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做一个计划。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7篇《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希望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来告诉大家什么是三角形么?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讲得很好,也就是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我们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是(有些答不是)。
师:现在同学们从老师发的5根小棒中选出3根,看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好,开始。(板书: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生:摆一摆(上台展示)
师:任取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却围不成三角形,那么围成与围不成,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三角形的边。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
Ⅱ、自主探究,提炼规律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探究活动,请齐读操作要求,开始!
生:进行实验并完成表格填写(教师进行指导)
组别小棒的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关系
13583+5○8;3+8○5;5+8○3
245104+5○10;4+10○5;5+10○4
33453+4○5;3+5○4;4+5○3
458105+8○10;5+10○8;8+10○5
师:坐好。大家认为有哪几组是围不成三角形的呢?
生:前两组。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1,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1:3+5=8,3+8>5,5+8>3(课件展示:3、5、8,围不成)
师:很棒,我们继续来看第2组
生2,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手指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生2:4+5<10,4+10>5,5+10>4(4,5,10,围不成)
师:为什么这两组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3+5=8,4+5<10(或有两条边的长度的和没有第三条边长)
师:说得很好,也就是说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所以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那围成三角形的就是3、4组了,对吧?
生:对。
师:生3,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3:3+4>5,3+5>4,4+5>3看第三组的课件演示(3、4、5,围成)
师:这个呢?
生3:能围成,5+8>10,5+10>8,8+10>5
师:回答得非常棒,大家试一试将3、4组与1、2组进行对比,为什么3.4组能围成三角形?
生:它3个都是大于的(有些同学会回答:两边的和比第三条边大)。
师:那也就是说围成三角形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这个有问题么,大家看看屏幕,1、2组也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呀?
生:都大于。
师:对!必须强调每组都是,即是“任意”,我们把它表示为: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擦去?,补任意)
师: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出现在课本的82页,大家把它画起来。(5秒)齐读。
生: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Ⅲ、巩固应用,变式提升
例判断下列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1)6,7,8(2)4,5,9(3)3,6,10
(学生先用三条式子来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
教师指导学生: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
1、判断以下几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能的打“√”,不能的打“×”,并说明理由。
(1)3cm4cm5cm()
(2)3cm3cm3cm()
(3)2cm2cm6cm()
(4)3cm3cm5cm()
注:学生学会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从而提高做题速度。
2、生活中的数学
3、巩固提升
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2)第三边的木条的长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a<()
四、回忆新知,归纳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你的重大发现
三、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让每组同学汇报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数据。
师:同样用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件演示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不能围成又有两种情况: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到底什么样长度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结论一: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学们都同意这个结论吗?有不同意见吗?
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用不能围成的一组数据,如“3、7、10”举一例:3+10>7,那为什么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师:看来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结论不够全面。还能怎么修改一下呢?
进一步得出
结论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这个结论全面吗?是否适合任何一个三角形呢?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或摆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边的长度,验证一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现了一个有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重要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解释老师所行路线的原因。
2.判断。
(2)(3)(4)
3.(课件演示)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
五、全课小结。
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三
知识与技能: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利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角形、支直尺、不同长度的小纸条若干、分组操作记录表、双面胶、自制课件ppt
一、导入。
1、谈话创设情境:
这节课老师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看到同学们:敢想敢说敢问敢辩敢失败,特别是敢失败,因为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说过:失败里包含着成功的因素。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愿望吗?(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1)(欣赏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那你能说一说,你对三角形都有哪些了解?
(3)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那么到底什么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分析这句话突出“围成”。
3、质疑: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拼成三角形呢?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分组操作: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上的小纸条来围成一个三角形,你们能完成吗?
操作要求:
1、每6人一组。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测量员一人、其余的是操作员
2、测量员量出你所选择的纸条的长度;
3、记录员做记录;
4、操作员动手拼三角形,把你拼出来的图形贴在下面;
5、组长汇报结果。
注意:相邻的两条线段要端点相连。
(二)汇报结果:按顺序组长分组汇报结果(本组选择的纸条的长度、能否拼成三角形)。
展示操作结果:
试验次数三边长度(cm)结果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1)3、5、9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3+5<9
(2)3、6、9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3+6=9
(3)3、5、7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3+5>7
(4)5、6、7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5+6>7
(5)5,8,13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5+8=13
(6)7,11,12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7+11>12
(7)18,7,5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5+7<18
(8)11,4,15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4+11=15
(三)引导学生发现特性:(课件演示)
1、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的长度不能围成三角形
2、较短的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能围成三角形
3、学生自由讨论、总结: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揭题、板书)
4、读一读,说一说关键字词是什么?你怎样理解(任意和大于)?
三、精彩练习、拓展提升。(课件出示)
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5)1cm2cm3cm()(6)4cm2cm3cm()
(7)3cm4cm5cm()(8)3cm3cm5cm()
四、学以致用。
(一)、课件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他可以怎样走?
2、为了描述方便,我们把这几条路线分别标上颜色,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3、归纳汇报:请同学看一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因为这三条路正好形成两个三角形,而中间的这条路相当于三角形的一条边,而在三角形中,其他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所以中间的这条路最近。得出结论: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板书)
(二)完善表格。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1.发现并理解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找出到达一个地方最短的路线。
2.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了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课件简介:
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发现揭示并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做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经历探索、发现、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过程,增强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探究数学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交流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姚明是同学们熟悉而喜爱的篮球明星,他高大而帅气,有人说:“姚明特厉害,他一步就能迈3米”,对于这个说法,你信不信呢?
(背景资料:姚明身高2.26米,体重140.6kg,腿长约1.30米)
实验探究
1.分组实验:
每组准备四根木条或硬纸条,分别长为4cm、6cm、7cm、11cm尝试实验从其中任取三根首尾顺次相接来摆三角形,试试是否成功?做好实验记录。
2.交流发现:
问题1: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说说哪次试验是失败的,为什么?
问题2:从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
你的重大发现
三、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让每组同学汇报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数据。
师:同样用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件演示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不能围成又有两种情况: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 ;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到底什么样长度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结论一: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学们都同意这个结论吗?有不同意见吗?
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用不能围成的一组数据,如“3、7、10”举一例:3+10>7,那为什么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师:看来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结论不够全面。还能怎么修改一下呢?
进一步得出
结论二: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这个结论全面吗?是否适合任何一个三角形呢?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或摆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边的长度,验证一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现了一个有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重要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解释老师所行路线的原因。
2.判断。
3.(课件演示)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
五、全课小结。
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六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来告诉大家什么是三角形么?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讲得很好,也就是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我们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是(有些答不是)。
师:现在同学们从老师发的5根小棒中选出3根,看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好,开始。(板书: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生:摆一摆(上台展示)
师:任取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却围不成三角形,那么围成与围不成,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三角形的边。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
ⅱ、自主探究,提炼规律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探究活动,请齐读操作要求,开始!
生:进行实验并完成表格填写(教师进行指导)
组别小棒的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关系
13583+5○8;3+8○5;5+8○3
245104+5○10;4+10○5;5+10○4
33453+4○5;3+5○4;4+5○3
458105+8○10;5+10○8;8+10○5
师:坐好。大家认为有哪几组是围不成三角形的呢?
生:前两组。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1,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1:3+5=8,3+8>5,5+8>3(课件展示:3、5、8,围不成)
师:很棒,我们继续来看第2组
生2,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手指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生2:4+5<10,4+10>5,5+10>4(4,5,10,围不成)
师:为什么这两组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3+5=8,4+5<10(或有两条边的长度的和没有第三条边长)
师:说得很好,也就是说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所以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那围成三角形的就是3、4组了,对吧?
生:对。
师:生3,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3:3+4>5,3+5>4,4+5>3看第三组的课件演示(3、4、5,围成)
师:这个呢?
生3:能围成,5+8>10,5+10>8,8+10>5
师:回答得非常棒,大家试一试将3、4组与1、2组进行对比,为什么3.4组能围成三角形?
生:它3个都是大于的(有些同学会回答:两边的和比第三条边大)。
师:那也就是说围成三角形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这个有问题么,大家看看屏幕,1、2组也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呀?
生:都大于。
师:对!必须强调每组都是,即是“任意”,我们把它表示为: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擦去,补任意)
师: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出现在课本的82页,大家把它画起来。(5秒)齐读。
生: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ⅲ、巩固应用,变式提升
例判断下列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1)6,7,8(2)4,5,9(3)3,6,10
(学生先用三条式子来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
教师指导学生: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
1、判断以下几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能的打“√”,不能的打“×”,并说明理由。
(1)3cm4cm5cm()
(2)3cm3cm3cm()
(3)2cm2cm6cm()
(4)3cm3cm5cm()
注:学生学会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从而提高做题速度。
2、生活中的数学
3、巩固提升
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2)第三边的木条的长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四、回忆新知,归纳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2、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4、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梯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
(l)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
提醒学在注意:
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
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2、等腰梯形的性质
例1如图,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证明:(略)
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
例2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要证,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然后再利用,即可得出。
证明过程:(略)。
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总结、扩展】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
(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性质(①-③)。
(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7篇《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