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梯形面积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6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88页和89页
教学目标: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出示:王大爷家有一块果园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树占地10平方米,那么王大爷家这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3+5)42=16(平方厘米)
生5: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5+3)42=16(平方厘米)
生7:(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5+3)(42)=16(平方厘米)
生9:(3+5)24=16(平方厘米)
生10: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现在谁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15: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四、知识小结,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二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梯形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2、练习(出示)
口答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谁能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合作要求:
(1)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2)试一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任选一种)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4)写一写: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写下来。学生分组讨论。
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用课件演示转化及推导过程。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并让学生讲讲为什么要“÷2”。)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b)h÷2)
师: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问题了。
课件出示:四年级同学要在一 www.kuaihuida.com 块梯形地里种树,如图,如果每棵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计算,在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你们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代表他们感谢你们。
(四)应用拓展,巩固知识。
师:下面我们来做练习吧。
1、练习
a.课件出示:P75例1,指名读题,教师出示渠道模型说明“横截面”的意思,再由学生解答,完成后集体订正。
b.课件出示:P75做一做,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c.课件出示:判断
1)两个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练习
a.课件出示: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9厘米,比下底短3厘米,高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小组计算,集体交流。
b.课件出示:
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如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想一想是什么道理,并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
3、三☆练习
课件出示:用篱笆围成一块养鸡场(如图),一边靠墙,篱笆总长65米,求养鸡场的面积。
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
(五)小结全课,结束教学
让学生讲讲这节课的收获,并布置作业。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第九册69──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②能正确运用面积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
能力目标
①通边操作,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装运用转化的方法搜规律。
美育目标:
能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三角形课件,各小组准备3套三角形(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表,钝角三各2个),及复合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激趣揭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带中有那几种图形?
生:……
师:你会计算几种图形的面积?
生:……
师:还剩什么图形?
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运用那几种方法?
生:……
师:你们能不能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推倒出三角形的面积?
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师:请同学们拿来出你们准备好的三组三角形(一组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
形,一组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一组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师:能不能用每一组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
生:动手拼,并在展示台展示拼的过程。
师:随着学生在展示台上展示,选择有代表性的三组,通过计算机课件展示拉摆
过程。
师:思考:
①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原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②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原来三角形的哪部分?
③ 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生:讨论、汇报。
结论:
经过学生讨论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原来每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底(长 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的边长)等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底乘以高除以2。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生:………
师:如果有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 b表示高,你能写出三角
形面积的字母公式吗?
生:S=a×b÷2
发散思维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和平移,转化成了我们学过
的图形,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用一个三角形能否转化成学
过的图形呢?同学们试试看,能否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看书反思,并填上书中的空格。
教学例1、出示大屏幕 (图)
师:①哪个面是三角形?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②标出底(5.6厘米),高(4厘米)后,现在能算了吗,为什么?
生:………
小结:计算三角形面积一般需要什么条件?特别注意什么?
生:………
三、练习反馈、拓展应用。
⑴一个三角形的底是40厘米,高是20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和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⑵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四:总结反思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生:………
板书:(略)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篇四
《梯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梯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三单元第3小节《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正确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几何图形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法:
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本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1、回忆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说说平形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回想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谈话引出课题
关于梯形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也就是为梯形面积的推导做好铺垫,并在学习新课之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怀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
(二)、讲授新课
1、直接切入主题:
对于梯形的面积你们打算怎样找到它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探寻知识的意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为新课的展开起好前奏。〉
2、动手操作前让学生先对梯形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研究建议:
①选择喜欢的梯形,按照”转化“的思路来研究。
②小组分工合作,考虑不同的转化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可有意识地参加到小组中去合作、辅导〉
5、分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深化点拔。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边说边演示其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沿着高切割、拼摆〉〈沿着一条腰的中线切割、拼摆〉…
(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2×高(上底+下底)×高÷2……
刚才同学们采用不同的割补、拼摆等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不同的面积公式,运用这些公式,我们都可以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只不过,这些公式从形式上看略有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整理成: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7、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8、应用公式,尝试计算梯形面积(出示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计算)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亲自去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假想,共同探讨,互相验证,更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的过程,真真正正地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深化巩固
1、学习例1
(1)、借助教具演示,理解”横截面“的含义。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么?
(3)、学生尝试计算横截面积。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从中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本课的作业体现了”课已终,趣犹存“这一特点。通过作业练习教师能从中得到反馈信息,能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促进教法的改进。〉
《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 篇五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回顾整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但在动手操作时,学生分工不明确,耽误很多时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前虽有美好的'设想,但教学的对策考虑不周。没有用好探究的素材,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让学生体验失败的顿挫,也就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让学生享受灵动的课堂。
第二、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如板书的安排应有利于学生归纳、发现。
第三、联系生活部分较少,没有使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与生活,失去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六
《梯形的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感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沿高的中线分割成两个梯形三种方法,并比较每个梯形与所拼成的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切割、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这是本课中的缺憾。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梯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公式记得也牢固。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采用齐答的办法,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彻底了解中下学生的掌握情况。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避免运用这种方法。还有个别同学发表了自己的。错误想法,我就直接给驳回,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自身的错误所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6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梯形面积。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