师:我们知道了作者汪曾祺小时候是怎样过端午的,你知道你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吗?你还知道有关端午的哪些知识?(上网看端午)然后告诉我,端午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畅所欲言)

师: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对于这些节日,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上网看新闻)

生:(学习小组讨论)

师: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播放视频)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 理解文章于自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以合作探究及练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感受文章的韵味和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刚过完端午节,在享受快乐之余,也深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现在让我们看看江南的节日和我们有何不同。(板题)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3、拟写广告词

好的东西,应该让所有的人知道。请大家拟写一则广告词来向外界推荐。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选择一样家乡的名有特产为它拟写一则广告。

四、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9篇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端午的鸭蛋教案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