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优秀9篇)(三角形面积说课稿一等奖道客巴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为了让您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9篇《三角形面积》说课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具准备】

PPT课件、三角尺、各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学生准备】

各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量角器、剪刀等。

【教学过程】

口算训练(出示口算题)

训练学生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

一、谜语导入

(出示谜语)

请画出你猜到的图形。谁来公布谜底?

同桌互相看一看,你们画出的三角形一样吗?

谁来说说,你画出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汇报)

(1)锐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中有几个锐角?)

(2)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可以有两个直角吗?)

(3)钝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可以有两个钝角吗?)

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为什么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三角形的三个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1)什么是内角?有没有同学知道?

内:里面,三角形里面的角。

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请指出你画的三角形的内角,并分别标上∠1、∠2、∠3.

(2)谁还有疑问?什么是内角和?谁来解释?(三个内角度数的和)。

(3)大胆猜测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设计意图】

创设数学化的情境。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有猜想就要有验证,我们一起来探究用什么方法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1、确定研究范围

先请大家想一想,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用的三角形?

只研究你画出的那一个三角形,行吗?

那就随便画,挨个研究吧?(太麻烦了)

怎么办?请你想个办法吧。

分类研究: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贴图)

2、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思考一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小组合作:从你的学具袋中,任选一个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小组汇报:

(1)量一量: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

直接测量的方法挺好,虽然测量有误差,但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180°左右。究竟是不是一定就是180°呢?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2)拼一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

能想到这种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真不简单。三个角拼在一起,看起来像个平角,究竟是不是平角呢?谁还有别的方法?

(3)折一折: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

这种方法真了不起,能借助平角的度数来推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总结:同学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运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三种方法都很好,但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误差,不太有说服力。我们能不能借助学过的图形,更科学更准确的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3、演绎推理的方法。

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你能借助正方形创造出三角形吗?(对角折)

把正方形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360°÷2=180°

再来看看长方形:沿对角线折一折,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360°÷2=180°

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操作出现的误差,

举例验证,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验证,知道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你能把锐角三角形变成直角三角形吗?

把锐角三角形沿高对折,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2=360°了,对吗?(360-180=180°)

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所有的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锐角三角形内角和180°)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会验证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180×2-90-90=180°

通过验证,你又发现了什么?(钝角三角形内角和180°)

4、总结

通过分类验证,我们发现:直角180,锐角180,钝角180,也就是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也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板书)

5、想一想,下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大)

你有什么新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它的大小,形状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

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探究和组内交流,实现对多种方法的体验和感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三、自主练习

1、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想求一个角的度数,至少得知道几个角的度数呢?(2个)那我们就试一试,挑战第一关。(两道题)

2、算得真快!如果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还能求出未知角的度数吗?挑战第二关。(三道题)

3、说得真清楚,如果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你还能求出未知角的度数吗?挑战第三关。(一道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到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再到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都能正确求出未知角的度数。

4、学无止境,课下,请你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一下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

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到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再到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要求学生求出未知角的的度数,梯度训练,拓展思维。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真了不起,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在这节课上,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是我们通过猜测,一步一步验证,得到这个规律的过程。

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信息窗二,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一系列活动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这节课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为此,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我没有限定了具体的操作环节。在操作活动中,老师有"扶"有"放".做到了"扶"而不死,"伴"而有度,"放"而不乱。利用课件演示,更直观的展示了活动过程,生动又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每种活动的特点,这对他认识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了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从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到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再到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要求学生求出未知角的的度数,层级练习,步步加深,梯度训练。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尽如意之处: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具运用习惯,特别是小组学生在合作操作时,应有效指导,对学生及时评价,激励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学生在介绍剪拼的方法时,可以让介绍的学生先上台演示是如何把内角拼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可以节省时间。

3、在做练习时,为了赶时间,题出现的频率较快,留给学生计算思考的时间不足,可能只照顾到好学生的进程,没有关注全体学生,今后应注意这一点。

教学是一门艺术,上一节课容易,上好一节课谈何容易,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勤学、多练,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让自己的人生舞台绽放光彩。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课件 篇二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第四单元图形的面积的第五节内容,属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范畴。通过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平面图形的特征,把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真切地体悟渗透其中的转化思想,而且可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这种模仿融合着类比的思考,融合着创造的体验。

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

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因此本节课进一步运用转化思想来探究等积变形是十分重要的,对后面继续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圆的面积计算以及圆柱的体积计算都有重要帮助。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在转化中发现图形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若干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我们学校一年级有一批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做150条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愿意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以及帮学校计算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从而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

(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师:上节课,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

[设计意图:学生由于有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必然会产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

(一)分组实验,合作学习。

提出操作和探究要求。

⑴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⑵三角形与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种类型三角形,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或剪拼。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这里,根据学生“学”的需要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的程序,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己解疑释惑的机会。]

(3)展示学生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让学生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选择有代表性的情况汇报)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两锐角三角形)(两钝角三角形)(两直角三角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也可能把一个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

3、归纳交流推导过程,说出字母公式。

讨论后填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____;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____;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

所以,三角形面积=____。

结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根据学生讨论、汇报,教师进行如下板书:

因为: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高是底边上的高。)

[设计意图: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再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同学们更具体、清晰地弄清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它们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同时又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师: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还可以用折叠、割补)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三、闯关游戏、应用新知

第一关比比谁的基础实

1、试一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根据条件,求出三角形的面。

(1)底5厘米,高7厘米。

(2)高13米,底10米。

(3)底0.8米,高11分米。

小组做题,比比谁算的又对又准。

第二关比一比谁的思路活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单位:cm)

得出: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同。

学生计算,讨论得出结论

2、想一想,下面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一个三角形面积为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米。()

(3)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4)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正确请坐好,错误举起手说出理由。

第三关比比谁应用得好

1、制作150条少先队员戴的红领巾,大约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布?(让学生动手测量所需数据,再进行计算)

2、测量你手中三角形的一条底边和它对应的高并计算它的面积。

测量时,强调对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测量选取需要的数据,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四、归纳总结,提升认识

1、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是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化。]

小学数学教案三角形面积 篇三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引入语:明年“六一”我们学校一年级有一批小朋友加入少先队,学校准备做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观察: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三角形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上节课,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

2.分组实验,合作学习。

(1)提出操作和探究要求。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种类型三角形(各两个)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或剪拼。

屏幕出示讨论提纲: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②拼出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3)展示学生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让学生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选择有代表性的情况汇报)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两锐角三角形)(两钝角三角形)(两直角三角形)(两等腰直角三角形)

②课件演示:用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各种已学过的图形。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归纳公式

(1)讨论:

A、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C、你能根据实验结果,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归纳交流推导过程,说出字母公式。

根据学生讨论、汇报,教师进行如下板书:

因为:三 角 形 面 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所以:三 角 形 面 积=底×高÷2

师:为什么要除以2?

生:……

师:如果用S表示三 角 形 面 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 角 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同学们真了不起,得到了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求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用这个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指板书),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有了公式,下面我们可以帮学校解决问题了。(回应引入问题)

1、(屏幕显示)出示85页例1:

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师:你认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强调“÷2”这一关键环节)

2、独立完成P85做一做。

完成后交流、讲评。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课本86页的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下图:

2、课本86页第2题:你能想办法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吗?。

3.想一想,下面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一个三角形面积为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米。( )

(3)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4)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5)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4.求右图三角形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①3×2÷2 ②6×2÷2

③6×3÷2 ④6×4÷2

5.做课本86页第4题(然后汇报、评讲。)

要在公路中间的一块三角形空地(见下图)上种草坪。1O草坪的价格是12元。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元?

五、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1.这节课我们探究学习了什么?是怎样探究的呢?(渗透数学方法)

2.今天我们分小组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还可以用折叠、割补)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并且在本单元探索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相转化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教会学生预习,让学生在猜想、观察、操作中自主归纳公式运用公式作为本课的侧重点。

教学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行为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预习并不是放任自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了指导预习的9种方法。他们分别是:读、找、做、想、记、举、试、问、联。

所以在这节课的课前预习中,我们就指导学生先读一读教材,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在书中的标题旁或者小刺猬的图例旁找一找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要求自己动手做一做。在实际操作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操作的过程。还要教会学生问一问,问问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容易错的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做七巧板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中,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要跟踪检查布置的每一项任务。

二、进入情景,发现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受学习本课的必要性。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为学生设置了学校开运动会制作宣传小旗的情境。引导学生看情境图,分析要求出至少需要多少布料的关键就是要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教师要及时抓住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学生的讨论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性,然后及时切入新课。

三、尝试解决,交流总结。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在预习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的行为就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适当的指导,并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强化重点。

因为学生在课前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经验,又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上。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且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了数小格的局限性,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学生很有可能直接就说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其实学生在没有教师讲授的时候就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足以为奇,关键是教师要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是底高2,这才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我们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的顺序,变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大量的环节牵引学生一步一步的推导到让学生在了解公式的前提下,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结论。其实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公式的形成进行了再一次的推导,不过在教学的顺序上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教学的要求由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自主验证,让学生充分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做更激会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习的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强化本节课的几个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公式。

四、分层达标,巩固练习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索,鼓励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教师只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帮助和个别引导的作用,教师不牵引,不主导,所以,在第三个环节中会比以往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总结的时间花费的多。因此在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分层达标中,我们就要用短暂的时间,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情景的变式,通过设计饶有兴趣的练习,或新颖耐人寻味的总结,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五、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们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精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课件 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每小组各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条红领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1、复习旧知。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2)创设情境。

同学们,请大家看看自己胸前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如果要裁剪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红布吗?求所需红布的大小就是求这个三角形的什么?

2、回顾引新。

(1)回顾: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引新:如果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直接求出裁剪红领巾所需红布的大小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首先复习旧知,体会用公式计算图形面积的便捷性,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相关的活动经验,为后面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新课,体会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主动探索,推导公式

1、操作转化。

(1)提出问题:既然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那三角形能不能也像这样,通过转化推导出计算面积的公式呢?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操作预设:如果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时无法利用割补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可适时引导换一种思考方式,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试试。

(3)学生展示汇报。

预设拼法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预设拼法二: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以长方形为例)。

预设拼法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其中一种情况为例)。

(4)想一想:你们拼的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还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虽然选取的三角形不一样,拼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只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观察思考。

(1)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三角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三角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概括公式。

(1)你能自己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总结公式。

①板书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②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回顾与小结。

①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回顾一下,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②教师小结:当我们利用一个三角形无法将它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时候,我们选取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摆。不论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最后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原三角形的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原三角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原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依然采取把未知的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已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研究的方法,非常好!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再碰到类似问题,希望能继续用这种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操作转化、观察思考和概括公式三个层次的教学,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再从自己的展示和思考中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等量关系;最后的小结环节,让学生回顾推导公式的过程,既培养他们回顾反思的能力,同时又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

(三)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教学教材第92页例2。

(1)出示例题,呈现问题情境。

(2)理解题意,叙述题目内容。

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②学生根据图文叙述:知道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3)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①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

②思考:要求红领巾的面积,其实就是求什么?

③归纳:要求红领巾的面积,其实就是求底是100cm、高是33cm的三角形的面积。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规范书写。

(6)对照实物与计算结果,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

2、完成“做一做”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2)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全班集体交流: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3)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③全班集体交流: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例2呼应了开课时提出的研究问题,既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接着,完成课后的“做一做”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面积公式。

(四)变式练习,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全班集体交流:你能说说这每个交通警示标识牌所表示的含义吗?怎样计算它的面积?用手势比划一下一个交通警示标识牌的大小。(同时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提高练习。

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3题。

(1)理解题意:怎样计算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先测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利用公式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集体交流: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学的?

2、今天我们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学习了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推导计算公式时,我们选择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拼摆在一起,转化成已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来研究,再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转化前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于底乘高除以2。同学们今天依然是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遇到的问题,最后还利用公式顺利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介绍数学小知识。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

(2)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也很了不起!咱们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其实,只用一个三角形也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试一试!

(六)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2题。

2、课外作业:练习二十第4题。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六

相似、全等三角形

1、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3、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4、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5、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6、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7、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8、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10、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1、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2、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3、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4、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等腰、直角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4、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6、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7、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女生学数学的方法有哪些

1注重打好数学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学好数学,那么一定从小打好基础,因为数学是一个非常注重基础,一环扣一环的学科,之前知识上的欠缺也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所以对于数学不好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打基础,把自己欠缺的基础都补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后续的学习。

2整理笔记

关于数学的笔记我有两本,一个是我们老师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一些公式的记忆以及法则概念之类的(这个要好好记!做题的时候经常用到!没有公式做题简直是… )另一本是关于一些好题难题错题典型题,把这些题从纸上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再做一遍,到中考前我把这个错题本又全部重新做了一遍(当然,这个由于太懒,有的题有点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

3改进方法,注重学法

在数学学习方法方面,女生比较注重基础,学习较扎实,喜欢做基础题;上课记笔记,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比较注重条理化和规范化,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女生“开门造车”,主动在小组讨论中发言,让她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以便于有针对地指导,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指导她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组织她们学习其他同学成功的经验,参加和高年级同学的帮扶结对活动,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另外,平时家长应该给女生多创设一些活动空间,而不仅仅是埋头书本,让她们多一点生活的积累,这对她们解决与生活有关的应用题、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有很大的帮助。

4多看辅导书

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肯定都要做完,但我不会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要看一些辅导书籍;

做一些辅导书籍上的作业,直到我能理解定义、定理和公式的含义,一道题尽量用多种办法去解题,做到举一反三。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常见考法

1、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这类题目有着解题规律性强的特点,题目设置会很灵活,所以一直很吸引命题者。主要考查①根与系数的推导,有关规律的探究②已知两根或一根构造一元二次方程,这类题目一般比较开放;

2、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几何问题、函数问题的交汇处出题。(几何问题:主要是将数字及数字间的关系隐藏在图形中,用图形表示出来,这样的图形主要有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涉及到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面积计算、体积计算、勾股定理等);

3、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命题广泛。(常见的题型是增长率问题,注:平均增长率公式。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2个完全一样的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剪刀。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真精神。做这样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需要我们计算红领巾的什么?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

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会求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三角形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1、猜测:

你想用什么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求面积,三角形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吗?

用桌子上的材料(每人一个钝角三角形、每组一把剪刀)试试吧。

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了吗?有难度吧。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换种方法用两个三角形来拼呢?

2、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用两个同样的钝角三角形拼一拼。展示作品。

3、小组合作。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能拼成学过的图形吗?

同学们想试试吗?根据提示板上的提示研究吧。

提示:

做一做:想办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找一找:转化成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求呢?

4、学生汇报。

5、归纳小结。

转化后的图形用一个名字概括,哪个比较合适?

三、推导公式

1、回顾

课件演示: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旋转、平移拼成了平行四边形。

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2、得出结论

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为什么要除以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该怎样计算?

3、小结方法

刚才我们的研究过程正好体现了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转化法。

4、拓展延伸

介绍刘徽用一个三角形推导出了面积公式。

四、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解决红领巾的问题。

2、解决底是8厘米、10厘米,高是6厘米的三角形的面积。

体会底和高的对应性。

3、三角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底是1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一起来分享吧!

追问:

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只要大家勤动手、勤思考,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高÷2

S=ah÷2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八

设计说明: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三年制初二几何5.4节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本节课首先在新旧知识的转折处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获得知识,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其次,根据变式分层的思想设计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组织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有效地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的证明思路和方法, 能运用判定定理1解决有关问题;

2.掌握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彼此相似并且都和原三角形相似;

3.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其应用, 难点是定理的证明方法。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在于使用化归、全等变换、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3 教学、学法

本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组织形式,首先从问题1入手,利用图形变换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类比归纳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然后通过一组变式题,保证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一定的训练的同时,能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4 教学过程

4.1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导出新知识

4.1.1 问题讨论 显示问题1和问题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问题1:如图1,已知∠1=∠B,试判断△ADE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利用电脑课件改变DE的位置,保持∠1=∠B,得到问题2。

问题2:如图2,已知∠1=∠B,试判断△ADE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4.1.2 小组交流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感受到与同伴交流中获益的快乐。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化归的思想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的方法小结如下:

(1)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B,DE∥BC )将问题1化归到上节所学的定理;

(2)通过全等变换,将问题2化归到问题1;

电脑三维动画显示:将△ADE绕着∠A的平分线旋转180°(即将△ADE翻一面)可得到△AD′E′,(如图3所示)即△AD′E′≌△ADE,于是有∠ADE=∠AD′E′,又因为∠ADE=∠B,所以∠AD′E′=∠B,由(1)得△ADE~△ABC。

(3)学生代表口述交流问题2证明的思路,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4)这里由特殊到一般来探索数学规律, 是数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

4、导出定理:我们知道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相似的特殊情况,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你能否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用符合某种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学生口述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1,教师板书。

(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和进行创新性学习。

1.显示习题1、习题2,供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习题1如图4,已知在△ABC中,AB=AC,∠A=36°,BD 平分∠ABC交AC于点D,请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

习题2如图5,在Rt△ABC中,∠ABC=90°,BD⊥AC于点D, 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2.教师归纳小结:

(1)习题1利用简单计算,直接运用判定定理1便可找出△ABC~△BDC;

(2)习题2与习题1的解题方法一样,但要求全面观察图形, 图中共有三对三角形相似,即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3.电脑显示习题3,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习题3如图6,在△ABC中,点D为AC边上的一点,连结BD, 问∠ADB满足什么条件时,△ADB~△ABC。

4.电脑显示将图6中的△ADB绕点A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习题4。

习题4 如图7,已知∠D′=∠B,∠1=∠2,求证:△AD′B′~△ABC。

5.让学生在习题4的基础上改编一道变式题,课后交流。

这个问题的参与性较强,每个学生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自己思考的设计原则,编拟题目(如改变条件:将∠D′=∠B改成∠B′=∠C,结论不变;也可以将图形不变;也可以将图形变为如图8所示),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师生共同作本节果小结。

作者介绍:郑碧星,福建德化第一中学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九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点评: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 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点评: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电线杆架、房架等等。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点评: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以上9篇《三角形面积》说课稿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