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优秀11篇】(记念刘和珍君 名师教案)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快回答分享了11篇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纪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一

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一中学 蔡雁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课时设计】

讲读二课时。

【布置预习】

请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后我们还将学习他的杂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

二、背景介绍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1)

三、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

思路的中国是本文写作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二层面:

1、关于写作缘起:

思路分两步走:

第一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

⑴ 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达缘起的相关语句。

(见教材)

⑵ 第一部分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

悲哀──悲愤──出离愤怒。

第二步: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请学生们阅读第一部分,划出能表达缘由的相关句子。

(见教材)如:“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2、关于烈士事迹,思路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从平时到遇害:

⑴ 请同学们概括第三、四、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部分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四部分“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的刘和珍君遇害,而且被反诬。

五部分详细记述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⑵ 请学生们概括思路。

(见前面)

3、关于惨案的意义:

⑴ 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鲁迅则不是一味地肯定,那么请同学们分别划出表示肯定和不赞同的语句。

(见教材)

⑵ 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概括思路。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

全文的思路是:

写作缘由──烈士事迹、遇害经过──惨案的意义。

四、布置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二、四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文章的总体思路。

二、理清局部思路

第一步:把握句意。

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含义:

① 从思路上说,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② “淋漓的鲜血”是“四十个青年的血”。

③ “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上的飞跃。

④ “哀痛者”指他们要承受起超乎寻常的哀痛。

⑤ “幸福者”,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所以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⑵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含义:

①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②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⑶ “当三个女子从容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抹杀了。”

含义:

① “伟大”,指三个女子的伟大。

② “从容辗转”是对当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即她们相互救助的情况。

③ “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青,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

④ “八国联军”指1926年,日本纠合的八国军队。

⑤ “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⑷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将更奋然而前行。”

含义:

① “苟活”意为苟且偷生,贬意。“苟活者”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

② “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

第二步:分析局部思路。

请同学们思考各部分的局部思路。

三、小结

1、处理课后练习。

2、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篇二

以下是高中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

2、 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3、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 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编者编排这些文章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对于我校高一的学生,学习本课要达到编者的目的,是比较的困难。学生对于这个“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

(一) 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三、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的时候,难免理不清头绪。因此我依照我们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

(一)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请为刘和珍写一篇小传。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

通过写小传,学生明晰了刘和珍有哪些事迹,之后让学生思考从这些事迹,认识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大概应抓住以下事迹: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勇于抗争)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提问到,“始终微笑”的这样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每人个人的内心会怎样?

悲!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在悲愤之后,我们就会追问,这样好的学生是谁杀的?是反动政府。被害之后,反动文人还进行毒辣的“污蔑”。对于这些,我们抱有的感情是什么?

“愤”!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在燃烧。

这种悲愤的情感,即记述刘和珍君是课文的那几部分?一到五部分,那么六七两部分讲什么内容呢?

这样把授课内容转到第二部分,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这里需要指导学生怎样分析作者对待关于惨案意义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就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没有白流的同时,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

(二)局部探讨,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实难的。品读下面的例子: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3、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4、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5、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几类人,“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对每一类的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6、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找出来认真体会,看看前后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

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互相探讨,然后老师引导理解。

(三) 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

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2、请根据你的理解,为刘和珍君写一幅挽联。

(二) 作业布置 写一则“三·一八”简讯。 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 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 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重点重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方法指导:1、朗读法2、讨论法

一、自主学习

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2、探索背景

3、预习注音

徘徊( ) 长歌当哭( ) 菲薄( ) 踌躇( )

桀骜( ) 黯然( ) 噩耗( ) 肆无忌惮( )

喋血( ) 攒射( ) 屠戮( ) 和蔼( )

浸渍( ) 殒身不恤( ) 洗涤( ) 绯红( )

尸骸( )

二、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2、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3、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三、当堂检测

《新新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四、巩固练习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五、收获和疑惑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四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县第一中学 曹 农【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寥落、桀骜、屠戮、蹀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⑵ 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能力目标:

⑴ 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⑵ 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理清关键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课堂教学两课时,训练两课时。

【预习提纲】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2、利用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3、试概括每一小节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地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上一课我们了解了用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八个字来概括北大的优良传统,并明白了北大学生发起的五·四运动,正是集中体现了北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其实在那黑暗的年代,不仅北大,当时北京其它高校的爱国学生,都曾走上街头,用各种方式来挽救民族的危亡,甚至为此流血牺牲。比如,上世纪二十年代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四十多位青年学生,不仅有北大的,也有其它高校的,如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并惨遭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学生自治会的主席刘和珍就是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下面就请几位同学按要求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惨案的经过,其他同学准备补充。

二、学生结合已发背景资料和课文中的有关信息介绍

用投影仪打出要求:

1、惨案发生的原因。

2、惨案发生的经过。

3、惨案发生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反映。

(学生作答时,教者可结合本题指导学生如何筛选、提炼、概括、组织作答)

从刚才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知道,这次学生游行请愿完全是出于一片爱国的热诚,是为了声援当时政府的外交,反对帝国主义对我国主权的侵犯,可这一合理合法的爱国行为却遭到了卖国军阀政府的血腥镇压,请愿群众死伤至数百人。当时受伤的还有我们熟悉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这次清愿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李大钊。另一位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儿子,中共北方区负责人陈乔年也在执政府前被士兵用刺刀刺伤。惨案发生后,全国各界一致痛斥反动军阀的残暴行径,中共发表声明,指出段祺瑞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卖国贼,号召全国人民“声讨之”。著名作家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新中国的女子》等文章来愤怒谴责军阀的暴行,盛赞刘和珍等人的爱国精神;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著名作家朱自清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同学的鲜血还洒在他身上,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下了《执政府大屠杀记》;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语老师著名作家林语堂,写下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怀念自己的学生刘和珍,痛斥军阀的残暴;著名诗人闻一多也发表了《文艺与爱国──记念三月十八》 。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鲁迅当时就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在得知惨案后,更是悲愤难当,于当天就写下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接连写下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如此“讨赤”》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驳斥无耻文人的谎言。经过冷静思考后,作者从更高的思想高度分析总结了这次惨案的意义与教训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

昨天我已布置大家预习了,现在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并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教者可从其中选择十个词听写)

徘徊 正告 寥落 倘使 洋溢 痛定 出离 深味 菲薄 惨淡 淋漓 洗涤

造化 微漠 踌躇 诧异 桀骜 锋利 租赁 旧观 引退 黯然 噩耗 不惮

立仆 尸骸 创伤 沉勇 转辗 攒射 屠戮 寥寥 浸渍 绯红 山阿 从容

干练 依稀 微茫 直面 正视 广有羽翼 殒身不恤 长歌当哭

三、指导学生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提问: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那么根据你们已有的阅读和写作的经验看,这类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

(教者可将学生的回答逐一写在黑板上,一般会有:交代写作的缘由,记叙怀念对象的生平事迹,概括怀念对象的思想、精神,对怀念对象进行评价,抒发怀念之情,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

明确:在本文七大段中。

2、提问: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同学们所说的哪些文章中写到了?分别是哪几段?又有哪些是同学们没有说到的?为什么大家没说到?

(在同学们看书、思考、发言后,教者可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总体思路)

3、提问:课文集中记叙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的是哪几段?

明确:三、四、五段。

(这里可穿插问:是不是所有的怀念文章都要写怀念对象逝世或遇难、牺牲的经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搞懂作者用两段文字写遇难经过的原因和作用)

4、提问:第一、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5、能找出标志句吗?

明确:第一段与第二段中的几个“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句子。

(教者视时间可引导学生弄清这几个句子与“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否矛盾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作者写作篇文章的具体缘由:

⑴ 应程君所请;

⑵ 刘不仅是我的学生,更是我志同道合的战友,使我怀念;

⑶ 抒发悲愤,祭奠烈士;

⑷ 提醒庸人,莫忘惨案)

6、提问:第六、七两段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教者小结:全文思路的中国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四、布置课后作业

1、继续反复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⑴ 作者为何从追悼会写起?

⑵ 文章第二大部分的顺序是什么?

⑶ 能否将第六段与第七段的顺序颠倒一下?

2、思考:鲁迅在本文写哪几类人?他们在惨案中的有哪些行为?惨案发生后,他们又有哪些反应?鲁迅对他们的情感与评价分别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2、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

一、理清本文局部思路

1、提问:作者为何从追悼会写起?

明确:

⑴ 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⑵ 便于交代写作的缘起。

⑶ 便于抒发作者的悲愤之情。

2、提问:三、四、五段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先回忆与刘和珍初识,再详写遇难经过。

3、六、七两段能否颠倒?

明确:不能。因为第六段虽然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之情,但更多的是作者冷静地揭示这次惨案的教训,而鲁迅是明确地表示他不赞成徒手请愿,认为以这种方式所流的鲜血无助于社会的进步。(这里可顺带帮助学生理解本段中语句的含义)第七段作者是热情赞颂了此次惨案的意义,即显示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和烈士的鲜血将会使“庸人”看到希望,将会激励“真的猛士”“更奋然而前行”。这两段前者是否定,情感较为阴暗、消沉,而后者是肯定,情感较为激越、高昂,所以这样安排更能体现作者写作此文是为了悼念死者,教育、激励生者的目的。

教者小结,展示投影: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记          悼念烈士     爱

交代写作缘由  抒悲愤之情

念  (一、二)   唤醒庸人     憎

记念刘和珍君  追述生前事迹  生前

和  (三、四、五)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君  (六、七)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

二、结合对文中人物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同学们在填写时要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语句或词语。)

人物类别 惨案中的表现 惨案后的反应 作者的评价、情感

真的猛士 欣然前往,互相救助从容遇难,殒身不恤 悲悼烈士,痛斥反动政府及走狗文人

奉献悲哀与尊敬

庸人(苟活者)

冷漠旁观

忘却悲哀苟且偷生

提醒,并给予希望 中外杀人者及反动文人

凶残虐杀

制造流言,掩盖诬陷 深感愤怒,斥其卑劣

2、教者要相机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能抓住关键词语并进行提炼概括,组织成精炼的语言作答。

3、本表格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即可。

4、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对学生不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

三、小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的二、四两段。

2、划出仍不理解的语句,下节课提出。

3、完成《优化设计》课内部分的作业。

4、完成《提高作业》课内部分的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

2、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文章的思路来理解语句的含义。

3、讲评作业。

4、完成《记念刘和珍君》课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教者在检查时,可根据学生背诵情况,指导学生如何掌握结合文章思路进行背诵的技巧)

二、逐一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疑难句子的含义

(学生提出的句子大约和《教师用书》中的差不多,指导的关键是让学生把句子放在所在的具体语境中结合文章的局部思路和总体思路来理解,对于少数在语文界至今仍有异议的句子应以尊重学生的意见为好。具体分析指导内容略)

遇到难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就是根据思路去读。

三、讲评作业

四、进行课堂训练

练习题为《优化设计》中课外练习二。

五、布置课后作业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篇五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

2、 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3、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 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编者编排这些文章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对于我校高一的学生,学习本课要达到编者的目的,是比较的困难。学生对于这个“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

(一) 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三、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的时候,难免理不清头绪。因此我依照我们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

(一)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请为刘和珍写一篇小传。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

通过写小传,学生明晰了刘和珍有哪些事迹,之后让学生思考从这些事迹,认识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大概应抓住以下事迹:

预定莽原 (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勇于抗争)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提问到,“始终微笑”的这样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每人个人的内心会怎样?

悲!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在悲愤之后,我们就会追问,这样好的学生是谁杀的?是反动政府。被害之后,反动文人还进行毒辣的“污蔑”。对于这些,我们抱有的感情是什么?

“愤”!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在燃烧。

这种悲愤的情感,即记述刘和珍君是课文的那几部分?一到五部分,那么六七两部分讲什么内容呢?

这样把授课内容转到第二部分,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这里需要指导学生怎样分析作者对待关于惨案意义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就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没有白流的同时,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

(二)局部探讨,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实难的。品读下面的例子: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3、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4、 以我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5、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几类人,“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对每一类的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6、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找出来认真体会,看看前后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

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互相探讨,然后老师引导理解。

(三) 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

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2、请根据你的理解,为刘和珍君写一幅挽联。

(二) 作业布置 写一则“三·一八”简讯。 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 篇六

最后一遍读过《记念刘和珍君》,我说有几个问题想特地问一问女生,于是学生都抬起头望着我。

“第一,以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为代表的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你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挫折时,是百折不回,还是胆怯悲观呢?”女生都笑了,有几个答道:“当然是百折不回啦!”有男生故意和女生唱反调,笑她们太自夸,女生也不屑理会他们。

“第二,刘和珍君与同学互相救助,殒身不恤;那你们对同学是热心帮助、团结友爱,还是勾心斗角、矛盾不断呢?”“肯定是团结友爱啦!”更多女生笑着回答。又有男生嗤之以鼻:“昨天晚自习前你们不就刚刚大吵了一架吗?还团结友爱呢!”于是几个女生不服气地和他们争论。

我也笑了,说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女生:“刘和珍是一个渴望真理、追求进步的学生,所以在生活的艰难中,也毅然豫定了《莽原》全年,还为母校前途而忧虑,为民族权利而请愿。对照刘和珍君,你们阅读的兴趣又在哪些方面?你们关注的对象又是哪方面呢?”女生没有人作声,男生也安静下来。“你们恐怕对某某明星的打扮爱好更加关注、对未来的一所‘面朝大海’的房子更加向往一些吧!”女生脸上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因为以前曾让学生谈自己的理想,有女生就说只想有一所象海子诗中所写的那样,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和亲人或者爱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足够了。

“提起房子,我想起前些年社会上曾就女子是否应该重新回到厨房展开过一场持续很久的讨论,结果是女子重回厨房的观点占上风。而且在经济文化都已经非常发达的日本,女人持内,男人跑外,仍被认为是淑女的典范,许多即使是事业正处于鼎盛时期的歌星影星,一成家后就退回厨房,成为一个每天在家做饭的家庭主妇。当你们也有了一所温馨的房子后,难道也希望自己的轨迹就在厨房,也成为一个日本式的典范淑女吗?”女生都摇头反对,男生则是拍手欢迎,于是有女生说,应该将这些男生都送进厨房,让他们也尝一尝一生都锁在厨房里的滋味!

“在现代化的日本,女子遭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也还是比较严重的,在我们中国,女子的政治地位应该是很高了,可是却没有相应的经济地位作为基础,加之现在社会只是看重金钱权力,道德沦丧,醉生梦死,淫靡之风大盛,中国女子的生存境况实在不容乐观。这在眼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蜗居》中已经作了冷酷而真实的描述。从刘和珍君的身上,鲁迅先生看到了中国女子的勇毅经过了几千年的奴役压迫,却并未消亡的明证,但是从我们现在的学生身上,还能看到多少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的影子呢?和差不多百年前的刘和珍相比,我们追求真理的精神为什么反而消亡了许多呢?”

-

女生都低着头,有的还胀红着脸,我想她们是感到一些羞愧,但更多的是想到了这个社会对女子的不公,还有对不可知未来的茫然,怨愤而又无奈,于是只有埋头更加仔细地做着作业吧。因为对女生说了这些责备的话,我心里也感到很不安起来,一所房子为什么就不该想往呢?社会的堕落,难道竟要她们去承担责任么?

男生则似乎得意了,嗡嗡的发出些声响。紧靠讲桌的两个女生对我表示出明显的不满意:“为什么只问女生问题,怎么不问问他们男生又做得怎样呢?”我知道这是我的过错,连忙做女生的安抚工作,又将男生批评一番:“确实,男生中能如刘和珍一般办事果断坚决、有高尚的精神和纯洁的阅读趣味的,实在并不多见,班里能够有一两个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不少男生缺乏意志,没有追求,要么沉迷于网游不能够自拔,要么倾心于篮球不懂得舍弃,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刻苦精神,都是远不能和女生相比的,你们有些男生不是应该感到惭愧、需要反省吗?

愿自暴自弃的男生能够从刘和珍等中国女子的身上,重新树立起似乎微茫的希望,刻苦立志的女生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说完这些话,我心里却是暗自的庆幸和惭愧。庆幸的是,好在学生没有这样责问:“为什么只问我们学生问题,怎么不问问你自己又做得怎样呢?”惭愧的是,鲁迅先生在他的学生面前是踌躇的,因为自己是一个“苟活者”,而他的学生则是可敬的“中国的青年”;面对讲台下面的这一张张鲜活可爱的面孔,一个个生气勃勃的生命,我没能给他们以更多的希望和信心,却“学生云者”地大加挞伐,这不是太可耻了吗?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结束《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七

1.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记念刘和珍君》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

②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③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2.说教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朗读、质疑、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背景导入法,“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血的历史,200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它又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耻辱。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背景导入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记念”,引导学生认识第3、4、5节为叙述的主体,介绍了刘和珍君生前与遇害的情况,第1、2节交待了写作的缘由,第6、7节揭示了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③结合课后练习二,整体感知,课文记叙刘和珍的事迹,包括预定《莽原》、反抗校长、虑及母校、参加请愿等,认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从容勇毅的精神。结合神情“始终微笑着的”感受刘和珍的乐观坚毅的性格。

④探究课后练习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含义,以及探究第二节第一二两句“真的猛士”的含义,了解作者对反动政府暴行的愤怒、对走狗文人的抨击、对战斗者的激励的感情。并背诵第二节。

⑤朗读第四节,探究第四节的几个独立段作用以及“沉默”段与“当三个女子”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激愤感情。

⑥借助陶潜的诗以及“至于这一回”“苟活者”句的理解,认识第六七节中关于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⑦探究“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当时社会的状况。

⑧课堂小结。作者通过纪念刘和珍君,表现了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暴罪行、走狗文人的卑劣无耻,同时激励战斗者“更愤然而前行”。

⑨作业。搜集鲁迅、刘和珍相关资料互相交流。为刘和珍塑像设计说明书,200字左右。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关注当前的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你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

5.板书设计(略)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理解文中意味蕴藉、深刻有力的语言;认识文中所表现的反动派的凶残和卑劣,体会革命青年英勇无畏的气概,并进而理解作者深沉而强烈的革命情感和彻底不妥协的精神。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使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解,然后补充介绍鲁迅先生当时的态度: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听到惨案的消息,鲁迅先生非常激愤,认为当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立即在上述文章的后一部分写道: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鲁迅先生在这里深刻地指出了烈士死难的意义,预言了革命的发展。同时,鲁迅先生又陆续写了《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动统治者和反动文人陈西滢之流的流言,揭露了他们的险恶用心。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阅读:明确难点、重点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提出下列词句,让学生思考、议论。

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1)“生活”,指当时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毅然”,突出了刘和珍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

(2)说明刘和珍生前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他们是师生,又是战友。

2.“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这句的破折号表示什么?“但是”后面的话是什么意思?

(1)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跃进,中间跃过了“不相信”。

(2)“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与上文“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相应,意思相同。这说明,“写点东西”,不是为了死者,而是为了生者。

3.“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两句话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出离愤怒”,说明愤怒到极点,超过了愤怒的感情阶段,“愤怒”升华为理智的思考,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好地进行战斗。

(2)用“浓黑”来形容“悲凉”,把较为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同时,自然使人想到这“悲凉”是由社会的浓重的黑暗产生的。这里表现的感情深沉而强烈。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什么说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哀痛者”,是说明真的猛士看到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看到爱国志士被杀戮,感到万分哀痛,所以说是“哀痛者”。他们又为自己能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所以又说是“幸福者”。

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这句话是在赞扬三个女子在斗争中所表现的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伟大精神;

(2)这句话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化在一起,有极强的表现力。

6.“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对请愿的看法是怎样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作者委婉地说明请愿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而徒手请愿就更加不能了;

(2)这句话含蓄地指出应该改换战法。

第二课时

(一)同学自己阅读,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列出提纲

1.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徘徊”、“正告”,突出地表现了沉痛的哀悼之情;

(2)指明烈士生前与作者的关系;

(3)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又无话可说,有力地揭露了“非人间”的黑暗。

(4)说明写本文的缘由。

2.第二部分:

(1)热烈地颂扬真的猛士;

(2)催促未觉悟的人们猛醒;

(3)进一步交代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3.第三部分:

回忆往事,写对刘和珍的印象,介绍她的为人。

4.第四部分:

(1)深刻有力地揭露反动派的凶残、下劣;

(2)表达了极为强烈的悲愤情感;

(3)号召人们从沉默中爆发。

5.第五部分:

(1)详细介绍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

(2)热烈地赞扬刘和珍等三个女子在弹雨中从容不迫、互相救助的革命精神;

(3)连用反语,揭露并控诉了反动派空前残暴的罪行。

6.第六部分:

(1)明谈对请愿的看法,暗里号召改换战法;

(2)指出死难者的长远影响。

7.第七部分:

(1)赞颂烈士的精神,说明革命青年死难的意义;

(2)号召真的猛士奋然前行,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二)理出文章的思路

作者先说明写本文的缘由、意图,再回忆往事,谈对刘和珍的印象,介绍她的为人,然后激愤满腔地揭露反动派的极端的凶残和下劣,号召人们从沉默中爆发。随后又具体地记叙烈士殉难的经过,控诉反动派的凶残,接着由社会上的反应,说明对请愿的看法,最后进一步说明革命青年死难的意义,号召革命者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第三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重点)

1.哪些词语突出地表达了赞颂猛士的情感?

叠用“敢于”,强调了猛士的勇敢精神,同时自然地流露了赞颂之情;用“怎样”表明了猛士“哀痛”和“幸福”的程度,这也是对猛士的革命幸福观的赞颂。

2.“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好处?

实际含义是希望尽快地结束这样的世界。这是委婉的说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说,使思想的锋芒含而不露,更耐读者寻味。

3.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写本文的目的,是要人们永远记住反动派的这笔血债。从上段的“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和“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等处可以看出。

(二)分析第四部分(重点)

1.第一自然段,感情强烈而深沉,揭露深刻而有力,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在表现上起了重要作用?

(1)用否定句,寓肯定于否定之中,突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下劣;

(2)用转折、递进关系的句子,加强了对感情的表达,加强了揭露的力量;

(3)在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如:“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况且……便何至于……”

2.第二至四自然段:

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这部分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几段与上一段的关系是什么?

(1)目的是证明反动派的凶残和下劣;

(2)用转折与递进关系的句子,举事实突出并证明了上一段所说的反动派出人意料的凶残和下劣。

3.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表现了极深的悲痛与极大的愤怒;

(2)“懂得”,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感情沉痛而愤慨;

(3)指出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条道路,两种前途,实际上是号召爆发。

这一部分思想犀利锐敏,感情深沉强烈。

第四课时

(一)分析第七部分(重点)

1.第一自然段:

这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竟会”、“竟至”、“竟能”这三个词组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1)承上启下:总结、照应前文的“凶残”、“下劣”;用“从容”引出下文对烈士的赞扬。

(2)三个词组都突出了出乎意料之感;同时,又分别准确地表达出了爱憎分明之情。

2.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与前文的关系怎样?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这一段是承接上文来阐述的,同时,又照应了前面的第三、第五部分;

(2)这一段,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3.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中的“微茫的希望”是什么意思?

说明斗争的道路是漫长的,但胜利是有希望的,从而激励革命者更加奋勇地前进,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4.最后一段:

“我说不出话”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含蓄有力地表现了抑制不住的哀痛和激愤,这是对暴行、流言的猛烈抨击。

(二)总结

1.中心意思:

通过对刘和珍的沉痛悼念,深刻地揭露并愤怒地斥责了反动派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下劣;热烈地颂扬了爱国青年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并热情地激励革命者更加有力地战斗,更加奋勇地前进。

2.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紧密结合,甚至融为一体,行文波澜起伏。

文章把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的融为一体,有的交错结合,相互为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文章波澜起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与感染力,极鲜明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2)照应周到,结构谨严:

第二部分的“似人非人的世界”照应第一部分的“非人间”;第二部分的“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照应第一部分的“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七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它的第一段,照应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的各段;它的第二段照应第三部分的第二段,第五部分的第二段,第六部分的各段。第七部分的“淡红”与第六部分的“绯红”,第二部分的“淡红”相应。第七部分的“我说不出话”与第四部分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第一部分的“我实在无话可说”相应。总之,这末一部分回应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最后应题作结,结构非常谨严。

(三)作业:熟读全文,背诵第七部分。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篇九

《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出自鲁迅先生之手,在做这道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你知道正确答案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带来的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阅读题及答案,以供同学们参考。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原文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题目

1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请说说其中的缘由。(4分)

14、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2分)

(2)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4分)

15、作者引用陶潜诗的用意是什么?(4分)

16、从文中可以知道,鲁迅对刘和珍等人的请愿活动的态度如何?透视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6分)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答案

13、“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从段政府的罪行这个角度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14、(1)一个人在逆境中特别困难的时候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跳起来反抗,就是沉默中爆发;二就是继续萎靡不振,向困难低头,这就是在沉默中灭亡。(2)“伟绩”和“武功”是反语,这句话既揭露了段政府的暴行与中外反动派的屠戮一脉相承,又指出了这次暴行是空前的。这几缕血,指的是段祺瑞对青年学生的残酷暴行,比起前面列举的暴行,这种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前面列举的暴行,在这种残暴面前,作者认为是小巫见大巫。

15、突出了烈士为国捐躯的深远影响。

16、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只能得到一小块,然而情愿是不在其中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就可以解读出鲁迅对情愿活动的态度是不鼓励和不支持的。他认为反动派太强大,不讲民主,实行暴政统治,人们只能通过革命的手段来推翻这样的反动统治,情愿是徒劳的,意义不大!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篇十

【学习目标】

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习时数】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感知文本,理清思路

一、温故知新:

1、填空:屈原,名___,字___,战国时____国人。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_____和______。

主要作品有《 》、《 》、《 》、《 》等,汉代刘向以这些作品为主合编成《 》。

2、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

其文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对遇难的左联五烈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残害革命者的反动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照本文,思考作者对待为革命而牺牲者有怎样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

1、作者:阅读《创新设计》41页“作者简介”,回顾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背景:参看《创新设计》41页“背景简介”,了解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3、预习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创新设计》41页“边读边练”。

三、合作探究:

(1)概括段落大意,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文章一共7小节,为什么单是写作缘由就用了两节来说?

参见《创新设计》42页“边读边思”1。

(3)文中对刘和珍做了怎样的描写?她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参见《创新设计》42页“边读边思”2。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 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四、引领探究:

(一)试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讨论分析作者感情发展脉络: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 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 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在伦敦的中等街道上常常有面容憔悴,蓬发粗手的工人来往徘徊,或是顺街疾走。②到处想找点小机会可以弄到这一天买面包的便士。③我遇到的不止一次了。④他们搭讪着同你说话,给你引路,末后要讨几个。⑤其实比起那些站在小饭馆门外手托火柴等着施舍的乞人尤为难过。⑥因为这些徘徊或疾走的失业者,有很好的体力,也有工作的经验与技能,他们还不肯作一个社会上的废人,向人前乞求,也不同残废者只望着别人的同情,然而他们拿什么去吃饭呢?⑦他们有精力,有技能,有历练的头脑与两手,却不能凭空去拿面包。

1、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个自然段,较合理的分法应是(d)。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对上文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d)。

a.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者的悲惨境遇。

b.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受压迫、受剥削者的痛苦生活。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欺压和盘剥。

d.通过对失业者悲惨遭遇的介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五、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27页第二、三段

2.选择文中一些议论性语句思考其含义。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悼念刘和珍,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2、全文开头点出追悼大会的日子,先按“民国”纪年,再补充时间内容,有何用意?

参见《创新设计》42页。

3、默写 : ①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②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我以我血荐轩辕。

二、自主与合作探究:

(一) 理清局部思路:第2节

1、 集体诵读

2、 思考讨论: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 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3、背诵这一部分。

(二)理清局部思路: 第4节

1、 齐读

2、 思考讨论:本部分写得知刘和珍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可见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3、 背诵这一部分。

三、引领探究:

(一) 在分析思路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

引领启发: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

1、 “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参见《创新设计》42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 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 “惨象……流言……灭亡” 。

“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 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 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 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 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 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3、“ 当三个女子……抹杀了。”(参见《创新设计》42页)

4、 “人类的血战……更何况是徒手。”

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 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 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 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 谓的牺牲。(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我于是就逃走了”)

5、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 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 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 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 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 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6、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7、“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 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 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8、“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

“也”字针对陈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既是师生又是同志。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

9、“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略)、“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

“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 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辨证法及唯物史观,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 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10、“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正如《可惨与可笑》等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见书上注释)。

11、 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 文中的“伟绩”“武功”等词是什么意思?

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启发学生吟读“我懂得衰亡民族……”)“默无声息 ”便是对“太平”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可悲局面。看来,“三•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

“伟绩”、“武功”是褒义贬用,也是用反语揭露3.18惨案比历史上的“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有过之无不及。

12、引用陶渊明诗的作用。

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二)拓展: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生命》

巴金

我接到一个不认识的朋友的来信,他说愿意跟我去死。这样的信我已经接过好几封了,都是一些不认识的年轻人寄来的。现在我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我的窗前种了不少的龙头花和五色杜鹃,在自己搭架的竹篱上缠绕着牵牛花和美国豆的长藤。在七月的大清早,空气清新,花开得正繁,露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面屋脊上站着许多麻雀,它们正吵闹地欢迎新生的太阳。到处都充满着生命。我的心也因为这生命的繁荣而快活地颤动了。然而这封信使我想起了另一些事情。我的心渐渐地忧郁起来眼前生命的繁荣仿佛成了一个幻景,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了。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些景象。

我应该比谁都更了解自己罢。①那么为什么我会叫人生出跟我去死的念头呢?②难道我就不曾给谁展示过生命的美丽么?③为什么在这个充满了生命的夏天的早晨我会读到这样的信呢?

我的心里怀着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揩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然而这一切到了我的笔下都变成另一种意义了。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同时另一种思想慢慢地在我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甚至违背了我的意志。

我能够做什么呢?

“我就是真理,我就是大道,我就是生命。”能够说这样话的人是有福的了。

“我要给你们以晨星!”能够说这样话的人也是有福的了。

但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说一句这样的话呢?

1、根据文意对标题“生命”的正确理解是(d )。

a、批评“不认识的朋友”对生命的轻视。

b、赞美生命的可贵。

c、作品使人轻生,作者对此感到后悔。

d、赞美生命,揭露黑暗的社会使普通人的生命难以维持。

2、“眼前生命的繁荣仿佛成了一个幻景,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了。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些景象。”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作者似乎看见了什么景象?

现实生活的悲惨使“眼前生命的繁荣”变得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悲惨的现实生活。

3、对“然而这一切到了我的笔下都变成另一种意义了。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的正确理解应是(b )。

a、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最终作品表现出来的主题毫不相干。

b、丑恶的现实生活将我美好的愿望摧残了,所以生活只能以它悲惨的真实面目出现在作品中。

c、丑恶的现实生活摧毁了我的美好的愿望,所以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是虚假的。

d、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了,所以我只能写一些看了令人想去自杀的作品。

4、文中朋友家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文中起的作用是(a)。

a、反衬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b.表现了朋友家环境的优越

c、表现作者喜爱这种环境

d.在极力渲染社会的黑暗

5、根据巴金的创作道路,理解全文的最后一句话。选用理解正确的一项。(d )

a.为自己不能向别人许愿而惭愧。

b.表示自己要做一个可以向别人许愿的人的决心。

c.作者的确不知自己何时能成为一个向别人许愿的人。

d.作者不会许愿,但他以自己的作品,揭露社会,使人们认清它的黑暗、腐朽,从而起来推翻它。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第四节;完成《创新设计》43页“达标学案”。

2.预习新课 《最后的常春藤叶》。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结合注释①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请学生回答。

作者简介

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塑造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代表作:三部小说集,二部散文集,

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①,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二、整体感知,注意读音,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问题。

暴发:侧重突发性,多用于传染病、烘水。

2.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A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它和一般传记文是否一样,(不,一般传记是写一个人,本文是鲁迅先生借刘和珍,写一群青年为国为民,爱憎分明,见义勇为。二是一般传记是突出某人某性格、品格、才能等,本文非重事)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归纳:文章中记叙刘和珍事迹主要在一、三、五段,记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

第二件是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涂 “黯然至于泣下”。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

B、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和目的)

C、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D、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重心不在记事而在于议论抒情,情感悲(青年)愤(恨敌人)为主。

三、研习新课。

集体阅读一部分,

1、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

明确: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也让人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

2、别外本文不是一般记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

明确:提示:民国应该是为民的,而这里政府却屠杀人民,故这里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说明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也蕴含着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号召人们对中华民国不能抱幻想,必须正视现实,起来斗争。

3、仅仅是因为程的要求,我才写本文吗,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几次提到,3次,(注意3次的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

鲁迅所编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固此有人就不敢订或不愿订,因此“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现在鲁迅满怀激情地回忆起这件事,写下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说明“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和表达我的对刘和珍的哀思和尊重。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第二节第二段的开头。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是:“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见这里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即写文章要揭露敌人,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记念,也是作者为生者而写的最大心愿。

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而言的,作者写文章是为了激励生者,唤起庸人投入战斗,不要忘记死者。

(写作原因有5点:前程要求+此3+后总结经验教训)

③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文章第一节第三自然作者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更何况反动文人的论调?“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可见“实在无话可说”,是愤懑之极的言词。鲁迅说:我们对这件事不能保持沉默。事实上,在“三•一八”惨案后的八天中,鲁迅写了四篇文章抨击反动当局、哀悼烈士,本文是惨案发生两星期写的。

2、问:开头写缘由是常见的思路,但作者在此反复说缘由又有何作用呢?(写出了各方力量的反映:正面:在纪念并没有被吓怕而屈服;反动派:诬蔑;市民:忘记淡薄;)将各方面的反映都呈现出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敌人的愤恨和对同志的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1篇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纪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