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15篇(夜书所见面试教案)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以下这15篇夜书所见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夜书所见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一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初稿

执教者:瑞安实验小学 曾晨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师板书:所见)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生:看见。

师:对,“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师板书:看见)师:这个“见”还有什么意思?

生:听见。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这里的书选哪种呢?

生:(1)写,记录。

师:把它装进题目里说一说,试试,大胆地把自己的的意见说出来。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再请生说)

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看见和听见的,就说得更完整了。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书放到前面说更顺。

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师:你们刚才听说的就是这个题目的意思,我们再把题目读一下。

师:如果在这里加个顿号就更好了。师:是夜里,如果轻轻地读就更好了。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读之前,这个字要注意一下。(师板书:挑)

师:读诗之前,老师有两个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

师:挑是提的一种动作,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

(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师板书:促) 你再读一下。(生读对了)师:掌声送给他。

师:能放到词语里读吗?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古时候蟋蟀、蛐蛐叫促织,这里还有个故事呢?愿意听吗?……

师:还有谁愿意读吗?

师: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差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试一下吧。

师:你把停顿读得特别棒,有诗的味道了。

师:相信每个孩子都读得很棒,我们先请男生读读师:我给你们打满分,女孩子试试看,加油。师:读得越来越有诗味了,也给你们打满分,老师也想读了,可以吗?

师:读得有点诗味了,我们还可以读得更好,理解了古诗就能读得更好。

师: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生:捉蛐蛐。师:用诗里的话就是——儿童挑促织。

师:(师板书:—灯) 这里的“一灯“是哪里的一灯呀?(师板画篱笆)

师:它的里边不可点灯,旁边可以。

师:还有哪首诗学过“篱落”。

师:月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师:看到的说了不少了,还有听到的吗?

师:“萧萧”是什么呀?(师板书:萧萧)师:不仅有萧萧的风声,还有什么?

师:老师还有个疑问:“儿童挑促织”到底是不是作者亲眼所见?不管是不是,都要从课文里找依据。师:他到底是看到什么,才知道有“儿童挑促织”?

师:他看到篱笆旁有一盏亮着的灯,才知有儿童在捉蛐蛐呀。原来后一句,要先解释“夜深篱落”,再解释“儿童挑促织”呀。

师:逐字逐句地把这首古诗读好、读得美美的。

师:萧萧是一个拟声词,是风的声音,风有时候很柔和,比如说习习的凉风;风有时候很凛冽,比如说呼呼的寒风。秋天的风吹过来有什么感觉?

师:秋风不那么凛冽,但已有一点冷冷的感觉。师:那这样的风怎么读出来呢?

师:可以读得轻,还可以把音节拉长一点

师:萧萧的风吹到梧桐树上,会怎么样呢?

师:秋风像蝴蝶一样落下来,也许它们在树上摇摆,发出沙沙的声音,风吹过树叶,它在沙沙地响。也许像同学们所说,树叶落下来,发出“蔌蔌”的声音,这就是“萧萧树叶”。

师:你们把秋天的寒意都带过来了,加上“江上秋风”,谁也能这么读。

师:江上秋风带来阵阵秋的寒意,诗人感受到这些,他想到了很多。自己的家乡在福建,可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经好多年没回到家乡了。他很思念自己的家乡,叶绍翁对于这个村庄来说,他的身份是什么?

师:他只不过是这里的一个客人,这里不是他的家乡,对于这样的夜晚,他怎能不动感情。

他动了什么情?

师:怪不得他觉得这树叶这秋风都送来了阵阵寒意。同学们,他仅仅是身体寒吗?还有什么?

师:是呀,还有心寒呀,把诗人的心情带进去读了:萧萧……江上……

师:对于诗人来说,自古逢秋悲寂廖,秋天是个悲伤的季节,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是个好玩的季节。师:紧张、高兴、激动的时候,我们说话的速度就会——快。

师:可是我就是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他只不过是看到了篱落、一灯;他怎么就猜到儿童在挑促织呢?师:他可以猜他折纸飞机啊什么的,为什么非猜他们是捉蛐蛐呢?

师:他肯定也有过这样的经验,他想到小时候也捉过蟋蟀,也那么开心的时候,那该怎么读?

师:想到往事那么开心,却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只有那篱落陪着他,还有其他体会吗?

师:都把这种感情带进去读好吗?

师:加上音乐读读。

师:在这样一个秋夜,诗人忽喜忽悲,所以读的时候也有快有慢。

师:平时回家多读、多写、多动笔,你们的语文一定能学得很好。

夜书所见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2、感受诗人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感受诗人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流利、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让学生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一起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体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

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做几次,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说说怎样才能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夜书所见教案 篇三

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

(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 ”画下来。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5、学生汇报。(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

(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7)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pck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居民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自由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齐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质疑:①“知”字是什么意思呢?(料想)

②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在玩些什么呢?

(4)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根据刚才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引导:在翻译古诗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翻译时可以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pck分析: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师配乐范读。

2自由读,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3、男女赛读。

4、游戏背诗:师说出诗中的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5、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6、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7、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

pck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古诗教学也应注重积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pck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四

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

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

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

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

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

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

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他动了什么情呢?

生:心情

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

师:再请个同学说说。

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

生:很开心。

师:那诗人看到这些小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

生:自己的家乡。

师:他前面的感情是什么情?

生:思乡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思乡之情一起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接着孩子们背诵古诗。

一堂课在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中结束。

你可以使用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

博客手拉手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夜书所见 篇五

诗词概述:《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叶绍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词原文: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诗词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⑥动:打动

诗词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声,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词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赏析:

一、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二、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字句斟酌: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所著《四朝闻见录》,记述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闻趣事及“庆元党禁”始末,可补正史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代表作: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嘉兴界》

【宋】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田家三咏》

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敬陪直院右史上已后一日西斋之集 。

清时天上诏书稀,曲水从游许布衣。

插羽满浮寒食酒,倚栏同忆故山薇。

碧桃绕观春风静,柔栌摇汀夕照微。

慨想兰亭如昨日,沙鸥飞下钓钱矶。

《田家三咏》

叶绍翁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田家三咏》

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汉武帝》

叶绍翁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人世团圞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和葛天民呈吴韬仲韵赋其庭馆所有

江远潮痕细,城回路势斜。

竹行穿砌笋,风堕过墙花。

篆叶虫留字,衔泥燕理家。

主人清到骨,相对只杯茶。

夜书所见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促、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以读激趣,以读代讲。

教学学法:

自读自悟,自主领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聊一聊,激诗趣。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学生展示《卜算子咏梅》、《中秋月》、《月下独酌》、《渔歌子》等诗词。

二、猜一猜,解释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1、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合标注出来。

小组间交流。

集体交流。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3、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景——冷)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

4、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的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5、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6、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事——暖

四、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3、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板书设计:

景——冷

夜书所见思念家乡

事——暖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七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 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滘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莞人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设计意图]

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设计意图]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

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

思想的积累。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最后,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并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古诗的理解有所加深。

八、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

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请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这时播放音乐,渲染气氛)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随着音乐,学生容易进入古诗的意境,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秋风的凉意,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和思乡之情。并请班上的新莞人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滘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触动了学生那根思乡的弦,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还重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同时,还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多读,多记,拓展文本,丰富学生的积累。朗读古诗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在朗读方面还缺了一点感情,因此,在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多加指导,深入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句时还不够透彻,有些蜻蜓点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结合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加探索,多向别人请教,仔细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夜书所见 篇八

一、揭题解题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师板书:所见)

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

生:看见。

师:对,见就是看见的见,“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师板书:看见)

师:除了看见,诗中还写了~~~

生:听见。

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板书:听见)“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二)解题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生:(1)写,记录。

师:“书”就是“写”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装进题目里,谁来试试?有点难,没关系,大胆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再请生说)

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夜里,他看见、听见~~~~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写下来就更完整了。(板书:叶绍翁)

生: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写”放到前面说更顺。

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三)读题

师: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

师: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师: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朗读诗歌

(一)出示自学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诗里有一个字,(师板书:挑)平常读“tiāo”,在诗里读

“tiǎo”。

师:读诗之前,老师建议小朋友这样做(出示自学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二)学生自学

学生自由读古诗。

(三)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

学生纷纷说“捉”。

师:“挑”是“捉”的一种动作,用树枝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

(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师板书:促)“足”的撇短短的,捺要长长的。你再读一下。(生读对了)师:掌声送给他。

师:能放到词语里读吗?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促织”就是蟋蟀、蛐蛐,古时候人们叫“促织”还有一个故事动人的故事呢?你们愿意听吗?秋天来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你们赶快纺织要准备过冬啦!

师:还有谁愿意读吗?

师: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差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你们试试看!

师:你把停顿读得特别棒,有诗的味道了。

师:相信每个孩子都读得很棒,我们先请男生读读诗(男生读)我给你们打满分,女孩子试试看,加油。(女生读)

师:读得越来越有诗味了,也给你们打满分,老师也想读了,想听吗?

三、解词品句读诗

师:读得有点诗味了,我们还可以读得更好,理解了古诗就能读得更好。

师: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

生:捉蛐蛐。

师:用诗里的话就是——儿童挑促织。还有吗?

生:动客情。

师:动客情是诗中的感觉,见,看见、听见。

生:他住在江上听见一阵秋风吹过。

师:你听见了“江上秋风”,但要注意他不是住在江上,是住在江边。

生: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师板书:—灯)这里的“一灯”是哪里的一灯呀?(师板画篱笆)篱笆里,小朋友在捉蛐蛐,点在一盏灯,它的里边不可点灯,旁边可以。

师:“篱落”,我们在哪些诗见过?出示:月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生齐读

师:这些“篱落”都是“篱笆”的意思。看到的说了不少了,还有听到的吗?

师:“萧萧”是什么呀?(师板书:萧萧)对了就是风的声音。继续说,还有什么?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这句不仅有萧萧的风声,还有什么?

师:对了,“梧叶”就是梧桐的叶子。

师:老师还有个疑问:“儿童挑促织”是作者亲眼所见吗?不管是不是,都要从课文里找依据。

生:“知”就是“知道”的意思,不是肯定有。

师:他到底是看到什么,才知道有“儿童挑促织”?

师:他看到篱笆旁有一盏亮着的灯,才知有儿童在捉蛐蛐呀。原来后一句,要先解释“夜深篱落”,再解释“儿童挑促织”呀。

生:他看见篱笆旁边亮着一盏灯,知道了儿童在挑促织。

师:说得真好,你们也来试试!

学生自由说。

(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萧萧梧叶

师: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一定会读得更好!接下来,我们逐字逐句来读,肯定会把这首古诗读好、读得美美的。

师:萧萧是一个拟声词,是风的声音,风有时候很柔和,比如说习习的凉风;风有时候很凛冽,比如说呼呼北风。秋天的风给你什么感觉?

生:温柔。

师:温柔?又跟夏天的风一样吗?

师:秋风不那么凛冽,但已有一点冷冷的感觉。那这样的风怎么读出来呢?

师:可以读得轻,还可以把音节拉长一点

师:带着一丝凉凉的秋风吹过梧叶,会怎么样呢?

师:秋风像蝴蝶一样落下来,也许它们在树上摇摆,发出沙沙的声音,风吹过树叶,它在沙沙地响。也许像同学们所说,树叶落下来,发出“蔌蔌”的声音,这就是“萧萧树叶”。

生读

师:你看,秋风的韵味出来了。

生读

师:把这个词再拉长一点!(手指:萧萧)

2、江上秋风;理解,诵读

师:你们把秋天的寒意都带过来了,加上“江上秋风”,谁也能这么读。

生读

师:听到你的朗读,我已感到秋意。

生齐读

3、讨论:为什么诗人觉得萧萧梧叶送来寒声?

师:江上秋风带来阵阵秋的寒意,诗人感受到这些,他想到了很多。叶绍翁的家乡在福建,可是这个时候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经好多年没回到家乡了。住在西湖江畔,他很思念自己的家乡,对于这个村庄来说,叶绍翁是谁?

生:客人。

师:对,他只不过是这里的一个客人,这里不是他的家乡,这样的夜晚,他怎能不动感情?

你知道他动了怎样的情?

生:想念自己的故乡。

生:想念自己的父亲、母亲。

……

师:怪不得他觉得这树叶这秋风都送来了阵阵寒意。同学们,他仅仅是身体寒吗?还有什么?

4、诵读诗句

师:是呀,身体寒一直传到了他的心里,谁能把诗人的心情送进去,萧萧……江上……

生读

师:你有情,把“动”和“情”重音!

练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联系实际体会诗情

师:对于诗人来说,自古逢秋悲寂廖,秋天是个悲伤的季节,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是个美丽的季节。小朋友捉过蛐蛐、扑过蝴蝶吗?在扑蝴蝶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生谈自己的心情。

师:紧张、高兴、激动的时候,我们说话的速度就会——快。

师:真不错可是我就是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他只不过是看到了篱落、一灯;他怎么就猜到儿童在挑促织呢?

生:这个时候,大人都不出来了。

师:他怎么知道小孩会出来?

生:因为小孩比较贪玩。

师:他可以猜他折纸飞机啊什么的,为什么非猜他们是捉蛐蛐呢?

生:因为秋天是他们快乐的时候。

师:看来,他小时候肯定也捉过蛐蛐。,他想到小时候也捉过蟋蟀,心情怎么样?

师:想到往事那么开心,却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可是陪伴他的只有那孤孤单单的篱落一灯陪着他,还有其他体会吗?

2、诵读诗句

再次齐读

师:都把这种感情带进去读好吗?

(三)诵读古诗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把整首古诗都连起来,老师配上音乐,谁来试试,你来!

生读

师:读得很好!

另一生读

师:对,也读得很好,你来!

师:在这样一个秋夜,诗人忽喜忽悲,所以读的时候也有快有慢。愿意听我读吗?

师范读

师:学我的样子,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节课,你们学得很不错。平时回家多读、多写、多动笔,你们的语文一定能学得更好!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1.会以“萧”等3个生字,会写“促进、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话说童年: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你们心中一定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打开你们记忆的闸门说说童年的趣事。

2.联系旧知:放风筝、捉迷藏、学打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我们学过的不少古诗词就是回忆童年趣事。引导学生诵读《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3.导入新课(板书: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诗人高鼎被趁着东风夜纸鸢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头稚子学垂钓的场景逗乐了,袁枚却让牧童迷住了,叶绍翁见到什么有趣的画面呢?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提示:多读几遍,先要读得通顺,读得字正腔圆,再按七绝223的停板法读书古诗的音韵、节奏。

1.查读生字词(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萧萧 梧叶 篙落 知道

送寒声 动客情 挑促织 一灯明

2.再读课文,对照文中注释和教师补充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感受自然环境,触摸诗人的郁结。(课件出示:配上插图的诗歌)

①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②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相应板书。

秋风萧萧,落叶纷飞,寒风阵阵,夜深人静,秋风吹皱一江水

淘气的孩子,矮矮的篱笆,挑灯起蟋蟀,送来一阵阵寒意

③音乐渲染: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一、第二句,并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生活经历,想象那是一个怎样凄凉的秋夜。

师:那一夜——秋风吹皱一江水,河面上明镜般的月亮不见了。

④想象诗人的心情

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二句。

师:(渲染气氛):人心都是肉长的,离开家乡的人,怎能不想念亲人,想念家乡,何况在这凄凉的秋夜,诗人怎能睡得着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孤独和思念读第一、第二句(生朗读)。

师:(再次渲染):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孤独?(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生:江水秋风动客情)

2.走进生活情境,品味诗人情感。

①读诗句想象儿童捉蟋蟀的情景。

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

②转换角色,追忆童年。

师:深更半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天真活泼的孩子却顾不得天黑天冷,打着灯笼兴致勃勃地捉蟋蟀。看到这动人的情景,诗人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可能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

不拘一格猜想诗人童年趣事,老师在“小诗人”追忆童年生活时,特意询问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从而指导学生吟诵后两句诗歌。

③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比较诗中儿童与诗人的心情,往事带给诗人的都是快乐吗?(诗中的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满心眼里装着一个“乐”字,这样的情景让诗人回忆起童年的快乐,但是与眼下的处境相比,孤单寂寞的诗人只会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

④配乐吟诵全诗(个人诵读,小组赛读,全班吟诵、背诵。)

四、拓展比较写童趣的古诗

1.小结引出组诗两首。

在《夜书所见》中我们看到诗人因秋风萧瑟、落木萧萧而伤感,诗人见儿童生活得无忧无虑而怀念自己的孩提时代,悲时念喜悲更悲,古人笔下有不少写儿童生活的诗,让我们来看看童趣带给他们什么?

课件出示配插图的诗歌《桑茶坑道中》、《溪居即事》。

2.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组诗。

3.交流读诗体会,比较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情景,有何不同,说说这两位诗人写诗时的情感与《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区别。

4.选择诗句填空,然后有感情地吟诵,在朗朗书声中结束这节课。(见课件)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字词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说。

指名回答。

师:我们的同学观察得真仔细。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板书课题)

2. 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1. 齐读课题。

2. 师: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所看到的。)

3. 师: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看书)

“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是不是这个意思?再齐读课题一次。

4. 想想,他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指名回答(书写)。

5. 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

6. 先请一生回答,然后全班齐讲。

7. 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

8. 请一生读。(指导多音字“挑”)。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现在请同学们听范读,画出诗歌节奏。

9. 学生练读、齐读。

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

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

(1)“梧叶”(板书)

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么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

生读。

师:“萧萧”指的是什么?

生:风声。

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呼呼)现在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中间,来对比读一读。(第一二大组①,第三四大组②)

课件出示:①呼呼梧叶送寒声。

②萧萧梧叶送寒声。

读出来什么了吗?

(凄凉、悲伤)

师:是啊★WWW.JIAOXUELA.COM★,在诗歌的开头,作者就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萧萧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吹在风中人的身上,送来阵阵寒意。如果当时站在这风里的是你,结合插图,想像一下,面对这萧萧的风,看着漫天飞舞的梧叶,你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思乡之情。

师:带着你的感悟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跟他有共鸣的同学一起来一遍。

师: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动客情”,这个客就是指的——诗人自己。

(板书“动客情”)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结合诗境,把第一二句再来体会体会。

(2)“儿童”“促织” “篱落一灯明”

师:除了梧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齐读诗歌三四句。

生:儿童。(板书)

师:那么儿童在——

生:捉蟋蟀。

师:来,把第三句读一读。

师:老师在这里琢磨,把这个“知”字换成“见”字应当更好啊,你们认为呢?

生:不对,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的,他只是猜想到的。

师:看来这一句话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所想。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有这种猜想呢?

他看到了——

生齐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萧萧梧叶下,一伙儿童与蟋蟀嬉戏,此情此景老师无法用语言表达,请大家边看图,边想象,读诗歌三四句,想想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起自己也是这样捉蟋蟀的。

师:此时此刻,那篱落边的小孩子仿佛就是——

生:童年时的他自己。

师: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又会怎样?

生议。

师:从这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的客情;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四、吟诵诗文,再现诗情。

1、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2、生:(静思细读)。

3、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的声音太高了……。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4、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5、齐读古诗。

五、积累背诵,回顾拓展。

1、这一次的朗读,老师看到你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诗背下来呢?试着背一背。

2、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一阵阵_____的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

这江面上的风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

那篱笆下玩蟋蟀的儿童们啊,

更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诗文。

2、积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夜书所见 第十一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夜书所见 第十二篇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收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子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4、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a自渎: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2、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六、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座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怎样的感受。

夜书所见 第十三篇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⑴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⑵。

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

夜深篱落⑸一灯明。

【注释】

⑴ 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⑵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 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极为准确。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 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夜书所见

平湖市东湖小学 沈心蕾

一天,叶绍翁去外面游玩,突然,一阵萧萧的秋风迎面吹过来,顿感阵阵寒意。

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树冠,沙沙作响。一张张树叶脱开了枝头,随风悠悠荡荡飘落到地上,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形象,不禁勾起他对家乡的思念。

天气渐渐地凉爽起来,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走了。代替它的是晚间篱笆下石板缝里的蟋蟀、蝈蝈、油葫芦的欢叫声。一点点,一阵阵,一大片,远远近近,组成一部宏大的秋天交响曲。

忽然,远处篱笆下冒出一闪一闪的亮光。那是什么呢?原来是两个调皮的小孩子提着灯笼。一晃一晃地来到篱笆下。小男孩提灯笼,小女孩捉蛐蛐。

“捉到了。捉到了。”只听见小女孩欢快地叫了起来,顿时小男孩也高兴地笑起来,充满胜利地笑声随着秋风越飘越远……

我对《夜书所见》异见

课本原文注释及相应理解: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篱落:篱笆。

[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我的理解

“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挑不应理解为“挖、捉”,“挑”在本诗应为“挑拨、挑逗”解。

理由一:诗人不是真正的“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而是穿越时空的意想所看到“一灯明”,它不受房屋、篱笆等事物隔挡,这“一灯明”可以在篱笆下、屋子边及房屋里。“夜深篱落一灯明”夜深儿童更应在屋子里。

理由二:“知有儿童挑促织”是由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难忘的趣事引出的,而斗蟋蟀比捉蟋蟀更有趣、更难忘,所以把“挑”理解为“挑拨、挑逗”更符合实际,使古诗更生动,更有价值。

理由三:儿童捉蟋蟀是因为爱看斗蟋蟀。按大多儿童性情而论不会坚持“捉蟋蟀”到“夜深”,而会“斗蟋蟀”到“夜深”。

我理解《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是: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的是自己疼爱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入的字词的时候是最大的难点。《夜书所见》在备课就猜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以及对后两句出现倒装句的情况可能存在困难。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 是指诗人在做什么 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学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于让学生下定论,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 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 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让学生抓住"知"(料想)就马上能理解了。学完了古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然后我又重新回到课题,让学生说说"书"字到底怎么理解,这回大家都能明确地说出是"写"的意思了。 有了这样的基础,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靠自学理解。

夜书所见 第十四篇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 “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 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

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板书:静

四、放飞想象,领悟动态美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

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

师:谁试试?指名一生读 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你可以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像力。

师:一只?两只?是无数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师:一点微弱的孤光就能激起诗人无穷的想象,这是因为诗人有双慧眼,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美,谁能像诗人一样,去试着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说一说?

五、拓展发现,创造美品

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些首诗都特别美,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继续分享,美美地读,美美地说!还可以像小诗人一样,美美地写,好吗?下课!

夜书所见 第十五篇

学习目标:

1.会认“促”,会写“促”“深”两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重点)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难点)

课前准备:搜集关于秋天的图画和古诗。

【学案】

一、深情朗读,走入意境。

1、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我记得我们学习过描写秋天的诗: 。

2、我要把《夜书所见》这首诗读通,不认识的字我会请教别人或查字典,我知道“挑”字的读音是 ,我能把字音读准确。

3、读诗时我要注意朗读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二、用心品读,感动心灵。

1、我要看图再读古诗,借助古诗下面的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我要圈出来,一会儿到小组中去交流。

2、我们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我对这首诗的困惑,我还学会了生字“促”和“深”,我还会给他们组词呢!

促( )( ) 深( )( )

3、我再次用心去品读,诗人看到了 ,听到了 ,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诗人 。

4、我要说,我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

5、我会吟诵,我要把它背给我的好友听。

三、拓展广读,诗文欣赏。

1、这首诗写得真好,我还知道其它描写思乡之情的诗: 。

2、我还会背更多的古诗,我们要和其他小组比一比!

我发现古诗真美,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多多积累诵读,在中国灿烂的文化中汲取更多的精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上这15篇夜书所见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夜书所见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