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幼儿园教育反思汇总(优秀7篇)10-1-36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应该怎么写呢?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飞白帮大伙儿找到的幼儿园教育反思汇总(优秀7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一

新年又来了,孩子们又唱又笑。这学期也将结束。为了测试孩子们是否能够通过游戏和活动来提高,我们在学期末专门制定了这个评估标准。评估以五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和教材为指导。在测试了儿童的能力发展之后,我对评估场景进行了以下分析:

在健康领域:

中产阶级儿童在生活中具备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和自我照顾技能,并且了解当陌生人到家时该做什么。他们能够自我协调地行走、跳跃和奔跑,并且清楚地了解到,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跳绳时,但在户外活动中,一些孩子的跳绳技能有点弱,他们将在未来的户外活动中重点练习。

诗《梦来了》短小精悍,层次分明,充满了儿童的兴趣,也符合大班儿童特有的形象思维和感性幻想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梦想,孩子们也是。但对孩子们来说,梦是如此神奇和不可预测,梦的感觉是如此难以形容。以诗歌为鉴赏载体,让孩子在理解诗歌素材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这也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科学

这个班的孩子对四季的变化更感兴趣。唯一的例外是今年冬天下了很多雪。孩子们非常高兴,对雪有浓厚的兴趣。他们通常会问老师一些关于雪的问题,试图了解雪与人、其他动物和植物的关系,但孩子们对自然物体感兴趣他们也对探索人造物体感兴趣,但他们往往不愿意看到一半的自然角落。同时,一些孩子不愿意记录他们自己的发现。孩子们缺乏观察记录,不会告诉每个人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很好。大多数孩子能熟练地分辨7以内的数字,并用数字表达物体的数量。常见的几何图形是可以识别的,但有几个孩子够不着。

音乐场

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们愿意说话。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圈,根据故事情节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简单和谐的环境,让他们自由想象和表演。教师可以改变他们过去的身份,以魔术师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有时用神秘的声音,有时用沉重的声音来吸引孩子。给孩子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这样他们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做和说,不怕说错,只要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孩子们大声唱歌,但他们也能带着感情唱歌。他们的节奏感也很好,但有些孩子对音乐的前奏和插曲掌握不好,相关知识相对较差。未来,他们需要更多的节奏音乐和音乐欣赏方面的训练。舞蹈表演很好。大多数人在听到不同性质的歌曲时会做出不同的动作和反应。这方面要注意加强。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随机教育无处不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孩子可以养成一贯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认真观察,耐心引导,全身心投入到孩子们的世界中去。

语言领域:

应老师的要求,幼儿可以随意背诵一首学过的诗,并在背诵过程中表演。中产阶级的孩子对诗歌有一点压力。他们喜欢有趣生动的故事,通过看图片来讲述。例外情况是看两张图片,讲一个故事。孩子们不能很好地把他们联系起来。它无法生动地描述。它可以用图片来描述,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情节材料。

大班教育活动反思 篇二

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熠熠生辉的火光总感到好奇,总喜欢睁大眼睛盯着看。然而由于年龄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缺乏,他们不了解防火知识,不懂得安全用火,常常因为好奇和贪玩,致使小火成大灾,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我们必须根据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和孩子常犯的错,有选择地教会他们一些实用的知识,增强幼儿防火意识,提高幼儿防火能力,对保护幼儿生命安全。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三

从事幼教工作多年,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生。其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开心的、伤心的、快乐的、忧愁的……,这些生活中的浪花,时时激荡在我心间。其中那把漂亮的小红伞至今仍在我眼前跳动。

那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一个感人故事。记得那天早上天气晴朗,可就像人们常说的,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快中午放学的时候突然刮起一阵狂风,并且雷声隆隆,雨点便紧跟着落了下来,整个天空就像被黑布掩住一样,胆小的孩子蜷缩着依偎在一起,有的甚至哭起来,还有的在不断地问:“老师晚上我们为什么还要上课?”“天都这么黑了,我们为什么还不放学?”“是不是爸爸妈妈不要我们了?”……顿时教室里乱成一团,此时屋檐上的瓦还不时被风掀落到地上发出啪啦啪啦的声音,这更增加了孩子们的恐惧感。

“真倒霉,偏偏这个时候下雨!”我嘴里嘟囔着。此时幼儿离园得时间到了 ,我冒雨把他们送出了校门,大部分孩子很快被家长接走了,最后只剩下三四个小朋友,没办法,只好用衣服遮住他们,把他们带回活动室。这时,天空由黑色变为灰白色,风也像刮累了似的,屏住了呼吸在欣赏自己的杰作,雨越下越大,一条条,一道道,珠帘似的向下倾泻。马路上五颜六色的小伞多了起来,随着人群的流动,这些伞时高时低,在雨中跳起了华尔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被这雨中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

终于,最后一个孩子被接走了。望着空荡荡的教室我才发觉自己身上早被雨水浸透,微风吹来冻得瑟瑟发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唉,看来雨一时半会儿是不会停的。”真后悔没记住“晴带雨伞暖带衣”这句话。正当我打算冒雨回家时,一朵红色的“小花”飘到我眼前停下了。接着传来甜甜的、怯怯的声音“老师,打着这把伞回家吧。还有,这是我妈妈的衣服,您穿上也许会暖和些。”透过雨帘一看,原来是姜帆,身后还有他的母亲。我惊讶地问:“下雨呢,你怎么回来了?”“老师,我给您送伞来了。”说着,他把手中的那把小伞高高举起。他母亲笑着说:“我家就在住在附近,孩子离园时发现您没带伞衣服也湿了,非让我陪他来给您送伞和衣服。”接过孩子递过得红伞,用手抚摸着他的头轻轻擦去他脸上的雨珠,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突然间,感觉一股暖流传遍全身,姜帆的脸上也露出灿烂的笑,那笑比任何一种花都要美丽,比任何一种诠释都要动人。

我真的感动了!多么细心和充满爱心的孩子呀!他平时在我眼里是一个调皮而且做事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的孩子的孩子。没想到他竟能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热情帮助人。此时我有些后悔平时对他的严厉言词和不友好的态度。现在,细细欣赏眼前的这个孩子,发现他原来很可爱!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只要你用心欣赏,从不同角度去欣赏,你便会发现它们的闪光点。

至今,每当天空飘起雨丝,那把漂亮的小红伞就在我眼前跳动,使我更加思念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并且更加坚信了自己的选择。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育在让幼儿社会化的同时,其自身的教育目的也发生了异化,导致了幼儿主体性及创造性的丧失,割裂了幼儿完整的生活。解放儿童,培育精神自由而自制的人才是常规教育的本真意图。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班级是其加入的人生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作为班级一员,孩子要遵守这个组织的种种规则,接受集体的管理与控制。但是约束与管理并不是把幼儿管死,要有一个“收”与“放”的平衡,即在追求常规教育下又不失儿童自由的发展。这不得不让我们对现存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合理性进行重新审视,还常规教育正源。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展现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往往借助各种管理技术与道具,实现对儿童的管理与控制,将幼儿的生活局限在预定的生活轨道上。

1.常规教育常用的手段

场景1

“会说话”的教师手势

吃完早饭后,老师们忙着擦桌子收拾碗筷,无暇“正式”顾及孩子们。此时是孩子们相对轻松快乐的时间,他们有的在热情高昂地交谈着,有的相互推搡嬉戏着,有的手舞足蹈沉醉在扮演动画片的角色中……一时间,嬉笑声、打闹声、桌椅搬动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实在是热闹非凡。收拾完毕,教师扫视了一下全班,然后举起双手拍起来:××|×××|××|×××|……孩子们看到教师拍手也一边拍着手,一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场景2

有“魔力”的儿歌

喝水上厕所的时间到了,一部分孩子快速忙完后回到教室里。他们有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形态各异的孩子都在嬉戏打闹着。还有一部分孩子在盥洗室里边“悠闲”地忙着自己的事,有时还窃窃私语着。此时的教室里又“开锅”了。教师看了看盥洗室里的孩子,瞅了一眼墙上的钟表,边拍着手边念道“小手拍拍,拍拍小手,我把小手背起来。小手拍拍,拍拍小手,我把小手放起来……”孩子们一听到儿歌立即“各就其位”,跟着老师做着动作念起儿歌来。

这些是在幼儿园中所看到的最普通的场景。教师的手势、幼儿的儿歌都被赋予了特殊的任务——约束幼儿、进行常规教育。铃声、音乐、手势及儿歌都是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手段。它们的出现,连同它所带有的规限一同被儿童毫无疑问地接受,成为幼儿班级生活的“指挥棒”。

2.幼儿无奈的生活

场景1

在教学活动后的过渡活动中,丫丫跑到教师面前问:“老师,我们接下来干什么呀?”还没等老师回答,程程跑过来伸着头说:“画画呗,每周这个时间不都是这样的呀,你怎么还不懂呀?”

场景2

吃午饭的时间到了,在老师一番“苦口婆心”强调吃饭的纪律后,孩子们都低着头吧唧吧唧地吃着各自的饭。突然,莎莎叫到:“老师,宇宇不吃胡萝卜,还把米饭弄到桌子上了。”老师看了一眼不说话的宇宇,然后说道:“宇宇,你把胡萝卜吃掉,一会儿我检查!小心点,别把米饭掉到桌子上。刚刚讲过又忘了。莎莎你也快点吃!”宇宇沉默着并“艰难”地吃着他讨厌的胡萝卜。

在幼儿园中,以上的场景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场景一中的丫丫在常规教育的“高压”下变得失去了自我,过分地依赖教师,而从具有“高智商”的程程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们生活的程序化与模式化。场景二中莎莎的告状显然与饭前教师“金科玉律”式的常规教育有关,而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强求宇宇吃胡萝卜,这正是常规教育要求共性特点的显现。宇宇在教师带有恐吓式的要求下,不情愿地服从了老师的命令。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问题

1.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的异化

一提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维护正常的保教工作,因为这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需要。但其最主要的目的应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使孩子从一个梦游者、一个不自由的、被决定的、有依赖性的、被动的人改造成为一个觉醒的、有意识的、能动的、独立的人,即我们常规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成为自制而自由的人。

然而,现实中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却被异化了。它被异化为防范并限制幼儿的行为,异化为为教师开展活动提供便利。教师实施常规教育的过程成

了对幼儿行为控制的过程,教师充当着至高无上的管理者的角色,是社会的代言人。他们全然不顾幼儿切身的需要与感受,把幼儿当成任意捏造的泥巴,等待修剪的树苗。他们努力创设能够控制幼儿言行的外部环境,用心探索“有效的”手段,希望儿童的言行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幼儿整齐划一的行为、良好的班级制度、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场景中教师的“手势”、创编的儿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常规为教师工作便利之目的是班级制度化外在价值的体现。这个外在价值表明受制度与常规约束之外的主体对之的需要。但是过高的估计制度及常规的外在价值,就会贬低其内在价值(即一种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幼儿的自我发展服务的价值)。若常规教育以管理为目的,以成就教师的“方圆”(顺利开展活动)为目的,只能使常规教育由指导人健康发展的“灯塔”异化为扼杀人的“刽子手”。高控制的常规教育只能导致儿童灵动式心灵的压抑与封闭,造成卢梭所谓的“既是奴隶又是暴君”——还不会说话就在支配人,还不会行动就在服从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管理是手段,管理的真正目的是“育人”,是育精神自由发展的人,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人。”而现在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不是有点偏了呢?

2.幼儿主体性的丧失与创造性的扼杀

场景中丫丫的话:“老师,我们接下来干什么呀?” (教师是主心骨,你不发话,我就不知道该干嘛了。)宇宇默默地服从教师的命令以牺牲自己“胃口”。

这些幼儿园老师都听腻了的话、见惯了的事,往往把原因归为“这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了、胆子太小了”,但是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其中的意蕴,其实这正是幼儿主体性丧失的体现。

教师将幼儿视为需要成人照顾和关心的不成熟的个体,但是过多、过细、过严的规则及常规将需要活泼成长空间的幼儿牢牢地拴在樊笼之中;常规将一切活动都程序化、规范化,像栅栏一样不能使幼儿越“雷池”半步。在教师的脑海中,幼儿要听老师的话,你应该怎样,你必须怎样,没有为什么。在幼儿的印象中,教师是权威人物,到什么时候干什么,老师早已替我们安排好了,我们不用多想。教师的高控制管理和“包办式”的照料使幼儿高度服从教师的意志,这种服从使得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很难形成。没有自主性的幼儿就会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安排,这导致了教师采用高控制的管理方式,于是形成了不良循环。“尊重幼儿,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逐渐成为一句口号。

幼儿主体性的丧失意味着其创造性的没落。幼儿擅长想象与联想,擅长“跑题”,遇到问题总爱问个为什么;儿童的思维是冲动的、即兴的,往往被眼前感性的东西所吸引并自我陶醉其中;儿童的思维是诗性的逻辑、音乐的逻辑、想象的逻辑、内心自由的逻辑、审美和艺术的逻辑。而常规教育要求幼儿遵守纪律,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要求幼儿按照既定的程序生活,到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吃饭不说话、走路不准跑、坐要放好手……幼儿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常规教育的要求,达到教师所期望的规定。这种程序化、模式化、一致化的生活方式与幼儿天生具有的“野性”是完全不相符的。在教师的控制下,幼儿变得唯唯诺诺。在常规的束缚下,幼儿灵动的诗性思维变成了僵硬的规范的逻辑。幼儿的创造力就在这规范化的班级制度与教师一致化要求下被扼杀。正如刘晶波所感言:“在这种教育事实中谈论提高幼儿的素质、寻找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创造性的途径无异于空中筑楼。”

3.幼儿生活的异化

幼儿生活的异化是指随着儿童主体的丧失,儿童处于被训练、被塑造的客体地位,失去了其生活的意义。儿童生活的异化就在于常规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标准化,线性的生活方式将儿童丰富的生活世界简化为“守规矩”、“听话”式的单调生活。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幼儿学会了“解读”教师的言行举止,懂得了伪装与迎合。他们过早地脱下儿童天真烂漫的“外衣”,不情愿地戴上成人成熟而圆滑的“面具”。但是这“面具”只是在教师的面前发挥作用,在教师控制和常规的“漏洞”处,幼儿仍然有着自己真正意义的生活,有着自己解读生活的方式,有着发自内心的振奋与激动,此时他们才真正属于自己。这样,儿童完整的生活被割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即日常生活的世界和教育的世界,他们要在这两个世界中不时地变换自己的言行,以求得“主我”与“客我”的平衡。制度化生活将儿童从生活世界抽离出来的同时,儿童的生活发生了异化,快乐的童年在慢慢地消失。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使命:育精神自由发展的人,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人

“在教育的世界中一个最根本的冲突就在于自由与控制之间的矛盾。”常规教育是夹在自由与控制之间的两难问题。在自由与秩序之间,教师是倾向选择秩序以求得班级表面上的安静。为了达到此目的,往往将常规教育“科学化”、“标准化”,以致使“异化”,常规教育成了限制儿童自由发展的“条框”。我们应该还常规教育的本来“面貌”: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内心的自由,让其成为自己的主人。

20世纪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避免抑制孩子们自发活动,避免蛮横地强加各种任务,加重孩子的负担。”这说明真正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对其而言不是外铄的、强加的“附属品”,而是幼儿发自内心的需要,是在幼儿生活中自然生成的。

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当幼儿完全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时,他会表现出惊人的自制力与约束力并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协商、调解建立规则。此时,一切外在的规则与纪律对其而言都是多余的。“你别弄我的,我也不弄你的,我们各玩个的”;“你给我看看你的玩具,我也让你看看我的”。这种“自我中心化”、“幼稚性”的规则正是儿童内心需求的“原始”规则。当成人为幼儿提供规则时必须考虑哪些规则是应该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求,哪些规则是不需要的,必须祛除的。让规则在幼儿的生活中生成,让规则在幼儿的体验中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将精力从过多地控制儿童转向精心设计活动,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儿童对话,有敏锐的眼睛发现儿童的需求,有灵活的头脑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让其体验到规则的缺失所带来的问题,领悟到遵守规则带来的自由与和谐。

“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活动准则时,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称他为守纪律的人。”我们所要培养的及社会所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够自由而自制的人,能够自我管理的人。因此,常规教育的使命是解放儿童,引导儿童建立规则意识,培养能够做自己主人的人。

大班教育活动反思 篇五

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运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中,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我说谜面,让幼儿猜谜底。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幼儿猜出的谜底出示相应的实物,在猜西瓜子的时候,有的孩子都猜错了,但是我没有马上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引导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分析,再次说谜面,再猜谜底。给了幼儿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一环节用时有点多,在以后的活动中不仅要把时间留给孩子,还要把握好每个环节的时间。

幼儿园教育感悟或反思 篇六

我班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已是第三个年头了,耳边仿佛还是孩子们刚入园时的哭闹声,两年半的集体生活,让他们学会了许多,各方面也有了不少进步,整理一下思绪,回顾一下过去,总结一下阅历,以便能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

1、结合主题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

本学期,我们结合主题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静与动”的结合。为了给孩子们制造一个美丽干净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环境,我们充分利用各片场地,设计佳的区角位置,找资料、齐动手,在午睡间开拓了娃娃家、建筑工地;在活动室里设立了宝宝书屋、电话超市、自然角、益智区;还利用室外一角,布置成“巧手屋”把孩子们和家人一起制作的手工作品陈设出来,结合季节特征,开展了“种子贴画”、橘子皮作画和蟹壳制作等手工活动,很受小伴侣喜爱,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小伴侣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折纸活动特别感爱好,吃好了饭,你经常可以看到三五一群的孩子围在一起在讨论折纸,有的在竞赛自己折的飞机。很多孩子的动手力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小手也变巧了,还熬炼了他们的耐烦,孩子在教室里追跑打闹的现象也少了。

2、加强常规建设,培育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没有法规,难成方圆”。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的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整,有利于培育幼儿自我服务的力量,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然常规也不是以牺牲幼儿的个性、欢乐为代价。我班有个别幼儿生性好动,比较淘气,我们两位老师步调全都,共同合作,重抓训练,使小伴侣渐渐能相互关心、关怀集体,捣乱的小伴侣小了,喜爱劳动的小伴侣多了。

中班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加,而且自我服务的愿望和要求日趋激烈,我们抓住孩子这一心理特征,开展了“值日生轮换制”,让做值日生的孩子负责擦桌子、发蜡笔、点人数……抓住这些细小的机会,既培育了他们为同伴服务的力量,而且督促了孩子的自律,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了整个班风班貌的提高。

3、做到保教并重,促进家园互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不遗余力为幼儿服务,从每个详情上去切实照看好他们,天气好的时候,带他们散散步,下雪的时候,带他们去看雪花飘……虽说中班幼儿的自理力量提高了,但冬天的衣裤太多,检查并关心幼儿塞衣裤则成了我们每天必不行少的一项工作,为了力求让每个幼儿都能穿戴整齐地回家,我们两个老师手上都磨出了肉刺。为了预防口足手病的发生,我们在那个时期每天都把幼儿的用具放到紫外线灯下消毒,每周还进行玩具的消毒工作,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我们毫无怨言,班内没有一人生此病。在老师的督促下,我们的孩子还养成了便后洗手、饭后漱口的。卫生习惯。每次的手工活动和剪贴作业后,也提示幼儿尽量保持教室的干净,并准时清理洁净,孩子的环境爱护意识比较强。

在注意保教工作的同时,我们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家园工作。通过电话、便条、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和途径,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各种表现,有特别状况,准时和家长联系。对于一些幼儿在园内取得了肯定进步,我们也立刻和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连续协作,使孩子不断进步。对老师关怀和爱惜幼儿的一些举措,许多家长表示了认可。

为了改善家长们的育儿阅历,每月都准时更换家教栏中有关保育的文章,我们还特地请侯远芊家长撰写有关家教的文章,刊登在园报上,通过家长之间相互沟通育儿的阅历。本学期为了丰富我班的家园合作,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家园合作活动,如:“家园亲子手工活动”、“家园同乐运动会”等,我们的家长都能主动参与。在我们收到的家长看法反馈表中,确定、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当然,也有中肯的建议,我们也将仔细地总结接受,使我们的工作开展地更和谐、胜利。

幼儿教育反思 篇七

金鱼是我们班小朋友的宠物,每一天活动前那水晶缸总会吸引住孩子的目光。我时常加入他们的谈话,和他们一齐欣赏。

一天,我和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欣赏着小鱼,忽然,苏珊向我提了一个问题:“杨教师,小鱼的嘴为什么总是一张一合的呀?”孩子的提问让我惊讶,一个小班的孩子竟一下子问到了事物的本质上。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是直接告诉她呢,还是鼓励她自我去探索呢?如果直接告诉她,有的幼儿可能表面上认同了,实际上却没真正理解。如果不直接告诉她,那么,小班的孩子能够自我探索吗?

带着疑惑,我试着把“小鱼的嘴为什么总是一张一合的”这个问题向全班的小朋友提了出来。问题刚一提出,立刻在全班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大多数孩子认为小鱼是在喝水,也有一个微弱的声音说小鱼是在呼吸。哪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呢?

孩子们喝完水,我让他们看一看自我水碗里的水没有了,并引导他们思考:“既然小鱼是在喝水,那鱼缸中怎样还有水呢?”本以为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明白的。,可没想到孩子却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因为我很大,杯子很小,所以一下就喝完了。可是鱼很小,水很多,就看不出来了。”孩子们的看法也不无道理,于是我换了一个角度:“你们要是喝水喝多了,肚子就会涨。那小鱼总是这样不停地喝水,肚子还不撑破了?”有的孩子说:“是呀!”可多数孩子还是坚持自我的看法。一旁的玮皓虽然认定“小鱼的嘴一张一合是在呼吸”,但却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急得直嚷嚷。看来光靠说是不能让孩子们认可的。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大鱼、食物、投影仪和放大镜,让孩子进行更细致的观察。结果,孩子们观察到,鱼把水喝进去,又把水从鱼鳃吐了出来。这时,大多数幼儿的观点倾向了玮皓这一边。最终,我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又给孩子们讲解了一遍。

经过这次活动,我认识到,教师在活动中要有深化教育目标的意识,协调好知识与本事的关系,把隐性教育资料显此刻孩子的面前,才能与孩子一齐获得成长和乐趣!