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里的10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的内容,通过课堂的学习将本册前几个单元分数的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加以整合,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本节课教材中安排的3个活动:节日里的活动,长跑接力和有奖游戏,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趣味性与挑战性,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寻找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倾听表达等能力,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即将迎来新年,新年里你们一定会计划做许多事情,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生:我要练习跳舞。

生:我要去商店买东西。

生:我要学画画。

生:我要回奶奶家。

生:我要回姥姥家。

生:我要和老师、同学开联欢会

师:可见同学们在迎新年的这个节日里想做的事情太多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淘气、笑笑班节日里的活动呢?

生齐:想

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淘气、笑笑班迎新年的活动(板书课题:迎新年)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

活动之一:迎新年

师:请看淘气和笑笑班所有同学节日里的活动。

(PPT出示教材第91页的表格)

生:仔细观察PPT中的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生:

师:根据大家获取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自由提问题。大家合作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把表格填完整。

生:表格中应分别填3/101/53/201/41/10

[根据表格,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因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活动之二:长跑接力

师:刚才对我们对淘气、笑笑班新年里的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可我们学校新年也有活动安排,那就是准备举办一次长跑接力活动。共有5个接力点,你想一想,5个接力点的位置应该在哪里?(生都陷入了沉思,稍候有一小男孩举起了手)

生1:老师,这5个接力点包括起点和终点吗?

生2:我认为包括,图中加上起点和终点共5个点,不正好吗?

生3:我认为5个接力点不包括起点和终点。你看吧,如果包括,那中间一共才3个点。

生4:就是,刚才题中说的是5个接力点,绝对不包含起点和终点。(迫不及待)

(这时,下面很多同学发出了就是的声音,都同意生3与生4的看法)

师:五个接力点都在长跑路线上,请根据下表确定位置。(PPT出示书中插图)

(学生们有的'拿铅笔先试着轻轻地分着,画着,像是在估计着调整着,有的是拿着尺子在量线路的长度,还有的标过又用橡皮擦擦重新又开始算)

师:现在谁能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生1:我是根据分数进行估计的。

生2:我是用眼睛大致估计的。

师:课件上做的有可以拖动的点,点着它并拖动就可以放在线路的任意位置。

师:大家觉得这五个接力点确定得公平吗?

生:讨论一翻后认为不公平。

师:怎样设计才公平呢?

生讨论后汇报:如果线路的总长为整体1,那每个接力点的位置该是

生1:1/6、2/6、3/6、4/6、5/6

生2补充:1/6、1/3、1/2、2/3、5/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5个公平接力点的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集中的智慧,利用多次讨论来解决接力点的设计位置,探讨接力点设计的是否合理等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推理能力]

活动之三:有奖游戏。

师:新年里的活动可真丰富,许多有奖游戏等着大家来选择呢?

(媒体出示课本第92页活动(2)的内容)

师:你觉得哪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大?你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生1:我选第3个游戏,因为得奖的可能性大。

师:那它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2/4。

生2:也可以是1/2。

师:其它2个游戏的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5:第一个红球的可能性是1/10,绿球的可能性是1/5。

生6:我认为第二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较难得出。

师:为什么?

生6:因为每场电影的人数是不同的,所以难以确定得奖率。

师:那你们最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很多同学都选择游戏3)

(三)知识的运用

师:昨天让大家调查生活中的有奖游戏,让我们把调查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一种游戏最有吸引力。

生:汇报交流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在迎新年的一个个游戏活动中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大家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课下请你也来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2、83页。)

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从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独立成篇的,这节课与本单元的其它知识之间没有必然的前后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本课知识虽然简单,却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好题材,即是让学生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又是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学生归纳与概括能力,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学生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

五年级学生在数的方面,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因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小数、分数等。在形的方面,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学生对利用图形研究数,寻找数和图形之间的联系,还有困难。学生对线围成的基本图形有深刻的认识,但是点阵中的几何图形,只有点,没有线,学生要利用自己的想象加以补充和延伸,这对学生来说会感觉比较陌生。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学生在一年级学过找规律填数,二年级学过按规律接着画,四年级学过探索图形的规律。因此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感性经验的支持。而这节课完全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极为抽象,因此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会感觉有点困难。

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培养学生推理、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感受“数形结合”的神奇之美,并获得“我能发现”之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五子棋,磁扣等。

教法学法:

1、教师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式探究规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发现、有不同的发现。尽量减少教师的介入

2、学生学习方法:大胆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多角度探究规律,充分感受美图美思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引出课题

1、展示图片,(投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师: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生:好像都是由点组成的。

师:是呀,不要小看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点,点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许许多多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就构成了点阵。

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开始研究,并且发现了有许多个这样的点组成的点阵中许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也来尝试研究点阵的规律。(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细心观察,探求规律

1、出示正方形点阵,探索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A、第一个规律。

师:(出示点阵),这就是他们当时研究过的一组点阵,请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示思考题)(指名读)

(1)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

(2)每个点阵中分别有多少个点?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师: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正方形),同意吗?

生1:我认为第一个点阵不能看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圆形。

师:其他同学也同意他的观点吗?

师:其实第一个点阵虽然只是一个点,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边长是1的小正方形。是吗?

师:每个点阵中分别有多少个点?

生2: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有4个点,第三个点阵有9个点,第四个点阵有16个点。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的吗?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数出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得到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有没有更快一些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是怎样通过计算得到的吗?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横着看,每行有2个点,有2行,共有2×2=4个点;第三个点阵每行有3个点,有3行,共有3×3=9个点;第4个点阵每行有4个点,有4行,共有4×4=16个点。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发现正方形点阵的规律了吗?点阵的序号与它的点的个数算式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如果用字母n来表示点阵的序号,那么正方形点阵点的个数是多少呢?

生:我们分析了前面几个点阵图的特点,认为在这个点阵图中,点的个数的规律是:1×1,2×2,3×3,4×4,也就是n×n 师:这种数法真是又快又方便!照这样下去,能不能根据你们的发现画出第5个点阵呢?(学生画,指名说,教师投影显示)

师:第6个呢、第7个第100个点阵的点的个数都能瞬间求出来。也就是说:“是第几个点阵,就用几乘几”(板书)

师:如果一个点阵它有81个点,它应该是第几个点阵?每行有几个点?每列有几个点?

(这个画点阵的过程虽然简单,但体现了由数——形的转换。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数形转换的意识。)

B、第2个规律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观察的?(横着数和竖着数)

正方形点阵还有没有其它的观察方法呢?能不能换个角度观察?

“斜着看又可以得到什么新的与序号有关的算式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写出算式,然后汇报。”(投影)

观察并思考

(1)分别用算式表示每个点阵点的个数。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第1个:1=1

第2个:1+2+1=4

第3个:1+2+3+2+1=9

第4个:1+2+3+4+3+2+1=16

第N个:1+2+3+N++3+2+1

师:“谁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如第2个点阵就从1加到2再加回来,第3个点阵就从1加到3再加回来,第4个点阵就从1加到4再加回来”。

师小结:“第几个点阵就从1连续加到几,再反过来加回到1”这个规律。

刚才是横竖数,“第几个点阵就是几乘几”。

C、第3个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点阵中的两个规律,这些点阵中还有其它的规律吗?还能换个角度去思考吗?(出示教材第82页第(3)题图),老师把第5个点阵中的点用五条折线划分,这样划分后,看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师:我们把第1个折现内的点看成第一个点阵,该用什么算式表示?其他呢?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全班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

生:(总结)每用折线画一次后,点阵中的个数是

1=1 1+3=4 1+3+5=9 1+3+5+7=16

师:(总结)这样划分后,点阵中的规律是:1,1+3,1+3+5,1+3+5+7,

师:第1个点阵是1,第2个点阵是在第1个的基础上多3个,第3个点阵呢? 有的学生可能说:“这次都是奇数相加。”

教师问:“从奇数几加起?加几个?是随意的几个奇数相加吗?”

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第几个点阵就从1开始加几个连续奇数”。

师:真了不起。这种划分方法,我们可以叫做“折线划分法”。

第几个点阵,就是从1开始加几个连续奇数。

通过研究点阵,我们发现这组正方形点阵中有很多规律。这3种规律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出来的,无论你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得到的结论都与它的序号有关系,所以我们以后再研究点阵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跟它的序号有什么关系,这样才能更简单。

(在这里,教师不是让学生发现规律就结束了,而是让学生活学活用这些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刚才发现的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其实就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的规律,它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完全平方数。)

刚才这3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你更喜欢哪一种?那么我们再研究正方形点阵的时候,用哪一种更简便?但点阵是丰富的,多变的,不仅只有正方形点阵,还有其他图形的点阵。这时,我们就需要开拓自己的思维,多想一些方法来研究它们与序号之间的关系。有没有兴趣再研究其他图形的点阵?

(在刚才的新课教学的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表达等过程,培养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并深刻体验到数与形,数与式,式与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牛刀小试

1.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试一试第1题)师:你们能用刚学过的几种方法中发现这个点阵的规律吗?

生:竖排×横排:1×2,2×3,3×4,4×5 师:与它们的序号有什么关系?都是序号和它后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乘积。在点子图上画出第5个点阵。

小组交流,研究:上面的点阵还有其他的规律吗?

生:(1)两个两个数:1×2,3×2,6×2,10×2,15×2 (2)斜着一层一层数:1+1,1+2+2+1,1+2+3+3+2+1,1+2+3+4+4+3+2+1 2.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和创造规律。除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点阵外,还有很多其它形状的点阵,我们研究他们,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看看,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课件出示试一试第2题三角形点阵图)你能用一层一层数的方法,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展示,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画出第五个点阵。

生;1,1+2,1+2+3,1+2+3+4

师:其他同学看明白了吗?有什么规律?(第几个点阵,就从1加到几。)

上面的点阵还有其他的规律吗?学生思考,指名说。(投影显示)

四、兴趣优在:(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练一练)

第2题:按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

师:这道题就象梅花桩,指第一个,走了几个梅花桩?

生:3个。

师:指第二个,共走了几个梅花,增加几个桩?

生:7个,增加了4个。

师:指第三个,共走了几个梅花桩,又增加了几个桩?

生:13个,又增加了6个。

师:如果再往下走,你们想想会再多走几个桩,你能写出算式吗?写完算式,学生自己独立画出点阵。小组合作,讨论点阵中蕴涵的规律,然后汇报交流。

生:交流,探索总结规律

(这一题与前几个题区别很大,前几题的点阵可以看作规则的几何图形,这一题点阵图不规则,要画出下一个图形,既要抓住数量的变化,又要抓住形状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重要。)

五、知识拓展

欣赏生活中的点阵图片。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点阵的知识?(座位、站排做操、楼房的窗子等。

师:点阵不只是点,很多有规律的排列,都可以看成点阵。

投影跳棋、围棋、十字绣、花坛里的鲜花、水晶灯等图片。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的点阵,有没有收获,哪些收获?

七、课后操作

自创新的点阵图,并说出点阵规律。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分数、有限小数相互转化。

3.使学生掌握分数化小数的一般方法,掌握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复习。

(1)说说下面小数的意义:

0.2表示( )分之( ),0.75和0.625呢?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并说出方法。

1/10 3/100 51/1000

2、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看课外书吗?每天看课外书的时间是多少?(学生自由说,汇报交流。)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看课外书的时间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数学问题。(板书:看课外书时间)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

下面我们来了解林林和明明每天的看课外书时间。

2、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表,从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林林0.4时 明明1/4时)

3、提出问题,进行估计。

请同学们估一估,谁用的时间多一些?(板书:谁用的时间多一些?) (估计汇报并说明道理。)

4、解决问题的探索。

同学们有的说林林的多,有的说明明的多,怎样才能精确的比较出谁用的时间多呢?

(1)自主探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记录下解决过程,你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合作交流。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比较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板书。)

5、课件展示课本中呈现的方法。

老师用课件展示课本上给我们呈现的方法,看不清的请看课本上相应的图。注意对照你们探索出来的方法,哪些方法是与你们相似的,哪些方法是没有想到的。(每展示一幅图时指名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

6、讨论并归纳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1>分数化成小数

(1)做课本上的试一试第2题。(独立练习)

(2)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出分数化成小数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汇报课件展示)

<2> 小数化成分数

(1)做课本上的试一试第1题。(独立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2)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出小数化成分数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汇报课件展示)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化成分数。(课件出示练习题)

17/20 7/8 14/ 25 0.57 1.23 7.4

2、比较下面数的大小。(课件出示练习题)

2/3 , 0.67 , 5/8

3. 把3/4 5/14 13/40 5/6化成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怎样解决?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分数所化成的小数,是什么样的小数?每个分数的分母与这个分数所化成的小数有什么联系?

(2)学生把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3)观察质因数,启发学生想一想: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引导学生概括。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分数、小数的互化)

2、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如,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要;小数化成分数不是最简分数时,要)

五、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在自己周围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将寻找到的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多边形的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习了面积与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有关知识,初步感受了解决有关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思维方式,即用面积单位去度量一个图形的面积。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展开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解决有关图形面积与组成图形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问题。

备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1课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认识底和高(1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能画出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多边形的面积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1课时)→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索中的应用。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活动,体验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利用割补、转化等方法探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具体的操作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探索问题的体验。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2.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1.能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练习。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第一要让你们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第二能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哪些同学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学得扎实,学得灵活?

二、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2)学生讨论后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

(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

(1)教师出示题目。

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

(2)学生独立解题。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2)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DC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三角形ABD的面积

BD边上的高→这个高也是三角形ADC的高

BD的长三角形ADC的面积

DC的长

规范解答:h=2S÷a S=ah÷2

=2×20÷5 =3×8÷2

=8(cm) =12(cm2)

答:三角形ADC的面积是12 cm2。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第5、7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 先复习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的分类。

2、 教师引入: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质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 汇报,教师填表(投影出示下表)

小正方形个数(n) 拼成的长方形种数 n的因数

(1)让学生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教师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1、在1 4 7 10 11 15 17 18 21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完成课件练一练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五、作业。

优化作业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篇七

一、填空题。

1、3.27×4.6的积有( )位小数,3.84÷0.06的商的位是( )位。

2、3.24吨=( )千克

4小时18分=( )小时

23公顷=( )平方米

60078平方米=( )平方千米

1.87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50000平方米=( )公顷

42.56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甲数是56.2比乙数多4.8, 甲乙两数的和是( )。

4、在0. 0.31 0. 0. 这四个数中的是( ),最小的是( )。

5、在0.125 0.25 0.375 0.5 ……这一列数中第八个数是( )。

6、一段路长a米,小明每分钟走 米,走了4分钟,还剩( )米。

7、写有数字1—7的7张卡片,任意抽出一张,抽到6的可能性是( ),抽到单数的可能性是( ),抽到双数的可能性是( )。

8、两个因数的积是5.24,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而另一个因数缩小100倍,那么积应为( )。

9、一组数:31、40、38、45、50,它们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

10、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72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底是18厘米, 则三角形的面积是( )。

二、判断题。

1、真分数一定小于1,假分数一定大于1。 (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3、一个分数分子、分母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4、1千克西红柿用去 和用去 千克,剩下的一样多。 ( )

5、8.9×0.99=8.9-8.9×0.01 ( )

6、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

7、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8、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 )

9、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等底等高的。 ( )

10、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56平方厘米,底是8厘米,那么高是7厘米。( )

三、选择题。

1、一组积木摆成一个图形,从正面看是 ,从侧面看是 ,这组积木有( )。

A、4个 B、6个 C、最少4个 D、最多6个 2、把一个木条钉成平行四边形并且拉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无法确定 3、45.62÷3.8的商是12,余数是( )。

A、2 B、0.2 C、0.02 4、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最小的奇数,十位上的数是最小合数,个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自然数,这个数是( )。

A.120 B.431 C.140

四、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2.8÷0.2= 3.9÷0.01= 0.2×7×0.5= 1.2×0.5= 88÷0.22=

1.1×1.1= 0.32×5= 1.8÷0.3= 3.2-0.1= 0.27÷0.03=

2.5-2.5÷5= 0.03×2.3= 1.8×20= 0.01÷0.1=

6.5×10= 80×0.3= 5.1÷0.3=

2、用简便方法计算。

5.5×8.2+1.8×5.5 0.25×0.89×4 4.8×0.98 8.8×1.25 7.65÷0.85+1.123.4÷5.2×3.2 0.125×32×25 15.4×1.7+9.3×15.4-15.4 4.28×34.5+3.45×57.2

3、解方程。

17.5-0.5 =12.7 5.6 =17.28-4 34+3 =46

五、应用题。

1、某工厂3天共节约煤8.4吨,照这样计算,再工作5天,共可节约煤多少吨?

2、学校举行书画竞赛,四、五年级共有75人获奖。其中五年级获奖人数是四年级 的1.5倍,四、五年级各有多少人获奖?

3、火车提速后每小时行驶168千米,比提速前的速度的2倍还多6千米。提速前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255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7千米,经过几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7千米?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小数互相转化的必要性,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计算的方法。

2. 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

3. 通过对规律的猜想、验证和总结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四课时,在学习本课时知识前,学生分别认识了分数与小数,也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与小数的大小,会计算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而本课的内容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是本课时重点。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准备。

学生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但几年来,我们一直抓紧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上有了很好的基础,又加上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教室内的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多媒体、实物投影使用方便,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好的保证。经过两年多的课改实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快回答★www.kuaihuida.com√了小数、分数的大小比较,为分数与小数的比较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在比较中认识互化的必要性

师(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请观察图表,说一说图的意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板书:林林 0.4 (小时);明明1/4(小时) )

师:请同学们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多一些?

(评析: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面临的数学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比较时,可以先让学生估计,然后再精确比较)

生1:我们小组是把小时化成分钟来比较的。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大小的。0.4小时是24分钟,1/4小时是15分钟,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2:我们小组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个同样的小格,0.4 涂4格,

而只涂2格半,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3:我们小组也是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0个同样的小格,0.4 能涂40格,

而只涂25格,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4:我们小组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来比较的。0.4是4个1/10,也就是4/10,约分后是2/5,大于1/4,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5:我们小组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来比较的。1/4=14=0.25,0.4>0.25,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评析: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即时产生的信息,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种方案,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考察时间、考察目的等多种角度考虑问题,既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又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案,为什么?

生1:我喜欢分数化成小数那个小组的方案。因为画图太麻烦了,而分数化成小数,直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了。

生2:我喜欢小数化成分数的那个小组的方案。分数化小数有的时候除不尽很麻烦,画图也很麻烦,比较时间能化成分钟来比,如果其它单位的还得又一种化法。所以我喜欢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案。

生3: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比较大小,分母不同的时候还得通分,也很麻烦,还不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探索分数化小数

师:谁来说一说第5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的?

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化成小数的?

生:因为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而分母相当于除数。

(评析:给予学生适当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性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这个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从而找到了分数化成小数的另一种方法。)

师:请你把71页试一试第2题这几个分数化成小数。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探索小数化分数的基本方法

师:老师问一下第4小组的同学,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生:我们是根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师: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生:0.4是4个十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四,约分后是五分之二。

师:那0.04,0.004呢?

生:0.04是4个百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四,约分后是二十五分之一;0.004是4个千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四约分后是二百五十分之一。

师:说的真不错,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一直约分成最简分数。

师:请观察化简前的分数,分母与小数有什么关系?有没有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1:小数的位数与分母1后面的零的个数一样多。

生2: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

师:请再观察分子与小数有什么关系 ?

生: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后的数作分子,

师:请按照找出来的规律,把课本第71页试一试的第1题做到练习本上。

二、练习提高

1、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1题,分数化小数。

2、判断是否正确,如果不对,请改正。

3、数学游戏:你说我答:同桌之间一个说分数一个说小数,互相交换着说。

(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结果)

4、比较各组数的大小(主要是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进行练习)。

5、在直线上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三、小结延伸

师: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实践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难点:充分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一:分笔游戏,体会单位一

1、分笔活动,找4名同学拿着自己的笔来到讲台。(笔数是2的倍数:4、4、6、8)

2、请你们4名同学拿出自己笔的1/2,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3、另找4名同学检查。

4、同学们自己说说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师提问: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每位同学的总数不一样)

6、师总结:最初每位同学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们的1/2也不同。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活动二:教材P34说一说。

1、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2、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3、师总结:因为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5、请同学们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王兴国吃了一个苹果的3/4,李晓阳也吃了一个苹果的3/4。王兴国说:我俩吃的一样多。李晓阳说:我吃得比你多。他们谁说得对呢?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34画一画。

2、教材P35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以小游戏为开篇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和练习中我重点强调了平均分和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啸捐款一题。但在练一练第一题写分数时出现错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书中没有平均分,而是要画一条辅助线和旋转图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货币的兑换,掌握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2.经历货币兑换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尝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积、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美国小朋友玛丽给笑笑寄来一本6.70美元的故事书。

师:你能提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出: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兑换外币(板书:人民币兑换)。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了解兑换比率。

师:钱币的兑换不是个人想怎么换就怎么换的,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世界各国货币的需求,每天公布一个外汇牌价。大家都必须按照这个牌价来兑换外币。

(1)课件出示中国银行

2012年10月某一天的国际货币汇率表。

(2)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互相交流:从这个表里获得了哪些信息?

2.美元兑换人民币。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上面兑换人民币的问题: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学生列式计算:6.31×6.7=42.277(元)。

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这样列式?积有几位小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6.31×6.7=42.277≈42.28(元)

小结:因为兑换比率显示,1美元能兑换6.31元人民币,那么6.70美元就是6.70个6.31,所以用乘法计算;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求出积的精确值后,一般运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3.人民币兑换美元。

师:我们学会了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反过来用人民币兑换美元,你们会兑换吗?

课件出示问题: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可兑换多少美元?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决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方法。

(2)学生汇报:600÷6.31≈95.09(美元)。

(3)师生对比两道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求积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小结:积取近似值要先精确计算,再根据题目要求或实际情况取近似数;人民币兑换通常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商取近似值时,要比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求一位,然后取近似值。

4.人民币兑换港币、欧元、新元。

课件出示问题:5000元人民币能兑换多少港元?欧元呢?新元呢?

(1)学生独立完成。

5000÷0.81≈6172.84(港元)

5000÷8.19≈610.50(欧元)

5000÷5.11≈978.47(新元)

(2)学生互相说一说兑换方法,找到兑换其他货币的规律,以便能达到兑换任意货币的目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

思考:港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和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一样吗?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100日元兑换人民币7.89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8.19元,100欧元能兑换成多少日元?

100×8.19=819(元)

7.89÷100=0.0789(元)

819÷0.0789≈10380.23(日元)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3~14页“练一练”第3、4题。

复习旧知,指向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

学生尝试练习。

板书设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0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