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4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14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在6年级上册数学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习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习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 :90

2 :180

3 :270

4 :360

5 :450

6 :540

7 :630

8 :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教具准备:统计图若干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从幼儿园到现在,你们参加过哪些比赛呢?

师:小朋友们个个多才多艺,老师真为你们有这样的幸福生活而高兴。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学校将举行一次大型的文体活动,我们班也准备组织一项活动比赛,大家高兴吗?应该组织哪一项活动比赛好呢?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生自由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都积极地给老师提出了建议,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你们都是提问能手。但是我们只能举行一项活动,你们说老师应该怎么办呢?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统计。(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二、调查统计,解决问题

1、调查准备 明确要求

师:我们先以小组单位进行调查,请小组长把1号信封里面的统计图拿出来,大家仔细看一看、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一张最喜欢的活动统计图,有5个直条,下面写着跳绳、踢球、其他,还有两个括号。

师:是啊!有跳绳、踢球,还有两个项目没有告诉我们,你们说应该填什么活动项目好呢?其他是什么意思呢?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

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知探究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5)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6)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χ=25

(1+)χ=25

χ=25÷

χ=20

答:航模小组有20人。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当堂测评

练习十第4、12、1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请教优秀学生,做到“一帮一、兵强兵”。

继续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以方便学生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一、教学内容

信息的误导

二、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三、具体编排

1.例1。

例1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

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2.例2。

例2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教学时,可先呈现这两幅统计图,让学生说说:“A、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认识到: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判。

四、教学建议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阐明以下两点:(1)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2)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实际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得出正确结论。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0页~第81页。

1、同学们要经历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我们还要理解观察点、遮挡点、可视区域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运用“观察的范围”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一、古诗引入,导入课题。

1.我们在小学学了五年的古诗,那么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谁能说一说。谁还记得王之涣写的诗《登鹳鹊楼》?齐读。

这首诗中哪一句描述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 ”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 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2.引入课题: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秋天到了,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闻到香味,在墙外向里张望 。可是前面一堵墙,小猴子能看到墙内的桃子吗?

2、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你猜想小猴看见多少个桃子?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猴子看到多少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3、在a点时,我们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眼睛 观察点)。

4、阻碍小猴子观察视线的是什么?(墙) 它的最高处在哪里?(墙的右上角 )

5、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最高点叫“阻碍点“(板书:阻碍点)。

6、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连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离墙最近的点。

连接观察点、墙的右上角、到地面的交点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虚线) 这条虚线就是观察的视线。为什么要把视线画成虚线?(视线是看不见的,所以要画虚线)

7、这条线能往上画一点吗?往上画会怎么样?(观察范围变小)

这条线能往下画吗?往上画会怎么样?看来,这条线必须穿过围墙的右上角 。

8、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该怎么办?(再往上爬)

9、如果小猴子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c处,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打开课本第80页,画一画)

10、汇报

11、观察点的变化,直接影响观察范围 的变化。那么,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呢?

先看( 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范围(齐读一遍)。

12、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观察的角度有关)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多 ;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 大 。

可见,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13、联系古诗:现在你明白王之涣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吗?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1.完成课本80页试一试第1题。

2.课本80页试一试第2题。变化的楼房。

(1) 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楼的部分是如何变化呢?生:逐渐缩小

(2) 客车行驶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3.小猫捉老鼠。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学生在课本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猫,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样变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猫的位置怎样变化?

(3)比一比: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

4.(1)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2)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 时呢?

5、在城市建设中,规定两幢楼的距离不能太近。为什么?

6、小丽能看到甲楼上的a点吗?能看到甲楼上的b点吗?

7、填空

(1)观看物体时,站的越( ),观察到的范围就越( )。

(2)路灯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离路灯越近,物体的影子就越( );离路灯越远,物体的影子就越( )。

(3)红红和芳芳分别住在同一栋房的4楼和8楼,她们观看夜景,( )比 ( )观察的范围要大。

8、判断题

(1) 同样的电线杆离路灯越远,它的影子就越长。( )

(2)人远离窗子时,看到窗外的范围变大。 ( )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反思、总结。

小黑板

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快回答☆www.kuaihuida.com)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四)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14(厘米)2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伴你成长》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九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十

综合应用“合理存款”是在完成了第六单元“百分数”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合理存款”活动共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明确问题。

本活动主要围绕:“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这一问题展开的。该问题中蕴含着几个很关键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以及资金用途。

2.收集信息。

明确问题后,需要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教材中呈现了通过去银行咨询以及查阅相关规定的方式获得的信息:(1)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包括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活期利率等。(2)教育储蓄存款免征存款利息所得税,它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利率。(3)国债也是免征利息所得税,有三年期和五年期的……

3.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收集到的信息,让学生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111页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4.选择方案。

从上述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取收益,即化的方案进行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后总共的收入。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本活动涉及的调查与收集信息工作,老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以及银行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得人民币储蓄、教育储蓄以及国债的利率和相关规定。

3.课堂教学时,老师可结合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活动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这笔存款的用途。这可以促使学生整理信息时更有针对性,特别是为设计教育储蓄存款方案提供合理的理由。

4.在明确学生已经收集到必需的信息之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设计方案。教材第一张表格中给定期储蓄存款方案预留了三行,实际上学生在具体设计时可能不仅仅只有三种,如一年期存6次,二年期存3次,三年期存2次,先存五年期再存一年期……多种方案。老师对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要恰当的给予鼓励,不能不加指导让学生盲目地停留在对定期储蓄存款方案的罗列中。

5.在对教育储蓄和国债方案的设计之前,建议老师先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和明确收集来的关于教育储蓄和国债的相关信息与规定。例如:(1)2006年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债,三年期利率为3.14%,五年期利率为3.49%。(2)一年期、三年期教育储蓄按开户日同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六年期按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教育储蓄储户凭存折和学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以下简称“证明”)一次支取本金和利息,每份“证明”只享受一次优惠。

6.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讨论逐步认识到,由于教育储蓄和国债都免征利息税,所以相对同期的定期存款,它们的收益会相对较高。但由于国债和教育储蓄对存期和提取具有一定地限制,所以为了实现本笔存款收益化,可能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1)教育储蓄存六年。(2)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买三年期国债。(3)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三年期教育储蓄。(4)先买五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一年期教育储蓄。在连续存款的方案中,连续存款时仍然只存本金一万元,不包括已经获得的利息(具体见下表)。

1.教师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交流本小组选择的收益的方案,并具体算出到期的收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活动在设计方案时国债利率均以2006年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债的年限和利率为准,教育储蓄也以当前的规定和利率为准。实际上,国债以及教育储蓄的利率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所调整,但无论利率如何变化,方案设计的思路是一致的。教学时老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

2.教师在与全班同学共同反馈结果后,还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如果自己有钱,想怎样投资,理由是什么,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十一篇

小学数学第七册7475页的内容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2、练习(出示)

口答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谁能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1)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2)试一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任选一种)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十二篇

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1.教学例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 =,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帮助改正。然后共同订正。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十三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0页辨认方向。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名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技能目标:借助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重点:结合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难点:用所学的方向词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件、小卡片。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师: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问: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3.试一试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3)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问: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实践活动

到操场上看一看,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

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十四篇

学生已经有了对周长的认识,只是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对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这个倍数关系,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是能发现的,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认识圆的周长

(一)激发兴趣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灰狗获胜。小黄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

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三)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我们要想对这两个路程的长度进行比较,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

2.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那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总

是边长的几倍?

(四)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

如果我们用直尺直接测量圆的周长,你觉得可行吗?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转化

曲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刚才大屏幕上小灰狗跑的路线也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进行实际测量吗?那怎么办呢?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五)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小组讨论并反馈。

2.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

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倍?

(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

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

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4.小结并继续设疑:

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这14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6年级上册数学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