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11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为了加深您对于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11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一

《登飞来峰》是积累运用二中读读背背的内容。教材只要求大致掌握诗意,会背。根据第二组课文导读中提出了学生应具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这一要求,但据观察,学生这一能力急待提高。故我将此课上成了针对这一要求的能力训练课。

上课前,我准备了小黑板。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一开始上课,我就把小黑板给挂了出来,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着,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然后读一读。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开始,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五分钟后,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合作开始时,学生不知如何合作。经过逐组指导,学生的合作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探究过程。对于那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其解决,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时所出现的偏差。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有小组写出了古诗的正确意思。写出意义后,经过提示,小组成员很愉快的接受了新的任务,为古诗配图。在学生配图中,应及时矫正其中的偏差,如“浮云”和“塔”的位置关系,“人”和“塔”的位置关系,“太阳”的状态等。

成果汇报后,根据小组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为奖励,第一名的小组获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图扩大并填色的奖励。这一平使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作业,第六小组的同学竟然很愉快的。接受了。

最后的五分钟,让学生背了背古诗。由于对古诗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背下来,但是并不熟练

《登飞来峰》知识点

1、2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译文]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赏析:第一句,诗人用“千寻”:夸张,从正面充分表现飞来峰和峰上古塔之高,暗示自己立足点之高。第二句,用“闻说”从侧面衬托飞来峰和塔的高耸,巧妙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为下文登高揽胜后的议论、抒情作铺垫。表现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3、4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赏析:“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浮云”,比喻、双关,既指眼前所看到的云层,又指困难、障碍以及阻挠变法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后两句写景、议论、抒情,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问答题

1.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答: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2.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答:议论抒情。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这首诗中,“浮云”一词寓意是什么?

答:当时的保守势力和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7.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8.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涵的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0.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11.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主题:这是一首登高揽胜之作,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课时:2课时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式。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了解作者,通读课文。

教师:制作课件。

设计思路:

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初读与朗读品析两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提问,会探究的学习品质,在领悟文章本身及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同学们,竹子是大家熟悉和热爱的植物,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几乎处处都能见它的身影,你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谈谈你对竹子的感受吗?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小结:说到竹子,同学们的话就多拉,竹子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而且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ò)

屏风(píng)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岚(lán)

2.理解词语

(1)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2)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

三.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出示课件1:图--竹林、山、水、乐--清脆的鸟鸣。)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课件2)

想一想: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各段的段意是什么?

(2)作者是臬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说一说:

(1)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为什么

(3)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由朗读,交流发言,相互评判(出示课件了)

按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课文分五个部分,简单如下:江南竹乡--走入竹海--来到竹坞--来到竹海山村->

留下深刻的印象(竹子多) (感受独特) (所见所闻)(百姓生活)并形成板书:竹林深处人家--远看:多、广淳朴、恬静、和谐 深入竹林:密、美

画家: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

作者情感:喜爱、赞美

(本步着眼于使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发言,相互评判的形式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最基本的信息:内容、情感、谋篇布局)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文章结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白了这是一篇以游踪作线索,移步换景,描述了江南竹海和竹海深处人家安适生活的散文。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对它的内容和主题都比较熟悉了。今天,我们来细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写景艺术和语言艺术。

通读课文,合作探究

(方法:全班分为6组,每组7-10人,进行研读、讨论,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全班交流。)

投影显示问题:

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精彩?画出来作些批注并交流。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能找出来并归结出本文抒情的特色吗?

学生圈点、批注、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知、体会、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等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因而即使是相同的语句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判能力,评议时要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有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增加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质疑探究

师:在读了本文后,也许你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现在把这些不明了的地方向大家提出来,看看大家能否帮助你到解答。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竹林深处进行描写的?

描写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哪些句子景中有情、融情于景?

(质疑问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问题意识。学生不一定能充分理解课文所示背景,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再读深化

请大家自由朗读

把你认为优美的句段朗读出来。

拓展延伸,多思多说多写

请大家考虑,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然后学习作者的写法,给自己插上想像的翅膀,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正读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邑(yì) 矣(yǐ) 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方仲永的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明确: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却能在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5、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四、阅读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

提示: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示例: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示例: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示例: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2、同学们的评语下得很全面。有鼓励的,有批评的,有介绍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任何人,不论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那样变成庸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4、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题乌江亭》。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特点历史事件的看法,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归纳、演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之前我们学了李白、杜甫的诗,今天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小李杜”的诗。大家知道“小李杜”是谁吗?

二、课前预习

1、文学知识小测

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诗人。因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区别(李白)(杜甫)。著有《樊川文集》。

2、杜牧的诗作

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谕、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咏史诗成就最高,他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十分有新意。称为“二十八字史论”,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他的咏史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赏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历史记载: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

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题乌江亭》问答题

题乌江亭

作者: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1、阅读《项羽本纪——乌江自刎》,简要概括故事

2、作者如何看待乌江自刎这一历史故事?

3、什么是咏史诗?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绿色蝈蝈》一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生命。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2、品味语言,品析美词佳句,体会语言特色

五、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优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2、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在初读课文后用填写蝈蝈自荐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文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习兴趣。

3、合作研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七、学法指导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趣揭题

聆听大自然中生物的声音,让学生判断是哪种动物的叫声,最后由蝈蝈的叫声引出我们课文的主角。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蝈蝈的知识。同学的介绍和视频资料已能够吸引同学去深入了解课文了,由此,导入课文。

根据自己的了解判断动物声音。介绍蝈蝈。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词。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篝(gōu)火喧嚣(xiāo)狩(shòu)猎篡(cuàn)夺窸(xī)窣(sū)气氛(fēn)吮(shǔn)吸静谧(mì)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颚(è)喙(huì)嗉(sù)

2、创设情境,蝈蝈去人才交流中心交自荐书,根据你所了解的蝈蝈的特点,你觉得什么职业适合它呢?讨论交流,填写表格。(学生可能会说歌手、模特、保镖、猎人、美食家等)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依据,并注意总结概括,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蝈蝈的'哪些特点和习性。(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

速读课文,找到蝈蝈的相关介绍,发挥想象力,填写自荐表,口头表达

(三)精读课文,合作研讨1、刚才同学们也注意到了,作者在文中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这些称呼的变换起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喜爱之情,更使行文生动。

2、比较阅读,发现语言特点。

将《辞海》中对于蝈蝈的介绍与本文比较,能发现本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那么,你最喜欢文中哪个段落?说一说理由。(师生共同赏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3、总结文章写作特色: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对比突出特征。

学生合作研讨,发表自己的见解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评一评。

(四)文本迁移

如此生动的文章来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为何他能将一个小小昆虫写得如此趣味横生?我们不妨走近法布尔去了解一下。(作者简介)从法布尔身上我们能发现点什么,那么,我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可曾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说出来交流一下。(学生畅谈)

同学们的经历多有趣啊,我们在同学的引领下再一起去自然中看看吧!(展示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结合我们今天所学,你心中有何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亲近自然,关爱生命(文本升华,直击难点)

学生结合自己所得畅所欲言,深入实践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妙趣横生,法布尔只是给我们展示了冰山一角而已。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一份对自然的热爱,一种对生命的敬畏,用这样的心态走进生活,你会发现,你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仿写小练笔:(任选其一)

A、细致地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形体特征;

B、形象地描述一种昆虫或者鸟的叫声;

C、抓住特征介绍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住处、活动……)

3、拓展:课外阅读《昆虫记》。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委婉机智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流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委婉机智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流技巧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雄辩的孟子,与孟子有关的成语。

2、“顾左右而言其他”字面意思为何?

二、理清主干

1、这篇文章记录了哪两个人物的对话?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

2、自读课文,就有疑问的字句提出问题并解决。

3、孟子与齐宣王谈话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孟子选择宣讲、谈话、还是问答?

4、问答从哪三个问题展开?齐宣王分别是如何应答的?

三、理解谈话艺术

1、讨论:孟子的问题妙在哪些方面?

a、问题中哪些是虚?哪些是实?

b、问虚的目的是什么?

c、问题的顺序有什么妙处?

d、问的形式为何选用特殊疑问句?

2、齐宣王没有回答孟子,孟子的`目的达到了吗?是不是应该追问呢?

3、归纳孟子谈话艺术中值得借鉴之处。

4、模仿本段设计一段人物对话,要求具有层层推进,引人上钩的效果。

四、把握人物思考背景

1、通过这样一则简短的材料,你能从中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你如何评价齐宣王这个人物?当时的时代背景怎样的?

3、根据时代和人物特点,结合对人物心理的合理想象,扩写这个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中插叙的效果。

3、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收集有关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二、引出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的形、音、义。

2、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四、提出突破口:本次爬山中,作者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刻画了马尔和我怎样的不同表现?为什么要不时插入我的心理活动与第一次的登山经历?

要求: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并用旁批的形式分析在书上。四人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注:白描这种描写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故要跟学生举例讲清楚何谓“白描”。)

五、延伸突破口:结合全文及第15节,理解“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生命之线”有两层意义:1、连结登山人身体的绳索,是物质之“线”;登山任保定的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信念,是“精神”之线。

六、能力迁移

生活中到处有着这样的“生命之线”,试从生活和阅读材料中找出类似的例证。

《生命之线》练习题

1.课文写了那个事件?写了几次?这几次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有哪些人物?

登山运动两次

第一次:1985年“我”与西蒙

第二次:1992年“我”与马尔

2重点是写哪一次?另一次是以怎样的写作方式来交待?

第二次插叙

3分析两次登山运动的异同

次序[来源:学科同异

合作伙伴对同伴的态度、行为结果

第一次遭遇险情

生死考验西蒙砍断绳索栽入冰隙

第二次马尔救助、劝慰最终得救

4讨论马尔的形象

真正的英雄(高尚的人格)——团结助人的精神

《生命之线》教学反思

先谈对这篇文章本身的看法。由于这是一篇经过翻译的外国作品,因此译者如何翻译其实给予了作品以第二次生命。就《生命之线》来说,我认为如果翻译所用的辞藻更平实一些,减少一些由华丽辞藻带来的过大信息量,也许能够使文章的主旨更隽永。当然,这一想法主要与我自己比较喜欢冲淡如话的语言风格有关。然而,就学生的阅读效果来看,学生往往会把很多时间花在试图搞清楚主人公与马尔先后下落的过程上,甚至花了很多时间之后还是一头雾水。所以依我看,翻译用词还是平白一些的`好,至于在外国作品的翻译中用上“茕茕孑立”这样的词,就更显得不伦不类了。

从主题上来讲,《生命之线》又是一篇以生死为母题的课文。之所以用“又是”,是因为这样搞不好就生离死别的文章在我们的初中课文中实在是不胜枚举。其实,对于是否需要把那么多以生死为主题的文章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我一直有些个人的想法。初中生处在最绚烂最美好的时节,是应当尽情享受生命馈赠的年龄。总是在课堂上让他们思考《沉船之前》中人们面对死亡时的不同心理,《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为什么放弃逃生,以及在这篇《生命之线》中如何看待西蒙割断绳索自己求生的行为,是非有必要?是否符合他们心灵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否能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这还是有待商榷的。以我之见,该让中学生多读读灵秀的小品文,多从中学得一些生活的乐趣和其中的智慧,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关照生活,年轻的一代人才更有可能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阳光。

最后,关于文章结尾部分写我依旧喜爱探险活动,以及对人类探险精神的赞美,结尾这些的内容与本文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个结尾是不是偏离开了前文“生命之线”的题中应有之意。我自觉不甚了了。让我写,最后一节不写或写别的内容也许更好。由于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清楚,故而教学中并没有涉及,希望下次上到这篇文章时有新的感悟。

为这篇课文设计的核心问题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驱动性比较强,能够把主题挖出来。

核心问题:

本文中出现的“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授课反思:

程度好的班级的这节课,如果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品读字句,给更多的时间充分阅读反复讨论效果也许会更好。程度弱的班级核心问题不能太早抛出,之前要反复理解内容,搭足脚手架,拉着手往上爬,否则就会像这次的课一样,一下子全班给问蒙了,答不出来,也不愿意多想。

总之,这次这篇课文上得太赶了,有些问题没有说到,有些问题没有说透,有些结论的得出是我为了抢时间越俎代庖,只能在讲练习的时候补充了,真是很不应该。最近的心态太功利,要自我批评!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八

活动目标

行楷字的笔画组合

教学目标

对学生分析楷书和行楷的关系,辨析行楷与楷书的异同。让学生理解行楷技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展示一些硬笔书法作品,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点击多媒体,显示《祭侄文稿》)

同学们,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这篇作品是颜真卿为追祭在“安史之乱”中被杀害的侄儿季明的即兴之作。全文气势磅礴,雄奇豪迈,跌宕多姿,其沉痛悲愤之情溢于笔端,是一件以情入书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幅钢笔行楷作品:

这幅作品,神态潇洒,富于魅力,字体匀称舒展,清爽悦目,很适合初学行楷字的人学习。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行楷技法。

二、点击多媒体:行楷字的特点

1、用笔流畅。行楷的用笔灵活、方便,一般需要逆锋、顿笔、停笔、回锋等严格的运笔,不强调用笔中更多的提按、笔画形态,只要求笔道流畅,多取顺势,变转合理,行笔巧妙。

2、连笔。所谓连笔就是把字笔画之间的运笔过程连起来书写,即前一笔画的收笔与下一笔画的起笔相连接。连笔分为实连与虚连。笔画之间通过游丝来联系的为实连,笔画之间没有游丝但笔断意连的为虚连。连笔的原则是按照汉字书写的笔顺,除了少数的笔顺变化以外,大体上与楷书的笔顺相同。如:

3、省笔。所谓省笔是指在行书中,有的笔画可以省去不写,或与别的笔画连起来一笔写成。在省写的过程中,有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的形态,楷书中一笔、两笔,甚至三、四笔的点画,在行楷书中可以一笔写成。注意:省笔不能自己随心所欲地减省笔画,必须合符约定俗成的规矩。如:

4、改变原有的笔顺。与楷书相比,行楷书的笔顺不是一成不变的。行楷书的书写,根据实际需要,个别地方由于书写到具体部位时,笔画的连结、萦带、减省等使字形发生变化,相应的笔顺也随之改变了。当然,笔顺的变化也不是随意的,也必须符合约定俗成的规矩。如:

5、形态多样。楷书的每个汉字形态单一,而行楷字由于结字自由,字形变化多样。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只需掌握其中常见的一种即可。如:

三、点击多媒体:行楷字笔画写法(见右表)

练习时注意:

1、行楷书中的点最富于变化,有时成为一条短的、斜的线段,有时直接与前后笔画顺势相连,有时需要加钩挑,加强呼应。

2、悬针竖“”一般用在竖画的最后一笔的字,如:等,但不可写得太长。

3、行楷书中的捺一般可以写成反捺“”。

4、行楷书中带有“折”“钩”的笔画,要写得比较圆转,不要棱角太多,过于生硬。其中的钩已基本消失,变成了笔画的延伸。

学生进行行楷笔画练习。教师巡视,将一些习作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教师进行以表场为主的点评。

四、学生临写下面的例字(见教材第110页)

练习时注意:

行楷中自然连带的规律是笔画组合中最基本的规律。难就难在“自然”二字上,要达到自然须细心练习。

“三”字是横式笔画,在上一笔收笔时,自然地带出牵丝向左下,再写下一笔。最后一笔横停笔后抬笔即可。

“川”字是纵式笔画在前一笔收笔时,自然地向右上带出牵丝,再书写下一笔。

“合”字是撇、捺两笔的`自然连带,向左下写出撇后,不用出锋,沿原路返回一半处,自然向右下转笔写出捺。

“少”字是左边点和右边点的自然连带与呼应。笔断意连,而最后一笔撇,直接由右点向左下带出。

“自”字是撇和竖连为一笔书写,字框中横画笔笔相连至最后横收笔。

写“布”时,首笔横自然提笔向上,与撇的起笔连接一笔写完。写“巾”的钩时,也是收笔后自然向上提笔后带出一竖。

“书”字的首笔是横折,书写时直接向左折45°角,带出下一笔横折钩的书写。

“打”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提的收笔恰好是右边“丁”的起笔,一笔连接写完。

写“享”字横向笔画右上带向左下,是可以多处出现牵丝现象的一个例字,不要写成处处牵丝,应是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省略,“子”的钩笔和横可连可断。

第二行:“单”字,上头是左边点与右边点的自然边带;“朴”“仙”“得”“明”“到”字均是左右结构的自然连带;“之”字,上头点与横的自然连带;“开”字,先是横式笔画的连带,后是纵式笔画的连带;“子”字,钩笔与横画的自然连带。

第三行:“就”字,两点为左边点与右边点的连带;“向”字,竖与折的连带;“己”字,折与横的连带;“她”字,撇与横、钩与竖的连带;“两”字,横与竖、竖与折的连带;“那”字,撇与横、横与横的连带;“回”字,里面的口字的笔画连带;“经”字,绞丝旁、横撇与点、横与竖与横的连带;“么”字,折与点的连带。所有这些连带,都应重在自然。

第四行:“发”字,撇与折的连带;“还”字,折撇与竖的连带;“要”字,横与撇折的连带;“同”字,横与竖的连带;“把”字,横与竖、钩与提、提与横折的连带;“着”字,左边点与右边点、横与横的连带;“作”字,撇与竖、横与竖、横与横的连带;“多”字,撇与折、折与点、点与撇的连带;“前”字,上头左边点与右边点、下面横与横、横与竖的连带。以上这些连带,同样要讲究自然(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练习结束后,同桌互相点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将部分习作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表扬好的习作。

五、点击多媒体:行楷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见教材第111页)

练习时注意:

1、第一字是领头字,下笔前应认真想一想它的位置、大小及落笔的轻重等,后面的字都要以这个字为准。

2、字距疏密要安排妥当。字与字之间既不要太拥挤,也不要太稀疏。

3、所有文字的中心点都应安排在同一条横轴线上,切忌一头高一头低或成一条弯曲线。

4、行与行的间距要明显大于字距,行距及字距一般自始至终都要均匀。

5、标点符号的书写要规范。

6、书写格式有两种:一是内容在前,作者及题目写在最后一行偏右处;二是题目居前头,写在中间,作者写在题目的下一行居中处。

7、纸的上、下、左、右要留出适当的空间,切忌撑满,要给人以疏密得体、和谐清新的感觉(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挑出几份习作,通过投影仪展示、点评、鼓励)。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主要介绍了行楷字的特点,行楷字笔画的写法及行楷字的自然连带。有许多同学通过两个月的练习,行楷字写得相当漂亮。请同学们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好好地练习行楷字,记住:能写一手漂亮的行楷字,你的学习、工作、生活是占尽便宜的!

七、作业

临写课本第110—111页上的行楷字。行楷字写得好的同学,请用行楷字抄写课文中的古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如本文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四、课后思考

1.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5.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十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北宋年间有这么一个人,考试是状元,官做到节度使,大将军,他说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是一个老翁,一个偶遇。这位老人是谁呢?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卖油翁》。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同学分享(放幻灯片)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读一遍课文,不会读的或者音拿不准的字词请在书上标出来。

2。同桌帮忙解决字音,然后互读一遍。

3、找学生读,(3—5人)其他同学注意纠错他的字音或节奏。

4、再分角色读两遍课文,把握一下情感(找两组同学),然后全班齐读一遍,这次读的时候就要想想它的意思是什么了啊!

5。先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文章,把不会的和不懂的划起来,最后同桌解决,同桌也解决不了的,再小组共同解决。

6。找学生翻译全文,老师强调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然后齐读,思考问题(幻灯片)

实词有:尝、去、尔、颔、杓、射

句子有: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颔之

3、无他,但手熟尔

4、吾射不亦精乎

5、以我杓油知之

6、徐以杓酌油沥之

三、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注意,分别用三个字回答!

看注释1,康肃是谥号,(出示PPT)请同学们齐读:

站在旁观者陈述事实的角度来说,是直接说其名字,他们是(板书)陈尧咨、卖油翁的故事。

2。我再找一个同学用两个字概括他们俩干了什么事儿?

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卖油与卖油翁倒油的辨别。

工整的对联,这节我们就试试,看能不能把本文的内容总结成一幅对联。

(板书:陈尧咨射箭,卖油翁沥油)

3。他们的射箭和倒油的水平如何?

陈尧咨射箭当世无双;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

“当世无双”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十中”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4。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态度。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沥油,熟能生巧。

“以此自矜”是自己的感觉,“熟能生巧”是我们提炼出来的。我觉得换成“唯手熟耳”比较好。

解释一下“矜”和“耳”的意思吗?(板书:以此自矜、唯手熟耳)

5。如果我想把对联继续写下去,大家想想应该写什么呢?我们还有哪个方面没有分析呢?(精彩的地方是他们的交锋)(幻灯片)

彼此对对方的态度,大家看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斗争”有几个回合?

他们俩斗争了“三个回合”。接下来的对联应该是这两个人交换一下位置。

对联陈尧咨部分的后面写上卖油翁,在卖油翁联的结尾写上陈尧咨。

(板书:卖油翁,陈尧咨)(自评过了,该他评了,所以换位置)

那我们先从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写起。(小组讨论)

“睨之”,“睨”什么意思吗?斜着眼睛看,表示不很在意的意思,神态描写

然后是“颔之”,“颔”是“点头”的意思。有不同意见吗?动作描写

“但微颔之”,因为“颔之”就肯定,而“微颔之”就表示“还行,马马虎虎”的意思。

“亦无他”。(板书“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生读“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无他”)

那么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呢?(小组讨论)

“疑之”,问之,因为陈尧咨看到卖油翁的微颔之后说“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是对卖油翁的疑问。

忿然对之。笑而遣之。

能解释一下这个“而”的用法吗?承接?并列?大家看看这四个字里面,哪个字是核心?“遣”。“笑”和“遣”这里是什么关系?“笑”是修饰“遣”的。所以这里“而”就是表示修饰。

只要在句子里找到核心词,然后看“而”前面的词语和核心词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是不是修饰关系了。请大家在文中找找,还有没有表示“修饰”的“而”?

(生很容易地找到了“卖油翁释担而立”)

(生齐读)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唯手熟耳,陈尧咨疑之忿然对之笑遣之。

对联应该是仄起平收,也就是大约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是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下联是一二声。

6。对联也写好了,缺个横批。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横批怎么给?横批一定要结合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哟!(学生讨论)你可以结合这两个人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来说。卖油翁和陈尧咨,从卖油翁得到熟能生巧,从陈尧咨得出来的就是自高自大。

卖油翁很谦虚,而陈尧咨给人的感觉是自高自大,还不是一般的自高自大。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读?(有感情地读)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一个自高自大的陈尧咨出现了。

从这件事情上,他能得到了什么教训或给他启示?他懂得了什么?

懂得谦虚(为对称同义词,心怀若谷),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理。(板书)所以,陈尧咨经历这次教训之后,刻苦训练,最后射箭技艺更进一步,真正做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曾用一铜钱为靶,十发十中穿钱而过。

这就不难理解文中最后一句“笑”的含义了,这个笑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尴尬、难看、羞愧、苦笑、不屑?

(或横批就是“人外有人,熟能生巧”)

四、课堂小结:

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幻灯片)

通过拿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事进行对比(板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创造出属于我们更高成绩的技巧、诀窍(画图,勾画出“巧”字),是心怀若谷的谦虚的态度和熟能生巧的勤奋追求。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十一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包含着丰富深刻的道理,短小精悍的文章,蕴含着熟能生巧的含义,学习本文要注意揣摩作者的用词准确,要运用发散思维,认真品味文章的多次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而学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经过一年的训练,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地借助工具书对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但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生字,注音,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实、虚词,译全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实、虚词理解掌握

(3)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

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是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二是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三是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

这样,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采取的具体学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类型】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亳州时作的`。他在《归田录》序里说:“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是一部笔记小说。欧阳修(100—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谥号文忠。是文坛诗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尧咨自矜家圃睨之

颔之酌油杓沥

2、熟读课文。

3、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学生活动:识记字词,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几个同学翻译课文,讲清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一自然段:以此:因此。尝:曾经。而:表顺接,可不译。其:指代陈尧咨。十中:十箭射中箭。

翻译: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这点本领自我炫耀。他曾经在自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第二自然段:尔安敢:尔,你。乃:于是。以钱覆其口:以,用。其:指葫芦。而钱而,但是。因曰:因,于是。

翻译: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技不是很出色吗"卖油的老头说:"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怒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小看我的射技!"老头说:"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灌进去,可是钱不沾湿。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他走了。

3。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翻译课文,讨论、交流、展示。】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讨论并归纳:

1、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2、本文在叙事过程中是如何安排详略,突出主题的?

3、本文给人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复述故事、讨论交流。】

五、拓展延伸

以“谦虚”为话题,说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B:将口头作文整理到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卖油翁

欧阳修

熟能生巧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上面这11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